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精選工作報告 >

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

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

中山市,古稱香山縣,是廣東省轄地級市,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希望對你有用!

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
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篇1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xx”時期工作回顧

過去五年,是我市發展征程中不平凡的五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以及系列重大事件衝擊等困難挑戰,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會和市政協監督支持下,市政府堅決貫徹落實全省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決策部署,始終把加快發展作為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迎難而上、主動作為,不僅有效應對了各種風險挑戰,而且較大地提升和發展了茂名,完成了“xx”規劃的主要目標任務。

(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

“xx”時期,我市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激發發展活力,破解發展瓶頸,拉開發展格局,形成發展熱潮,辦成了系列實事難事,極大增強了全市的信心。

綜合競爭力提升。20xx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45.6億元,增長8.0%,五年年均增速10.6%,經濟總量穩居粵東西北地區首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3.9億元,增長10.6%,五年間翻了一番多;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15.5億元,五年年均增速50.1%,總量從全省倒數躍升至中游。金融服務發展能力明顯提升,存貸比五年提升8.3個百分點。在省對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評估考核中,20xx、20xx年連續兩年獲得總分第一。

工業實力顯著增強。20xx年,全市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713億元,五年間翻了近一番。新增134家規上工業企業。新增高州、化州2個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在全省率先實現省級工業園縣域全覆蓋。茂名石化煉油改擴建工程完工,原油加工能力達20xx萬噸/年。茂名熱電廠“上大壓小”擴建工程竣工投產。成功引入德國巴斯夫異壬醇、中海油粵西LNG和聯塑建材等大型企業項目。

現代農業發展成果豐碩。五年新增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7家,建成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示範社30家。建成懷鄉雞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和水東芥菜省級標準化示範區。投入資金20多億建設現代高標準農田114.6萬畝。粵西農批水果和蔬菜交易區正式運營。全國500強海亮集團千畝種植基地、全球首個桂圓電子交易中心落户高州。

發展新動力加快培育。電子商務發展迅猛,建成淘寶和京東縣級服務中心6個、村級服務站191個。20xx年全市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長64.9%。商貿物流業發展較快,億豐家居、華南商貿城和市交投物流園等一批重大項目進展順利,市民高新片區商貿物流集聚區基本成形。六韜珠寶等兼具工業地產和孵化器功能的項目加快推進。

(二)堅持交通先行,基礎保障能力全面加強。

交通建設進入集中開工、大步發展時期,立體化交通網絡初步構建,五年累計投資267億元,是“xx”時期的2.7倍。環保、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

對外交通跨越式發展。包茂高速茂名段建成通車,全市高速公路通車裏程達200公里。汕湛高速茂名段全面開工。雲茂高速前期工作加快推進。茂湛鐵路建成通車。深茂鐵路江門至茂名段開工建設。湛江機場遷建已確定首選場址。茂名綜合客運樞紐和博賀疏港鐵路前期工作加快推進。

對內交通加速一體化。改造完成茂名大道、茂高快線、茂化快線,“兩區兩市”納入中心城區半小時生活圈。茂名港大道、海洋大道東段、悦民路南段、環城東路、西城西路、高長線二期等新建項目建成通車。茂東快線、市民大道二期基本建成。完成國省道改造工程18項596.3公里,G207、G325以及S280、S282、S284、S370等15條國省道相繼完成改造。完成新農村公路路面硬化3290公里。

環境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城鄉清潔工程”五年投入超過10億元,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各區(市)垃圾填埋場均建成投用;110個鎮(街)建成生活垃圾轉運(壓縮)站。河西城區生活污水處理廠以及信宜、電白、高州金山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建成投用。茂南污水處理廠即將建成。

水利電力工程紮實推進。五年水利建設投資57.6億元,增長92%。高州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基本完成;高州水庫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首期工程建成投用。建成名湖水庫至河東水廠第二輸水管線。濱海新區供水工程和水東灣城區引羅供水工程開工建設。電網結構大幅優化提升,實現主網220千伏雙環網格局。

(三)堅持濱海發展戰略,構建港業城聯動發展新格局。

以濱海新區“三大平台”為主戰場,推動港業城聯動發展,初步形成濱海發展新格局。

濱海新區起步區建設全面推進。深水大港雄姿初現,東防波堤推進至3300多米,西防波堤推進至1100多米。粵電煤炭碼頭工程基本建成。廣州港集團博賀通用碼頭正抓緊開工前準備工作。粵電燃煤電廠項目基本建成。博賀灣片區規劃建設同步推進,博賀灣大道、博賀灣大橋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

高新區產業基礎更加堅實。五年建成項目68個,投資76.7億元;在建項目56個,投資81億元。高新區北片區開發成型,西南片區全面啟動建設。產業多元化發展,健康產業園區、光伏發電項目等有序推進。國家危險化學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廣東)落户高新區。獲批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全面完成乙烯廠衞生防護距離搬遷安置工作,徹底解決該廠“久試未驗”問題。

水東灣新城建設初具規模。水東灣綜合整治開發項目進展順利,跨海大橋進入全面施工階段,水東灣清淤完成一期工程,海洋公園(一期)和濱灣路綠道項目開工。南海旅遊島道路及兩側改造項目啟動。高地智慧城路網建設加快推進,歌美海公園和市中心醫院項目開工建設。

(四)堅持擴容提質,城鎮化水平有新提升。

堅持向東向南靠海發展戰略,中心城區發展框架拉開,人居環境改善,集聚能力增強。

中心城區承載能力大幅提升。原茂港區、電白縣合併設立電白區。北組團東北五小區、油城十路片區、站南片區和西城片區全面開發。中組團市民片區加快建設。南組團水東灣城區旦場、高地、南海等片區不斷拓展。

城市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全面推行城市精細化管理,市容環境明顯好轉。建成南香公園和榕園。打造茂名特色的露天礦生態公園。啟動建設官渡公園。基本完成市區公園(廣場)湖水治理工程。加強市區大氣治理,空氣質量指數排名居全省前列。電白城區基本完成東、西湖改造工程和海堤綠道系統改造一期工程。河西老工業區納入全國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煉油廠衞生防護距離搬遷安置完成一期第一批搬遷工作。

中心城區交通加快改善。建成雙山七路、西粵南路、官山五路和官渡三路。基本建成官渡四五六路和西粵北路,開工建設文明北路和大園三路。完成高山橋改造工程。完成光華南路、人民路、油城路等20多條道路瀝青罩面工程。站南片區改造城南路、金城東路、錦華路二街,新建人民南五六路;西城片區進園路、周坑大道等加快推進。電白城區加快推進“七路一橋一廣場”建設,廠前路、人民路完成改造,新湖路改造加快推進。開通北組團至南組團和東組團公交線路。

縣域城區提質升級。信宜獲評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重點推進站前片區開發建設,打造錦江河“一河兩岸”景觀帶,建成淘金灣廣場;高州市重點建設“七路一橋一中心”,建成東方大道、筆架山森林公園等重點工程;化州市重點加快“三江六岸”和“三大出口”項目建設。

(五)堅持改革發展,體制機制煥發新活力。

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經濟社會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新一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來累計調整行政審批事項440項,調整比例達48.6%。市縣鎮村四級行政服務中心和網上辦事大廳全面建成。商事制度改革有序推進。基本完成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完成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進重點領域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完成市、縣政府工作部門權責清單編制和公佈工作。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健全財政預算管理體制,市級試行編制零基預算;集中使用大額資金、清理盤活閒置資金、非税收入分配、政府性債務管理納入制度化軌道。完成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整體節支率達7%。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成立市國資委,推進國資監管全覆蓋。獲批省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

創新投融資模式。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融資模式,市級採用BT融資項目32項。面向民間資本公開招標重大項目。資本市場融資實現突破,拓展了發行企業債券、中期票據、信託計劃等融資渠道。

創新工作體制機制。濱海新區起步區、高新區推行區鎮、園鎮互動改革。水東灣新城管理體制逐步理順。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建立和推廣包茂高速“大包乾”機制和“六個一”督導機制。建立完善“兩會兩考兩通報”制度。

加大民生投入,五年民生累計支出919.7億元,年均增長25.3%。省十件民生實事市縣配套資金撥付進度連續三年居全省第一。20xx年統籌6000萬元公用經費用於重點民生項目支出。

全民社保紮實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80.2%。企業退休人員人均基本養老金從20xx年1152元/月提至20xx年20xx元/月。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提至100元;城鄉居民醫保籌資標準提至430元。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和城鎮職工補充醫療保險。城鄉低保五保救助和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城鄉醫療救助工作全面鋪開。

民生實事全面加強。就業創業工作有效推進,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5.6萬人,新增轉移就業勞動力54.5萬人。建成創業孵化基地8個。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全市新增養老牀位1.9萬張。建成保障性住房1萬多套,完成農村低收入住房困難户住房改造5.8萬户。建成粵西救災物資儲備基地。解決234.4萬人農村居民飲水不安全問題。圓滿完成“9·21”復產重建任務和兩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

社會事業成績斐然。成功申報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全市專利申請量是“xx”時期的5.1倍,獲省科技進步獎數量居粵東西北各市前列。教育創強基本完成,投入資金56億元。建成茂名一中、市二職新校區和愉園中學,市五中實現整體搬遷,開工建設愉園國小。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校區擴展工作順利推進,茂名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一期工程完工並投用,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濱海校區開工建設,廣東茂名健康職業學院成功開辦,廣東茂名幼兒師範專科學校和廣東農林科技職業學院加快籌建,形成“一本五專”高等教育發展新格局。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市圖書館獲評國家一級館;湧現出一批在全國、全省有影響的精品力作。市博物館改造提升工程完成。“隋譙國夫人冼氏墓”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羣眾體育活動異彩紛呈。疫病防控、婦幼保健等公共衞生服務能力持續加強;有效開展H7N9、登革熱及埃博拉出血熱防控工作。

平安建設深入推進。堅持安全發展,着力加強危化品、道路交通、非煤礦山、油氣管道等重點領域安全管理,全市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茂名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基地開工建設。集中開展“六大專項”和“3+2”等打擊整治行動,全力推動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有效治理治安重點地區和治安突出問題。率先在全省開展“一村(居)一律師”工作。食品藥品安全管理進一步加強。此外,人口計生、民族宗教、國防動員、雙擁、統計、氣象、地震、殘疾人、紅十字、外事、僑務、地誌、三防、應急、打私、打假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績。

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主動接受人大政協監督、法院檢察院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落實政府常務會議學習制度。加強政務公開。分解落實政府工作報告任務。督辦督查工作全面加強。監察、審計監督作用進一步發揮。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整治慵懶散奢和奢靡浪費之風;深入開展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紮實推進“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打造風清氣正、務實擔當的政務環境。

