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精選工作報告 >

代市長劉奇作政府工作報告

代市長劉奇作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代市長劉奇作政府工作報告

 現在,我代表温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充分發表意見。

 一、 過去五年工作的回顧

 過去的五年,是温州跨世紀發展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全市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温州市委的領導下,與時俱進,奮力開拓,較好地完成市九屆人大會議確定的主要任務,開創了我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國內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605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1055億元;年均增長12.6%。財政總收入由38.7億元增加到126.3億元,增長2.3倍,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5.9%。國民經濟三次產業結構由8.7:58.5:32.8調整為5.3:56.7:38。工業經濟加快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國際性輕工城建設開局良好,“十個一批”工程逐步啟動,輕工行業整體實力明顯提高,創建了一批國字號生產基地。產業園區集聚作用日益增強,重點工業園區實現產值所佔的比重達60.5%。“質量立市、名牌興業”成效顯著,獲得中國名牌4個、中國馳名商標7個、國家免檢產品42個,温州產品質量形象得到有效改觀。建築業發展水平提高,2項工程摘取“魯班獎”。農業結構調整全面推進。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深入實施,效益農業得到較快發展,產業化水平明顯提高,糧經產值比由61:39調整為34.3:65.7。第三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商貿、旅遊、會展、房地產、金融保險、信息服務業等持續快速發展,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成功舉辦首屆“輕博會”。

 改革開放催生新活力。經濟增長的內生機制明顯增強,被聯合國工發組織評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以產權制度改革和職工勞動關係處理為重點,國企改制面達95%。大力扶持民營企業的發展,39家企業路身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基本完成政府機構改革,積極進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率先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試點。全國金融改革綜合試點開始實施,財税、投融資、流通、醫藥、價格和住房制度等各項改革全面展開。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全力推進“信用温州”建設,在國內率先建立企業信用服務平台。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取得階段性成果。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去年實現出口總額26.5億美元,五年問增長4倍,實際利用外資累計3億美元。充分發揮在外温州人優勢,有效地放大了温州經濟。

 現代化大都市雛型開始顯現。調整市區行政區劃,修編城市總體規劃,城市發展空間得到擴展,建成區面積由68平方公里擴大到125平方公里。新中心區開始出形象,完成舊城改造216萬平方米,新增綠地366萬平方米、城市道路343萬平方米,開展温瑞塘河綜合整治,城市面貌發生了可喜變化。副中心城市和一批現代化城鎮發展加快,城市化水平達53%。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19.8億元,是上個五年的2.3倍。建成珊溪水利樞紐工程、温州電廠二期、中央直屬糧食儲備庫、洞頭五島相連等省市重點工程項目119個。用台温、金麗温高速公路建設全線推進,進入全省四小時交通圈。温州(洞頭)半島工程順利開工。温福和甬温鐵路前期工作基本就緒。電話號碼在全國同類城市率先升8位。城鄉基礎設施由制約型向初步適應型轉變。

 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成果豐碩。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先進城市稱號。深入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科技進步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得到提高,獲得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464項,9個縣(市、區)進入全國科技先進縣行列。教育事業快速發展。九年制義務教育向高標準邁進,高中教育逐步普及化,國中畢業生升學率從 5l.4%提高到79.5%。民辦教育發展迅速。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温州大學城初具規模,温州醫學院、温州師範學院、温州大學、温州職業技術學院四所高校順利遷入。衞生事業發展步伐加快。文化事業日益繁榮,温州博物館、科技館、廣播電視大廈、青少年活動中心等相繼建成。成功承辦了第十二屆省運會。計劃生育工作取得較大成績,計劃生育符合率達到95.6%。資源保護和生態建設得到加強。人民武裝和人事、民政、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口岸、統計、物價、檔案、人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績。中央、省駐温單位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民主法制建設和依法治市進一步深入。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階段性成效。主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支持市政協發揮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作用;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723件、政協委員提案2638件,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羣眾團體及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促進了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城鄉居民生活顯著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034元提高到1459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3658元提高到5091元。城鄉居民年末儲蓄餘額增長1.9倍,人均達到10088元。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分別下降10.8和3個百分點。城鄉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快速增長,每百户轎車、電腦、手機擁有量位居全省首位。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4.7歲。率先實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欠發達地區羣眾生產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改善,扶貧攻堅成效顯著。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是温州歷史上綜合實力提高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羣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這五年日新月異的發展歷程;將為歷史所銘記。在此,我代表温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於部和駐温部隊官兵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以及所有關心温州發展的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温州在發展中仍然面臨着不少矛盾和問題,政府工作中也存在許多缺點和不足。產業層次不高等結構性矛盾還比較突出;土地等重要資源的供需矛盾有所加劇;利用外資工作有待加強;區域發展不平衡,一些城鄉居民的生活仍然比較困難;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城市管理、社會治安等方面尚有不少薄弱環節;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較為嚴峻。特別是政府工作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部門服務意識差、辦事效率低,致使各方面對發展軟環境不滿意。如果不迅速扭轉這種局面,温州將喪失優勢和機遇,直接危及可持續發展。對這些問題,我們一定要採取過硬的措施,紮紮實實地予以解決。

