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精選工作報告 >

德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德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德州位於山東省的西北部,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分享幾篇德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一起看一下吧!

德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德州市政府工作報告篇1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20xx年主要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在中共德州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及社會各界的監督支下,我們緊緊依靠全市人民,堅持穩中求進、進中求好、好中求快主基調,穩增長、調結構、抓改革、惠民生,較好完成了市xx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年度任務。

(一)經濟規模質量實現同步提升。科學應對複雜形勢,積極克服下行壓力,鞏固了“穩”的基礎,保持了“進”的態勢,實現了“好”的突破。主要經濟指標平穩較快增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96.1億元,增長10%,高於全省1.3個百分點;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71.3億元,增長14.2%,高於全省4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61.3億元,增長16.3%,居全省第一;完成進出口總額35.1億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8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135元,分別增長9.5%和11.6%。經濟結構更趨合理。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11.1∶51.6∶37.3,三產佔比提高1.3個百分點;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佔GDP、税收佔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主體四税佔税收的比重,分別達到6.6%、81.3%和54.4%;縣域經濟“三年倍增”計劃圓滿完成,齊河縣、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德城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20億元,齊河縣躋身全國百強縣序列。現代農業穩步發展。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總產達173.7億斤,連續三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稱號;新增蔬菜面積18萬畝,發展食用菌520萬平方米,新建、提升標準化養殖場294家;新培育農民合作社1663家、家庭農場438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1.2%,居全省首位;農村改革不斷深化,85%的村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新增土地流轉面積69.2萬畝,被確定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工業運行穩中向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3444家,居全省第4位,實現增加值1708.6億元、利税958.1億元,分別增長14%和10%;實施重點技改項目338個,完成投資336億元,企業裝備水平和發展動力明顯提升。服務業全面提速。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16.8億元,增長12.8%;濟鐵物流園、銀座財富中心、中關村產業園等一批高端項目加快建設,泉城歐樂堡夢幻世界、黃河故道温泉度假村、四女寺風景區、冀魯邊區革命紀念園等文化旅遊景區開放運營,第三產業發展進入載體建設和業態創新的新階段。

(二)十大產業集羣培植取得重大進展。堅持一手抓存量優化、一手抓增量擴張,大力實施科技金融產業融合創新,積極推動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努力打造德州產業升級版。產業招商成效明顯。深入推進“一區一圈一帶”戰略,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先後舉辦了首都經濟圈投資洽談會、第四屆太博會暨首都企業家德州論壇等系列招商推介活動,積極對接央企強企和全國工商聯執委企業,全市新註冊項目530個,新開工460個,新投產330個,億元以上項目到位資金590億元,張江高科示範園、中歐產業園等項目簽約,威訊半導體、天津農墾示範園、祥輝銅業等重大招商項目建設進展迅速,安凱車橋、邁寶赫等重點財源項目竣工投產。106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72億元,佔年度計劃的102%。企業培植實現突破。華魯恆升、永鋒鋼鐵、恆源石化、星光集團4家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過100億元,通裕重工、中大貝萊特、穀神生物、景津集團等15家企業過50億元,55家科技型成長企業單體平均增長21.3%。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實有市場主體總量達到23.9萬户,同比增長17.1%。載體建設加快推進。47個工業產業基地主營業務收入佔全市比重達到48.1%,生態科技城總體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德州高新區晉升國家級通過科技部審核,7個科技創新創業園、5個高新技術產業園集聚引領作用更加明顯,應用技術研究院完成規劃設計。科技金融驅動力度加大。成功舉辦京津大院大所對接會等活動,簽訂分支機構建設協議138項;新增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台23個、高新技術企業31家,承擔國家、省重大科技項目74項,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86項,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提高1.4個百分點;資本交易大會影響力不斷擴大,引進和新設立金融機構57家,市內銀行新增信貸投放243.6億元,直接融資258億元;設立5億元的市級股權投資引導基金,政府扶持產業發展方式實現了重大轉變;52家企業完成股改,6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不良貸款率下降至2.55%,政府綜合金融服務機構實現縣域全覆蓋。

(三)城鄉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在政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積極創新工作思路,拓寬融資渠道,確保既定建設項目平穩有序推進。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9.5%,提高1.8個百分點,成功獲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中心城區承載能力提升。行政區劃調整實現新突破,陵縣撤縣設立陵城區,主城區面積增加到1752平方公里,擴大3倍以上;全年實施6大類66個城建項目,完成投資159億元;大外環、“兩河四岸”濱河路全線貫通,新建改造道路23條,袁橋、項目東區南部和北部3個大社區竣工;華能德州電廠至高鐵新區遠距離供熱管網和第四淨水廠項目竣工運行,被列為全國首個城市地下管線綜合管理試點城市。縣城和重點鎮建設加快。各縣城共實施擴容提質建設項目308項,完成投資109億元;15個省、市示範鎮建成和在建項目174個,完成投資13.5億元。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和“兩區同建”穩步推進。新建續建新型農村社區216個、農村產業園區150個,建設垃圾轉運站152座。基礎設施建設有序實施。濟樂高速通車運營,德大鐵路、石濟客運專線、德上高速建設進展順利,新建改造農村公路1480公里;開工建設6座平原水庫,完工4座,新增庫容3236萬立方米,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實現全覆蓋。生態建設成效顯著。三年大綠化任務全面完成,森林覆蓋率達到35%,黃河故道森林公園和徒駭河、黃河水鄉、九龍口3處濕地公園成功晉升國家級;深入開展環境污染治理,建成453個水污染防治工程,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項考核榮獲全國“雙第一”;集中開展城市揚塵、汽車尾氣、餐飲油煙等綜合整治,完成18家重點企業限期治理,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29447輛、落後生產線25條、設備803台(套),順利完成節能減排年度任務。

(四)民生保障再上新水平。堅持問題導向,突出民生優先,保基本、兜底線、促均衡、辦實事,一批民生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全年重點民生領域財政支出171億元,佔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達到62%。年初確定的民生實事全部完成。全市開工建設中國小84所,新建、改造幼兒園289所,補充教師1503人,德州學院擴建工程進展順利,華宇工學院升格為本科院校,職教公共實訓中心和市人民醫院新門診樓擴建工程啟動建設,第二批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穩妥推進。新增城鎮就業7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6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與新農合實現並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全面實施,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到75元,企業退休人員月均增加養老金245元、實現“十連漲”,工傷、失業保險待遇明顯增長;4處縣級社會福利中心投入使用,新建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38個,新增養老牀位6324張。城市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300至320元提高到360至380元,農村低保標準由每人每年20xx元提高到2400元,五保集中供養、分散供養標準分別由每人每年3500元、2400元提高到4000元、3000元;開工安居工程27834套,基本建成19200套。羣眾性文體活動豐富多彩,優化提升農村文化大院700家,建成村居文體小廣場4038個,投資1100萬元為926個鄉村安裝了健身設施;市縣鄉村四級文化場館和設施實現免費開放,大劇院演出效果良好,文化精品創作和競技體育比賽取得好成績;文化遺產保護實現新突破,大運河成功申遺,德州扒雞製作工藝和黑陶燒製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順利通過國家二類城市語言文字評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不斷健全,科技強警成效凸顯,重大安保運行規範有序,反恐維穩、矛盾糾紛調處機制進一步完善,社會保持和諧穩定。食品藥品監管有力,安全生產形勢平穩,未發生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雙擁共建、國防動員、人民防空、民族宗教、老齡助殘、婦女兒童等社會事業成效明顯,防震減災、應急管理、司法仲裁、外事僑務、對台事務、口岸打私、檔案、史志、氣象等工作取得新進展。

(五)政府運行更加規範高效。緊緊圍繞為民務實清廉主題,紮實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效整治解決了一批“四風”問題和羣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健全完善了優化營商環境、聯繫服務羣眾、改進文風會風等45項制度。主動接受人大、政協監督,充分吸納運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意見建議和調研成果,將新型城鎮化、旅遊業發展、物業管理、學前教育等重要調研視察報告意見,及時轉化為政府工作安排,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816件,辦結率100%。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聘任10名政府法律顧問。積極穩妥推進政府機構改革,食品藥品、衞生計生、工商、質監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積極推進電子政務和政府信息公開,創新“四證聯辦”工作機制,編制完成市級行政審批事項目錄,取消、下放和轉變管理方式164項,壓減審批環節327個,成為全省行政審批事項最少、辦理時限最短的市之一。市政務服務中心辦理各類審批服務事項145萬件,增長22%;公共資源交易成交額突破200億元,增長30%。每季度集中研究“12345”市民熱線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全年受理有效訴求64.8萬件,熱線服務滿意率98%,回訪滿意率88%,涉及部門職能交叉的17類民生難點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強化政府投資項目資金評審和績效管理,市級“三公”經費支出同比下降35.3%,公務接待下降47.2%。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有效防範和化解了潛在財政風險。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深入實施廉政效能管理工程,強化經濟責任審計,加大案件查處力度,政府廉政建設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一年來的發展實踐告訴我們:推進科學跨越發展,必須準確把握形勢,構築戰略優勢。注重戰略謀劃,積極對上爭取列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和國家新型城鎮化、現代農業示範區、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土地增減掛鈎試點等一批事關德州長遠發展的全局性事項,拓寬了大開放、大合作、大發展的空間。推進科學跨越發展,必須加快轉調創步伐,實施創新驅動。找準做大德州實體經濟的新路徑,深入研究實施建基地、搭平台、引人才、設基金等新舉措,打通科技金融產業融合發展的新通道。推進科學跨越發展,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持續改善民生。着力解決總量不足、佈局不均兩大矛盾,兼顧需要與可能,注重均衡,分步實施,多元投入,增加供給,兜住底線,真正提升羣眾幸福感、滿意度。推進科學跨越發展,必須大力簡政放權,優化營商環境。突出權力清單式管理,突出講規矩重程序,突出提效率轉作風,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

各位代表,德州今天良好的發展局面,是上級黨委、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奮鬥、拼搏實幹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離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駐德部隊官兵,向中央、省駐德單位,向關心支持德州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20xx年總體安排和重點工作

今年是全面完成“xx”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的開局之年,也將迎來有紀念意義的撤地設市20週年。德州的發展,既面臨嚴峻挑戰,更面臨難得機遇,必須以戰略的眼光洞察形勢,以創新的思維謀劃工作,以務實的舉措推進落實。

新形勢新挑戰,需要我們認清差距、加壓奮進。當前,我市實體經濟發展不足、產業層次較低、部分企業經營困難的階段性矛盾仍然突出;城鄉發展不均衡,城鎮功能不健全,承載力、輻射力不強;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與羣眾需求還有差距;政府服務效能、工作執行力、擔當意識更需大幅提升。我們要強化底線思維,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在戰勝困難中取得更大突破。

