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精選工作報告 >

十八屆五中全會解讀+綠色發展

十八屆五中全會解讀+綠色發展

導讀: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今天解讀的內容是:五中全會十大關鍵詞之五:綠色發展。

十八屆五中全會解讀+綠色發展

全會指出: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專家解讀: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相對薄弱的領域。十八大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有懶於清潔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的轉變,分步驟、有計劃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十分必要。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綠色發展是經濟新常態下的必然選擇,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長遠未來。

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第一次成為在全會的中心議題。經歷了三十多年粗放式高速發展,目前我國面臨着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先發展再治理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入瓶頸,嚴峻的環境問題對社會百姓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國務院新聞辦公室XX年11月3日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強調了“xx”五大發展理念,其中一大發展理念是綠色發展,是“xx”規劃的重中之重。介紹了通過低碳發展、節約高效利用資源、市場化的手段進行管理資源利用三大措施並舉,力求在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取得成效。

綠色發展首要任務是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同時也是下階段中國經濟保持適度中高速發展的動力之一。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推動低碳循環發展要求社會和企業必須積極尋求高效利用資源的模式,大幅降低能源、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強度;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資源優化。通過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加快發展綠色經濟產業,推動綠色生產體系的形成。同時,促進社會消費方式轉變,推動技術更新,進一步促進創新經濟的發展。在目前傳統經濟全世界都陷入停滯的背景下,我國綠色經濟發展尚處於初期發展階段,有着巨大的發展潛力,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重要的增長點。

綠色發展就是最大的民生,央視一位評論員如此評論。黨的十八大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多措並舉,通過法律、制度、資金導向、文化引導以及使用約束性指標等嚴厲的行政性手段,強制推進、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全過程。生態文明,不論對於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是對於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都是至關重要的。因而,提高發展質量,堅持綠色發展是經濟新常態下的必然選擇,是事關全體國人生活質量,與每一位在中國國土上生活的人密切相關的重大民生,也關係到民族長遠未來。

拓展閲讀:

XX年解讀十八屆五中全會內容思想要點》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實現“xx”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髮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鮮明地把創新擺在發展理念的首位。

中國已走上全面創新之路。創新發展將成為“xx”時期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的關鍵驅動因素,是實現“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下全面發展的根本支撐和關鍵動力。

新動力·新空間·新體系 創新是發展全局的核心和基點

“這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全黨同志要充分認識這場變革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公報的話擲地有聲。

這場關係發展全局深刻變革的一大關鍵詞就是創新。

當今中國,與改革形影相隨的一大關鍵詞也是創新。

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全會對創新發展的定位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一脈相承。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驅動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只有通過創新驅動,中國經濟才能實現由大到強。

如果説,黨的十八大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為國家戰略。那麼,十八屆五中全會則進一步強調了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和基點地位。專家認為,這意味着“中國號”巨輪的破浪遠航的引擎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事實上,創新早已成為以xx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高頻詞。

XX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各同志集體來到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參觀創新成果展示。這是中央政治局首次將集體學習“課堂”搬到紅牆外,現場上了一堂生動的“創新課”。

XX年10月19日,全國首個“雙創周”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啟動。從“科學的春天”到“創新的春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創新創造與市場規則相融合,積聚起中國經濟新的澎湃動力。

這是中國創新創業者的黃金年代。“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動了大眾創新創業熱潮。”科技部部長萬鋼説。

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全會對創新發展的闡釋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化和拓展。

創新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

“這裏的創新不是狹義上的創新,而是涵蓋了理論、制度、科技、文化方方面面。所謂基點,就是要把創新的理念深入人心,貫徹到一切工作當中,形成經濟社會新動能。”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説。

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構建產業新體系……科技創新深化和拓展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XX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xx”收官“xx”佈局的承啟之年。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把創新提高到發展全局核心和基點的新高度,並回答了站在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現實座標上,中國發展的動力靠什麼?空間在哪裏?體系怎麼建?