 二、今後五年奮鬥目標和戰略重點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我國新世紀發展確立了新的奮鬥目標。今後一個時期,我們既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嚴峻挑戰,更面臨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東南沿海大商港、國際性輕工城、最具活力的開放城市和濱海山水文化名城。

 今後五年,按照市第九次黨代會確定的發展戰略,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到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確保比2000年翻一番,年均遞增11%以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3000美元。第三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5%;市場化和國際化水平明顯提高,城市綜合實力和集聚輻射功能明顯增強,努力使温州成為浙南閩東乃至更大範圍城市羣中的“領跑城市”。

 -- 現代化大都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發展由“甌江時代”向"凍海時代”跨越,由濱江城市向濱海城市邁進,初步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濱海山水文化名城形象。基本建成樞紐型、功能型基礎設施體系,城鄉一體化步伐進一步加快,城市化水平達到60%。

 --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基本普及學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0%,形成較為完善的現 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衞生體系。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穩定低生育水平;資源利用效率有較大的提高,生態環境總體質量居全國領先水平。

 --人民生活邁向富裕的小康目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遞增8%,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6%。物質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實。建立起比較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寬鬆的創業環境、穩定的社會環境和舒適的人居環境。

 新的形勢和新的目標,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緊緊圍繞市第九次黨代會的戰略部署,以建設富裕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以提高城市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主線,全力實施“一港三城”戰略,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進一步推進改革創新,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努力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一)圍繞建設“國際性輕工城”,加快建立新型產業體系。把握國際產業升級和轉移加速的趨勢,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努力保持一、二、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增長,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

 加快建設國際輕工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集散基地和創新基地。對照國際著名輕工城市的發展軌跡,加強技術創新、品牌塑造、專業化生產、國際化運作等方面的戰略研究,加快實施“十個一批”二工程;進一步做大園區、做強企業、做優產品、做活市場。從“大温州”概念出發;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加快調整產業佈局,逐步形成“一核、三帶、四區”產業佈局框架。加大工業園區的整合力度,高起點、大手筆規劃建設4OO平方公里的沿海工業區,形成沿海產業帶,實現更高層次的產業集羣,成為全省先進製造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培育行業龍頭企業,鼓勵和支持規模企業利用資本、技術、人才、品牌等優勢,加強與國際輕工名牌企業的合作,形成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能力強、能支撐和帶動全市經濟發展的產業排頭兵,到2007年,全市輕工百強企業總產值超過800億元。積極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路子,提升發展水平。深入實施“質量立市、名牌興業”戰略,重視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的廣泛應用,發揮信息化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組織區域支柱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攻關,努力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提高輕工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質量水平。加大對品牌的保護和提升力度,做大“名牌經濟”,使全市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和全國免檢產品的擁有量有較大提高。積極推進市場營銷方式的創新,擴張市場網絡,推動更多的輕工產品“走出去”,使温州成為國內外大企業、跨國公司的供貨基地和採購中心。在加快發展輕工產業的同時,重視其他工業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對低壓電器、化工、泵閥、汽摩配等具有一定規模和優勢的產業,要繼續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更快更好發展。有重點地發展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形成初具規模的高新技術產業羣。

