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精選工作報告 >

淮南市政府工作報告

淮南市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作為中國政治方針和政策的精華,涉及政治,經濟,生活各個層面。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淮南市政府工作報告,歡迎閲讀!

淮南市政府工作報告
淮南市政府工作報告篇1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是淮南發展進程中極為困難的一年。面對經濟下行、結構性矛盾和重大事件影響等複雜形勢,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xx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系列講話精神,堅持事不避難、勇於擔當,積極化解風險,奮力克難攻堅,保持了經濟運行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初步核算,全市地區生產總值78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400億元,財政收入125.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760億元,進出口總額4.4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4.5億元,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6170元、10400元,在深化改革、推動轉型、改善民生的進程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一年來,重點做了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強化綜合施策,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全面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優化存量、擴大增量,確保經濟運行安全、風險可控。夯實實體經濟基礎。着眼於為企業鬆綁減負,減免增值税、營業税、企業所得税等税負14.2億元。出台金融支持企業直接融資獎勵辦法等文件,直接融資增長167.3%,8家企業分別在“新三板”和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掛牌。紮實推進註冊資本登記制度等改革,新增各類市場主體24720家,淨增“四上”企業265家。梳理解決284家民營企業涉及的土地、規劃、產權等制約發展的歷史遺留問題,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夯實項目投資基礎。堅持經濟工作項目化、項目工作責任化,建立重點項目包保和調度機制。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65個、續建184個、竣工78個,累計完成投資409億元。中安煤化一體化、中國移動(安徽)數據中心等項目加快推進,朱集西礦等項目基本建成,全市電力裝機容量達1204萬千瓦。夯實居民消費基礎。積極培育網絡、信息、文化、旅遊等新的消費增長點。房地產新開工400萬平方米、竣工150萬平方米。旅遊業實現總收入70億元。江淮雲產業基地獲批省電子商務示範園區,田家庵躋身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夯實產業轉型基礎。強化工業經濟運行調度,致力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培育接續替代產業,非煤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4.8個百分點。着力拓展發展空間和環境容量,淘汰一批落後產能,依法關閉退出小煤礦15對、非煤礦山企業4家,徹底告別了小煤礦百年開採史,全面迎來了現代化大礦井時代。

(二)強化改革創新,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從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入手,轉職能、補短板,抓開放、促創新。重點領域改革加快推進。完成市政府權力清單及權力運行流程圖編制,並予以公佈。對176項行政審批事項進行清理,保留市級行政許可55項。縣區工商、質監、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完成。基層醫藥衞生體制綜合改革穩步推進。資金、資產和土地“三項清理”工作紮實開展。鳳台農村土地確權頒證試點工作有序推進,“糧食銀行”模式得以推廣。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省級創新型城市試點全面啟動。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15億元。授權發明專利236件。制定修訂行業、地方標準10項。“兩化融合”指數提高4個百分點。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平台加快建設,全國防爆電氣知名品牌示範區獲批籌建,煤化工產品質檢中心通過國家評審。對外開放水平逐步提升。積極融入長三角、中原經濟區,加快合肥經濟圈一體化進程,與塞爾維亞武貝市建立友好城市。園區承載功能不斷提高,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國家級淮南經開區、淮南高新區加快建設。強化精準招商和產業鏈招商,全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億美元,引進內資600億元。支持本土企業立足淮南,開展對外合作。合肥海關駐淮南辦事處獲批成立,為本地企業外向發展提供通關便利。

(三)強化城市功能,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新增建成區面積2.6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66.9%。城鄉規劃加快編制。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總體規劃,開展“多規合一”試點。各類規劃加快完善,城鄉規劃體系更加科學合理,規劃的前瞻性、約束性和嚴肅性進一步增強。山南新區建設穩步推進。按照“三年大見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發展要求,重新啟動一批戰略合作和重點項目建設,核心區路網、公交等設施加快完善,3所學校、2所幼兒園建成投用,安理大新校區、職教園區等羣眾關注的項目全力推進。安居工程建設保障力度加大。全面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建設任務,開工59185套、基本建成13395套。利用住房公積金貸款3.1億元,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紮實推進採煤塌陷區異地搬遷工程,竣工安置項目4個。加強安置區建設協調調度,着力解決徵遷户安居問題。城市基礎設施加快完善。西部城區5條道路改造完成,3座淮河大橋加快建設,新改建各類地下管網180公里,龍王溝城市排澇工程全面竣工。交通網絡加快構建,濟祁高速公路淮南段、九龍大道等項目開工建設。“三線三邊”環境綜合整治紮實開展,違法建設、超載超限專項整治取得積極成效。全國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全面啟動。

(四)強化“三農”基礎,農村面貌不斷改善。積極整合各類支農政策和資金,“三農”支出34.2億元,增長5.2%。現代農業穩步發展。糧食總產139.4萬噸,實現“十一連豐”。農業規模化經營力度加大,新增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園1家,新增流轉、託管土地19.3萬畝。新型經營主體加快培育,新增專業合作社492家、家庭農場211家。生態農業、特色農業加快發展。農村面貌有效改善。建成美好鄉村中心村48個,3個鎮躋身全國重點鎮。完成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房建設5496户,實施20xx户漁民上岸安居工程。完成農村危橋改造18座、農村清潔工程11個,改造省道、縣鄉道路86.4公里。解決10.7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全年脱貧9200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推進。重點平原窪地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水利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實施。建立耕地保護動態巡查機制,土地違法整改深入推進。整治土地24.7萬畝,連續20xx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推進淮河沿線綜合整治,嚴厲打擊非法採砂行為。

(五)強化公共服務,民生福祉不斷增強。優先保障民生資金支出,全面完成33項民生工程。全年民生支出118億元,佔財政總支出的80.8%。就業形勢總體向好。城鎮新增就業4.7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3萬人,大學生、退役軍人和失地農民等羣體實現穩定就業。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城鄉低保、五保供養標準均提高10%以上,醫療救助報銷標準增長9%。建立城鎮醫保大病保險制度,新農合參合率達101.2%。文化強市紮實推進。市文化藝術中心等項目加快建設,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實施。5家企業進入全省民營文化企業百強,1家企業成為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淮南子傳奇》第二季喜獲第27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出台進一步加強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23所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和市體育學校基本建成,標準化學校覆蓋率達90.3%。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圓滿完成第十三屆全省運動會等參賽任務。衞生和計生職能加快整合,人口自然增長率7.22‰。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全面完成。地震、氣象、檔案、民族、宗教和地方誌工作不斷加強,婦女、兒童、老齡和殘疾人事業取得新的成效。

(六)強化節能減排,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逐步改善環境質量。重點治理工程紮實推進。投入污染治理資金10.5億元。實施節能和綜合利用項目50個,西部生活垃圾焚燒電廠併網發電,淮化工業廢水末端治理等重點工程基本建成,提前完成“xx”火電行業脱硫脱硝減排工程建設任務。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5%左右,主要污染物減排年度任務全面完成,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年度考核全省第一。全面完成大氣污染防治任務。加強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拆除小型燃煤鍋爐377台,治理大型工業燃煤鍋爐15台,依法關停超標排污企業及作坊50家。PM10平均濃度較上年下降7%,在全省位次提升2位。大氣環境二級以上天數比上年增加14天。有效開展生態修復。堅持不懈對採煤塌陷區進行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啟動關閉退出小煤礦、採石場覆土復綠工作。完成成片造林近10萬畝,新建森林長廊80.1公里,省級森林城鎮和森林村莊、省級生態縣和生態鄉鎮創建取得積極成效。

(七)強化治理創新,平安建設不斷深入。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信息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得到加強。平安淮南建設穩步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逐步建立,視頻監控系統加快完善。全面開展大巡防工作,成功破獲一批大要案,社會治安持續向好。強化應急平台和隊伍建設,有效處置各類突發事件。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基層綜治維穩信訪工作中心(站)全面建成,羣防羣治工作得到加強。穩妥處置重大安全事件。教訓深刻的“8·19”民營小煤礦爆炸事故發生後,市委市政府和淮南礦業集團堅持現場指揮、科學救援、確保穩定,凝心聚力奮戰52天,依法完成善後安撫、閉礦處置等工作。嚴防淮礦物流經營風險蔓延,保持區域性金融穩定。社會治理基礎進一步夯實。村民自治能力不斷加強,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順利完成。落實領導幹部接訪、下訪、約訪、回訪和定點幫扶機制,一批羣眾關心的問題得到解決。建成網上信訪信息系統,逐步實現信訪業務網上流轉,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和問題預防在發生之前、化解在萌芽狀態、處置在初始階段。舉行首個烈士紀念日公祭烈士活動,國防動員、人民防空和雙擁工作進一步加強。

(八)踐行“三嚴三實”,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堅持從自身做起,着力強化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和社會治理職能。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紮實開展。聚焦“四風”等突出問題,切實加大整改力度,着力解決聯繫服務羣眾“最後一公里”問題,逐步完善作風建設長效機制。依法行政不斷加強。通過憲法日的宣傳和教育,弘揚憲法精神,建設法治政府。按時辦結130件市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372件市政協委員提案,提請審議地方性法規3件,制定政府規章2件,在全國率先出台推進依法行政辦法。實行規範性文件合法性審查等制度,重大事項決策行為更加規範。不斷深化政務公開、網絡問政,政務服務更加便捷高效。廉政建設紮實推進。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國務院“約法三章”,不斷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全市“三公”經費壓縮23.8%。加強審計監督,推進審計全覆蓋,審計調查單位637家,促進增收節支4.6億元。強化行政監察,給予政紀處分112人,塑造了為民務實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面對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我們多措並舉、防微杜漸,化解了各種潛在風險;面對各種事件的接踵而至,我們沉着應對、主動作為,確保了社會大局穩定。這是全市廣大幹部羣眾同心協力、奮力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駐淮部隊、武警官兵和政法幹警,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關心支持淮南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向在淮創業的投資者、建設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挑戰。一是煤炭價格低位徘徊,非煤產業發展不足,縣區、園區、民營經濟基礎薄弱,轉型發展任重道遠。二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足,徵遷、安置和城市管理任務較重。三是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制約突出,項目落地困難,投資環境不優。四是少數幹部進取意識不強,法治意識淡薄,為官不為、為官亂為的現象仍有發生。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決不辜負全市人民的希望和重託。

