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精選工作報告 >

龍巖市政府工作報告

龍巖市政府工作報告

龍巖是中國革命老區和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長征出發地之一,七個縣(市、區)均為中央蘇區縣,享有“二十年紅旗不倒”讚譽。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龍巖市政府工作報告,希望對你有用!

龍巖市政府工作報告

龍巖市政府工作報告篇1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龍巖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xx年和“xx”時期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市各級政府緊緊抓住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發展、支持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和“新古田會議”召開的重大機遇,主動適應新常態,全力以赴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經濟社會保持平穩發展。初步統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739億元,增長8.9%;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269.8億元、增長3.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4.6億元、增長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34億元,增長2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0億元,增長14.2%;外貿出口160億元,增長7.8%;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7億美元,增長11.5%;內聯引資實際利用市外資金196億元,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49元,增長7.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9元,增長10%;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6%;城鎮登記失業率2.48%;人口自然增長率12.2‰;年度節能減排任務預計可以完成。

一年來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全力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出台扶持工業“十一條”,千方百計幫助企業解決資金緊張、市場開拓等難題。完善金融機構考核獎勵辦法,建立銀擔合作機制,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力度,不良貸款率保持低位運行。及時兑現落實幫扶資金,下達工業發展專項資金8800萬元,減免小微企業税費1.7億元,為280家企業提供43億元還貸週轉資金。在產能過剩、市場低迷的大環境下,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74億元,增長8.7%。龍馬環衞成功上市,衞東實業、永強巖土在“新三板”掛牌。

(二)“項目會戰年”成效明顯。落實全省“三比一看”,組織開展“項目會戰年”活動,全力打好項目攻堅戰。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659億元,佔年度計劃的128.3%。交通、水利等七大領域完成投資303億元,佔年度計劃的110%。軍民融合產業發展走在全省前列,簽訂合同項目27個、協議項目16個,已落地24個,共有20家企業產品供應部隊、軍工企業。德暉光電、上杭中宇水暖等項目開工建設,紫金山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漳永高速、古武高速龍巖段、龍巖高速互通遷建等項目建成或投產,贛瑞龍動車新線開通。

(三)產業轉型步伐加快。制定實施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智能製造、推進創業創新、支持住房消費等政策。九大重點工業產業實現產值1773億元、增長9%。專用車年產突破1萬輛、產值增長15%,光電與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分別增長17.2%、18%和27.3%。第三產業增加值621億元、增長9.8%,改變了多年來滯後於經濟增速的局面。電子商務異軍突起,全年交易額突破150億元。銷售商品房220萬平方米、增長25%,促進農民進城購房做法得到住建部充分肯定。旅遊收入195億元、增長18%,古田景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冠豸山機場新開通成都、桂林、杭州等航線,旅客吞吐量突破10萬人次。

(四)現代農業穩步發展。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5億元、增長4%。糧食單產和總產連續八年增長,林下經濟產值121億元、增長19.3%,果蔬、林竹、茶葉、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持續增長。評選出閩西“八大珍”、“八大鮮”,新增市級龍頭企業7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285億元、增長9.4%。實現農村淘寶全覆蓋,農產品電商交易額突破10億元。

(五)新型城鎮化紮實推進。調整“三區兩園”管理體制,“多規合一”編制進展順利。中心城市主幹路網建設加快,興業路一期、龍騰北路五期全面貫通,啟動龍巖火車站片區開發。鎮級“小城市”培育試點、“千村整治、百村示範”工程建設穩步推進,連城培田村被農業部評為“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城市環境衞生、違章建築整治得到加強,全市共拆除“兩違”面積838萬平方米,完成省下達任務的2.3倍。

(六)改革開放縱深推進。完成市、縣兩級政府機構改革、事業單位分類工作。在全省率先推出行政審批制度10項改革創新“組合拳”,取消、下放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79項,完成“三張清單”公佈,全面推廣“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龍巖公共服務網正式上線運行,行政服務中心通過全國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單位驗收。全面啟動城市和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長汀基層醫改經驗獲20xx年“中國政府創新實踐獎”。完善國有企業管理體制,組建水務發展集團。不動產統一登記、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順利實施。成功舉辦第六屆海峽兩岸機械產業博覽會暨福建龍巖專用車投資貿易洽談會,共簽約項目72個、總投資280億元。新增境外投資企業9家、總投資14.6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廈龍山海協作經濟區入駐企業12家、總投資39億元。

(七)生態優勢進一步凸顯。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通過省級生態市考核驗收。完成造林綠化23.6萬畝,治理水土流失45.3萬畝。全市共投入8.4億元,關閉拆除禁養區養豬場1萬多户、削減生豬134萬頭,標準化改造可養區規模養豬場820户。重點流域水質持續改善,中心城市內河及閩江、汀江流域水質達標率均高於目標要求。淘汰黃標車7297輛,中心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以上天數360天、佔98.6%。

(八)民生保障水平不斷提升。22件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面完成。新增城鎮就業2.5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9萬人。保障性安居工程新開工2萬套、基本建成1.98萬套,分別完成任務數的123.6%和209.1%。《長(汀)連(城)武(平)扶貧開發試驗區發展規劃》獲得省政府批覆,國土資源部專門出台支持我市脱貧攻堅政策。積極應對“5·19”、“7·22”等突發重大洪災,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受災重建户基本可在20xx年春節前遷入新居。北大附屬實驗學校正式招生,龍巖技師學院第二校區、龍巖一中分校開工建設;閩西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國家骨幹校評估。成立市醫藥衞生職業教育集團,市第一醫院門診綜合樓建成使用,全省首創“互聯網+分級診療”項目建成試運行。羣眾公共文化活動深入開展,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圓滿承辦第一屆全國青年運動會舉重比賽,龍巖籍運動員在羽毛球、蹦牀、舉重、射擊項目的國際大賽中獲得4枚金牌。安全生產“四項指數”全面下降,食品藥品安全有效保障,羣眾安全感率、平安建設知曉率、執法工作滿意率均居全省首位。村級組織換屆全面完成。龍巖市和武平縣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援藏援疆工作紮實推進。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成效明顯,龍巖市和連城縣、上杭縣通過全國“雙擁模範城(縣)”考評驗收。

(九)自身建設得到加強。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貫徹落實市委《關於在全市黨員幹部中糾正不良習氣樹立清風正氣的意見》,持續改進作風。政府系統“三公”經費支出下降18%,完成機關辦公用房清理整改。自覺接受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的監督,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285件、政協提案564件次,辦復率均達100%。政府與法院、檢察院、工會互動聯繫機制不斷完善,依法行政、機關效能建設持續深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力度加大,反腐倡廉工作紮實推進。

20xx年各項任務的完成,標誌着我市“xx”規劃任務基本實現。“xx”時期,是龍巖發展迎來重大歷史機遇並取得明顯進步的五年。中央作出了支持福建加快發展、支持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等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新古田會議”在我市勝利召開,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對加快發展與轉型升級的雙重壓力,我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團結一心,迎難而上,積極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台階,新的增長點加快孕育,為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五年來,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地區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出口、城鄉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標實現兩位數增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6600億元,是“xx”時期的3.7倍。三次產業結構由13.0:53.3:33.7調整為11.5:52.8:35.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高4.3個百分點、達10.9%。

五年來,城鄉面貌深刻變化。高速公路通車裏程660公里、是20xx年的2倍,新增快速鐵路171公里,在全省山區市中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率先開通動車。永定撤縣設區,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15平方公里、達53平方公里,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7.1個百分點、達52.1%。建成一批美麗鄉村,基本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通寬帶。

五年來,生態環境鞏固提升。森林覆蓋率達77.9%,比20xx年提高4.8個百分點,保持全省首位。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6萬畝,“長汀經驗”在全國總結推廣,成為南方紅壤區治理的典範。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24萬畝,連續20xx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水環境進一步好轉,中心城區內河水質連續兩年100%達標。淘汰落後產能、節能減排成效明顯。

五年來,發展活力持續增強。行政服務標準化成為國家級試點,基層醫改“長汀模式”、林權改革“武平經驗”在全國、全省推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三農”綜合保險在全國開創“龍巖模式”。民營經濟更加活躍,民間投資佔全社會投資的四分之三。成功創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與廈門共建山海協作經濟區,發展平台進一步拓展。參照執行西部地區政策共落實103項,獲得中央補助410多億元。

五年來,民生事業長足進步。民生支出超過720億元,佔全市公共預算的74.9%。減貧11.5萬人,完成造福工程危房改造3.7萬户,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3.7萬套,解決170.6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精準扶貧“九到户”舉措得到國家和省裏肯定並推廣。新羅、永定、上杭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級驗收,全面完成中國小標準化學校建設,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加快發展。新增醫療機構牀位4940張,人均基本公共衞生服務經費標準由15元/人提高到40元/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實現倍增。全民健身、競技體育協調發展。“平安龍巖”建設持續深化。“六五”普法通過省級驗收。人事、統計、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庫區移民、水文、氣象、地震、地災防治、人防、檔案、地方誌、科普、郵政管理、無線電管理、老年人、婦女兒童、青少年、殘疾人以及慈善事業等工作進一步加強。