 緊緊圍繞為國際性輕工城建設服務,提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構築綜合服務平台,建立一批各具行業特色、面向全社會的信息中心、技術研發中心、質檢中心、產品展示銷售中心,注重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基本建成雙嶼、南白象、龍灣港區三大物流中心,引進國內外著名物流企業,積極培育第三方物流。推進商業佈局和經營業態調整,建成楊府山中央商務區和大西洋商貿中。心等區域性購物中心,增強現代商業的集聚、輻射能力。以“輕博會”為龍頭,發展具有國際影響的“品牌會展”、“特色會展”,提高會展業發展水平。以“山、水、文、商”為主題,整合旅遊資源,加強區域合作,積極開發獨具特色的旅遊產品,拓展海內外市場;把我市建設成為浙江南部旅遊出入境的中心城市。大力發展金融、房地產、信息、中介等服務行業,爭取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每年提高l上個百分點。

 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構築新型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一港三城”戰略的必然要求。積極調整農業結構,推進農產品的專業化生產和區域化佈局,大力發展都市型、生態型、創匯型農業,推動效益農業發展再上新台階。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重點扶持一批帶動性強、覆蓋面廣的農業龍頭企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完善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保護機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糧食安全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按照自願、依法、有償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快鄉鎮政府職能轉變。完善和創新農村經營體制,穩步推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增強集體經濟實力。全面推進農村税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切實保護農民利益。重視解決失上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

 (二)加快城市化進程,促進區域聯動發展。把推進城市化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城市化推動現代化,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突破行政區劃限制,加快構築大都市框架。以規劃為龍頭,實行東拓、南接、北連,把瑞安、樂清、永嘉、洞頭納入大都市區,拓展城市發展空間,調整產業佈局,通盤規劃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速温州(洞頭)半島工程建設進程,形成向東、跨江、面海的組團式城市發展態勢。進一步做大做強中心城市,爭取五年內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到18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80萬;加快中心城區“退二進三”的產業轉換,明確城市各片區的規劃定位,促進城市集聚和輻射功能的形成和發揮。基本完成32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建設,使其成為輻射功能強、現代氣息濃、人居環境優,具有國內一流水準的新區。以產業為依託,合理調整城鎮佈局,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補和小城市佈局合理的城鎮體系。加快鰲江流域城市建設步伐,充分利用平陽、蒼南土地資源相對豐富的優勢,有效承接產業轉移和人口轉移,促進温州南翼經濟的發展。加強村鎮規劃建設,爭取五年內完成交通主於道沿線和經濟發達村鎮的整治改造任務。

 根據東南沿海大商港的定位;儘快把我市建設成為區域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全力抓好温州港開發建設,努力實現從河口港向近海深水港的戰略性轉移。加快狀元存、南嶽、七裏、龍灣等港區建設,完善集疏運網絡和口岸功能,大力發展集裝箱運輸業務;到2010年爭取港口吞吐能力達到5000萬噸,集裝箱通過能力達到150萬標箱,為買現遠期“331”發展目標,建成現代化沿海主樞紐港和集裝箱重要港口奠定基礎。加強飛雲江、鰲江的整治和港口建設,充分發揮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全力實施“百項千億工程”,全面提升基礎設施的網絡化程度、現代化水平和綜合服務功能。計劃五年實施重大項目103項,完成投資1300億元以上,加快建設與大都市相適應的大交通、大能源、大水利等關鍵性基礎設施。交通方面,建成温福鐵路和甬温鐵路温州段,儘快啟動新機場建設,推進高速公路建設,形成海陸空配套、快速通暢的對外大通道;着手軌道交通、甌江過江隧道等工程建設,加快實施文成泰順公路和繞城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及市內交通網絡建設,完善城市道路框架,構築城市捷運系統,實現全市二小時交通圈和都市區半小時交通圈。能源方面,建設裝機容量24O萬千瓦的温州第二電廠,5O萬伏用温、温南、温東輸變電等工程;建成温州電廠三期。水利方面,建設城市防洪工程、楠溪江水利樞紐工程等重點項目,實施“千庫保安”和“萬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抓好山區小流域治理。大力實施圍墾工程,完成造地15萬畝以上,有效增加後備土地資源。