新常態新作為,需要我們高點定位、轉型發展。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中央確定了“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更加註重質量效益、結構調整、改革創新、風險防控、民生保障。我市處在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面臨着宏觀政策趨緊、資源環境制約的雙重難題,做大經濟總量、加快轉型發展的雙重考驗。我們既要積極適應新常態,又要立足德州實際,努力做到調整不減速、量增質更優,促進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

新時期新優勢,需要我們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初步定位我市為“四基地一功能區”,帶來新的政策紅利。43項國家和省級試點賦予我們先行先試的巨大優勢。同時,近年來大開放、大建設積蓄的勢能加速釋放,科技金融產業融合創新催生新的增長點,陵縣撤縣設區拓展了城市空間,一批重大項目提升了發展後勁,經濟運行在較快增長區間的基礎依然牢固,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把良好勢頭保持下去。

根據上級要求和市委決策部署,綜合分析各方面因素,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和xx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導,繼續堅持穩中求進、進中求好、好中求快主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突出擴量提質增效並舉,着力轉變工作指導方式,堅持改革攻堅、創新驅動、區域合作、依法行政,加快推進產業集羣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民生均等化,努力完成“xx”規劃目標,在科學跨越發展、建設幸福德州進程中幹在實處、走在前列。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外貿進出口增長5%,實際利用外資平穩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0%、11%,城鎮化率達到51%,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4‰以內,節能減排指標確保完成省下達任務。

實現今年總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突出科技金融產業融合創新,加快提升產業實力。圍繞打造京津冀產業轉移承接基地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基地,集聚要素資源,突破關鍵領域,培植壯大十大產業集羣,把德州發展根基建立在堅實的實體經濟之上。

抓技改、促升級。以技術改造為載體,推動企業加快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延伸,實施重點技改項目350個,總投資410億元。深入調查研究,掌握技改需求,解決好“誰需要技改”的問題。明確主攻方向,以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產品推廣應用為重點,解決好“圍繞什麼技改”的問題。加強資源配置,針對企業技改涉及的資金、技術、人才等支撐條件,搞好對接謀劃,實現技改與市場形勢、現實條件的有機結合,解決好“靠什麼技改”的問題。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係,引導60家骨幹企業和55家科技型成長企業站在市場前沿,細化項目評估論證,整合各類資金,用好扶持政策,解決好“怎麼推動技改”的問題。

抓梯隊、壯羣體。實施好“四個一批”工程,加快形成企業梯次發展格局。培育一批大企業集團,通過拉長產業鏈條、併購重組、強強聯合等方式,推動重點企業倍增式膨脹。全力抓好華魯恆升、實華化工等投資過百億的重大項目,力爭用2—3年時間,培植出3—5家銷售收入過200億的大企業集團。壯大一批行業龍頭企業,開展對標提升行動,找準發展定位和趕超目標,謀劃支撐項目和要素保障,加快培植景津、金能、索通、穀神、玲瓏、保齡寶、金麒麟等企業,增強行業話語權。做強一批高精尖優勢企業,圍繞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交通裝備、民用航空、醫藥醫療等重點領域,推進威訊半導體、德法爾電子、信立泰藥業等高新技術企業加速擴張,儘快把技術優勢變為規模效益優勢。提升一批中小微企業,認真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培育市場主體,開展中小微企業“政保貸”,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回鄉創業工程,推動個體工商户向小微企業發展,小微企業向規模企業提升。

抓招商、擴增量。實施“招商引資轉型突破年”活動,適應國家調整招商優惠政策的新形勢,運用市場機制,創新合作形式和支持途徑,分產業、分領域制定招商計劃,以龍頭企業、重大項目為核心,加快引進缺失鏈條、補強薄弱鏈條、提升關鍵鏈條,力爭全年億元以上項目到位資金達600億元。加強與央企、強企、軍企、外企對接,充分藉助中國企業聯合會等優勢資源,精心組織招商推介活動,建立重點客商清單制度,引進一批戰略支撐力強的大項目。突出交通、資源、生態三大優勢,拓展區域合作領域,深入推進“一區一圈一帶”戰略,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區,積極落實與北京、上海、天津、台灣共建飛地園區的協議。完善招商項目跟蹤對接、審批服務、落地建設等機制,加快芭蕾雨奧特萊斯、廣藥大健康基地等項目開工建設。持續抓好市級重大項目,完成投資400億元。

抓載體、促集聚。把縣域經濟作為主要板塊,啟動實施新一輪縣域經濟提升計劃,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各縣(市、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在20xx年基礎上實現第二個翻番。搞好“開發區改革創新二次創業年”活動,推動投融資體制、管理模式和政策環境創新,主要解決產業總量不夠、密度強度不夠、集中度關聯度不夠、配套支撐不夠等問題,爭取德州高新區、齊河經濟開發區晉升國家級;創新園區開發模式,支持發展飛地經濟,引導企業、項目向園區集中佈局。按照特色鮮明、錯位發展的要求,加快47個工業基地建設,以龍頭企業為依託,以產業配套合作為基礎,增強項目選擇與園區定位契合度,打造功能現代化、產業高端化的工業聚集區。充分發揮海關口岸、檢驗檢疫等部門職能作用,提升青島保税港區(德州)功能園區載體優勢,積極申建德州綜合保税區,推動外經貿轉型升級。大力實施企業“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境外投資創業、建設生產基地、合作開發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

抓業態、強功能。在抓好傳統業態升級的同時,大力拓展新經濟業態,培育新商業模式,提升拉動實體經濟的能力。發揮新能源產業基礎優勢,加速提升檔次、塑造品牌、擴張規模,儘快形成具有區域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產業集羣。抓住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以寧津、樂陵、慶雲為核心板塊,壯大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鼓勵發展樓宇經濟,集聚金融、保險等新興服務業。圍繞建設區域性商貿中心,支持大型商貿企業做大做強,培育大型物流企業,增強城市商業服務功能,打造全國性流通節點城市。大力發展網絡交易市場和電子商務,實施“六進”工程,落實“十百千萬”計劃,引進知名龍頭企業,發展淘寶特色產業村,使網絡經濟成為新的增長點。

抓創新、增後勁。把創新驅動作為經濟內生增長的新引擎,努力創建全國第二批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城市、省科技金融產業融合創新綜合試驗區。完成市應用技術研究院一期主體建設,建立科技金融產業融合創新服務中心,落實京津大院大所對接成果,組織好京津、長三角大院大所科技成果對接會、山東省軍民科技融合項目對接會、院士專家德州行等招研引學活動,抓好科技創新創業園、高新技術產業園和企業工程(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重點實驗室建設,力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達到30%以上。運作好市級股權投資引導基金,設立齊魯創新、新興產業發展擔保、科技成果轉化等專項扶持基金,設立科技支行,建設股權交易市場,增強資本交易大會融資功能,完成股改企業100家,新增上市掛牌企業10家,力爭全年市內銀行新增信貸投放260億元,直接融資300億元。深入實施現代產業人才支撐計劃和“金藍領”培訓工程,加大高端人才培養引進力度,建設人才公寓,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設100萬平方米科技企業孵化器,引進培育100個研發創新團隊,形成創新人才集聚高地。

(二)突出城鄉統籌,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以四級城鎮體系建設為抓手,積極構建城鄉協調、分工合理、功能互補的城鎮格局。

以行政區劃調整促進中心城區融合發展。圍繞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加快修編城市總體規劃,合理佈局老城、新區、生態科技城和陵城區,推動一體化、差異化發展。編制完成中心城區重點區域設計方案,完善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科學規劃城市“三區四線”。加快疏解老城功能,增強新區吸納承載能力,搞好城市設計研究和品牌形象策劃,精心打造特色街區、重點路段、關鍵部位。加快生態科技城建設,堅持產城融合,規劃建設楊莊河科技研發帶,完善教育、醫療、商貿、旅遊等服務設施,提升聚產業、聚人氣的能力。加快陵城區融入主城區步伐,推動產業發展高端化、城市建設特色化、民生事業同城化,打造功能完善、配套齊全、生態宜居的增長極。實施城市組團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武城、平原、寧津與中心城區融合發展,促進基礎設施、產業佈局、資源要素、公共服務互補對接。

以公共資源優化配置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堅持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持續性、長效性、均衡性地配置公共資源。中心城區今年計劃投資153.2億元,推進6大類、83項城建工程。加快德州外灘、“兩河四岸”綠化等景區生態建設工程,打造城市景觀核心區和休閒觀光帶;推進老工業區、老商貿區、棚户區和城中村搬遷改造,抓好大社區、保障性住房建設,有序開展“三無小區”改造和幸福社區創建,紮實做好便民市場建設、公廁改造、環衞設施完善等工作,確保順利通過國家衞生城市複審;實施廣川大道北延、減河堤頂路南延等城市道路新建、改造工程,打開斷頭路,疏通擁堵點;開展地下管線綜合管理試點,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健全城市管理體制,強化精細化管理,加強規劃管控,實施違章建築大清理行動。加大城鄉結合部、城市出入口等重點部位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塑造整潔靚麗的城市形象。有序推動縣城擴容提質,增強服務功能,提升帶動能力。加快國家、省、市示範鎮建設,搞好功能定位,完善配套設施,努力建成一批文化旅遊、商貿物流、資源加工、交通樞紐等特色名鎮。堅持“兩區同建”和文明鄉村建設相結合,根據基礎條件、羣眾意願和發展需要,提升產業園區就業富民能力和居住社區配套功能,新建農村社區30個、續建150個,新建擴建農村產業園區100個,讓農民羣眾增收有保障、生活有改善。

以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城鄉一體發展。發揮基礎設施對城鎮化的拉動作用,突出環境整治和城鄉改貌,提升城鎮化質量。推動城鄉交通一體化,重點實施G308、G309、S246、S247、S249、S324道路改造,新建、改造農村公路900公里,抓好石濟客運專線及高鐵東站房、濟齊黃河大橋建設,爭取德上高速公路、德大鐵路通車運營,超前謀劃通用航空發展,規劃實施中心城區快速公交通道,提升公交現代化水平,加快構建貫穿城鄉的綜合交通網絡。推動供水、供熱、供氣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供水一體化,讓城鄉居民喝上同源、同質、同網的放心水,創建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和水利建管改革創新示範市。推動城鄉環衞一體化,實行垃圾户集、村收、鎮運、縣處理。推動公共服務一體化,促進文化教育、醫療衞生、體育健身、就業創業、社會保障等服務功能均衡佈局,縮小城鄉差距。推動户口登記管理一體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實現常住人口市民化。