各位代表,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全市人民奮力拼搏及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結果。我代表龍巖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向離退休老同志、在外鄉親和社會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直駐巖機構、駐巖部隊、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關心支持龍巖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我市傳統產業競爭力減弱,經濟增長新動力不足,調結構、促轉型任務艱鉅,穩增長的壓力較大;部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品市場競爭力較弱,生產經營困難;城鄉之間、縣域之間發展不平衡,農村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社會保障和教育、衞生等社會事業發展與人民羣眾的期待還有差距,公共安全還存在不少隱患,脱貧攻堅任務依然艱鉅;政府服務效能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和消極腐敗等現象在某些地方、某些領域仍有發生。對此,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全面實施“十三五”規劃

這次提請大會審議的《龍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明確提出了“十三五”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戰略任務和保障措施,描繪了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

“十三五”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和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以保持經濟穩定較快增長為目標,以轉型升級為主線,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創新開放“雙輪驅動”,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城市鄉村“兩全其美”,努力打造東進沿海、西連腹地的生態型經濟樞紐,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龍巖。

“十三五”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左右,增長速度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提前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新突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8.5:48.5:43.0,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城鄉建設呈現新面貌,城鎮化佈局和形態更加優化,户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8%。改革開放構建新格局,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開放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高。生態文明形成新優勢,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森林覆蓋率保持全省首位。人民生活再上新台階,公共服務更加均等、優質,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十三五”發展的重點任務概括起來主要是:

(一)創新發展,打造產業升級版。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xx”行動計劃,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現代服務業大發展,構建產業新體系。突出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專用車之城、中國綠色礦都、“互聯網+”、品牌農業,培育發展“三個五”產業集羣,推動經濟從量的擴張向質的飛躍,探索一條富有龍巖特色的產業轉型升級之路。

(二)協調發展,提升發展均衡性。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新型城鎮體系。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增強交通、能源、水利、信息、防災減災等保障能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到20xx年,現行國定扶貧標準扶貧對象全部脱貧;到20xx年,省定扶貧標準扶貧對象全部脱貧,實現長汀、連城、武平3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及31個市級扶貧開發重點鄉鎮全部摘帽,380個貧困村、所有貧困户全部脱貧。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文化體制改革、文化事業惠民和文化產業發展,傳承創新閩西特色文化。

(三)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落實主體功能區佈局,加快形成生產、生活、生態融合互動的國土空間體系,基本建成生態安全保障體系。深入實施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促進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提高公民節能、節水、節材等意識,建設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型城市。

(四)開放發展,增強發展活力。推進行政審批、國資國企、商事登記制度等重點領域改革,建設陽光高效的服務型政府,優化發展環境。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對接福建自貿區建設,更加積極有效利用外資,推動外貿轉型升級,鼓勵礦業、機械、環保等優勢企業加快“走出去”。提升區域協作水平,推動龍台深度融合,深化龍港澳僑合作,加強國際友城交流,拓展對外開放新空間。

(五)共享發展,增進民生福祉。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推進和諧包容發展,讓人民羣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促進教育事業優質化,完善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健全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着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推動更高質量的就業。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均衡發展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等多樣化養老服務。全面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推進平安龍巖、法治龍巖、誠信龍巖建設,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構建公平正義、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三、紮實做好20xx年工作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我們既要看到經濟環境複雜嚴峻、下行壓力較大,面臨各種風險和挑戰;更要看到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變,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我市還面臨中央和省里加大對蘇區老區支持力度的重大機遇。我們將進一步堅定發展信心,深入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穩增長、調結構、強動力、惠民生、防風險,打好項目落地、脱貧攻堅、生態環保三大戰役,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在優化結構、補齊短板上取得新進展,在深化改革、開放合作上取得新突破,在民生事業、社會保障上取得新提升,為“十三五”發展開好局、起好步。

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左右;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增長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外貿出口增長2.5%,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6%,內聯引資實際利用市外資金增長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降碳任務。

為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抓好以下九個方面工作:

(一)從供給側發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集聚發展重點產業。加快壯大有色金屬、機械、商貿物流等優勢產業,提升煙草、建材、能源精化、紡織等傳統產業,培育光電與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優化存量、創造增量,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5%。圍繞打造“專用車之城”,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專用車優質企業,推進專用車研究中心建設,大力發展城鄉保潔、應急搶險、防恐防爆、冷鏈物流等各類專用車,推進海德馨應急專用車及防恐防暴裝備、新龍客車等項目建成投產,開工建設新龍馬梟龍越野車生產基地、龍馬環衞裝備擴建、僑龍專用車擴建等項目。圍繞打造“中國綠色礦都”,發展與礦業配套的機械、礦山工程、現代農業、金融、物流、配套服務等產業,開工建設紫金山羅卜嶺銅礦採選等項目,建成投產紫金山金銅礦浮選廠、金龍稀土年產6000噸稀土特種金屬及合金等項目。加快發展光電與新材料產業,突出抓好武平新型顯示和終端產業園、連城光電產業園、德泓光電產業園建設,推進正德光電新材料生產二期、達米拉智能電視及系列家用電器生產等項目加快建設,促進尚方智能終端顯示多媒體等項目開工建設、中晶藍寶石圖形化襯底等項目建成投產。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突出抓好80個重點工業技改項目,推動傳統產業加快改造提升。

增強企業競爭力。開展降低企業成本行動,進一步規範和減免涉企收費,強化融資、用電等服務保障,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費負擔、財務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積極幫助企業拓展市場,加快去產能去庫存步伐,穩定企業生產。實施“一業一策”、“一企一策”,重點扶持今後三年新增產值50億元或今後五年新增產值100億元以上龍頭企業,推動有市場、有潛力的中小企業上規模、上水平,全年新增億元以上企業3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0家。積極穩妥推進優勝劣汰,支持企業開展兼併重組。

做強做優園區平台。優化產業發展佈局,推動園區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理順龍巖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管理機制,着力打造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平台。加快廈龍經濟區基礎設施建設,主動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着力打造新型交通裝備製造基地。加強縣域工業園區建設,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健全配套服務功能,促進產城融合發展。引導產業向專業園區集聚,重點做大金銅、稀土、不鏽鋼等特色產業園區。推動廈龍經濟區、上杭蛟洋工業集中區、晉江(長汀)工業園升格為省級工業園區。

(二)打好項目落地戰役,增強投資拉動力

擴大有效投資。持續推進20xx~20xx重大投資項目,續建項目257個、新開工項目56個,完成投資570億元以上。安排重點項目300個,年度投資607億元,增長18%以上。突出抓好投資5億元以上或新增產值10億元以上的工業重大項目,完成工業投資1000億元以上。抓好交通、能源、市政、環保、水利、信息通信等領域重大項目建設,基礎設施完成投資520億元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80億元以上。

加強項目接續。圍繞打造“三個五”產業集羣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加強重大項目策劃、儲備和實施,形成“謀劃一批、簽約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增資一批”的項目滾動發展格局。精準對接國家專項建設基金投向,實施政府投資項目三年滾動投資計劃。做深做細前期工作,促進項目早落地早開工。

強化服務保障。完善領導掛鈎重大項目和“一月一協調、一季一督查”推進落實機制,建立重特大項目“綠色通道”,加大用地、用林、審批、徵遷等服務,保障項目順利實施。創新政銀企擔風險共擔機制,推動銀行更好支持項目建設。創新投融資機制,運用發債、資產證券化等多種方式融資,支持重點領域建設項目開展股權和債權融資。大力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公私合作等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和醫療衞生、養老服務等領域建設,進一步激活民間投資。

(三)着力融合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

推進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持續深化“新古田會議”後續效應,進一步暢通“軍轉民”、“民參軍”渠道,探索軍地“產—軍—學—研”融合發展新模式,爭創國家級軍民結合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拓展軍民技術對接、股權合作等多種合作形式,着重加強在專用車、光電、冶金新材料、文化旅遊、影視等領域的合作。推動幹部雙向掛職交流,密切軍地溝通聯繫。

發展互聯網經濟。推進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我市現有產業結合,催生髮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新的產業接續和支撐力量。繼續深化與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平台的合作,推動美團網、今日頭條、雪球網等龍巖籍互聯網企業家回龍巖設立區域中心。加快長汀、武平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和連城、漳平省級農村電子商務示範縣建設,打造10個電子商務基地(園區)、培育6家電子商務示範平台(企業)。重點推動傳統商貿流通和旅遊業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網絡零售和在線旅遊,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200億元。

推動服務業優質發展。加大服務業龍頭企業培育力度,新增限上企業200家以上。組建文化旅遊發展集團,加大紅色、客家、生態等資源整合開發力度,提升古田、土樓、冠豸山、長汀歷史文化名城等重點景區開發建設水平,完善配套服務設施,開發特色產品,帶動觀光度假、體育健身、教育培訓、文化創意等行業發展。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快龍巖公路港、中國(龍巖)農產品物流交易城等項目建設,爭取設立龍巖陸地港保税物流中心,探索設立區域性分揀中心,打造區域性物流節點城市。打通保障性住房與安置房、商品房的通道,支持住房剛性需求,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加快消化庫存,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發揮生態優勢,推進醫療衞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加快發展新型健康養老產業,抓好東肖養生養老產業園等項目建設。落實和完善鼓勵消費政策,促進批發零售、金融保險、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提升做強。

