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 >

歷史小課題開題報告

歷史小課題開題報告

題目:信息技術整合鄉土史教學

歷史小課題開題報告

一、 本課題研究的現狀、意義和研究價值

鄉土歷史教學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歷史上具有全國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都是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在各個地方、各個民族的歷史中,因此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不但應全面瞭解祖國的歷史,也應具體地瞭解本地區、本民族的歷史。《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

課程標準》第四部分實施建議中要求中學歷史教學中要“充分開發利用鄉土教材和社區課程資源。鄉土教材和社區課程資源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和歷史感悟大有裨益。還應隨時隨地發現和利用社區中豐富的人力資源,如歷史見證人、歷史專家學者、歷史教育專家、閲歷豐富的長者等,他們能夠在不同層面,從多種角度為學生提供歷史素材和歷史見解。家庭也是歷史學習的一種資源,家譜、不同時代的照片、圖片、實物,以及長輩對往事的回憶和記錄,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有助於學生的歷史學習。”目前,我省在國中二年級開設了《安徽歷史》的教學,市教育局組織撰寫的《可愛的安慶》也正在使用,鄉土史的教學豐富了歷史教學的內容和活力,有利於完成中學歷史教學的各項任務,能夠進一步提高歷史教學的水平,推動歷史教學的發展。

然而,由於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認識不足以及會考所佔分值很少,不少學生對鄉土史缺乏興趣,造成教學中出現一些困難。針對此種情況,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加快信息技術和與鄉土史教學整合的研究,有廣闊的前景和實際的需要。在新課程的實行中,信息技術已不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而是作為新的教學模式貫穿於各門學科的教學中,然而由於我國存在着信息基礎設施和資源薄弱,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尚未普及等方面的問題,全面進行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整合缺少實踐的機會和物質保證。就整個中學歷史的教學來説,目前我市大部分的探索和研究限於單個課件的製作及公開課需要的層次水平上,主要原因是缺乏整體系統研究和有關經驗。面對時代的要求,中學歷史數學必須徹底改變為考而教、為考而學的狀況,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信息技術與鄉土史教學的整合也許正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讓每一個老師和學生通過整合,去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通過整合,更直觀的認識自己生活的家鄉,去領略家鄉歷史的輝煌燦爛,在體驗親自參與的樂趣中,去發揮各自的潛能,從而課內課外相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達到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觀點和創新之處

隨着新課程的實行,教師的教學方式與過去相比有很大的改變,教師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研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教師所需要掌握的資源要比過去更多、更廣,然而就鄉土史教學來看,目前,有關這一方面的教師備課、教學的資源非常少,甚至可以説除了一本教材,基本沒有其他資料。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現代化的有力手段,可以開發、組合和利用各種有益而豐富的資源,拓展教育和學習的時空,形式多樣,圖文並茂,情景交融,使信息技術與鄉土史的教和學融為一體,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鄉土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啟發學生去感受、去理解、去應用家鄉燦爛的歷史。學習家鄉的歷史,瞭解自己生活的地區,是學生的需要。鄉土史的內容都是與學生們生活的家鄉密切聯繫着的,因此做課題的研究可以就近取材,通過信息技術採集、加工、掌握第一手資料,學生也可以參與其中。另一方面,從目前我市各學校的物質條件來説,基本都具有了多媒體教室和微機室及相關設備,校園網建設也初具規模,教師和學生的計算機水平普遍提高,同時鄉土史教學的課程時間較短,一學期只有近十個課時左右,考試的壓力也不大,因此可以全面採用信息技術進行整合,這種實驗與研究將不會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從而能在實踐中獲得及時反饋、總結、處理有關數據和問題的條件,推進教學和研究的發展。

三、本課題研究的思路、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研究思路:以《安徽歷史》、《可愛的安慶》、校本教材和學生為對象,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整合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以教案、課件、論文和實物成果展示本課題研究成果和實用價值。

