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篇:刺要論(三)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篇:刺要論(三)

‖LS09—C0101→C0131‖→‖LS01—Q0126‖→‖SW50‖LS09—C0101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篇:刺要論(三)

所有針刺理論,須窮脈氣終始。明確脈氣終始,五臟作為標誌,陰陽關係就確定了:

C0102陰者主髒,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髒。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傳之後世,以血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

陰經主管五臟,陽經主管六腑。陽經受邪在四肢,陰經受邪在五臟。所以瀉法要迎脈氣之來,補法要追脈氣之去,明知迎氣和追氣,脈氣可得調和。調和血氣之方,必須精通陰陽,五臟主內為陰,六腑主外為陽。傳給後代之時,要以歃血為盟。崇敬它即大昌,怠慢它便夭亡。不遵天道私傳,必得天遣禍殃。

C0103謹奉天道,請言終始:終始者,經脈為紀。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

謹奉自然之道,謹讓我談談終始:終始,經脈作為標誌。切脈氣口和人迎,以知陰陽十二經有餘和不足、無病與有病,自然之道就完整了。

C0104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

所謂平人,是指不病之人。不病之人,脈口和人迎之脈動,順應四時;手足六經相應,而俱往俱來;陰陽六經血管,不阻結有脈動;春夏秋冬之寒温,脈動相互得印證。形肉血氣狀態,必是與其相稱,這就叫平人。

C0105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脱;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瀉之,則五臟氣壞矣。

少氣,是指寸口、人迎脈動同少,而手部尺膚、寸口脈動不相稱。如此情形,就是陰陽脈氣同時不足,補陽氣就會陰氣衰竭,瀉陰氣就會陽氣脱失。如此情形,可輔助服用甘味藥,不可飲用急效藥;如此情形,不可灸。不得治癒者,因為用瀉,就有五臟之氣敗壞了。

C0106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

人迎脈動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陽膽經;大一倍且躁動,病在手少陽三焦經。人迎脈動大二倍於寸口,病在足太陽膀胱經;大二倍且躁動,病在手太陽小腸經;人迎脈動大三倍於寸口,病在足陽明胃經;大三倍且躁動,病在手陽明大腸經;人迎脈動大四倍於寸口,又大又密,名叫溢陽,溢陽為外格陽氣。

C0107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厥陰手心主】。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

寸口脈動大一倍於人迎,病在足厥陰肝經;大一倍且躁動,病在手厥陰心主。寸口脈動大二倍於人迎,病在足少陰腎經;大二倍且躁動,病在手少陰心經;寸口脈動大三倍於人迎,病在足太陰脾經;大三倍且躁動,病在手太陰肺經;寸口脈動大四倍於人迎,又大又密,名叫溢陰。溢陰為內關陰氣,陰氣內關不通,不治之死症;人迎與手太陰肺經寸口,脈動同在平常四倍以上,名叫關格。關格脈象,發出了將死信號。

C0108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

人迎脈動大一倍於寸口,瀉足少陽膽經,而補足厥陰肝經,二分瀉一分補,每天刺一次,必須切脈而驗證,脈躁者刺上部經脈,脈氣調和即止。

C0109人迎二盛,瀉足太陽,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

人迎脈動大二倍於寸口,瀉足太陽膀胱經,補足少陰腎經,二分瀉一分補,兩天刺一次,必須切脈而驗證,脈躁者刺上部經脈,脈氣調和即止。

C1010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

人迎脈動大三倍於寸口,瀉足陽明胃經,而補足太陰脾經,二分瀉一分補,每天刺兩次,必須切脈而驗證,脈躁者刺上部經脈,脈氣調和即止。

C0111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躁而取上,氣和乃止。

寸口脈動大一倍於人迎,瀉足厥陰肝經,而補足少陽膽經,二分瀉一分補,每天刺一次,必須切脈而驗證,脈躁者針刺上部經脈,脈氣調和才止。

C0112脈口二盛,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

寸口脈動大二倍於人迎,瀉足少陰腎經,而補足太陽經,二分瀉一分補,兩天刺一次,必須切脈而驗證,脈躁者刺上部經脈,脈氣調和即止。

C0113脈口三盛,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躁而取之上,氣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陽主胃,大富於谷氣,故可日二取之也】。

寸口脈動大三倍於人迎,瀉足太陰脾經,而補足陽明胃經,二分補一分瀉,每天刺兩次,必須切脈而驗證,脈躁者刺上部經脈,脈氣調和即止。之所以每天二次,是因為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主管胃氣,谷氣太豐富,故可每天刺兩次。

C0114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於中,五臟內傷。如此者,因而灸之,則變易,而為他病矣。

人迎與寸口脈動,同大平常三倍以上,定義為陰陽俱溢。如此情形,若不開瀉,就會血管閉塞,血氣無處流行,大量流竄於體內,五臟內傷。如此情形,因為使用灸法,就生病變,而成其它病了。

C0115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瀉陽,音氣益彰,耳目聰明。反此者,血氣不行。

大凡針刺之理,脈氣調和即止。補陰氣瀉陽氣,聲清氣爽,耳聰目明。違反此理,血氣不行。

‖LS09—C0132→C0135‖→‖LS09-C0115‖→‖SW50‖LS09—C0132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形肉未脱、少氣而脈又躁,躁【厥】者,必為繆刺之,【散氣可收,聚氣可布】。

大凡針刺之法,必須考察身形、脈氣。身形肌肉未脱、少氣卻脈動狂躁,狂躁異常的,必須使用繆刺法,散佈的正氣可得收回,聚積的邪氣可得散佈。

C0133深居靜處,佔神往來;閉户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毋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針。

深居安靜之處,觀察患者神態;關門閉户,使其魂魄不散;專注意識集中精神,精氣邪氣得以分清;勿聞嘈雜人聲,以收斂精氣;必須集中精神,令思維集中在用針上。

C0134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

淺刺而留針,微捻而浮針,以轉移注意,得氣才能終止。

C0135【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

男精內入女液外出,堅決剋制勿要瀉出,固守正氣勿要行房,這就叫得氣。

‖LS01—Q0109‖→‖LS09—C0115‖→‖SW50‖LS01—Q0109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刺而脈氣不來,勿問針刺次數;刺而脈氣到來,即可去針,勿要再刺。脈氣到來而有效,效果之可信,象風吹雲散時,明朗得如見蒼天。針刺之理就是這些了。

C0116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

所謂氣至而有效,是指瀉就更虛。虛,是指脈動洪大如故,卻不堅實;堅如其故,是指適才雖説舒暢,疾病並未消去。

C0117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減】,病必衰去。

補就更實。實,是指脈動洪大如故,卻更堅實。這脈動洪大如故,卻不堅實,是指適才雖説舒暢,疾病並未消去。所以補就會正氣充實,瀉就會邪氣虛少,痛雖不因針刺減輕,病情必將衰去。

C0118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而後可得傳於《終始》矣。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

必先精通十二經血管所生之病,然後就可傳授《終始》了。因此陰陽不失平衡,虛實不相顛倒,針刺本經穴位。

公眾號:其人頌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rexvx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