推進創業創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支持開展科技、管理、服務、品牌和商業模式等創新,帶動全社會創新。實施“科技小巨人行動計劃”,用好龍巖紫荊創新研究院、廈龍工程技術研究院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創新平台,突破關鍵共性技術。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合,加快發展智能製造,提升裝備數控化水平。設立產業引導基金,鼓勵風投、創投、社會資金設立子基金,支持發展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實施大學生返鄉創業計劃、農村青年創業富民行動,支持奇邁創客等新型眾創空間建設,培養引進一批科技創新人才和研發團隊,充分激發多元創業創新主體的活力。

(四)突出特色高效,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

培育特色品牌農業。加快發展林下經濟和竹業、茶葉、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產值300億元以上。加強地方特色品種的保護與開發,以閩西“八大幹”、“八大珍”、“八大鮮”和特色飲品為重點,進一步壯大規模、打響品牌。支持智能温控、水肥一體化等設施農業項目,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建立完善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平台,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

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穩定糧食生產,落實糧食播種面積271.5萬畝。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加強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加快實施汀江、九龍江防洪工程、煙草水源工程,抓好萬安溪引調水工程、連城福地水庫、長汀榮豐水庫、新羅坪坑水庫等項目。推廣農業“五新”技術,支持農業信息化試點示範。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發展農民合作示範社和示範家庭農場,新頒證認定新型職業農民千名以上。

拓展農業發展空間。推進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扶持農村電商加快發展,釋放農業增長潛力。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促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深化集體林權制度、生態公益林管護體制改革,全面開展國有林場改革。創新農業投入機制和財政、金融支農方式,提升“三農”綜合保險水平,引導更多社會資金投入農業農村。

(五)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建設和諧宜居城鄉

增強中心城市帶動功能。按照“一市兩區”發展格局,統籌推進重點產業、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推動永定區加快融入中心城市。加快火車站片區開發。推進中心城市“一環一軸四縱五橫”主幹路網建設,開工建設龍巖高速東環線,建成西外環、莆永高速龍巖北互通連接線,打通金雞路、犀牛路排頭段等“斷頭路”。推進中心城區範圍內高速公路市政化管理,促進高速公路與城市主幹道路互聯互通。加強人行通道、公共停車場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新增公共停車位1500個以上。推廣應用交通“消費一卡支付”,提升公交便民服務水平。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完善雨污分流系統,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編制實施“多規合一”,加強城市設計。加快建設漳州天寶至龍巖蛟洋高速改擴建、南三龍鐵路等項目,開工建設浦梅鐵路建寧至冠豸山段,推進龍巖經梅州至龍川快速鐵路前期工作,新開通冠豸山機場至北京航線,拓寬對外連接通道。推進“一市兩區”及古田、土樓旅遊區一體化發展,建成中心城區至龍巖高新區城際快速通道。抓好國省幹線、縣鄉道路和農村公路提升改造。繼續推進高陂、古田等8個“小城市”培育試點建設,實現連片融合發展。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覆蓋,促進農民工加快融入城市。

推進宜居城鄉建設。實施道路暢通、舊城改造、市政提升、東肖新城開發、農村環境整治、住宅安居等“六大工程”,打造城建“十大亮點”,彰顯城市特色和魅力。創新城市治理方式,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推進物業管理規範化,開展燃油助力車專項治理,大力整治違法建設、違章搭蓋、亂倒垃圾棄土等突出問題。加強城鄉集貿市場建設管理,實施標準化建設改造8個以上。推進家園清潔行動,強化農村環境整治,全面完成130個省級“千村整治、百村示範”項目和市級34個美麗鄉村試點建設,建立完善農村環衞保潔長效機制,美化鄉村環境。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古民居保護,守住歷史風貌,留住民俗風情。

(六)打好生態環保戰役,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成功創建省級生態市,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創建工作。繼續實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治理面積43萬畝,治理崩崗100個,實施坡耕地綜合整治1000畝。加強森林資源保護,造林綠化8.8萬畝,封山育林37.1萬畝。實施山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科學劃定並嚴守生態紅線。加大植被修復保護,增強流域水源的涵養功能。強化黃崗水庫等飲用水源地保護。加強地質災害防治。

推動環境質量改善。嚴格執行“河長制”,抓好江河湖庫水葫蘆、永定洪山石板材、養殖業污染、小水電四大專項整治,全面關閉拆除禁養區養豬場,完成可養區規模養豬場標準化改造提升,促進流域水質根本性好轉。強化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升級改造小煤礦11家,關閉14家。對造紙、化工、建材等重點排污企業實行全行業排污總量控制,加快建設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危險廢物綜合處置設施及填埋場。推動中心城區污染企業、風險企業搬遷關閉,加快火電、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煙氣脱硫、脱硝和除塵設施建設,強化建築施工、道路揚塵和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繼續淘汰“黃標車”,中心城市空氣質量優良以上天數保持在97%以上。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嚴格環境准入,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實施節能技改工程和循環經濟重點項目,推動工業園區、企業開展循環化改造、清潔生產。實施燃煤鍋爐節能環保綜合提升工程,推動水泥、火電等重點用能行業開展節能量交易工作。推動龍雁經濟開發區、上杭蛟洋工業集中區創建國家級、省級循環經濟園區。引導羣眾樹立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

(七)深化改革開放,打造良好發展環境

突出重點領域改革。動態調整“三張清單”,全面放權縣(市、區)和龍巖經濟技術開發區,推行網上並聯審批。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全面深化公立醫院和基層醫療衞生改革,重點加快分級診療、控費管理、社會力量辦醫和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建設。推進市屬國有企業分類改革、整合發展,推動國有資產資本化、證券化,實現國有資產優質化。加快結轉資金清理,競爭分配專項資金,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全面實施政府性債務限額管理,創新債務風險應急預警管理機制。支持企業股改上市,力爭1家以上企業上市、5家以上企業在“新三板”掛牌。抓好公務用車、標準化、統計方式等改革。

加快開放型經濟發展。對接福建自貿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通過紫金礦業“帶路”,帶動更多企業“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場。完善龍巖陸地港口岸功能,提升外貿通關便利化水平。調整外貿出口結構,提高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比例,培育出口新增長點。整合招商資源,完善招商機制,用好“6·18”、“9·8”及“11·8”等經貿平台,提高招商引資、項目對接的實效,全力突破重特大生產性項目。

深化對外交流合作。加強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建設,促進龍台產業深度對接,拓展教育、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擴大龍港龍澳合作和國際友城交流,做好華僑華人和華裔新生代工作,密切與異地商會的聯繫,拓寬引資引智渠道。深化閩西南五市和閩粵贛十三市合作,積極推動廈漳泉龍同城化發展。繼續抓好對口援藏、援疆工作。

(八)打好脱貧攻堅戰役,開創扶貧開發新局面

實施精準幫扶。實施精準扶貧行動計劃,深化精準扶貧“九到户”措施,精準施策,分類推進,確保扶貧對象到户到人,全年減貧3萬人、減貧率23.3%。組織實施《長(汀)連(城)武(平)扶貧開發試驗區發展規劃》,支持在金融服務、農村產權制度、城鄉一體化發展等領域先行先試。加大對380個貧困村和521個革命基點村、51個少數民族村傾斜支持力度。

健全扶貧機制。健全領導掛鈎、對口幫扶機制,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建立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集中力量實施一批基礎設施、生態建設和民生工程項目,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推行產業扶貧、電商扶貧、金融扶貧,支持貧困對象發展特色種養、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增收項目,增強內生“造血”能力。完善貧困人口進退機制,逐户銷號、脱貧到人。

強化保障兜底。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加大對困難羣眾的醫療救助、臨時救助力度,對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脱貧的家庭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加大移民生態搬遷力度,全年安排造福工程危房改造4萬人,新建16個省級、30個市級集中安置區,加強集中安置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

(九)持續改善民生,共享發展成果

築牢保障安全網。實施好25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創業帶動與促進就業並舉,解決好高校畢業生、城鎮困難羣眾、農民工等重點人羣就業,全年新增城鎮就業2.2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7萬人。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1.2萬套,完善分配和運營監管機制。深化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推動社會保障從“制度全覆蓋”向“人員全覆蓋”轉變,探索建立各種社會保險相互銜接、協調發展的機制,完善失地農民保障制度,提供多層次保障需求。發展社會福利、慈善和殘疾人事業,保障婦女兒童、青少年、老年人合法權益。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推進“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創建工作,確保武平縣通過國家級驗收。抓好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城區中國小校擴容項目,新建公辦幼兒園10所,促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支持龍巖學院爭創省級示範性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建設以工科為主的國家骨幹職業院校,推動龍巖技師學院納入高校序列,培育我市產業急需的實用型人才。支持發展民辦教育。實施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加強薄弱鄉鎮衞生院建設,完成100所“公建民營”規範化村衞生所建設,培養100名農村醫學專業人才。全面實施兩孩政策,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國家級閩西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規劃建設工人文化宮。實施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字化覆蓋工程和數字微波網改造。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體育培訓、體育旅遊、特色體育用品等體育產業,承辦好20xx年全國舉重錦標賽暨奧運會選拔賽。

