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實施方案 >

課堂教學實施方案4篇大綱

課堂教學實施方案4篇大綱

本文目錄課堂教學實施方案國中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討論稿)國中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課題實施方案

芹池鎮聯合校

課堂教學實施方案4篇大綱

關於開展國小教師課堂教學團體賽的

實 施 方 案

為了全面提高我鎮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以學習新課標、錘鍊課堂教學基本功為抓手,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強力實施有效教學,根據縣局教研室關於開展國小教師課堂教學團體賽的文件精神,結合我鎮實際,特制訂本實施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為目標,着眼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推進“223工程”,促進全鎮教師整體素質提高,從而達到全鎮教育均衡、和諧、發展。

二、領導組

組 長:王紅兵

副組長:張國平、武文宏

成 員:李吳賓、張虎瑞、郭國慶、曹海龍、張松明、

張跟社、蘇愛萍、薛天瑞、段國鋒、胡晉鋒

三、競賽時間

學校初賽:3月9日—20日。各學校要認真組織,精心安排,所有教師人人蔘加,在此基礎上推薦一人蔘加聯校評選。

聯校評選:3月21日—27日。聯校在各校評選推薦的基礎上組織人員對參評教師進行評選,最後確定出三名教師與縣局隨機確定的我單位語文、數學、英語三科三名教師一起組團參加縣局舉辦的國小教師課堂教學團體賽。

四、參賽學科及組團方式

1、縣局隨機隨機確定的學科及人員:根據我鎮xx年拉網式聽課報縣局的名單由縣局隨機確定語文、數學、英語三科三位教師。

2、其餘學科及人員的確定:學科:品德、科學、體育、音樂、美術、信息、綜合實踐、地方校本。各學校在全員賽講的基礎上從這些學科中確定一名參加聯校評選。聯校將從中評選出三科三位教師。

3、組團參賽的學科及人員:以上科目為聯校組團參加縣局團體賽的科目,聯校將評選出的三科三位教師和縣局隨機確定的三科三位教師一起作為聯校參加縣局團體賽的人員。

五、競賽和評分辦法

聯校將在各校推薦的基礎上實行分學科進行同課題課堂教學比賽,提前一天定課抽籤,由聯校人員和部分校長組成評委組現場評分、公佈結果。

六、幾點要求

1、各校校長要站在為教師負責,為教師的終身發展負責的高度,認真組織本校教師進行課堂教學錘鍊,錘鍊出精品課,同時組織好本校的課堂教學大比武,活動結束後於3月23日前將學校課堂教學大比武結果、活動小結、推薦教師名單及課堂教學設計報聯校辦公室。

2、各教師要充分認識本次活動的重要性,要以比學趕幫的思想,勇於展現自我的精神風貌來對待此次活動,爭取進入聯校組團名額參加縣賽。

附:課堂教學評價表

二○一○年三月九日

國中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討論稿)課堂教學實施方案(2) | 返回目錄

一、指導思想

以“始於學生需求,終於學生滿意”為宗旨,以“快樂學教、張揚個性、共同成長”為目標,以“以學定教、先學後教、多學少教”為基本理念,以“自主、合作、探究”為學生學習的基本方式,以教師的專業發展與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手段為支撐,構建國中課堂教學新模式,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

二、基本模式:

課堂教學模式是課改理念的載體,也是實現課改理念的抓手,更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必要條件。通過構建課堂教學模式,讓已懂得課改理念的教師,把課改理念變成實踐的行為;讓不完全理解課改理念的教師,能夠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操作方法,在不知不覺中實現課改理念下的課堂目標與課堂效果。

根據國中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三種課型,即學導課、拓展課和講評課。在此基礎上,增設每週一練,供學生業餘時間進行自主學習。

(一)學導課流程及基本要求

1、學導課流程:任務導學——互助合學——師生答疑——達標檢測——配餐作業。

所謂任務導學,是指學生在學習任務的引導下進行有針對性、計劃性的獨學。

所謂互助合學,是指學生在獨學的基礎上,通過同伴互助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起到“兵教兵”“並帶兵”“兵強兵”的作用。

所謂師生答疑,是指在獨學、對學、羣學的基礎上,針對學習過程中還未解決的問題與困惑,通過師生共同展示的方式予以解決。

所謂達標檢測,是指在學習任務完成之後,利用書面或口頭的方式,對學習目標的達成度進行評估。

所謂配餐作業,是指學導課結束後,教師根據本節課內容的基本要求,精選不同層次要求的題目,供課後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完成,並對當堂所學內容予以鞏固。

2、學導課基本要求:

(1)任務導學環節(20分鐘)

教師的任務

①、出示學習目標。要依據“課時目標具體化,具體目標行為化”的原則陳述學習目標。

②、創設教學情境。注重與學生實際認知水平的聯繫,注重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聯繫,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

③、進行學法指導。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怎樣讀、怎樣想、怎樣練上。

④、佈置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主要包括:看什麼,想什麼、記什麼、寫什麼、練什麼。在佈置學習任務的同時,對學生提出相應的學習要求。

⑤、提出探究問題。問題設計的原則:以學科問題為基礎,以學生問題為起點,以教師問題為引導。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學習探究(合作、互動)化。

⑥、提供學習資源。補充材料、微課等。

學生的任務

①、獨學的流程:看與畫——寫與記——想與做——標疑惑。

②、獨學的方法:“裸學”(自己看)——助學(藉助工具書)——記學(不看資料記憶)——量學(學會舉一反三)。

③、獨學的要求:學生獨學時坐姿要直,頭要正,切忌伏桌書寫;翻動書本、練習本要輕,凳子儘量不要響動;獨學過程中不要提問或交頭接耳,遇到與己無關的情況不能分神,更不能抬頭張望;要盡力獨立完成教師佈置的學習任務,不能敷衍對待,更不能抄襲他人答案;要提出自己的觀點或疑問;書寫要跡清晰、工整規範,行平列直,切忌潦草應付。

在獨學階段,教師要高度關注各小組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在巡視過程中,要留意學生獨學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收集獨學中存在的問題,思考並分析產生障礙或問題的原因與對策。在獨學環節完成後,教師可以就學生獨學時的狀態(態度與方法、知識與技能)對各組進行即時性點評,達到激勵、引導、提高的目的。

在起步階段的獨學環節,教師要做好由教讀向自讀的過渡。

(2)互助合學環節(8分鐘)

教師的任務

①、提出互助合學的基本任務。

②、關注各小組互助合學的進展情況。

③、在起步階段,每節課至少深入一個小組進行互助合學方法的指導。

④、在巡視過程中,對各小組互助合學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及時予以解答,不能解答的留給後續環節解決。

