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調研報告的結構(精選10篇)

調研報告的結構(精選10篇)

調研報告的結構 篇1

今年3月以來,xx公司對林木資源和板材市場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深入調查,並有兩名相關人員來到我縣進行了實地考察。據他們調查瞭解,板材市場巨大,市區內的板材銷售商多達七千家以上,其中的板材市場經銷商就有二千多家,所經營的木工板、刨花板、層板等系列產品主要來自山東、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廣西、上海等,甚至有部分依賴進口。為此,該公司決定來投資,興辦年產10萬立方米的板材加工廠滿足重慶板材市場需求,拓展公司發展目標。他們對我縣的土壤、氣候、招商環境等進行考察後認為,他們引進的速生美國三角葉揚雜交品系很適合在我縣生長,擬把10萬立方米的板材加工廠建在我縣,並在我縣配套造林10萬畝。

調研報告的結構(精選10篇)

我們也對該項目進行了深入調研,建議以xx公司入駐我縣為契機,儘快啟動我縣速生豐產林項目的建設,加快推進我縣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現將調研結果彙報如下,供領導決策參考。

一、速生豐產林建設具備良好的啟動背景

1、國內市場需求量巨大

我國森林資源匱乏這是不爭的事實。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人均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分別只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1/8,每公頃蓄積量也只有70.38立方米,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70%。在現有森林資源中,中幼齡林的面積和蓄積分別佔全部林分的71%和41%,全國近60%的木材採伐利用來自中幼齡林,木材供給能力持續下降。20世紀90年代後,我國木材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期,進口量逐年遞增。20xx年進口木漿375萬噸,是1990年進口量的11倍;20xx年我國進口原木2500多萬立方米,為1996年進口量的7倍多;木材及其製品已成為繼鋼材和化肥之後的第三用匯大户。隨着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木材需求將繼續增長,供應缺口還將進一步擴大。據預測,到20xx年,國內木材缺口將達0.6―0.7億立方米,20xx年缺口更是將達到1.4―1.5億立方米。在我國現有人工林中,楊樹林只有1,200萬畝,其中30%是防護林,年可採伐量不足300萬畝,遠遠不能替代其它木材。而據20xx年楊木市場預測資料顯示,20xx年木材總需量為24,400萬m3,比1999年增長69.4%,平均遞增5%左右。其中,楊木總需求為10,000萬m3。

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木材難以在短期內大幅度增產,隨着世界範圍內環保意識的增強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限制和禁止木材特別是原木出口的國家日益增多,進口市場難以長久依賴。所以,國家林業局副局長祝列克曾説,滿足木材需求,“必須立足增加國內木材產量”,“大力營造速生豐產用材林,才是最終解決我國木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徑’”。

2、符合宏觀林業規劃

20xx年新春,國家林業局吹響了新世紀林業發展的號角,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在未來十年,努力實現新世紀林業的跨越式發展的目標,在全國興起一場綠色革命,植樹造林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經國家林業局規劃,國家計委批覆,已於20xx年8月正式啟動。它是我國六大林業重點工程中唯一的產業工程,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時間最長的速豐林建設工程。根據規劃,整個速豐林建設工程建設期為20xx年一20xx年;工程總投資為718億元(其中國家注入資本金144億元,佔20%;銀行貼息貸款502億元,佔70%;其它72億元,佔10%),建設範圍主要是在400毫米等雨量線以東,自然條件優越,地勢較平緩,不易造成水土流失,不會對生態環境構成不利影響的18個省(區)的886個縣(市、區)和114個林業局(場);基地建設總規模為1,333萬公頃,其中新造人工林618萬公頃、改培現有林715萬公頃。在全部基地建成後,每年可生長林木蓄積量19,958萬立方米,出材13,337萬立方米,可提供國內生產用材需求量的40%,加上現有森林資源的採伐利用,到20xx年,可使國內木材供需基本趨於平衡。可見,速生豐產林是林業產業體系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林業產品的需求,增強和發展林業實力的一項“希望工程”。

xx市委、市政府在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的實施意見中,根據我市目前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人造板、造紙企業生產現狀,提出了要在全市建成萬公頃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的目標,要求大力發展好用材林、竹林和工業原料林,基本實現木材供需平衡,減輕生態壓力。我縣地處xx區,已屬全市規劃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的區縣之列,具有發展速豐林的難得機遇和條件。

3、有着良好的政策優勢

(1)林業產業發展的引導和調控得到進一步加強。《決定》指出,要加快建設以速生豐產用材林為主的林業產業基地工程,鼓勵培育名牌產品和龍頭企業,推廣公司帶基地、基地連農户的經營形式,加快林業產業發展。對農民生產的木材允許產銷直接見面,拓寬農民進入市場的渠道,增強林業產業發展活力。去年全市林業工作會議也指出,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林木採伐限額管理制度,對於重點公益林,要嚴禁採伐;對於一般公益林,要嚴格實行限額採伐管理;對於商品林特別是速生豐產用材林,要大膽改革,逐步實現經營者按市場需要自主採伐。

(2)產業准入進一步放寬。《決定》指出,對目前仍由集體統一經營管理的山林,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積極探索有效的經營形式。對除經營狀況良好的股份合作林場、聯辦林場等其他集中連片的有林地,可採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形式,將產權逐步明晰到個人。對零星分散的有林地,可將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合理作價後,轉讓給個人經營;對宜林荒山荒地,可直接採取分包到户、招標、拍賣等形式確定經營主體,也可以由集體統一組織開發後,再以適當方式確定經營主體;對造林難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可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將一定期限的使用權無償轉讓給有能力的單位或個人開發經營,但必須限期綠化。在明確權屬的基礎上,國家鼓勵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各種社會主體都可通過承包、租賃、轉讓、拍賣、協商、劃撥等形式參與流轉。

