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三篇:刺志論(一)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三篇:刺志論(一)

★★★★★篇名釋: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三篇:刺志論(一)

1、 前部主論持針、縱舍、用針之法隨患者寒熱、脈行滑澀而變化之關係,用針得氣與先天體質、血氣之關係;

2、 後部主論“臨深決水”、“循掘決衝”之自然大道,闡述了“逆順五體”之刺法,並由伯高作出了相應解論;

3、 據《本神》“意之所存,謂之志;志之存變,謂之思。”可知:“志”與“思”,均源於“心之任物”功能,而岐伯由心生志,而論“因天之序”及順其自然大道,正《刺志論》主題是也,故此名篇《刺志論》。

‖LS71—D0501→Q1302‖→‖LS38—D0101‖→‖SW53‖LS71—D0501黃帝問於岐伯曰:餘願聞持針之數,內針之理,【縱、舍之意】,【扞】皮、開腠理,奈何?

黃帝請教岐伯説:我想聽聽持針之術,入針之理,縱針、舍針之意,擀皮膚、開腠理之法,怎樣?

D0502脈之屈折、出入之處,【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

經脈之轉折、出入之處,自哪流出?到哪停止?到哪徐緩?到哪迅疾?到哪而入?

D0503六腑之輸於身者,餘願盡聞【其序】、別離之處,離而入陰,別而入陽,此何道而從行?願盡聞其方。

六腑在身之腧穴,我想盡聽流注次序、別離之處,離陽經而入陰經,別陰經而入陽經,是從何途徑而行?我都想聽聽。

Q0501岐伯曰:【帝之所問,針道畢矣。】

岐伯説:聖帝所問,將針道問全了。

D0601黃帝曰:願卒聞之。

黃帝説:希望詳盡聽聽。

Q0601岐伯曰: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澹】;外屈,上於本節之下,內屈,與陰諸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

岐伯説:手太陰肺經之血管,出自手大指之端;入內轉彎,沿白肉邊際,到大指根部之後太淵穴,停留用於脈動;向外轉彎,上行到大指根部之下,入內轉彎,與各陰經絡脈交會在魚際穴;多條血管集中注入,其脈氣平滑、流暢;潛行壅骨之下,向外轉彎,離開寸口而行,上行至肘內側,注入大筋之下,入內轉彎,上行到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入內轉彎,跑向肺部。這就是手太陰肺經血管順行、逆數之屈折出入處。

Q0602【心主之脈】,出於中指之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留於掌中,伏行兩骨之間;外屈,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其氣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兩筋之間,上至肘內廉,入於小筋之下,【留】兩骨之會,上入於胸中,內絡於心脈。

手厥陰心包之血管,出自手中指之端,入內轉彎,沿中指內側上行,停留於掌內,潛行在兩骨之間;向外轉彎,自兩筋之間流出;骨肉交界之際,其脈氣平滑、流暢,上行兩寸(4.6釐米),向外轉彎,出自兩筋之間,上行至肘內側,流入小筋之下,留於兩骨交會處,上行流入胸內,入內聯絡心臟血管。

D0701黃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腧】。何也?

黃帝問:手少陰心臟之血管,唯獨沒有腧穴。為什麼?

Q0701岐伯曰:少陰,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髒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腧焉。

岐伯説:手少陰,是心臟之血管。心臟,是五臟六腑之君主,是心精、心神所居之處,心臟結實、固密,邪氣不被容納。容納邪氣就會傷心,心傷就會心神離去,心神離去就要死了。所以各種邪氣到達心臟,都在心之包絡。心包絡,是手厥陰心主之血管,所以唯獨心主沒有腧穴啊。

D0801黃帝曰:少陰,獨無腧者,不病乎?

黃帝問:手少陰心臟,唯獨沒有腧穴,不會生病嗎?

Q0801岐伯曰;其外經病,而髒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鋭骨之端】。

岐伯説:其外圍心包病,而心臟不病。所以只能刺手少陰經在掌後、鋭骨之端。

Q0802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太陰】、心主之脈行也。

其餘經脈之出入、屈折,其脈行之徐疾,都如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主之脈行。

Q0803故本腧者,皆因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是謂【因衝】而瀉,因衰而補。如是者,邪氣得去,【真氣】堅固,是謂因天之序。

所以本經腧穴,都要根據脈氣之虛實、徐疾而取穴,這就叫因邪氣衝盛而瀉,因正氣衰虛而補。如果這樣,邪氣得以瀉去,正氣得以固密,這就叫順應自然規律。

D0901黃帝曰:【持針、縱、舍】,奈何?

黃帝問:持針、縱針、舍針之法,怎樣操作?

Q0901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經脈之【本末】、【皮膚之寒熱】、脈之盛衰、【滑澀】。

岐伯説:先必明確:十二經脈之終始、皮膚之寒熱、血脈之盛衰、滑澀。

Q0902其脈滑而盛者,病日進;虛而細者,久以持;大以澀者,為痛、痺;【陰陽如一】者,病難治。

脈動平滑而盛滿的,病情日漸加重;脈動虛少而細微的,病已久持不愈;脈動洪大而滯澀的,是痛症、痺症;寸口人迎血氣皆敗的,其病難治。

Q0903【其本末尚熱者】,病尚在;其熱已衰者,其病亦去矣。

其胸腹四肢尚有熱的,病尚還在;其熱已衰退的,病也退了。

Q0904持其尺,察其肉之堅脆,大小、滑澀,寒温、燥濕。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臟,而決死生。視其血脈,【察其色】,以知其寒、熱、痛、痺。

持其尺部,考察肌肉之結實與脆弱,脈動之大小、滑澀,皮膚之寒温、燥濕。觀察目之五色,用於知曉五臟狀況,從而判斷死生。觀察患者血脈,考察皮膚五色,用於知曉寒、熱、痛、痺等症。

公眾號:其人頌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xo4ko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