二、20xx年工作思路和重點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xx”規劃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當前,世界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期,國內經濟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新常態面臨新挑戰,也藴含新機遇。我們必須堅定戰略定力,提振發展信心,適應新常態,搶抓新機遇,開創新局面。

今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xx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重創新、抓招商、防風險、惠民生,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在立足實際、綜合研判的基礎上,提出主要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財政收入增長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6%、8%,城鎮新增就業4萬人以上,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為實現以上目標,關鍵要把握以下四點。

一要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總體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要體現經濟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相統一,更要促進社會和諧、文化繁榮、生態宜居、政治穩定相協調,推動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緊扣民生幸福主旨,守住環保和就業兩個底線,彰顯公平正義,實現羣眾利益最大化、公共服務最優化。

二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這個核心動力。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必須把改革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始終,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必須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堅持問題導向、目標指向,促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在全市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

三要牢牢把握全面依法治市這個基本準則。堅持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化解社會矛盾,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着力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建立權責統一、運行高效的依法行政機制。

四要牢牢把握全面轉型這個鮮明主題。唯有轉型,方能行穩致遠。要做精做優煤電化產業鏈、做大做強非煤產業羣,為支柱產業挖潛增效、為主導產業嫁接延伸、為高成長性產業培土施肥。要加快產城融合化、城鄉一體化、合淮同城化,實現轉型發展、開放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廉潔發展。

實現以上目標,要重點做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把深化改革作為活力源泉,着力增強發展動力

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平衡點,釋放更多改革紅利。

通過改革釋放體制機制活力。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建立精幹高效的政府組織體系。深入推進簡政放權,積極做好行政審批事項的承接、精簡、下放、監管等工作。開展行政審批代辦服務,推行網上審批。全面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涉企收費清單制度,完善政府權力公開運行、動態監管機制。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預決算公開機制。改制市級投融資平台。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開展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試點工作。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組建職業教育集團,推進中國小教師無校籍管理。完善行政執法體制,建立綜合執法機制。統籌推進基層醫藥衞生體制、公務用車制度、社區管理體制等改革,進一步釋放體制機制活力。

通過改革釋放市場要素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進“三證合一”、“先照後證”、登記註冊全程電子化管理改革。堅持放開競爭性領域,積極推廣運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強化政府性債務管理,完善政府投資項目招投標體制和決算審計改革。建立健全中小企業貸款“助保金”制度,建立完善市縣(區)政策性擔保體系。鞏固並推廣農村金融綜合改革成果,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加大非法集資打擊力度,建立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協調機制。堅持土地統一收儲、統一出讓、統一考核,確保土地等要素跟着項目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動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

通過改革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支持在淮省屬企業改革,促進股權多元化、運營專業化。推進市屬企業改革,加快企業上市、兼併、重組步伐。繼續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歷史遺留問題,讓市場主體輕裝上陣。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供銷社、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任務。做好經營性資產清查,鞏固資金、資產和土地清理成果,規範國有資產租賃管理行為。加強社會組織改革創新,完善社會組織培育扶持政策。

(二)把穩定增長作為重中之重,着力提升發展質量

堅持定向施策、精準發力,積極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長點,實現有速度、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

擴大有效投資。充分發揮投資的牽動作用,完善項目儲備庫,健全項目投資聯合審查、協調調度、政策支撐、要素保障機制。在主導產業、基礎設施、節能環保、社會事業等重點領域,集中力量謀劃一批、推進一批、竣工一批重大項目,力爭全年完成投資830億元。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持續推進項目建設提質提效。發揮中原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等戰略平台優勢,申請納入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試點市,爭取更多項目和政策支持。

促進城鄉消費。堅持把發展服務業與促進消費結合起來,完善產業體系,推進業態創新,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增長6%以上。適應消費新形勢,促進城市商圈升級發展,滿足羣眾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培育大眾消費新的增長點,拓展信息、家政、文化、旅遊、健身等消費。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謀劃快遞產業園、專業物流中心等建設,促進電商、網購、快遞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檢驗檢測認證、金融保險、商務諮詢、技術服務等產業。健康發展房地產業,全年開工200萬平方米,竣工120萬平方米。

做強縣域經濟。健全支持縣區發展的相關政策,理順市縣區財權事權關係,賦予縣區更多自主權。引導縣區立足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不斷提升產業集中度和首位度。支持淮河以北地區做精做優煤電化產業鏈,提升煤電化產業聯營和配套水平,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遊業,綜合治理採煤塌陷區,提升煤電化一體、城礦鄉一體發展水平。支持淮河以南地區做大做強非煤產業羣,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提升產城一體、旅城一體和新型城鎮化水平。完善縣區發展科學評價體系,提升工業經濟、園區發展、城鄉建設等考核權重,激發縣區發展動力和活力,形成淮河兩岸整體聯動、互補發展新格局。

夯實園區載體。逐步完善園區體制機制,擴大園區發展自主權,增強園區造血功能。制定支持園區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園區發展定位和規劃佈局,建立科學考核機制。堅持產業集中、企業集羣、土地集約、要素集聚,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引導發展要素向園區傾斜。大力提升園區服務配套能力,營造引進企業、留住人才的創新創業環境。堅持市經開區產城一體發展,打造百億產業園區。加快現代煤化工產業園公用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力爭烯烴裝置基本建成,確保動力中心、淨水廠、變電所和碼頭投入運行。完善市高新區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力爭引進電子商務和信息服務類企業30家。統籌園區招商、發展和為企服務,堅持不懈做大園區經濟,持之以恆提升園區在全市經濟中的份額。

(三)把調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着力促進發展轉型

堅持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四煤”發展思路,促進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升級,力爭非煤產業比重穩步提升,現代服務業實現量增質優。

大力扶持產業發展。編制產業發展規劃,建立扶持發展政策體系,設立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打造面向未來的產業支撐。鞏固提升煤炭、電力兩大支柱產業,加快兩淮能源基地規劃編制,推進楊村礦建設,開工建設1000千伏特高壓北環線,實現平電三期併網發電,做好潘集電廠、低熱值煤電廠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發展新型煤化工、汽車及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大主導產業,加快中安煤化一體化、鳳台煤制天然氣、江淮雲產業基地、電子商務產業園、陝汽配套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建設。大力培育文化旅遊、現代醫藥、光電新能源、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四大高成長性產業,着力推進旅遊景區、生物醫藥科技園、光電產業園、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範區等建設。

實施創新發展戰略。拓寬研發經費投入渠道,鼓勵企業建立聯合發展機制,促進創新多主體協同、多要素聯動、多領域合作。圍繞新技術、新機制,加快市高新區科技研發中心、科技研發孵化平台、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建設。提高發明專利申請量、擁有量及轉化率。新建院士工作站3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完成技改投資200億元。加快全國智慧城市試點、省級創新型試點市建設,力爭第九次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大力推進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工作,建立健全項目落地約束和保障機制,堅持“一個投資項目、一個牽頭領導、一個工作小組”專班推進,營造全域招商、全員招商、全面招商的良好氛圍。緊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重點區域,強化精準招商。制定重點產業招商規劃,注重產業鏈招商。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快外經貿轉型升級。着力培育外貿經營主體,進出口總額實現穩定增長。加快申報淮南商檢正式機構、公共型保税倉庫,不斷提升外向型經濟比重。

積極培育市場主體。落實扶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等措施,着力培育更多有活力、有實力、有競爭力的中小微企業。進一步放寬登記條件,加大市場主體培育力度,完善支持“四上”企業發展的措施。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進創業園和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淨增民營企業3000家,新增個體工商户1萬家。培育10家高成長性的戰略性新興企業,建設智慧企業120家,新增“雙軟”認定企業5家。發揮企業創新轉型升級的引領作用,營造支持創業、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四)把“三農”發展作為堅實基礎,着力夯實發展根基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專業化的職業,讓農村成為美麗的家園。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力爭糧食總產穩定在120萬噸以上。加強糧食倉儲設施建設,擴大糧食收儲能力。深入實施“菜籃子”工程,提高農產品保障水平。加強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創建農業標準化示範區10個、省級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2個。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快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開工建設西淝河等沿淮窪地應急工程,積極推進引江濟淮工程,建成世行貸款窪地治理項目,提高防洪排澇和抗旱保收水平。

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出台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三次產業深度融合。堅持用工業的理念抓農業,大力提高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力促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穩定增長。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43個土地託管服務點建設。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00家、家庭農場50家。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推進美好鄉村建設。實施農村集鎮建設規劃改造,啟動美麗小鎮建設試點,建成一批美好鄉村中心村。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和改造國省幹線48公里、縣鄉道路40公里,健全城鄉一體化養護機制。深入推進“三線三邊”環境綜合整治,改善農村居住環境。紮實開展精準扶貧,實施扶貧開發和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項目,力爭全年脱貧7000人。

(五)把宜居宜業作為功能特質,着力推進城市建設

堅持發展淮南、呼應省會、強化自身、承接輻射,促進山水林城融為一體、宜居宜業相得益彰,打造合肥經濟圈副中心城市。

彰顯城市特色。發揮“三山鼎立、三水環繞”的自然優勢,編制城市風貌特色等專項規劃,啟動八公山、焦崗湖旅遊開發規劃編制,完成淮河岸線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淮河港總體規劃。加快合淮一體化總體規劃編制,完成鳳台縣和毛集實驗區總體規劃編制,完善開發區控規及各類專項規劃。加快“多規合一”試點,編制“十三五”規劃,推進“規劃一張圖”建設。

