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精選工作報告 >

優秀國中地理小課題開題報告(精選5篇)

優秀國中地理小課題開題報告(精選5篇)

優秀國中地理小課題開題報告 篇1

選題背景:

優秀國中地理小課題開題報告(精選5篇)

年國際地理聯合會發表《地理教育國際憲章》,針對地理學在解決日益突出的全球性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上的巨大優勢,高屋建瓴地指出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負責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在各個不同的級別的教育中都可以成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興趣的科目,並有助於終身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明確提出地理教育要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習的地球概況、各大洲及主要國家的自然人文地理特點等基本知識,閲讀和使用地圖,運用地理圖表等基本技能,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以及地理觀察觀測等能力方法,初步形成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等等,正是地理素養的重要組成,是對學生生活有用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可長期以來,地理學科在學校課程中被視為小科副科,而作為非會考科目的國中地理更是地位低下。隨着現在初高中分離辦學,許多初級中學受會考指揮棒的影響,沿用傳統的教學評估標準衡量教師的教學,使教師穿新鞋走老路,不能真正實施新課程改革,也使學生學習地理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差強人意,無法為高中地理學習或走向社會打下一定的基礎。而今年開始,國中地理又得受新頒的會考制度的指揮,可能回到為應試而教學。

雖説現代地理教學的研究在國內外都不是一個新課題,但是系統研究生活中的地理並結合新評價機制和整合歷史地理教材的研究較少,特別是立足國中地理教學開展的此類研究更少。基於以上思考,我們提出了《國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的課題。本課題將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經驗,以生活化的教學為突破口,優化和整合國中地理教材,構建一種開放的、探究的教學環境,真正賦予地理教學以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實現三維目標,提高學生地理素養,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高中地理的內在需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地理學習中去。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約翰、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

在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中,杜威首先論述了教育與生活的關係。從批判傳統教育出發,他明確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杜威認為,在教育成為促進美好生活的一種手段的同時,教育本身也應該是一種美好的生活。因為正是在這種美好生活的過程中,生活擴大並啟迪學生的經驗,刺激並豐富學生的想象。他強調説:學校的第一任務是教學生在他發現自己所在的這個世界裏生活,理解他在這個世界上分擔的責任,使他在適應社會方面有個良好的開端。只有當他把這些事情做得很成功,他才有時間或興趣去從事純屬智力活動方面的修養。

經驗是杜威實用主義經驗論的基石。這一概念有兩層意思,一是經驗的事物;二是經驗的過程。杜威認為,經驗總是處於流動、變化和更新之中的,已有的經驗是獲得新的經驗的基礎。在杜威看來,經驗和生活又是密不可分的,學生的發展不可能脱離具體的生活,脱離學生的經驗,經驗發展的連續性同樣表現在學生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的統一性和完整性上。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的生活過程,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教育的本質就是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在推行鄉村教育的過程中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觀點來源於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改造。陶行知認為杜威的觀點只是把社會生活中的東西搬一點到學校裏做點綴,就像鳥籠裏放上一兩根樹枝一樣。因此陶行知強調指出:要先能做到社會即學校,然後才能講學校即社會;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後才能講教育即生活。

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要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本身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這個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對我們面向生活的中學地理教育很有啟發,我們既不可能讓學生像徐霞客那樣天天跋涉于山水之間,也不能讓學生天天關在學校裏,像只籠中鳥,與生活世界隔離。我們要把生活與教育,學校與社會緊密結合起來,讓中學地理教育處處面向生活。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中面向生活的理論啟示

皮亞傑和維果斯基被認為是建構主義的直接先驅。根據皮亞傑的觀點,個體的認知結果通過同化和順應而不斷髮展以適應新的環境。同化即為當個體遇到新的刺激時,把這種新的刺激對象納入到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之中;順應則是對已有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以使其與環境相適應。個體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和順應之間的平衡過程逐步建構起來的。而在維果斯基看來,學習是一種社會建構,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重視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地位。

因此,逐漸形成的建構主義的教育理論的基本思路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①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②注重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教學。③注重協作學習,提倡師徒式傳授。④注重提供充分的資源,讓學生自我探索。建構主義的基本思路與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思路有許多相通之處。在中學生的生活世界中,挖掘真實的生活教育資源作為教學情景,指導學生對地理系統學科知識的學習,是當前教學體制下面向生活的中學地理教學最應該實現的方式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藴涵的面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的倡導者和代表