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深入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深化平安龍巖建設,完善城鄉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平台,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提高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加大對各類違法犯罪的綜合治理力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加強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持續開展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和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深入推進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開展食品藥品安全示範市三年行動,確保羣眾飲食用藥安全。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成市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健全應急處置協調機制,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啟動“七五”普法工作,健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推進法治龍巖建設。鼓勵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培育一批志願服務品牌。抓好新一輪全國“雙擁模範城”創建工作,加強國防動員、國防建設、國防教育和人民防空。

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我們將牢記政府前面“人民”二字,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突出忠誠、乾淨、擔當,自覺踐行“三嚴三實”要求,適應新常態,展現新作為,建設法治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忠誠履職。堅定理想信念,忠於黨、忠於閩西發展事業。自覺維護市委權威,在市人大及其會、市政協及社會各界的監督下,以更加昂揚的鬥志推進閩西蘇區改革發展。把為閩西人民謀發展增福祉作為最大的責任,始終把羣眾冷暖憂樂放在心頭,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清正廉潔。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認真執行《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堅持用制度管權、管錢、管事,加強對公共資金、公共資源、國有資產的監管。堅持民主集中制,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努力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

敢於擔當。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敢於拼搏,面對深化改革中的矛盾敢於碰硬,面對產業變革帶來的新模式敢於創新突破,決不囿於一時困難和問題而縮手縮腳。只要是對龍巖發展有利的事、對蘇區人民有益的事,敢管敢抓、主動作為,擔起應盡的責任,付出加倍的努力,做出更大的成績。

實幹高效。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機關效能建設,推行“馬上就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加大治庸治懶治散力度,嚴格績效管理和行政問責,進一步提高政府執行力。

各位代表!“十三五”美好藍圖已經繪就,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龍巖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凝心聚力,真抓實幹,為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龍巖而努力奮鬥!

龍巖市政府工作報告篇2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連同《龍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一併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各位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xx年和“xx”發展回顧

20xx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市各級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xx考察福建和我市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緊緊抓住中央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和原中央蘇區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圍繞“構建三大體系、發展兩大經濟”,振奮精神,比學趕超,大力實施“五大戰役”,精心組織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有效應對嚴重洪澇災害等不利影響,全市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勢頭,較好實現了市委確定的“三個不低於”目標。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91.5億元,增長13.9%,其中第一產業128.9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528.7億元、增長19.2%,第三產業333.9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結構為13∶53.3∶33.7;財政總收入163.3億元、增長21.5%,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66.7億元、增長22.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06元、增長11.1%,農民人均純收入6931元、增長10.9%。全面完成了年度節能減排目標。

1、“五大戰役”和“項目建設年”活動成效顯著。新策劃生成項目1249個,新開工項目430個,新竣工項目270個。我市參照執行西部地區政策共落實44項,爭取中央財政補助項目670個、資金19.8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83億元,增長34.3%;其中工業投資252.9億元,增長27.5%。“五大戰役”全面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重點項目建設戰役方面:123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75.2億元,增長32.2%。其中,30個“重中之重”項

目完成投資168億元。永武高速公路全線通車。龍工精密鑄鍛件、連城鑫晶人造藍寶石等項目建成投產或試產。雙永、蛟城、湖城、武平十方至東留高速公路和贛龍鐵路擴能工程、龍工挖掘機、紫金20萬噸銅冶煉、永定金葉復烤廠擴建、漳平電廠改擴建、馬坑鐵礦採選擴建等項目加快建設。南三龍鐵路、新龍豬年產15萬輛微型汽車擴建、福龍馬環衞裝備工業園、紫金磷酸系列產品生產、長汀稀土工業園、鋼鐵鑄造產業基地等項目開工建設。廈蓉線漳州金山至龍巖紅坊擴容、浦建龍梅鐵路、年產20萬噸粘膠纖維及配套生產、核電、抽水蓄能電站、中海油LNG漳州到龍巖管道建設等項目前期工作進一步深化。新增長區域發展戰役方面:八個省級工業園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1.4億元,增長76%。新增龍巖經濟開發區和上杭工業園區2個百億園區。高新園區和龍工配件園、汽車工業園等專業園區加快建設。城市建設戰役方面:高標準規劃並實施了一批市政項目,完成投資17.3億元。小城鎮改革發展戰役方面:古田、高陂、白沙3個省級試點鎮完成投資27.3億元。11個市級試點鎮建設加快推進。民生工程戰役方面:市第二醫院分院、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5個列入省重大社會事業項目完成投資3.6億元。如期完成6148户災後重建任務。

2、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2.3億元,增長4%。糧食總產穩中有升,茶葉、花卉、烤煙、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加快發展。“百村竹業”工程成效明顯,完成造林31.5萬畝。生豬出欄510.8萬頭,總量減少0.8%,獲無公害畜產品認證企業945家。森寶年加工3600萬羽肉雞、連城精武白鴨加工、漳平龍泰安生物科技等一批農產品加工重點項目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產值突破百億元,達到146.1億元。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50家。完成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3.2萬人。農村飲水安全、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土地整理等農村基礎建設項目加快推進,比全省規劃目標提前三年完成初級水利化縣建設。防災減災和動植物疫病防控取得新成效。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全面推進,示範帶動作用進一步顯現。

3、工業實力明顯增強。實現工業總產值1269.8億元,增長27.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68.6億元,增長29.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30.8億元,增長20.1%。煙草產業產值突破百億元。稀土、光電、硬質合金等產業加快興起,物聯網建設有序推進。淨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2家、累計1409家,億元以上工業企業62家、累計221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4家、累計38家;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29家、累計94家。暢豐車橋在香港成功上

市。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件、累計5件,省著名商標30件、累計108件,省名牌產品18個、累計91個。淘汰落後水泥產能企業17家、產能350萬噸。

4、服務業發展步伐加快。大力實施商貿流通業“三個一百”工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農村“新網工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5.8億元,增長19.2%;物流業增加值64.9億元,增長14.7%。龍巖“陸地港”開工建設,機電五金市場和全省最大的傢俱、建材、家飾連鎖商場紅星美凱龍投入運營,龍巖國際商貿中心、世紀天成廣場等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新成立上杭農村商業銀行、漳平民泰村鎮銀行,中信、光大、招商銀行獲批籌建。新增融資性擔保機構56家、小額貸款公司4家。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788.5億元,增長14.8%;貸款餘額728.8億元,增長26%。接待遊客952.9萬人次,增長19.5%;實現旅遊總收入78.1億元,增長20.2%。永定客家土樓世界遺產保護與開發、龍巖志高動漫科技產業園建設加快推進,長汀紅色舊址羣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80.8億元、增長62.8%,商品房銷售面積139萬平方米。

5、城市體系建設力度加大。龍巖中心城市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控制性詳規進一步深化。“三大板塊”建設進展順利,商務營運中心9幢大樓封頂,金融商務中心加快建設;龍門物流園區一期基本建成,閩西交易城二期加快建設;蓮東、小洋、龍騰等人居板塊加快完善。“綠亮美”工程深入實施。完成工業東路隧道、東風高架橋、九一路停車場、登高山公園改造等城建重點項目建設,龍巖美食城等城市綜合體規劃建設有序推進。城市規劃管理、危舊房拆遷安置、制違拆違等制度進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水平穩步提高。縣域城市面貌明顯改善,城市特色更加鮮明。

6、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56.6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29.5%,農業規模經營走在全省前列。林改工作持續深化,林權流轉面積117萬畝。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 行政服務標準化在全省率先實施,併成為省級標準和國家級試點。“三資”運作深入推進,“三大集團公司”共融資24億元,實施重大項目74個,實現利潤增長23.4%,成為創新投融資體制和構建“三大體系”的重要力量。在全省率先試行編制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醫藥衞生體制、“三警合一”警務體制改革順利實施。商務綜合行政執法試點考評得分居全國第一。由國家工信部、國台辦、省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海峽兩岸機械產業博覽會在我

市成功舉辦。成為國家級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外貿出口突破10億美元,達到13.1億美元,增長121.7%。實際利用外資6.3億美元,增長11.3%;內聯引資實際利用市外資金111.4億元,增長10.2%。新批台資企業11家。