完善城市功能。推動山南由新區向新城轉變,以政務區、高新區、高鐵南站、職教園區為重點,完成職教中心和工業學校整合搬遷,推進實驗中學新校區、市婦幼保健院新院、引大別山優質水源工程等項目建設。新改建各類管網125公里。推進亞行貸款城市水系綜合治理工程。按照“內暢外聯、便捷安全”的要求,啟動商杭高鐵淮南段建設、合淮路淮南段改造,加快濟祁高速公路淮南段、九龍大道等建設,推進跨淮河大橋建設,完成城市部分道路、鐵路下穿等工程。

建設宜居宜業城市。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加快安置區建設,實施西部環境整治提升工程。開展城鎮園林綠化提升行動,實施城市綠道示範段工程,建成30公里城市綠道,新增和改造綠地430萬平方米。制定公共交通扶持政策,推動公共交通事業發展。推進環衞體制改革和志願服務制度化,加強佔道經營、亂停亂放、道路拋灑等頑症治理。創新城市管理考核體系,不斷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六)把改善民生作為根本主旨,着力促進社會和諧

堅持民生為上,更加註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關注困難羣體,確保人民羣眾安居樂業。

加大為民辦實事力度。繼續實施民生工程,完善民生工程考核評價辦法和建後管養機制。突出為民辦實事。開工建設棚户區改造房屋10234套、公租房1449套。開工建設採煤塌陷區安置房4200套,搬遷1.2萬人。完成2500户農房建設、1500户農村危房改造任務。解決10.8萬人安全飲水問題。紮實做好關閉退出小煤礦職工就業培訓等工作。

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繼續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力爭入園率達87.6%。爭創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縣區,義務教育標準化率達97.3%。實施衞生惠民工程,推進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建設,強化衞生應急和重大疾病防控。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羣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落實人口目標管理責任制,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5‰以內。加快社會服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推進農村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支持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優先發展,鞏固提升民族宗教工作。做好外事僑務、婦女兒童、殘疾人、檔案、地方誌和機關事務管理工作,支持地震、氣象、防災減災事業發展,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橋樑紐帶作用。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創業就業政策支持力度,創新大學生就業就學人才培養模式,統籌做好失地農民等羣體就業。培訓各類人員4.9萬人。強化社會保障和養老服務,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制度,提高醫療救助水平。抓好各類社會保險擴面提標,推動老農保和城鄉居保有效銜接。推進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分別提高城鄉低保、五保供養標準10%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控制在3%左右。

(七)把歷史文化作為城市靈魂,着力提升城市內涵

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持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增強文化創造力和競爭力。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的宣傳教育,推進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凝聚全市人民團結奮進的強大正能量。宣傳淮南好人好事,講好淮南故事。廣泛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紮實做好文明單位系列創建。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培育誠信文化,打造誠信社會,讓失信者難以立足、讓守信者一路綠燈。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市文化藝術中心、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推動“大地歡歌”等羣眾性文化活動開展。加大文化人才培養力度,營造文藝創作的良好環境。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事業,提高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質量。

推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堅持保護文化、挖掘文化、創造文化相結合,推進一批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實施文化精品戰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20%。建立文化旅遊發展協調機制,推動文化旅遊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積極發展鄉村休閒遊、歷史文化遊、山水特色遊、生活體驗遊。加快景區擴容升級,打造八公山和焦崗湖兩大核心旅遊區,啟動景區5A級創建。全年旅遊業總收入增長10%以上。

(八)把創新治理作為重要抓手,着力優化發展環境

堅持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環境、投資環境、生態環境同步優化。

建設平安淮南。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引導和支持羣眾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暢通羣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落實信訪維穩工作責任制,創新網上信訪、逐級走訪、訴訪分離機制。完善社會風險評估機制,提高規範化、科學化水平。加強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建設,依法解決好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持續推進立體化、數字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完善應急處置快速協調聯動機制,增強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加強國防動員、後備力量、國防教育和人民防空工作,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

優化投資環境。建立問政質詢機制,對紀律鬆弛、組織渙散、作風轉變緩慢的單位,加強問政監督。建立效能問責機制,堅決整治政令不暢、效率低下、貽誤工作、不負責任等問題。建立綜合整治機制,紮實開展投資環境集中整治行動,堅決打擊強買強賣、強包強攬等影響投資環境的行為。建立項目跟蹤服務機制,實現服務無距離、零障礙。加強重點領域安全監管,保障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

提升生態文明。堅持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創建更多的森林縣區、森林城鎮和森林村莊。開展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加快溝河湖塘水系生態綜合治理,啟動姚家灣濕地水質改善項目,建成3個污水處理工程。開展大氣環境綜合整治,加強建築施工、道路運輸、企業料場、裸露煤場等揚塵治理,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全面完成脱硫脱硝、燃煤鍋爐整治、“黃標車”淘汰任務,力爭可吸入顆粒物下降10%以上。實施重點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項目50個以上。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進礦區生態修復,為淮南創造更多的綠色財富,讓羣眾享受更多的生態福利。

三、加強法治政府建設

各位代表,建設法治政府,必須牢固樹立法治思維,忠實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着力營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

營造維權用法、遇事找法、辦事依法的法治環境。全面貫徹依法治市實施意見,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爭創省法治城市創建活動先進單位,推進法治縣區等創建。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基礎性工作,完成“六五”普法驗收,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優化基層法律服務佈局,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加強困難羣眾法律援助。紮實開展“踐行‘三嚴三實’、優化政治生態”學習討論落實活動,切實維護好人民羣眾的合法權益。

健全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決策程序。建立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作為重大行政決策的法定程序,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凡未經合法性審查或審查不合法的事項,不得提交討論,不得發佈施行。建立健全決策、執行、監督、評估、反饋閉環機制。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做到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和結果公開,提高決策的透明度。

恪守依法行政、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工作準則。自覺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加強幹部教育、培養、管理,強化公務員隊伍素質,提升依法履職能力,爭做法治型幹部。擴大行政立法公眾參與範圍,制定政府規章2件。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嚴格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執法過程記錄制度。合理配置執法力量,重點在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資源環境、交通運輸等領域推行綜合執法。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確保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

完善權力運行、權力監督、權力制約的體制機制。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司法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加大審計監督力度,加強公共資金、國有資源、國有資產等領域審計。強化行政監察,保障監察部門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各項規定,確保資金安全、工程安全、生產安全和幹部安全。持續聚焦“四風”問題,全面整治“吃空餉”行為,確保“三公”經費只減不增。嚴格落實“一崗雙責”,堅決實行“一案雙查”,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堅持勤政廉政相統一,想幹事、幹成事、不出事,努力取得經得起實踐、羣眾和歷史檢驗的業績。

各位代表,新常態需要新作為,新作為開創新局面。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淮南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團結依靠全市人民,共同創造淮南更加美好的未來!

淮南市政府工作報告篇2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xx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20xx年,是淮南發展進程中極為困難的一年。面對經濟下行、結構性矛盾和重大事件影響等複雜形勢,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xx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系列講話精神,堅持事不避難、勇於擔當,積極化解風險,奮力克難攻堅,保持了經濟運行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初步核算,全市地區生產總值78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400億元,財政收入125.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760億元,進出口總額4.4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4.5億元,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6170元、10400元,在深化改革、推動轉型、改善民生的進程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一年來,重點做了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強化綜合施策,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全面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優化存量、擴大增量,確保經濟運行安全、風險可控。夯實實體經濟基礎。着眼於為企業鬆綁減負,減免增值税、營業税、企業所得税等税負14.2億元。出台金融支持企業直接融資獎勵辦法等文件,直接融資增長167.3%,8家企業分別在“新三板”和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掛牌。紮實推進註冊資本登記制度等改革,新增各類市場主體24720家,淨增“四上”企業265家。梳理解決284家民營企業涉及的土地、規劃、產權等制約發展的歷史遺留問題,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夯實項目投資基礎。堅持經濟工作項目化、項目工作責任化,建立重點項目包保和調度機制。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65個、續建184個、竣工78個,累計完成投資409億元。中安煤化一體化、中國移動(安徽)數據中心等項目加快推進,朱集西礦等項目基本建成,全市電力裝機容量達1204萬千瓦。夯實居民消費基礎。積極培育網絡、信息、文化、旅遊等新的消費增長點。房地產新開工400萬平方米、竣工150萬平方米。旅遊業實現總收入70億元。江淮雲產業基地獲批省電子商務示範園區,田家庵躋身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夯實產業轉型基礎。強化工業經濟運行調度,致力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培育接續替代產業,非煤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4.8個百分點。着力拓展發展空間和環境容量,淘汰一批落後產能,依法關閉退出小煤礦15對、非煤礦山企業4家,徹底告別了小煤礦百年開採史,全面迎來了現代化大礦井時代。

(二)強化改革創新,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從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入手,轉職能、補短板,抓開放、促創新。重點領域改革加快推進。完成市政府權力清單及權力運行流程圖編制,並予以公佈。對176項行政審批事項進行清理,保留市級行政許可55項。縣區工商、質監、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完成。基層醫藥衞生體制綜合改革穩步推進。資金、資產和土地“三項清理”工作紮實開展。鳳台農村土地確權頒證試點工作有序推進,“糧食銀行”模式得以推廣。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省級創新型城市試點全面啟動。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15億元。授權發明專利236件。制定修訂行業、地方標準10項。“兩化融合”指數提高4個百分點。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平台加快建設,全國防爆電氣知名品牌示範區獲批籌建,煤化工產品質檢中心通過國家評審。對外開放水平逐步提升。積極融入長三角、中原經濟區,加快合肥經濟圈一體化進程,與塞爾維亞武貝市建立友好城市。園區承載功能不斷提高,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國家級淮南經開區、淮南高新區加快建設。強化精準招商和產業鏈招商,全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億美元,引進內資600億元。支持本土企業立足淮南,開展對外合作。合肥海關駐淮南辦事處獲批成立,為本地企業外向發展提供通關便利。