(3)投資政策更加優惠,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決定》指出,對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和珍貴樹種用材林建設中的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和優良種苗的開發推廣等社會性、公益性建設,由國家安排部分投資。逐步規範各項生態工程建設的造林補助標準;抓緊建立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將補償基金分別納入各級財政預算,並逐步增加資金規模,中央將根據林業建設的特點,實行長期限、低利息的信貸扶持政策。適當放寬對造林育林者的貸款條件,擴大面向農户和林業職工的小額信貸和聯保貸款,允許林業經營者依法以林木抵押申請銀行貸款等。市委副書記聶衞國在去年全市林業工作會議上也曾指出,要調整林業税費,取消不合理收費,切實減輕經營者的負擔,要改革現行育林基金徵收、管理、使用辦法,切實做到還利於民。

二、我縣發展速生豐產林的有利條件

1、自然條件優越。我縣位於平行嶺谷區,東部邊緣為華山山脈、草山山脈,西部邊緣為山脈,南部為台地,中部為丘陵區,幅員面積xx平方公里,總人口xx萬人。氣候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温℃,多年平均日照時數小時,多年平均降水量毫米,無霜期天,具有四季分明、氣候温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光、熱、水配合協調等特點。

土壤主要有黃壤、石灰土、紫色土和沖積土四種類型,以紫色土居多,土壤肥沃,質地深厚,坡耕地面積公頃,其中15度以上坡耕地面積達公頃。森林植被以馬尾松、柏木為主,杉木、青槓、桉樹、楊樹、洋槐、柳樹、桑樹、竹類也有分佈,森林覆蓋率為%。縣內流程在5公里以上的大小溪河xx條,縱橫交織,水資源總量為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為億立方米,水資源十分豐富,適宜多種速生樹種,特別是楊樹的生長。

2、技術力量雄厚。全縣有林業專業技術幹部xx餘人,高級工程師xx人,工程師xx人,林業助理工程師xx餘人,具有豐富的營造林、規劃設計、封育管護經驗,曾承擔過長江防護林、生態環境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規劃設計、組織實施、檢查驗收等工作。曾開展69黑楊新品種的引種試驗,經國家驗收取得引種成功,榮獲科技進步二等獎,69黑楊在我縣已大面積推廣,現長勢良好,能夠保證原料基地建設的業務指導。同時,還具有一支業務能力強、公平、公正執法的森林公安、林業行政執法隊伍,能為項目建設保駕護航,確保項目建設的順利實施。

xx公司具備擔當產業龍頭的能力。該公司註冊資金xx人民幣,是以人工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為主營業務的專業公司,從事林業項目的開發與投資和各種營林項目的建設及林業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推廣,聘有國內林業方面的造林、育苗、病蟲害防治、化學除草、微生物肥料及規劃設計的專家、工程技術人員為本公司的技術顧問與工程師。公司在有三個大型育苗基地,在、等地投資和建設有大、中、小型的林業項目。這也為該公司來墊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保障。

3、所選樹種特性較好。x公司所選擇的美國樹是我國培育和引進的優質速生樹種,在、一帶大面積的用於營造工業用材林。該公司在、等地建有育苗基地和配套林,培育推廣經驗豐富。該樹種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具有易生性,有土即長,當年扦插,當年成林;二是具有速生性,當年高達x-x米,地徑每年能長x-xcm,一年八個月的樹高度xm,地徑xcm,胸徑xcm;三是具有再生性,楊樹採伐後,幼苗可以從根樁上萌發起來,可多次輪伐;四是具有適應性,在最低氣温-x攝氏度―-x攝氏度、ph值x―x,含鹽量高達ppm(地即海水鹽分的三分之一)的土壤中均可生長;五是木材品質好,纖維含量高,纖維長度長(抗壓、抗彎、抗拉、抗剪等能力),不空心、不黑心。

4、市場前景廣闊。據該公司的相關人員到實地考察瞭解,境內板材廠較少,林木資源嚴重不足,經銷商多從外省進口銷售板材,且由於運輸等原因造成其價格相對較高。公司萬畝的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能為年產立方米的板材加工廠提供充足的原料,巨大的市場也可為公司的良好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三、公司擬進行的'項目規劃

1、項目內容及地點:在縣境內建設人工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以提供造板工業原料林為主。

2、項目規模:萬畝

3、建設期和採伐期:建設期為兩年,即從xx年―xx年;採伐期採取從種植後第三年開始間伐,四年一個週期,需兩個以上的輪伐期,即從種植到終止其砍伐期限為xx年。

4、基本的經營模式:以“公司+基地+農户”為基本模式,實行業主出資出技術,農户出土地出勞動力,合作造作,定單收購,利益分享,企業加工的動作方式,實現育苗基地化、造林管護專業化、經營管理集約化、出售與收購合同化的管理。

由於市林業局目前正在向國家林業部報送《速生豐產林規劃方案》和《速生豐產林建設方案》,估計要等到9、10月份才正式批下來,所以應支持公司先期在高安鎮租賃500―1000餘畝土地建育苗基地,今年秋季在高灘河、大沙河、龍溪河兩岸等栽種近5000畝的楊樹,完成全縣今年的“長綠長防”建設任務,為明年的宣傳發動提供樣板工程和為啟動林間飼養創造條件。20xx年完成5萬畝的栽植任務,20xx年再完成5萬畝的栽植任務。

5、投資概算:項目建設總投資12160萬元(按10年計算)。其中:

①種苗款:2元/株×220株/畝×10萬畝=4400萬元

②管護及撫育費用:376元/畝×10萬畝=3760萬元

③建加工廠費用:約4000萬元

6、資金籌措設想:主要利用速生豐產林相關政策、長綠長防工程政策、業主投資及銀行信貸等。

7、農民經濟效益分析:一是前兩年農民可進行間種產生部分收益;二是兩個輪伐期(10年),可產生收益44立方米(每畝出材量)×10萬畝×400元(公司保底收購價)=17.6億元,按公司在其他省市的與農民三、七利益分成算,則10年農民可收益17.6億×0.7=12.32億元。三是10年公司林產全部交還農民或國家後,每年產生收益近2億元。

8、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分析:項目建成後,項目區的生態環境條件將有很大改善,森林植被覆蓋率將提高10個百分點,減少土壤侵蝕量120.3萬噸/年,減少泥沙入江量15.7萬噸/年,土壤的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增強,年可增蓄水量380萬立方米,年保土70.0萬噸,洪災、旱災減輕,將進一步改善我縣農業生產條件,同時促進二、三產業的發展,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明顯。

四、公司提出的有關意見

1、提供優惠政策及投資環境:

(1)政府引導和協調xx公司與有關村社農民簽訂合作造林、定單造林協議。

(2)政府協助部分專款投資以及成林後的抵押貸款的落實。

(3)實行輕税薄賦的税率扶持政策。原來的林業税賦主要是針對採伐天然林木形成和建立起來的。現在面對人工商品林,為能起到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投入到人工林的營造上來,應儘快出台針對人工商品林的優惠税賦政策和大力減少各級政府部門的不合理收費。

(4)在投資造林過程中,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在林地使用、林產權、採伐權等審批上給予提供快捷的保障。

(5)穩定和完善林地使用制度,特別是對速豐林用地,結合林業生產週期長的特點,賦予和保障使用者有不少於2-3個輪伐期以上的林地使用權,及允許其隨林產權繼承轉讓抵押等。

(6)改革現行的限額採伐管理辦法,在商品林建設過程中,允許投資經營者按經營方案和定向培育的要求,在遵循國家法律、法規和採伐規程條件下,自主經營,自主採伐林木,自主轉讓,實行“誰造林,誰所有,誰管護,誰受益”。

(7)實行長週期、匹配資金、較長寬限期和低利息以及財政貼息貸款等信貸扶持政策。為繼續堅持走全民參與、全社會辦林業的路子,並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和優惠鼓勵的原則,在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長期不受侵犯的基礎上,鼓勵社會各界向林業投資、投工、投勞和進行其它投入,政府要對造林給予更多的資金配套和補貼支持,以貸款貼息和造林補助為手段,把閒置的林地資源和富餘的勞動力資源充分的利用起來,把城鄉居民的存款合理引導到林業建設項目上來。

(8)給投資企業以充分的投資自由度,即允許投資企業在xx縣境內任何宜林地或允許造林地、採取不同形式(在合法的前提下)投資造林。

2、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確立林業產業發展規劃。一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加大林業宣傳力度,確保國家有關政策的落實和實施,對農民進行正確的引導,為投資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二是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規劃出幾個鄉(鎮)作為造林專業鄉(鎮);三是充分調動社會各行業和廣大林農發展速生林的積極性,最終達到規模化、集約化、科學化經營的目的;四是建立林苗、林地評估機制及操作辦法,為公司的以下運作創造條件。(1)解決貸款抵押的問題;(2)解決企業與農户合資合作造林創造條件,解決資金投入問題;(3)解決限制林木資產變現問題,縮短林木變現週期,減少投資風險及擴大再造林的資金問題。

五、對縣委、政府決策的有關建議

1、及早啟動項目論證。在公司有合作誠意的前提下,儘快召集縣林業局、農業局、水利農機局、供銷社、招商局、旅遊局等相關單位和部門就該項目進行專題調研,進一步論證該項目的可行性;

2、及時爭取規劃項目。據瞭解,市林業局20xx年規劃給速生豐產林面積只有5萬畝,與xx公司要求的10萬畝有5萬畝缺口,建議縣林業局積極與市林業局協調,抓住xx公司在投資的有利時機,爭取10萬畝以上的速生豐產林規劃,滿足企業的發展需要;

3、加強規劃、引導和協調。把xx公司的資本金投入和示範基地建設資金到位作為支持其發展的重要前提,以減少政府、企業和農民三方的風險。堅持“訂單”農業,扶持產業規範發展。對xx公司與有關村社農民簽訂的合作造林、定單造林協議要積極引導和協助,儘可能的保護雙方合法的權利和義務,促進項目的順利進行;

4、明確相關優惠政策。我縣已出台的招商引資相關優惠政策應充分給予x公司享受。

一是嚴格執行税收優惠政策:即新辦投資企業和兼併、收購企業,從企業實現銷售之日起,企業所得税、增值税、營業税由同級財政按以下比例獎勵給企業;

①生產性企業的企業所得税地方實得部分第一至第二年全額、第三至第五年50%;增值税地方實得部分第一年全額,第三至第五年30%;營業税地方實得部分第一至第五年40%。