 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着力打造“綠色温州”。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進一步理山治水,顯山露水,逐步構築城市“三環綠色生態圈”。在內環,加快建設温州樂園、九山公園、匯昌河水上公園等,基本形成完善的城市綠地系統;到2007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5%,綠地率達30%。在中環,搞好城市“綠核、綠心”建設,建成以大羅山與三烊濕地為核心的温州城市生態園;加強對沿海灘塗濕地和洞頭、靈昆、七都三島“海上公園”的保護性開發,深度開發楠溪江景區,加快構築甌江、飛雲江、鰲江“三江六岸”的生態公益帶和城市景觀帶。在外環,建設北雁蕩山、四海山、玉蒼山、烏巖嶺四大城市“綠肺’,形成大都市遠郊生態屏障。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建設並重,抓好温瑞塘河綜合整治、珊溪水系保護和重點片區污水治理;以優化能源結構、減少顆粒物、治理機動車尾氣為重點;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目標;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系統,進一步改善城鄉生態環境。

 以城市化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圍繞建設海洋經濟強市的目標;充分發揮“漁、港、景、油、塗"五大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現代漁業、臨港產業和海洋旅遊業,提高海洋產業在全市經濟中的比重,將海洋資源優勢轉變為海洋經濟優勢。把推進欠發達地區的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重點來抓,全面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大力實施人口遷移、產業培育、環境優化、山海協作四大工程。加快山區人口的遷移和集聚,建設一批下山移民新區,拓寬勞務輸出渠道;欠發達鄉鎮的勞務輸出及隨遷人口要達到並穩定在 80萬人以上。充分發揮山區生態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建成文成、泰順2個生態縣,使之成為温州大都市的“後花園”。把欠發達地區的扶貧開發區建到發達地區;走異地工業化的道路,切實解決下山羣眾的就業問題。統籌規劃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完成1700公里通鄉公路、1500公里通村公路改造任務。實施山海協作,加強掛鈎扶貧,促進共同富裕。到2007年,努力實現欠發達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高於當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水平。

 (三)大力推進改革開放,不斷增強區域經濟發展活力。圍繞建設最具活力的開放城市,激活經濟主體,增強發展力和創新力,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使温州真正成為創新之城、活力之市。

 以金融體制改革為突破口,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積極開展金融改革綜合試點,通過建立國有銀行小額貸款營銷機制、對城市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重組改造農村信用社、深化存貸款利率改革、建立中小企業擔保機制、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實現金融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為經濟發展搭建通暢、高效的金融平台。基本完成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改制,推動國有資產的流動和重組,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積極支持資產質量較高、競爭能力較強、發展前景較好的公有制企業加快發展。繼續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企業發展,加快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大力發展資本經營,促進產權整合、企業集聚和產業放大。積極穩妥地實行事業單位改革改制。深化財政、國有資產管理、投融資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形成規範、有序的經濟管理體制。

 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認真研究世貿組織規則,充分利用過渡期,加快形成與國際經濟通行規則相適應的運行機制,提高對各類國際貿易糾紛的預警、應對能力。把招商引資作為重中之重,突出温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各類開發區在對外開放、吸引外資中的龍頭地位,推動優勢企業與跨國公司、國際知名品牌企業嫁接重組,全力引進世界500強企業和一批關聯度大、帶動作用強的大項目。積極發揮“三胞”的作用,做好吸引僑資、台資的文章。力爭五年合同利用外資3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5億美元。堅持實施市場多元化和以質取勝戰略,大力開拓新興市場,着力改善出口商品結構,壯大外貿經營主體;實施“大通關”工程,努力擴大外貿出口。至2007年,夕貿出口總額達到60億美元,比2000年翻兩番。開拓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新領域,鼓勵和支持各類企業到境外投資;設立研發中心和營銷窗口,廣泛開展加工貿易和合作開發資源。