(三)強化城市功能,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新增建成區面積2.6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66.9%。城鄉規劃加快編制。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總體規劃,開展“多規合一”試點。各類規劃加快完善,城鄉規劃體系更加科學合理,規劃的前瞻性、約束性和嚴肅性進一步增強。山南新區建設穩步推進。按照“三年大見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發展要求,重新啟動一批戰略合作和重點項目建設,核心區路網、公交等設施加快完善,3所學校、2所幼兒園建成投用,安理大新校區、職教園區等羣眾關注的項目全力推進。安居工程建設保障力度加大。全面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建設任務,開工59185套、基本建成13395套。利用住房公積金貸款3.1億元,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紮實推進採煤塌陷區異地搬遷工程,竣工安置項目4個。加強安置區建設協調調度,着力解決徵遷户安居問題。城市基礎設施加快完善。西部城區5條道路改造完成,3座淮河大橋加快建設,新改建各類地下管網180公里,龍王溝城市排澇工程全面竣工。交通網絡加快構建,濟祁高速公路淮南段、九龍大道等項目開工建設。“三線三邊”環境綜合整治紮實開展,違法建設、超載超限專項整治取得積極成效。全國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全面啟動。

(四)強化“三農”基礎,農村面貌不斷改善。積極整合各類支農政策和資金,“三農”支出34.2億元,增長5.2%。現代農業穩步發展。糧食總產139.4萬噸,實現“十一連豐”。農業規模化經營力度加大,新增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園1家,新增流轉、託管土地19.3萬畝。新型經營主體加快培育,新增專業合作社492家、家庭農場211家。生態農業、特色農業加快發展。農村面貌有效改善。建成美好鄉村中心村48個,3個鎮躋身全國重點鎮。完成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房建設5496户,實施20xx户漁民上岸安居工程。完成農村危橋改造18座、農村清潔工程11個,改造省道、縣鄉道路86.4公里。解決10.7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全年脱貧9200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推進。重點平原窪地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水利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實施。建立耕地保護動態巡查機制,土地違法整改深入推進。整治土地24.7萬畝,連續20xx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推進淮河沿線綜合整治,嚴厲打擊非法採砂行為。

(五)強化公共服務,民生福祉不斷增強。優先保障民生資金支出,全面完成33項民生工程。全年民生支出118億元,佔財政總支出的80.8%。就業形勢總體向好。城鎮新增就業4.7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3萬人,大學生、退役軍人和失地農民等羣體實現穩定就業。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城鄉低保、五保供養標準均提高10%以上,醫療救助報銷標準增長9%。建立城鎮醫保大病保險制度,新農合參合率達101.2%。文化強市紮實推進。市文化藝術中心等項目加快建設,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實施。5家企業進入全省民營文化企業百強,1家企業成為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淮南子傳奇》第二季喜獲第27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出台進一步加強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23所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和市體育學校基本建成,標準化學校覆蓋率達90.3%。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圓滿完成第十三屆全省運動會等參賽任務。衞生和計生職能加快整合,人口自然增長率7.22‰。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全面完成。地震、氣象、檔案、民族、宗教和地方誌工作不斷加強,婦女、兒童、老齡和殘疾人事業取得新的成效。

(六)強化節能減排,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逐步改善環境質量。重點治理工程紮實推進。投入污染治理資金10.5億元。實施節能和綜合利用項目50個,西部生活垃圾焚燒電廠併網發電,淮化工業廢水末端治理等重點工程基本建成,提前完成“xx”火電行業脱硫脱硝減排工程建設任務。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5%左右,主要污染物減排年度任務全面完成,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年度考核全省第一。全面完成大氣污染防治任務。加強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拆除小型燃煤鍋爐377台,治理大型工業燃煤鍋爐15台,依法關停超標排污企業及作坊50家。PM10平均濃度較上年下降7%,在全省位次提升2位。大氣環境二級以上天數比上年增加14天。有效開展生態修復。堅持不懈對採煤塌陷區進行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啟動關閉退出小煤礦、採石場覆土復綠工作。完成成片造林近10萬畝,新建森林長廊80.1公里,省級森林城鎮和森林村莊、省級生態縣和生態鄉鎮創建取得積極成效。

(七)強化治理創新,平安建設不斷深入。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信息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得到加強。平安淮南建設穩步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逐步建立,視頻監控系統加快完善。全面開展大巡防工作,成功破獲一批大要案,社會治安持續向好。強化應急平台和隊伍建設,有效處置各類突發事件。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基層綜治維穩信訪工作中心(站)全面建成,羣防羣治工作得到加強。穩妥處置重大安全事件。教訓深刻的“8·19”民營小煤礦爆炸事故發生後,市委市政府和淮南礦業集團堅持現場指揮、科學救援、確保穩定,凝心聚力奮戰52天,依法完成善後安撫、閉礦處置等工作。嚴防淮礦物流經營風險蔓延,保持區域性金融穩定。社會治理基礎進一步夯實。村民自治能力不斷加強,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順利完成。落實領導幹部接訪、下訪、約訪、回訪和定點幫扶機制,一批羣眾關心的問題得到解決。建成網上信訪信息系統,逐步實現信訪業務網上流轉,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和問題預防在發生之前、化解在萌芽狀態、處置在初始階段。舉行首個烈士紀念日公祭烈士活動,國防動員、人民防空和雙擁工作進一步加強。

(八)踐行“三嚴三實”,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堅持從自身做起,着力強化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和社會治理職能。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紮實開展。聚焦“四風”等突出問題,切實加大整改力度,着力解決聯繫服務羣眾“最後一公里”問題,逐步完善作風建設長效機制。依法行政不斷加強。通過憲法日的宣傳和教育,弘揚憲法精神,建設法治政府。按時辦結130件市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372件市政協委員提案,提請審議地方性法規3件,制定政府規章2件,在全國率先出台推進依法行政辦法。實行規範性文件合法性審查等制度,重大事項決策行為更加規範。不斷深化政務公開、網絡問政,政務服務更加便捷高效。廉政建設紮實推進。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國務院“約法三章”,不斷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全市“三公”經費壓縮23.8%。加強審計監督,推進審計全覆蓋,審計調查單位637家,促進增收節支4.6億元。強化行政監察,給予政紀處分112人,塑造了為民務實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面對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我們多措並舉、防微杜漸,化解了各種潛在風險;面對各種事件的接踵而至,我們沉着應對、主動作為,確保了社會大局穩定。這是全市廣大幹部羣眾同心協力、奮力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駐淮部隊、武警官兵和政法幹警,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關心支持淮南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向在淮創業的投資者、建設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挑戰。一是煤炭價格低位徘徊,非煤產業發展不足,縣區、園區、民營經濟基礎薄弱,轉型發展任重道遠。二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足,徵遷、安置和城市管理任務較重。三是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制約突出,項目落地困難,投資環境不優。四是少數幹部進取意識不強,法治意識淡薄,為官不為、為官亂為的現象仍有發生。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決不辜負全市人民的希望和重託。

二、20xx年工作思路和重點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xx”規劃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當前,世界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期,國內經濟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新常態面臨新挑戰,也藴含新機遇。我們必須堅定戰略定力,提振發展信心,適應新常態,搶抓新機遇,開創新局面。

今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xx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重創新、抓招商、防風險、惠民生,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在立足實際、綜合研判的基礎上,提出主要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財政收入增長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6%、8%,城鎮新增就業4萬人以上,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為實現以上目標,關鍵要把握以下四點。

一要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總體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要體現經濟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相統一,更要促進社會和諧、文化繁榮、生態宜居、政治穩定相協調,推動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緊扣民生幸福主旨,守住環保和就業兩個底線,彰顯公平正義,實現羣眾利益最大化、公共服務最優化。

二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這個核心動力。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必須把改革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始終,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必須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堅持問題導向、目標指向,促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在全市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

三要牢牢把握全面依法治市這個基本準則。堅持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化解社會矛盾,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着力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建立權責統一、運行高效的依法行政機制。

四要牢牢把握全面轉型這個鮮明主題。唯有轉型,方能行穩致遠。要做精做優煤電化產業鏈、做大做強非煤產業羣,為支柱產業挖潛增效、為主導產業嫁接延伸、為高成長性產業培土施肥。要加快產城融合化、城鄉一體化、合淮同城化,實現轉型發展、開放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廉潔發展。

實現以上目標,要重點做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把深化改革作為活力源泉,着力增強發展動力

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平衡點,釋放更多改革紅利。

通過改革釋放體制機制活力。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建立精幹高效的政府組織體系。深入推進簡政放權,積極做好行政審批事項的承接、精簡、下放、監管等工作。開展行政審批代辦服務,推行網上審批。全面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涉企收費清單制度,完善政府權力公開運行、動態監管機制。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預決算公開機制。改制市級投融資平台。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開展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試點工作。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組建職業教育集團,推進中國小教師無校籍管理。完善行政執法體制,建立綜合執法機制。統籌推進基層醫藥衞生體制、公務用車制度、社區管理體制等改革,進一步釋放體制機制活力。

通過改革釋放市場要素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進“三證合一”、“先照後證”、登記註冊全程電子化管理改革。堅持放開競爭性領域,積極推廣運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強化政府性債務管理,完善政府投資項目招投標體制和決算審計改革。建立健全中小企業貸款“助保金”制度,建立完善市縣(區)政策性擔保體系。鞏固並推廣農村金融綜合改革成果,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加大非法集資打擊力度,建立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協調機制。堅持土地統一收儲、統一出讓、統一考核,確保土地等要素跟着項目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動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

通過改革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支持在淮省屬企業改革,促進股權多元化、運營專業化。推進市屬企業改革,加快企業上市、兼併、重組步伐。繼續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歷史遺留問題,讓市場主體輕裝上陣。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供銷社、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任務。做好經營性資產清查,鞏固資金、資產和土地清理成果,規範國有資產租賃管理行為。加強社會組織改革創新,完善社會組織培育扶持政策。