(三)突出增效富民,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以國家級新型城鎮化和現代農業示範區“雙試點”為契機,以建設京津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和高素質勞動力培訓輸送基地為依託,深化農村各項改革,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走產品安全、產出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促進農業經營規模化。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做大做強專業大户、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發展農民合作社500家、家庭農場150家;深化供銷社改革,新增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點1000家。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積極推廣先進技術和綠色增產模式,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重點支持發展病蟲害統防統治、農資供應、農產品儲運保鮮、氣象防災減災等專業化服務。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新增“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113萬畝。大面積推廣深耕深鬆、配方施肥、減量投放等農地改良措施,提高農田質量。積極扶持發展農機合作社,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2%以上。

加快內部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生產集約化。在繼續抓好高產創建、穩定糧食麪積基礎上,加快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大力發展優質特色精品農業。積極培育優質蔬菜、林果苗木、良種繁育、水產養殖、畜產品等高效特色農業,新增設施蔬菜15萬畝、花卉苗木3萬畝,發展特色漁業基地19萬畝,新建、提升標準化規模養殖場200處以上,創建國家畜牧產業化循環發展示範區。抓好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市和“糧安工程”建設,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和質量監管,確保農產品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實施農產品品牌培育工程,力爭“三品一標”產品產地認定面積佔比達到60%以上。

不斷拓寬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多元化。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促進產加銷、農工貿一體化融合發展,新增農業龍頭企業30家,擴大就近就業規模,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比重。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和創業培訓工程,全年培訓農民20萬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5萬人,提高農民農業收入和非農收入水平。開展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努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益。認真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盤活農村集體產權資源,做大做強集體經濟,提高農民分配性收益。

(四)突出宜居宜業,加快生態環境建設。堅持減量化排放、循環化生產、資源化利用,深入實施碧水、藍天、綠地、寧靜、整潔五大工程,發展低碳產業,建設生態城市,促進綠色消費,打造京津南部生態功能區。

抓好城鄉生態綠化。以建設國家森林城市為目標,增加城市綠地和城鄉林地面積,高標準實施魯冀邊界防護林帶建設,對鐵路、高速公路、幹線道路、河流水渠沿線進行補植修復,全年新植樹木1500萬株,造林20萬畝。鞏固國家園林城市創建成果,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實施街頭綠地、公園綠地、道路景觀、環城綠帶等改造提升工程,完成綠化110萬平方米。

大力實施藍天行動計劃。大氣污染防治是重大民生問題,必須治標治本多管齊下。以控煤、控塵、控煙氣為重點,深化重點行業大氣污染監督管理,加強重點點源達標治理,完成14家燃煤電廠脱硝設施升級改造。完善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制度。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1.8萬輛,加強工業廢氣、城市揚塵、油氣回收治理,力爭空氣質量同比改善5%。

強化水污染防治。完善“治、用、保”治污體系,健全人工濕地、污泥處置、污水處理等治污工程運行管理機制,推進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確保58個重點鄉鎮、社區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開展“環保五型企業”創建活動,鞏固主要河流治污成果,着力抓好支流水質改善,實現主要河流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保障全市人民飲水安全。

加強資源節約利用。積極發展節能產業,嚴控主要污染物排放,嚴把環境准入條件,嚴禁新上高污染、高耗能項目,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抓好重點領域節能,推進新能源示範城市建設,規範太陽能和地源熱泵應用管理。鼓勵節能減排技術開發與推廣應用,大力實施一批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和節能降耗示範工程。支持平原縣創建全國循環經濟示範縣。開展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試點工作,完善市場配置機制,加強土地批後監管,加大閒置和低效利用土地清理整治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突出民生優先,不斷深化幸福德州建設。按照增加供給、守住底線、優化佈局、科學管理、提高水平的要求,強化問題導向,持續加大投入,認真實施好年度民生實事,多做保本兜底的工作,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在包容性發展中建設幸福德州。集中力量組織實施“六大民生工程”:

就業創業提升工程。就業是民生的首要問題。以解決結構性失業和高校畢業生就業為重點,認真落實創業帶動就業扶持政策,整合各類創業培訓資源,抓好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園區和各級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全年組織開展就業創業培訓6萬人次,新增城鎮就業6萬人。

城鄉教育提升工程。新建、改擴建中國小80所、學生食堂200處,改造薄弱學校100所,大力提升中國小校舍標準化水平。建設省級標準化幼兒園70所,新增幼兒學位1.2萬個,逐步解決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和佈局不均問題。加快高級師範學校、德州二中規範化改造等項目建設。優化師資力量配備,新招聘教師1200人。研究實施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政策,大力發展民辦教育,抓好校長職級制改革試點。深化職業教育創新試驗改革,力爭職教公共實訓中心一期建成使用。強化校車、校園、餐桌安全監管,確保師生安全。

健康養老提升工程。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全面實施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推進基本公共衞生計生服務均等化。完成市人民醫院整體規劃和新門診樓主體工程,開工建設生態科技城中心醫院。實施縣域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加強重點學科建設,提高鄉鎮衞生院醫療服務水平。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鼓勵社會資本辦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大力發展養老服務產業,編制養老事業和產業發展規劃,籌備建設市級頤養中心,新建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57個、農村幸福院32個,新建、改造養老牀位9000張,爭取實現城市社區全覆蓋、農村社區半覆蓋。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規劃建設太陽莊園銀齡公館,滿足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

社會保障提升工程。啟動全民參保登記計劃,擴大社保覆蓋面,基本實現全民養老和全民醫保。鞏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制度整合成果,提高醫保補貼標準和報銷比例,完善居民大病保險政策。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工資制度改革,實施縣以下機關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職級與待遇掛鈎制度。健全“8+1”陽光救助體系,加快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和縣級社會福利中心建設。着力提高弱勢羣體保障標準,城市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380至400元,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於2600元;農村五保集中、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4300元、3300元。加強農村精準扶貧開發,完成8萬貧困人口扶貧任務。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6380套,基本建成8000套。

文化惠民提升工程。圍繞打造區域文化高地,深入挖掘“德文化”、董子文化資源,大力弘揚運河文化、黃河文化、大禹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加強城鄉四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長效機制。實施好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實體書店等文化惠民項目,全年送戲下鄉300場。開展“鄉村記憶”工程,抓好文化遺產保護,加快推進運河主城區段保護開發規劃修編和實施,支持黃河故道古桑樹羣申報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支持重點文化企業做大做強,建好文化園區、示範基地等平台。加快文化博覽園等重大文化旅遊創意項目招引和建設,開展等級景區和鄉村旅遊示範點創建工作,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活動,辦好全市第五屆運動會。穩定適度低生育水平,促進人口均衡發展。高度重視雙擁共建、國防動員、人民防空和民兵預備役工作,支持人武系統規範化建設。依法保障婦女、兒童、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權益,認真做好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事務、檔案、史志等工作。

社會治理提升工程。加快市信訪接待中心和信訪信息化建設,推進領導幹部公開接訪,健全完善羣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和重大事項維穩風險評估機制。深入推進平安德州建設,抓好“大數據警務雲”試點,加快建設智能交通安全系統。完善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重點抓好小案偵防等涉及羣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建立社會組織監督執法體系,加強社會組織培育管理。構建“網格化”、“實名制”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強化隱患排查整治,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食品藥品監管,完善農產品追溯體系,重點治理“餐桌污染”,確保羣眾舌尖上的安全。

(六)突出改革創新,全面提升法治政府建設水平。深入貫徹依法治市基本方略,制定法治政府建設實施規劃,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創新行政管理方式,確保各項工作在法治軌道上有序有效運行。

完善制度,推進依法行政。堅持講法治、講程序,注重用法治思維、手段和方式調節經濟運行、管理社會事務。嚴格執行重大決策程序規定,完善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健全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推進食品藥品、工商、質監、農業、環保等領域綜合執法,探索在縣級設立統一的綜合執法機構。健全執法行為法制監督體制機制,積極推動省行政執法監督試點工作。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會的決議、決定,堅持重大事項向人大報告、向政協通報制度,主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健全人大、政協建議提案辦理機制,主動服務人大和政協組織的視察、檢查及調研活動,充分發揮代表、委員對政府工作的督導促進作用。多渠道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建議。深化政務信息公開,加大電子政務建設力度,方便羣眾瞭解政府決策、監督政府工作。

簡政放權,優化營商環境。嚴格落實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行政權力清單、政府責任清單,探索制定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編制權力運行流程圖。繼續壓減行政審批事項,大幅削減隱性附着在審批中的前置條件和服務事項。全面實施流程再造,減少環節,壓縮時限,降低收費。強化中介機構規範管理,實現與掛靠行政事業單位脱鈎,加大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力度。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基本完成經營類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任務。提升政務服務中心功能,深化“兩集中、兩到位”,實行“一窗受理、分散審核、同步審批、限時辦結”模式。探索建立區域性技術評價機制,試點功能園區建設項目、成方連片出讓土地區域化評估評審,促進投資創業便利化。

轉變作風,倡導為民務實。持之以恆地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抓好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整改落實,健全反對“四風”長效機制。充分發揮“12345”市民熱線綜合平台功能,提高問題解決率和羣眾滿意率。廣泛開展社情民意調查,增加老百姓的話語權和評判權。圍繞重大發展問題,加強調查研究,搞好戰略謀劃,突出改革創新和重點項目引領,高起點、高標準編制“十三五”規劃。健全目標責任清晰、監督考核有力的工作執行體系,實施重大事項、重點項目清單式管理,強化過程控制、社會監督,定期向全社會亮進度、曬問題,確保“實”字當頭、“幹”字為先。

敬畏法紀,恪守廉潔從政。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認真履行“一崗雙責”,嚴肅查處各類違紀違法案件,不斷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健全行政權力監督制約機制,突出國有資產、政府採購、公共資源、公共工程等重點領域,整合公共資源交易服務職能,強化內部流程控制,加強行政監察、審計監督,做到行政權力運行到哪裏,監督就延伸到哪裏。深入推進財税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嚴格預算硬約束,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市縣兩級政府及所有使用財政資金的部門均公開預決算。按照嚴控增量、消化存量的原則,規範政府債務管理,切實防範化解財政金融風險。大力倡導勤儉節約,堅決反對奢侈浪費,全面落實公務接待、辦公用房、公共機構節能等制度,完成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確保“三公”經費只減不增,以為民務實清廉的優良作風取信於民、保障發展、維護穩定。

各位代表!改革發展任務艱鉅,民生福祉責任重大。讓我們在中共德州市委的正確領導下,緊緊依靠全市人民,勇於擔當,務實苦幹,為推進科學跨越發展、建設幸福德州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德州市政府工作報告篇2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20xx年主要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市政府在中共德州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及社會各界的監督支持下,團結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貫徹黨的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牢把握主題主線主基調,緊緊圍繞既定目標,科學運籌謀劃,大膽探索創新,積極推進落實,全面完成市xx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年度任務。

