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 >

國中語文課題開題報告範文

國中語文課題開題報告範文

課題名稱:

國中語文課題開題報告範文

國中語文新課程與弘揚民族文化的研究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正是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從經史子集到典章文物,從幽深小巷的寸磚片瓦到深冢古墓裏的吉光片羽,從洞天福地的名勝古蹟到煙雨寺廟的悠遠鐘聲,我們無不感受到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基因,也正是我們中華文化厚德載物的滋潤和輝光日新的照耀以及世世代代志士仁人的薪火相傳使我們的民族生生不息,日漸強大。然而,時至今日,當計算機、人造衞星、宇宙飛船、超導體、遺傳工程、wto等紛至沓來的時候,任何民族都無法遊離於這一潮流之外,任何民族的文化也同樣的,既面臨着失卻個性自我,被潮流淹沒,並消解亡失於其中的危機;也迎來了一個文化擴張發展,日趨強大,勢成主導之流的機遇。我們既不能因為曾有一個輝煌的古代文化時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為近百年來的落伍而自暴自棄。因此,中共xx大報告指出“面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xx同志則在建黨八十週年的講話中説:“我國幾千年歷史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時代精神加以繼承和發展,做到古為今用。”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我們的民族文化正面臨着危機和挑戰。因此,在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保護和弘揚民族文化是一個緊迫任務。

中國的語文素質教育離不開對民族語文和民族文化的準確把握,離不開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的弘揚,如果脱離深厚的民族語言、文化基礎,語文素質教育就必然流於虛妄而不可想像。據此,語文素質教育更應重視漢語言文字自身的特徵,合乎其內在的學習經驗和規律。重點應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民族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勤熟讀成誦、勤校勘查證、勤運思練筆。二是“課文無非是例子”,選文要“取法乎上”,經典的、時代的,都要典範、合讀,文質兼美。對最能體現漢語特點、漢語規律的詩、詞、曲、賦和散文等,要指導學生有選擇地讀;對充分體現時代氣息和時代精神的時事美文、文學精品、科普讀物,要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讀,力求使學生做到通古知今,融會貫通,化而能用。三是要注意教給學生學習中華民族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精華的方法,充分發揮中華民族重整體辯證和直覺體悟的思維優勢,在讀寫中既學會系統、全面、動態的審視、分析、解決問題,又達到思想感情的滋潤、薰染和精神情操的提高和超越的目的。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標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等新理念的全面實施,語文的活力又得以充分的體現,從而也為弘揚民族文化搭建了一個嶄新的舞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人類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語文。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古往今來大量的文學作品和文化典籍。在這座珍貴寶庫中,藴藏着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不僅誕生了老子、孔子、莊子、荀子、墨子等一批偉大的思想家和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陸游、關漢卿、曹雪芹、魯迅、郭沫若等文學大師,而且出現了《詩經》、《論語》、《孟子》、《離騷》、《史記》、“唐詩”、“宋詞”、“元曲”及《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等宏篇鉅著和藝術精品。這既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值得每一位炎黃子孫自豪,同時也是全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語文教材從中精選的上百篇詩文佳作,雖然只是滄海一粟,但通過學習這些藝術珍品,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祖國無比豐富的語言文字知識,而且可以從不同時代、不同體裁的珍品中感受到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脈搏,得到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的薰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我們對語言文字的解讀,其實是對文化的解讀。

基於以上思考,我們提出了“國中語文新課程與弘揚民族文化的研究”的子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國中語文新課程與弘揚民族文化的研究》課題的開展,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積澱他們的文化功底,讓學生打好傳統的根基。

1、使學生初步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在祖國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養料,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另一方面,通過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識真偽、分善惡、辨美醜的能力,剔除各種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成為21世紀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開拓者和建設者。

2、在教會學生認識和掌握本民族的語言文字的同時,使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讀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閲讀淺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語言和文化經典名篇的積累和文化底藴。

3、以“語文教學跟生活實踐相結合,實現課內外銜接”為指導思想,初步形成“課內外結合、學用結合”的語文新課程教學策略及“語文新課程與弘揚民族文化”課堂教學模式。

4、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使我校語文教師及時轉變觀念,更新知識,具有比較厚實的文化素養和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的能力。