(二)把穩定增長作為重中之重,着力提升發展質量

堅持定向施策、精準發力,積極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長點,實現有速度、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

擴大有效投資。充分發揮投資的牽動作用,完善項目儲備庫,健全項目投資聯合審查、協調調度、政策支撐、要素保障機制。在主導產業、基礎設施、節能環保、社會事業等重點領域,集中力量謀劃一批、推進一批、竣工一批重大項目,力爭全年完成投資830億元。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持續推進項目建設提質提效。發揮中原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等戰略平台優勢,申請納入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試點市,爭取更多項目和政策支持。

促進城鄉消費。堅持把發展服務業與促進消費結合起來,完善產業體系,推進業態創新,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增長6%以上。適應消費新形勢,促進城市商圈升級發展,滿足羣眾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培育大眾消費新的增長點,拓展信息、家政、文化、旅遊、健身等消費。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謀劃快遞產業園、專業物流中心等建設,促進電商、網購、快遞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檢驗檢測認證、金融保險、商務諮詢、技術服務等產業。健康發展房地產業,全年開工200萬平方米,竣工120萬平方米。

做強縣域經濟。健全支持縣區發展的相關政策,理順市縣區財權事權關係,賦予縣區更多自主權。引導縣區立足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不斷提升產業集中度和首位度。支持淮河以北地區做精做優煤電化產業鏈,提升煤電化產業聯營和配套水平,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遊業,綜合治理採煤塌陷區,提升煤電化一體、城礦鄉一體發展水平。支持淮河以南地區做大做強非煤產業羣,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提升產城一體、旅城一體和新型城鎮化水平。完善縣區發展科學評價體系,提升工業經濟、園區發展、城鄉建設等考核權重,激發縣區發展動力和活力,形成淮河兩岸整體聯動、互補發展新格局。

夯實園區載體。逐步完善園區體制機制,擴大園區發展自主權,增強園區造血功能。制定支持園區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園區發展定位和規劃佈局,建立科學考核機制。堅持產業集中、企業集羣、土地集約、要素集聚,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引導發展要素向園區傾斜。大力提升園區服務配套能力,營造引進企業、留住人才的創新創業環境。堅持市經開區產城一體發展,打造百億產業園區。加快現代煤化工產業園公用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力爭烯烴裝置基本建成,確保動力中心、淨水廠、變電所和碼頭投入運行。完善市高新區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力爭引進電子商務和信息服務類企業30家。統籌園區招商、發展和為企服務,堅持不懈做大園區經濟,持之以恆提升園區在全市經濟中的份額。

(三)把調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着力促進發展轉型

堅持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四煤”發展思路,促進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升級,力爭非煤產業比重穩步提升,現代服務業實現量增質優。

大力扶持產業發展。編制產業發展規劃,建立扶持發展政策體系,設立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打造面向未來的產業支撐。鞏固提升煤炭、電力兩大支柱產業,加快兩淮能源基地規劃編制,推進楊村礦建設,開工建設1000千伏特高壓北環線,實現平電三期併網發電,做好潘集電廠、低熱值煤電廠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發展新型煤化工、汽車及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大主導產業,加快中安煤化一體化、鳳台煤制天然氣、江淮雲產業基地、電子商務產業園、陝汽配套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建設。大力培育文化旅遊、現代醫藥、光電新能源、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四大高成長性產業,着力推進旅遊景區、生物醫藥科技園、光電產業園、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範區等建設。

實施創新發展戰略。拓寬研發經費投入渠道,鼓勵企業建立聯合發展機制,促進創新多主體協同、多要素聯動、多領域合作。圍繞新技術、新機制,加快市高新區科技研發中心、科技研發孵化平台、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建設。提高發明專利申請量、擁有量及轉化率。新建院士工作站3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完成技改投資200億元。加快全國智慧城市試點、省級創新型試點市建設,力爭第九次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大力推進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工作,建立健全項目落地約束和保障機制,堅持“一個投資項目、一個牽頭領導、一個工作小組”專班推進,營造全域招商、全員招商、全面招商的良好氛圍。緊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重點區域,強化精準招商。制定重點產業招商規劃,注重產業鏈招商。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快外經貿轉型升級。着力培育外貿經營主體,進出口總額實現穩定增長。加快申報淮南商檢正式機構、公共型保税倉庫,不斷提升外向型經濟比重。

積極培育市場主體。落實扶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等措施,着力培育更多有活力、有實力、有競爭力的中小微企業。進一步放寬登記條件,加大市場主體培育力度,完善支持“四上”企業發展的措施。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進創業園和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淨增民營企業3000家,新增個體工商户1萬家。培育10家高成長性的戰略性新興企業,建設智慧企業120家,新增“雙軟”認定企業5家。發揮企業創新轉型升級的引領作用,營造支持創業、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四)把“三農”發展作為堅實基礎,着力夯實發展根基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專業化的職業,讓農村成為美麗的家園。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力爭糧食總產穩定在120萬噸以上。加強糧食倉儲設施建設,擴大糧食收儲能力。深入實施“菜籃子”工程,提高農產品保障水平。加強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創建農業標準化示範區10個、省級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2個。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快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開工建設西淝河等沿淮窪地應急工程,積極推進引江濟淮工程,建成世行貸款窪地治理項目,提高防洪排澇和抗旱保收水平。

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出台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三次產業深度融合。堅持用工業的理念抓農業,大力提高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力促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穩定增長。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43個土地託管服務點建設。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00家、家庭農場50家。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推進美好鄉村建設。實施農村集鎮建設規劃改造,啟動美麗小鎮建設試點,建成一批美好鄉村中心村。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和改造國省幹線48公里、縣鄉道路40公里,健全城鄉一體化養護機制。深入推進“三線三邊”環境綜合整治,改善農村居住環境。紮實開展精準扶貧,實施扶貧開發和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項目,力爭全年脱貧7000人。

(五)把宜居宜業作為功能特質,着力推進城市建設

堅持發展淮南、呼應省會、強化自身、承接輻射,促進山水林城融為一體、宜居宜業相得益彰,打造合肥經濟圈副中心城市。

彰顯城市特色。發揮“三山鼎立、三水環繞”的自然優勢,編制城市風貌特色等專項規劃,啟動八公山、焦崗湖旅遊開發規劃編制,完成淮河岸線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淮河港總體規劃。加快合淮一體化總體規劃編制,完成鳳台縣和毛集實驗區總體規劃編制,完善開發區控規及各類專項規劃。加快“多規合一”試點,編制“十三五”規劃,推進“規劃一張圖”建設。

完善城市功能。推動山南由新區向新城轉變,以政務區、高新區、高鐵南站、職教園區為重點,完成職教中心和工業學校整合搬遷,推進實驗中學新校區、市婦幼保健院新院、引大別山優質水源工程等項目建設。新改建各類管網125公里。推進亞行貸款城市水系綜合治理工程。按照“內暢外聯、便捷安全”的要求,啟動商杭高鐵淮南段建設、合淮路淮南段改造,加快濟祁高速公路淮南段、九龍大道等建設,推進跨淮河大橋建設,完成城市部分道路、鐵路下穿等工程。

建設宜居宜業城市。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加快安置區建設,實施西部環境整治提升工程。開展城鎮園林綠化提升行動,實施城市綠道示範段工程,建成30公里城市綠道,新增和改造綠地430萬平方米。制定公共交通扶持政策,推動公共交通事業發展。推進環衞體制改革和志願服務制度化,加強佔道經營、亂停亂放、道路拋灑等頑症治理。創新城市管理考核體系,不斷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六)把改善民生作為根本主旨,着力促進社會和諧

堅持民生為上,更加註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關注困難羣體,確保人民羣眾安居樂業。

加大為民辦實事力度。繼續實施民生工程,完善民生工程考核評價辦法和建後管養機制。突出為民辦實事。開工建設棚户區改造房屋10234套、公租房1449套。開工建設採煤塌陷區安置房4200套,搬遷1.2萬人。完成2500户農房建設、1500户農村危房改造任務。解決10.8萬人安全飲水問題。紮實做好關閉退出小煤礦職工就業培訓等工作。

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繼續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力爭入園率達87.6%。爭創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縣區,義務教育標準化率達97.3%。實施衞生惠民工程,推進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建設,強化衞生應急和重大疾病防控。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羣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落實人口目標管理責任制,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5‰以內。加快社會服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推進農村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支持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優先發展,鞏固提升民族宗教工作。做好外事僑務、婦女兒童、殘疾人、檔案、地方誌和機關事務管理工作,支持地震、氣象、防災減災事業發展,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橋樑紐帶作用。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創業就業政策支持力度,創新大學生就業就學人才培養模式,統籌做好失地農民等羣體就業。培訓各類人員4.9萬人。強化社會保障和養老服務,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制度,提高醫療救助水平。抓好各類社會保險擴面提標,推動老農保和城鄉居保有效銜接。推進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分別提高城鄉低保、五保供養標準10%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控制在3%左右。

(七)把歷史文化作為城市靈魂,着力提升城市內涵

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持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增強文化創造力和競爭力。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的宣傳教育,推進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凝聚全市人民團結奮進的強大正能量。宣傳淮南好人好事,講好淮南故事。廣泛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紮實做好文明單位系列創建。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培育誠信文化,打造誠信社會,讓失信者難以立足、讓守信者一路綠燈。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市文化藝術中心、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推動“大地歡歌”等羣眾性文化活動開展。加大文化人才培養力度,營造文藝創作的良好環境。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事業,提高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質量。

推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堅持保護文化、挖掘文化、創造文化相結合,推進一批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實施文化精品戰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20%。建立文化旅遊發展協調機制,推動文化旅遊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積極發展鄉村休閒遊、歷史文化遊、山水特色遊、生活體驗遊。加快景區擴容升級,打造八公山和焦崗湖兩大核心旅遊區,啟動景區5A級創建。全年旅遊業總收入增長10%以上。