⑤、掌握各小組互助合學的亮點,為師生答疑環節做好準備。

學生的任務

①、對學與羣學,可以合稱為“合學”。對學指兩名同等學習程度學生的合作學習;“羣學”指小組內不同程度學生的合作學習或具體指“學習對子”間幫扶學習。“學習對子”是指學習小組內相鄰層次學生相互結成對子,進行學習幫扶,以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學習共同體。對學、羣學環節仍然是以解決問題為主線。

②、對學的流程:分享——求教——討論——結論或疑惑。對學的方法:對議(共同商議)——對抗(爭議問題辯論明晰)——對問(互相提問)——對查(互相檢查)。

③、羣學的流程:幫學——合學——研學——提出班級討論問題。羣學的目的:解決個性問題、發現新問題、探究新問題。

④、合學注意事項

第一,組內合作交流,必須依據由小到大的原則,即對子——分組——整組;對子交流:把自己的觀點或疑問與結對子的同學進行交流、解惑;小組交流:把與自己結對子的同學也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小組內討論交流。

第二,交流時聲音適度,以雙方及組內聽清為準,切忌大喊大叫,小組交流起立時,不要擁擠;學生交流離座,要把凳子輕輕放入桌下,便於交流活動;交流時,鼓勵暢所欲言、神采飛揚、各抒己見的積極表現,反對緘默不語、麻木遲鈍、人云亦云的依賴心理;嚴禁假交流,隨意交流,更不能借交流之機嬉戲、玩耍;合作分工時具體明確,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時時有事做,行動要迅速,切忌遊手好閒。

第三,組長負責選擇適合本組的合學形式。形式一,組長依次講解,組員傾聽、質疑;形式二,組長重點講解,組員發問;形式三,潛能生説,中等生補充,優等生總結;形式四,中等生講,優等生追問,潛能生提問;形式五,獨立思考,爭議討論。

(3)師生答疑環節(7分鐘)

①、答疑的內容。要針對共性度高的問題或有價值的問題進行答疑,比如易錯點、重點、難點、焦點、典型題等問題。

②、答疑的方式。念答案,講思路,談感悟,説規律。

③、答疑的要求。

第一,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答疑,強化團隊合作意識和集體意識。

第二,在答疑過程中,要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倡組與組、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對抗、辯論和質疑。

第三,能讓潛能生答疑的儘量不讓優等生答疑,能讓學生答疑的教師儘量不去答疑。

第四,學生答疑後,教師要採取肯定、否定、完善、解疑的方式進行及時校正。

第五,在答疑的基礎上,要注重方法的總結、規律的探尋、學習的過程中的新發現、新思考、新成果等。

(4)達標檢測環節(5分鐘)

基本要求:

①、檢測要針對本節課基礎性學習目標進行。。

②、檢測形式要符合國中生特點和學科特點,可以是背誦,也可以是默寫,也可以是做題。

③、教師要對檢測結果進行簡單的口頭評價。

(5)配餐作業環節

基本要求:

①、每個學導課都必須留有相應的配餐作業,量要控制在學生20分鐘以內完成為宜。

②、配餐式作業的題目,要符合本節課的基本要求,教師要精心篩選,要有一定得層次性,可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

③、佈置的配餐作業,教師要及時批改,收集存在的問題。

(二)拓展課目的與基本要求

所謂拓展課,是指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一定量的限時性訓練,旨在強化基礎知識、基本方法的落實,提高學生的應考能力。

1、拓展課的流程:發放題單——獨立完成——合作糾錯——收集問題——跟蹤練習。

2、拓展課的要求:

(1)拓展課要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表現在訓練課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取、訓練過程中的組織、調控及存在問題的處理。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表現在學生動手、動腦的時間和程度上。

(2)訓練的內容要以當前所學為主,要突出即基礎性、針對性、及時性、實效性。所謂基礎性,是指訓練的內容要以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為主;所謂針對性,是指訓練的難易程度既要考慮教學大綱要求,更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所謂及時性,是指訓練課與學導課時間間隔不宜過長。所謂實效性,即指訓練課必須要有明確的達標意識(不僅要看讓學生做了什麼,更要看學生做了以後的效果怎樣)。

(3)訓練目的要立足於知識的識記、知識的理解、知識的應用上。

知識識記主要解決“是什麼”的問題,在要求方面有初步瞭解、準確表述、概括性表述、完整性表述等。

知識理解主要解決“為什麼”的問題,在要求方面有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熟悉知識的基本用途、掌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等。

知識的應用主要解決“怎麼做”的問題,在要求方面有能不能做、會不會做的問題,也有做的是否熟練、是否準確的問題。從訓練的複雜程度來看,一般可分為簡單應用和綜合應用兩個方面。

(4)訓練的方式原則上要以題單形式進行,訓練的量要控制在大多數學生30分鐘內能夠完成。題單由備課組集體商討後確定,並提前交付文印室印刷。

(三)講評課任務與基本要求

講評課的任務:解決平時遺留的問題,包括配餐作業與周練中存在的問題,注重知識的整合,注重規律與方法的總結,並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

講評課的目的:通過解決問題,首先要使學生知道自己哪些知識還沒有記住,哪些核心概念或基本原理沒有理解,哪些方法還沒有掌握。然後在配以必要的練習予以鞏固和落實。

教師要撰寫教學設計。具體要求詳見《教學設計基本要求》

三、實施步驟

1、策劃準備階段:xx年8月

(1)確定課堂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起草《國中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

(2)組織國中教師就課改意義、課改理念、課堂操作三個方面內容的進行專題培訓。

(3)組織教師進行討論交流,每位教師撰寫一節學導課的教學設計,並就此進行説課。

(4)以備課組為單位,做好第一週課堂教學的有關準備。

(5)完成各班學習小組的劃分工作,並對全體學生進行學習觀念、學習方式兩個方面的培訓。

2、嘗試運行階段:xx年9月-xx年10月

僅限於七年級、八年級年級,九年級年級可參照此方案,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適度變革。

(1)每位教師從一開始都要採取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2)以備課組為單位,每週進行一次研討課。各備課組提前將研討課主講人、內容、時間、地點上報級部。

(3)從第二週起,由教科研中心牽頭,組織有關人員深入課堂進行調研,幫助教師解決疑惑與不足。

(4)每週召開一次教學診斷會,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5)每月召開一次研討會,由各備課組彙報課改的進展情況,交流體會與困惑。

(6)期會考試前,召開本階段課堂教學總結會。

3、達標過關階段:xx年10月——學期末

僅限於七年級、八年級年級,九年級年級可參照此方案,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適度變革

