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精選工作報告 >

十八屆五中全會解讀綠色發展

十八屆五中全會解讀綠色發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態環境,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此,結合全會精神和“xx”以來我區生態建設的發展,就內蒙古如何在“xx”期間通過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推進生態內蒙古建設的問題,內蒙古師範大學經濟學院管理系主任胡偉華接受了記者專訪。

十八屆五中全會解讀綠色發展

“5年前,國家‘xx’規劃中關於綠色發展是這樣要求的: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着力點。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温室氣體排放強度,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此次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的理念上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認為綠色是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新貢獻。”胡偉華説,黨和政府的戰略規劃具有延續性,指導思想更加科學,更加符合社會經濟運行發展的基本規律。在實現綠色發展的具體措施上也體現了綠色發展的本質要求。相比較而言,“xx”規劃建議中更加明確強化了“綠色發展”的理念,認為綠色是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同時把“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新貢獻”作為總目標,不僅提升了綠色發展的目標層次,增強了綠色發展的質感和想像性,也表明了中國在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責任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化。

胡偉華告訴記者,“xx”期間,自治區圍繞構建綠色產業體系、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節能減排等重點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生態綜合治理效果明顯,全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減少”,森林資源實現持續增長,草原生態惡化趨勢得到緩解,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顯著。二是循環經濟試點取得了顯著成效,以循環經濟模式發展產業的格局正在形成。以煤炭、電力、化工、冶金、建材等行業為重點,培育一批國家級循環經濟骨幹企業,圍繞資源的循環利用、節能減排和產業鏈延伸,形成了一批循環經濟產業鏈。同時通過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推廣綠色施肥、用藥技術,發揮農牧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推進循環型農牧業產業體系的建設。三是節能減排成效顯著,XX年萬元生產總值能耗超額完成“xx”進度目標,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4%。四是生態環境建設資金投入方式和渠道逐漸多元化,意味着有更多渠道資金給予了生態建設以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胡偉華認為,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不能否認自治區在綠色發展中還面臨着許多現實的問題,生態系統脆弱的現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建立和完善生態建設機制的任務依然十分艱鉅,從根本上解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實現可持續發展仍然面臨着重重困難,任重道遠。因此,自治區“xx”規劃的編制必須以國家“xx”發展規劃為指導,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增長與綠色發展的關係。要最終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打造北疆亮麗風景線,要圍繞着“轉”、“減”、“限”、“保”等有效的方法和途徑貫徹綠色發展的理念。

轉——是要加快產業的轉型升級。要樹立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理念,在產業結構調整上,要以發展質量效益為中心,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減輕產業發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

減——即節能減排,發展低碳循環經濟。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術創新,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加快發展風能等清潔能源,主動減少碳排放。強化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資源節約,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發展循環經濟,逐步建立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綠色發展方式。

限——指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重點開發區域提高產業和人口集聚度,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產業准入負面清單,限制開發。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

保——是加大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加大環境治理和保護的投資,全面加強大氣、水、土壤等環境污染的治理,最大限度地增加生態資產,保持我區天堂草原的美譽度和高“顏值”。

最後還要普及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宣傳,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構建低碳社會。

發展綠色農牧產業築牢綠色發展根基

——訪內蒙古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中心主任 李巖

“綠色發展,就是要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降低能耗和物耗,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相協調。就是要在今後的發展中倡導生態、綠色、低碳、循環的理念,把發展的過程和結果‘綠色化’‘生態化’,並將此作為綠色發展的主要內容和途徑,也就是我們常説的走可持續發展道路。”11月17日,內蒙古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中心主任李巖接受記者採訪時,暢談內蒙古如何加強綠色發展。

李巖説,相對於別的省區,我區有獨特的農牧業生產環境優勢、生產資料優勢和產業加工基礎優勢,適宜發展綠色農牧產業,但同時我區也是典型的內陸省區,受水資源、氣候條件約束性大,農牧業生產成本高。明顯的優勢和劣勢決定了我們必須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牧業、綠色農牧業。

“從綠色農牧產業發展現狀來看,‘xx’期間,發展綠色農牧業,要將保護農牧業資源和環境作為發展綠色農牧業的基本方針和長遠目標。要按照《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XX-2030年)》中明確的‘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來治理農業、農村污染,確保農牧業可持續發展。從市場發展趨勢來看,現在人民羣眾對食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無污染、綠色農畜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xx’期間,要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提高生產數量,滿足綠色消費需求。從‘xx’任務目標來看,綠色農牧業的發展還需要各級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共同努力,為綠色農牧產業發展創造條件,突出我區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的各種優勢,制定具體有效的政策,又快又好地完成‘xx’任務目標。”李巖説。