各位代表!回望過去五年,我們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取得了比預期要好的發展成果。我們深深體會到有四點經驗彌足珍貴:一是必須堅定信心。面對困難挑戰,全市上下始終堅定信心、保持定力是我們戰勝困難的第一法寶;二是必須求真務實。強化問題導向,接地氣、重心下沉、走羣眾路線,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於民;三是必須敢於碰硬。通過攻克工作中的一個個“硬骨頭”,鼓舞士氣,昂揚全市幹事創業的精神。四是必須鍥而不捨。堅持發揚釘釘子精神,對重點工作反覆敲打、持續督辦、經常過問,最大限度抓落實、保進度、促發展。

各位代表!“xx”時期的發展成就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一致、艱苦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駐茂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關心支持茂名發展的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問題:交通仍然是制約發展的主要瓶頸;產業結構過於單一,經濟發展方式粗放;增收節支壓力大;城市建設、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歷史欠賬較多;發展框架拉開以後,要素需求增加與供應難度加大矛盾突出;機關作風建設有待加強。對此,我們將在今後工作中採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二、“十三五”時期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三五”時期,是我市厚植髮展基礎、加快振興發展戰略機遇期。抓好這五年的工作,意義重大。前不久結束的市委十屆七次全會,確立了未來五年“一體兩翼三大抓手”發展思路和“三個做大”發展戰略,為茂名描繪了美好藍圖。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緊緊扭住加快發展第一要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十三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5%,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

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我們要着力抓好六方面工作:一是構建粵西重要交通樞紐。完善“四橫兩縱”鐵路網。建成“三橫三縱”高速路網。打造區域性深水大港。同時,完善提升主幹公路網,推進城市組團交通一體化,建設現代客貨站場。二是培育壯大主導產業。推動主導產業做大做強,形成新的產業增長點。重點抓好石油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礦產資源及建材、新型金屬加工及裝備製造、特色輕紡、生物醫藥與健康、電子商務及生產性服務業等七大主導產業。三是建設粵西組團式中心城市。推進“北優、中聯、南拓、東進”四大城市組團建設。優化發展現主城區,中聯發展市民高新片區,南拓發展水東灣城區,東進建設博賀灣片區。四是壯大特色縣域經濟。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現代農業。依託產業園區,引導產業向園區集聚,推進縣域產業發展。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推動城鄉協調發展。五是深化改革開放,突出抓好行政管理體制、經濟體制、金融改革創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區域合作,推進外經貿轉型升級和招商引資工作。六是着力增進民生福祉。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科技、教育、就業、社保、醫療、扶貧開發等各領域事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十三五”的目標任務已經明確,關鍵在於抓落實。我們要把規劃目標落實到具體工作和具體項目上,落實到部門的工作責任上。要加強宏觀謀劃,爭取更多項目納入上級“十三五”規劃籠子。要進一步完善工作督導機制、推進機制和項目管理機制,紮實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我們相信,經過全市人民的不懈奮鬥,茂名一定能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20xx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們面臨的發展環境錯綜複雜,挑戰與機遇並存。一方面,國際市場持續低迷,國內經濟步入新常態,區域競爭更加激烈並呈現分化,爭先進位難度進一步加大;另一方面,財政金融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加大,鋼鐵、水泥等大宗產品價格處於低位,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加快,新產業、新業態蓬勃興起。為此,要結合茂名發展的階段性特徵,保持發展定力,做到趨利避害,注重把握四個關鍵:一是牢牢把握做大經濟總量這個總前提。我市發展尚處在量變階段,沒有較快增長速度、較大經濟總量,就很難為產業調整、城市發展、改善民生提供支撐。二是牢牢把握做大主導產業這個動力源。實業興茂,不改變主導產業單一局面,就不可能提升我市經濟抗風險能力。三是牢牢把握做大城市規模這個大課題。在拉開中心城區框架的同時,要改善環境、完善功能、集聚人氣,推動組團融合,增強城市經濟規模效應。四是牢牢把握民生福祉這個落腳點。要守住民生底線,把重點放在兜底上,保障羣眾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務。

20xx年政府工作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學習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五次、六次全會和省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市委部署要求,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堅持“一體兩翼三大抓手”發展思路,做大經濟總量、做大主導產業、做大城市規模,深入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區建設和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大力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凝心聚力,真抓實幹,努力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良好開局。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8.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以內;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進出口總額和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完成省下達年度計劃。

為此,我們要重點抓好八方面工作:

(一)突出抓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築粵西重要交通樞紐。

全力搭建交通“主骨架”。加快汕湛高速茂名段建設。開工建設雲茂高速茂名段。加快玉茂一級公路前期工作。完成深茂鐵路茂名段徵拆收尾工作。加快推進博賀疏港鐵路前期工作。加快河茂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完成博賀新港區東西防波堤主體堤身建設。爭取年內運營粵電煤炭碼頭。開工建設廣州港通用碼頭。推進博賀新港區30萬噸航道、30萬噸原油碼頭、保利利豐礦石碼頭、油品化工碼頭等前期工作。啟動吉達港區建設前期工作。優化提升水東港區功能。加快口岸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編織城市組團間交通網。加快推進西部快線、工業大道南段、悦民大道等城市快線建設。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分擔率,加強南北組團公交聯繫。

打通交通“毛細血管”。加快完成茂東快線、環市西路路面改造、觀珠高速出口至沙琅一級公路(一期)工程。加快縣道升級改造。紮實推進危橋改造。完善農村公路網絡,完成350公里新農村公路路面硬化任務。做好“十三五”公路建設項目規劃和國道路網升級工作。

加快建設交通關鍵節點。開工建設茂名綜合客運樞紐。完成火車站改名工作。加快推進(電白)現代鐵路貨場、湛江機場遷建和粵西空港物流園等項目前期工作。

加強道路交通管理。深入落實城鄉道路兩側建設實施規劃控制的有關規定,整治道路兩側及重點地區違章建築。堅持嚴管重罰,加大對超限超載及路面污染執法力度。強化源頭治理,嚴厲查處非法加工、開採礦產砂石行為,嚴查車輛非法改裝窩點,堅決杜絕非法改裝車輛上牌、領證和通過年檢。

(二)突出抓好產業園區建設,加快培育主導產業。

抓好工業園區建設。着力推進茂名高新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加快雙迴路電源供電線路、集中供熱、污水處理廠、應急救援基地、循環經濟示範中心等項目建設。繼續抓好西南片區基礎設施和項目建設。積極謀劃建設健康產業園、中德精細化工園和現代商貿物流園。抓緊完善博賀新港區物流園區、博賀臨港工業區、高地智慧城信息產業園等園區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縣域園區體制機制,提升園區用地、融資和基建能力水平。建立市縣園區人才與項目互聯互通平台。

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做大增量、優化存量,推動七大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圍繞產業、資源、勞動力和鄉賢等優勢,加大產業招商力度。注重項目謀劃,抓好重點專項規劃對接,爭取更多項目進入上級規劃“籠子”。開工建設粵西LNG造陸工程。大力支持茂名石化新上項目、粵橋礦業30萬噸/年鈦毛礦精加工、六韜珠寶等項目建設。強化“一事一策一團隊”工作機制。深入推進領導幹部掛鈎服務企業活動。全面落實企業減負政策和工業技改扶持政策。完善技改(創新)重點項目儲備庫。研究出台技改事後獎補實施細則。積極組織企業申報省級技改專項資金。加大規模企業獎勵、品牌獎勵、投融資服務、用地(林、海)扶持等力度。加快實施重點骨幹企業培育計劃,各區(市)重點培育2-3家行業龍頭企業。

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全面落實《電商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xx-20xx年)》。培育扶持一批青年創業者、中小微企業、專業市場、批發零售行業等電商經營主體。通過牽手電商巨頭、培育本土化平台、企業自建平台等方式,加快完善網絡銷售渠道。挖掘特色產品優勢,注重原產地品牌建設和產品質量管理,擴大特色產品網上銷售。各區(市)加快建成至少一個特色鮮明的電商集聚區或物流園。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快遞下鄉工程和電商服務業,進一步完善電商服務體系。

抓好房地產業、旅遊業和新興產業發展。落實國家出台的房地產去庫存系列政策措施。適度開發旅遊地產、養老地產、商業地產。積極開展包茂高速沿線城市旅遊合作及營銷。精心組織好“開漁節”。支持浪漫海岸國際旅遊度假區三期、御水古温泉度假村二期、放雞島海洋度假公園擴建改造項目建設。支持南海旅遊島按照國家4A景區標準進行規劃和改造。加快推進旅遊廁所建設改造及管理。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推進光伏發電、綠色能源發電和充電樁等項目建設。

(三)突出抓好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加快建設粵西組團式中心城市。

加強北優組團建設。加快完善東北五小區、油十片區、站南片區及西城片區路網和市政設施。建成文明北路(官渡路至大園路段)、大園三路。統籌推進站南片區西粵南路、站前大道、站南路、金城路及排水排污工程建設。完成站前路、江東路等瀝青罩面工程。加快青少年活動中心建設。着力推進露天礦“引水、種樹、建館、修路”四大工程。加快建設官渡公園、上賓體育健身公園及若干街頭公園。推進小東江綜合整治,建設生態休閒公園。升級改造城區公園、廣場、遊樂場。加快農貿市場改造和佈局。大力實施中心城區亮化工程。抓好棚户區改造和河西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做好迎接國家園林城市複檢工作。

推動中聯組團發展。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抓緊完成市民大道二期、高新大道二期建設。積極推進市民大道三期建設。加快粵西農批、億豐家居、華南商貿城、市交投物流園等商貿物流重點項目建設。利用好市民中心和市民公園,吸引發展要素集聚。推進頤年苑等項目建設。

加快南拓組團建設。加快推進電白城區“七路一橋一廣場”建設,動工建設興華路、登步路、水東大道鎮東段,擴建迎賓北路。建成包茂大道南。加強城區防澇排污系統改造。加快水東灣綜合整治開發項目,力爭年內完成大橋主橋樁。

加快南海半島綠道和道路兩側改造建設。力爭完成海洋公園(一期)工程。加快推進高地智慧城項目,抓好路網工程、廣科院濱海校區、市中心醫院、歌美海公園等項目建設。

推進東進組團建設。完成茂名港大道改線和延長線、博賀灣大道、G325電城段路面改造、Y880恆大路至管委會段、污水處理廠(首期)工程。基本完成博賀灣東片區(一期)土地一級開發。加快保利大都會、新漁港、安置區建設。開工建設博賀灣大橋及東連接線、東灣公租房、高州人民醫院濱海分院。加快建設濱海新區供水工程。

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繼續推進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實施數字城管建設工程。深入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推動城區環衞實現社會化、市場化管理。啟動國家衞生城市創建工作。落實家禽“集中屠宰、冷鏈配送、生鮮上市”工作。加強對小街小巷硬底化改造及交通標識設置,分散主幹路交通壓力。加強户外廣告、公共停車位和小區物業經營管理。