(1)教科研中心依據課堂教學基本要求,制定達標課評價標準。

(2)組織教師學習達標課標準,在級部統籌安排下,每人準備一節學導課,並將達標課時間、內容、地點上報教科研中心。

(3)由教科研中心,組織相關人員對每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評估。

(4)學期末,每位教師圍繞課堂教學改革,撰寫一篇教學反思,在此基礎上,召開經驗交流會,並對達標課活動開展情況進行總結表彰。

4、總結完善階段。xx年2月-xx年6月,

(1)在達標課的基礎上,利用假期召開國中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

(2)總結一學期以來的得與失,逐步完善三種課型的操作,在此基礎上,制定《教師教學行為規範》和《學生學習行為規範》,使課堂教學逐步走向規範化。

四、保障措施

1、轉變教師教學觀念

教師觀念轉變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難點,也是重點。因此,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通過通識培訓,使廣大教師進一步明確課改的意義與理念。

(2)通過課改的實踐活動,使廣大教師逐步感悟到課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提高廣大教師課堂教學改革的自覺性和科學性。

(3)通過教學反思,不斷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使得課堂教學改革逐步走向規範化和精細化。

2、合理使用學科課時

(1)七年級年級:

語文:學導課4節,閲讀課1節,拓展課2節,講評課1節

數學:學導課5節,拓展課2節,講評課1節。

英語:學導課5節,拓展課2節,講評課1節

生物:學導課2節,拓展課1節,講評課1節(訓練課與講評課隔週上)

政治:學導課2節,拓展課1節,講評課1節(訓練課與講評課隔週上)

歷史:學導課2節,拓展課1節,講評課1節(訓練課與講評課隔週上)

地理:學導課2節,拓展課1節,講評課1節(訓練課與講評課隔週上)

(2)八年級年級:

語文:學導課3節,閲讀課1節,拓展課2節,講評課1節

數學:學導課4節,拓展課2節,講評課1節。

英語:學導課4節,拓展課2節,講評課1節

物理:學導課3節,拓展課1節,講評課1節(訓練課與講評課隔週上)

生物:學導課2節,拓展課1節,講評課1節(訓練課與講評課隔週上)

政治:學導課2節,拓展課1節,講評課1節(訓練課與講評課隔週上)

歷史:學導課2節,拓展課1節,講評課1節(訓練課與講評課隔週上)

地理:學導課2節,拓展課1節,講評課1節(訓練課與講評課隔週上)

3、認真撰寫教學設計

(1)學導課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

①、具體內容:學習目標、學習任務、預設問題的解答、達標檢測題、配餐作業、教學反思。格式為:

任務導學環節的主要內容:

第一,創設教學情境,出示學習目標。

第二,佈置學習任務。主要陳述讓學生看什麼、做什麼、想什麼等。

第三,提出學習要求。通過口述的方式對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程度作出明確規定。

第四,留有一定空白。收集該環節出現或存在的主要問題。

互助合學環節的主要內容:

第一,互助合學的內容。主要説明,針對哪些學習任務進行合學,什麼內容採取對學方式,什麼內容採取羣學方式。

第二,提出合學要求。

第三,陳述本節課重點指導的學習小組和指導的內容。

第四,留有一定空白。記錄該環節出現的行為問題和存在的只是或方法問題。

師生答疑環節的主要內容:

第一,對準備答疑的內容做出預設。包括哪些問題將進行重點答疑,以及答疑的內容、答疑的主體;除此之外,還有方法、規律、啟示、感悟等方面的總結。

第二,記錄好生成性問題,並説明是否在課堂上加以解決。

達標檢測環節的主要內容。

第一,檢測目的。

第二,檢測方式。

第三,點評內容。

配餐作業環節的內容:

第一,留了什麼樣的作業?

第二,説明不同層次作業的指向性和具體要求。

教學反思環節的主要內容:

第一,教學流程的流暢性怎樣。

第二,學生學習的狀況如何。

第三,學習目標達成度評價。

第四,教訓與感悟。

②、基本要求:教師要根據學導課的任務,結合學導課教學設計的具體內容,提前撰寫教學設計。跡要公正,書寫要規範,內容要詳實。

③、格式:

(2)講評課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

①、內容包括:講評課目的、講評的內容,包括收集到的問題、出錯原因的剖析、正確解答的過程、拓展延伸的內容等;以及針對共性問題和重點問題設計反饋性練習和課後跟蹤訓練;課後完成教學反思撰寫,包括記錄仍然沒有徹底解決的問題,反思前面教學的得失,提出下一步教學的建議等。

②、基本要求:教師要根據講評課的具體內容,提前撰寫出講評課教學設計。跡要公正,書寫要規範,內容要詳實。

4、科學安排每週一練

(1)語數外不超過60分鐘,其他學科不超過40分鐘.作為學生的週末的家庭作業。

(2)每週一練的內容以當前所學為主,以共性問題和重點問題為主,難度控制在中等偏下,以試卷形式命制,試題要精選,教師要全批全改。批改後,每位教師要做好記錄,並將存在問題彙總給備課組長,作為期中、期末考試的測試內容之一。

(3)每週一練的由各級部與備課組,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提前做好統籌安排。

5、注重學習小組建設

學習小組建設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保障,班主任及任課教師是小組建設的指導者和促進者。

(1)小組劃分

學習小組一般以4—6人為宜,劃分時遵循 “異組同質、同組異質”的原則。

(2)成員分工。組內成員要有明確的職責,設“小組長”一名,全面負責小組的學習、紀律、衞生等情況。設“學科長”,負責本學科學習活動的組織和學習成果展示的安排,負責收集自學過程中生成的問題,負責與班級課代表或任課教師的溝通和聯繫。

(3)文化建設。顯性文化包括,組名、組徽、座右銘或誓言、組歌等。隱性文化包括,團結協作的精神、積極向上的氛圍、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等。

(4)過程管理。做好組內各成員過程性表現的記錄,定期進行自評與互評,強化組內各成員之間得相互監督與相互促進。

6、紮實做好集體備課

(1)時間:各備課組每週集體備課時間不得少於2小時。

(2)內容:

①、彙總上一週教與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簡單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商討解決的辦法。比如,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哪些障礙?如何引導學生自學最有效?如何提高互助合學的效率?如何提高展示交流的質量?設置怎樣的課堂檢測題效果更好?