②非生產性企業的企業所得税地方實得部分第一至第二年全額、第二年至第五年50%;增值税地方實得部分第一至第五年30%。

③對xx市級以上部門認定的高新技術和科技創新項目、出口創匯企業、利用廢棄物為主要原料進行生產的企業、農產品加工和出口企業採取更加靈活、優惠的財税扶持政策。

二是減免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

①在縣內投資的生產性建設項目,縣級部門有權減免的行政事業性規費一律減免,無權減免的按最低標準收取。

②板材加工工業項目建設證照辦理,有關部門只收取工本費。

三是營造寬鬆的投資環境

①嚴格按縣委、縣政府《關於設立影響發展環境投訴電話的通知》的有關規定,由外來企業投訴中心受理xx公司的相關投訴,為企業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②未經縣委、縣政府同意,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強制組織xx公司參加各種培訓,評比、贊助、協會。

③對xx公司發放“綠卡”或“優惠卡”,在縣內享受多項優惠政策。

5、啟動一批速豐林政策。待xx市上報國家林業部的《速生豐產林規劃方案》和《速生豐產林建設方案》審批後,及時與市林業局衍接,在相關政策範圍內,出台我縣人工商品林的優惠税賦政策。如,穩定和完善企業林地使用制度、賦予和保障企業2個以上的輪伐期、科學宏觀的規劃全縣的速生豐產林建設鄉鎮、提供快捷保障的林權證、採伐證的審批等,為企業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等;

綜上所述,在相關政策法律範圍內,採取政府引導、企業化動作方式,充分利用國家發展速生豐產林工程的機遇,建設規模化的速生豐產原料林基地,打造林板一體化的“林材”,是我縣目前推動“三農”工作的又一條較好路子。

調研報告的結構 篇2

近年來,XX縣緊緊圍繞農牧區經濟結構調整這條主線,堅持走少種精養的路子,不斷提升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效益和水平,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金融機構緊緊抓住這一有利時機,不斷加大信貸投入,取得了推進農牧區經濟結構調整和自身效益的雙贏。本文通過對正鑲農牧區經濟結構調整進程的調查,探析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的對策建議。

一、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與金融服務呈現“雙贏”。

近年來轄區金融部門加大對“三農”支持力度,緊緊圍繞全旗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扶持了農牧業基礎建設、草原生態植被建設和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項目。在支持農牧業項目上,人民銀行有效發揮支農再貸款的調控作用,全力推進和改善對農村牧區的金融服務工作,引導農村信用社推廣農户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户聯保貸款,20xx年至20xx年末人民銀行累計向轄內農村信用社發放支農再貸款26400萬元,年均3771萬元,極大地增強了農村信用社的信貸投放能力。農村信用社牢固樹立服務“三農”的經營理念,不斷創新信貸支農方式,在支農中發展壯大,20xx年末農村信用社貸款餘額達18655萬元,較20xx年增加14795萬元,年均遞增14.28%。使轄區內農户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户聯保貸款的覆蓋面達到有貸款需求户的80%以上,為轄區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資金保證。農村信用社經營效益從20xx年至20xx年連續七年實現贏利,共創利潤569萬元,年均遞增37.42%。

畜牧業開始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20xx年牧業年度牲畜總頭數67.2萬頭,比20xx年下降21.22%,從20xx年以來,大小牲畜總頭數每年以5.9%的速度遞減,雖然牲畜頭數呈下降態勢,但是大多數效益指標增幅明顯。20xx年,農牧業總產值突破20500萬元大關,佔全旗生產總值的26.5%,牲畜出欄率52.7%,商品率達到50.5%;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已發展到31個,固定資產總額6450萬元,產值22300萬元,實現利税2200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長727%、359%和817%。產業化組織的發展帶動農牧户增收,20xx年牧民人均純收入2238元,增長16.0%;農業人均純收入2120元,增長7.7%。

農業加大了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壓減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獲得了經濟和生態效益的雙豐收。以西瓜、南瓜、蔬菜和訂單農業為主的綠色、特色、優質、高效種植業規模達到8.34萬畝,佔到全旗總播面積的43.2%;小麥、莜麥等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僅為4.87萬畝,共聯繫種植訂單2750畝,目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草料構成比為24:27:49。農產品銷售收入由“九五”末的2765萬元增加到20xx年末的4333萬元,增長56.7%,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效益正逐步顯現出來。可見信貸資金的大量投入,推動了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銀企雙贏的效果。

二、存在問題

1、農牧業結構調整資金需求大,資金供給不足的矛盾突出

20xx年農業方面加大了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牧業方面畜種改良引進良種的力度也繼續加大。據調查,全旗計劃引進西門達爾良種牛3000頭,按每頭牛平均價格是4500元計算需資金1350萬元,新建棚圈1.8萬平方米,需資金396萬元,新建温室大棚200座,需資金120萬元,僅這三項就需資金1866萬元,預計全旗農牧業生產資金需求總量為6500萬元。從統計資料上看,農牧業貸款佔用餘額較大,截至6月末,全金融機構農業貸款餘額20969萬元,佔各項貸款餘額的79.99%,但農牧業生產資金使用週期長,流動性慢,能有效發揮作用的少,尤其是在生產旺季,農牧業生產資金需求大,自籌資金不足,金融機構又很難滿足需求。據測算農牧民自籌後,尚有3500萬元資金缺口,資金供給不足的矛盾突出。

2、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的瓶頸,制約了農牧業結構調整步伐。

目前,在邊牧地區旗縣普遍存在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的問題,形成僅靠農村信用社“一農支三農”的金融格局。國有商業銀行在縣級機構的撤併,弱化了對畜牧業的支持。在過去,農行和信用社按鄉、蘇木劃分,幾乎每個鄉蘇木都有網點,隨着農行機構改革力度的加深,網點全部撤出了鄉蘇木,只剩下信用社,而信用社由於受規模、效益等制約,部分牧區信用社撤消、降格,弱化了對當地農牧業的支持。由於缺少信貸投入,缺乏政策資金扶持,龍頭企業不能做大做強。金融對全旗經濟支持力度明顯不足,直接影響全旗產業結構的調整。