(四)突出抓好特色縣域經濟,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扶持發展一批特色農產品基地、農業專業村鎮建設。加強特色果蔬等大宗農產品主產區建設。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實施農民合作社提升工程。抓好漁船更新改造工作。積極開展農產品促銷,充分發揮粵西農批作用。強化名特優新農產品品牌培育與建設。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

全力推進縣域產業發展。各區(市)結合產業功能定位和發展實際,着力培育主導產業。扶持信宜電子元件生產及礦產加工、高州不鏽鋼製品及皮革生產、化州生物醫藥及礦產加工、茂南石化及糧食飼料生產加工、電白水海產品加工及香精香料等產業發展。謀劃建設一批億元以上特色產業項目。

構建佈局合理的城鎮體系。抓好高州、信宜和化州等次中心城市和中心鎮建設。信宜重點推進城東站前片區、城西片區、行政中心區、城南一河兩岸商住區、達北線商貿新區建設,高州按照“優化老城,東拓新區,北跨鑑江,南聯金山”思路推動形成“一城多區”格局,化州積極拓展橘州新城居住商貿片區、城南金融商貿片區、城西標誌性商住小區、城東行政文體片區。推進“三舊”改造、城鎮棚户區和城鄉危房改造。

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積極探索農村綜合改革。編制完善縣級市全域城鄉建設規劃,提高村莊規劃覆蓋率,強化規劃執行率。全面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健全覆蓋縣鎮村的農村產權流轉管理服務平台體系。深入實施城鄉清潔工程。建設茂名特色美麗鄉村。推進名鎮名村、幸福村居、文明示範村建設,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居和傳統村落保護。推進信宜、茂南和化州3個省級新農村示範片建設。認真開展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工作。

(五)突出抓好重點領域改革,推動形成發展新動力。

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健全市縣政府部門權責清單制度,制定鎮街權責清單。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國有林場、農墾、供銷社、市直高等中等職業院校等事業單位重點領域改革。統籌推進社會信用信息平台和市場監管平台建設。加快推動基層公共服務綜合平台和“一門式網格化”全科政務服務創新體系建設。推進市公共服務中心實體大廳、網上辦事大廳以及行政審批與公共資源交易代理“中介超市”建設。

積極推進經濟領域改革創新。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完善擴大零基預算試點,研究編制三年滾動預算和鎮級基層運轉補助經費使用辦法。壓減專項轉移支付,盤活財政存量資金統籌用於重點領域項目建設。加強重大項目資金管理和政府性債務管理。深入推進農村普惠金融試點工作。力爭年內完成1家農信聯社向農村商業銀行轉制改革。推進中小企業“新三板”、“四板”掛牌融資。深化國資監督管理體制改革。謀劃組建市金融控股集團公司及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深化國企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健全國有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積極推廣PPP融資新模式。加快推進公共資源交易改革。

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堅持市場化改革導向,為民營經濟創造寬鬆的發展環境和足夠的發展空間,鼓勵民營企業進入更多競爭性領域。加強對民營企業家的正面宣傳,鼓勵民營企業家創業創新、依法經營和回報社會,在全社會營造崇尚創業、支持創業、勇於創業的良好社會氛圍。

加強對外合作交流。搶抓“一帶一路”、包茂高速開通機遇,推進茂名梧州戰略合作和泛北部灣城市羣合作,加快茂名向東向北區域合作發展。切實做好對台工作。積極邀請外地茂名商會回茂、海外僑商組團來茂考察訪問。加強與東南亞經濟文化交流。

(六)突出抓好環保生態建設,推動綠色發展。

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加快工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與改造。建成茂南區污水處理廠(一期)和水東灣新城水質淨化廠項目。加快14箇中心鎮污水廠建設,規劃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強化飲用水源地水質保護長效機制。落實好“河長制”水環境監測工作。加快推進高州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恢復89米正常蓄水位徵地移民搬遷安置項目。加強小東江、鑑江、袂花江等重點河流污染治理,提高交界斷面水質達標率。加快禁養區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核准清理和非禁養區養殖場限期整治工作。抓好重點區域和特殊天氣空氣質量監控。積極爭取上級支持,推進煉油廠衞生防護距離內居民搬遷安置工作。

推進資源節約利用。加快淘汰“黃標車”和燃煤鍋爐。嚴格落實節能目標責任制。實施重點節能工程。加大淘汰落後產能工作力度。加快推進循環經濟試點示範體系建設。

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加強沿海防風林、紅樹林及河口濕地生態功能區保護。開展海岸帶和海島綜合治理修復,推進美麗海灣建設。推進森林進城圍城工程。建成20個鄉村綠化美化示範點,實現村莊綠化覆蓋率達30%以上。抓好G207和G325等重要道路兩側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加快推進高州水庫集水區生態公益林全覆蓋。嚴厲打擊違法侵佔林地行為。

(七)突出抓好民生事業,推動共享發展。

兩會專題推進就業社保扶貧工作。認真落實“雙創”戰略,深入實施“千人創業帶動萬人就業工程”,全年新增城鎮就業6萬人,促進創業2200人,新增轉移就業勞動力5.5萬人,轉移勞動力技能培訓8000人。抓緊出台急需緊缺人才管理辦法。鞏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擴面徵繳成果。完善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制度和城鎮職工補充醫療保險制度。加快徵地農民社保資金分配工作。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實施精準扶貧,啟動第三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

統籌推進科教文衞事業發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培育科技企業孵化器。完成教育強市督導驗收和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督導評估工作。啟動創建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工作。建成愉園國小和市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中心樓。抓好市育才國小、崇文學堂等學校建設工作。加強中職綜合實訓中心和縣域職教中心建設。推動現代職業教育綜合改革示範市創建工作。高度重視“一本五專”建設,啟動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西城校區建設,抓好廣東茂名幼兒師範專科學校、廣東農林科技職業學院籌建工作。大力支持特殊教育和民辦教育。啟動創建衞生強市工作。深化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做好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規範、促進民營醫療機構發展。加快推進中醫藥強市建設。抓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實施。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全民健身活動。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深入推進平安茂名建設。嚴防妥處暴恐活動,重拳打擊電信詐騙、涉槍、涉毒等各類突出犯罪。建立和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互聯網安全管理。強化食品藥品安全重點整治。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八)突出抓好政府自身建設,確保工作落實。

加強民主法治建設。認真落實市人大及其會決議和決定。主動加強與政協溝通聯繫。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意見。主動向社會公開重要民生事項。健全依法行政決策機制,落實《茂名市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規程》。建立健全政府立法制度和程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大羣眾網上訴求辦理力度。抓好鎮村兩級人民調解委員會規範化建設、“七五”普法、“一村(居)一法律顧問”和信訪維穩工作。

大力弘揚實幹精神。堅持重心前移、主動服務、層層傳壓,形成你追我趕、爭先進位的良好氛圍。強化責任擔當,任務細化到點,責任落實到人,敢於啃“硬骨頭”,用實績來檢驗落實效果。堅持問題導向,打破陳規陋習,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發揚“釘釘子”精神,牢牢盯住重點工作和重點項目,實實在在把一件件事情幹好。繼續開好縣域發展交流會和三大平台建設工作現場會。強化考核激勵和督查問責。

更加註重廉政建設。深入踐行“三嚴三實”要求,不斷加強作風建設。嚴格落實《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防止“四風”問題反彈。強化經濟責任審計。嚴格落實“一崗雙責”。健全廉政風險防控體系,強化源頭治理和制度防腐。加強行政問責和執法監察。

各位代表,茂名加快發展的態勢已經形成,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已經繪就。站在新起點上,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堅定信心,搶抓機遇,咬定目標,紮實苦幹,不斷譜寫茂名振興發展新篇章!

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篇2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xx年工作回顧

20xx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形勢,特別是經濟下行的壓力,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面貫徹黨的、xx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一改兩穩三確保”的工作重點,團結和依靠全市人民,積極應對嚴峻形勢的挑戰,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以實幹的精神、堅定的信心,加快產業升級與城市轉型,加強生態建設與民生保障,促進依法行政與社會和諧,實現了經濟社會持續穩步發展,基本完成市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

(一)經濟發展穩中有進。20xx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823億元,比上年增長8%,增速逐季提升。人均生產總值8.9萬元,增長7.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12.4億元,增長10%。服務業增加值1192.2億元,增長7.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51.6億元,增長11.6%。固定資產投資903.7 億元,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1.8億元,增長10%。出口總值278.8億美元,增長5.3%。實際利用外資6.8億美元,增長5.3%。成立“馬上辦”辦公室,有力地推動了項目落地。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情況良好,各項重大項目進展順利。

(二)經濟質量穩步提升。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 2.5:55.3:42.2,輕重工業比為54.8:45.2。規模以上工業勞動生產率增長11.5%。新增規上限上企業626家,淨增377家。百億級企業增至9家,十億級企業超100家,千億級產業集羣2個。一般貿易出口佔出口比重達45.6%,創歷史新高。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為58.8%。承接服務外包離岸執行金額增長179.1%,增速排全省第一。金融業增加值增長10%,境內外上市掛牌公司增至27家。建成專業鎮金融超市與服務平台。“助保貸”政策撬動金融機構貸款16.6億元。大涌專業鎮產業轉型升級試點成效初顯。啟動4個市級產業平台建設。成功打造6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研發經費佔生產總值比例為2.4%,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8.8%。工業技改投資增長66.1%。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考核獲省"優秀"等次,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考核、環保責任考核均排全省第二。

(三)改革開放步伐加快。公佈行政權責 “三張清單”,取消、調整各類權限173項,賦予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小欖鎮、三鄉鎮更大權限。啟動“三規合一”規劃管理體制改革。深入推進項目投資審批體制改革,審批時限大幅壓縮。市行政服務中心投入使用,行政村綜合服務大廳實現全覆蓋。整合優化12345服務平台,完成網上辦事大廳中山分廳鎮區站建設。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成效明顯,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5.95萬户。實施定向財力轉移支付改革。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階段性進展,16家市屬國企開展股權招商,中山公用成功引進復星高科參股。在全省率先建立社會徵信和金融服務一體化系統。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扎實推進。基本建成農村集體資產監管交易平台,完成資產交易1770宗。教育綜合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9所普通高中收歸市級統籌辦學。中山港口岸擴大對外開放獲得國務院批覆,神灣港獲准設立國內首個對外開放遊艇碼頭。海峽兩岸中山論壇落户中山。

(四)城市建設管理不斷加強。翠亨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與澳門共建粵澳全面合作示範區,成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深中通道上報國家發改委申請立項,我市極力爭取的A3方案通過國家發改委組織的工可報告專家評審會。105國道跨線橋全線通車,廣珠中線二期、縱四線等工程順利推進,沙港公路開工建設,19條重點斷頭路基本打通,129 條農村公路完成硬底化,危橋改造基本完成。處置閒置土地1.8萬畝。“三舊”改造向縱深推進,新增實施改造土地面積2223畝。投入16億元開展1267項秀美村莊項目建設,農村環境得到改善。完成中心城區核心區主幹道雨污分流主體工程,12個鎮區生活污水處理廠二期建設加快推進。三大組團垃圾綜合處理基地建設和擴容項目穩步實施。建成北台、金鐘山等8個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啟動紫馬嶺公園、彩虹綠洲公園改造建設。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4.2萬輛。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創近年新高。