②、圍繞學導課、講評課的教學任務與相應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共同商討下一週學導課、講評課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流程。重點確定學生自學範圍、自學內容、自學方式、自學時間、自學要求。

③、共同商討訓練課的內容,確定命題制卷人及完成時間

④、商討周練試卷的命制,確定命題制卷人及完成時間

7、加強學教過程管理

(1)對教程的管理與評價。《詳見教師教學常規考核細則》

(2)對學程的管理與評價。《詳見學生過程性評價實施細則》

五、總體要求

(一)一定要站在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高度,認識此次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性。

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從外部條件來看,離不開上級領導的支持,也離不開社會的認可。從內部條件來看,取決於教師的專業發展,取決於學生的認可度。而課堂教學改革正是得到支持和認可的切入點,也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增長點。

要想得到社會的認可,第一,必須提高教學質量;第二,必須注重對學生的人性化管理,使學生能夠健康、快樂並且有個性地成長;第三,我們的課堂必須是高效的課堂,使他們感到學有所獲;我們的課堂必須是生動活潑的課堂,能夠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一定要站在落實新課程基本要求的角度,看待此次改革的成敗與得失。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的改革目標,即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課程改革力求達到以下幾個目標:第一,課程內容的突破——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內容,增強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經驗的聯繫,拓展視野,引導創新與實踐。第二,課程結構的創新——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以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適應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要。第三,建立新型的教學方式——鼓勵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創設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改革評價機制——建立發展性評價體系,改進校內評價,推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建立教育質量監督機制。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待課改中出現的問題。有兩種心態,一種是積極地心態。即冷靜思考、尋找對策、不斷完善。一種是消極的心態。即迷失方向、徘徊彷徨、全盤否定。前一種心態是我們應該抱有的心態,只有這樣,課改才會不斷髮展。課改如此,社會的變革亦如此。

(三)一定要本着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全力以赴做好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的各項工作。

我們知道,改革是需要承擔風險的,這種風險最終要體現在學生的身上。如果説,由於我們工作的失誤或者不到位,給學生髮展帶來不良後果,不管我們的初衷怎樣,我們都無法推脱責任。

改革是需要勇氣的,更是需要付出的。只要我們有一種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憑藉我們全體教師的實力和智慧,就會想出規避風險的辦法,就會投入足夠的精力,去把過程做細做實,就會取得預期的效果。

(四)一定要樹立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我們的行動提供明確的方向。

個人擁有一些正確的理念,不見得能立即成功;但是如果缺乏正確的理念,就算一時幸運,終究還是會打回原形,難逃失敗的。

如果説理念決定行為是正確的話,那麼,只有來自內心深處的理念,才能產生正確的行為。也就是説,一個強加於自己的理念,是不能為自己的行為起到指導作用的。

本方案從xx學年開始實施。

xx中學

二〇一四年八月

國中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課堂教學實施方案(3) | 返回目錄

確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人地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是教育適應新時代的必然要求,針對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進行大膽探索與改革,遵循“先學後教、先練後講、合作探疑、競爭展示、當堂達標”的原則,逐步形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與交流、點評與小結、課堂檢測”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了開放式教學,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真正減負提質。結合國中部實際,結合上一年度課改的成果,特制定本方案。

一、課堂教學改革領導機構

顧 問:洪xx 周xx 易xx

組 長:徐xx

副 組 長:廖xx 顏xx 彭xx

成 員:易xx 周xx 徐xx 易xx 楊xx 左xx 陽xx

陳國偉 陳xx 周xx

説 明:在課堂教學改革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各年級以年級組長為核心,以班主任為骨幹成員,組成年級課改研究小組。

二、課堂教學改革的基本目標

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建立靈活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以小組學習為組織核心,切實用好學部的學案,打造高效課堂,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1、課堂教學模式要按照“先學後教,當堂達標”的要求,要求每堂課學生的練習不少於十分鐘,學生參與面不少於80%,當堂達標率為80%以上。

2、各班按要求建立學習小組,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在七、八年級全面推行導學案進行教學。

三、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要求:以學論教

1、由評教師的講解精彩度為主變為評學生的參與度為主;

2、由評教學環節的完備性為主變為評教學結構的合理性為主;

3、由評課堂的活躍度為主變為每個學生真正進入學習狀態為主;

4、由評師生的交流互動為主變為評學生的交流展示為主;

5、由評教師的板書設計為主變為評學生的作業、筆記等練習為主;

6、由評教師的基本功為主變為評學生聽、説、讀、寫的基本能力為主。

四、課堂教學重要環節的調控

1、加大班內學習小組的調控力度。學習小組的組建要根據學習成績和性格特點等情況,組內異質,組間同質,每個組6人左右,每個組可設文科組長、理科組長各一名,小組學習實行任務驅動,競爭展示,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加大教師講解時間的調控力度。一節課教師講解時間一般不得超過20分鐘。課堂要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即:講學生提出的問題,講學生不理解的,講知識缺陷和易混易錯知識,“三不講”即:學生不預習之前不講,沒問題不講,有問題學生不講之前不講。課堂上要及時糾正錯誤,給出正確答案,改變教師作用,由教、領變為啟發、督促、幫助。

3、加大學生練習方式的調控力度。讓學生掌握和推行練習的基本方式,如提問、對話、複述、爭辯、閲讀、默寫、摘抄、作業、實驗、設計、小結、表演、遊戲等。達到“以練習為主線,以思維為主攻,以發展為主旨”的目標。

4、加大交流展示的調控力度。充分地讓學生展示。激發比、學、趕、幫、超的興致和願望。交流展示要更多地關注中下游學生。

5、加大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調控力度。根據授課內容的不同,可讓學生在課前預習,亦可在課中自學,自覺目標要明確,任務要具體,晚自習時間一般要求教師不講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主學習。

6、加大檢查落實的力度。加大對學生作業、隨堂練習、隨堂筆記、校本學案、單元檢驗試卷等的檢查力度。

五、課堂教學改革的實施步驟

1、教師培訓:由教務處組織培訓,統一思想、落實精神。

2、各年級按學校規定完成班級小組架構建設,定人定座次定小組成員職責。由年級組長、班主任具體落實,在第七週前完成。

3、第八週由教務處組織召開全體學習小組組長會議,落實小組合作學習各項規章制度。

4、組織聽評課活動。方式主要有:每年級每週至少上一節課改示範公開課,年級組長安排與隨堂聽課相結合,教研組組織聽評課。教師聽課後要及時寫出點評。

5、及時評估反饋。在七、八年級全面推行課改,及時對小組進行評價,每月一次班評,每期一次校評。每月對校本學案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小結。每月對課改情況進行總結,在“長鴻杯”教學競賽中充分展示課改成果。教務處負責備案,學部負責抽檢,學期期中、期末教務處公佈各教研組課改量化分。