三、研究的理論依據

1、本課題以馬克思人的發展的學説為核心理論支撐。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人的素質的發展和完善就是一個人類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改造的過程。教育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中介環節,通過這個中介,使人類個體從接受人類文化遺產發展到創造新文化,人的素質正是沿着這樣的歷史過程不斷得到改造、提升和完善。本課題在具體策劃與實施中以現代認知理論、現代課程論、現代教學論為支撐理論,主要依據有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及《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中有關文化教育理論。

2、本課題是一個應用性研究的課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假設是: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內在價值,通過新課程教材體系與新課程實施策略的構建等途徑,將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相融合的民族文化精髓內化為青少年的精神素質,培養與提升青少年的民族意識,形成具有民族氣派與時代精神的理想人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他們鉻下對傳統文化的記憶,培養學生成長為“一個生活在和諧世界中的完美的人”,成長為21世紀承擔復興民族大業、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棟樑之材。

3、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先進的教育理念。

4、不斷髮現、蒐集到的報刊、網站的動態資料。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國中語文新課程與弘揚民族文化的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探其冰山之一隅。它首先應該是“新課標視野下”的一種研究,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它必須是以新的課程標準理念作統帥,把握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這一基本特點。從中學生的特點出發,確定研究的價值取向。

因此,我們立足教材,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以如何宣揚國中語文教材所藴涵的傳統美德(諸如剛毅奮進、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協和萬邦的寬容精神,憂國憂民、獻身祖國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等等這些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以及如何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解讀民族文化典籍和如何把傳統文化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內涵,昇華為做人的行為作為研究重點,結合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設計好相關的語文學習的活動方案,為學生創造綜合學習的機會,從而來尋求弘揚民族文化的途徑和策略。

根據以上界定,本課題研究的重點:

1)、現代中學生對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現狀調查分析;

2)、新教材所藴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與弘揚;

3)、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解讀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鄉傳統文化的發掘與研究;

5)、在新課標下弘揚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文化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

6)、研究如何把傳統文化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內涵,昇華為做人的行為。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蒐集和查閲有關文獻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體現民族文化的內容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3)、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並付之於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教學行為充實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通過一系列課內外語文的實踐活動(如親近古詩文經典工程、成語故事演講比賽、設計名人名言卡,彙編某一主題的古詩文:如勤學篇、勵志篇等以及課本劇表演、觀看有關展示民族文化的影視錄象等)尋求新語文與弘揚民族文化之間聯繫的橋樑,研究一條適合新形勢下語文教學的途徑。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課題研究對象:

本校七年級全體學生。

六、課題研究的程序

第一階段 XX年10月——XX年2月:開始實施課題:

①XX年10月:a)課題開題;b)“民族文化知多少”問卷調查及數據分析;整理新教材有關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的課文,制訂教學方案;

②XX年11月——XX年2月:a)討論研究課題實施策略;b)根據《課題標準》推薦的目錄和老師根據班級實際補充課外閲讀內容,並制訂“親近古詩文”經典工程方案;c)課題組的老師每人設計一個與弘揚民族文化教學有關的活動課方案,資源共享。d)初步擬定文化課堂教學模式,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 XX年3月——XX年7月:實施課題研究方案:

①XX年2月——XX年7月:a)開始實施“親近古詩文”經典工程;b)邀請專家指導課題。

②XX年9月——XX年1月:a)開展語文實踐活動;b)舉行“語文文化課堂教學新模式”展示課;

③XX年2月——XX年7月:課題階段總結:a)每人完成一個教學經驗總結,一個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學方案評析。b)整理資料。c)完成課題階段總結報告。

第三階段 XX年8月——XX年6月:繼續實施完善後的課題方案:

①XX年7月——8月:開展暑期語文實踐活動。

②XX年9月——XX年6月:繼續實施完善後的課題方案。

③XX年7——10月:課題總結:整理資料,完成課題總結報告。

七、研究成果形式

實驗報告;論文報告、課堂教學案例集、調查報告、語文活動方案集、學生成果(習作、小論文等)、課件、課堂教學展示(含錄像)等

八、課題研究的組織與管理

1、課題研究組織機構

課題領導小組:負責人:熊水忠(校長) 組長:鄧井英(語文教研員)

組員:舒菁 甘樹林 熊霞 鄒德花 楊春蓉 鄧品 塗小清 高永紅 周雲 周求香

2、課題實驗管理

本課題組的研究活動接受《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總課題組的指導,由學校(實驗基地)課題領導小組、學校教科室具體管理,學校提供課題研究所需經費和其它條件,課題執行組定期向學校彙報研究情況,接受指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baogao/0gxvk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