(五)城鄉居民生活持續改善。十件民生實事完成。成功入選人民網“全國民生典範城市”。預計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47元,增長8.6%。城鎮新增就業5.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26%,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考核排全省第二。城鎮社會保險參保919.1萬人次,養老待遇顯著提高。全面實施大病醫療保險制度和困難居民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制度。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實體化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平價藥包在基層醫療機構全面推廣。低保標準提高到533元,發放低保資金4423萬元,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基本建成保障房1584套,改造250户雙低家庭危房和140户優撫對象危房。4000名異地務工人員獲得積分入户資格,1.2萬名異地務工人員子女獲得入讀公辦學校資格。辦理老人免費乘車卡3.4萬張,建成8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成為全省第三個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本科錄取率排全省第一。建成53個社區體育公園、40個自然村健身苑點。首條快速公交示範線投入運營,新增公共自行車6000輛。市、鎮、市場三級食品檢測體系加快建設,所有鎮區建成食品綜合快檢中心。對口幫扶和扶貧工作有序開展。

(六)社會綜合治理不斷創新。積分制管理項目獲全國地方政府創新獎,673名異地務工人員被聘為村(居)特別委員,40個異地商會成立“新中山人服務中心”。成功入選首批全國社會工作服務示範地區,成為國家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試點市。建成286 個社區綜合服務大廳,社區建設“2+8+N”模式入選全國創新社會治理最佳案例。創建“無三害”城市取得明顯成效,禁毒工作走在全國前列,開展涉槍涉車等“六大戰役”嚴打了犯罪,“平安校園”、“平安醫院”創建達標率100%,治安視頻監控系統實現村居全覆蓋,刑事發案下降近兩成。有效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登革熱、埃博拉出血熱。形成“1+30”人才政策體系,人才集聚效應明顯。所有鎮區設立法律服務大廳,“一村居一法律顧問”全面鋪開。信訪制度改革成效明顯,越級上訪大幅下降。矛盾化解取得積極成效,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外事僑務、港澳事務、台務、民族宗教、統計、審計、國防建設、婦女兒童、殘疾人、紅十字會、氣象、人防、檔案、方誌等各項工作取得新成績。

過去一年,我們始終注重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深入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認真查找解決“四風”等突出問題,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努力把“為民、務實、清廉”貫徹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大力精簡會議、文件。堅持厲行節約,嚴格“三公”經費管理。推進依法行政,加大規範性文件清理和監管力度,完善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在全省依法行政考評中獲優秀等次。推進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標準化管理,行政複議委員會機制進一步完善。自覺接受人大的工作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44件、市政協提案234件,滿意和基本滿意率達100%。深入推進政府績效管理,加大重點政務督查力度,加強網絡問政,推進政務公開,提升政府工作效能。強化監察審計,加強廉政建設。

過去一年,我們緊緊圍繞 “深化改革年”,把握改革的窗口期,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推進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民主法制等領域改革,以改革求突破,向改革要紅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我們緊緊圍繞“項目落實年”,着眼於大項目、大企業、大平台、大交通,着力破解徵地拆遷、國土規劃、立項審批、資金緊缺等難題,在工程推進、項目落地上取得新突破。我們緊緊圍繞“效能提升年”,加強制度建設,開出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促進審批提速、行政提效、服務提質,在營商環境建設方面取得新進展。

各位代表,回顧過去一年,我們深深感到,在當前嚴峻複雜的形勢下,取得這樣的成績十分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及其會和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幹部羣眾團結奮鬥的結果,是海內外各界關心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企業家、幹部羣眾,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駐我市解放軍和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向所有關心支持中山發展的老領導、老同志、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國內外友人表示衷心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正處於改革攻堅和轉型升級的爬坡階段,深層次矛盾不斷凸顯,面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是:傳統的競爭優勢逐漸弱化,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培育;由於多方面因素影響,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生產總值、出口等指標增速未能實現年度預期目標;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呈固化趨勢,新舊矛盾相互交織;資源短缺與低效利用並存,制約項目落地的短板沒有根本性改變;城鎮化未能同工業化很好地融合互動,新型城鎮化、新型專業鎮建設任重道遠;基礎建設和城市管理滯後,交通、環境、醫療、社保、教育等民生工作,與百姓的期盼仍有差距;一些公職人員服務意識和履職能力有待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需要加強等。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20xx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xx"規劃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綜觀當前宏觀形勢,世界正在醖釀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歐美髮達國家提出了智能製造2.0、工業4.0概念,新的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應用,必將帶來世界經濟的重新洗牌。中央正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構建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廣東自貿區正式啟動,全省新一輪改革創新大幕已經拉開;深中通道、深茂鐵路、港珠澳大橋等重大戰略通道進入預期,我市區位優勢得以重構和凸顯。尤其是關於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論斷,為我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我市經濟發展較早進入新常態,轉方式調結構已進入軌道,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增長。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我們要正確研判形勢,提振信心,因勢利導,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研判和部署上來,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把今年定為"狠抓落實年",聚精會神、腳踏實地狠抓各項工作落實。着力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努力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要把握機遇、保持定力,做到穩中求進、好中求快。更加註重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更加註重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更加註重均衡發展,更加註重改善營商環境,更加註重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更加註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更加註重提高人力資本素質,更加註重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

20xx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黨的、xx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系列重要講話,以及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精神,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大力推進新型專業鎮建設,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堅持調整結構,推動轉型升級;堅持改革攻堅,釋放制度紅利;堅持智慧發展,建設精品城市;堅持統籌資源,優化發展空間;堅持依法行政,推進公平正義;堅持和諧善治,增進人民福祉。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務實求進的作風狠抓落實,奮力開創"三個適宜"更加美麗中山建設新局面。

20xx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8.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15.5%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5%,出口總值增長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0%以上,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 3% 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下,減排約束性指標完成省下達年度計劃。

為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一、穩增長強後勁,夯實經濟發展基礎

托住大盤穩增長,為轉方式調結構創造空間和條件。統籌用好內外兩個市場,堅持高水平引進來與大步子走出去相結合,堅持擴內需與穩外需相結合,發揮好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和出口的支撐作用,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打響工業大會戰,建設實體經濟強優城市。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集羣,扶持健康醫藥、新能源、遊艇等新興產業發展。積極參與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引進一批高端裝備項目,培育一批重點企業,推廣一批產品應用示範,支持一批核心技術創新,建設一批產業發展載體,重點發展智能製造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光電裝備等先進裝備製造業。發展軟件及信息服務、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科技成果轉化等生產性服務業。鼓勵企業兼併重組,推進"個轉企、小升規、規上市"。千方百計減輕企業負擔,促進各類經營主體健康發展。深化市屬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鎮區盤活鎮屬資產。引導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探索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運作模式。鼓勵龍頭企業發展生鮮電商,重構現代農業產業生態。

發揮投資帶動作用。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安排市重點建設項目113項,年度計劃投資376.9億元。堅持全市招商"一盤棋",整合招商資源和政策,建立市鎮兩級客商服務隊伍。實施靶向招商、專業招商,突出城市整體形象推介,引進一批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項目。狠抓億元以上項目建設,推廣定期會辦、聯合審批經驗,研究實施項目投資"直接落地制"。加大基礎設施投資,重點投向交通、市政、能源、水利等領域。建立投資項目事前、事中、事後管理制度,嚴格執行項目投資強度、節能、環保等准入標準,提高投資效益。推動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公共領域建設。

積極擴大消費需求。健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釋放消費潛力。培育消費新增長點,擴大信息、養老、健康、文化體育等新型消費業態,適度開發高端消費。推進省級旅遊綜合改革示範市建設,加強旅遊規劃統籌,整合旅遊資源,培育旅遊新業態和新產品,擴大旅遊綜合消費,拓展國內外旅遊合作領域。加強商業網點規劃,鼓勵連鎖企業進社區,統籌城市綜合體、大型商業廣場和鎮區商貿中心建設。規範市場秩序,優化消費環境。要立足當前和考慮長遠,保持房地產政策相對穩定,進一步清理和規範相關收費,積極消化存量,科學控制增量,引導房地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爭取中山港、神灣港口岸擴大對外開放年內通過驗收,開通黃圃港口岸。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加強與港澳合作,實現中山-澳門遊艇自由行。深化口岸通關改革,推進電子口岸系統建設與省內區域通關一體化。積極申報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城市,推進市級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園建設。扶持發展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發展旅遊購物、市場採購等外貿新模式,設立市場採購出口商品監管區。發展服務貿易。培育外貿品牌和境外營銷網絡,支持中山產品進入國際組織採購名錄。推進保税物流中心、華南進口乳品交易中心建設,打造紅木、大宗消費品等商品進口新平台。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幫助企業拓展內銷市場。加強與省自貿區對接與合作,研究創建綜合保税港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大力拓展東盟、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鼓勵企業"走出去"。

支持欠發達鎮區提速發展。推動區域均衡發展,加大對欠發達鎮區的扶持力度。新增4.9億元用於鎮區定向財力轉移支付,安排4.2億元用於欠發達鎮區均衡性轉移支付。統籌安排1億元用於鎮區生態補償橫向轉移支付。安排4.5億元支持欠發達鎮區園區基礎設施建設。

二、加快轉型升級,激發經濟內生動力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更大地釋放改革的活力,更多地依靠創新的力量,來激發內生動力,更加突出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和生態質量,讓發展的質量更高、效益更好、後勁更足。

大力推進戰略平台建設。推進新型專業鎮發展,實施八大創新工程,打造"兩區四帶多集羣"產業格局。積極爭取和用好省的政策支持,加快翠亨新區建設。推進中山港東移、翠亨新區路網橋樑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翠亨快線年內通車。啟動翠亨新區科技金融新城建設。高水平建設粵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和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推進一批優質項目落地。推進四大市級產業平台建設,鼓勵各鎮區向平台輸送項目。

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抓手,構築城市創新空間集聚集約,技術與產業創新協同協作的創新生態。落實加速折舊等措施,支持企業升級設備,推動"機器換人"和"智能化車間"建設。優化財政科技資金的投入方式,探索發行科技創新券。設立市重大科技專項投資基金。深化產學研合作,推進工業發展研究院建設,提升市生產力促進中心聯盟服務功能。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高層次創新平台,培育大中型企業研發中心和科技企業孵化器,鼓勵發展各類新型研發機構。加快組建"大儀網",實現科技服務"雲"共享。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