 做足做活温州人文章,努力把温州人經濟轉化為温州經濟。通過各地温州商會和搭建世界温州人大會這一平台,充分利用200萬在外温州人這一獨特資源,努力為温州經濟發展服務。鼓勵更多有條件的温州企業和温州人“走出去”,完善温州之外的營銷網絡,把更多的温州產品推向國內外市場。積極發揮在外温州人的作用;搞好外引內聯,將更多的資金、技術、人才引進温州,努力把温州人“細胞”活力變成“肌體”力量。

 積極參與國內地區間合作,以對內聯接促進對外開放。發揮我市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的區位優勢,主動接軌上海,多領域開展經濟合作與交流,努力實現市場相通、體制相融、資源共享、人才互通和產業互補。繼續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搞好對口幫扶工作。

 (四)加強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要不斷創新精神文明建設的載體和內容,全面深化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力爭首批跨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深入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積極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公民道德體系。大力弘揚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的温州人精神,並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着力塑造新世紀温州人的新形象。堅持依法治市,進一步推進民主法制建設。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支持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健全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和廠務公開等基層民主管理制度。改革行政執法體制,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努力提高行政執法效率和水平。加大城市綜合執法力度,建立健全規範高效的城市管理體制。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深入開展“嚴打”鬥爭和專項整治,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努力打造“平安温州”。切實抓好禁毒工作,遏制毒情蔓延勢頭。重視羣眾來信來訪和人民調解工作,強化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機制,積極化解和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加快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事業體系。深入實施科教興市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產業部門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組建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開發聯合體,搞好企業技術研發中心、行業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加快温州高新技術園區建設,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完善產權交易機制和風險投資機制。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運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信息處理技術,深度開發經濟、社會等各類信息資源,加快建設“數字温州”。堅持教育適度超前發展,促進我市從教育大市向教育強市、人口大市向人力資源強市轉變。進一步推進教育改革,強化地方政府為主的分級辦學責任制,繼續鼓勵社會力量辦學;高標準、均衡化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基礎教育達到同期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加快發展各種職業教育和遠程教育;構築開放性終身教育體系,逐步建成學習型城市;全面建成大學城,積極引進國內外著名大學來温辦學,擴大高等教育規模,提高高等教育辦學層次。深入實施新世紀人才工程,抓住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個關鍵環節,抓好留學生創業園區和博士後流動站建設;培養和引進一大批我市現代化建設急需的高科技人才、現代管理人才和精通國際經濟貿易的人才;構築與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區域性人才高地,爭取全市新增高層次技術和管理人才2000名。充分挖掘和整合甌越文化資源,創建歷史文化名城,樹立温州文化品牌。深化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發展文化產業,積極培育和組建以資本為紐帶、具有導向性和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團。形式地開展羣眾性文化活動,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功能完備的重要文化設施;不斷滿足人民羣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加快羣眾性體育服務網絡建設,注重提高競技體育綜合實力。改善醫療條件,加強農村衞生工作;探索建立滿足羣眾健康需求的現代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做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爭取進入全省一類地區管理。認真實施婦女、兒童、老年人事業發展規劃,關心和加強殘疾人事業。

 堅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高度關注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問題,努力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羣體的收入,到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0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接近7000元。千方百計培育和保護羣眾的購買力,努力擴大教育、體育、旅遊、娛樂、信息等服務性消費;拓寬和優化消費結構。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建設一批高標準的康居示範小區和經濟適用房。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重點加強城鎮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制度建設,基本實現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覆蓋所有城鎮勞動者。健全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實現應保盡保。認真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依法加強勞動用工管理。關心善待外來務工人員,切實維護其合法權益。

 (五)着眼於改善經濟發展環境,努力建設務實高效的服務型政府。要以提升環境競爭力為主線,用改革的精神推進政府自身建設,積極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創業氛圍,努力使温州成為政府服務最佳、營商成本最低、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按照建立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的要求,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削減審批項民改進審批方式,規範審批程序和行為,建立和完善規範高效的審批運行機制和審批監督制約機制。創新政府管理手段,大力發展電子政務,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強化政府的公共決策和公共服務職能,完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和制度,健全重大決策的社會公示制和聽證制,建立深入瞭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促進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完善公務員的考核、選拔和淘汰機制,從制度上保證機關作風的轉變。深入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進一步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