7、“民生龍巖”建設全面展開。深入實施“五大民生工程”,事關羣眾利益的十項實事加快推進,22個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面完成。有效防抗多次低温凍害和暴雨洪災,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民羣眾生命財產損失。“兩免一補”等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實。校安工程建設紮實推進。大學聯考成績保持全省前列。閩西職業技術學院被確定為“國家骨幹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單位。組建市婦幼保健院,市中醫院、龍巖人民醫院病房綜合大樓等項目加快建設,市第一醫院綜合門診大樓開工建設。古田會議舊址羣維修保護四期工程穩步推進,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改版提升全面完成。創建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龍巖)工作進展順利。在第14屆省運會上我市代表團所獲金牌總數居全省第四位。新增城鎮就業2.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87%,我市被列為首個省級創建創業型城市試點。在全省率先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率先全面推行“三農”綜合保險試點。城鄉低保標準進一步提高,困難家庭救助和養老服務力度加大。“菜籃子”工程建設、副食品市場監管和物價調控得到加強。成立市慈善總會,市福利中心一期建成投入使用,縣級福利中心和農村敬老院建設步伐加快。建成經濟適用房792套,廉租房3044套;全面啟動4577套棚户區改造工程。完成“造福工程”搬遷9650人。深入實施重點流域達標、大氣質量提升和污染減排三大工程。妥善處置紫金山“7·3”重大泄漏污染事件,強化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整治。“三江”流域水質達標率高於省定目標,中心城市空氣環境質量優良以上天數達354天。中心城市第二水源一期、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污水處理廠二期建成運營,垃圾焚燒發電廠加快建設。啟動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處理試點。“平安龍巖”建設進一步深化,“五五”普法通過省級驗收,校園及周邊等重點場所綜合治理和治安防範全面加強,社會治安滿意率達92.4%。安全生產“四項指數”全面下降。機構編制、人事、統計、民政、民族宗教、外事僑務、老區扶貧、優撫安置、庫區移民、對口援建、信訪、氣象、地震、檔案、地方誌、科普、老年人、婦女兒童、青少年、殘疾人、無線電管理、“雙擁”、國防動員、國防教育、人民武裝和人民防空等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

8、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廣泛接受社會監督。虛心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加強與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聯繫。市三屆人大五次會議和市政協三屆四次會議以來交由政府系統承辦的212件市人大代表建議、批評、意見和375件市政協提案全部辦結。依法行政紮實推進。機關效能建設和績效管理不斷深化,走在全省前列。政務公開和政府信息公開取得新進展。行政監察、審計監督、廉政建設和糾風工作進一步加強。

20xx年工作任務的完成,標誌着“xx”規劃勝利實現,也為“xx”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xx”的發展成效集中體現在:

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20xx年,全市GDP是20xx年的2.5倍,從全省各設區市第六位提升到第五位,年均增長14.6%,增速比全省高0.8個百分點,是建國以來發展最快的一個時期;人均GDP達3.6萬元,年均增長14.2%。財政總收入是20xx年的2.8倍,年均增長23%,成為全省第四個財政收入突破百億元的設區市。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53億元,是“十五”時期的4.3倍。

產業升級取得新成效。成功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和國家可持續發展產業示範基地,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二、三產業佔三次產業的比重由20xx年的80.5%提高到87%。非資源型產業比重由20xx年的44.6%提高到50.5%。萬元GDP能耗比20xx年下降18%。"10+3"產業發展成效顯著,培育了4個百億產業、3個百億園區。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規模以上和產值億元以上工業企業分別是20xx年的

2.2倍和5.1倍。新增上市公司4家、累計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連續7年保持全省首位。

基礎設施實現新突破。五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車裏程290公里、累計329公里,是20xx年的8.4倍。新建、改建省道368公里,硬化農村公路路面4300公里。冠豸山機場航運能力增強。新建、擴建2個火電廠和1座500千伏、7座220千伏變電站,新增電力裝機容量49萬千瓦、累計302萬千瓦。移動電話、互聯網用户分別達到214.7萬户和94.9萬户。

城鄉面貌呈現新變化。城鎮化率達到45%,比20xx年提高6.5個百分點。五年來,中心城市市政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9.3億元,建成第二水源、人民會堂、博物館、高架橋、人行天橋等一批公用設施。與20xx年相比,建成區面積擴大8.1平方公里、達38.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2萬人、達31.2萬人。初步形成“一個主城區、三座衞星城”的城市發展空間佈局。縣域城市和小城鎮建設取得新成效。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五年市本級累計投入支農資金12.7億元,全面完成行政村通水泥路、農村電網改造、“六千”水利工程和20户以上自然村通廣播電視工程。

改革開放開創新局面。政府機構改革有序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農村綜合改革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林權、小型水利設施產權制度等改革不斷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三資”運作實現突破。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行。人事制度、醫藥衞生體制等改革取得新成效。對外經貿跨上新台階。五年登記註冊外商投資企業360家,實際利用外資23.1億美元。外貿出口總量從全省第九位提升到第六位。內聯引資實際利用市外資金422.9億元。龍台合作持續深化,漳平(永福)台灣農民創業園升格為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

民生事業取得新進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1.7%和10.9%。教育資源整合、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取得明顯成效,提前實現“雙高普九”目標,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城鄉衞生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成功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病。永定客家土樓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古田會議舊址羣、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閩西革命烈士紀念館維修保護工作成效顯著。成為第29屆奧運會和第十一屆全運會我省獲得金牌最多的設區市。被確定為全國人口和計生工作綜合改革示範市。五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13.6萬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27.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由4.95%下降到2.87%,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提前兩年實現國家基本醫保目標。婦女兒童發展“兩綱”主要指標全面完成。累計建設保障性住房9467套,人均住房面積從32平方米提高到35平方米。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減排完成“xx”任務,中心城市全年大氣質量優良以上天數比20xx年增加95天。安全生產“四項指數”連續4年全面下降。“平安龍巖”建設成效明顯,成為全省首個全部縣(市、區)通過平安驗收的設區市。

“xx”這五年,是我市發展實力顯著增強的五年,也是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五年,更是發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的五年。“xx”的發展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全市上下齊心協力、艱苦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為龍巖發展付出辛勤勞動的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企業家、公務人員;向給予政府工作有力支持與有效監督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離退休老同志和社會各界人士;向為龍巖改革發展穩定作出積極貢獻的中央和省直駐巖機構、駐巖部隊、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幹警;向所有關心支持龍巖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xx”發展,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啟示,主要是: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扭住發展第一要務,把加快轉變與跨越發展結合起來,着力在“構建三大體系、發展兩大經濟”上下功夫,追求“好”,力爭“快”,努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堅持以發揮優勢贏得發展主動權,搶抓中央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和原中央蘇區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充分發揮政策優勢、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人文優勢,最大限度地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必須堅持以深化改革開放增添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先行先試,敢闖敢試,以改革創新破解發展難題,以開放開發拓展發展空間;必須堅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突出民生優先,像抓經濟建設項目一樣抓好民生問題,加快發展社會各項事業,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市人民,鞏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社會局面。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尤其是工業總量仍然偏小,生產性重特大項目不足;經濟發展方式尚未根本轉變,產業規模不大、集聚度不高、創新能力不強,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城鄉統籌發展仍需加強,農業農村基礎仍然比較薄弱,農民持續增收難度較大,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不夠,城鎮化進程需要進一步加快;外向型經濟、民營經濟總量較小,發展活力有待增強;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安全生產和社會治安還有薄弱環節,民生保障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一些公務員的思想觀念、知識結構、執行力還不適應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要求,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消極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一些領域仍然存在。對這些問題,我們將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二、“xx”時期的發展目標與主要任務

各位代表,“xx”時期是龍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隨着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扶持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發展的力度不斷加大,龍巖地處東部區位又享受西部政策的優勢將更為凸顯。目前,龍巖已經初步構建起由百億產業、百億園區和一批領軍企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以機場、快速鐵路、高速公路和國省道為骨架的立體交通體系,以中心城市為核心、輻射帶動縣域城市和小城鎮的三級城市體系,具備了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未來,閩西老區的發展一定會實現新跨越,閩西老區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這次提請大會審議的《龍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總結“xx”規劃的實施情況,分析“xx”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了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

根據黨的xx屆五中全會、省委八屆十次全會和市委三屆九次全會部署,《綱要》提出我市今後五年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xx來福建及我市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國務院支持海西建設《意見》,堅持“先行先試、加快轉變、民生優先、黨建科學”,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跨越發展為主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立足點,持續推進產業、基礎設施和城市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農村經濟和民生經濟,深化龍台交流合作,提升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提升人民羣眾的幸福指數,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建設閩粵贛邊生態型經濟樞紐和海峽西岸經濟區重要增長極,為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決定性基礎。

奮鬥目標是:努力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又好又快發展,進一步提升龍巖在全省的地位和作用。《綱要》圍繞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提出了經濟發展、民生髮展、科教發展、可持續發展四大領域35項主要目標,其中約束性12項、預期性23項。明確到20xx年主要經濟指標要實現“三個突破、三個翻番”。這些目標,體現了質量、效益、結構、速度的統一,體現了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的統一,體現了立足當前與着眼長遠的統一,經過全市人民共同努力是可以實現的。

龍巖市政府工作報告篇3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各位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xx年工作回顧