增強金融的供血能力。做好城鄉金融服務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點。完善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體系,促進融資性擔保行業發展。推廣建設專業鎮金融服務中心,完善專業鎮金融超市與服務平台。發揮好100億元市建設發展股權基金作#用,探索設立新興產業創投引導基金,鼓勵企業境內外上市和新三板掛牌。發展社區金融、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等新型金融模式。完善地方金融生態環境,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培育發展新型商業模式。新型商業模式是一片沃土,政府要培土施肥、精耕細作。加大力度扶持電子商務發展,實施電子商務發展規劃。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新興業態,支持電子商務園區、專業市場電子商務平台、社區電子商務平台建設。大力培育和引進一批龍頭電商企業和行業電商平台,鼓勵發展線上線下結合、移動互聯等業務,加強與國內外大型電商平台合作。支持開展基於大數據的開發研究和整合運用,加快完善大數據生態產業鏈。創建"中山美居"網絡品牌,建設"中山美居"體驗平台。整合裝飾行業資源,打造泛裝飾交易平台。

集聚服務創新創業人才。建設國家級留學人員創業園,引進高層次人才入園創新創業。扶持創新科研團隊,落實高層次人才入户、子女入學等政策。實施新型企業家培養工程,選拔一批優質企業的經理人進行培訓。創新高層次人才評定,培養企業"雙高"人才。加大實用型人才的引進力度,推進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加強勞動者培訓,實施勞動力技能晉升培訓1.5萬人,提高勞動者技能素質。辦好"中山人才節"和高層次人才聯誼會,營造良好的選人用人環境。

三、優化發展空間,推動城市擴容提質

把擴容提質作為城市升級的戰略方向,放大格局謀劃城市發展,按照產城融合、智慧人本的理念,提升城市承載力,按照精心規劃、精品建設、精細管理的要求,打造經濟發達、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特色突出、文化濃郁的現代精品城市。

加快推進"三規合一"。突出規劃引領作用,提高政府對空間的管控能力。年內完成"三規合一"規劃編制,形成一本規劃一張藍圖。嚴格劃定生態控制線,科學界定城市開發邊界。統籌土地管理,開展農村地籍調查工作。規範地下空間利用。用實事求是、勇於擔當的精神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全面科學謀劃和編制好"十三五"規劃。

提高土地利用綜合效益。開展建設用地節約集約評價工作,推動工業用地競爭供給,建立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機制。盤活存量土地,加大存量建設用地收儲力度,完成存量建設用地清查工作。加快"三舊"改造,推進閒置用地處置,鐵腕整治"兩違"問題。有序發展商品廠房,推動低開發強度廠房改造,鼓勵"企業上樓"。通過擴、消、並、轉,整合和提升工業園區,促進園區二次開發。

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 "強心優副"戰略,提高中心城區集聚能力,強化小欖、三鄉副中心公共設施建設。圍繞綜合交通樞紐站場,推行公交導向型開發模式。建設智慧城市,加快電子政務、北斗等雲平台建設。推進社區"數字化"建設,建立社區管理信息化平台和基礎數據庫。打造人文中山,推進嶺南文化特色街區復興,加強對古街區的保護和利用。

大力推進交通路網建設。堅持交通先行,積極配合做好深中通道前期工作,推動深中通道按照A3方案年內動工建設,加快推進配套路網對接工程建設。爭取廣中珠澳城際納入珠三角城際軌道網規劃,推動深茂鐵路深圳至江門段儘早建設。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前期工作,構建中山捷運系統。加快中開高速及小欖支線、廣中江高速建設。完善骨幹交通網絡,建成陽光大道接福源路、十水線小欖水道特大橋,開工建設嶺欄路、二環快速路港口至橫欄段、番中公路改建工程,續建縱四線、大南路、古神公路二期、廣珠中線二期,改造岐江公路沙溪段、長江路、省道S268線古鎮至橫欄段。加大中心城區道路網絡改造建設力度。增建公交站場,完善自行車、行人慢行交通系統。啟動農村公路建設計劃,推進主幹農路硬底化二期工程。

增強城市保障能力。加強能源供應的調度和儲備,加快熱電聯產、天然氣管網等項目建設。完善通信和供電網絡,開展"寬帶中國"試點城市建設。完善防洪排澇體系。推進抗鹹工程建設。推進水利現代化試點工作,加快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四、加強生態建設,打造更加宜居美麗中山

堅持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守住生態底線,加強污染治理、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創造更多綠色財富,守護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美好家園。

擴大綠色空間。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加快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推行低衝擊開發模式,加強對城市綠地、山體、河流、岸線的開發管理。實施生態修復工程,推進森林進城、森林圍城,建設城鎮景觀林帶和環城防護林,建設一批公園。支持岐江河沿線鎮區打造濱水走廊。推進秀美村莊建設,大力整治農村人居環境。

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加大內河涌整治力度,逐條消除中心城區內河涌劣五類水體。繼續推進城鄉雨污分流,加強岐江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加快整治西江中山河段、小欖水道、雞鴉水道等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推進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實施重點企業在線監控,加強燃煤揚塵、尾氣廢氣和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加快淘汰鍋爐和"黃標車"。建立最嚴格的用水用地管理制度,加強資源能源利用效率評價。

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抓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節能減排,推進工業、建築、交通、公共機構和居民生活節能。推廣LED 綠色照明和新能源汽車,培育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加強重點用能企業監管,推進集中分佈式能源項目建設。鼓勵企業清潔生產。統籌環境容量指標管理,加快建立節能量、排污權和水權交易制度。嚴把環保準入關口,杜絕重污染項目上馬。繼續實施差別水電氣價格,加快淘汰落後產能。

五、改善保障民生,提升人民羣眾幸福感

堅持把人民羣眾放到心中最高位置,牢牢樹立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的理念,更加註重滿足人民的需要,更加註重保障基本民生,努力讓百姓生活更加體面和幸福。

構建普惠託底的社會保障。市財政統籌安排9.4億元,用於生活、住房、醫療等社會保障。健全養老、生育、工傷保險制度,擴大特定病種醫保支付範圍。實施創業帶動就業工程,幫扶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羣體就業創業。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推進低保、低收入家庭危房改造。實施困難居民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建立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機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新建公租房1557套,基本建成1800套。推進慈善、殘疾人、紅十字會等事業改革發展。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制定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增規範化幼兒園學位20xx個。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動普通高中集約化發展,提高優質普通高中指標生比例。探索家庭教育新形式,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創新公辦職業學校辦學模式,深入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社會資本辦學與職教聯盟新機制。改造提升特殊教育學校。促進民辦教育規範特色發展。推進省市共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

提供更優質的醫療衞生服務。完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功能和運行機制,擴大家庭醫生式服務和"醫聯體"試點範圍。健全基層首診、雙向轉診制度。鼓勵醫生多點執業。完善中醫預防保健網絡,推動中醫藥進社區。鼓勵社會辦醫,構建多元辦醫格局。深化平安醫院建設。做好疾病防控工作,及時有效應對各類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加強職業危害管理,保障勞動者健康。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 "全民參與"社會治理機制,探索社會治理中山模式。啟動綜合網格化管理改革試點,探索建立"一法五全"的網格化治理體系。加強社區綜合服務大廳規範化建設,實現社區建設"2+8+N"模式高標準廣覆蓋。加大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力度,強化服務質量監管。建立社會組織綜合監管體制,提高社會組織承接外包服務能力。擴寬異地務工人員參與社會治理的渠道。推進不動產統一登記。健全"大調解"工作格局,完善調解、仲裁、訴訟等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推進網上信訪工作。加強勞資關係源頭治理。健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維護和保障社會安全。深化平安中山建設,大力開展全民治安,提升"平安細胞"創建的廣度和深度。鞏固提升醫院"無醫鬧"、場所"無三害"、社區"無毒害"、城市"無三非"工作,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大力度推進"平安出租屋"建設,推動刑事犯罪案件明顯下降。開展社區戒毒康復,推進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加大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力度,構建社會共治格局,創建無假藥城市。推進家禽集中屠宰、冷鏈配送、生鮮上市。推進動物無害化處理廠建設,加強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加強安全生產,強化應急管理。做好公共安全工作。

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持續開展全民修身行動。推進中山紀念圖書館、139文化街區等重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國家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試點工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文化建設。推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辦好孫中山文化節,籌備孫中山誕辰150週年紀念活動。擦亮"中山杯"華人華僑文學獎等文化品牌。加強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支持發展體育產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加強國防建設,做好人口計生、外事僑務、港澳事務、台務、民族宗教、氣象、統計、婦女兒童、人防、地震、檔案、方誌等工作。做好對內對外扶貧工作。

六、紮實辦好實事,切實增進民生福祉

堅持包容性發展,發揮社會政策託底作用,實施"市民點菜、政府埋單",全力辦好一批民生實事,努力把民生實事辦到百姓的身邊,辦到百姓的心坎上。

經過廣泛徵集民意,今年繼續集中力量辦好十件民生實事。一是羣眾出行"最後一公里"暢通工程。完成新建、改建村級公路項目830個,里程約324.9公里,解決167個行政村羣眾出行難問題。二是放心食品工程。加強對食品種養、流通、消費環節的快檢快篩,全市快檢農產品、水產品、餐飲食品50萬份。完善鎮區水產品快速檢測點24個。建成動物衞生遠程視頻,對全市畜禽定點屠宰企業和批發市場進行實時監控。建成市總控中心1個、鎮分控中心24個、重點企業監控點203個。實現200畝以上蔬菜基地產品安全檢測全覆蓋,新增放心菜生產基地1000畝。三是放心飲水工程。對城區3萬户用水户自來水管網進行改造,將易鏽蝕的灰口鑄鐵管和鍍鋅鋼管更換為耐腐蝕的聚乙烯管等管材,增加管網末梢定期排水,管網水質綜合合格率達99%以上。四是便民就醫工程。在市區域醫療衞生信息平台和實名制基礎上,實現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市博愛醫院、小欖人民醫院等三甲醫院檢驗檢查結果和診療信息互聯互通,實現三甲醫院微信、網站、電話等多渠道預約,方便羣眾就醫。五是城市"綠肺"工程。紫馬嶺公園增加夜間開放時段,田心、金鐘山、北台等3個森林公園對外開放,丫髻山、鐵爐山、銀坑等3個森林公園及樹木園三期完成規劃設計並啟動建設。建成西區彩虹綠洲公園、港口濕地公園,推進翠亨新區國家濕地公園和五馬峯公園建設。綠化美化村莊40個,森林景觀改造2500畝。六是內河清流和城區治澇工程。在完成中心城區核心區主幹道雨污分流主體工程基礎上,開展首批內河涌整治,年內治理主城區發瘋湧、白石湧、西河涌、崩山湧、羊角湧5條內河涌和鎮區茅灣湧等48條內河涌約300公里,年底前基本消除這些河涌劣五類水體、"黑臭"現象和垃圾漂浮問題。此外,對舊有排水系統啟動升級改造工程,對興中道、華柏路、博愛七路、悦盈新城、起灣道(起灣道與中山四路交叉口)及興華大街(興華大街與建設街交叉口)等6個內澇易發點進行排水改造。編制完成《中山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白石湧排澇泵站投入使用,建成發瘋湧排澇泵站。七是創業帶動就業工程。新增創業園區(孵化基地)6個,組建50人創業導師團指導創業,扶持500名有創業願望人員入園孵化,1.5萬人接受創業教育。新增市場主體8000家,城鎮新增就業5萬人。八是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全覆蓋工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覆蓋全市所有鎮區,為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文體娛樂、康復保健、輔導培訓、助餐等居家養老服務。九是全民健身工程。新建全民健身驛站60個,形成城鄉居民15分鐘步行健身圈。100所公辦學校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每個鎮區舉辦12場次羣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十是出租屋平安工程。落實出租屋備案登記,實行分層分類服務管理。實施出租屋網格化管理,推行網格內"聯合巡查、綜合執法"。推進出租屋信息化管理,在全市出租屋推廣應用門禁視頻系統,年內覆蓋50%規模以上出租屋。