 加強宏觀調控,提高政府在社會公共資源配置上的引導力和控制力。強化規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作用,盤活和整合各種資源,激活經濟發展的潛能。通過圍墾造地、園區整合、土地整理、土地使用方式改革等途徑,增加土地的有效供給,着力解決企業用地的瓶頸制約,降低企業的營商成本。加快建立公共財政框架,努力增加建設和發展資金,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基礎性、公益性重點項目的投入力度。堅持經營城市的理念;創新和完善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有效經營城市的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吸引和集聚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城市建設。

 積極營造有利於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按照信用立市、建設"信用温州”的要求,切實強化政府信用;顯著提升企業信用,初步建立個人信用,形成比較完善的信用信息網絡、信用評價系統和信用監管體系,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使我市成為全國信用環境最好的地方之一。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針,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加強對市場主體准入和經營行為的監管,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政壁壘,依法打擊嚴重危害市場秩序的行為;有效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加強城市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在防範重大疫情、抵禦自然災害、化解金融風險、維護信息安全等方面建立相應的應對預案,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三、2003年的主要工作安排

 200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對於全面完成本屆政府的奮鬥目標至關重要。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外貿出口額增長15%;財政總收入增長12.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8%和6%。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確定因素較多,任務艱鉅。我們要堅定信心,迎難而上;紮實做好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工作;確保完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定任務。

 (一)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工業方面,以加快徵地步伐和完善配套設施為重點,集中力量搞好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完成濱海產業園區5000畝土地徵用和“七通一平”建設,加快中國鞋都等10多個重點工業園區建設進度。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重點抓好能直接帶動產業提升的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力爭全年完成技改投入100億元。建設一批標準廠房,增加資金供給,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加快鞋類、印刷、泵閥、低壓電器、汽摩配等國家級和省級檢測中心建設;新建3個省級檢測中心。

 農業方面,加強蔬菜、茶果、花卉、水產、畜牧等農業特色產業帶建設,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重點基地20個。繼續抓好農業“百龍工程”,培育產值超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10家以上。完成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一期工程,啟動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完善農業服務體系,搞好種子種苗工程,發展“訂單農業”和“網上交易”,培育一批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業中介組織。啟動山海協作工程和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實現139個欠發達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以上。

 服務業方面,制定實施全市現代物流業發展總體規劃和城市商業網點佈局規劃,加快雙嶼物流中心、甌北客貨運綜合站等一批物流設施建設,爭取大型國際零售集團落户温州。建設國際會展中心二期及有關配套工程,全力以赴辦好2003年中國國際輕工產品博覽會。加強旅遊交通和旅遊景點建設,提高配套能力和服務水平。

 (二)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認真落實目標管理責任制,加快建立重點投資項目庫,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力爭完成合同利用外資比上年翻一番;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5%。着手在各級開發區和重點工業園區開闢外商投資區,温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省級開發區劃出不少於50%的土地用於外商投資。認真落實各項出口扶持措施,用足用好生產企業“免、抵、退”等税收政策,切實解決企業資金週轉困難。加強外貿、海關、税務、檢驗檢疫、外匯管理等部門的協調配合,提高通關效率,推進貿易便利化。壯大出口隊伍,重點培育10家自營出口超億美元的出口龍頭企業。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力爭全年新批境外企業25家。

 (三)全面深化各項改革。按照金融改革綜合試點的要求,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擴大小額信用貸款;搞好中小企業擔保公司試點,推進金融產品創新,為企業提供更優質的融資服務。深化經貿系統國有企業改革,妥善處置已改制企業的遺留問題,加快推進商業、物資、糧食、水利、交通、城建等國有企業改制。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企業上市培育工作,

