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八篇:氣穴論(三)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八篇:氣穴論(三)

SW58——《氣穴論篇第五十八》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説明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八篇:氣穴論(三)

‖SW58—Q0302→Q03022‖→‖LS24—C0206‖→‖SW39‖(已遷至《舉痛論》)

‖SW58—Q0601‖→‖SW58—D0501‖遷移説明:

1、 顯見為篇內亂簡,當內遷至本位,使孫絡之論文意相接。

2、 姚春鵬按:“本節‘岐伯曰’一段似為錯簡,上段‘署曰《氣穴所在》,應是結束語。’”姚識甚是;

3、 《素問懸解》置於卷四《背腧》,即《素問.氣穴論》SW58-Q0402“見而瀉之,無問所會”句後、《素問.氣穴論》SW58—D0501“帝曰:善!願聞溪、谷之會也”句前,且刪除了“岐伯曰”三字,從黃元御內遷處置;

4、遷移之後,雖犯“岐伯曰”三字重複,然整體為先,寧重勿刪,當從黃元御。

Q0101窘:據《説文》:“窘,迫也”、《百度百科》雲:“1、非常窮困;2、十分為難。”此取非常困難意。

Q0101溢意:溢,《説文》:“溢,器滿也”、《爾雅》:“溢,滿也。”取敞開意;意,據《本神》LS08—Q0102“心有所憶,謂之意。”可知:意,非志也,當以譯作“回憶”為宜。溢意,即敞開回憶。

D0201帝捧手,逡巡而卻曰:

1、 捧,即雙手合掌;逡,qun1,據《説文》:“逡,復也。”徐灝注:“複訓往來,往來即逡巡意。”取來回意;巡,沿桌子巡行;卻,即卻步、駐足;曰,説話。

2、 八字內含有五動詞“捧、逡、巡、卻、曰”,將黃帝欣喜、興奮之態,描繪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黃帝內經》,其如紀實劇本,此典型一例也。

D0201開餘道:

1、 高士宗注:“開示於我而言之也。”

2、 開餘道,開我心門。

D0301真數:

1、 高士宗注:“真數,三百六十五穴之數。”

2、 《太素》卷第十一《氣穴》作“此真數也。”

3、 《類經》七卷七《氣穴三百六十五》注:“真數,格物窮理之數也。”

4、 真者,天真也;數者,三百六十五之數。真數,三百六十五天真之數。

D0301未足以論:

1、《類經》七卷七《氣穴三百六十五》注:“未足以論,蓋帝自謙非聖人,故不有真數,不足以論也。”

2、《太素》卷第十一《氣穴》注:“餘所問者,但可發矇解惑,而未足以為至極之論也。”

3、論者,非尋常之議論、言談,實符合自然規律、數理明確之定論也。未足以論,即尚不足以用作定論。

D0302溢志:據《本神》LS08—Q0102“意之所存,謂之志。”可知:志,即記憶。溢志,即敞開記憶。

D0302匱:gui4,即櫃。

Q0303髒俞五十穴: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經,各有井、滎、輸、經合五穴,單側為5×5=25穴,兩側共50穴。

Q0303腑俞七十二穴: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六腑之經,各有井、滎、輸、原、經、合六穴,單側為6×6=36穴,兩側共72穴。

Q0304水俞五十七穴:詳見《水熱穴論》水俞穴相關論述。

Q0304熱俞五十九穴:詳見《水熱穴論》熱俞穴相關論述。

Q0305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

1、《類經》七卷七《氣穴三百六十五》注:“此即前熱腧五十九穴中之數,而重言之也。”

2、《素問懸解》卷四《氣穴論》缺此句,並注:“舊本: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即熱俞五十九內之穴,系《水熱穴論》文,誤衍於此。”

3、《水熱穴論》SW61-Q0901“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可證:本句二十五穴,確屬熱俞穴,張景嶽、黃元御計穴之説,甚是。

Q0306中【月呂】:lv4,通膂,脊柱。

1、《素問直解》卷之五《氣穴論》作“膂”,高士宗注:“熱腧五十九穴,內有五臟腧,旁五乃髒腧兩旁之穴。此中膂兩旁各五,乃五臟之腧穴也。”