(一)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面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抓轉調促升級,增總量上水平,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位居全省前列。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60億元,同比增長11.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0億元,增長15.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80億元,增長21%;實際利用外資2.1億美元,完成進出口總額34億美元,增長24.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8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850元,分別增長10%和13%。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三產佔比提高1.1個百分點;發展質量明顯提高,税收佔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重達到77.9%,提高4.7個百分點;縣域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2個縣(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過20億元,7個縣(市、區)主體四税收入增幅超過25%,5個縣(市、區)提前完成縣域經濟“三年倍增”計劃。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加快,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總產達到166.5億斤,設施農業、規模化養殖、農機作業率均居全省前列。工業經濟快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450億元、利税848億元、利潤487億元,分別增長14%、16%和16%;實施技改項目620個,完成投資450億元,增長20%。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90億元,增長13.3%;歐樂堡夢幻城、四女寺景區、黃河故道温泉度假村、渤海金山文化城等一批文化旅遊綜合體加快建設。

(二)產業發展後勁增強。招商引資縱深推進,組織開展百日會戰,深入對接央企強企,成功舉辦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合作懇談會,組團赴美國、香港、台灣等地招商,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台灣中部科學園締結姊妹園區,全市簽約項目759個,美國威訊半導體、聯孚新能源汽車、瀋陽機牀產業園、濟鐵物流園等542個重大招商項目開工建設。培大扶強有序展開,重點培植的60家骨幹企業、55家科技成長型企業加速擴張,有12家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過50億元、3家過100億元。鑫華潤、格瑞德、齒輪公司等8家企業啟動退城入園建設,永鋒、恆源、金能、景津等骨幹企業和奇威特、百多安、邁特力重機等科技成長型企業發展勢頭強勁。重大項目建設進展順利,105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609億元,華魯恆升、樺超化工、玲瓏輪胎、力馳科技、和勝電器等54個產業項目竣工投產,形成一批新的財源基礎。科技驅動能力增強,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台15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3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5.4%。金融體系建設步伐加快,金融生態環境不斷優化,成功舉辦第三屆資本交易大會,引進設立民生銀行、青島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63家,新增貸款335億元,新增間接上市和掛牌企業26家,直接融資202億元;採用多元化融資手段,市本級籌集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8.5億元,確保了年度重點建設項目的資金需求。

(三)城鄉建設成效明顯。中心城區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共實施6大類68個城建項目,完成投資208億元。 “兩河四岸”濱河路基本建成,形成了縱貫城市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新建改造水、氣、熱管網174公里,增強了城市保障能力。紅星美凱龍、萬達廣場、唐人中心、藍天百腦匯、綠城長河等城市綜合體建設進度加快,袁橋、沙王、項目東區北部和南部等已開工大社區完成投資36億元。城市數字化管控、精細化管理水平明顯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各縣(市)組織實施了一大批公共建設項目,產業園區擴容提質,城區面貌明顯改善,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縣城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和拉動作用更加突出;12個示範鎮啟動建設項目135個,完成投資8.5億元。 “兩區同建”穩步實施,新建續建規模以上農村社區314個,建設1000畝以上農業產業園區373個,被國家農發行列為支持農村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驗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改革試驗列入省部重點支持地區。大路網建設順利推進,德大、邯濟鐵路和濟樂、德商高速加快實施,石濟客運專線開工,新建改造農村公路800公里,新增4個省村級公路網化示範縣。大綠化工程成果豐碩,集中力量實施城市高標準景觀綠化和鄉村大面積生態綠化,森林覆蓋率達到33%,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大水網構建成效明顯,南水北調主體工程和大屯水庫向城區供水工程竣工,實現黃河水、長江水雙水源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面完成,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整建制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地級市;完成德惠新河清淤治理,5條主要河流水質基本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城鄉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被評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範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海河迎查紮實開展,開工建設了污水處理、污泥處置、人工濕地等一批重點工程;實施藍天行動計劃,加大對燃煤企業、建築工地等重點污染點源的治理力度,啟動“黃標車”淘汰工作;強力推進節能減排,淘汰落後生產線20條、設備895台(套),完成省下達的單位GDP降耗和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年度任務。

(四)社會事業紮實推進。全年重點民生領域財政支出165.6億元,增長13.8%,佔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達到61.9%。民生實事完成年度任務,一批熱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城鄉教育全面發展,開工建設農村中國小校舍標準化項目150個,新建改造幼兒園330所,補充教師2110人,實施德州學院東擴和德州二中規範化改造項目,我市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公共衞生工作紮實開展,圍繞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大力推進醫療服務標準化和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174家醫療機構實行“先診療、後結算”模式;全面提高新農合籌資標準和報銷比例,大病患者住院費用實際補償比例由65%提高到85%。人口計生部門免費為15.9萬人進行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積極促進就業創業,新增城鎮就業7.3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5萬人。社會保障擴面提標,受益羣眾人數大幅增加,社保基金突破60億元大關,社保待遇平均增長20.2%;企業退休人員月均增加養老金200元,實現“九連漲”;城市低保標準平均提高到每人每月332元,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0xx元,五保分散和集中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2400元和3500元。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5966套,基本建成11932套,更多低收入家庭住房條件得到改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新成效,市博物館、檔案館新館、德州大劇院全面啟用,圓滿完成“十藝節”承辦任務;京杭大運河德州段通過世界遺產組織現場評估。全民健身活動豐富多彩,成功舉辦國際自行車邀請賽、肥仔艇大賽等一批國家級賽事。社會管理創新紮實有效,信訪案件辦結率、羣眾滿意率同步提升。社會大局持續穩定,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進一步完善,“警務社區六進”成為全省典型。安全生產形勢平穩,未發生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食品藥品、工商、質監管理體制改革順利進行。雙擁共建、民族宗教、婦女兒童、老齡助殘、慈善、紅十字會等社會事業持續發展,防震減災、應急管理、司法仲裁、外事僑務、人防、史志、打私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五)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重視發揮政策引領作用,調整招商引資、企業培植等重大導向性政策,制定重點工程專項規劃和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佈局指導性意見。加強政府規範化管理,修訂完善了 《市政府工作規則》,對規劃建設、土地管理、財政預算、投資評審等重大事項,優化制度設計,嚴格程序要求,政府運行更加規範。大力簡政放權,取消行政審批項目109項,下放34項,保留88項,精簡幅度達到68%。強化市政務服務中心職能,辦理服務事項150萬件,審批材料、環節和時間壓減三分之一。規範市級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完成交易項目483件、成交金額154億元。加大政務公開力度,推進依法行政,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監督,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 764件,辦結率 100%。“12345”市民熱線受理有效訴求56.9萬件,綜合辦結率99.1%,辦理結果回訪滿意率87.5%。認真落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羣眾各項規定,深入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行政監察、審計監督工作不斷強化,保持了為民、務實、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同志們,20xx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們為了更好地履職盡責,不負重託,一年來,我們始終注重超前謀劃,增強工作前瞻性。堅持用長遠眼光看待問題,以戰略思維謀劃工作,準確研判發展趨勢,利用好政策,防控好風險,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一年來,我們始終注重繼承創新,增強工作連續性。圍繞既定部署,大膽創新方法,積極創造條件,確保重點工作有序推進、任務目標全面完成。一年來,我們始終注重一線落實,增強工作實效性。推行一線工作法,大力倡導一線辦公,既抓任務部署、又抓過程管控,既重結果、又看過程,切實提高政府執行力。一年來,我們始終注重完善制度,增強工作規範性。按規矩辦事,按程序運作,使各項工作、各個環節有規可依、有章可循,全力推進政府工作的規範化、制度化、科學化。

各位代表,德州能有今天的發展局面,是上級黨委、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進取、厚德包容、創新圖強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離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駐德部隊官兵,向中央、省駐德單位,向關心支持德州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各位代表,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與發展新要求、羣眾新期待相比,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是:產業鏈條短、關聯度低,龍頭企業拉動力弱,整體效益水平不夠高;環境資源約束壓力越來越大,集約發展、節能減排任務艱鉅;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的供給總量和空間佈局,與城鄉發展和羣眾需求不相適應;政府深化改革、轉變職能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各層面執行力和服務效能需要進一步提升。我們一定高度重視,認真研究解決。

20xx年總體安排和重點工作

各位代表,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科學發展的重要一年。根據上級要求和市委決策部署,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和xx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進中求好、好中求快,把改革創新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積極推動工作指導重大轉變,努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強力突破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城鄉統籌、民生改善、生態建設五大重點,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推動幸福德州建設取得新進展。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5%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3%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外貿進出口增長6%,利用外資穩定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1%、13%,城鎮化率達到49%,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09‰以內,全面完成省下達的年度節能減排任務。

上述目標是根據中央和省裏的總體要求,綜合考慮質量效益導向、遠近目標銜接、科學跨越需要等多方面因素,經過反覆論證和審慎決策確定的,既積極穩妥,又留有餘地。實現這些目標,德州有優勢、有基礎、有條件。 “一圈一帶”、首都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五大戰略帶來的政策紅利,高鐵優勢和生態科技城形成的平台效應,以及招商引資、抓大培強積累的堅實工作基礎,都是德州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希望所在。利用好這些條件,辦好德州的事業,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重點把握四條原則:一是產業發展突出導向性。根據我市資源條件、產業基礎及未來趨勢,市委、市政府經過充分論證,提出重點培植十大產業集羣。主要包括農副產品(食品)深加工、裝備製造、綠色化工、紡織服裝四大傳統優勢產業集羣,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生物技術、新材料、電子信息四大新興戰略產業集羣,以及商貿科技金融、文化體育旅遊兩大現代服務業集羣。在整體佈局上,加強規劃引領,高水平編制各產業發展專項規劃,集中建設30多個重點產業基地。在發展模式上,突出抓好專業園區、主導產業、龍頭企業三大載體,力促產業向規模化、高端化、集羣化發展。在推進路徑上,堅持非均衡配置資源,集中有限要素集約投放,推動重點產業、重點企業率先崛起。二是城鄉建設把握階段性。中心城區經過近幾年的大投入、大建設,拉框架、打基礎階段基本完成,今後的發展重點將全面轉向強配套、提功能,以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優化配置引導老城區有機疏散、新城區協調發展,快速提升承載力、影響力,建設魯西北、冀東南區域性中心城市。縣城以擴大城市規模和經濟容量為目標,重點增強經濟功能和服務功能,提高產業聚集度和人口吸納力。鄉鎮以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為重點,完善就業、就學、就醫條件,逐步健全“四供兩排”保障體系,建設一批有產業特色、有完備功能、有歷史記憶的美麗城鎮。農村社區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不斷健全交通、供電、供水、通訊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使農民羣眾逐步過上現代化生活。三是民生事業注重持續性。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新起點。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加快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堅持問題導向,把關係羣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工作重點,集中力量突破薄弱環節,真正把民生實事辦到羣眾心坎上。根據需要與可能,分清輕重緩急,實行多元化投入,普惠政策全覆蓋,困難特例兜住底,織好社會救助安全網。四是改革創新體現統領性。堅持以改革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注重頂層設計,把握節奏路徑,正確、準確、協調、有序推進改革,確保用改革的思路和辦法破解發展難題,引導發展方向,增強發展活力。重點是劃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政府應該辦的,要辦實辦成辦好;該由市場機制運作的,政府不包辦,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處理好政府和社會的關係,加快實施政社分開,創新社會治理模式,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政府自身改革要體現簡政放權、依法行政理念,推行權力清單,降低行政成本,實現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