 爭取年內組建股份有限公司5家,新進入上市輔導2家,上市1家。加強對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妥善處理“城中村”改造和“村改居”的村集體資產問題。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徵用制度改革;積極探索土地入股、被徵用土地農民參與社會保險等辦法,妥善解決失上農民的生活保障問題。繼續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依法嚴厲打擊製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積極開展食品衞生、房地產、汽車、建材、通信產品、服務六大市場和價格秩序的專項整治。健全安全生產監督保障工作制度,全面落實安全生產措施,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四)抓緊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啟動“百項千億工程”,完成重點建設投資叨億元。建成50萬伏而温輸變電、中心片污水處理廠、市行政管理中心等項目,確保甬台温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加快實施温州(洞頭)半島淺灘一期、珊溪水利供水配套工程、温瑞塘河綜合整治、金麗温高速公路永嘉鹿城段、甌南大橋、甌海大道、温州大學城、康居工程等項目。開工建設温福鐵路温州段、永強機場擴建、飛雲江三橋、龍灣港區二期、温州電廠三期、城市西向排洪工程、温醫附一院遷建工程和沿海工業區配套基礎設施等。做好甬温鐵路温州段、温州第二電廠、繞城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甌江過江隧道、三江片開發、温州城市生態園等重大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完成楊府山片區城市設計,全面啟動中央商務區建設,完善行政文化中心配套設施,進一步拉開城市中心區建設框架。堅持新區拓展和舊城疏解相結合,穩步進行舊城改造,控制舊城建築密度和人口密度,提高舊城環境質量。

 (五)積極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深入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推進文明社區、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文明鄉鎮和文明村居等創建活動,努力提高全體市民文明素質。繼續加大市容環境、交通秩序、治安秩序、拆違改危“四大整治”力度,搞好綠化、淨化、美化、亮化工程,新增城市綠地面積 80萬平方米。抓好農村居住環境和社會風氣整治,加強思想道德和文化陣地建設。積極創建國家衞生城市、環保模範城市和全國雙擁模範城,為我市2004年爭取首批跨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奠定重要基礎。

 提高科技教育發展水平。支持有條件的行業和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累計建成市級以上技術研發中心50家,實現國家級技術研發中心零的突破。加快制定實施扶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的政策,加強網上技術市場和虛擬科技研發中心建設。重視專利保護工作。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選擇20家企業和5家行業信息中心開展信息化試點,建設教育、勞動保障、醫療等公共領域信息化服務系統。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加快一批重點學校的改遷建,爭創省市示範學校5l所。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整體質量。加快大學城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高等教育發展。實行高層次人才引進“零門檻”;完善“人才居住證”制度,建立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來温創業。

 加快發展文化、衞生、體育、新聞、計劃生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啟動建設温州大劇院、中華詩詞館、温州美術館等一批標誌性文化設施,繼續做好古民居、古村落、古街區的保護,辦好第七屆中國藝術節温州分會場的各項活動。加快有線電視網絡改造步伐,完成廣播電視農村入户工程。廣泛開展愛國衞生運動,抓緊建立應對公共衞生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全力打好‘啡典”防治硬仗。積極開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加快計劃生育綜合改革,提高優質服務水平。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活動。重視搞好三產等重大市情市力普查。加強國防教育,關心和支持駐温部隊和民兵預備役部隊建設。

 (六)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深入開展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認真學習鄭培民同志先進事蹟,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切實關心人民生活,繼續為民辦好一批實事項目。轉變政府職能,整頓機關作風,化大力氣改善和優化發展軟環境。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行重大事項聯審,開展年檢年審事項專項清理,實現部分事項網上審批。啟動電子政務網絡平台建設,建好政府門户同站;實現政府各部門信息網絡互聯互通。加大行政效能監察和行政執法監察力度,完善投訴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整治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着力解決辦事拖拉、推倭塞責、刁難企業、政令不暢等問題。認真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執行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完善建設工程項目公開招投標、政府採購、產權交易進入市場和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等制度,剷除腐敗滋生的土壤。

 各位代表,今後五年,是我市大步邁向現代化、國際化的重要時期。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和中共温州市委的領導下,勵精圖治,奮發有為,為建設富裕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而努力奮鬥!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推薦]代市長劉奇作政府工作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jingxuan/p986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