20xx年,是本屆政府任期的第一年。一年來,我市各級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認真學習貫徹黨的xx大、xx大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加快建設生態型經濟樞紐和海西重要增長極,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增長較快、結構優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初步統計,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6億元,增長16%,實現1995年以來的最快增長,增速居全省第四位,總量提升到全省第五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0xx2元,增長15.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8.6億元,增長50.8%;全部工業總產值639.5億元,增長30.6%;財政總收入96.5億元,增長26.1%,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36.7億元,增長28.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7.7億元,增長15%;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5.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28元、實際增長10.7%,農民人均純收入5086元、實際增長6.9%。

1、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業和農村面貌出現可喜變化。支農惠農力度加大,各級投入支農資金6.3億元,增長93.6%。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9.8億元,增長6.1%。糧食總產穩中略增,烤煙、水果、蔬菜生產平穩發展,竹業、茶業、食用菌加快發展;完成植樹造林33萬畝;生豬出欄602萬頭,規模化生態養殖力度加大。動植物疫情疫病防控繼續加強。森華公司年加工100萬頭生豬冷鮮肉生產線、長汀盼盼休閒食品加工生產線等一批農產品加工項目建成投產,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加快發展。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完成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5.8萬人。農村“六通”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實現村村通電、通電話、通飲用水、通廣播電視、通水泥道路,68%的村通客車;“六千”水利工程超額完成年度任務,實施土地整理16.1萬畝,改造中低產田5.9萬畝,新建户用沼氣池1萬口;防災減災救災體系不斷健全,防汛防颱風預警應急體系建設經驗在全省推廣。新建182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並投入使用,“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村現代化流通網絡工程建設紮實推進。農村“家園清潔行動”取得積極成效。村莊規劃和小城鎮建設得到加強。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工作任務順利完成。

2、着力壯大重點產業,新型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10+3”產業中的11個工業產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01.7億元,增長39.4%,其中機械產業產值突破80億元,煙草產業產值突破70億元,機械、建材、鋼鐵、銅、農產品加工、電子信息6個產業產值增幅超過40%。全市淨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7家、累計976家,淨增產值億元以上工業企業40家、累計100家;8個省級工業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58.4%,15個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取得新進展;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38億元,增長35.4%。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8.9%,同比提高0.8個百分點。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累計4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1家、累計26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累計6家。新增中國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和中國、省名牌產品以及國家免檢產品20個,累計103個。新羅區被亞洲製造業協會評為“20xx中國製造業最具發展潛力城市”。關閉水泥污染企業24家、機立窯生產線62條,淘汰落後水泥產能655萬噸。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從20xx年4月起連續45個月居全省首位,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0.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9%,化學需氧量減少2.4%。服務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4%。實現旅遊總收入50.2億元,增長10%。交通運輸、金融、商貿、物流、房地產和社區服務業較快發展。

3、深入實施項目帶動,項目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三個一百”項目中,193個新增長點項目新增產值118.8億元,增長45.6%;288個投資項目完成投資173.9億元,增長51.3%;163個儲備項目中29個項目建成投產或開工建設。110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23.1億元,增長58%。全市完成工業投資96.8億元,增長26.6%。龍工齒輪和變速箱加工、長汀凱鮑專用汽車生產線、漳平紅獅一期新型幹法水泥等項目建成投產;紫金山金銅礦聯合開採、武平塔牌新型幹法水泥、永定暢豐汽車前軸和工程機械鑄鍛件加工、連城正鑫精密機械製造等項目加快建設;龍煙精品“七匹狼”捲煙生產線技改、龍工工程機械液壓設備、龍工工程機械鑄鍛件加工、希爾斯高檔電梯、紫金恆發工業園等項目開工建設;上杭紫金年產20萬噸銅冶煉、馬坑鐵礦新增500萬噸/年採選工程等項目前期工作順利推進。參加第五屆“6·18”項目成果交易會和第十一屆“9·8”投洽會等取得積極成果,成功舉辦建市十週年系列活動和第四屆“11·18”中國龍巖投資項目洽談會,促成了一大批項目簽約、開工和竣工。“雙百”項目競賽成效明顯,全市總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生產性項目新簽約437個、新開工365個、新竣工投產231個。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環境日益優化。冠豸山機場新開通龍巖—上海航班,龍長高速公路、古田大道建成通車,永武高速公路、龍廈鐵路全線開工。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36公里、累計174公里,基本完成國道和通縣道路路面改造,完成農村公路路面硬化1900公里、累計7600公里。建成22萬伏和11萬伏輸變電工程7個、累計40個。永春至永定高速公路、贛龍鐵路複線、龍巖50萬伏輸變電工程和坑口火電廠二期、漳平電廠改擴建項目前期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機關效能建設和政府系統績效評估工作取得新成績。全市新獲批工業用地1.5萬畝,增長36.4%;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343.4億元,增長27.5%;向“10+3”產業新輸送技術工人和熟練工人2.1萬人。完成部門內部相對集中行政審批職能改革,新增永定、漳平兩個縣級行政服務中心,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大通關環境不斷改善。

5、強化中心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集聚帶動能力逐步提升。進一步推進中心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規劃對城市建設的引導和調控作用進一步增強。啟動了中心城市商務、物流商貿和人居三大板塊的規劃建設。20xx—20xx年滾動實施的百個城建項目基本完成,累計投資74.9億元,是計劃的1.2倍。城市道路增加15公里、累計300公里,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80.1%,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5.4%,建成區綠地覆蓋率36.6%,建成區面積增加1.7平方公里、擴大到33.3平方公里。第二水源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完成中心城市第四期夜景燈光工程建設。龍巖經濟開發區和龍州工業園區新落户工業企業80家、累計294家,新增3家四星級旅遊飯店,城市公交事業穩步發展。加強城市管理執法,堅決清理整治各類違法違章建設,拆除中心城市違法違章建設10.7萬平方米,市容環境明顯改善。

6、深化改革開放,發展動力不斷增強。農村改革有序推進,在全省率先實施並完成市、縣、鄉三級獸醫管理體制改革,100%的村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改革全面啟動,建成19個鄉鎮“三農”服務中心和226個“農民之家”,鄉鎮機構改革試點、農村金融改革取得新進展。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深化,完成19家市屬國有企業職工身份置換,累計身份置換面達100%。新增股份公司4家,10家企業進入上市輔導期。國有資產監管得到加強,處置不良資產力度加大。市對龍巖經濟開發區和新羅區財政管理體制平穩調整到位,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國庫集中支付試點工作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人事制度、投資體制、社會事業等領域改革邁出新步伐。全市實際利用外資3.7億美元,增長54%;內聯引資實際利用市外資金74.8億元,增長55.8%;外貿出口2.4億美元,增長56.5%;登記註冊資本1000萬元以上的私營企業539户,增長36.8%。龍台經貿穩步發展,交流合作不斷加強。與廈門的山海協作、廈泉漳龍城市聯盟和閩西南五市、閩粵贛十三市區域協作取得新成效。

7、加快發展社會事業,人民羣眾得到更多實惠。組織開展了首屆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評選活動,認真實施各類科技重點計劃、產學研合作項目,27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省科技項目計劃,獲專利189件、增長69%,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90億元、增長49%,市科技創業園建設穩步推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穩步提高,新羅區、永定縣通過省政府“雙高普九”評估驗收,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規模與質量不斷提升,普通大學聯考萬人口上本科線人數連續6年居全省第一。繼續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啟動城市義務教育階段低保家庭學生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工作,第三期28.8萬平方米農村中國小D級危房改造全面推進,農民工子女入學得到有效保障。永定土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通過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專家的考察評估,啟動了冠豸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完成古田會議會址羣維修保護二期工程建設,古田鎮被列入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改版、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維修保護、鄉鎮文化站建設順利推進,成功舉辦紀念胡文虎先生誕辰125週年活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全市、農民參合率達85%,17所縣級以上醫院對口幫扶125所鄉鎮衞生院,從縣級以上醫院選派了百名醫生幫扶百所鄉鎮衞生院,鄉鎮衞生院“百院建設、千人培訓”工作成效明顯,公共衞生服務、醫療服務和醫療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城鄉衞生保健水平不斷提高。衞生、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力度加大,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果。連續20xx年完成省下達人口控制計劃。全民健身廣泛開展,競技體育取得新成績。有線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工作全面啟動,新增606個20户以上自然村通廣播電視。新增城鎮就業2.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95%、同比下降0.75個百分點。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每年1000元提高到1200元,60.6萬户農民房屋全部納入統一保險,實施了部分離任村(居)主幹養老補助,在全省率先實施村婦代會主任生活津貼和符合條件的離任村婦代會主任養老補助;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工作得到加強,市福利中心開工建設,慈善事業取得新發展;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全面落實,實施“造福工程”搬遷994户、4601人。新建經濟適用房7.6萬平方米,廉租房1.36萬平方米。封山育林和“青山掛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持續加強,汀江、九龍江、閩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穩步推進,連續8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中心城市

