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二(中)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二(中)

D0218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二(中)

手厥陰心包經異動,就病手心熱、臂部肘部痙攣、腋部腫,嚴重的就會胸脅撐滿、心跳急劇、面赤、眼黃、嬉笑不休。以下是血脈生病主要症狀:煩心、心痛、掌內熱。治這些病,邪氣盛就瀉它,正氣虛就補它,熱症就用瀉法疾出針,寒症就用補法久留針,經脈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虛,調治本經。氣盛之標誌,是寸口脈動頻率大於人迎一倍;氣虛之標誌,是寸口脈動頻率反小於人迎。

D0219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錶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出頁】;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鋭眥。

手少陽三焦經之血管,起源於第四指之端,上行自兩指之間流出,沿手腕外表,自前臂外側兩骨之間流出,上行貫穿肘部,沿後臂外側上肩,而交會足少陽之後流出,流入缺盆,分佈在膻中,分散連絡心包,下穿膈膜,全部歸屬三焦。其分支,從膻中上行至缺盆流出,上至項部,連繫耳後,直上,自耳上角流出,然後轉彎下行頰部至眼眶下方;其分支,從耳後流入耳內,從耳前跑出,流經客主人之前,交會於兩頰,到達眼外角。

D0220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痺。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鋭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手少陽三焦經異動,就病耳聾、聽覺模糊、咽喉腫大、喉痺。以下是衞氣生病主要症狀:出汗、眼外角痛、面頰痛,耳後、肩部、上臂、肘部、下臂外側都痛,第四指不用。治這些病,邪氣盛就瀉它,正氣虛就補它,熱症就用瀉法疾出針,寒症就用補法久留針,經脈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虛,調治本經。氣盛之標誌,是人迎脈動頻率大於寸口一倍;氣虛之標誌,是人迎脈動頻率反小於寸口。

D0221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鋭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鋭眥後;其支者,別鋭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出頁】,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裏,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足少陽膽經之血管,起源於眼外角,上行抵達頭部額角,下行至耳後,沿頸部行至手少陽之前,到肩上離開,交於手少陽之後流出,流入缺盆;其分支,從耳後流入耳內,從耳前跑出,到達眼外角後部;其分支,離開眼外角,下行至大迎穴,會合於手少陽,抵達眼眶下方,下行加註牙牀,下行至頸部,會合在缺盆,然後流入胸內,貫穿膈膜,連絡肝臟,歸屬膽,沿脅內,自腹街流出,繞行陰毛處,橫行進入髀厭內;其直行部份,從缺盆下至腋部,沿胸區穿過季脅,下行會合於髀厭內,然後沿大腿外側下行,自膝外沿流出,下行外輔骨之前,直下抵達絕骨之端,下行從外踝之前流出,沿足背上行,流入足四趾附近;其分支,離開足背,流入足大趾附近,沿足大趾與二趾之骨縫內側,自大趾之端流出,返回貫穿趾甲,自三毛處流出。

D0222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鋭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少陽膽經異動,就病口苦、常歎息、心脅痛、不能轉側、嚴重的就會面色微塵、體無潤澤、足外側反而發熱,這是陽厥。以下是骨節生病主要症狀:頭痛、下頜痛、眼外角痛、缺盆內腫痛、腋下腫、腋生瘰癘、頸生瘰癘、汗出而寒顫不止、瘧疾,胸部、脅部、肋部、大腿部、膝外側至小腿部、絕骨、外踝前及各關節都痛,第四趾不起作用。治這些病,邪氣盛就瀉它,正氣虛就補它,熱症就用瀉法疾出針,寒症就用補法久留針,經脈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虛,調治本經。氣盛之標誌,是人迎脈動頻率大於寸口一倍;氣虛之標誌,是人迎脈動頻率反小於寸口。

D0223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環脣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足厥陰肝經之血管,起源於足大趾叢毛之際,沿足背上沿上行,離足內踝一寸(2.3釐米)處,上行至足踝八寸處(18.4釐米),交會足太陰之後流出,上至膝窩內沿,沿大腿內側,流入陰毛處,經過生殖器,抵達小腹,從胃兩旁,歸屬肝臟,連絡膽,向上貫穿膈膜,分佈於脅肋,沿喉嚨之後,向上流入鼻咽腔,連通目系,自額上流出,與督脈交會於頭頂;其分支,從目系下行至面頰內,環繞脣部之內;其分支,再從肝臟分開,上穿膈膜,上行注入肺臟。

D0224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痜】、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幹、面塵、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足厥陰肝經異動,就病腰痛、不可用於俯仰,男子睾丸腫大、疝氣,婦人小腹腫,嚴重的就會喉嚨發乾、面如塵色、膚色黯淡。以下是肝臟生病主要症狀:胸滿、嘔吐異常、飧瀉、狐疝、溺尿、小便不通、膀胱不利。治這些病,邪氣盛就瀉它,正氣虛就補它,熱症就用瀉法疾出針,寒症就用補法久留針,經脈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虛,調治本經。氣盛之標誌,是寸口脈動頻率大於人迎一倍;氣虛之標誌,是寸口脈動頻率反小於人迎。

D0231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

十二經血管,潛行在肌羣之間,深藏不露;其平常可見的,是足太陰脾經過於足外踝之上,無處隱藏之緣故。各種血管中淺浮而常見的,都是絡脈。

‖SW60—Q0106→Q01084‖→‖LS10—D0231‖→‖SW57‖SW60—Q0106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任脈,起源於中極穴之下,然後上行陰毛邊際,沿腹內,上行至關元穴,到咽喉部,上行至頤部,沿面部注入眼睛。

公眾號:其人頌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3ko7m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