6、期末各教研組、教務處寫出總結。

xx實驗學校國中部

xx年下期

附1:學習小組考核標準

1、常規紀律:與學校百分賽要求量化得分。

2、小組制度:班級制訂小組制度,組員積極參與課堂小組討論,認真解答學習問題,積極參與課堂展示與交流,積極參與組員之間互幫互學活動。①有規範的小組自我管理制度,並得到全組同學的遵守;②小組內分工明確,合作意識強,組長能認真擔負起職責,值日生值日任務能及時完成。3小組成員之間要建立一對一的互幫互學的合作學習關係,即學習優秀的學生對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的輔導幫助,以及學生之間在學科學習方面的輔導幫助。

3、作業規範:主要檢查落實校本學案的使用情況。

4、學習效果:班級根據每月月考及其它學習情況進行小結,及時表彰先進小組。

附2:集體備課一些要求

1、在研究自主學習環節實施時,要以課程標準、教學內容為依據,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和具體要求,任務的提出要注重基礎知識,充分考慮任務的可實現程度,儘可能避免任務過泛、過難的情況。

2、在研究學生合作探究環節實施時,要精心挑選典型情境,按科學嚴謹、明確清晰、難易有度的要求設置問題,併為問題的解決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方法指導。

3、在研究展示與交流環節實施時,要對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有基本的框架,對交流範圍和交流內容做到心中有數,能夠有效駕馭和指導。要充分考慮課堂教學的生成狀況。

4、集體備課要備校本學案,組內統一如何最高效的使用好學案。

4、及時做好教學反饋和教後反思的工作,記錄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狀況和問題,提出今後的改進的辦法和發展方向。

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課題實施方案課堂教學實施方案(4) | 返回目錄

枝江三中高中

一. 課題研究背景及現狀分析

當前我校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無效和低效問題。我校課堂教學改革就其總體而言,在朝着新課程的理念和方向紮實推進,但由於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和領會不到位以及由於實施者缺乏必要的經驗和能力,課堂教學改革也出現形式化和低效化的現象,故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校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

一直以來,我校英語教學在教學思想上重視教學實踐和教學結果,而忽視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和研究;重視對學生雙基的落實,而忽視過程方法和情感體驗;重視應試教學,而忽視對學生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和良好習慣的養成。

為改革我校英語教學與新形勢發展不相適應的現狀,貫徹落實新課程理念,實施新教材,全面提高教師素質,提高教學水平,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即發展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根據我校教科室統一規劃,落實《枝江三中教育科研規劃綱要》,參照枝江三中“農村普通高中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課題實驗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二、課題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十分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在知識教學的同時,關注過程方法和情感體驗。這突出表現在:1.把過程方法視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儘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閲讀、探索、思考、觀察、操作、想象、質疑和創新等豐富多彩的認識過程來獲得知識,使結論和過程有機整合起來,知識和能力和諧發展。2.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體驗,努力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努力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種對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關注是舒張的以知識為本位的課堂教學所難以想象的,也難以企及的。用參加課改的教師自己的話説:“現在的課堂不能只有知識的傳授,我們還要關心學生是怎麼學會的,他們在學的過程中有什麼樣體驗。”這實在是了不起的進步,因為它把以人為本、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思想落到了實處。

新課程背景下有效教學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有效教學關注人的全面發展。科學主義和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教學是否有效並非依賴於完全客觀地標準來判斷,實際上對教學有效性的判斷是一個價值負載的活動,它取決於人們的教學價值觀和教學目標觀。對教學目標的不同認識,必然會導致對教學有效性的不同判斷。

(2)有效教學旨在促進學生的學習。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有效教學是一整套為促使學生學習、實現教學目標而採用的教學策略。有效教學的着重點在於“有效”,而教學的“效”則體現在學生的學習上,體現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上。因此,判斷教學有效性的標準是學生的學習。有效教學要求教師承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具有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觀念。

(3)有效教學呼喚效益意識。優化理論認為,有效教學強調教學效果,教學效果的底線就是教學目標的達成。同時,有效教學強調時間合理而充分的利用,追求有限時間內學生髮展的最大化。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又反對絕對量化或過於量化,而且將定性與定量、過程與結果相結合,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教師的工作表現。

(4)有效教學需要反思與創新。有效教學必然是一種反思性實踐,有賴於教師持續的反思與探究。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有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創造精神,也需要教師具有經驗意識,從經驗中學習,形成自己的實踐智慧。

在這四個理論的支撐下,我們把高中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界定為立足於農村高中學科教學實踐,針對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農村高中學校的教育環境,以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系統借鑑、整理、選擇教學經驗,對成功的有效教學經驗進行分析與整合,在有效的教學策略、有效的學習策略、有效的教學評價策略上取得突破,形成有效教學策略體系和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的成長和教師的發展。

三、研究目標及所要解決的問題

(一)研究的目標:

第一,如何對學困生進行心理上的指導和學習上的幫助。教育界著名的“期望效應”實驗,證明了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態度和評價將對學生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尤其是對那些英語學習能力不強、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教師對他們的期望值一定要適度,這是促使這部分學生逐步產生較高的自我期望值的前提。還要讓這部分學生真正懂得,雖然成功是通過努力才能獲得的,但也並非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要想成功,除了必須有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精神外,還必須打下堅實的科學知識的基礎。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善於“授業”和“傳道”,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不能做拔苗助長的事情。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德勒認為,任何人在開始生活的時候都具有自卑感。學習能力不強和學習成績不理想,往往會造成這一部分學生的自卑,因此教師一定要樹立起這一部分學生的自信心。

第二,如何開發非智力因素,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智力是什麼?我國學者認為:“智力是一種綜合認識能力,由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等組成,其中抽象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情感智力的實質反映出個體準確地、有效地加工情緒與情感信息的水平,是情感與理智(包括認知)協調的結果。美國著名心理學家gardner則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個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學校里根本沒有所謂“差生”存在。美國人類行為學家、心理學博士丹尼爾·古爾曼在《情感智力》一書中,認為情感智力其實就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瞭解自己情緒的能力;二是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三是自我激勵的能力;四是瞭解他人情緒的能力;五是維繫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因此説,情感是處於核心地位的非智力因素,是學習和工作的內驅力,是溝通師生關係的橋樑。心理學研究證明:情感與認知、熱情相隨相生、與需要、動機、信心和興趣等的關係極為密切。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因此,英語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對於並非母語的英語的接受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就必須注意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情感認知及語言表達能力,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情緒能力,培養學生以良好的情緒帶動學習,以促進其多維智力的全面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採取“以讚揚為主”和“以批評為輔”的辦法。“以讚揚為主”指的是受到老師的經常表揚,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自豪感和榮譽感,從而使學生自覺自願地進一次提高和完善個人的多維智力及綜合能力。