人物。在他看來,人的全面發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識、同積極的社會活動和勞動活動、同任意選擇職業的可能性聯繫着。蘇霍姆林斯基多次強調,學生不可能永遠呆在學校,接受教育者的監督,他們早晚是要走向社會,走向現實生活的,如果沒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們就無法有計劃地安排自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難以抵制不良傾向的侵蝕,其成長過程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他認為在孩子越小的年齡時,越多地把社會的現實情況教給他們,越有助於使其形成永恆的價值觀。因而,我們應該使教育貼近生活,促進學生在生活中真實的成長。

課題研究的意義

有利於體現地理學科的價值

地理學科具有科學、文化、生活、社會價值等諸多價值,特別是我們當前正在大力提倡建設和諧社會,強調社會責任感,地理教學應當培養學生保護地理環境的責任感。由於傳統地理教學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離學生疏遠了,以至於他們產生疑問:地理學了究竟有什麼用?因此,突出對生活有用的國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能夠讓學生感覺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對地理學習建立一種需求感我需要地理知識,同時也建立了一種責任感學好地理知識是一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

有利於增強生活能力

鑑於學生缺乏生活技能的傾向,地理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操練,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

有利於激發學生對地理的樂學心理。

樂學,指學生喜歡學地理

學生要能樂學,就要培養其興趣愛好,激發其求知求新的慾望。五彩繽紛的生活景觀,多種多樣的社會生活現象與問題,會引起他們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只要教師在地理教學中,經常將生活化的素材帶入課堂中,運用適當的教學技巧,學生的興趣會大大增強。而且地理教學生活化,真實自然,記憶深刻。良好的地理基礎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將為高中地理的學習和走向社會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是:(1)對國中地理課程中藴涵的生活實例的分析。(2)對國中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點的調查與分析。(3)高一學生學習地理的困難調查與分析。(4)分析國中歷史課程中滲透的生活地理的內容。(5)優化和整合國中教材與校外課程資源中的生活地理,構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學。(6)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師生互動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1)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學。(2)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師生互動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本課題研究的難點是:探索構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學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並付之於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教學行為充實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

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地理生活化教學方法。

課題研究的主要策略:

地理課堂生活化

教學情景生活化

將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地理課堂教學,學生會產生共鳴,易於接受與理解,增加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生活化

教師要善於隨時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適時地將生活中學生隨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接受地理,瞭解地理,掌握地理。

積極進行生活化的技能訓練

地理基本技能的訓練是地理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地理基本技能訓練的生活化要求着眼於學以致用,而非學以致考,訓練材料應儘可能來自生活。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敍述,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動促思,體現了動中有學玩中有學的思想。

處處留心皆學問,讓學生生活地理化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心自然環境的思想感情。

當今全球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人類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時代要求我們學好地理,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關注家鄉的生態

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基本方法,對於地理這門學科,觀察更為重要。因此,地理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地理眼,在生活中發現地理知識的存在。讓學生養成良好觀察習慣,多看勤看,調動多種感官留心周圍的人事物景,創造良好的觀察條件,把所學知識與觀察對象聯繫起來。

利用案例開展研究性學習。

案例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學生

的生活中有許多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並提供生

活案例。也可以讓學生利用各種媒體、網絡以及開展社會調查捕捉、收集各種地

理信息。

做生活的有心人,開發和利用地理課程資源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課程資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義、有利於課程實施或達到

課程標準的教育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説,學生的世界就不再僅僅侷限於有限的教科書或教材,多姿多彩的世界都能成為,也應該成為學生活生生的教材,成為不可或缺的課程資源。

要使地理課程理念轉變為有效的地理教學實踐,實現地理教育功能,有賴於

廣大地理教師課程資源意識的覺醒,以及對相關資源的積極開發和創造性的利用。

研究工作的步驟及成果形式:

準備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5月):

課題組成立,學習研究計劃和相關材料,明確本課題研究的內容。

立項階段(20xx年5月20xx年2月):

A)撰寫開題報告;

B)設計國中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地理學習興趣點的調查問卷;

C)問卷調查數據統計與分析

實施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

A)討論研究課題實施策略;

C)課題組的老師每人上一節地理生活化教學的校際公開課;D)初步擬定國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模式,並逐步完善研究方案。

