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黃帝內經素論》第三十五篇:瘧論(五)

《黃帝內經素論》第三十五篇:瘧論(五)

SW36——《刺瘧篇第三十六》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説明

《黃帝內經素論》第三十五篇:瘧論(五)

‖SW36─C0101→C0510‖→‖SW35—Q1003‖遷移説明:

1、 原篇《刺瘧》無問無答,非獨立論文,湊篇之簡,宜遷出;

2、 《太素》置於卷第二十五置於《十二瘧》,肖延平按:“此篇自‘足太陽瘧’至末,見《素問》卷十第三十六《刺瘧篇》。篇首‘瘧而不渴’至‘為五十九刺。’《素問.刺瘧篇》,編次在後。又自篇首至末,見《甲乙經》卷七第五,又見《巢氏物語》卷十一《瘧病諸候》,惟編次小異。”

3、 對於《刺瘧篇》C0304→C0401句,《新校正》雲:“詳從前‘瘧脈滿大’至此,全元起本在第四卷中,王氏移續於此也。”王冰處置,甚是;

4、 《甲乙》置於卷七第五《陰陽相移發三瘧》,接於《瘧論》SW35—D0101→Q1504之後,從皇甫謐之瘧論分類;

5、 所論為豐富的十二瘧病態及刺法,接入《刺瘧篇》帝問“攻之奈何?早晏何如?”之後,帝問伯答相合,與《瘧論》主題相符,義理相通。

C0101熇熇暍暍:

1、《內經注評》注:“形容熱勢很盛。”

2、馬蒔注:“仲景以暑症為暍,而此雲暍暍者,其熱似暑證之熱也。”

3、熇,he4,熱;暍,ye1,《説文》:“暍,傷暑也。”極熱狀。熇熇暍暍,熱如傷暑狀。

C0101郄中:

1、《內經校釋》注:“即委中穴,在膝彎中央橫紋處。”

2、《素問懸解》注:“郄中即太陽之委中,在膕外廉,微動應手。”

C0102【亻亦】:yi4,無力。

C0102惕惕然:

1、《內經校釋》注:“惕惕然,恐懼的樣子。”

2、《玉篇》:“惕,懼也。”即畏懼。

C0103灑淅灑淅:

1、《內經校釋》注:“惡寒戰慄的樣子。”

2、黃元御注:“灑淅,寒慄之貌。”

2、灑淅灑淅,哆哆嗦嗦寒顫。

C0104大息:《內經校釋》注:“即太息,指深長的呼吸。古無太字,大即太。”

C0104多寒熱:《內經校釋》校:“《甲乙》卷七第五作‘多寒少熱’。”並譯作:“多發寒熱而汗出。”

C0105牖:

1、《説文》:“牖,穿壁以木為交窗也。”段注:“交窗者,以木橫直為之,即今之窗也。在牆曰牖,在屋曰窗。”

2、《百度百科》雲:“秦多用牖,窗少見。”

C0106癃:據《宣明五氣篇》SW23—C0102“膀胱不利,為癃”可知:“癃”,即膀胱不利;“小便不利”,言尿道不暢;故“小便不利”與“癃”,不可混為一談。

C0106意恐懼:

1、《內經校釋》注:“張志聰注:‘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經雲:肝氣虛則恐,蓋肝臟之神魂不足,故意恐懼也’。”

2、《素問懸解》注:“腎主恐,木陷於水,則意常恐懼,是其肝氣不足(《靈樞.本神》:肝氣虛則恐,實則怒也)。”

2、因“肝藏魂”、“肝氣虛則恐”,故譯作“驚魂不定”。

C0106悒悒:悒,yi4,不暢狀;《內經校釋》譯:“腹中悒悒不暢。”

C0201寒熱甚:《素問懸解》卷八《刺瘧》作“寒甚則熱。”其義順,譯從其意。

C0205宛轉:馬蒔注:“宛轉而難於轉身也。”

C0205眴眴然:

1、 馬蒔注:“目眴眴然,水虧則火盛,故目不明也。”

2、 眴,xuan4,通眩。眴眴然,即視力模糊。

C0206且:將(副詞)。如《淮南子》:“故天之且風,草木未動,而鳥已翔矣。”