第三,如何使傳授語言知識與“任務型”教學相結合。《新課程標準》強調:“課堂教學應該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儘量採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由於英語是高中學生的一門核心學科課程,所以一直以來教師在教學中都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以“教”為出發點,過多地注重了對英語基礎知識的傳授,過多地強調了學生對詞彙的背誦記憶和對語法規則的掌握理解,恰恰忽視了學生英語學習的心理特點、智力特點和思維特點,忽略了英語是一種語言,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用來交際。這樣一來,使得英語課堂教學基本上體現的是教師的“教”,很難體現出學生的“學”。能夠改變這一現狀的教學方法只有“任務型”教學。“任務型”教學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直接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的教學方法或理念。“任務型”教學關注學習的過程,注重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強調生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多邊互動,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實踐、體驗、參與、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採取“任務型”教學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感受學習的樂趣。“任務型”教學的特點是:轉變教師角色,重視學生主體性;突出任務的互動性和合作性;創設生動情境,激發起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面向全體,人人蔘與,注重全員發展。很多教學實踐證明,“任務型”教學在實際英語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效果是明顯的。

第四,如何體現人文關懷,運用情感因素激發學生的內在發展動力。在我們的周圍往往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教師深得學生喜愛的原因,一是因為這位教師的課講得有滋有味,二是因為這位教師對學生非常關心。學生喜歡這位老師,便容易學好這位老師教的課。加上這位老師的課再講得好,他的學生便容易普遍出成績。美國學者羅傑斯認為,“人的認識活動伴隨着一定的情感因素,當情感因素受到壓抑時,人的自我創造潛能就得不到發展和實現”。因此,只有真正尊重和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激發起學生的熱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其實教學也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不僅指“傳道授業”的本領,還包括了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本領。每上完一節課,都不僅僅是學生經歷了一次新的學習歷程,同樣也是教師經歷了一次新的教學歷程。那麼如何在課堂上體現人文關懷,如何運用情感因素激發學生的內在發展動力呢?筆者認為,只有走進學生多姿多彩的內心世界,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善於發現藴藏在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必然能夠做到讓我們的英語課堂充滿新鮮的生命活力,讓學生在更新、更美的境界中愉快地學習。加強課堂教學中的人文關懷,同樣是對英語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教師與學生相處得和諧、融洽,不僅有利於情感的溝通,加深師生之間彼此的理解,而且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健康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第五,如何營造輕鬆的學習氣氛。俗話説:“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利用課前十分鐘創造出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比如唱一些英語歌曲,開展一些有趣的複習知識型的遊戲,活躍課前氣氛,增強英語課堂的趣味性,引發學生的求知慾。倘若教師只知道在課堂上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始終處於消極、被動的學習地位,沒有什麼輕鬆、愉快的氣氛,因而對知識也就毫無興趣可談,也就更談不上學習的輕鬆。無數例證表明,營造一個寬鬆、舒適、愉悦、和諧的課堂氣氛,不僅能使師生的情感交融,還能使師生雙方都感覺到教與學是一種樂趣,而不是負擔。一般來説,營造輕鬆的學習氣氛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式:一是創設思維情境,通過問題的解決獲得愉悦感;二是在講授中,運用多種技巧使學生獲得愉悦感;三是通過大膽的、合乎情理的想象,創造性地複述課文,使學生獲得愉悦感;四是引入竟爭機制,通過學習的成功獲得愉悦感;五是開展合作性學習和任務型學習,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悦。

第六,如何構建科學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研究意義:

第一,促使教師增強素質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思想。引導教師強化教學目標意識,克服教學的隨意性。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在教學中方法更加靈活多樣。

第二,開發非智力因素,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學法指導、更新教學手段。為學生打好英語基礎。讓高中學生形成個性化的英語學習方式,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及健康豐富的情感。

第三,構建科學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準確體現高中英語課程的價值追求。

四、研究內容、重點

研究的內容:

(一)研究教師的有效教學策略。以教師有效的“教”來促進學生有效的“學”。內容主要有:教學準備策略(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資源的利用、開發與整合、教學行為選擇的研究);教學實施策略(主要教學方法、教學活動程序、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媒體);教學評價反思策略(做好教學後記、教學案例和教前反思的研究)。

(二)研究學生的有效學習策略。研究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學習方式的特點,開展有效學習方法指導的研究,有效訓練練習的研究,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完成知識的建構,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研究學校的有效評價體系。在新課程改革中,評價改革既是重點也是難點,要通過建構農村高中課堂有效教學評價標準、學生有效學習評價標準來促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實現學校精細化管理,促進課堂教學質量和學校辦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四)研究有效地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研究的重點 :

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研究如何讓學科課堂富有個性,使學生學習成績得以提高,個性得以充分發展;難點是如何引導教師建立新課程觀念,杜絕“穿新鞋、走老路”現象,腳踏實地地落實實驗步驟,促進學生成績的提高。

五、研究的思路、過程與策略

研究的思路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高中生應該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掌握學習方法,有較好的閲讀鑑賞、表達交流能力,基本的信息處理能力,融會整合英語知識的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要素,形成富有個性的英語學習方式。

在研究過程中要端正態度,堅定信心,以高漲的熱情冷靜的頭腦面對課改,除傳統之弊,興課改之利,具體措施:

(一) 倡導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繼承傳統優秀教法。

(二)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 。

(三)重視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合理使用現代媒體,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實效。

研究的過程 本課題將進行為期三年的實驗研究

1. 準備階段: xx年9月~xx年12月,在高一一年的基礎上,比較分析新教材的特點,進行現狀的分析,確立研究方案。研究人教版教材體例與英語課堂教學指向之間的關係。

2. 實施階段: xx年1月~xx年12月,在課程改革中具體實施,實踐探求,總結分析,資料積累,撰寫論文。重點研究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 總結階段:xx年1月~xx年6月,效果評價,總結交流,論文結集。

研究的策略:

1. 比較法:比較舊教材體例與人教版教材體例的差別

2.調查實驗法:實施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調查課堂教學的效果,進行比較,然後進一步完善。

3.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係,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便因材施教。

4.文獻借鑑法:借鑑教育理論和教改發展動態,支撐構建本課題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

5.經驗總結法:及時總結教學中的經驗和教訓,修改補充和完善研究過程。

六、預期研究成果

預期研究成果:

1. 通過實施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改變以前只是被動地聽講,做題的習慣,從“要我學”到“我要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通過獨立探索、積極體驗、協作學習等方式,使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學習、提問、思考、交流,課堂氣氛要明顯比以前活躍,學生的知識面更加廣闊。

