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黃帝內經素論》第二十七篇:離合真邪論(四)

《黃帝內經素論》第二十七篇:離合真邪論(四)

SW27——《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説明

《黃帝內經素論》第二十七篇:離合真邪論(四)

‖SW27—Q0107→Q0202‖→‖SW27—Q0401‖遷移説明:

1、 本節與前後文意不屬,顯見漏簡,當遷出;

2、 《素問懸解》卷七《離合真邪論》,置於SW27—Q0401“刺其出血,其病立已。”句後,以回帝問“補瀉奈何?”黃元御處置甚是,從之;

3、 所論瀉補之法,以應帝問“補瀉奈何?”遷入本位,帝問伯答相應,義理相貫。

‖SW27—Q0304→Q0306‖→‖LS03—C1901‖→‖LS78‖(已遷至《九針論》)

‖SW27—Q0507‖→‖SW75—D0603‖(已遷至《著至教論》)

D0101九九八十一篇:

1、《素問懸解》卷七《離合真邪論》注:“九針九篇,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靈樞經》也。”

2、此指黃帝所讀過、岐伯所撰著、九針之論述八十一篇,非《靈樞》之八十一篇也。

Q0101聖人之起度、數:

1、《內經校釋》譯:“聖人在制定治療法則的時候。”

2、起,制定,如起名、起屋等;度,法度、原則;數,即術,方法。全句即聖人制定原則、方法時。

Q0102隴:通隆,隆起,此喻波浪。

Q0103泣:

1、《素問懸解》卷七《離合真邪論》注:“泣與澀同。”

2、泣者,澀也,粘稠也。

Q0103淖、澤:淖,nao4,泥沼、潤滑;澤,潤澤。

Q0104循循然:循,沿着,接着。循循然,一波接一波狀,即源源不斷。

Q0106遏:e4,隔斷。

D0107滎輸:滎,滎位穴。輸,輸位穴。

Q0107忤:wu3,逆。

Q0107大氣:嚴重的邪氣,即惡氣、毒氣。

Q0201捫而循之:王冰注:“捫循,謂手摸。”

Q0201切而散之:《內經校釋》注:“用手指按壓腧穴,使經氣宣散。”

Q0201推而按之:《內經校釋》注:“用手指揉按腧穴周圍的肌膚,使針道流利。”

Q0201彈而怒之:《內經校釋》注:“用手指彈其腧穴,使脈絡瞋滿而怒起。”

Q0201抓而下之:《內經校釋》注:“馬蒔注:“謂以左手爪甲掐其正穴,而右手方下針也。”

Q0201通而取之:《內經校釋》注:“下針之後,必使其氣通,然後施以補瀉之法以取其疾。”

Q0201神:

1、《內經校釋》注:“神,指真氣。此與下文之‘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句義同。”

2、《太素》卷二十四真邪補瀉注:“疾出針已,引皮閉門,使神氣不出。神氣,正氣。”

3、真氣者,氧氣也。人初生之真氣,生神;後天之真氣,養神。真氣在,五神在,能生;真氣絕,五神絕,將死。

Q0202各在其處:

1、《素問懸解》卷七《離合真邪論》黃元御注:“各在其原舊之處。”

2、《素問直解》注:“各在其針刺之處。”

Q0202闔:he2,合,閉合。

Q0301→Q0303岐伯曰……此之謂也:

1、《素問懸解》卷七《離合真邪論》黃元御雲:“方其來也,必手按而止之,竭其他往之路,止而不動,而後取之,無逢其衝氣方來而遽瀉之,以致邪盛難伏,故曰其來不可逢(《靈樞九針十二原》語),此之謂也。……若候不審,令其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亡脱,真氣者,經氣也,脱則不能復舊,經氣大盛,邪氣復至,而病已蓄積,故曰其往不可追(《靈樞九針十二原》語),此之謂也。”

2、本節Q0302“其來不可逢”、Q0303“其去不可追”,可與《九針十二原》LS01-Q0102、《小針解》LS03-C1601→C1701之解論相參,且為“真邪”之論導入。

3、據《刺節真邪》LS75-D2401→Q2402可知:“真氣”與“正氣”,不可混為一談。此真氣者,脈中氧氣也;正氣者,人體或環境適宜之氣也。

Q0302經氣:

1、《內經校釋》注:“指經脈之真氣。”

2、 經氣,即經脈中氧氣,其無色、無味、無形、無嗅,故不可逢也。

Q0401溶溶:《內經校釋》注:“水流動貌。”

Q0401逆而刺之:

1、 姚春鵬譯:“迎其氣而瀉之。”

2、 《內經校釋》譯:“迎而瀉之。”

3、 《離合真邪論》SW27—Q0508“逢而瀉之。”即為本解。

Q0401温血:

1、《太素》注:“温,熱也。”

2、温暖血液,以補充熱量。

Q0501調:《説文》:“調,和也”、《賈子.道術》:“合得周密謂之調。”取“周密”即綜合分析意。

Q0501左右、上下:據《九針論》LS78-D0401→Q0410可知:左右、上下,即指人之九野。

Q0501相減者:張景嶽注:“相減者,形氣虛脱也。”

Q0501陰陽不別:

1、《陰陽別論》SW07—Q0102“所謂陰者,真髒也,見則為敗,敗則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此處陰陽,分別言真髒之陰與胃脘之陽;

2、本句陰陽,涵蓋甚廣:有人身上下之陰陽、內外表裏之陰陽、經脈臟腑之陰陽、真髒胃氣之陰陽、風暑寒濕之陰陽、男女雌雄之陰陽等等,多不勝數,並未實指。故此陰陽不別,當通解作:陰病、陽病不別。

Q0502中府:

1、《太素》卷二十四真邪補瀉注:“中府,五臟也。”