環境空氣質量優良以上天數達305天、同比增加18天。安全生產“四項指數”連續3年全面下降。市委、市政府確定的25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得到全面落實。“雙擁”共建、國防動員、國防教育、人民武裝和人民防空工作取得新成績,龍巖市、連城縣獲得新一屆全國“雙擁”模範城(縣)稱號。人事、機構編制、統計、民族宗教、外事僑務、老區、庫區移民、對口援藏、信訪、氣象、地震、檔案、地方誌、科普、老齡、婦女兒童、殘疾人等工作取得新進展。

8、堅持依法行政,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進步。認真貫徹《監督法》,依法接受人大及其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認真執行人大及其會的決議決定,積極配合人大會開展執法檢查、人大代表視察和專項調研。支持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職能,加強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工商聯和人民團體的聯繫,虛心聽取社會各界人士的建議意見。市三屆人大一次、二次會議和市政協三屆一次會議以來,交由政府系統承辦的277件市人大代表建議和484件市政協提案已全部辦結。“五五”普法深入開展,行政執法行為進一步規範,廉政建設、政務公開、行政監察、審計監督等工作不斷加強。完善了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專項預案,處理突發公共事件、保障公共安全能力有效增強。創建“平安龍巖”取得明顯成效,居民對社會治安滿意率達96.4%、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我市成為全省唯一全部縣(市、區)通過平安驗收的設區市。社區建設穩步推進。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工作持續加強,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們所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下,全市人民齊心協力、艱苦奮鬥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為經濟社會發展付出辛勤勞動的全市人民,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與有效監督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工商聯、各人民團體、離退休老同志和社會各界人士,向為龍巖改革發展穩定作出積極貢獻的中央和省直各部門及駐巖機構、駐巖部隊、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幹警,向所有關心支持龍巖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當前龍巖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偏小,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仍然較大;先進製造業、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能夠有效支撐帶動重點產業發展的大項目比較缺乏;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較大,節能減排工作任務重;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鄉村債務較重,農業基礎比較薄弱,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衞生、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領域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比較多,主要食品和居住類價格上漲幅度偏高,低收入羣眾生活比較困難;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一些政府機關工作人員服務意識不強、素質不高,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消極腐敗現象仍然存在,機關作風建設有待加強。對這些問題,我們將認真對待,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xx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xx年是全面貫徹黨的xx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實施“xx”規劃、推進又好又快發展、建設生態型經濟樞紐和海西重要增長極的關鍵一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xx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融入海西“兩個先行區”建設,圍繞“四謀發展”實踐主題,堅持“四個重在”實踐要領,落實“四個關鍵”實踐要求,朝着“四求先行”實踐方向,按照市第三次黨代會和市委三屆四次全會的部署,更加重視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更加重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高發展質量,更加重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深化項目帶動,實施品牌帶動,推進產業、基礎設施、城市三大體系和新農村建設,着力民生民心,促進社會和諧,發揮海西縱深推進的前鋒作用,加快把龍巖建設成為生態型經濟樞紐和海西重要增長極。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5%;財政總收入、地方級財政收入均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0%,內聯引資實際利用市外資金增長30%,外貿出口增長2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略低於上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5%;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1%,化學需氧量減少0.05%。各項指標在執行中,力爭完成得更好更快些。

為實現上述目標,市政府將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堅持穩中求進,着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抓住國家繼續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發展扶持力度的機遇,精心謀劃,有效運作,持續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

積極推進海峽西岸產業集中區建設。圍繞做大做強“10+3”產業,進一步加強領導、細化目標、統籌協調、改進服務,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確保機械產業年產值率先突破100億元,其他產業加速發展。組織開展工業發展競賽活動,繼續實施工業“百家千户”培育工程,力爭淨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0家、產值億元以上工業企業25家。大力發展園區經濟,進一步完善8個省級工業園區和15個鄉鎮工業集中區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強化服務功能,促進項目組團和產業集聚。加強對服務業發展的領導,研究制訂促進服務業發展和扶持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的政策措施,在大力發展物流、商務、交通運輸、金融、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的同時,加快發展旅遊、商貿、房地產、社區服務等消費性服務業。加強對經濟運行的監測預警,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投入,辦好第四屆銀企洽談會,促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保障項目用地,加強煤電油運協調調度,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加快推進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永武高速公路路基基本形成;龍廈鐵路建設全面推進;建成市汽車客運中心主體工程。爭取龍巖50萬伏輸變電工程、坑口火電廠二期和漳平電廠改擴建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力爭永春至永定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開工建設。按照時速200公里、雙線電氣化標準設計建設贛龍鐵路複線,確保年內立項,力爭年內、確保明年開工建設。加快推進上杭蛟洋至城關國高連接線、漳州古雷港至武平(閩贛界)高速公路龍巖段、永安至漳州高速公路漳平段、南平至三明至龍巖鐵路、漳平至泉州至肖厝鐵路、長汀至永安鐵路、福廈漳龍城際鐵路、武夷山至建寧至龍巖鐵路等項目的前期工作。

穩步推進城市體系建設。認真貫徹《城鄉規劃法》,完成中心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完善城市新區、城市組團規劃和產業、交通等專項規劃。加快推進中心城市商務、物流商貿、人居三大板塊建設,重點抓好首期商務寫字樓板塊、五星級旅遊飯店、國際商貿中心、閩西交易城二期、龍門物流中心和功能綜合配套的住宅小區等項目建設。加快發展中心城市教育、文化、醫療等公共事業,完成博物館和會展中心主體工程建設。認真組織實施74個重點城建項目,打通中心城市13條斷頭路,完善城市路網,改善公共交通,加強綠化美化。關閉中心城市6家水泥污染企業,加大龍津河污染治理力度,加快第二水源和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建設。堅持市區一體、權責一致的原則,推進重心下移,強化屬地管理,進一步理順體制,健全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加強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指導、支持和服務,促進中心城市、縣域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紮實推進“兩個帶動”。深入推進項目帶動,認真組織實施“三二一”項目滾動推進計劃,形成源源不斷的新增長點;着力抓好110個重點項目建設,逐個項目落實工作班子、落實保障措施、落實工程質量,確保完成年度投資146.9億元,加快推進龍煙精品“七匹狼”捲煙生產線、龍工工程機械液壓設備、龍工工程機械鑄鍛件、希爾斯高檔電梯、紫金山金銅礦聯合開採等產業龍頭項目建設,爭取上杭紫金年產20萬噸銅冶煉、馬坑鐵礦新增500萬噸/年採選工程、龍馬中重型卡車等項目年內開工建設;高度重視項目策劃、開發和儲備工作,加大項目前期投入,促進項目生成落地;繼續對項目工作實行嚴格的目標管理,強化領導掛鈎責任制、分級管理制、業主負責制和督查聯動機制。加快推進品牌帶動,完善扶持品牌的政策體系,強化要素支持,健全推介機制,加強品牌保護;重點培育一批優勢明顯的產業產品品牌、技術領先的科技品牌、影響廣泛的服務品牌和帶動力強的區域品牌;加強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支持企業參與制訂並採用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健全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2、堅持好字優先,着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按照好字當頭求先行的要求,大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完善和落實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作用。支持企業創建技術中心,實施技術創新項目,着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加快市科技創業園建設,紮實推進國家環保除塵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籌建工作。用好“6·18”項目成果交易會平台,加快建設面向重點產業的8個公共技術服務平台,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共建研發機構和開展研發活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統籌抓好以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的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激發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和創造熱情。

加快產業優化升級。在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非資源型產業,加快發展光伏產業等潛力產業。抓好水泥產業的總量控制和佈局調整,繼續做好淘汰落後水泥產能工作。加大力度整治違規建設、審批手續不全的煤炭生產企業,加快推進聯合改造,積極開發煤化工產品。認真做好對接國家西氣東輸二期工程項目前期工作。大力發展高嶺土精深加工。推進關閉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小鋼鐵、小鐵合金企業和小火電機組。規範小水電建設和運行。加強地質找礦工作,推進能源資源的整合,提高能源資源的保護勘查開發利用水平。

加大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力度。強化節能減排工作,制訂實施有利於節能減排的財税、價格等激勵政策,加強監督管理,嚴格環保執法,突出抓好冶金、火電、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業和高耗能企業節能,減少污染物排放,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精心組織開展“循環經濟年”活動。做好全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加大汀江、九龍江、閩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加強大氣污染、垃圾、噪音等綜合整治,推進縣級污水處理廠、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設,控制農村面源污染,強化城鄉飲用水源保護。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充分利用荒地、坡地建設基礎設施和發展工業項目,做好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進一步整頓和規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控制“青山掛白”和新的水土流失;抓好植樹造林,加強護林防火。