各位代表!做好20xx年各項工作,必須不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以更加優良的作風、更加勤勉的工作、更加高效的服務,建立權責統一、務實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一是堅持依法行政。全面落實市鎮兩級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提高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行職能、推動改革的能力。嚴格執行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管理制度,落實重大行政決策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等程序規定。建立規範性文件正面清單管理制度。完善市鎮權責清單,建立審批服務事項目錄管理系統。深化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標準化建設,嚴格行政執法人員持證上崗管理,推廣鎮區綜合執法模式。擴大政務公開領域和範圍。完善行政複議機制,妥善化解行政爭議。

二是堅持奮發有為。以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狠抓落實。樹立正確的激勵導向,為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人提供舞台、創造條件,為創新和探索留出足夠的空間。加大培訓力度,完善領導幹部知識結構,推動知識能力轉型升級,提升公職人員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形勢、駕馭新局面的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質幹部隊伍。

三是堅持優化服務。鞏固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堅持"開門抓作風",建立密切聯繫羣眾的常態化工作機制。深化行政審批體制改革,落實"三集中一分開"。完善市行政服務中心功能,提升網上辦事大廳業務辦結率。規範建設項目中介組織管理,建設網上"中介超市"。探索推行"三證合一"改革,推進工商登記全程電子化。清理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減輕企業負擔。增強政府網站服務功能,探索政務服務微平台,健全線上線下政務服務體系。加強督辦,深化督考合一模式,實現績效管理鎮區全覆蓋。加強行政效能監督,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社會各界的監督,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的意見建議。

四是堅持廉潔自律。堅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落實"一崗雙責",探索建立重大工程項目廉情預警系統。完善內部審計"年審制",突出對改革措施、財政資金、政府重點投資項目、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國有資產、國有資源等方面的重點審計,加強對農村集體資產和村級財務專項審計的監督。逐步推進鎮區集中支付改革。嚴格落實八項規定和廉政建設各項規定,嚴格執行公務接待、因公出國(境)、公車使用等規定,嚴格控制"三公"經費、樓堂館所建設和人員編制增長。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適應新常態,要有新氣象。人民的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人民的囑咐重託,是我們的神聖使命!讓我們在中共中山市委的領導下,勵精圖治,奮發有為,帶着"精品城市、和美中山"的美好追求,拼搏,進取,再創業;革新,突圍,再崛起!

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篇3

一、20xx年和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20xx年,是中山區發展進程中不同尋常的一年。面對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和前所未有的困難,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區政府帶領全區人民,迎難而上,奮勇前行,圓滿完成了全年的各項任務。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99億元,增長1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7億元,增長18%;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9.3億元,增長20.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0億元,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890元,增長14%,居全市之首;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4%;引進內資和實際利用外資較好地完成了市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

(一)全力以赴推動發展,經濟保持平穩運行

以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為重點,實施支持中小企業穩定健康發展的措施,實現了“穩中求進、穩中求快”的總要求,發展活力和後勁得到顯著提升。

重點項目推進有力。全年推進100個大項目,其中,億元以上項目60個,不朽巷等6個拆遷改造地塊掛牌出讓,一方東港等15個項目開工建設,星光耀廣場等16個項目進行主體施工,明秀莊園等12個項目主體封頂,上方港景等18個項目實現竣工。

大連金融服務區建設步伐加快。制定實施大連金融服務區發展規劃,新增16家金融及融資類機構,初步構建起銀行、保險、證券、期貨及融資中介服務等種類齊全、功能完善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實施街道包樓宇招商和服務工作,紮實推進“1050工程”,新增9座税收千萬元大廈、1座税收億元大廈。

時尚消費旅遊中心建設再創佳績。新培育3條特色街區,青雲58街成為全市首條環境友好商業街,特色街區品牌效應凸顯。佳兆業廣場、老街項目為天津街增添新的消費特點,青泥窪-天津街商貿功能區成為全省重點服務業集聚區。凱丹天地購物中心等10個商業項目加快建設。虎灘公園市民廣場投入使用。指導行業協會成功舉辦中山區首屆茶文化節和第二屆酒吧文化節、紅酒節。

文化創意產業和科技創新加速推進。繼續扶持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全力推動演藝娛樂、影視傳媒、創意設計等文化產業項目做強做大;新引進科技企業82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0億元;在全市率先啟動“無線城市”建設,實現了重點商業、旅遊和景觀區域的無線網絡全覆蓋。

(二)加強社會管理創新,民生質量得到提升

社會管理創新取得新成效。開展“社會管理創新年”活動,建立社會管理的領導體制、政策體系、工作機制和工作網絡。投入650萬元在全市率先開展和諧樓院自治建設工程,棄管樓院物業管理社會化試點工作有序推進。建立健全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機制,拓寬社會公益服務和志願服務領域。“新概念家庭”評選活動獲得廣泛好評,進一步密切了家庭與家庭之間、家庭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投入4200萬元購置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辦公用房,投入600萬元完成6個社區功能提升改造。投入2700萬元提高社區工作人員待遇。在街道社區推進扁平化、網格化管理,建立“一委一居一站一會”治理結構,先後推出“96816信息服務平台”、“居民管家服務”、“以小見大工程”、“物業聯盟”、“關愛空巢365”等一批管理創新典型,初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

就業和社會保障開創新局面。預計全年實現實名制就業1.8萬人。以高校畢業生就業為重點,構建就業保障綜合服務平台,投入1200萬專項資金扶持創業就業,中山區創業服務園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就業創業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加大社會救助、殘疾人和養老事業投入,完成低保調標工作,建設區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新建5所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出台推進養老機構和居家養老發展系列政策,我區被評為“全國養老服務示範活動示範單位”。

教育事業又上新台階。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促進教育均衡、優質、內涵發展。順利通過“遼寧省基礎教育強區暨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驗收。投入1億元專項資金,完成明秀嘉園國小新校舍建設、教師進修學校升級改造,啟動中山區素質教育實踐學校與東港商務區配套中國小建設項目,完成中國小信息化二期工程,構建區域、學校、班級三級網絡體系。加快發展學前教育, 創建學前教育聯盟,新建2所公辦幼兒園和中山區早教中心。深化實施新學校創建工程,教育整體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文化體育衞生事業再現新亮點。開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舉辦首屆全國老年服飾模特藝術邀請賽,羣眾文化活動品牌更具影響。中山美術館成功跨入國家級專業美術館行列。羣眾體育活動廣泛開展。圓滿完成國家衞生城市迎檢任務。完成桃源、海軍廣場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達標建設。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全面實施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完善困難羣體慢性病防治基本藥物幫扶機制,實施全民健康體檢工程,羣眾看病就醫條件進一步改善。

(三)強化城區建設管理,生態宜居品質持續優化

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精心實施青山工程、鮮花大道工程和綠化升級改造工程,植樹1.5萬株,新建改建綠地8處,更新草坪1.7萬平方米。高質量推進“五個一”工程,升級改造魯迅路等3條路街環境,新建改建6個市民健身公園和綠地遊園,改造129個棄管樓院,新建全市面積最大的青雲街週末菜市場,新建改建澳南苑等3處農貿市場,新建15處停車場共1200個停車泊位。維修改造19條三四級道路。紮實開展國家環保模範城複核迎檢工作。完成高原街等6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和植物園水體生態治理。

城區改造穩步推進。完成6處舊城區改造地塊拆遷收尾工作,依法對解放路沿線多年遺留的未遷户實施了拆遷。改善居民居住條件, 景山街和不朽巷回遷樓建設已全面啟動,春和市場“新居工程”主體封頂。完成輕工學院招待所地塊回遷樓建設,在中心城區率先實現回遷安置。

城區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不斷完善城區管理長效機制,推進數字化管理平台建設,加強考評監督,持續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加大違章臨建、佔道經營、廣告牌匾等難點問題治理力度,圓滿完成全國文明城市指數測評任務,省“四化”競賽活動名列前茅,城區管理綜合考評保持全市前列,構建了管理無縫隙、責任全覆蓋的城管新格局。

(四)加大軟環境建設力度,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軟環境建設卓有成效。認真貫徹落實全市“軟環境建設年”活動部署,採取調研走訪、對照檢查、梳理剖析等多種形式,查擺問題,制定整改措施。構建“5521”監督網絡,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機關作風明顯改觀,工作效能不斷提高。建立和完善行政服務中心跨部門協同辦理機制,及時幫助企業和百姓解決實際困難。認真迴應省民心網、大連民意網羣眾訴求。

“平安中山”建設紮實開展。構建社會矛盾排查化解和多元調解體系,成為全省屬事信訪無積案區。xx普法工作紮實開展,我區被評為“遼寧省普法教育先進城區”。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整治,加強警務改革,維護了全區的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強化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管理,成為遼寧省食品安全基本標準試點區。大力實施餐飲服務食品安全和藥品安全示範工程,構建了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新格局。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平穩。

民主法治建設得到加強。自覺接受人大及其會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認真執行人大決議、決定,堅持重大事項向人大會報告制度,依法執政意識不斷提升。自覺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實行重大決策向政協通報,積極採納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意見。注重解決問題,建議提案辦理解決率達到70%,居全市前列。政務信息公開力度不斷加大,成為省級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試點單位。民族、宗教、檔案、雙擁共建、武裝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績。

各位代表,20xx年12月至今,本屆政府已歷時五年。五年來,全區上下經歷了一系列大事、喜事和難事,應對了各種困難和風險考驗,付出了比以往更大的艱辛和努力,成就了又一個輝煌的五年,形成了經濟增長、民生改善、社會和諧、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過去五年是綜合經濟實力大幅躍升的五年。20xx年地區生產總值是20xx年的2.4倍,年均增長14.4%;20xx年區級財政收入是20xx年的2.8倍,年均增長21.9%,比上一個五年提高4.5個百分點;20xx年固定資產投資是20xx年的2倍;大連綠地中心等一批城市地標性建築開工建設,累計實施重點項目358個,總投資2800億元,是上一個五年的3倍;對外開放水平大幅提高,新辦外資項目560個,實際利用外資累計20億美元,是上一個五年的4倍。經濟發展速度與質量全面提高,全省56個城區經濟綜合考核我區名列第三、大連主城區之首,連續8年在全市考核中位列中心城區組第一名。