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在實驗實施之前、之中及完成一個階段或週期的實驗後,組織對實驗對象的綜合“前測”、綜合“後測”以及各種單項測試,藉此調查瞭解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指標達成情況。

2、個案研究法。從實驗對象中選擇具有不同側面代表性的典型樣本(學生),建立個性全程發展檔案、積累素材,藉此從個體樣本上摸索現代教育技術與鄉土史教學整合的有效方法。

3、實驗研究法。羣體上確定實驗樣本和非實驗樣本。其中實驗樣本為七、八年級各抽取一個班,其它班級為對比班。實驗班除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外,還着意發動學生進行網絡環境下的學習。

4、以上方法的使用,是在教師撰寫有關教材教案的基礎上,通過課堂教學和綜合實踐等形式進行。實際操作時,不拘泥於以上方法。

技術路線:

1.加大投入,完善硬、軟件建設,創設學校現代化教育環境,為信息技術與鄉土課程整合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我校根據《省中國小教育技術實驗學校設備及教材配備標準》、《安慶市現代教育技術裝備標準》和本校的財力可能,將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做到有超前意識,高起點裝備,逐步建成了校園廣播系統、校園通訊系統、校園計算機網絡系統,每個教室和教師辦公室都配備了電腦和多媒體小平台;建成了各學科實驗室和儀器室、計算機教室、音樂、美術教室、多媒體語音教室、綜合電教室、電子備課室,更進一步完善現代教育環境。信息技術軟件建設應與學校管理、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相配套,努力做到成套化、系列化、多媒體化,同時充分利用校園網絡系統,不斷蒐集積累完善各學科的教學資料,並積極開展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的開發、應用和研究;建設安慶十四中學網站,開設教學科研、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性學習等欄目,並建立了各教研組、班級網頁,這樣既促使教師在實踐中應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同時為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學習交流的園地。

2.加強學習、轉變觀念,明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義。教育改革,觀念先行,我們首先着眼於轉變教師觀念,讓教師確立現代教育理念,為此我們邀請專家作信息技術與創新教育講座,使教師認清信息技術是推動教育發展的重要動力,培養教師具備這樣一種素質:解放思想,接受先進的教育思想觀念;學習計算機和網絡的新技術,能將它有效地用於提高教學質量;重視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信息素質的創造能力。通過學習使我們的教師具備這樣一種觀念: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是教育手段改革的問題,而且是學校辦學目標、學生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成為“四有”新人,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基礎。促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整合。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實現教學方式和手段的現代化,促使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

3.加強校園網絡的建立,促進了教育信息的交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豐富了廣大教師的教育教學、教育科研的經驗。教師能夠通過網上查詢,下載大量的有關學科發展動態、國內外教改信息、名師教學經驗等,使教師通過查詢解決備課中參考資料不足的缺憾,使網絡進入課堂,實現了交互式的教學。

4.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對課題組成員進行分層次培訓。每週規定時間,對課題組成員分層次進行計算機知識的培訓,校園網絡使用、power point、authorware等動畫製作技術的培訓、滲透新理念的因特爾未來教育培訓,要求大家都能在網絡環境下查詢、閲覽和開展教學活動,更有效的實施信息技術與可愛的安慶學科的整合。

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XX年6月——XX年8月)

(1)召開籌備會議,組織課題組,確定實驗方案,向安慶市教育局電教館申報課題。

(2)收集相關文獻資料,制定學期研究計劃。

(3)培訓實驗教師,建立目標檢測指標體系,購置教學軟件,建立教育教學資源庫,確定實驗課例。

2、實施階段:(XX年9月-XX年8月)制定實施方法與策略,開展實驗課教學,並收集實驗過程中的數據資料,檢驗實驗效果,探索現代教育技術與教學整合的有效途徑。

3、實驗總結階段:(XX年9月-XX年12月)整理分析實驗數據資料,研究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策略,撰寫實驗報告和論文,推廣實驗成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baogao/mmxoq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