2、《類經》七卷七注:“此五臟之背腧,謂肺腧、心腧、肝腧、脾腧、腎腧,皆足太陽經夾脊之兩旁者,共十穴。”

Q0307大椎上兩傍各一,凡二穴:

1、《內經校釋》注:“此文注家認識不一。”

2、《素問懸解》卷四《氣穴論》注:“王冰注:‘《甲乙經》、《孔穴圖經》並不載,未詳何俞。’林憶《新校正》:‘大椎上旁無穴,大椎下旁穴名大杼’,背俞(王冰注:‘即大杼’)左右二穴,中【月呂】兩旁各五,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左右凡十穴,委陽左右二穴,皆足太陽經穴也。”

3、《太素》卷十一《氣穴》“大椎”作“大杼”,楊上善之意明確,且與《靈樞.背腧》LS51-Q01011“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之解論相合,從之;

Q0309兩髀厭分中:

1、 《內經校釋》注:“指環跳穴。在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管裂孔的連線上,中三分之一與外三分之一的連接點。側卧屈服取之。足少陽、太陽之會。直刺二至三寸。炙五至十五壯,或艾炙十至二十分鐘。”

2、 《素問直解》卷之五《氣穴論》注:“膽,足少陽之脈,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兩髀厭分中’,兩腿硯子骨分界之處,環跳穴也,左右二穴。”

3、 《類經》七卷七《氣穴三百六十五》注:“髀厭分中,謂髀樞骨分縫中,即足少陽環跳穴也。”

Q0311多所聞:

1、《內經校釋》注:“多所聞,又名聽宮穴,在耳屏前方,當耳屏與下頷小頭後緣之間的凹陷處。”

2、《類經》七卷七《氣穴三百六十五》注:“手太陽聽宮也。”

Q0312眉本二穴:《內經校釋》注:“指攢竹穴,在眉頭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刺一至二分,或針尖向下或向外沿皮刺三至五分。”

Q0324天牖:天牖,手少陽穴。

Q0327肩解,二穴:

1、《內經校釋》注:“指肩井穴,在大椎與肩峯連線的中點,手足少陽、陽維之會。刺三至五分。灸三壯,或艾條灸五至八分鐘。”

2、《類經》七卷七《氣穴三百六十五》注:“足少陽肩井也。”

Q0331瘖門,一穴:

1、 《內經校釋》注:“在後髮際正中直上五分,督脈陽維之會。刺三至五分。”

2、 《類經》七卷七注:“督脈啞門也。”

3、 《太素》卷第十一《氣穴》少“瘖門,一穴”一條,而多“肩髃,二穴”一條。肩髃,手陽明經穴,《甲乙》列於卷三第十三《肩凡二十八穴》;《素問.氣穴論》、姚春鵬注本、《內經校釋》、人衞影印、《類經》、《素問直解》等本,均未列入“肩髃,二穴”一條,似應依《太素.氣穴》篇補上。《人體經絡使用圖冊》手陽明經雲:“肩髃,在臂外側,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有峯前下方凹陷處。”

Q0332齊:

1、 姚春鵬注:“同臍,指神闕穴。”

2、 《內經校釋》注:“指神闕穴,屬任脈。”

3、 《類經》七卷七《氣穴三百六十五》注:“任脈神闕也。”

Q0333胸俞:

1、《類經》七卷七注:“謂腧腑、彧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左右共十二穴,俱足少陰經穴。”

2、高士宗《氣穴論》注:“頷下兩旁,巨骨之下,腧府、彧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廓,左右凡十二穴。”

Q0334背俞:

1、《類經》七卷七注:“足太陽大杼也。”

2、《內經校釋》注:“指大杼穴,在第一胸椎棘突下傍開一寸五分,督脈別絡,手足太陽之會,刺五至八分。灸三至五壯,或艾條灸五至十分鐘。”

3、《素問直解.氣穴論》注:“背腧七,七椎兩旁,膈腧穴也。”

4、姚春鵬注:“張志聰、高士宗認為是膈俞穴。”

5、背俞,若為大杼穴,前文Q0307條“大椎上兩旁各一、凡二穴”,又當作何解?背俞,或為《太素》“肓俞”之誤?存疑待考。

公眾號:其人頌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l0y89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