當中國經濟的“三期疊加”又與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相交織,中國發展的立足點,必須轉到效率質量上來,必須轉到創新發展上來。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義平表示,世界經濟的發展就是靠創新引領的發展,是創新促使經濟發展,不斷從已有的層次上升到更高的層次。經濟發展質的飛躍,是產業突變基礎上的經濟增長,創新“驅動”着經濟發展。

創新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升級 創新提高國家綜合國力

創新帶來生機,創新產生動力。近年來,中國創新資源投入持續增加,企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創新環境日益改善,科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斷提高。

“xx”期間,我國科技創新取得重要進展,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從XX年的50.9%提升到XX年的54%,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xx’以來,我國持續加強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科研,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科技創新為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和民生改善提供重要支撐。”萬鋼説,“xx”時期,國家將聚焦實體經濟,聚焦產業升級,聚焦民生改善,充分激發創新潛力,為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奮鬥。

中國人的創新能力和實力已為世界矚目。

“中國正在快速成為全球技術創新中心,是默克全球研發網絡的關鍵組成部分。”德國默克集團執行董事雷科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為了藉助中國“腦力”,默克正在不斷加大在華研發方面的戰略佈局,最近幾年先後在中國設立醫藥研發、液晶中國中心以及投資公司。

創新成績斐然,提升空間巨大。和全面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目標相比,當前中國的創新水平依然有較大差距:創新驅動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仍較低,經濟增長模式仍處“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並存階段,全社會的創新動能依然不足。

位於重慶的墨希科技有限公司在推出3萬台手機觸摸屏後,仍在考慮如何把觸摸屏繼續和下游對接更緊密,把產品變成商品,建立起盈利模式。重慶墨希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史浩飛説,作為產業鏈上游,在現有產業對接上已經遇到不少困難,“中下游企業大多不想花錢研發做小白鼠”。

“還有更多的企業不能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任興磊説,“大量傳統制造產業仍不具備創新的話語權,大量的傳統制造產業由於高層次人才、管理人才、研發人才的限制和障礙,至今沒有走出結構調整的路子。”

創新能力與經濟社會轉型發展要求不相適應、體制機制與創新創業快速發展不相適應、科技領域佈局與發展大勢不相適應……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征途上,消除這些“不相適應”,已刻不容緩。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説,科技與經濟脱節問題仍然存在,企業創新動力和轉化能力的不足是其中的最大瓶頸,尤其是民企創新投入不足,如得不到政府創新資源的公平配置,創新動力就無法得到充分釋放。

“把科學家的創新鏈、企業家的產業鏈、金融家的資金鍊等有效銜接,才能實現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中科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吳樂斌説。

“中國正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無論是轉型發展,還是提高綜合國力,都必須通過創新。”王軍説“中國必須把握住這一輪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機遇,必須立足於自主創新,立足於體制機制改革。”

“未來5到XX年,中國發展的立足點要轉到效率和質量上來。把創新發展作為首要核心理念,這是適應國內國際形勢、短期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長期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需要。”王軍説。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 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我要在中國建一個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實驗室。”

1996年,奧地利。面對導師“你的夢想是什麼?”的提問,時年26歲的潘建偉如是回答。XX年,他放棄海外教職回國,在中國科技大學組建實驗室。

潘建偉團隊建成國際上首個規模化的城域量子通信網絡;量子通信京滬幹線工程正積極建設;牽頭實施“量子科學實驗衞星”……“如果搶佔量子通信先機,就有望抓住由模仿者變成引領者的機遇。”潘建偉説。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宋衞國説:“國家要集中力量提升科技能力,比如發揮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對一些重大科技項目形成突破。”

五中全會公報指出,要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積極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創新,民族的振興之要,國家的發展之根,企業的成功之源。

創新創業大潮,不斷壯大創新經濟的內核,持續釋放充沛活力。五中全會對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創新引領型發展作出了部署:

——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培育壯大若干重點經濟區,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

——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實施《中國製造二0二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

——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製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

“在未來5年中,科技創新這個發展的強大”新引擎“將會加速發力。”宋衞國認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把創新深入人心,從創新的主體到創新的制度,從國家創新環境到社會創新環境,逐步發展形成創新理念和良好社會氛圍。

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引領未來時代發展。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中國有信心也有能力,去詮釋科技“第一生產力”對“中國夢”的深刻內涵。

英國《自然》雜誌執行主編暨自然出版集團大中華地區總監尼克·坎貝爾表示,中國高質量科研產出的持續增長令人印象深刻。世界上有越來越多最好的研究是在中國發起、主導和完成的。

在中國,“創新的春天”已經來到。科技與創新必將積聚起中國經濟新的澎湃動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jingxuan/7mrqn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