我區是全國發展綠色農牧業較早的省區之一,截至XX年底,全區共有有效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478個,3年有效期內無公害農產品總數1269個,年生產總量1072.72萬噸。全區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識企業144家,認證產品389個,認證產量226.73萬噸,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79個,種植業基地總面積2440.5萬畝。全區經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認證的有機企業41家,產品323個,認證產量44.6萬噸。

李巖告訴記者,綠色農畜產品“綠不綠”,關鍵在“源頭的標準化”。要以“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誌農產品)為抓手,作為農牧業標準化生產的重要內容,圍繞主導產業按照“三品一標”的國家標準,制定科學規範的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生產加工技術操作規程、產品質量標準,形成統一的生產標準體系。整體上要因地制宜,結合農區、半農半牧區、牧區各自特色大力發展綠色農牧業。具體要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良種工程,完善各類補貼政策,深化農牧業改革,大力發展農畜產品加工產業,推進農牧業科技創新,強化建設現代農牧業的科技支撐,提高農牧民科技文化素質,幫助農民更好地掌握綠色農業生產新技術。將綠色農牧產業發展目標列入各級政府年度考核內容,助推產業發展。並積極爭取自治區政府對“三品一標”認證企業實行獎補政策,從而引導各級政府建立獎補機制,加快綠色農牧產業發展步伐。他説,確保綠色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一方面要加強全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強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要通過追溯體系建設,站在全區的高度破解農畜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建立起各環節的質量信息互通機制和質量安全責任追罰機制。

心情越來越好環境越來越美

每天一早,家住烏海市海勃灣區的張桂梅老人都要到附近的公園去鍛鍊身體。今年73歲的張桂梅不僅喜歡鍛鍊,還喜歡用手機在朋友圈裏曬隨手拍到的美景,“烏海藍天”“大美烏海湖”“青山翰墨園”“黃河濕地”……這些美麗的照片被頻頻曬出,張桂梅的朋友紛紛為烏海的碧水藍天點贊。

“以前空氣不好,早上出來鍛鍊的人也不多。”張桂梅回憶,作為“煤城”,以前烏海市的空氣質量可沒這麼好,尤其是在上世紀90年代,烏海冬日早晨的天空總是灰濛濛的,空氣中滿是嗆人的煙硫味,人們早上出行都要帶上口罩,身上的白襯衫過不了一會兒就變黑了。很多第一次到烏海的人,第一印象就是空氣不好。

張桂梅每天早晨起牀後,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查看當天的空氣指數,空氣質量的改善讓她有很直觀的感受。“現如今烏海的空氣質量真是比以前好了很多,每天都能看到藍天白雲,早上出去鍛鍊身體也不覺得嗆了。”老人經常邀請外地的朋友來烏海感受環境的變化,欣賞美麗的風景。

幾年以前,剛考上中國地質大學的魯翔,就準備大學畢業後就留在外地,不準備回烏海了。最近,從外地回烏海看父母的魯翔發現,城市的環境和以前大不一樣了,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蔚藍的天空、波光粼粼的烏海湖在他眼裏就是最美的風景。“去年我還考慮要不要回烏海發展,但看家鄉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還是想要回來。”魯翔説,以前一提起烏海,就會被打上煤城,工業城等烙印,如今看到的卻是天藍、地綠、水清,118平方公里水面的烏海湖讓整個城市“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山水相依”,美麗如同畫卷徐徐展現在人們眼前,泛舟於烏海湖,遊走於各環湖景觀,已然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首選,烏海實現了從“煤都”到“山水新城”的華麗轉身。

“從烏海市環保局的監測數據來看,截至目前烏海的優良天數共202天,優良天數達標率為67.8%。”魯翔説,通過對環境保護的出重拳整治,許多烏海市民都明顯感受到城市上空有灰濛濛煙霾的日子開始變得越來越少,城區的空氣質量有了很大改善。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方式,在給我們帶來物質上富裕時,卻也給我們幸福感打了折扣,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切合民眾嚮往。”魯翔説,現在“綠色”發展不再是掛在嘴邊,而是要真正的落到實處,讓一個好的生活環境改善整個城市的生活質量,讓生態保護和發展,使大眾收穫更加豐厚的綠色回饋。

我們都在盼望自己的生活周邊有良好的空氣在流動、有優美的環境可潤目,我們在享受社會進步的同時,也要儘自己最大努力,履行公民應盡的環境責任。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力戒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等等,都是我們應當參與綠色發展中的可取行動,有了大家的參與,“綠色”發展才可以順利的推進、才可以轉化出良好的效果、才可以保持住取得的成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jingxuan/x4wd6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