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

A)整合專題講義,形成校本教材《初級中學生活地理》;

B)舉行面向全市的國中地理生活化教學展示課;

C)結題報告《國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

課題研究成果形式:

課題參加人員的組成和分工:略

優秀國中地理小課題開題報告 篇2

選題背景:

年國際地理聯合會發表《地理教育國際憲章》,針對地理學在解決日益突出的全球性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上的巨大優勢,高屋建瓴地指出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負責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在各個不同的級別的教育中都可以成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興趣的科目,並有助於終身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明確提出地理教育要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習的地球概況、各大洲及主要國家的自然人文地理特點等基本知識,閲讀和使用地圖,運用地理圖表等基本技能,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以及地理觀察觀測等能力方法,初步形成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等等,正是地理素養的重要組成,是對學生生活有用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可長期以來,地理學科在學校課程中被視為小科副科,而作為非會考科目的國中地理更是地位低下。隨着現在初高中分離辦學,許多初級中學受會考指揮棒的影響,沿用傳統的教學評估標準衡量教師的教學,使教師穿新鞋走老路,不能真正實施新課程改革,也使學生學習地理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差強人意,無法為高中地理學習或走向社會打下一定的基礎優今年開始,國中地理又得受新頒的會考制度的指揮,可能回到為應試而教學。

雖説現代地理教學的研究在國內外都不是一個新課題,但是系統研究生活中的地理並結合新評價機制和整合歷史地理教材的研究較少,特別是立足國中地理教學開展的此類研究更少。基於以上思考,我們提出了《國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的課題。本課題將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經驗,以生活化的教學為突破口,優化和整合國中地理教材,構建一種開放的、探究的教學環境,真正賦予地理教學以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實現三維目標,提高學生地理素養,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高中地理的內在需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地理學習中去。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約翰、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

在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中,杜威首先論述了教育與生活的關係。從批判傳統教育出發,他明確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杜威認為,在教育成為促進美好生活的一種手段的同時,教育本身也應該是一種美好的生活。因為正是在這種美好生活的過程中,生活擴大並啟迪學生的經驗,刺激並豐富學生的想象。他強調説:學校的第一任務是教學生在他發現自己所在的這個世界裏生活,理解他在這個世界上分擔的責任,使他在適應社會方面有個良好的開端。只有當他把這些事情做得很成功,他才有時間或興趣去從事純屬智力活動方面的修養。

經驗是杜威實用主義經驗論的基石。這一概念有兩層意思,一是經驗的事物;二是經驗的過程。杜威認為,經驗總是處於流動、變化和更新之中的,已有的經驗是獲得新的經驗的基礎。在杜威看來,經驗和生活又是密不可分的,學生的發展不可能脱離具體的生活,脱離學生的經驗,經驗發展的連續性同樣表現在學生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的統一性和完整性上。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的生活過程,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教育的本質就是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在推行鄉村教育的過程中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觀點來源於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改造。陶行知認為杜威的觀點只是把社會生活中的東西搬一點到學校裏做點綴,就像鳥籠裏放上一兩根樹枝一樣。因此陶行知強調指出:要先能做到社會即學校,然後才能講學校即社會;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後才能講教育即生活。

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要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本身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這個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對我們面向生活的中學地理教育很有啟發,我們既不可能讓學生像徐霞客那樣天天跋涉于山水之間,也不能讓學生天天關在學校裏,像只籠中鳥,與生活世界隔離。我們要把生活與教育,學校與社會緊密結合起來,讓中學地理教育處處面向生活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中面向生活的理論啟示

皮亞傑和維果斯基被認為是建構主義的直接先驅。根據皮亞傑的觀點,個體的認知結果通過同化和順應而不斷髮展以適應新的環境。同化即為當個體遇到新的刺激時,把這種新的刺激對象納入到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之中;順應則是對已有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以使其與環境相適應。個體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和順應之間的平衡過程逐步建構起來的。而在維果斯基看來,學習是一種社會建構,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重視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地位。