(八)把創新治理作為重要抓手,着力優化發展環境

堅持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環境、投資環境、生態環境同步優化。

建設平安淮南。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引導和支持羣眾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暢通羣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落實信訪維穩工作責任制,創新網上信訪、逐級走訪、訴訪分離機制。完善社會風險評估機制,提高規範化、科學化水平。加強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建設,依法解決好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持續推進立體化、數字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完善應急處置快速協調聯動機制,增強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加強國防動員、後備力量、國防教育和人民防空工作,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

優化投資環境。建立問政質詢機制,對紀律鬆弛、組織渙散、作風轉變緩慢的單位,加強問政監督。建立效能問責機制,堅決整治政令不暢、效率低下、貽誤工作、不負責任等問題。建立綜合整治機制,紮實開展投資環境集中整治行動,堅決打擊強買強賣、強包強攬等影響投資環境的行為。建立項目跟蹤服務機制,實現服務無距離、零障礙。加強重點領域安全監管,保障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

提升生態文明。堅持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創建更多的森林縣區、森林城鎮和森林村莊。開展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加快溝河湖塘水系生態綜合治理,啟動姚家灣濕地水質改善項目,建成3個污水處理工程。開展大氣環境綜合整治,加強建築施工、道路運輸、企業料場、裸露煤場等揚塵治理,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全面完成脱硫脱硝、燃煤鍋爐整治、“黃標車”淘汰任務,力爭可吸入顆粒物下降10%以上。實施重點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項目50個以上。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進礦區生態修復,為淮南創造更多的綠色財富,讓羣眾享受更多的生態福利。

三、加強法治政府建設

各位代表,建設法治政府,必須牢固樹立法治思維,忠實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着力營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

營造維權用法、遇事找法、辦事依法的法治環境。全面貫徹依法治市實施意見,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爭創省法治城市創建活動先進單位,推進法治縣區等創建。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基礎性工作,完成“六五”普法驗收,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優化基層法律服務佈局,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加強困難羣眾法律援助。紮實開展“踐行‘三嚴三實’、優化政治生態”學習討論落實活動,切實維護好人民羣眾的合法權益。

健全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決策程序。建立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作為重大行政決策的法定程序,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凡未經合法性審查或審查不合法的事項,不得提交討論,不得發佈施行。建立健全決策、執行、監督、評估、反饋閉環機制。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做到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和結果公開,提高決策的透明度。

恪守依法行政、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工作準則。自覺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加強幹部教育、培養、管理,強化公務員隊伍素質,提升依法履職能力,爭做法治型幹部。擴大行政立法公眾參與範圍,制定政府規章2件。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嚴格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執法過程記錄制度。合理配置執法力量,重點在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資源環境、交通運輸等領域推行綜合執法。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確保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

完善權力運行、權力監督、權力制約的體制機制。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司法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加大審計監督力度,加強公共資金、國有資源、國有資產等領域審計。強化行政監察,保障監察部門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各項規定,確保資金安全、工程安全、生產安全和幹部安全。持續聚焦“四風”問題,全面整治“吃空餉”行為,確保“三公”經費只減不增。嚴格落實“一崗雙責”,堅決實行“一案雙查”,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堅持勤政廉政相統一,想幹事、幹成事、不出事,努力取得經得起實踐、羣眾和歷史檢驗的業績。

各位代表,新常態需要新作為,新作為開創新局面。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淮南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團結依靠全市人民,共同創造淮南更加美好的未來!

淮南市政府工作報告篇3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堅持克難奮進,實現本屆政府良好開局

剛剛過去的20xx年,是宏觀形勢錯綜複雜的一年,也是淮南轉型發展面臨困難較多的一年。我們緊緊圍繞科學發展主題,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保穩定,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初步核算,全市地區生產總值820億元,增長10%;財政收入170.1億元,增長2.4%;固定資產投資804億元,增長2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1億元,增長13.8%;進出口總額5.1億美元,增長44.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00元,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8854元,增長13%;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6%,基本完成市xx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

一年來,重點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穩定增長,經濟運行平穩有序。面對嚴峻形勢,我們把握大勢,主動作為,有效施策。堅持擴大項目投資穩增長。實行經濟工作項目化、項目工作責任化,強化重大項目調度,擴大有效投入。在建項目1270個,竣工776個,分別增長49.8%、45.1%。列入省“861”行動計劃項目326個。煤制天然氣項目前期有序開展,中安煤化、平電三期等項目加快推進,大氣環境科技產業園一期、1000千伏特高壓、淮南劇院等項目全面建成,淮浙電廠二期兩台、淮滬電廠二期一台機組併網發電。堅持提升消費穩增長。把加快服務業發展與促進消費結合起來,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1.4個百分點。淨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114家。建成電商平台4家,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538億元。金融、文化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3%、15%,旅遊收入增長25.6%。開工商住房400萬平方米,竣工150萬平方米。農業服務業加快發展,實現農家店鄉村全覆蓋。堅持扶持實體穩增長。大力開展市領導幫扶重點企業、百家單位服務千户企業、百名幹部掛職企業等活動。出台促進中小微工業企業健康發展26條等政策。安排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專項資金1.3億元。落實“營改增”試點、企業社保減免等優惠政策,為企業減負2億元。以上舉措,有力地提振了市場信心,促進了經濟平穩運行。

(二)致力轉變方式,產業結構加快調整。適應轉型發展的迫切要求,增強發展活力,夯實轉型基礎。工業結構加快優化。實施規模工業“雙增”計劃,淨增規模以上非煤電工業企業249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65.5億元,增長11.5%。非煤電工業、製造業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提高3.6個、3.5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4.2%。原煤產量8486萬噸,下降7.1%;發電量537.8億千瓦時,增長1.7%。民營經濟加快培育。實施民營經濟“雙萬”計劃,淨增民營企業3545家、個體工商户11609家。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3%,提高2個百分點。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全市“三農”支出32.5億元,增長15.2%。全年糧食總產26.8億斤,實現“十連增”。新增流轉土地6.3萬畝、設施農業1.2萬畝。新增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53家、農民合作社184個,註冊家庭農場85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產值151億元,增長36.5%。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居全省前列。創新能力加快提升。科技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重達1.95%。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家、高新技術產品45個。授權專利1250件,其中發明專利133件。引進國外專家73人、碩士以上人才104人。國家能源局批准在淮成立煤炭開採國家工程技術研究院。全國能源行業煤礦瓦斯治理與利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淮設立。煤化工產品質檢中心通過國家認證。參與起草國家、行業、地方標準12項。實施股權激勵試點企業2家。躋身全國智慧城市試點。第八次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三)合力抓好建設,城鄉面貌展現新姿。把新型城鎮化作為重要引擎,努力推動城鄉協調發展。不斷完善城鄉規劃。主城區控規實現全覆蓋,東部新區產城一體化、中心村建設、產業發展等規劃編制完成。依法整治建設環境。嚴厲打擊違法建設行為,拆除違法建設447萬平方米,推動徵遷481萬平方米,城市建設秩序明顯好轉。加強用地督察,規範土地市場。清理土地1878畝,新增耕地11052畝。持續提升城市功能。完成城鄉建設投資295億元。實施棚户區、老城區改造項目46個,啟動集聚區規劃建設。有序推進山南新區發展,青桐大道等7條道路竣工,泰豐大街等4條道路開工建設,市級公租房、安置房、職教園區等項目加快推進。孔李淮河大橋、淮上淮河大橋開工建設,舜耕山環山路、洞山東路等新改建項目基本建成,淮舜南路、夏郢西路、南山路、基地小街改擴建等工程竣工。新改建地下管網100公里。出台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行動計劃。投放新公交車300輛,新增、調整線路5條。加強工程車輛運輸安全管理,全面取締城市中巴車。加快建設美好鄉村。23個省級重點示範村全面建成。“三線四邊”環境綜合整治在全省率先啟動。完成農村危房和農房改造13929户。全年脱貧2.08萬人。永幸河泵站重建、禹王站更新改造等主體工程完工。防汛抗旱工作成效明顯,防洪排澇水平進一步提升。

(四)着力改革開放,發展活力不斷增強。面對前進中的困難和約束,更加註重靠改革創新拓展空間。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平穩有序完成部分區域託管移交工作。園區等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嚴格依法招投標,建立政府性投資項目造價管理制度,四大類公共資源全部進場交易。大八公山旅遊資源整合利用改革深入推進。創新組建市級融資租賃公司。成功發行首筆中小企業私募債。鳳台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點取得突破性進展。開放合作不斷拓展。納入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正式成為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成員。積極推進合淮一體化進程。主動融入淮河生態經濟帶。與金融機構戰略合作持續深化,全社會融資規模增加200億元。海關、國檢作用進一步發揮,通關更加便捷高效。招商引資不斷加強。制定加快開發區轉型發展的決定。建立優化投資環境五個機制。開展工業地產招商,開工建設工業地產160萬平方米、竣工40萬平方米。成功舉辦中國豆腐文化節。市經開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國瑞藥業一期等項目建成投產。新型煤化工基地總體發展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完成,中安煤化項目完成投資30.3億元。高新區完成投資15億元,潤敏江生物科技園等開工建設。全年引進內資700億元,增長22.8%;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4億美元,增長26.4%。

(五)聚力社會治理,公共服務持續優化。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不斷優化資源配置。文化強市加快建設。《大地歡歌》、《千里長淮一條線》榮獲中國第十屆藝術節“羣星獎”,少兒藝術獲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創作匯演大型花鼓燈歌舞《淮河風》。鄉鎮文化體育站實現全覆蓋。廣播影視、文學藝術進一步繁榮。文明創建持續加強。榮獲全國見義勇為“城市獎”、省雙擁模範城“八連冠”。省級文明城市創建取得積極成效。圓滿完成市第三屆道德模範評選。全市有6人入選“中國好人榜”,9人當選省第三屆道德模範。社會治理深入推進。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實現“雙下降”。依法關停小煤礦8對、非煤礦山企業22家。食品藥品監管力度持續加大。數字城管紮實推進,城管志願服務經驗被外地廣泛借鑑。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平安淮南建設不斷深化,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各項事業加快發展。成功創建全國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示範區、2個省級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區。圓滿完成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成率居全省前列。安徽理工大學新校區、淮師附小新校區加快建設。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市一院門急診綜合樓、市四院病房大樓等開工建設。成功舉辦市第七屆運動會。人口自然增長率6.47‰。第三次經濟普查紮實推進。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工作有序開展,氣象、防震、減災、檔案、地方誌工作水平不斷提升,婦女、兒童、殘疾人事業取得進步,國防動員、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工作繼續加強。