C0206支滿、腹大:

1、《素問懸解》卷八《刺瘧》注:“食則中脘壅塞,甲木莫降則左脅支滿,辛金莫降則右脅支滿。腹大者,胃氣脹滿也。”

2、支滿、腹大,即兩脅支滿、腹部膨大。

C0206橫脈:

1、 黃元御注:“刺足陽明,解溪也,足太陰橫脈,商丘也。”

2、 王冰注:“橫脈,謂足內踝前斜過大脈,則太陰之經脈也。”

3、 橫者,絡也,橫脈者,絡脈也。

C0301跗:fu1,通膚,足背皮膚。

C0303刺背俞:《素問懸解》卷八《刺瘧》注:“宜刺足太陽之背俞,以泄其陽。”

C0303伍胠俞:

1、《內經注評》注:“伍應作五。即魄門、神堂、魂門、意舍、志定。”

2、張景嶽注:“胠者,脅也,五臟俞傍之穴,以其傍開近脅,故曰五胠俞。”

3、《內經校釋》注:“伍胠俞,諸説不一。楊上善指為‘兩脅下胠中之輸有療瘡者。’王冰、馬蒔均指為譩譆。吳昆指為魄户、神堂、譩譆、高關、魂門五穴,張介賓、張志聰均指為魂户、神堂、魂門、意舍、志室五穴,不知孰是,今並存之。”

4、胠,qu1。黃元御注:“用中針,取其傍五胠之俞各一,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五穴。《水熱穴論》:‘五胠俞,旁五,以泄五臟之熱’,即謂此也。胠,脅也,其俞旁通脅肋,故曰旁五胠俞,即旁胠五俞也。”

C0303 刺指井:

1、 王冰注:“刺指井,謂刺至陰。至陰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如韮葉,足太陽井也。”

2、 《素問懸解》卷八《刺瘧》注:“刺足太陽之指井(至陰),以泄之寒水也。”

C0304瘧脈,滿大……適行,至於血也:

1、《內經校釋》注:“《新校正》雲:‘詳此條從瘧脈滿大至此注終,文注共五十五字,當從刪削,經文與次前經文重複,王氏隨而注之,別無義例,不若士安(即皇甫謐)之精審不復出也。’《甲乙》卷七第五無此條。元刻本,道藏本無‘至’字”。

2、看似重簡,實為解論,王冰甚是,不可刪削。

C0401先發如食頃:《內經校釋》譯:“一般在病還沒有發作之前約一頓飯的時間進行治療。”

C0404舌下兩脈:

1、《素問懸解》卷八《刺瘧》注:“舌下兩脈者,任脈之廉泉也。”

2、後文C0405“舌下兩脈者,廉泉也。”即為本解。

C0507刺三陽經背俞之血:《素問懸解》卷八《刺瘧》注:“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謂足太陽之膽俞、胃俞、膀胱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也。(六腑之俞,是手足三陽經之氣通於背而出於足太陽之經者,故曰三陽經背俞之血也。)”

C0508胻:即【骨行】,heng2, 小腿。

C0508鑱針:鑱,chan2,九針第一針名,詳見《九針論》。

C0508絕骨:

1、《內經校釋》譯:“絕骨穴。”

2、據《鍼灸大成》雲:“又名懸鐘。足少陰膽經。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凹陷處。

3、《素問懸解》注:“針足少陽之絕骨,出血立已。絕骨本名懸鐘。”

C0509至陰:

1、《內經校釋》注:“刺後原有‘至陰’二字,《甲乙》卷七第五、《太素》卷二十五十二瘧均無此二字,以此於義為順,據刪。”

2、仍從原作,未敢妄刪。據《人體經絡使用圖冊》可知:“至陰”,乃足太陽膀胱經穴,在足小趾末節外側。

C0510温瘧,汗不出,為五十九刺:

1、《素問懸解》卷八《刺瘧》注:“濕瘧汗不出,鬱熱內蒸,當按熱病五十九俞,用五十九刺之法,使之汗泄而熱退。詳見《水熱穴論》。”

2、本句與《四時氣》LS19—Q0102“温瘧,汗不出,為五十九痏”重簡,參見《四時氣》LS19-Q0102之注。

公眾號:其人頌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ev6jr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