2、吳昆注:“中府,胃也。土主中宮,故曰中府。調之中府者,言三部九候,皆以沖和胃氣調息之。”

3、中腹三髒六腑。《九針論》LS78-Q0409九野之“六腑、膈下三髒應中州,”即為本解。

Q0502大過:

1、 張景嶽注;“大過,大邪之過也。”

2、 內經論事,常分太過、有餘、平和、不足、不及五等,在病有病甚、病加、病起、病持、病癒之五變。在邪有太過、不及而言病,當治;有有餘、不足而言邪,當調;有平和而言平人不病。此言大過,即太過之病、病甚。

Q0503大經:

1、《內經注評》注:“大經為五臟六腑的經脈。”

2、言陰陽十二大經之血氣。

Q0504用針無義:

1、《全本黃帝內經》譯:“用針無法。”

2、用針無視經義。

D0508新客:《黃帝內經》將邪氣比作新來之賓客,言簡意駭,形象之極!既是暫住之新客,店家若往外推,賓客將前行而去;若往內引,賓客將得留而居。

LS11——《經別第十一》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説明

‖LS11—D0101→Q0112‖→‖SW27—D0101‖遷移説明:

1、 原篇《經別》非獨立論文,湊篇之簡,當遷出;

2、 《甲乙》置於卷二第一(下)《十二經脈絡脈支別》,與帝教雷公之《經脈》部份合而成篇,不從;

3、 《太素》置於卷第九《經脈正別》,獨立成篇,即《靈樞.經別》全篇;

4、 《類經》置於七卷三《十二離合》,獨立成篇;

5、《內經校釋》按:“十二經別,是依照十二經脈的表裏關係,分成六個離合。”

6、所論離合為十二正經之離合,而非《陰陽離合論》三陰三陽自然之離合,不宜與《陰陽離合論》並論。十二正經之六對離合,遷入本論,正補離合之論不足,故遷入充分必要。

D0101五位:《靈樞集註》注:“五位,五方之定位。”

D0102六律:

1、《靈樞集註》注:“六律建陰陽諸經者,建立六陰六陽以合諸經。”

2、《內經校釋》注:“古代音樂的律制,相傳黃帝時,截竹為筒,每筒長度不同,聲音也有清濁高下之分,以此校定各樂器的音調,竹筒共有十二個,分陽律六,陰律六,叫十二律。陽律是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此為六律;陰律是林鐘、南呂、應鐘、大呂、夾鍾、仲呂,此為六呂。六律六呂,簡稱律呂。”

3、五音,即角、徵、宮、商、羽,對應音階3(咪)、5(唆)、1(哆)、2(來)、6(啦);按升降音細分,即有C、C#、D、D#、E、F、F#、G、G#、A、A#、B共十二音,十二經與六陰律六陽律之對應關係,存疑待考。

D0102十二節:

1、《內經校釋》注:“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2、《黃帝內經》全書,只分出十二節,尚未分出二十四節氣,可為成書年代考據之一。

D0102十二時:《內經校釋》注:“一晝夜有十二時,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D0103工之所止:醫師之高乘境界。

Q0101息:此取止意。上之所息,即上醫追求之高乘境界。

Q0101膕:膝窩。

Q0101尻:尾骶部,臀部。

Q0101膂:lv3,通【月呂】,脊樑骨。

Q0102帶脈:

1、 《甲乙》卷二第二《奇經八脈》張玉萍注:“帶脈,此言脈如帶,束於腰腹。據《難經》二十九難曰:‘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週。’”

2、 查《人體經脈使用圖冊》可知,帶脈穴為足少陽膽經之穴,並雲:“在側腹部,章門下1.8寸,當第11肋骨遊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

3、 帶脈,穴位耶?絡脈耶?部位耶?其它耶?未見明注,不譯待考。

Q0102成以:

1、 姚春鵬注本作“盛”;

2、 《內經校釋》注:“《甲乙》卷二第一下校語及《太素》卷九經脈正別作‘或’。”

3、 “成以”,其“成”字疑衍,其意不明,不譯待考。

Q0103髀:大腿。

Q0103頤、頷:頤,即腮部;頷,同頷,下巴。

Q0103目系:

1、《百度百科》雲:“目系,眼球后方與腦部相連的組織。亦稱眼系(相當於當今之視神經,球后血管等)。”

2、《寒熱病》LS21—C0802“足太陽有通項入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即為本解。

Q0104跗:fu1,足背。

Q0105頞:e4,通頞,即鼻樑。

Q0105【出頁】:zhuo1,眼眶下方,下眼瞼。

Q0107指地:《靈樞懸解》卷三《經別》注:“指地者,在外而內行也。”

Q0107肩解:《內經注評》注:“即肩關節。”

Q0108淵腋:查《人體經絡使用圖冊》,即足少陽膽經淵腋穴。其定位雲:“在側胸部,舉臂,當腋中線上,腋下三寸,第4肋間隙中。”

Q0108手少陰之正:《內經校釋》譯:“手少陰經脈”。

Q0109指天:《靈樞懸解》卷三《經別》注:“指天者,在內而外行也。”

Q0110手心主:

1、《內經校釋》譯:“手厥陰心包經”。

2、《邪客》LS71—Q0602“心主之脈,出於中指之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留於掌中,伏行兩骨之間;外屈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其氣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兩筋之間,上至肘內廉,入於外筋之下,留兩骨之會,上入於胸中,內絡於心脈。”

Q0110完骨:《內經注評》注:“耳後高骨,即乳突部。”

Q0111膺:胸乳部。

Q0111髃:肩胛。

Q0111柱骨:《內經注評》注:“即當今之鎖骨。”

公眾號:其人頌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xoqpv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