(六)努力保護環境,生態建設紮實推進。把生態作為最公平的產品,努力滿足羣眾生態環境需求。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在全國率先出台資源環境審計監督辦法。大力推進電力企業脱硫脱硝工程。實施節能與資源綜合利用重點項目41個,潘集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完成省下達的目標任務。採煤塌陷區綜合治理紮實推進。投入資金12.1億元,新開工安置點6個、竣工4個,搬遷安置居民1.55萬人。治理塌陷區2平方公里。生態建設蓬勃開展。成功創建國家綠化模範城市。啟動全國森林城市創建,超額完成森林增長工程年度任務。榮獲省級生態村6個、生態鄉鎮4個、綠色生態城區1個。

(七)強力保障民生,人民生活有效改善。全市民生支出134.5億元,佔財政總支出的79.7%。民生工程取得新進展。投入資金20.2億元,完成35項民生工程建設任務。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47萬套,基本建成9700套。利用住房公積金貸款5.1億元,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就業創業實現新突破。開創性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實施大學生就學就業“萬人計劃”,成功引進大學生3000餘名。建立城鄉創業園18家。城鎮新增就業4.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轉移農村勞動力2.2萬人。社會保障得到新提升。各項社會保險參保319.3萬人次。調整完善城鎮醫保、新農合政策,推進付費方式改革,建立大病保險制度。新農合參合率達103.6%。城鄉低保、五保供養標準均提高10%以上。市社會福利保障區一期主體工程完工。

(八)大力改進作風,行政效能明顯提升。不斷優化政風行風,政務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羣眾工作紮實推進。拓展網格化管理服務,及時解決羣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落實“四訪一包”制度,暢通社情民意表達渠道。依法行政不斷加強。辦理市人大代表議案建議159件、政協委員提案472件。提請市人大審議地方性法規2件,制定政府規章2件。減少市級行政審批項目223項,精簡率達56%,審批時限壓縮54.3%。積極推行“一費制”改革。“12345”政府服務直通車開通運行。網絡問政、政務公開不斷加強,行政複議、法律援助有效開展。廉政建設力度加大。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進一步完善政府工作規則,大力整治“四風”、“三症”。堅持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三公”經費壓縮20%。強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行政監察、審計監督,嚴厲查處違法違紀案件,塑造為民務實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這些成績是在經濟運行趨緩、發展要素趨緊的背景下取得的,是市委正確領導、科學決策的結果,是市人大依法監督、市政協民主監督的結果,是全市人民羣策羣力、共同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駐淮部隊、武警官兵和政法幹警,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關心支持淮南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投資者和建設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轉型步伐仍需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園區經濟、民營經濟、縣區經濟發展需要提速。二是城鄉功能仍需提升。區域之間、城鄉之間資源配置不夠均衡,公共服務水平還不夠高,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三是發展環境仍需優化。土地、資金、環保等要素制約加劇,生態建設、安全生產、信訪穩定壓力依然不小。四是政府職能仍需轉變。“四風”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依法行政水平、政府工作效能需進一步提升。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認真加以解決。

二、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較快發展

今年是貫徹黨的精神、推進“五位一體”總佈局的關鍵之年,也是落實xx屆三中全會戰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當前,我們既要看到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帶來的壓力,更應看到全球產業重新佈局、國內經濟質量效益向好、美好安徽建設勢頭強勁、淮南轉型發展前景美好等有利條件,特別是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中原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合淮一體等平台效應不斷彰顯,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搶抓新機遇,推動新發展。

今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xx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四爭”目標為引領,以煤基與非煤產業協調發展為路徑,以保障改善民生為落腳點,緊緊扭住“雙增雙萬”、重點項目、創新驅動、“三區改造”、城鄉提升,促進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建設美麗新型能源城。

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財政收入增長6%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進出口總額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5‰以內,節能減排、安全生產完成年度目標。

全面深化改革,實現持續健康較快發展,關鍵要把握六點。

一要把深化改革與思想解放結合起來。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首要的是解放思想。我們要以老黃牛的毅力、千里馬的氣勢,做到“膽子大、步子穩,不搶跑、不拖延”。

二要把深化改革與穩中求進結合起來。只有穩中求進,才能為改革提供有利條件。我們要以“釘釘子”的韌勁,把改革貫穿於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之中,貫穿於深化煤化、重化非煤、強化高新、優化人才之中,打基礎、管長遠、增後勁。

三要把深化改革與社會治理結合起來。當前,淮南發展進入換擋期。面對矛盾交織、利益多元的格局,必須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決心,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羣眾利益最大化。

四要把深化改革與文化繁榮結合起來。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挖掘淮南文化元素,大力提升淮南城市形象,弘揚豆腐故里的歷史底藴、能源城市的奉獻精神。

五要把深化改革與生態文明結合起來。彰顯“三山、三水”的生態特色,着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六要把深化改革與轉變職能結合起來。堅持依法行政、簡政放權、優化職能、規範運行,做到不越底線、不碰紅線、不觸高壓線,永葆人民公僕的青松氣質、紅梅品格、修竹胸懷。為此,重點做好8個方面工作。

(一)千方百計穩定經濟增長

充分發揮投資的支撐作用、消費的基礎作用、引資的關鍵作用,鞏固經濟穩定向好勢頭。

擴大有效投入。高度關注國家政策走向,實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的重大項目。改善投資管理和服務,實行項目開工、竣工閉環管理,推進項目投資提速、提質、提效。全年完成工業投資400億元、城鄉建設投資350億元以上。加強對百個重大項目、省“861”行動計劃項目調度,開工建設煤制天然氣、光電產業園等項目,加快中國移動(安徽)數據中心、潘集選煤廠等項目建設,力促淮滬電廠二期、朱集西礦等竣工投產。

培育新興消費。堅持城市擴容與培育消費同步推進,改善消費環境。加強流通體系建設,打造城市商圈和便民消費圈,完善農村消費服務體系。大力培育信息消費,加快物聯網、互聯網、雲計算等技術應用,助推“網商電商”成長,拓展城市“一卡通”服務,打造“江淮雲”產業基地。實施“寬帶中國”淮南工程,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達72%。創新休閒、健康、文化消費,拓展家政、養老等生活服務消費。落實國家調整收入分配政策,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費能力。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0億元以上。

狠抓招商引資。注重發揮煤電資源絕對優勢、綜合環境比較優勢,促進引資、引技和引智相結合,着力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建立健全招商引資專家談判、合同文本審查、專項資金監管等制度,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圍繞工業地產,開展產業鏈、產業羣招商。圍繞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造,開展以商招商。圍繞煤化工產業,開展定向招商。圍繞中國豆腐文化節等節慶,開展會展招商。圍繞發展總部經濟,深化與央企省企民企外企合作。圍繞技術、服務輸出,支持企業走出去。推動設立海關、國檢正式機構,新增進出口實績企業10家。全年引進內資、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二)堅持不懈推動轉型升級

持續優化存量、擴大增量、提升總量,促進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佈局優化。

統籌推進煤基與非煤產業發展。堅持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轉型發展理念,煤基產業增加值增長11%,非煤電工業增加值佔比進一步提高。優化煤基產業。推動煤炭產業循環發展,綜合利用煤炭伴生資源。推動電力產業清潔發展,推進新莊孜低熱值煤電廠直供電試點,加快超超臨界機組建設。推動煤化工產業集聚發展,延伸煤化工產業鏈。推動煤機裝備產業成套發展,加快凱盛重工等項目建設。壯大非煤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0%、13%以上。推動現代服務業集羣發展,出台支持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的實施意見,推進2個省級集聚區建設。統籌發展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促進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淨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100家。實現旅遊收入87.5億元。開工商住房400萬平方米,竣工150萬平方米。三產增加值增長8%以上。

統籌實施“雙增”與“雙萬”計劃。大力培育市場主體,激發發展活力。實施規模工業“雙增”計劃。落實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五年行動計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80億元、非煤電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540億元,淨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60家以上。實施民營經濟“雙萬”計劃。進一步落實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20條、市加快民營經濟發展17條等政策措施,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重點產業、基礎產業、金融服務、社會服務等領域。淨增民營企業4000家,新增個體工商户1.6萬家,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7.5%。

統籌提升縣區與園區產業集中度。加強縣區主要調度指標分類考核和經濟運行監測。編制縣區首位產業發展規劃,各縣區首位產業佔比提高2個百分點。堅持產業集中、企業集羣、土地集約、要素集聚,園區主導產業集中度達75%。開工工業地產400萬平方米,竣工200萬平方米。市經開區完成投資50億元,引進項目30個以上,開工項目17個,竣工項目14個。加快煤化工園區建設,力爭中安煤化項目完成投資100億元。高新區完成投資20億元以上,開工建設淮南谷科技研發孵化平台,培育生物醫藥、光電、信息等產業。支持縣區工業園特色發展,探索產業配套互補的共贏模式。

(三)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創新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最大程度釋放改革紅利。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支持企業交叉持股、融合發展。推進20家企業股份制改造、2家企業改制重組,力爭2家企業上市、2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把政府性債務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有效防控債務風險。深化鳳台縣農村綜合改革,開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完善並推廣糧食銀行,探索建立土地銀行。推進區劃調整,確保各項工作有序平穩銜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認真落實省裏部署的各項體制改革任務。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建立健全鼓勵創新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5%。“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提高4個百分點。加大專利工作力度,提高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擁有量。申報創新型試點企業3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高新技術產品30個。推進“雲海戰略”智慧城市規劃實施,加快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科院大氣所淮南研究院等建設。爭創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市、全國防爆電氣知名產品示範區,啟動省光伏產品質檢中心建設,建成省煤礦安全儀器儀表質檢中心。加強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申請認定中國馳名商標1件。