圍繞實現今年總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一)堅定不移地培植十大產業集羣。總的目標是,用3至5年的時間,形成百億級企業、千億級產業、萬億級規模,即:每個產業都有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元的龍頭企業,每個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千億元,十大產業集羣總體規模超過萬億元,推動德州實體經濟總量翻番、財政貢獻能力倍增。

繼續打好招商引資攻堅戰。突出抓好產業鏈招商,重點引進行業龍頭、領軍企業和重大配套項目。瞄準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港台等重點區域,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精心舉辦專題招商推介活動,積極吸引和承接產業轉移。緊盯央企、強企、上市公司,加快引進央企國資、優質民資、高端外資,抓好美國科泰克、奧特萊斯、廣藥集團等重大項目的跟蹤落實,爭取儘快落地。力爭全年引進落地過10億元項目中心城區20個以上、每個縣(市)5個以上。

傾力培植產業龍頭。堅持分類指導、綜合施策,確保有基礎、成規模的支撐性企業加速升級擴張,有潛力、勁頭足的成長型企業快速膨脹。全面落實60家骨幹企業和55家科技成長型企業培植計劃,力爭新增主營業務收入過100億元的企業3家。大力促進裝備升級改造,實施388個工業重點項目。抓好企業素質提升工程,積極推進股份制改造,加強企業家培訓。同時,加快中小微企業發展,全面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完善融資擔保、創業輔導、信息諮詢服務體系,新增“四上”企業1700家,推動創業創新創優羣體快速膨脹。

加快打造產業基地。搞好十大產業集羣研究分析,立足發展基礎和特色優勢,依託現有產業園區,抓好基地規劃,推動企業集中佈局、要素集中投放,迅速擴大規模,形成集聚效應。中心城區按照產城融合的理念,加快發展新能源與節能環保、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綠色化工等專業園區,科學佈局商貿科技金融、文化體育旅遊等現代服務業組團。各縣(市、區)根據自身條件,重點規劃建設2—3處規模大、聚集度高的產業基地。積極發展飛地經濟,加快台灣科學園、上海張江高科示範園、上海浦發科技創新產業園、北京中關村(齊河)產業園建設。大力推進外經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積極爭取設立綜合保税區,加快青島保税港區(德州)功能園區建設,推動有條件的外向型企業建立保税倉庫,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搞好省級開發區發展定位,抓好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園區經濟佔縣域經濟的比重。依託省會城市羣經濟圈,支持禹城、齊河、臨邑建立產業協作區。爭取禹城高新區晉升國家高新區、齊河經濟開發區晉升國家級開發區。

全面強化科技金融保障。把科技金融的融匯創新作為產業集羣擴容升級的主引擎。加快應用技術研究院規劃建設,搭建高端創新公共研發平台。整合科技資源,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引導每個縣(市、區)建成1處科技創新創業園、1處高新技術產業園。引進高端人才和科研團隊,推動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規劃建設金融商務區,提升資本交易大會規格層次,加快集聚各類金融資源,建設魯冀邊界區域性金融中心。新設立金融機構60家以上,其中引進商業銀行3家以上,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實現村鎮銀行縣域全覆蓋。繼續整治金融生態環境,不良貸款率降到3%以下。拓寬融資渠道,加快推進企業上市掛牌步伐,確保全年新增貸款385億元,直接融資220億元,滿足產業發展資金需求。

(二)堅定不移地打造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是省 “一圈一帶”發展規劃賦予德州的功能定位,也是全市人民的殷切期盼。大的城市構架是“一心四極”,當前主攻方向是中心城區。綜合研究論證,中心城區的建設思路是“優化佈局、提升功能,突出重點、打造亮點,服務民生、改善環境,量入為出、積極作為”。總的任務安排是,以生態科技城、外灘商務帶等重點片區為支撐,以重點路段和重點部位為基礎,以重點工程為載體,堅持以市場運作和政府投資相結合、以市場運作為主的原則,今年計劃實施6大類70餘項建設項目,概算投資約170億元。

以大規劃引領建設。繼續深化城市總體規劃,統籌佈局生產、生活、生態三個空間,有序融合老城、新城、生態科技城三個組團,加快老城改造、新城提質、生態科技城提速,推動德陵一體化發展。科學編制產業園區、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綠地水系、教育衞生等專項規劃,抓緊完成高鐵商務區、外灘商務帶、城隍廟片區控制性規劃,完善老工業區、老商業區、老居住區改造提升規劃。加強建設項目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管理,明確規劃條件,嚴格技術標準,強化景觀設計,優化城市色彩,確保每一個建設項目都符合城市發展要求。

以大片區支撐全局。堅持以大片區拉動大建設、以大產業充實大平台,着力規劃建設生態科技城、外灘商務帶和南部生態片區三大支撐點,打造城市的標誌性區域。生態科技城,規劃面積150平方公里,以京滬高鐵、石濟客運專線為軸線,西起減河、東至東外環、北至北外環、南至南外環,有機整合高鐵新區、項目東區和馬頰河生態島,建成科技創新先行區、現代產業聚集區、對外開放引領區、生態建設示範區和科學發展新的增長極。空間佈局上分為“一核、兩區、多園”,包括十大功能板塊。 “一核”,重點以高鐵站為核心,打造東西兩大高鐵廣場,建設高端商務區,規劃佈局科技創新、商業服務、研發總部、金融投資四大板塊。 “兩區”,建設減河、馬頰河生態島兩大生態功能區,充分發揮河流水系自然資源優勢,規劃佈局優質教育、生態居住、醫療養老、旅遊度假四大板塊。 “多園”,包括高鐵新區產業園區、項目東區和抬頭寺部分區域,重點佈局新型工業和現代物流兩大板塊,打造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現代物流等高端高質高效產業園。德州外灘商務帶,南起新河路、北至大學路,全長4.7公里,依託岔河水系,加快萬達廣場、唐人中心兩大城市綜合體建設,啟動周邊片區總體改善升級,高標準實施濱河路景觀綠化,設計建設中央公園,有機串聯長河公園景區,把岔河兩岸打造成現代都市濱河商務休閒帶。南部生態片區,規劃面積18平方公里,重點佈局文化動漫、生態旅遊、都市農業等綠色低碳產業,加快華嬉園和市動植物園建設進度,做好太陽湖景區前期工作。今後逐步向東延展至仙人湖、丁東水庫“兩湖”水系,與馬頰河生態島連為一體,形成城市南部生態屏障。

以大工程提升功能。重點實施道路街巷、公共設施、城市綜合體和大社區等六大類工程。完成“兩河四岸”道路後續工程建設,全線貫通大外環,新建改造三八西路、崇德九大道等主幹道路,改造提升57條背街小巷。完成高鐵綜合客運站主體工程,啟動汽車北站、快速客運站建設。新建改造供熱、供水、供氣、排水管網72公里,第四淨水廠、高鐵新區西區污水處理廠、餐廚垃圾處理廠等工程建成啟用。加快推進中商產業智慧總部基地、芭蕾雨奧特萊斯商務綜合體等重點工程開工建設,抓緊在生態科技城打造一批輻射力強、業態先進的商務組團。完成袁橋、項目東區南部和北部3個大社區建設,加快沙王、林莊等大社區建設進度,啟動鄒李等16個城中村、棚户區改造工程,加快“三無”小區改造,改善市民居住條件。

以大整治改善環境。結合文明城市創建,實施四大工程,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品位。實施治堵保暢工程,深入開展“平安行·你我他”道路交通安全整治活動,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實施治違打非工程,拆除違章建築,規範建設行為。實施治髒清污工程,清理垃圾、裸土、污水,美化城市環境。實施治亂塑景工程,集中整治重點路口、偏僻街區、老舊小區、低端市場,加快城隍廟市場搬遷;高標準、大力度整治城市出入口,打造靚麗整潔、暢通有序的城市迎賓通道。

(三)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關鍵所在,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依託,必須整合資源、統籌推進。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整建制糧食高產和玉米千畝噸糧創建,深入實施高產創建以獎代補支持政策,確保主要農產品穩定增產。整合土地整理、小農水建設等政策性資金,集中連片抓好2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穩妥推進土地流轉,新增土地流轉面積50萬畝,新發展家庭農場150個、農民合作社500家。加快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建設,鼓勵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發揮供銷社基層網絡優勢,圍繞蔬菜、畜牧、林果、花卉等特色產業,新建優質安全蔬菜產業園區20個,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場200家以上。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生態安全和動植物疫情防控體系。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倉儲物流產業。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提升農機裝備水平。促進農民職業化,加快培養新型農業從業隊伍。

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堅持農村社區、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同步推進,優化村莊佈局,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兩區同建”將充分利用新型農村城鎮化融資試點和土地增減掛鈎政策,優先安排城中村、城邊村和鄉鎮駐地,開工建設農村社區40個,續建158個,打造精品社區30個,入住10萬户;每個縣(市、區)建成3—5處萬畝以上的大型現代農業園區,每個鄉鎮建成2處500畝以上的特色農業園區。用足用好國家支農政策,引導更多資金投向農村道路、環境整治和公共服務體系,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全面提升城鎮承載能力。着力做大做強縣城,爭取陵縣撤縣設區,引導武城、平原、寧津加速融入中心城區,支持其他縣城擴容提質。按照特色小城市的標準,積極推動擴權強鎮,加快15個示範鎮建設,搞好工業、商貿、居住功能分區,打造縣域次中心。按照上級統一部署,積極推進户籍制度和社會管理改革,逐步實現社保、教育、醫療、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城鎮常住人口全覆蓋。

科學搭建城鄉路網框架。按照對內大循環、對外大開放的要求,加快推進德商高速、石濟客運專線和濟齊黃河大橋建設,確保濟樂高速、德大鐵路、邯濟鐵路竣工運營,做好聊城—德州—黃驊鐵路、濟樂高速臨邑連接線前期工作,打通德州市與外圍大城市、大港口、大機場的快捷通道。加快推進S318改建工程,爭取S101改線和德商、京台、京滬高速連接線項目列入省級規劃,完善提升中心城區到縣城快速交通聯繫,形成市與縣1小時交通圈。抓住全省村級公路網化示範縣建設的機遇,繼續調整優化鄉村路網體系,新建改造農村公路1300公里,提高縣城與鄉鎮之間的暢通能力,儘快建成外通內暢、貫穿城鄉的現代交通體系。