因此,逐漸形成的建構主義的教育理論的基本思路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①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②注重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教學。③注重協作學習,提倡師徒式傳授。④注重提供充分的資源,讓學生自我探索。建構主義的基本思路與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思路有許多相通之處。在中學生的生活世界中,挖掘真實的生活教育資源作為教學情景,指導學生對地理系統學科知識的學習,是當前教學體制下面向生活的中學地理教學最應該實現的方式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藴涵的面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的倡導者和代表人物。在他看來,人的全面發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識、同積極的社會活動和勞動活動、同任意選擇職業的可能性聯繫着。蘇霍姆林斯基多次強調,學生不可能永遠呆在學校,接受教育者的監督,他們早晚是要走向社會,走向現實生活的,如果沒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們就無法有計劃地安排自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難以抵制不良傾向的侵蝕,其成長過程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他認為在孩子越小的年齡時,越多地把社會的現實情況教給他們,越有助於使其形成永恆的價值觀。因而,我們應該使教育貼近生活,促進學生在生活中真實的成長。

課題研究的意義

有利於體現地理學科的價值

地理學科具有科學、文化、生活、社會價值等諸多價值,特別是我們當前正在大力提倡建設和諧社會,強調社會責任感,地理教學應當培養學生保護地理環境的責任感。由於傳統地理教學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離學生疏遠了,以至於他們產生疑問:地理學了究竟有什麼用?因此,突出對生活有用的國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能夠讓學生感覺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對地理學習建立一種需求感我需要地理知識,同時也建立了一種責任感學好地理知識是一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

有利於增強生活能力

鑑於學生缺乏生活技能的傾向,地理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操練,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

有利於激發學生對地理的樂學心理。

樂學,指學生喜歡學地理。學生要能樂學,就要培養其興趣愛好,激發其求知求新的慾望。五彩繽紛的生活景觀,多種多樣的社會生活現象與問題,會引起他們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只要教師在地理教學中,經常將生活化的素材帶入課堂中,運用適當的教學技巧,學生的興趣會大大增強。而且地理教學生活化,真實自然,記憶深刻。良好的地理基礎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將為高中地理的學習和走向社會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是:(1)對國中地理課程中藴涵的生活實例的分析。(2)對國中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點的調查與分析。(3)高一學生學習地理的困難調查與分析。(4)分析國中歷史課程中滲透的生活地理的內容。(5)優化和整合國中教材與校外課程資源中的生活地理,構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學。(6)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師生互動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1)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學。(2)按新課標的理念構建師生互動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本課題研究的難點是:探索構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學。

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並付之於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教學行為充實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

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地理生活化教學方法

優秀國中地理小課題開題報告 篇3

研究課題:國中地理圖冊閲讀方法的指導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古語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是説閲讀文章、書籍讀得多了,其中的含義自然就會了解、掌握了。古人對閲讀的理解既獨到又深刻,就是現代的中國小生聽、説、讀、寫也是必須具備的基本功。那麼,地理圖冊的閲讀不同於一般的文學書籍,它有特定的範圍和含義,它是地理信息的載體,是地理教材的補充和延伸,它可替代大量語言文字,既形象直觀,又抽象概括,既是我們學習地理的工具又是地理考核的重要內容。因此,需要專門的訓練和指導。怎樣閲讀地理圖冊?如何更有效地將圖文結合起來形成系統的地理知識?這將使我們本次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對象:七年級年級(1)班、(2)班和八年級年級(1)班、(2)班。

研究實施計劃:

總結階段20xx年6月。對研究情況進行分析、歸納,對課題實施效果進行評價。整理研究材料,完成課題結題報告和論文撰寫,申請課題結題。

預期結果及表現形式:1、預期成果:初步形成一系列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對策。2、成果形式:論文、學案、課堂實錄、多媒體課件、課題研究報告等。

優秀國中地理小課題開題報告 篇4

二年來,我課題組以課題研究為龍頭,始終堅持“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科研育人”的方針,發揚科學、積極、求實、創新精神,加強領導,認真組織,不斷學習,勇於實踐,開拓創新,課題研究正常開展,教學研究蔚然成風。課題組全體成員緊緊圍繞課題方案中所確定的研究內容、目標、方法開展了一系列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研究,通過一些實實在在的學習與實踐研究,已取得了明顯的進展,課題研究取得了較大成果。在課題研究中,有45人次獲各級別獎勵。

一、課題研究的主要過程和活動

(一)、領導重視、成立機構、明確責任、全員參與。

為使我組《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研究》課題研究的工作能夠順利開展,使課題研究走向規範化,科學化。學校將本課題研究作為重要事情來抓,成立有課題研究領導小組。課題研究小組成員名單及分工如下:

組長:蘇琴負責統籌課題研究全局,指導課題開展工作,寫課題研究方案及課題總結報告。

副組長:羅錦英負責課題資料整理打印,及日常課題工作開展管理及記錄。

組員:顏居海施一才勞榮珍周勝黃春紅莫科進張麗梅鍾立菊包麗梅羅錦英謝紅妃(進行課題實驗,上研究課;做總結)

(二)做好課題研究主要活動設計

1、準備階段:(xx年9月——xx年10月)

(1)、做好課題的申報和論證。

(2)、組建課題組,商議研究計劃。

(3)、請有關專家對課題組成員開展研究方法和有關理論的培訓。

(4)、撰寫開題報告和召開開題會。

2、實施階段:(xx年11月——xx年6月)

開始試驗階段:(xx年11月——xx年3月)

(1)、按研究內容的相近,成立若干小組。

(2)、開展問卷調查和有關測試。

(3)、繼續根據需要進行教育教學理論和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訓。

(4)、組成的中心研究組,研究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理論和實踐中的問題。

(5)、開展各類研究活動,內容有組織觀摩課、討論和分析教學設計、記錄和案例分析、理論學習等等,不斷調整、改進策略,通過科研促教研。形成創新思維培養課教案

(6)、每學期制定課題活動計劃,定每週星期二上午第一、二節為課題活動研究時間。

(7)、每學期末做好資料歸檔、總結交流活動。

中期實踐階段:(xx年4月——xx年9月)形成“創新思維培養課堂

教學模式”

後期實踐階段:(xx年10月——xx年6月)探索“創新思維課堂培養

與對策”

3、總結交流階段:(xx年7月——xx年10月)

(1)、處理數據資料,整理研究成果,

(2)、召開有關專題研討會,成果展示會。

(3)、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4)、成果的整理和出版。如將研究過程中老師的有創新的、有價值的論文、課例、錄像、等加以整理、推廣。

(5)、結題鑑定。

(6)、在本地區內推廣成功的經驗和做法。

二、課題研究計劃執行情況

二年來,課題能按計劃,紮紮實實地開展。課題組針對課題研究中的問題,擬訂了課題實施方案與計劃,保證課題有序進行。二年來,課題組舉行校內課題研究活動近50多次,參加上級科研活動10多次。為保證課題研究的質量,課題組還嚴格執行考勤制度,從出勤率上保證課題的開展。此外,選定的兩個實驗班級作為課題研究成效參照。二年來,我們認真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教育理論學習,努力提高每個成員的理論水平。二年來,課題組結合欽州市教師繼續教育學習的內容要求與安排,每個成員都主動參加了市級組織的各項各次活動,與此同時,課題組組織全體成員定時學習教育教學科研理論,學習先進、有效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

2、充分保證課題研究時間。我們充分利用每週星期二上午用兩節課的課題活動時間,做到專時專題研究。課題研究實驗以來,根據本課題研究的計劃,課題組成員系統學習了《中國小教師科研指導》、《欽州市教育科研管理辦法》、《走進新課程》、《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課堂教學與學習成效評價》、《中學語文課評估》、《中國小教師素質及其評價》、《國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初步設想》、《觀念更新論》、《創新智慧論》《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情感教育教學的原則與環境》、《創新概念的鑑定及其研究意義》、《創新教育觀的內涵豐富性》、《創新思維教學模式淺探》、《從創新教育走向教育創新》、等等教育科研參考材料。

3、多形式、多渠道開展課題研究。規範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積極進行課題教學研究活動。課題研究實驗以來,我們認真進行了公開課、優質課的説課、集體備課和評課活動,堅持做到上公開課的老師必須提前一週説課,並且説課後進行集體備課,對課題研究課展開討論,獻計獻策。公開課上完後,人人蔘與評課,真誠坦率地探討一些教學問題。通過説課、評課,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提高很快。二年來,通過老教師的展示課,青年教師的公開課,新教師的彙報課以及新老教師帶徒一系列活動,整體上大大提高了教師的業務水平,也加深了對教材和學生的研究。課題研究中我們還十分注重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辦法,在研究的過程學校組織一部分教師到柳高、欽州一中、二中等一些學校學習、取經;同時還邀請了市縣教研員和專家來校作專題講座並指導教學科研工作。另外,我們圍繞課題,積極開展了第二課堂活動。課題研究實驗以來,我們堅持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特別是課外活動做到了具有學科特點,形式豐富多彩。二年來,我們成功地舉辦了多次全校性的語文創新活動。真正地豐富了校園生活,創設了語文學習的氛圍,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三、課題研究無變更情況記錄