破解發展要素制約。積極發展普惠金融,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加大股權融資和債券發行力度,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全社會融資規模增加230億元。積極開展融資租賃,規範發展擔保公司和小額貸款公司。落實中原經濟區“人地掛鈎”政策。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政策措施,規範土地儲備、出讓管理,嚴處各類土地違法違紀行為。爭取增減掛鈎週轉指標20xx畝,整治土地5000畝以上。

(四)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

堅持以人為本,構築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注重規劃引領。積極參與合肥經濟圈城鎮體系、皖北城鎮羣城鎮體系規劃編制。細化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礦區發展規劃。啟動合淮共建區、高鐵南站片區、高新區擴區、商貿物流功能區、地下管網等規劃。修編城市防洪排澇、集中供熱、給排水、供氣等專項規劃。完善道路線網、集聚區規劃。加強規劃批後管理,維護規劃的剛性和權威。

強化建設推動。按照“老城新城一樣美”的要求,塑造“雙百城市”的新形象。推進東進南聚、西優北聯。開工建設濱湖大道、站前路,推進濱河大道建設。改造鐵路下穿立交橋4座,推進2座排澇泵站建設。提升山南新區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配套水平,協調服務商杭高鐵淮南段暨高鐵南站建設,開工建設九龍大道、大別山引水工程,推進奧體公園等項目。大力優化西部城區路網水網管網和公共服務設施,實施洞山西路改造、沿礦路、謝一礦路建設。支持鳳台、潘集、毛集聯動發展,開工建設濟祁高速公路淮南段、淮河二橋,推進孔李淮河大橋、淮上淮河大橋、鳳台二橋等工程,啟動鳳毛快速通道前期工作。實施“三區改造”。開工建設7個集聚區、推進3個、做好前期工作2個。改造棚户區4.3萬户、550萬平方米。新開工採煤塌陷區居民安置點5個、竣工4個。

推進功能完善。進一步加大拆違力度,基本完成集中整治違法建設任務。開工建設城市暢通一環工程、城市軌道交通一號線試驗段。實施主城區20米以下道路三年行動計劃,新改建城區道路13萬平方米。推進城市水系改造亞行貸款項目,建設2座污水泵站。改擴建各類管網130公里。調整改造省道6條。加強汽車客運站、公交首末站建設,投放新公交車200台,新闢公交線路6條。

(五)毫不動搖夯實“三農”基礎

堅持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促進農業特色發展、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經濟繁榮。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積極發展股份合作、土地合作,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50家、家庭農場100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增長10%。加快現代農業示範園建設,新增流轉土地5萬畝。

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堅持穩定面積、主攻單產,力促糧食豐產豐收,切實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管,不斷提高安全水平。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開工建設西淝河退堤工程和窪地治理項目,加快朱集大型泵站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啟動小型農田水利提升改造工程,完成重點窪地世行貸款項目。規範淮河河道採砂管理。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強化對農民增收的政策支持,提高集約經營、規模經營、社會化服務水平。實施“農民增收行動”,力爭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加大扶貧脱貧工作力度,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努力建設美好鄉村。建立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的引導機制,鼓勵工商資本參與農村現代化建設。建成48個美好鄉村中心村。完成3000户農房建設、1650户危房改造,建成11個鄉鎮農村清潔工程。推進“三線四邊”環境綜合整治,改善居民生活條件。

(六)齊心協力改善民生

堅持底線思維、突出重點、完善制度,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鞏固完善民生工程。加強民生工程績效考核,健全建後管護長效機制。實施33項民生工程。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48萬套,基本建成8000套。建成50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解決農村15萬人安全飲水問題。新建改建菜市場6個。完善“五位一體”便民服務體系。

推進教育優先發展。落實教育綜合改革任務,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統籌教育資源配置,促進城鄉、區域和各級各類教育均衡發展。創建省級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區3個。建設標準化學校23所。新改擴建公辦幼兒園30所。建成安徽理工大學新校區、職教園區、市體育學校、淮師附小新校區。加大引才引智力度,對口培養高技能人才。

爭創國家創業型城市。深入實施大學生就學就業“萬人計劃”。加快創業園建設。完成就業技能培訓1.9萬人。城鎮新增就業4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萬人,實現困難人員就業3000人。推行建築施工企業農民工工資實名制,基本實現農民工工資無拖欠。

提高羣眾健康水平。積極爭創省級衞生城市。繼續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建成市一院門急診綜合樓、市四院病房大樓,開工建設市婦幼保健院新院等項目。鼓勵發展專科醫院和民辦醫院。健全農村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加強基層醫技人員隊伍建設。繼續做好人口計生工作,提高優生優育水平。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各項社會保險擴面徵繳,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制度。開展行業社會保險移交地方工作。提高城鎮職工、居民社會保險待遇標準。城鄉低保、五保供養標準均增長10%以上,農村五保集中供養能力達55%以上。完善生活必需品儲備調控辦法,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

高度重視老齡工作。落實民辦養老機構各項優惠政策,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推進農村敬老院升級改造,加快向養老服務中心轉變。開工建設市社會福利保障區二期、社區日間照料中心60個,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43%。

(七)持之以恆推進文化社會建設

積極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和社會治理創新,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確保社會安定有序。

提高文化軟實力。加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鞏固省級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啟動歷史文化街區開發保護工作。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不斷繁榮文化事業,廣泛開展“大地歡歌”等羣眾性文化活動,推進市文化藝術中心、市博物館三期建設,加快縣區圖書館、文化館建設,建成公共電子閲覽室6個。大力培育文化產業,推進印刷產業園、豆腐文化產業園建設,支持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發展。大力實施“十個一工程”,推進文化精品創作、營銷和開發。組團參加省第十三屆運動會。

促進社會治理創新。全面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體系。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推進網格化、市場化、信息化、社會化管理服務。加強社會治安大巡防和防控體系建設,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建立健全網上受理信訪制度,及時解決羣眾合理訴求。推進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基層社會管理服務。啟動第九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注重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作用,引導廣大羣眾參與平安淮南建設。

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加強重點行業和領域安全隱患整治,依法關停小煤礦,嚴防各類事故發生。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加強道路交通整治,依法“打非治違”。加強應急平台和隊伍建設。健全網絡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加強國防動員和民兵預備役建設,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做好人民防空、民族宗教、防震減災、殘疾人、地方誌、統計、氣象和檔案等工作,不斷提升羣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八)一以貫之優化生態環境

正確處理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關係,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體系,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加強節能減排。開展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創建,實施6個污水防治重點項目,抓好50個節能與資源綜合利用重點項目、11座垃圾轉運站等建設,完成6台火電機組脱硝改造。開展城區燃煤鍋爐污染治理,綜合整治非煤礦山和固體廢棄物,加強農村污染防治和秸稈禁燒,有效減少霧霾危害。

加強生態修復。強化城市綠線管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加快八公山、舜耕山、上窯山山體修復,實施舜耕山環山路植被修復工程。啟動江淮分水嶺地區水系治理,提高瓦埠湖和高塘湖水質。加快焦崗湖生態濕地修復。推進鳳凰湖水系治理。加大采煤塌陷區等生態脆弱地區環境修復力度。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完成森林增長工程10萬畝。推進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實施城區綠蔭提升工程,加強濱河公園、廣場遊園和城市綠道建設。打造舜耕山風景區,開工建設淮南子植物園和7大景點。推進八公山、卧龍山、茅仙洞綠色生態長廊建設。建設濱高塘湖森林景觀帶。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實施濱河森林景觀帶工程。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努力讓淮南人民在藍天下、青山旁、綠水邊、自然中幸福地生活。

三、切實轉變職能,努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務,要求我們發揚“雷厲風行、言行一致,嚴謹創新、敢於擔當”的工作作風,謀好政府該謀的事、管好政府該管的事、幹好政府該乾的事。

一是堅持科學理政。按照“一張藍圖幹到底”的要求,落實中央、省裏和市委的決策部署,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善做善成。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新聞輿論監督和羣眾社會監督,認真辦理人大議案、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堅持科學、依法、民主決策,完善重大決策、規範性文件和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程序。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強化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治理、環境保護等職責。樹立正確的考核導向,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

二是堅持依法行政。切實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加強重點領域政府立法。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提高執法和服務水平。健全行政複議案件審理機制,糾正違法或不當行政行為。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探索建立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強化招投標監管體系建設,努力做到好中選優。進一步精簡行政審批項目,積極推進網上審批。辦好“12345”政府服務直通車。深入治理政風行風文風會風,從嚴查處“三亂”和吃拿卡要等行為。

三是堅持為民勤政。始終把羣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注重解決事關羣眾切身利益的問題。紮實開展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一線查民情,深入基層解民憂,少説多做,實幹實效。完善直接聯繫和服務羣眾制度,暢通羣眾訴求表達渠道。尊重羣眾首創精神,強化基層基礎,激發基層活力。拓寬政府購買服務領域,最大範圍引入競爭機制。大力整治“軟、懶、散”現象,不斷提升行政效能。

四是堅持廉潔從政。嚴格執行中央、省、市各項規定,加強廉政風險防控管理。紮實推進決策、管理、服務、結果公開,全面公開“三公”經費預決算,壓縮“三公”經費10%。加強行政效能監察和審計監督,強化行政問責和績效評估。堅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範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尋求改革共識的最大公約數,匯聚轉型發展的強大正能量。

各位代表!吹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號角,xx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徵程。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真抓實幹、開拓創新,為建設生態環境優良、產業特色鮮明、人民生活幸福的美麗新型能源城而努力奮鬥!

標籤: 淮南 市政府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jingxuan/9pp8m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