(四)堅定不移地構建宜居宜業生態德州。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舒適優美,讓德州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繼續推進城鄉大綠化、大水網建設。抓好沿河綠道、生態廊道、環城綠帶、農田林網建設,全年新植樹木3000萬株、造林25萬畝,森林覆蓋率力爭達到35%。鞏固中心城區“創城”成果,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加快主幹道路、公共綠地、街頭綠地、單位庭院和住宅小區綠化建設,改造提升大型公園綠地20處,完成城區道路綠化50萬平方米,形成綠帶環城、綠道穿城、綠意滿城的綠色德州。按照水系貫通、並連成網、循環流動、水清岸綠的目標,加快南水北調續建配套、中小河流治理、灌區改造等重點工程建設,提升城鄉供水一體化水平。完善“治用保”防控體系,抓好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改造和運營,實施“千畝濕地行動”,確保主要河流斷面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實現海河迎查奪冠目標。嚴格水資源管理,保護城鄉飲用水源,推進水循環利用,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

堅決治理大氣污染。強力實施藍天行動計劃,推進大氣污染點源達標工程建設,抓好華能德州電廠、恆源石化、中聯大壩、凱元熱電等重點燃煤企業脱硫脱硝設施改造,實施小機組燃煤鍋爐脱硫再提高工程。持續開展工地揚塵、汽車尾氣、餐飲油煙等綜合整治,加大“黃標車”淘汰力度,加強PM2.5監測治理,切實減少灰霾污染,努力增加“藍天白雲、繁星閃爍”天數。

紮實推動綠色集約發展。實施嚴格的環境准入標準,嚴禁新上不符合環保準入條件的項目,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實施節能科技提效工程和重點用能企業分級管理,推進建築、交通、公共機構和居民生活等領域的節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規範城鄉建設用地市場,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嚴查違法違規用地,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推進清潔生產、循環綜合利用,開展綠色單位創建活動,加快形成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五)堅定不移地推進幸福德州建設。繼續加大民生投入,落實惠民政策,在羣眾普遍關注的教育、醫療、文化、就業、社保、交通、市政、居住、弱勢羣體救助等領域,集中力量辦好一批年度民生實事,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全市人民切身感受到民生在改善、福利在增加。

均衡化發展社會事業。立足於解決公共資源配置城鄉不平衡、中心城區東西部不協調兩大矛盾,鄉村以增加供給總量為主,城市以優化佈局結構為主。全面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繼續推進農村中國小校舍標準化建設,新建、改擴建中國小80所、幼兒園100所,新增中國小學位3萬個,優先補充鄉村教師力量,提高師資水平。城區採取新建擴建、提升改造、整體搬遷、引進名校等方式,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均衡佈局,緩解人口密集區入學難、班額大問題;抓好德州高級師範學校、明誠學校建設和實驗中學擴建。全面落實省級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工作任務,推進職業教育公共實訓中心和德州職業技術學院二期工程建設。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擴大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探索實施醫聯體建設;加快市人民醫院新門診樓建設,規劃建設東部醫療城,促進醫療資源與城市發展相協調;完善公共衞生服務機制,推動衞生信息化、重點學科建設上水平;鼓勵社會資本辦醫,發展醫養結合健康服務業。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文化服務設施,組織文化惠民活動,實施文保工程和運河保護與展示工程。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積極備戰參賽省23屆運動會。

廣覆蓋完善社保體系。加強就業創業培訓,設立創業扶持基金,開工建設市人力資源市場,新增城鎮就業6.5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萬人。加大各類保險擴面徵繳力度,完成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並軌,基本實現城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人員全覆蓋。不斷提高困難羣體保障水平,城市低保標準每人每月提高40元,農村低保每人每年提高200元,五保集中和分散供養標準每人每年分別提高到4000元、3000元。加快推進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新建改造養老牀位9000張。建設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發展社區康復機構。推動公租房、廉租房並軌,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6288套,緩解低收入羣體住房困難。

深層次推進社會治理。創新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機制,加強信訪工作,開工建設市羣眾來訪中心,使羣眾問題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權益有保障。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加強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創新推行網格化管理模式。建立隱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防控體系,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健全應急管理機制,提升突發事件應對和處置能力。完成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嚴格全過程監管,保障羣眾飲食用藥安全。高度重視國防動員、雙擁共建和民兵預備役工作,依法保障老年人、婦女、兒童、青少年權益,認真做好民族宗教、外事僑務、防震減災、檔案、史志等工作。

(六)堅定不移地建設人民滿意政府。以人民需求為導向,以人民滿意為標準,開拓創新,積極作為,不斷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務水平。

努力建設聽民聲、順民意的政府。堅持開門決策,多方彙集民智,重大決策前深入調查研究,對社會關注度高、影響面大的事項,根據需要組織專家論證、羣眾聽證、媒體公開討論,真正使政府決策建立在廣泛的民意基礎上。認真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建立聯繫和服務羣眾長效機制,接地氣,辦實事,解難題。大力提升“12345”市民熱線服務效能,提高問題辦結率和羣眾滿意度。定期對羣眾反映集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系統梳理,專題研究,拿出辦法,妥善解決。

努力建設服務優、效能高的政府。進一步壓減審批事項,縮短審批時限,對已取消下放的,加大督查力度,防止反彈;全面清理收費項目,公開收費標準,堅決整治高收費、亂收費;規範中介機構,推行中介服務市場化,大力優化營商環境。加大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力度。積極推進電子政務和政務公開,完善政府信息發佈制度。開展“庸懶散”專項治理,着力解決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問題。

努力建設講規則、守誠信的政府。完善規章制度,嚴格依法行政,重大決策、重要文件、重要合同要進行集體研究、合法性審查,定期清理規範性文件和行政處罰事項,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實施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強化預算硬約束,所有政府投資項目實行投資評審和績效管理。加強政務服務中心和公共資源交易市場的運行監管,做到陽光操作、公平公正。嚴格政府性債務管理,加強源頭規範,完善預警機制和動態監控辦法,防止出現系統性、區域性政府債務風險。抓好政府誠信建設,以政府誠信帶動全社會誠信。

努力建設重監督、嚴自律的政府。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羣眾以及媒體監督,廣泛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的意見,認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工作。深入實施廉政效能管理工程,健全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防控廉政風險,加強對重點崗位、重點資金和重點項目的審計監督,嚴厲查處各種違法違紀案件。堅決反對“四風”,厲行勤儉節約,壓縮“三公”經費,嚴控政府性樓堂館所建設,以勤政為民、清正廉潔的形象贏得人民羣眾支持和擁護。

各位代表!我們的所有工作、所有努力、所有奮鬥,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自豪、更有尊嚴。德州正處在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讓我們在中共德州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緊緊依靠全市人民,萬眾一心,攻堅克難,創新實幹,圓滿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為推動跨越發展、建設幸福德州而努力奮鬥!

德州市政府工作報告篇3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xx”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20xx年至20xx年,在中共德州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及社會各界的監督支持下,我們緊緊依靠全市人民,萬眾一心,紮實工作,奮力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了“xx”勝利收官。

五年來,城市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20xx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751億元,是20xx年的1.7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82.8億元,是20xx年的2.5倍;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出口分別達到2238億元、1257億元和22.1億美元,分別是20xx年的2倍、1.9倍和1.1倍;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2470.3億元和1546億元,分別是20xx年的1.9倍和1.7倍。三次產業佔比由20xx年的12.7:54.3:33調整為10.3:49.4:40.3,呈現出結構不斷優化、質量不斷提升、協調性逐步增強的良好態勢。

五年來,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039元(新統計口徑),年均增長11.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269元(新統計口徑),年均增長13.6%,城鄉收入比由2.09:1縮小到1.87:1。農村貧困人口減少41萬人。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6歲左右。新建改建學校304所,基礎教育全面加強,職業教育蓬勃發展。城鎮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9.48平方米,增加7.61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43.5平方米,增加9.48平方米。城鎮每百户擁有汽車由20.5輛提高到46.39輛,農村由5.1輛提高到19.09輛。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7%,基本實現城鄉同網同質供水。信息消費大幅增加,家庭固定寬帶普及率提高30個百分點,達到45%。

五年來,實體經濟加快發展。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質量效益顯著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930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提高7.4個百分點。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競爭力不斷增強。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明顯提升,7個縣(市、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過10億元,齊河縣躋身全國百強縣。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科技金融產業融合發展成效顯著,積極開展大院大所對接活動,轉化科技成果305項,中科院綜合技術轉化中心、教育部“藍火計劃”等落户我市。成功舉辦五屆區域性資本交易大會,163家企業完成股份制改造,上市掛牌企業達到117家。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晉升為國家級,獲批中國新能源和生物產業引智試驗區。農業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糧食生產實現“十三連增”,農業合作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民合作社達到12969家,土地流轉面積佔耕地總量的31.1%,獲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萬達廣場、銀座商城、泉城歐樂堡、德百温泉度假村等一批商貿文化旅遊項目建成運營,電子商務年交易額突破700億元。

五年來,城鄉統籌邁出新步伐。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跨越,實施重點城建工程412項,建成大外環、“兩河四岸”、開發區路網等城市主幹交通框架,京滬高鐵、邯濟、德大鐵路、德濱、濟樂高速建成通車,德上高速、濟齊黃河大橋開工建設。陵縣撤縣設區,中心城區面積擴大,大社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步伐,“兩區同建”模式成為全國典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1.73%,提高8.68個百分點。縣城和15個示範鎮建設穩步推進,新建改造農村公路6900公里,城鄉環衞一體化基本實現全覆蓋,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4.17%,提高13.7個百分點。南水北調東線德州段工程順利竣工,11座平原水庫建成使用。節能減排目標順利完成,建成人工濕地2.8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35%。

五年來,重點領域改革全面推開。22項國家級、30項省級改革試點順利實施。積極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新註冊市場主體13.5萬户,年均增長19.3%。衞生計生、食品藥品、文化、工商、質監等機構改革全面完成。規範透明的預算制度基本建立,市和縣(市、區)級預算全部公開。金融改革創新力度加大,新引進商業銀行7家,新增保險公司13家,建立小額貸款、擔保等地方金融組織78家;建立了風險預警化解協調機制,不良貸款率下降5.73個百分點;市政府設立5億元股權投資引導母基金、3億元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加強了金融調控能力。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工作。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鋪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實現整合。