2.教師在教學中方法更加靈活多樣。構建新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準確體現高中英語課程的價值追求,讓高中學生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七、課題研究的組織管理:

本課題屬於學校“農村普通高中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的一級子課題(分課題)隸屬於學校課題實驗領導小組的管理。本部分課題由英語二級子課題組成,二級子課題由英語教研組管理。二級子課題由實驗教師承擔實驗,所有文材料均須向教研組和教科室報送電子文稿。英語一級子課題組信箱:x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課題實驗方案枝江三中高中

一. 課題研究背景及現狀分析

當前我校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無效和低效問題。我校課堂教學改革就其總體而言,在朝着新課程的理念和方向紮實推進,但由於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和領會不到位以及由於實施者缺乏必要的經驗和能力,課堂教學改革也出現形式化和低效化的現象,故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校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

一直以來,我校英語教學在教學思想上重視教學實踐和教學結果,而忽視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和研究;重視對學生雙基的落實,而忽視過程方法和情感體驗;重視應試教學,而忽視對學生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和良好習慣的養成。

為改革我校英語教學與新形勢發展不相適應的現狀,貫徹落實新課程理念,實施新教材,全面提高教師素質,提高教學水平,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即發展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根據我校教科室統一規劃,落實《枝江三中教育科研規劃綱要》,參照枝江三中“農村普通高中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課題實驗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二、課題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十分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在知識教學的同時,關注過程方法和情感體驗。這突出表現在:1.把過程方法視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儘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閲讀、探索、思考、觀察、操作、想象、質疑和創新等豐富多彩的認識過程來獲得知識,使結論和過程有機整合起來,知識和能力和諧發展。2.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體驗,努力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努力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種對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關注是舒張的以知識為本位的課堂教學所難以想象的,也難以企及的。用參加課改的教師自己的話説:“現在的課堂不能只有知識的傳授,我們還要關心學生是怎麼學會的,他們在學的過程中有什麼樣體驗。”這實在是了不起的進步,因為它把以人為本、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思想落到了實處。

新課程背景下有效教學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有效教學關注人的全面發展。科學主義和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教學是否有效並非依賴於完全客觀地標準來判斷,實際上對教學有效性的判斷是一個價值負載的活動,它取決於人們的教學價值觀和教學目標觀。對教學目標的不同認識,必然會導致對教學有效性的不同判斷。

(2)有效教學旨在促進學生的學習。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有效教學是一整套為促使學生學習、實現教學目標而採用的教學策略。有效教學的着重點在於“有效”,而教學的“效”則體現在學生的學習上,體現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上。因此,判斷教學有效性的標準是學生的學習。有效教學要求教師承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具有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觀念。

(3)有效教學呼喚效益意識。優化理論認為,有效教學強調教學效果,教學效果的底線就是教學目標的達成。同時,有效教學強調時間合理而充分的利用,追求有限時間內學生髮展的最大化。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又反對絕對量化或過於量化,而且將定性與定量、過程與結果相結合,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教師的工作表現。

(4)有效教學需要反思與創新。有效教學必然是一種反思性實踐,有賴於教師持續的反思與探究。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有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創造精神,也需要教師具有經驗意識,從經驗中學習,形成自己的實踐智慧。

在這四個理論的支撐下,我們把高中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界定為立足於農村高中學科教學實踐,針對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農村高中學校的教育環境,以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系統借鑑、整理、選擇教學經驗,對成功的有效教學經驗進行分析與整合,在有效的教學策略、有效的學習策略、有效的教學評價策略上取得突破,形成有效教學策略體系和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的成長和教師的發展。

三、研究目標及所要解決的問題

(一)研究的目標:

第一,如何對學困生進行心理上的指導和學習上的幫助。教育界著名的“期望效應”實驗,證明了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態度和評價將對學生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尤其是對那些英語學習能力不強、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教師對他們的期望值一定要適度,這是促使這部分學生逐步產生較高的自我期望值的前提。還要讓這部分學生真正懂得,雖然成功是通過努力才能獲得的,但也並非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要想成功,除了必須有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精神外,還必須打下堅實的科學知識的基礎。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善於“授業”和“傳道”,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不能做拔苗助長的事情。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德勒認為,任何人在開始生活的時候都具有自卑感。學習能力不強和學習成績不理想,往往會造成這一部分學生的自卑,因此教師一定要樹立起這一部分學生的自信心。

第二,如何開發非智力因素,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智力是什麼?我國學者認為:“智力是一種綜合認識能力,由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等組成,其中抽象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情感智力的實質反映出個體準確地、有效地加工情緒與情感信息的水平,是情感與理智(包括認知)協調的結果。美國著名心理學家gardner則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個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學校里根本沒有所謂“差生”存在。美國人類行為學家、心理學博士丹尼爾·古爾曼在《情感智力》一書中,認為情感智力其實就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瞭解自己情緒的能力;二是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三是自我激勵的能力;四是瞭解他人情緒的能力;五是維繫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因此説,情感是處於核心地位的非智力因素,是學習和工作的內驅力,是溝通師生關係的橋樑。心理學研究證明:情感與認知、熱情相隨相生、與需要、動機、信心和興趣等的關係極為密切。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因此,英語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對於並非母語的英語的接受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就必須注意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情感認知及語言表達能力,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情緒能力,培養學生以良好的情緒帶動學習,以促進其多維智力的全面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採取“以讚揚為主”和“以批評為輔”的辦法。“以讚揚為主”指的是受到老師的經常表揚,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自豪感和榮譽感,從而使學生自覺自願地進一次提高和完善個人的多維智力及綜合能力。

第三,如何使傳授語言知識與“任務型”教學相結合。《新課程標準》強調:“課堂教學應該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儘量採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由於英語是高中學生的一門核心學科課程,所以一直以來教師在教學中都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以“教”為出發點,過多地注重了對英語基礎知識的傳授,過多地強調了學生對詞彙的背誦記憶和對語法規則的掌握理解,恰恰忽視了學生英語學習的心理特點、智力特點和思維特點,忽略了英語是一種語言,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用來交際。這樣一來,使得英語課堂教學基本上體現的是教師的“教”,很難體現出學生的“學”。能夠改變這一現狀的教學方法只有“任務型”教學。“任務型”教學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直接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的教學方法或理念。“任務型”教學關注學習的過程,注重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強調生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多邊互動,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實踐、體驗、參與、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採取“任務型”教學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感受學習的樂趣。“任務型”教學的特點是:轉變教師角色,重視學生主體性;突出任務的互動性和合作性;創設生動情境,激發起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面向全體,人人蔘與,注重全員發展。很多教學實踐證明,“任務型”教學在實際英語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效果是明顯的。