3、良種母牛引進成本高,良種比率低。

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在全旗存欄的4.8萬頭牛中,實際良種牛比率僅為10.47%;存欄的41萬隻羊中,實際良種羊比率為95.12%。可見牛改良慢。一是引進成本高,要加快土種牛的良改步伐,關鍵是大量引進西門達爾母牛,據調查,按現行價格計算,引進良種母牛每頭需4000-4500元;二是改良養殖成本大,養殖一頭西門達爾牛平均一年的支出是1860元,而養殖一頭土種牛平均一年的支出是794元,兩者相差1066元;三是農牧民收入水平低,20xx年末,全旗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238萬元,比全盟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209元,低1971元,可見,如此低的收入水平難以負擔改良所需的較高費用支出。

4、落後的生產資源及生產能力制約了種植業結構調整。

一是種植蔬菜等受水源缺的影響,規模難度大。20xx年末全旗農作物播種面積為19.3萬畝,其中水澆地面積僅為1.3萬畝,佔6.73%;二是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農業作業僅以“小四輪”為主,生產能力很弱;三是農產品深加工能力有限,農民從中獲益不明顯。這些因素都制約了農產品產量的增長空間,制約了農民有效增收,更制約了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

5、信貸資金沉澱問題突出,農牧業生產資金緊缺。

全轄到6月末,各項存款餘額為29107萬元,較年初增加XX5萬元,增長了4.1%,各項貸款餘額為20683萬元,較年

初增長了39.9%,存貸比例是71%,較為適中,但由於貸款增幅與存款增幅差距太大,貸款增幅高出存款增幅35.8個百分點,轄內貸款存量大,不良率偏大,6月末不良貸款餘額為6190萬元,不良率為30%,很大一部分資產難以有效運作,導致轄內信貸資金相當緊缺,特別是春耕備耕,絨毛等農副產品上市之際,信貸形勢緊張的局面相當嚴重。

6、農牧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產業化程度低。

畜牧業是特色和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據調查,畜牧業在全旗農牧業中的比重為51.7 %.全旗奶牛、肉牛、肉羊優良品種少。肉牛大部分是本地黃牛,而且70%左右的肉牛、肉羊分佈在牧區,一方面給生態環境的改善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制約了畜牧業特別是牛羊育肥的發展。另外,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的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僅為草原伊盛公司,對廣大農牧民生產經營的拉動幅射作用不夠,如全旗20xx年出欄羊45萬隻,而該公司僅加工10萬隻,佔全旗出欄總數的22.2 %,不能夠滿足產業化發展的需要。

7、農牧業抗風險保障機制滯後。

農牧業是弱質產業,農牧業生產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強,生產週期長,投資風險大,收入預期穩定性差。近年來,正鑲白旗種植業和養殖業受自然災害、瘟疫侵蝕造成的損失非常大,但苦於沒有保障機制,使農牧民的損失得不到補償。目前,農業保險業務發展嚴重滯後,這與迅速發展的養牛、養羊、養雞業成為明顯的反差。由於受保險業務滯後的影響,農牧民發展養殖業的積極性受到挫傷。另外,政府部門至今也沒有出台農業抗風險保障制度。這些問題客觀上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發展。

三、建議

1、加大金融信貸支持,滿足農牧業結構調整資金需求。

針對全旗三農三牧資金需求大,投入不足較為突出的問題,建議一是整合國家通過生態、農業綜合開發、扶貧等項目投入的資金,發揮最大的資金效用;二是商業銀行儘快溶入農牧業產業化的進程中,積極參與大力支持;三是修改完善再貸款的投放方式。針對再貸款期限與畜牧業生產週期不適應的情況,建議上級行貸款結構能適應畜牧業生產週期,許可由中長期週轉,真正落實金融信貸政策促畜牧業經濟生產發展的作用。四是農信社進一步推廣農户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户聯保貸款,改進放貸方式,在牲畜良改、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草原生態保護、飼草料基地建設、畜產品加工、牧區小城鎮建設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以優質的金融服務和充裕的信貸資金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

2、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資金緊缺問題。

進一步推進農牧區金融體制改革,積極設立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牧區金融機構,並對民間融資加以正確的引導和利用,使其成為牧區融資的合理補充,切實拓寬融資渠道,不斷增加信貸資金投入。農村信用社要充分發揮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以改革試點為契機,農村信用社要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優化資金配置、產權關係明晰、法人治理結構規範、風險責任明確的管理體制。農村信用社要切實轉換經營機制,完善服務功能,為農業產業化提供快捷、優質的金融服務。做到農村金融服務與訂單農業相結合,與農業科技進步和技術推廣相結合,與市場化的農村經濟運行體制相結合。此外,要限制其他金融機構在農村的網點,防止把農村資金轉移到其它地區或產業,這樣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資金緊缺問題。

3、加大科技支牧的信貸投放力度,提高牲畜良種改良比重。

一是對於牲畜良種改良基地建設按照優先扶持項目進行信貸支持。二是農村信用社要進一步簡化貸款手續,降低抵押條件,延長貸款週期,扶持養殖大户引進和繁育良種牛。三是加大對延長肉牛育肥業產業化鏈條項目的扶持。以龍頭企業的帶動,引導和輻射農牧民加大畜種改良力度,使之成為畜牧業產業化的生產第一車間,鞏固和發展壯大黃牛改良的基礎地位。

4、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加強信貸支持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