過去五年是城區綜合服務功能全面增強的五年。以推進四大功能區和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進一步提高城區的承載力和綜合服務功能。金融機構加速集聚,花旗銀行、渣打銀行、盛京銀行、渤海銀行、英大泰和財產保險等一批金融機構相繼入駐,全區金融及融資類機構數量達到186家,成為東北地區金融人才齊聚、產品種類齊全、競爭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百年人壽保險、中荷人壽等金融總部實現跨地區經營。引進歐力士集團等知名總部企業,全區總部性質企業達到240家。省政府批准在我區設立“大連金融服務區”。新建6家五星級酒店投入使用;50多家高端餐飲企業集聚特色街區,30多個國際一線品牌專營店進駐人民路,引領大連高端服務業發展。東港商務區加速建設,引進的26個高端服務業項目滾動開發,成為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熱點區域之一。我區成功跨入“中國商業名區”、“中國商務區聯盟”和“國際安全社區”行列,連續保持“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區”等一系列榮譽稱號,城區的知名度和區域影響力明顯提高。

過去五年是民生優先發展的五年。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區級財政直接用於民生項目的支出30億元。基本民生保障得到加強,率先建立城市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民辦公助”創業服務模式在全省推廣;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率先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化水平,新建和改造了一批校舍,形成“一校一品”特色發展格局,中國小教育教學質量始終保持全市前列;新建一批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打造“魅力中山迎新春京劇晚會”、“棒棰島藝術節”等文化品牌,文化藝術精品不斷湧現,羣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我區先後榮獲“全國文化先進區”、“全國基層低保規範化建設典型單位”、“國家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實驗區”、“遼寧省文明城區標兵”、“遼寧省社區衞生服務示範區”、“大連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突出貢獻獎”等一批國家、省、市級榮譽稱號。

過去五年是城區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的五年。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空前,累計完成41個城建“五個一”工程項目,累計拆遷舊城區93萬平方米,植樹9萬株,更植草坪9萬平方米,新建改建綠地6萬平方米,完成明澤湖等2處水體生態治理,併網小鍋爐108台,併網面積256萬平方米,節煤5萬噸,生態宜居環境不斷優化;新建改建7處農貿市場;維修改造三四級道路32萬平方米;新建公共停車泊位7200個,交通環境進一步優化;共治理各類地質災害和險情隱患24處;建成集治安防範、城市管理和應急指揮於一體的視頻監控系統,工作經驗在全省推廣。

過去五年是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完善的五年。堅持抓好服務型政府建設,進一步加強依法行政和服務創新,認真貫徹《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加快推進法治政府建設,進一步改進和創新行政執法監督方式,切實轉變職能和作風,區政府機關全面導入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實現管理創新。“社區百姓評站所”工作經驗在全國推廣。認真開展“五大系統”建設,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科學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充分發揮監察、審計等部門職能,建立健全廉政風險防控體系,着力從源頭上預防腐敗,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年艱苦的實踐,五年不懈的奮鬥,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

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優化發展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始終堅持把上級的決策部署與中山區實際相結合,科學規劃發展藍圖。五年中,主要領導兩次調整,工作的穩定性、連續性卻從始至終;在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時,我們應時而調、因勢求變,更加註重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堅持增量帶動與存量優化相統一,牢牢把握了工作的主動權。

必須堅持民生優先促進社會和諧。民生工作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既整體推進民生工作,又注重解決具體突出困難;既積極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又注重解決新生問題。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加強社會管理創新,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創造力,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必須堅持統籌兼顧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統籌兼顧是推進科學發展的根本方法。始終堅持把當前發展與長遠目標相統一,堅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相統一,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在分好蛋糕的同時促進蛋糕做得更大更好。始終把中山的發展放在全市的大局中去謀劃,找準定位,明確方向,服從大局,服務大局,保障大局,形成與全市發展協同推進的良好局面。

必須堅持勤政高效提高工作執行力。提高執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線。始終堅持不折不扣地貫徹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決策部署,確保政令暢通,每年列出一批政府重點工作,層層建立目標管理責任制,跟蹤督查,一抓到底,以重點工作突破帶動政府工作整體推進。加強工作溝通,上下銜接到位,理順各方面關係,兼顧各方面利益,聚合各方面力量,保持工作的協調性,形成推動工作的強大合力。

各位代表,奮鬥充滿艱辛,輝煌凝聚汗水。我代表中山區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條戰線上的廣大幹部羣眾,向關心、支持區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老領導和離退休老同志,向駐區各單位,向所有關心支持中山區發展的同志們和朋友們,表示衷心感謝和崇高敬意!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城區綜合競爭力不夠強,主導產業需要進一步做精做強;社會管理體系不夠完善,社會管理創新力度需要持續加大;城區管理機制不夠健全,精細化管理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少數幹部思想不夠解放、精神不夠振奮,作風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認真加以解決。

二、未來五年目標任務和20xx年工作建議

各位代表,黨的確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我們的未來發展指明瞭方向。我們要站在新起點,瞄準新目標,實現新跨越,譜寫中山科學發展新篇章。對未來五年和20xx年政府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未來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貫徹黨的精神為主線,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活力中山戰略目標,解放思想,凝聚力量,緊緊把握“雙重歷史機遇”,圍繞“三個中心、一個聚集區”建設,拓展四大功能區佈局,優化經濟結構,提升民生品質,全面提高城區綜合競爭力,為建設富庶美麗文明的現代化國際城區而努力奮鬥。

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全面完成“xx”規劃。綜合競爭力全面增強,民生保障更加堅實,文化建設更加繁榮,生態環境更加優美,社會發展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高端服務業發展實現新跨越。發展現代金融、港航物流、國際商務、高端商貿、智能服務、健康休閒產業,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速推進東港商務區建設,完成“1050工程”任務,推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郵輪經濟發展,持續增強高端服務業集聚區的規模和效應,形成支柱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和優勢傳統產業品牌化的發展格局,不斷提高地均產出率,打造遼寧沿海經濟帶高端服務業主體功能區和大連高端服務業核心集聚區。

——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全面提高。加大財政投入,每年完成重點民生項目10件以上。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持續加強創業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衞生等社會事業建設,實現實名制就業8萬人次,創業就業扶持資金年均增長1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4%以下,新建中山區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每百名老人擁有養老牀位5張以上,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健全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應急救治、婦幼衞生等公共衞生服務網絡,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在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等方面持續取得新進展,讓人民羣眾生活更舒適、更幸福。

——智慧城區建設引領新發展。構築信息資源共享、城區運轉高效、公共服務便捷、社會和諧安定的智慧之區。主要公共場所、商業街區、旅遊景點、商務樓宇等區域力爭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加快產業智能化,加速信息技術與高端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快管理智能化,推動新興技術與政務管理、城區管理、社會管理緊密結合。加快便民服務智能化,提高電子商務、社區服務、家居生活等信息化水平。

——文化教育軟實力顯著增強。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高水平建設區圖書館、檔案館和市民文化活動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設施,大力扶持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努力使文化產業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新亮點。推動教育事業改革創新發展,加大教育投入,持續改善辦學條件,深化素質教育, 重視學前教育,新建8所公辦幼兒園,全區教育達到國內同類地區的先進水平,成為大連教育強區的表率。

——生態宜居環境高品質躍升。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按照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的總體要求,着力打造高品質的居住環境、高標準的市容環境和高質量的生態環境,做好海的文章,做優山的文章,做強城的文章,完成市政府下達的污染物總量減排指標任務,鞏固提升中山區生態宜居品牌優勢。健全長效機制,堅持精益求精、精雕細刻,提高城區管理水平;改造舊區面積200萬平方米,改善3.2萬户居民居住條件;以城區綠化、美化、淨化、亮化工作為重點,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4平方米,打造景觀精品,提升城區品位,實現人文、景觀、建築與空間的完美協調。

20xx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黨的精神,堅持科學發展,以活力中山建設為目標,以改善民生為導向,加快推進產業高端化、功能國際化、服務智能化、環境生態化、生活品質化,做精做強城區經濟, 推動城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全面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為建設富庶美麗文明的現代化國際城區作出新貢獻。

20xx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區級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增長15%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4%以下;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為實現上述目標,要切實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高端服務業發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

加大重點項目推進力度。研究編制高端服務業企業的項目投資和資助計劃,完善推動重點項目建設的相關政策,加大對示範性、協同型、創新型項目的支持力度。以東港商務區和解放路為重點,不斷拓展區域發展空間,推動高端服務項目的集聚規模。全面落實重點項目推進制度,在項目招商、立項、規劃、土地招拍掛等環節加強協調跟蹤,積極篩選新的後備項目,在談項目要儘快簽約,簽約項目要儘快落地,着力提高項目開工率。加強重點項目調度,切實解決影響項目進展的各種因素,做好要素保障工作,努力形成項目滾動開發格局。全年集中推進100個重點項目,確保富麗華三期等15個項目完成主體封頂,嘉和廣場、一方國際、世界金融中心等20個項目實現竣工。

加快大連金融服務區建設。建設大連金融服務區是省政府賦予我區的光榮使命,要加大力度,完善服務體系,制定促進金融業發展政策措施,大力引進各類區域性、功能性金融機構,創新發展科技金融、航運金融、綠色金融,全面壯大金融業發展;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優質資源向優勢產業集聚,推進企業上市,着力引進股權投資基金和投資企業,進一步完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建設;推進吉林銀行大廈等金融項目建設,實施區域形象升級、文化品牌塑造、產業發展推進、綜合服務保障、信息環境建設、金融人才培養等工程,提升金融服務的對外輻射功能。

加快時尚消費旅遊中心建設。依託青泥窪橋、人民路和東港商務區,發揮龍頭商家帶動作用,加快高端商業綜合體項目佈局,全力推動大連中心?裕景、嘉和廣場等大型商業綜合體項目招商工作,大力引進國際一線品牌專營店,集聚國內外知名時尚、休閒品牌和各類旗艦店,傾力打造國際化、時尚化和高端化購物休閒環境。依託濱海風光,以漁人碼頭項目為引領,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升級改造特色街區基礎設施,引導特色業態集聚發展,培育優美環境消費熱點,帶動特色街區從點到線、由線及面梯次發展,着力打造城區經濟景觀帶,構建市級、區級和社區商業中心三級互動的商業佈局。積極推進“北方不夜港”工程項目,以東方水城等大型旅遊項目開發和環境改造提升為帶動,加快推進高端旅遊項目規劃建設,努力推進三山島開發,確保琥珀灣旅遊項目投入使用,增加更多時尚旅遊元素和大眾旅遊消費產品,塑造更具人文特色和時代氣息的濱海生活區域與休閒度假區域。培育旅遊節慶活動品牌,精心打造酒吧文化節、紅酒節和茶文化節品牌。加大天津街業態調整和政策支持力度,積極推進國泰港匯中心和國貿中心大廈建設。深入挖掘地下工程商業價值,加強溝通協調,研究地鐵通道、出入口與沿線商業項目地下連接的開發利用。