五年來,對外開放和區域合作取得重要進展。成功納入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省“一區一圈一帶”戰略規劃,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規劃將對德州長遠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和深遠影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專門出台文件支持德州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圍繞“一區四基地”功能定位,全面深化與京津冀地區的對接合作,與國家相關部委和京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建立了工作聯繫,與京津兩市7個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20xx年先後在北京舉辦兩次投資推介會,簽訂產業項目協議172個,總投資851.6億元,北汽40萬輛、奇瑞10萬輛新能源汽車、中廣核新能源示範區、中航科工機器人等一批高端產業項目順利簽約。生態科技城被國家列為京津冀產業承接特色園區。國開行、農發行、進出口銀行、中國銀行等金融機構授信1000億元支持德州融入京津冀。與中科院、中關村等科研機構建立了有實質內容的合作關係,醫療、教育、文化、旅遊等領域的全方位對接合作局面初步形成。全面對接省會發展,72項重點工作順利推進,山東大學生物技術研究院落户禹城,省立醫療集團與我市開展醫療合作,產業對接合作日益活躍。對外開放紮實推進,外貿進出口額持續增長,實際利用外資10億美元,新引進世界500強企業4家,簽訂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7億美元,恆源石化成功收購馬來西亞石油項目,綜合保税區、齊河陸路口岸申建有序推進,與英國鄧迪市、美國帝王市、新西蘭黑斯廷斯市、法國布希聖喬治市締結友城。

五年來,社會事業和民生建設蓬勃發展。每年實施一批民生實事,解決羣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城鎮新增就業35.9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9.6萬人。基本實現全民養老和全民醫保,企業退休人員、居民基礎養老金分別實現“11連漲”和“4連增”。建設校舍276萬平方米,補充教師8703名。新增縣級社會福利中心8處,養老牀位達到1.8萬張。建設保障性住房826.55萬平方米,解決了9.6萬户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市博物館、大劇院、檔案館啟用,大運河成功申遺。平安德州建設取得新進展,信訪、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工作得到加強。民族宗教、婦女兒童、國防動員、人民防空、防震減災、應急管理、口岸打私、體育、史志、科普、仲裁、慈善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五年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全面加強。始終堅持市委的正確領導,堅持自覺接受人大及其會的監督,加強與政協的民主協商,虛心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意見。健全完善政府決策程序,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和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公佈實施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行政權力清單、政府責任清單,電子政務和政府信息公開紮實推進。認真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決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紮實整治“四風”問題。堅定不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全市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查案件5816件,黨紀政紀處分5601人。

各位代表,五年來,通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們辦成了一批事關德州長遠發展的大事,城市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成功創建國家衞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獲批實施國家新型城鎮化等22項國家試點。特別是20xx年視察德州,對我市新型城鎮化等工作充分肯定,給予我們極大的鼓舞。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奮鬥、拼搏實幹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離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羣眾團體,向駐德部隊官兵,向中央、省駐德單位,向關心支持德州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發展的思維還需突破,不少瓶頸問題有待解決,全社會的創新精神需進一步激發;發展的質量還不夠高,實體經濟缺大少強,優結構、增效益、促轉型的任務艱鉅,穩增長壓力依然較大;民生保障水平尚有差距,城鄉間教育、醫療等民生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不均衡的矛盾依然存在;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亟待改善,特別是大氣污染防治迫在眉睫;行政效能有待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需進一步加強,部分幹部的精神狀態和工作作風尚需改變,不作為、亂作為的現象時有發生等等。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並認真解決。

二、“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從今年起到20x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建設協同發展示範區的關鍵時期。根據中央xx屆五中全會、省委十屆十三次全會和市委十四屆八次全會精神,市政府主持編制了《德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交大會審議。今後五年的總體目標是:

——全面實施協同發展戰略。認真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統籌實施國家和省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全力推進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城鄉之間協同發展、經濟社會民生協同發展,協同發展示範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繼續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堅定不移轉方式、調結構,堅定不移做大做強實體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達到4000億元左右,提前實現經濟總量比20xx年翻一番,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0%左右,達到29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4%左右,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8:47:45。

——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不斷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9%和10%,達到320xx元和18000元。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全力組織生態環保治理攻堅戰,重要環境指標明顯改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不斷提升,林木覆蓋率顯著提高,京津南部、山東北部重要生態功能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全面提升全社會文明程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我文明,德州文明”創建活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有德州特色的文化產業不斷髮展壯大。

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必須深入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積極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創新發展為第一動力,以協調發展為內在要求,以綠色發展為重要取向,以開放發展為必由之路,以共享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力打好協同發展、深化改革、精準脱貧、環境治理、民生改善五大攻堅戰,努力建設協同發展示範區,確保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堅持創新發展,推動實體經濟大跨越。

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首要位置,制定鼓勵創新的政策體系,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使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突出發展科技服務業,重視科技金融對創新的支撐作用,積極培養技術經紀人隊伍,完善技術交易市場,加快建設各類科技孵化器、加速器。支持德州高新區建設,加快培育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打造協同發展的創新引擎。在生態科技城啟動建設德州創新谷,以一流的環境打造城市創新新高地。支持德州學院等駐德高校發揮自身優勢,開展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支持企業建設研發中心、開展技術合作、組建創新聯盟。

抓住人才這個關鍵要素,全面落實人才政策“黃金30條”,千方百計吸引各類科研人員、專業技能人才、高校畢業生、歸國留學生、外國專家等匯聚德州,堅持“政策引人才、平台聚人才、產業興人才、環境留人才”,加快人才公寓建設,加快引入國際學校、國際醫院,建立服務高端人才的長效機制,努力建設魯北人才改革試驗區。

大力提升工業,厚植產業發展新優勢,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十大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生物技術、智能裝備製造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工業經濟邁向中高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000億元。集中力量抓大扶強,支持重點企業加大技改力度,加快股份制改造,健全治理結構;支持龍頭企業進行產業重組併購、加快做大做強;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拓展境內外市場,廣泛開展對外合作;支持企業在資本市場的拓展,提高資本運作和直接融資能力。用五年的時間,真正培育起一批規模大、效益好、創新能力強的大企業集團。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現代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積極培育文化旅遊、健康養老、體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務業。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支持電子商務發展,大力培育經濟發展新業態、新優勢。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打造周邊城市“放心農場”為目標,着力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鞏固傳統農業優勢,確保糧食持續高產穩產;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保證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用現代產業的思維全要素推動現代農業轉型,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優化種植結構,大力培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拉長產業鏈條,推動一產接二產連三產,真正實現由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強市轉型升級。

(二)堅持開放發展,提升經濟發展外向度。

德州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我們要堅決破除封閉保守和小成即滿的思想,以更開闊的視野、更開放的胸懷,不斷推動對外合作,構建開放新格局。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歷史機遇,深入實施“一區一圈一帶”戰略,全面對接京津,深度融入省會,南北雙向借力,聚焦產業承接、科技成果轉化、優質農產品供應、高素質勞動力輸送、生態功能區建設等領域,堅持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並舉、產業項目與社會項目並重,精準謀劃、精準對接、精準招商,五年內力爭引進京津和省會地區各類項目1000個以上,到位資金1000億元以上,積極對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羣的產業資源,開創協同發展新局面。

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大力拓展對外經貿合作,重點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提高利用外資的規模和效益,“十三五”期間,全市新引進外資數量要比“xx”翻一番。舉全市之力支持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加快產業集聚,加快新城開發,真正成為全市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龍頭,未來五年,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經濟總量要比“xx”翻一番。積極爭取複製上海自貿區政策機制,推進綜合保税區創建,支持齊河申建陸路口岸和多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與歐美、日韓、東盟、港澳台等區域的經貿合作,加大招商推介力度,廣泛開展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加強與國際友城的互動,在開放中提升協同發展水平。

(三)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新家園。

堅持“依法施治,精準施策,全民參與”,以最大的決心、最實的措施,堅決打好生態環保治理攻堅戰。把大氣污染治理放在突出位置,認真落實防治霧霾十大措施,系統加強燃煤控制、工業排放、城市揚塵、機動車尾氣、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做到源頭嚴防、過程嚴管、事故嚴懲,堅決遏制重污染天氣頻發態勢。實施工業綠動力計劃,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嚴格落實重點行業脱硫、脱硝、除塵改造任務。積極優化能源結構,加快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使用,到20xx年全市將壓減燃煤93萬噸。抓好水污染防治,嚴格治理企業非法排污行為,加強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土壤質量明顯提升。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新建一批濕地公園,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四)堅持協調發展,增強發展均衡性。積極構建城鄉協同發展新格局,堅持做大做強中心城區,嚴格控制城市規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有序引導中心城區向東拓展,加快德陵一體化進程,增強中心城區對周邊縣城的輻射帶動作用。抓住國家政策機遇,用五年時間,基本完成中心城區、各縣城棚户區和城中村改造任務。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有序推進外來務工人員市民化、城中村和城邊村原有居民市民化、農村就地轉移就業人口市民化,全面推行居住證制度,逐步實現教育、醫療、社保、就業服務和住房保障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繼續推進實施“兩區同建”,合理把握節奏,統籌資源要素,更加註重可持續性,更加註重配套質量和羣眾滿意度,大力突破農業產業園區建設,不斷探索新的融資模式,持續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加強鄉村文化保護,加大對歷史文化建築、特色街區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持續開展村容村貌整治,20xx年底完成59.7萬農户無害化衞生廁所改造。

(五)堅持共享發展,讓德州人民生活更美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使德州廣大羣眾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脱貧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和莊嚴承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我們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全力以赴做好精準扶貧工作,動員一切社會資源和力量,幫助16萬困難羣眾走出貧困,穩定實現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力爭“兩年脱貧、一年兜底、兩年鞏固”,提前完成脱貧任務。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關注羣眾切身利益,加快解決上學難、看病難、停車難、老舊小區生活難等問題,集中力量實施突破。教育方面,五年內新建、擴建中國小265所,改造薄弱學校891所,新增學位20.3萬個,力爭兩年內基本解決“大班額”問題,三年內完成全市所有薄弱學校改造任務。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改善農村教學點教學力量不足的狀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衞生方面,繼續提升中心城區醫療水平,五年內市級公立醫院牀位由2463張增加到6000張以上。支持各縣(市、區)公立醫院對外開展合作,大力培養中醫藥人才,加強各級中醫院建設。老舊小區整治方面,中心城區三年內完成所有“三無小區”改造,探索新的物業管理模式,各縣城全面開展老舊住宅小區和背街小巷整治改造。增加城市停車場數量,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合理規劃,優先佈局充電樁等設施。

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羣眾利益訴求表達、社會矛盾排查預警和調處化解機制,深入開展平安德州建設。加強食品藥品監管,強化安全發展理念,全力抓好安全生產工作,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高度關注弱勢羣體,完善城鄉低保、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社會救助體系。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全面落實民族宗教政策,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保障婦女、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合法權益,關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提升市民科學素質,加快殘疾人事業發展。

(六)堅持深化改革,增強協同發展新動力。

堅定不移地推進重點領域改革,靠改革增活力、解難題、促發展。抓好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創造全省一流的政務環境;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逐步實現學校、醫院和科研院所去行政化;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完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防止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優化國有資本佈局,推動國有資產監管由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實現市級經營性國有資產監管全覆蓋。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深化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產權制度等改革。加快司法體制改革和社會領域改革,深入推進綜合行政執法、基礎教育、醫藥衞生和户籍制度等項改革。

各位代表,“十三五”規劃的藍圖已經繪就,我們滿懷信心,激情澎湃!相信在中共德州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夠順利完成既定目標,推動德州在協同發展的道路上再創輝煌!