本課題從xx年9月開始,在青雲中學經過近5個學期兩個循環的實驗,二年來課題研究負責人、課題名稱、研究內容都沒有變更,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農村政治課教學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探究教學法的策略組織機構和體系。課題研究效果顯著,成績突出。主要成果以論文、報告、專著等形式。本課題研究二年來管理單位不變。本課題於xx年10月完成研究工作。

四、課題研究成果出版、發表獲獎情況

1、創新課堂教學,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通過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也提高了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水平,二年來我校許多教師在市縣裏舉辦的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中獲獎。

2、二年來課題研究組發表或獲獎論文有:

《國中語文閲讀教學中情感教學策略運用的研究》、《農村國中語文有效教學的實踐與對策》、《情感教育的滲透---《背影》教學案例》、《如何落實農村教育》《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學》、《淺談如何在閲讀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淺談和諧教育》、《淺談探究性閲讀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淺談如何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關於語文教學創新的探索》、《淺談愛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語文教學創新之我見》、《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效應》《語文教學中情感滲透的探討》《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學》《淺談學生的心理思想特點與教育》《淺談如何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課題研究成果代表作:

1、《國中語文閲讀教學中情感教學策略運用的研究》

2、《情感教育的滲透---《背影》教學案例》

3、《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學》

4、《淺談如何在閲讀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5、《語文教學中情感滲透的探討》

6、《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效應》

6、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優秀國中地理小課題開題報告 篇5

一、課題研究的類型目的和意義

《全日制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應該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科學的學習方法是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的前提,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分層次地指導學生建立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幫助學生構建數學思維方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學習的基礎,對培養學生數學能力及持續發展有着深遠意義。興趣是學習動力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也是學好數學的必要因素,因此,關注並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是數學教學的關鍵內容。這正是本課題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目前,國內外關於國小生數學合作性學習,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開放性學習等方面研究成果頗豐,對國小生數學學習興趣培養方面的理論也成爭鳴之勢。但是鑑於地域性差異和學生個體差異,其具體針對性尚有欠缺之處。找到一套適合我地區國小生數學學習方法指導及學習興趣培養的教學方法需要我們自行探索。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理論行動研究理論

四、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探索國小生數學學習方法的規律及可行的數學學習科學方法,同時揭示學生興趣對數學學習方法形成激發作用,是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核心方法為行動研究法,同時伴以文獻研究、調查法、個案跟蹤法和試驗法。首先在專家的指導下對現行的國小數學學習方法進行甄別和梳理工作,針對現行國小數學興趣培養手段的弱點加以分析,重建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的理論,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模式。然後由專家、高校教育工作者、一線教師共同實踐和研討,三位一體合作對實驗學校的教學實踐進行共建和交流,及時調整研究過程中的偏差,記錄成功的經驗。通過兩個學年的行動研究,及期末和期終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測評數據,進行過程性評價和定性分析,總結出研究經驗,以國小生數學學習方法及興趣狀況調查報告行式形成研究中期成果,並提出指導意見向廣大教師推廣。

六、課題研究的實施週期、步驟和預期成果

課題研究的實施週期:20xx年7月~20xx年12月1.

準備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月

成立課題組,收集相應資料,開展國小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經驗交流和討論,制定課題研究的方案和計劃,對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理論進行重新建構,並着手調查研究。

2.實驗階段:20xx年3月~20xx年1月分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xx年3月~20xx年1月通過經驗交流對共建學校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進行教學實踐,選定實驗班和對照班,同年級的其他班級作外部參照。實驗班的教學主要以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教學為主,對照班用常規教學法進行第一階段的行動研究,完善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的教學理論。

第二階段:20xx年3月~20xx年1月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的教學手段,實驗教師在專家、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指導下獨立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並做好研究過程的記錄。期終對第二階段進行評估,總結經驗,得出最終結論。

3、結題階段:

20xx年3月~20xx年12月整理各種資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時邀請教育領導部門和兄弟學校有關教研人員進行評測、推廣和借鑑。

預期成果:形成《國小學生數學學習方法指導及興趣培養研究報告》並結題;參與實驗者各自撰寫研究成果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jingxuan/erpzv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