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四(五)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四(五)

LS21——《寒熱病第二十一》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説明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四(五)

‖LS21—C0701→C0803‖→‖SW49-C0135‖→‖SW57‖遷移説明:

1、 原篇《寒熱病》,非獨立論文,碎片雜合,頭緒繁多,乃湊篇之簡,當尋據細分而逐條分拆遷出;

2、 《靈樞注證發微》馬蒔雲:“篇內所論諸症,不止寒熱,然首節所論在寒熱,故名篇。”

3、 《甲乙》將C0701→C0801置於卷十二第六《手足陽明脈動發口齒病》,將C0801→0803 置於卷十二第四《足太陽陽明手少陽脈動發目病》;

4、 《太素》置於卷第二十六《寒熱雜説》;

5、 《靈樞懸解》置於卷八《雜病》篇末,並雲:“此段舊誤在《寒熱病》”、“舊本陰蹺、陽蹺七句,誤在《寒熱病》。”

6、 本段所論,顯見為三陽經經脈和絡脈之相關解論,遷入本位,與《經絡論》主題相符,義理相通。

C0701頄:

1、《靈樞懸解》卷八《雜病》注:“頄,顴也。”

2、頄,qiu2。據《經脈》LS21-D0406“上曲頰遍齒”可知:當為頰部。

C0701大迎:《靈樞懸解》卷八《雜病》注:“出於足陽明之大迎。”

C0701齲:qu3,蛀牙。

C0701臂陽明……不惡寒瀉之:

1、 《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熱雜説》作“臂陽明有入鼽遍齒者,名曰人迎。”與《靈樞》有“鼽”、“人迎”之異;

2、 本句乃《經脈》LS10-D0406“手陽明之別……上曲頰遍齒……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痺、隔。”解論。大迎,足陽明胃經穴,或亦與手陽明相絡?存疑待考。

C0702足太陽……一曰取之出鼻外:本句為《經脈》LS10-D0205“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於齒中……至額顱。”解論。

C0702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名曰角孫:

1、《靈樞懸解》卷八《雜病》“足太陽”作“足陽明”,並注:“足陽明脈有入頄遍齒者,出於手少陽之角孫。”

2、當從原作,無需改經。角孫穴,手少陽三焦穴,其既連足陽明胃經,又旁納足太陽之脈。

C0702取之出鼻外:

1、《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熱雜説》作“取之出眉外”;

2、《靈樞懸解》卷八《雜病》注:“一曰取之出鼻外,手陽明之禾膠、迎香也。”

C0801足陽明……反者益甚:

1、《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熱雜説》注:“足陽明大經起鼻交頞,下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口交承漿,循頤出大迎,上耳前,循髮際,氣發懸顱之穴,有皮部之絡與口相當,入系目系。對,當也。”

2、本句為LS10-D0205相關解論。

C0801懸顱:

1、《內經注評》注:“為足少陽經之穴,在鬢髮中,當頭維(足陽明經)與曲鬢之間,沿鬢髮弧形連線之中點取穴。”

2、《靈樞懸解》卷八《雜病》注:“出於足少陽之懸顱穴。”

3、據《經脈》LS10-D0205“胃足陽明之脈……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可知:當以“取之出鼻外”為是。

C0802足太陽……入腦乃別:

1、《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熱雜説》注:“足太陽經起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其直者從顛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有絡屬於目本,名曰目系。太陽為目上網,故亦是太陽與目為系。今別來屬於頭,其氣是通,故頭與目有固痛者,取於項中足太陽筋兩間別下項者,氣之所發大椎穴者。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三陽督脈之會也。”

2、本句解《經脈》LS10-D0209、D0213、D0214、D0223經文,即《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是動,則病衝頭痛、目似脱、項如拔、頭囱項痛”、“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繫……從心繫上挾咽、系目系”、“肝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因三經絡於腦、目系,故邪則病頭、目苦痛。

3、眼系,據《經脈》LS10-D0223“肝足厥陰之脈……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又據前文“大迎”、“角孫”、“懸顱”均為穴之文例可知:“眼系”即“目系”,亦當為穴。然查《人體經絡使用圖冊》並無此穴,或有漏錄?存疑待考。

C0803陰蹺、陽蹺:

1、《靈樞懸解》卷八《雜病》注:“陽蹺起於足太陽之申脈,陰蹺起於足少陰之照海,皆交於目內眥而合於足太陽之睛明(《脈度》:陰蹺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陽蹺氣盛,則瞋目而不合,陰蹺氣盛,則瞑目而不開(《大惑論》:陽蹺盛則目不瞑,陰蹺盛則目閉。)”

2、《靈樞.脈度》LS17—Q0201“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即為本經定論。陰蹺、陽蹺,即足少陽腎經之絡脈。

C0803目鋭眥:

1、 眥,zi4,眼睛周圍;目鋭眥,即眼外角。《癲狂》LS22—C0101“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鋭眥。”即為本解。

2、 《經脈》所涉“目鋭眥”之句有:LS10-D0211、LS10-D0219、LS10-D0221、LS10-D0222。

C0803【月真】:chen1,瞋,撐。

LS23——《熱病第二十三》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説明

‖LS23─C2201‖→‖LS21—C0803‖→‖SW57‖遷移説明:

1、《熱病》非獨立論文,本句與前後文意不屬,顯見竄簡,當遷出;

2、《靈樞懸解》置於卷八《雜病》篇末,即《靈樞.寒熱篇》LS21—C0803“陰氣盛,則瞋目。”句後,並雲:“目中赤痛二句,誤在《熱病》。”從黃元御之識;

3、《甲乙》置於卷十二第四,即《靈樞.寒熱篇》LS21-C0803“陰氣盛,則瞋目”句後,從皇甫謐之識;

4、與“陰蹺”、“目內眥”相關之論述,遷入本位,與《經絡論》主題相符,義理相通。

C2201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蹺:

1、《內經注評》注:“張景岳雲:陰蹺之脈屬於目內眥,足少陰之照海,即陰蹺之所生也,故當刺之。”

2、《內經校釋》譯:“眼睛發紅疼痛,開始起於內眼角,內眼角是陰蹺與陽蹺的會合處,治療時可取用陰蹺脈的起點照海穴。”

C2201陰蹺:

1、 《內經校釋》譯:“陰蹺脈的起點照海穴。”

2、 《靈樞懸解》卷八《雜病》注:“陰蹺,足少陰之照海穴。”

3、 據《脈度》LS17—Q0201“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可知:陰蹺,即足少陰之陰分絡脈。

公眾號:其人頌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xond0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