3、堅持城鄉統籌,着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和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鞏固完善強化支農惠農政策,在繼續抓好“十鎮百村”新農村建設試點的基礎上,推進上杭古田、漳平永福新農村建設綜合推進實驗區和10個新農村示範村建設以及23個新農村建設村莊整理試點示範工作,努力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毫不放鬆糧食生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大對種糧農民扶持力度,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遏制耕地拋荒,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供給保障能力。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精心組織實施“一村一品”產業發展示範工程,抓好生豬標準化生產工程、百村竹業工程和優質高山茶工程建設,積極發展畜牧水產、林竹、花卉等產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強化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落實動物疫病和植物病蟲害防控措施,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堅持用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大力發展畜禽、林竹、果茶、蔬菜等的精深加工,做好清理整頓木材經營加工企業工作,努力培育農產品加工專業園區,推動農產品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和工廠化,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整合涉農部門項目建設資金,統籌安排好農村“六通”工程、水利“六千”工程、農業綜合開發、煙田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完成防汛預警系統二期工程建設,完善短時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應急服務系統,配合做好組建森林武警部隊工作。推進農村信息化工程建設,建成農村遠程教育網絡。強化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抓好5個鄉鎮、300個村的村莊規劃,做好10個鄉鎮、50個村的綠化試點工作,深入開展“家園清潔行動”。加大對革命基點村、少數民族鄉村建設的扶持力度。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快發展鄉鎮“三農”服務中心,加強農村“六大員”和基層農技隊伍建設,充分發揮下派駐村幹部服務“三農”的積極作用。認真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支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健全農村社會化、專業化服務體系。堅持務農、務工、創業三種培訓一起抓,強化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完成農村勞動力各類技能培訓10萬人,力爭向“10+3”產業推薦技術工人和熟練工人3.5萬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拓展農村市場,加快農村現代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搞活農產品流通。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4、堅持改革開放,着力增強發展動力。以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為契機,開展新一輪解放思想大討論,把解放思想落實到項目帶動和品牌帶動上,促進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體制保障和強大動力。

深化體制改革。全面推進農村改革,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善林權抵押貸款等配套措施;推動鄉鎮機構改革,積極穩妥化解鄉村債務;抓好支農信貸綜合試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爭取完成15家市屬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實施國有資本收益收繳和經營預算制度,加強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深化財税體制改革,強化預算管理和監督,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繼續抓好人事制度、投資體制和社會事業領域改革。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落實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健全服務體系。鼓勵支持企業改制上市,力爭新組建3家股份有限公司,新增3家股份有限公司進入上市輔導期、3家企業上市。

提高開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開展對珠三角、長三角等國內產業集聚地區和港澳台、東南亞以及歐美、日韓、澳新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招商;加強駐點招商、以商引商、中介招商、專業招商和園區招商,提升參與和組織“5·18”、“9·8”、“11·18”等重大招商活動的層次和水平,增強招商引資實效;積極引進世界500強、行業龍頭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引導更多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強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項目引進,提高利用外資質量。落實支持外經貿發展的政策措施,抓好大通關建設,壯大外貿經營主體,加快發展外貿服務中介機構,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擴大外貿出口總量。加強區域協作,大力推進與廈門的山海協作、廈泉漳龍城市聯盟和閩西南五市、閩粵贛十三市交流合作。

密切對台交流合作。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對台工作部署,大力推進對台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訂鼓勵台商投資政策,積極承接台資企業轉移,支持在巖台資企業發展。加強與台灣機械、紡織、電子、銅等製造業和物流、商貿、旅遊等服務業的合作。加快推進漳平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建設。發揮閩西作為台胞重要祖籍地優勢,以客家文化為紐帶,加強客家族譜研究,積極申辦“客家之聲”廣播頻率並爭取在台灣播出,繼續做好申辦客家語電視頻道工作,籌辦海峽兩岸三地客家山歌、絕技邀請賽,推進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

5、堅持以人為本,着力促進社會和諧。圍繞着力民生、着力民心,順應人民羣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多為羣眾辦好事、辦實事,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做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更加註重社會建設。堅持教育優先,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穩步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均衡、協調發展。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衞生服務網絡,擴大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受益面,推進農村大病統籌醫療保險試點工作,加快發展城市社區衞生服務,抓好城鄉醫療救助試點擴面工作,完善公共衞生服務、醫療服務和醫療保障體系。加強人口與計生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認真貫徹《就業促進法》和《勞動合同法》,確保新增城鎮就業2.7萬人,實現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3萬人。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穩步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待遇和“革命五老”人員保障水平,制訂實施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辦法,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探索實行村(居)主幹生活津貼;加快推進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建成市福利中心一期,做好優撫安置工作,鼓勵和支持慈善事業發展。加強市場和價格監管,遏制生產資料尤其是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過快上漲,依法打擊串通漲價、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違法違規行為,及時完善和落實對低收入羣眾的補助辦法,保證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深入開展“平安龍巖”創建活動,加強公安基層基礎建設,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防範和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健全社會矛盾調解機制,做好信訪工作,確保社會穩定。認真貫徹《突發事件應對法》,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和監督,加大源頭治理力度,加強安全事故隱患排查和整治,健全重大危險源監控制度,有效遏制各類安全事故發生。加強社區建設,完善基層管理和服務網絡。深入開展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力爭進入省級文明城市行列。鞏固軍政軍民團結,提高“雙擁”共建水平。加強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人民防空建設,促進國防後備力量建設與經濟協調發展。完成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任務。繼續抓好人事、機構編制、統計、民族宗教、外事僑務、老區、庫區移民、對口援藏、氣象、地震、檔案、地方誌、科普、老齡、婦女兒童、殘疾人等工作。

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加強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加快完善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繁榮文化市場。積極發展閩西特色文化,着力打造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和河洛文化品牌。做好永定土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和冠豸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前期工作,辦好土樓文化節和龍巖市第六屆旅遊節,紮實推進古田會議會址羣維修保護三期工程建設、培田古民居保護與開發、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改版和電視劇《客海往事》、《共和國搖籃》拍攝等工作。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做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繁榮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和文學藝術。深入開展“掃黃打非”等專項整治行動,加強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辦好第四屆市農運會,積極支持辦好北京20xx年奧運會和殘奧會。

着力辦好惠民實事。城鄉教育方面,免除4.4萬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免費為25.2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教科書,補助9.5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生生活費;完成第三期28.8萬平方米農村中國小D級危房改造,建成新校舍30萬平方米;開展“希望工程20xx”系列助學公益活動。醫療衞生方面,選派百名醫生幫扶百所鄉鎮衞生院,改善15所鄉鎮衞生院醫療設備,培養100名鄉鎮衞生院醫療技術骨幹。文化建設方面,實施14所鄉鎮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新增903個20户以上自然村通廣播電視。社會保障方面,健全勞動力就業服務體系;實施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施中心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實施“造福工程”搬遷1.05萬人;提高農村五保户供養標準;實施殘疾人康復工程。農村基礎設施方面,繼續實施土地整理;建設户用沼氣池7800口;實施農村飲水、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農村水利建設六項工程。環境保護方面,關閉水泥污染企業27家、機立窯生產線31條,淘汰落後水泥產能379萬噸;完成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改革。食品藥品安全方面,加大力度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實施農村藥品供應網絡和監督網絡建設工程。“三農”服務方面,提高農村“六大員”津貼補助標準,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村現代化流通服務網絡工程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中心城市建設方面,實施郵政便民服務進社區工程;優化公交線路,加快場站建設,更新公交車輛60部。

三、進一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着力轉變職能、理順關係、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加快構建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更好地推進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更好地體現對人民羣眾高度負責。

1、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政府。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在加強和改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完成縣級行政服務中心建設,構建市、縣兩級協調聯動的行政服務體系。推進政府績效評估,加強效能監察,精簡會議和文件,進一步提高政府辦事效率。推行電子政務,加強政府網站建設。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2、牢記為民宗旨,建設責任政府。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真誠傾聽羣眾呼聲,真實反映羣眾願望,真情關心羣眾疾苦,千方百計為人民羣眾排憂解難。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完善行政問責制度,嚴肅法紀政紀,堅決改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現象。把“兩個帶動”作為有效運作的重要抓手,精心組織實施,以項目帶動集聚要素、落實工作、增強後勁,以品牌帶動提升質量、增進效益、提高水平。圍繞事關發展、牽動全局、影響民生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用心、細心、耐心運作,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拓展作為空間。

3、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擴大人民民主,發展基層民主,拓寬民主渠道,健全民主制度。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規範行政行為,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評議考核制和行政賠償制,加強行政複議和規範性文件合法性審查工作,促進各級政府、政府各部門和全體公務員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依法接受人大及其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主動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自覺接受社會各界和人民羣眾的監督,提高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的質量。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規範行政決策行為。認真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完善各類公開辦事制度,大力推行政務公開,健全與羣眾利益密切相關重大事項的決策公示、聽證等制度,切實保障羣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4、堅持從嚴治政,建設廉潔政府。把反腐倡廉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幟鮮明地反對腐敗。加強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工作,牢記“兩個務必”,提高拒腐防變能力。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更加註重治本、注重預防、注重制度建設,拓展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工作領域。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加大監察、審計監督力度,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案件。堅決糾正損害羣眾利益的不正之風,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各位代表,時代賦予重任,奮鬥鑄就輝煌。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xx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奮力拼搏,乘勢而上,在新的起點上推進龍巖又好又快發展,更好地發揮龍巖在海西縱深推進中的前鋒作用,為把龍巖建設成為生態型經濟樞紐和海西重要增長極而努力奮鬥!

標籤: 龍巖市 報告 政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jingxuan/m7z8q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