一是充分發揮央行支農再貸款貨幣政策“窗口”指導作用,合理引導農村信用社為缺少購買生產、生活資料的農户提供資金保障。二是農村信用社要立足“三農”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幫助農民調優品種,調整結構。三是調整現有郵政儲蓄存款政策,將郵政儲蓄新增存款中來源於農村資金以支農再貸款形式返還當地農村信用社,以確保農村資金來源於農村,用之於農村。四是要進一步發揮金融部門信息廣的優勢,為農民增收出謀劃策,提供科技信息服務,當好農民的金融顧問,切實支持農民增收。

5、加大清收不良貸款的工作力度,緩解農牧業生產資金緊缺問題。

增加信貸的有效供給,盤活存量尤為重要。首先金融部門要積極尋求當地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的支持與合作。對一些沉澱貸款的回收,能通過行政手段催收的,不用法律手段催收,營造一個銀企和諧的局面,齊抓共管,對釘子户、賴債户要爭取執法部門的支持,促其協助金融機構清收貸款,通過與執法部門建立協調機制,改變“贏了官司、輸了錢”現象的不利局面;其次農村金融機構要完善收貸、收息激勵政策,制定貸款收回的獎勵措施;總之,通過逐漸盤活資金存量,增加信貸可用資金量,扭轉目前生產旺季信貸形勢較為緊張的局面。

6、全力支持地方龍頭企業,加大對XX縣農村牧區經濟的拉動作用。

建議當地金融部門加大對當地農牧業產業化的支持力度,緊緊抓住龍頭企業培育、基地建設、利益聯結機制三個關鍵環節,重點支持肉食品加工的龍頭企業走深加工之路,對於其合理的資金需求要優先解決,在規避風險的前提下,對信貸資金、利率等方面要予以傾斜。這樣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後,一方面能解決牧民賣難問題,另一方面增加財政收入,增加就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7、開展農業保險,建立保障機制,推進農牧業結構調整。

一是建立信貸風險補償機制。由地方政府、農村金融機構和農户共同出資,建立農村信用貸款風險補償基金,解決農户貸款的風險補償問題,消除農村金融機構信貸支農的後顧之憂。二是發展農業保險業務。應建立政策性保險和商業保險相結合的機制,以規避風險。政策性保險主要指因自然災害、瘟疫形成的損失。政策性保險費率要低於商業性保險費率的50%,這塊資金由財政貼補。三是建立農村信用擔保機構。按照市場運作的辦法,成立自助性擔保機構,由相關企業共同出資,集體運營,為出資企業借款提供擔保。四是地方政府要把風險補償基金損失按比例納入財政預算,定期予以補償。這樣,就能調動農牧民種養業的積極性,從而推動農業產業化迅速發展。

調研報告的結構 篇3

最近,市水泥行業協會對我市水泥行業現狀進行了專題調研,分析了結構調整後我市水泥行業的生產、市場、運營狀況和水泥生產企業面臨的困難,並就我市水泥行業的健康發展提出了建議。

一、我市水泥行業現狀

我市水泥行業起步於70年代,到80年代全市先後建成8家水泥生產企業,總計生產能力只有50萬噸。“九五”期間進行了第一輪整合改造,生產企業由8家減為5家,但生產技術和設備仍是落後的機立窯,“九五”期末實際生產量僅為65萬噸。20xx年富陽登城尖峯年產200萬噸新型幹法水泥生產線的建成投產,標誌着我市水泥行業進入了新一輪結構調整期。目前,浙江三獅、杭州錢潮水泥公司投資的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已建成投產,浙江光宇集團投資的兩條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項目已完成前期工作,即將開工建設。至此,全市熟料生產規模達到600萬噸,加上機立窯改造的粉磨企業,全市年水泥生產能力達到1000萬噸以上。

二、我市水泥行業面臨的形勢

1、在總量擴大之下市場競爭不斷加劇。20xx年以來,我省先後建成投產新型幹法水泥生產線70條,生產能力5500萬噸,在建生產線10條,加上原有的機立窯,全省總生產能力將超過1億噸。而20xx年全省水泥實際需求量為8000萬噸左右,富餘生產能力約20xx萬噸。預計我市期間年水泥需求總量約在800萬噸左右,全市每年將有200多萬噸水泥需要尋求外埠銷售市場。但是,由於各地水泥生產能力在短期內迅速擴張,致使供求關係失衡,水泥市場出現激烈競爭。在建德、桐廬等周邊市場已經被安徽海螺、浙江三獅等企業佔領的情況下,我市水泥企業只得與山東、安徽、江蘇和省內的其他水泥企業爭奪浙東水泥市場。但是,水泥銷售受輻射半徑制約嚴重。與競爭對手相比,我市水泥生產企業在運輸上處於劣勢,只有運價高、運量小的公路運輸一種方式,運輸成本大,如我市某企業銷往天台等地的水泥每噸增加銷售成本25元左右。

2、在供求關係失衡之下壓價傾銷不可避免。近三年我市水泥銷售市場經歷了較大的起伏,但仍處在企業盈利空間內。20xx年至20xx年每年10月的水泥出廠價分別為230元/噸、380元/噸、220元/噸,期間全市年水泥總產量分別為65萬噸、90萬噸、170萬噸。從20xx年第二季度開始,為應對國家宏觀調控和水泥生產供求關係變化的影響,各地水泥企業紛紛採取壓價銷售或賒賬鋪底銷售等措施,導致市場價格急速下滑,並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營風險。如我市某企業為打開杭州市場,墊資進行鋪底銷售,導致虧損3000餘萬元。隨着水泥企業採取的各種壓價銷售措施,使得水泥市場秩序無律可循,資金風險加大,流動資金嚴重短缺,企業利潤急劇下降。