提高樓宇產出效益。以“1050工程”為牽動,堅持不懈推動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促進發展空間的集約高效,強化新建樓宇功能定位,積極推進樓宇二次開發,提升存量資源的集聚效益。以總部、航運、物流等特色專業大廈為載體,引入更多高端服務業項目、研發中心和總部基地,不斷提高樓宇税源對財政的貢獻率,形成城區內涵式發展的新亮點。年內,新增5座税收千萬元大廈、2座税收億元大廈。密切關注外部環境對企業的影響,強化服務意識,加強規劃引導,積極為企業提供人才、信息等方面服務,針對重點區域和重點樓宇進行環境整治,千方百計解決樓宇交通不便、停車困難、環境不佳等問題,為企業創業、創新、創收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以商務樓宇為基礎,加強服務業統計工作體系建設,構建統一高效的服務業發展的數據信息共享平台。全力做好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相關工作。

(二)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加人民福祉

促進更高質量的就業。進一步完善“民辦公助”創業就業扶持政策,積極擴大就業,支持全民創業,多渠道挖掘就業崗位,以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為重點,推動創業帶動就業。繼續加大創業投入,扶持資金提高到1500萬元,以中山區創業服務園為基礎,加強創業就業指導,重點扶持1-2個創業人才集聚的高端孵化基地,擴大高校畢業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規模,打造見習、培訓、實訓、項目培育一體化服務模式。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特別是困難家庭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構建和諧穩定勞動關係,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完善覆蓋全民的社保體系。出台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政策,引導社會力量投入養老事業,完善居家養老、社區託老、機構養老相結合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高齡老人的生活補貼標準,新增養老牀位400張以上,整合轄區資源,依託信息服務平台,積極探索養老服務新模式,保障“老有所養”。加大各項保障政策的落實力度,大力發展慈善事業,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慈善活動,關心關愛睏難“失獨家庭”和弱勢羣體,保障“弱有所扶”。增強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功能,完善醫療救助政策,減少困難羣眾無力就醫、因病致貧現象,保障“病有所醫”。充分發揮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功能,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進一步落實好扶殘助殘的各項政策,保障“殘有所助” 。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落實國家、省、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加快教育改革與創新,不斷提升素質教育發展水平。加快推進中山區素質教育實踐學校新校舍和東港商務區配套中國小校舍建設。繼續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強化幹部教師高端培訓,加大名師培養力度,優化名師區、校聯動培養機制,打造一支具有區域特色的名師隊伍。繼續實施新學校創建工程,促進學校個性化、特色化、多樣化發展。深入推進“課堂教學轉型”,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堅持普惠性原則,進一步擴大公辦幼兒園辦園比例和招生規模。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完善基本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全面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提高基本醫療衞生服務能力和技術水平,紮實推進基本公共衞生服務均等化,加快全區公共衞生體系信息化平台建設。打造“健康樓宇”品牌,深入推進健康城區發展。抓好“菜籃子”工程,辦好週末菜市場,強化農貿市場和早夜市監管力度,加大環境衞生整治,促進規範化管理。全面加強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監管能力建設,在全市率先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技術支撐。依法嚴厲打擊製售假冒偽劣食品藥品犯罪活動,建設食品藥品安全放心城區。深入推進“新概念家庭”評選活動,開展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進一步提升人口計生優質服務水平。

(三)加大城區建管力度,提升生態宜居水平

加強城區設施建設。深入推進“五個一”工程,新建3個市民健身公園;新建景山小區立體停車場等4處停車場,新增停車泊位1200個;新建改造2處農貿市場;提升五五路、港灣街路街環境。新修3條便民道路,維修改造20條三四級道路。粉刷改造人民路、山巒街等迎賓路沿線的樓體立面。全年完成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舊城區改造任務。推進春和市場“新居工程”投入使用,加快不朽巷、景山街地塊回遷樓建設。配合全市搞好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搞好樓面保暖工程。加強地質災害治理,完成5處險情險段治理,增強城區防災減災能力。

強化城區環境治理。開展“城區環境提升年”活動,推動城區管理做細、做優、做靚。深入開展“四化”競賽創建活動,使美麗大連盡在中山彰顯。以提升綠化品質為重點,大力推進綠化升級改造工程,全年植樹1萬株,更新草坪3.1萬平方米,改建2處綠地遊園,打造4條鮮花景觀大道,實現園藝品位和濱海特色有機統一;以拆除違章臨建、整治規範户外廣告牌匾、修繕刷新市政公共設施為重點,大力推進市容環境美化工程;以改造道路照明設施、建設燈光夜景精品區為重點,大力推進景觀亮化工程,完成5個廣場、8條路街、主要歷史建築和特色街區的亮化,打造動靜結合的亮化效果;以清理佔道經營、整治“窗口”地區和建築工地周邊環境、強化道路街巷掃保為重點,大力推進區域淨化工程,繼續推廣棄管樓院社會化管理,解決企業發展和百姓生活相關的難點熱點問題,使每一個社區、每一條路街、每一個角落都乾淨、整潔,讓全區人民生活更舒適、更滿意。注重公共機構在節能減排中的示範作用,推動商務樓宇節能改造和新建樓宇節能達標,完成市政府下達的污染物總量減排指標任務,做強低碳城區建設品牌。

健全城區管理長效機制。完善城區管理考核辦法,建立“日巡查、周整改、月評比、季考核、年總評”的考評體系,將總評結果納入績效考核和創建文明城市的長效機制,構建全覆蓋、全方位、全天候的城區管理新格局。加快推進數字化城區管理系統建設,認真落實區域網格化、管理智能化、標準規範化、責任具體化、工作精細化的城區管理要求,健全發現問題、事項處理、督查督辦、信息反饋的城區管理機制,形成條(部門)塊(街道)結合,以塊為主、政府引導、社會參與、上下聯繫、左右聯動的運行模式,實現市容環境、交通秩序和市政設施維護的動態管理。

(四)加強社會管理創新,激發社會發展活力

強化社區服務功能。推進中山區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投入使用,依託數字網絡,打造具有引領作用的社區管理及服務中心平台。加大投入,繼續推進和諧樓院工程,完成5個社區辦公及服務環境的升級改造。創新社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增強基層管理活力和服務能力。進一步理順居委會、社區工作站、業委會、物業公司關係,完善協同治理機制,激發羣眾在社區建設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自治能力,努力形成依法自治、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和諧的社會管理良好局面。進一步完善網格化管理新模式,積極培育社會組織,創造條件鼓勵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整合利用社區及轄區企事業單位資源,加大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力度,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業,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

加快智慧城區建設。研究制定中山區智慧城區發展規劃。實施政府與網絡運營商合作發展戰略,強化市場運作,建立網絡運營商投資建設、政府購買服務的運營模式,積極推進試點合作項目。大力推進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與政務、便民服務和城區管理深入融合,提升管理服務智能化水平。發揮彙集智慧資源的政策優勢,提高金融、物流、旅遊、文化等產業的智慧化水平。充分利用雲計算、物聯網的普及,鼓勵支持企業發展智慧物流、智慧貿易,創新現代商業模式。

推進“平安中山”建設。加強信訪工作,落實包案、化解和穩控責任,進一步強化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構建多元化的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體系,努力做好人民調解、行政複議等工作,加強與司法調解工作的聯動,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抓好“六五”普法工作。加強對特殊人羣的管理及幫扶。以打造國際一流警務目標為引領,積極創新社會治安管理模式,不斷提高駕馭社會治安能力,為全區人民安居樂業和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治安環境。創新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強化安全社區建設,繼續推進商貿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提升商務樓宇安全保障水平,確保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完善應急預案,提高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切實維護民族宗教領域安全穩定。

切實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繼續做好人防、檔案、防震減災、雙擁共建等工作。

(五)加快文化繁榮發展,增強區域競爭軟實力

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深入開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健全區、街、社區三級羣眾文化工作網絡,升級改造文化服務體系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轄區羣眾享有更多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年推出50場精品文藝演出,繼續打造具有中山區特色的羣眾文化活動品牌,豐富羣眾精神文化生活。支持文藝團體和文化協會發展,力爭推出一批精品力作。挖掘海洋文化內涵,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傳承,提升城區文化底藴。全面完成“十二運”我區所承擔的男、女足球比賽任務。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全年舉辦40項羣眾體育賽事。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用好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創意設計、演藝傳媒、廣播影視、數字出版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繼續引進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加快文化產業集聚,再命名一批區級“文化創意產業基地”。扶持優秀民營文化企業和中小文化企業加快發展,引進培育一批優質文化企業和優秀文化人才,着力打造骨幹文化企業。鼓勵文化企業在與科技、金融、旅遊、商貿等產業融合中創新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六)加強自身建設,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自覺接受監督。堅決貫徹區委的工作部署,明確方向,強化措施,切實抓好工作落實。自覺接受人大及其會的監督,嚴格執行各項決議決定,積極支持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堅持向人大及其會報告工作、向政協通報工作,高質量辦好建議提案,重視社情民意、調研報告及重大研究成果。虛心聽取並積極採納社會各界的建言獻策。主動加強與上級部門溝通,積極爭取更多支持,找準結合點,爭做全市工作標杆。

規範行政行為。堅持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把公眾參與、專家諮詢、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決定等作為重大行政決策必經程序;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自覺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堅決防止違法施政。建設新的中山區行政服務中心,提升“一站式”服務功能。加大政府信息公開力度,切實保障人民羣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嚴格執行區委五項制度,堅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權。

加強廉政建設。全面推進“五大系統”建設,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深化軟環境建設工作,加強崗位廉政風險防控體系建設,努力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和政治清明。充分發揮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作用,加強對政府重點投資項目、重點資金支出的監管和跟蹤審計,加大對國有資產的監管力度。嚴厲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堅決糾治損害羣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堅持勤儉辦事、厲行節約,切實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加快發展和改善民生上。

強化隊伍建設。認真學習黨的精神,提升思想境界,保持昂揚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勇於創新,敢於擔當,推動工作創新。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羣眾,深入基層,深入實際,研究問題,解決困難。加強能力建設,勤勉工作,想事、幹事、成事,打造一支幹事有激情、做事高標準、遇事敢負責的幹部隊伍,切實提高公信力和執行力,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

標籤: 中山市 報告 政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jingxuan/neq00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