三、20xx年重點工作安排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我們將認真落實中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要求,做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等項工作。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以上,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7%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以上,進出口保持穩定。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和10%左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户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53.48%、44%。全面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具體工作中,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

(一)加快建設協同發展示範區。統籌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區一圈一帶”戰略,緊盯京津冀協同發展“十三五”規劃,抓好省委、省政府政策措施落地。全年簽約落地產業項目300個左右,引進億元以上項目到位資金600億元以上。引導各縣(市、區)立足特色化、差異化,重點培植髮展1至2個產業集羣,增強產業集中度。突出抓好北汽、奇瑞新能源汽車等龍頭產業項目,年內實現新車下線。加快實施北京聯東U谷產業園、天津食品集團產業基地、河北華日集團高端傢俱產業園等重點產業項目。積極引入創新資源,建設中關村海淀園齊河科技城、山東石墨烯產業研究院、山東大學新材料與智能裝備研究院。深化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的合作,加強與首都醫科大學、中國出版集團、北京交通大學、天津美術學院、中國供銷集團、首農集團、榮寶齋的合作。加強專業招商能力,組建智能裝備製造、生物技術等五個戰略性新興產業辦公室,實現由招商引資向產業組織轉型、政策優惠向環境優化轉型、政府主導向政府引導轉型。組織開展好京津冀魯資本交易大會、技術成果交易大會、“智匯德州”人才創新創業週三項重點活動,深化與周邊城市的合作。

(二)着力抓好經濟穩增長。突出抓大扶強,落實“3個100”企業培植計劃,設立1億元的工業發展扶持資金,加大對重點產業的扶持力度,組織實施通裕重工、玲瓏輪胎等150個工業轉型升級項目,技改投入達到工業投入的6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達到30%。抓好威訊半導體、華魯恆升、大國重器等102個市級重點項目,確保早開工、早投產,完成年度投資411億元。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增市場主體5萬個,建設企業科技創新平台120個,轉化科技成果200項以上。

牢固樹立“政府創造環境,企業創造財富”的理念,大力優化企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減少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減少審批環節,清理“紅頂中介”,引入競爭機制,降低企業成本。全面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增強金融機構信心,發揮好政策性平台作用,及時幫助企業化解因擔保鏈、擔保圈而形成的風險。發揮好已組建的十大產業聯盟的作用,加強產業整合,加大對企業家隊伍的引導和服務,打造產業集羣。積極化解過剩產能,妥善處置殭屍企業,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企業,積極推進重組整合或退出市場。發揮好安全生產和環保標準的倒逼作用,對安全生產存在重大隱患、環保不能達標排放的企業,一律取消政策性支持。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穩定發展,採取多種措施,積極幫助企業減少庫存。一刻不放鬆地抓好安全生產工作,落實好“專家查隱患,企業抓整改,政府抓督導”要求,開展好安全生產“保底行動”,確保生產安全、社會安全。

(三)加快“放心農場”建設,推進農業現代化。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導向,加快推進我市農業發展方式轉型,建設一批市級“放心農場”,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牢固樹立產業思維和效益意識,加快現代農業體系建設,高水平編制完成《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總體規劃》,出台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體系;繼續促進土地合理流轉,實現適度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能力;推動區域性農產品交易中心建設,建成一批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物流配送中心,拓展渠道,使德州的優質農產品能順利進入高端消費市場;大力推廣設施農業建設,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經濟作物種植。支持臨邑縣與央企合作,率先建設工業級“超級農業大棚”,發揮好引領作用。支持平原縣、齊河縣分別與世界500強德國巴斯夫公司、美國雅培公司合作建設生態農用地膜和高端乳製品產業基地,支持各縣(市、區)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國際合作,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和跨國企業。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強化農業品牌意識,“三品一標”認證面積佔食用農產品總面積的比重穩定在60%以上。支持地方涉農產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加快樂陵農高區建設,積極爭取國家農業大數據中心落户德州,啟動建設區域性農業技術交易中心。

(四)全面做好民生和社會事業。堅定不移把精準脱貧作為第一民生工程,搞好精準識別,切實摸清家底、選好脱貧路徑,堅持一村一策、因户制宜,把扶貧資金、項目落實到户到人。把產業扶貧作為重要的脱貧方式,引導貧困羣眾發展特色高效種養業,加強技能培訓,搭建就業對接平台,支持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業創業。紮實推進農村低保線與扶貧線“兩線合一”,各縣(市、區)低保線不低於國家扶貧標準線。進一步完善居民大病保險制度,貧困人口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每年50萬元。強化教育扶貧,推進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的全覆蓋,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對755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大力加強道路、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今年市財政安排1億元專項資金用於扶貧,力爭完成70%重點貧困村、貧困人口的脱貧任務。

認真落實中央、省各項惠民政策,繼續辦好民生實事。大力改善辦學條件,全年新建改建學校105處,增加學位8.7萬個。德州高級師範學校啟動建設。開工建設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市中醫院病房樓、市婦女兒童醫院病房樓,啟動市東部醫療中心建設,完成市人民醫院新門診樓主體工程,全面提高公共衞生服務水平。認真落實創業扶持政策,新增城鎮就業5.5萬人。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居民醫保住院報銷比例提高2個百分點。大力發展養老事業,新增養老牀位4000張。投資37.95億元對中心城區棚户區實施改造,建成保障性住房8000套。投資3.5億元對73個老舊小區和背街小巷實施改造,完善道路、排水、照明、綠化、供熱等條件。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年內為70名聽障兒童實施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全面落實兩孩政策。加強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設,鄉鎮綜合文化站全部達到國家三級以上標準,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健身路徑分別達到60%和80%。完善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確保社會安全穩定。

進一步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中心城區投資152億元,重點實施廣川大道北延、南運河污水管網遷建等62個城建項目,完善城市供排水、供熱、燃氣、垃圾處理等功能設施。推進公交優先發展,新增新能源公交車350輛。降低外來人員落户門檻,提高棚户區改造貨幣化安置比例。鞏固國家衞生城市創建成果,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務,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紮實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完善智能交通、數字城管等公共平台。規劃建設海綿城市,提高防洪排澇減災能力。開展中心城區違章建設大整頓行動,嚴厲打擊違法建設行為。實施縣城和示範鎮提升行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無害化衞生廁所14萬户,改造農村危房3223户,啟動農村供暖改造工程。加快石濟客專等重點交通工程建設,完成農村公路生命安全防護工程建設任務。

(五)統籌抓好各重點領域改革事項。按照“改革政策要實”的要求,加快重點領域改革,着力破解制約德州發展的關鍵問題。持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整合城市有效資源,搭建新的融資平台,建立市場化運行機制,形成新的融資模式。加快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市財金投資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掛牌運營,城市建設、交通、土地儲備、醫療、教育等平台公司加快籌備,國有融資擔保機構實現縣域全覆蓋,加快推進48個PPP項目,承接好政策性銀行信貸投放。加快推進農信社銀行化改革,年內11家農信社全部完成改制任務。深化財税體制改革,優化財政支出方式,控制政府債務規模,積極採用融資租賃等方式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所有使用財政資金的部門,要全部公開預決算。深化國税地税徵管體制改革,完善聯合辦税機制,落實“營改增”擴圍等結構性減税政策。積極探索我市完善和拓展土地增減掛鈎試點,有序推進禹城市徵地制度改革試點,完成好國家試點任務。啟動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完成黨政機關公車改革任務。

(六)強力推進以大氣污染防治為重點的生態環保工作。集中力量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做好十項重點工作,力促空氣質量明顯好轉。上半年出台我市第一部政府規章《德州市大氣污染防治管理規定》,健全依法治理體系。修訂《德州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強化預案演練,提高城市應急處置能力。完善環境監測體系,建立數字預警模式,健全聯席會商機制,提高對霧霾的預判能力。嚴格投資項目節能環保準入,嚴控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新增產能,編制建設項目准入負面清單,推動重化企業向專業園區聚集。抓住控煤這個主要矛盾,全力抓好大型燃煤機組和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實施小鍋爐達標工程,中心城區淘汰、拆除10噸以下鍋爐,各縣(市)逐步淘汰10噸以下工業燃煤鍋爐。堅決管住散煤,全面推廣清潔煤使用,建立清潔煤配送體系,進一步擴大中心城區和縣城集中供熱面積。全面依法打擊、取締非法加油站點和各類土小企業,加快提升燃油品質。全面落實揚塵治理“六化”要求,持續加大城市機動車尾氣、餐飲油煙、揮發性有機物的治理力度。統籌安排好全市工業企業錯峯生產和調休,減少冬季排放壓力。提升監測監控能力,建築拆遷工地、商混企業、大型堆場、20噸以上鍋爐全部安裝在線監控設施。深化流域污染防治,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確保主要河流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加大生態修復力度,全年新增造林20萬畝、植樹2500萬株,集中實施一批景觀綠化、生態濕地提升工程。加強環境信息公開,加大對環境違法單位曝光力度,對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嚴查重處、絕不姑息。

四、匯聚協同發展的強大力量

各位代表,做好“十三五”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全市人民的莊重承諾,我們將秉承為民、務實、清廉要求,全面建設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和廉潔政府。

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全面貫徹落實《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堅持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會的各項決定,定期報告市政府工作。積極接受市政協民主監督,聽取政協委員的工作建議。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健全重大行政決策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制度機制,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履行政府職能。

全面提高政府服務效能。大力倡導從嚴從實、奮發有為的精神,本着對羣眾高度負責的態度,着力提高各級幹部的執行能力和創新能力,堅決破解不會為、不願為、不敢為問題,堅決克服庸懶散現象,堅決防止損害羣眾利益的行為。認真落實政府服務承諾,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真心實意為羣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切實加強廉潔政府建設。堅決執行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的各項要求,堅決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加強廉政教育和制度建設,強化公共資源交易監督管理,盯住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對腐敗問題絕不手軟。堅決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之以恆糾正“四風”,以實際行動贏得人民羣眾的信任與支持。

各位代表,實施協同發展戰略,建設協同發展示範區是全市人民共同的事業。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必須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建議;全面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民族、宗教、僑務等政策,加強與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的交流合作。必須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羣團組織聯繫羣眾、服務羣眾、動員羣眾的作用;紮實開展雙擁共建,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必須全面落實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激發人民羣眾建設協同發展示範區的主人翁意識。

各位代表!時代賦予重任,人民寄予厚望,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德州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努力建設協同發展示範區,為順利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標籤: 德州市 報告 政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jingxuan/d36oe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