第四,如何體現人文關懷,運用情感因素激發學生的內在發展動力。在我們的周圍往往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教師深得學生喜愛的原因,一是因為這位教師的課講得有滋有味,二是因為這位教師對學生非常關心。學生喜歡這位老師,便容易學好這位老師教的課。加上這位老師的課再講得好,他的學生便容易普遍出成績。美國學者羅傑斯認為,“人的認識活動伴隨着一定的情感因素,當情感因素受到壓抑時,人的自我創造潛能就得不到發展和實現”。因此,只有真正尊重和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激發起學生的熱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其實教學也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不僅指“傳道授業”的本領,還包括了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本領。每上完一節課,都不僅僅是學生經歷了一次新的學習歷程,同樣也是教師經歷了一次新的教學歷程。那麼如何在課堂上體現人文關懷,如何運用情感因素激發學生的內在發展動力呢?筆者認為,只有走進學生多姿多彩的內心世界,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善於發現藴藏在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必然能夠做到讓我們的英語課堂充滿新鮮的生命活力,讓學生在更新、更美的境界中愉快地學習。加強課堂教學中的人文關懷,同樣是對英語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教師與學生相處得和諧、融洽,不僅有利於情感的溝通,加深師生之間彼此的理解,而且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健康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第五,如何營造輕鬆的學習氣氛。俗話説:“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利用課前十分鐘創造出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比如唱一些英語歌曲,開展一些有趣的複習知識型的遊戲,活躍課前氣氛,增強英語課堂的趣味性,引發學生的求知慾。倘若教師只知道在課堂上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始終處於消極、被動的學習地位,沒有什麼輕鬆、愉快的氣氛,因而對知識也就毫無興趣可談,也就更談不上學習的輕鬆。無數例證表明,營造一個寬鬆、舒適、愉悦、和諧的課堂氣氛,不僅能使師生的情感交融,還能使師生雙方都感覺到教與學是一種樂趣,而不是負擔。一般來説,營造輕鬆的學習氣氛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式:一是創設思維情境,通過問題的解決獲得愉悦感;二是在講授中,運用多種技巧使學生獲得愉悦感;三是通過大膽的、合乎情理的想象,創造性地複述課文,使學生獲得愉悦感;四是引入竟爭機制,通過學習的成功獲得愉悦感;五是開展合作性學習和任務型學習,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悦。

第六,如何構建科學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研究意義:

第一,促使教師增強素質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思想。引導教師強化教學目標意識,克服教學的隨意性。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在教學中方法更加靈活多樣。

第二,開發非智力因素,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學法指導、更新教學手段。為學生打好英語基礎。讓高中學生形成個性化的英語學習方式,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及健康豐富的情感。

第三,構建科學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準確體現高中英語課程的價值追求。

四、研究內容、重點

研究的內容:

(一)研究教師的有效教學策略。以教師有效的“教”來促進學生有效的“學”。內容主要有:教學準備策略(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資源的利用、開發與整合、教學行為選擇的研究);教學實施策略(主要教學方法、教學活動程序、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媒體);教學評價反思策略(做好教學後記、教學案例和教前反思的研究)。

(二)研究學生的有效學習策略。研究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學習方式的特點,開展有效學習方法指導的研究,有效訓練練習的研究,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完成知識的建構,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研究學校的有效評價體系。在新課程改革中,評價改革既是重點也是難點,要通過建構農村高中課堂有效教學評價標準、學生有效學習評價標準來促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實現學校精細化管理,促進課堂教學質量和學校辦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四)研究有效地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研究的重點 :

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研究如何讓學科課堂富有個性,使學生學習成績得以提高,個性得以充分發展;難點是如何引導教師建立新課程觀念,杜絕“穿新鞋、走老路”現象,腳踏實地地落實實驗步驟,促進學生成績的提高。

五、研究的思路、過程與策略

研究的思路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高中生應該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掌握學習方法,有較好的閲讀鑑賞、表達交流能力,基本的信息處理能力,融會整合英語知識的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要素,形成富有個性的英語學習方式。

在研究過程中要端正態度,堅定信心,以高漲的熱情冷靜的頭腦面對課改,除傳統之弊,興課改之利,具體措施:

(一) 倡導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繼承傳統優秀教法。

(二)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 。

(三)重視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合理使用現代媒體,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實效。

研究的過程 本課題將進行為期三年的實驗研究

1. 準備階段: xx年9月~xx年12月,在高一一年的基礎上,比較分析新教材的特點,進行現狀的分析,確立研究方案。研究人教版教材體例與英語課堂教學指向之間的關係。

2. 實施階段: xx年1月~xx年12月,在課程改革中具體實施,實踐探求,總結分析,資料積累,撰寫論文。重點研究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 總結階段:xx年1月~xx年6月,效果評價,總結交流,論文結集。

研究的策略:

1. 比較法:比較舊教材體例與人教版教材體例的差別

2.調查實驗法:實施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調查課堂教學的效果,進行比較,然後進一步完善。

3.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係,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便因材施教。

4.文獻借鑑法:借鑑教育理論和教改發展動態,支撐構建本課題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

5.經驗總結法:及時總結教學中的經驗和教訓,修改補充和完善研究過程。

六、預期研究成果

預期研究成果:

1. 通過實施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改變以前只是被動地聽講,做題的習慣,從“要我學”到“我要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通過獨立探索、積極體驗、協作學習等方式,使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學習、提問、思考、交流,課堂氣氛要明顯比以前活躍,學生的知識面更加廣闊。

2.教師在教學中方法更加靈活多樣。構建新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準確體現高中英語課程的價值追求,讓高中學生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七、課題研究的組織管理:

本課題屬於學校“農村普通高中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的一級子課題(分課題)隸屬於學校課題實驗領導小組的管理。本部分課題由英語二級子課題組成,二級子課題由英語教研組管理。二級子課題由實驗教師承擔實驗,所有文材料均須向教研組和教科室報送電子文稿。英語一級子課題組信箱:v教科室信箱:b

本課題組織管理採用各級分管制

一級子課題負責人:謝保宜負責分課題研究工作,並組織管理好各個子課題的正常活動。

二級子課題承擔人:負責每個子課題的正常開展,並作好本子課題的研究工作。

c教科室信箱:c

本課題組織管理採用各級分管制

一級子課題負責人:謝保宜負責分課題研究工作,並組織管理好各個子課題的正常活動。

二級子課題承擔人:負責每個子課題的正常開展,並作好本子課題的研究工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shishi/q4jpe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