3、在生產規模擴大之下能源和環保壓力加重。水泥生產能源消耗高、運輸量大、廢氣粉塵排放多。我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4條生產線每年需耗電8億瓦、原煤200萬噸左右,比調整前增加消耗100餘倍。在當前原、燃材料緊張的情況下,如果運輸等配套設施不能跟上,將進一步加劇原、燃材料的供需矛盾緊張。據測算,我市4條生產線全部投產後,年總運量大約在20xx萬噸左右,按每輛汽車裝載40噸計算,每天需要有1440輛車次來完成運輸任務,巨大的運量將加劇我市公路運輸負擔。從環保方面分析,雖然新型幹法水泥比機立窯在廢氣和粉塵排放上大為減少,但仍有一定程度的排放。同時在運輸和開採礦山過程中,也會造成廢氣和粉塵污染,加上開採礦山破壞植被,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環境問題。

三、對我市水泥行業發展的建議

在嚴峻的市場形勢下,若不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有效的調控,可能會使我市部分水泥企業陷入新一輪的困境。為使我市水泥行業健康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控制水泥粉磨總量。我市已批准的年水泥粉磨總量已達400萬噸。而現階段我市年水泥消耗總量為150萬噸左右,預計期間年均水泥消耗在150—200萬噸左右,生產能力已大大超過本地需求量。水泥在粉磨過程中按質量要求可添加30的混合材料,並可享受國家資源綜合利用税收優惠政策,水泥銷售收入越大退税額就越大,導致水泥銷售收入與當地財政收入不成正比。如果我市現有的水泥熟料全部粉磨成水泥,雖增加了我市工業產值,卻相對減少了財政收入。外埠投資者在享受了政策的優惠後,把應當當地的税收轉化成利益帶走。因此,必須根據市場實際需求控制水泥粉磨總量。

2、控制熟料生產總量。我市現有的水泥熟料生產,已經給當地資源帶來了供求矛盾。另外,熟料產量的急劇增長,必然會加速我市優質石灰石資源的消耗。應該堅持利用和保護並重的原則,適度限量開採。對外銷的石灰石,採取保護價和加大徵收資源税額等措施進行限量保護。同時,通過控制熟料生產總量,也可減輕運輸和環保壓力。

3、進一步加強行業自律。目前水泥行業協會的行業自律和調控職能作用發揮非常有限。政府應加強對行業協會的指導,進一步增強其調控職能,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自律作用。

調研報告的結構 篇4

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最終牽引力。消費結構則是居民生活質量最直接的表現。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村居民3919.31萬,佔總人口數的56.8%,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結構對全省居民的消費情況有着重大影響。

一、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分析

本文收集了-省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和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其他商品及服務共八項消費支出數據。運用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etendlinearependituresystem,eles)對省農村居民消費結構進行分析。

從表1中的eles參數估計值及統計檢驗結果來看,各項消費支出和人均純收入之間都存在較強的線性關係,eles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下面從基本需求、需求收入彈性和邊際消費傾向方面對省農村居民消費結構進行分析。

(一)基本消費需求支出水平分析:基本生活需求能充分滿足,但文化、教育、娛樂消費不足。居民基本消費需求支出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水平下,為保證勞動力的正常再生產,居民對商品和勞務所需要的基本消費量的支付能力,它反映了居民最低消費需求。

由表2得知,省農村居民人均基本生活消費需求支出總額為20xx.62元,而人均實際消費支出總額達到4020.87元,將近人均基本生活消費需求的兩倍,由此可見,省農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夠得到充分滿足。進一步觀察,儘管在總量上實際消費總額大大高於基本需求總額,但文教娛樂這一項並沒有達到基本需求額,反映出省農村居民的文化、教育、娛樂現狀亟待改善。

(二)邊際消費傾向分析:消費意識較強,但消費結構層次偏低。邊際消費傾向是消費變動額和收入變動額之間的比率。它反映了居民對各類消費的偏好及其新增購買力的投向。

由表1得知,省農村居民總邊際消費傾向為0.70,説明農村居民新增收入中的70%用於生活消費支出。顯示出省農村居民儲蓄率較低,消費意識較強。這對全省經濟的健康快速增長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各大類邊際消費傾向係數中,排第一位是食品(0.3352),其次是居住(0.20xx)。這説明省農村居民在收入有所增加的情況下,首先考慮的是增加食品的消費量和提高食品的質量,改善膳食結構。緊接着便是考慮改善居住環境,這也反應出省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層次偏低。

其他按順序排列分別為交通通信(0.0582)、醫療保健(0.0475)、家庭設備(0.0463)、衣着(0.0295)、其他(0.0119)、文教娛樂(-0.0306)。交通通信和醫療保健兩大類較高的邊際消費傾向也説明了:一方面,交通通訊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已深入到農村,農民對出行以及加強與外界的聯繫方面的要求提高;另一方面,農民醫療保險、保健意識增強,越來越關注自身的身體健康。文教娛樂的邊際消費傾向為負數,説明隨着農民收入的提高,文教娛樂的支出反而有所下降,反映出省農村居民對文化、教育等精神消費投入的忽視,全省整體精神文化層次較低。

(三)需求收入彈性分析:居住和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消費潛力較大。需求的收入彈性是指在商品價格不變時,需求量變動率與收入變動率的比率。它反映了食品等商品消費支出對收入的敏感程度。

從整體上看,居住支出對收入的敏感性最高,為1.46。其次是家庭設備,為1.12。這説明此兩類商品消費支出的增長速度快於收入的增長速度。反映出省農民非常關注和熱衷於改善家庭生活、居住條件。而食品、衣着、交通通訊、文化教育、醫療保健、其他類的需求收入彈性都小於1,説明這幾類商品對收入變動的反應不敏感,缺乏彈性,省農民對這些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增長低於其收入的增長。

二、促進農村居民消費的建議

針對目前的消費現狀,為合理引導省農村居民消費,促進其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提出如下幾項建議:

(一)穩步提高省農村居民收入。影響農民消費需求的因素是收入,只有不斷擴大農民收入,才能提高農民消費需求,推動消費結構的優化。

(二)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適合省農村、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穩定農民消費預期,放開農民消費思路的重要基礎。

(三)大力推動“建材下鄉”、“家電下鄉”。針對全省農村居民居住和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消費潛力較大的情況,全面推廣“建材下鄉”、“家電下鄉”開拓農村市場,引導企業設計、開發、生產適合農村消費的建材、家電產品,擴大農村消費,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四)進一步提高文教娛樂服務質量。人們對文教娛樂的重視,體現出居民更高的文化品位和精神文化素養,是科學技術水平進步和生活質量改善的充分表現。提高文教娛樂服務的質量,引導居民向更高的精神文化層次消費,對於全省消費結構的改善和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五)更新消費觀念,提升消費水平。省農村居民吃、穿、住三大基本類消費佔生活消費支出的70.7%,即絕大多數農民的消費僅限於一般的生活支出。消費層次和消費觀念都比較落後。應大力推廣農村信貸政策,簡化信貸手續,提高農民對信貸的認識,讓農民能夠利用信貸享受新的消費形式,充分挖掘農村居民的消費潛力。

調研報告的結構 篇5

一、產業結構調整基本情況

我是農業大縣,農村經濟在國民產值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經過30年來的改革開放,我縣的農村經濟同全國一樣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面臨着加快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繁重任務。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歷屆縣委、縣政府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面走了一些探索性的路子,逐步確立了蠶桑、畜牧兩項主導產業,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

一是全縣桑園面積達7萬畝,常年發種量15萬張,畜牧業生豬飼養量達49.2萬頭;二是產業化發展模式初步形成,蠶桑、生豬產業目標從種植到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模式已形成,畜牧業也通過專業市場、中介組織加農户的產業化模式也雛形初現。三是在結構調整中,農民來自糧食的收入趨於下降,畜牧業與經濟作物的比重上升,結構調整真正讓農民在“看得見”中受教育,在“摸得着”中學本領,在“學得會中”得實惠,實現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收。xx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79063萬元 ,按參考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增長7.5%,比末期達到6.1億元,淨增加1.8億元,年均增長7.6%,比計劃確定的年均增長7.2%左右高0.4個百分點。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現價增加值45929萬元,較上年增長7.2%。比末期達到3.9億元,淨增加0.69億元,年均增長7.3%,比計劃確定的年均增長7.2%左右高0.1個百分點。

二、我縣目前農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小富即安的思想障礙尚未破除

一是安於現狀不願調。一些人小農經濟意識較強,習慣了“吃一點、賣一點、貯一點”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也有些人滿足“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缺乏高速調整的主動性。二是怕擔風險不敢調。怕種不好,沒有大面積種植經濟作物的經驗,怕市場行情發生變化,擔心普遍種植造成價格下跌。三是按部就班不願調。面對滾滾而來的結構調整大潮,一些人消極對待,被動應付心思嚴重,一味求穩、求準、不願接受一丁點風險,滿足於微調、慢調,具體表現在品種選擇上,只選擇自己熟悉,會種、會養的品種,在調整進度上,看左右、隨大流,沒有一個時間表,調到幾時算幾時。產生上述思想的原因,主要是受傳統習慣勢力影響較大,思想不解放,競爭意識、風險意識、機遇意識不強,對“結構調整”這一新生事物不易接受。

2、宣傳教育不到位

一是廣大農民甚至個別鄉、村幹部對種植業、養殖業、退耕還林、還草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大調、快調、多調的緊迫性認識不足,對非調不可,不調不行的大趨勢認識不清,對結構調整的內涵搞不清。結構調整是農、林、牧、副、漁之間的全面調整,是根據當地實際,按照宜農則農,宜牧且牧、宜林則林的原則調整,而不是種多種少的調整。三是市場波動大,在部分農民中產生了負面影響。

3、農業產業化進程遲緩

雖然我縣農業產業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於我縣所處地理位置,引資融資能力較弱,因而現有產業規模小,缺乏龍頭企業的有力拉動,資源優勢得不到有效轉化,產業化進程遲緩。一是龍頭企業規模小,經營管理水平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對農户的帶動作用不太明顯。二是產業化經營體制不完善,農户與龍頭企業利益連結不緊密。三是主導產業只注重規模未充分挖掘本自然優勢,主導產業無自身特色。四是品牌意識不強,雖有天然無公害綠色產品但都沒有經過專業機構認證,更無叫得響的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五是創新意識不強,新興產業挖掘力度不足,市場敏鋭性不夠,總是跟着別人跑,搶站不了市場先機。六是主要農產品加工環節薄弱(加蠶桑、黃姜等),科技含量低,初級產品多,高附值產品少;大路品種多,優質新品少,產品結構質量遠不能適應市場需求,難以參於國內市場競爭。

三、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

根據我縣的地理環境、傳統習慣、自然資源、國內外市場多種因素分析我縣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為:一是繼續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集中力量力把蠶桑、生豬主導產業做大做強,扶持壯大主導產為業的龍頭企業,提高其市場競爭力。二是立足資源、面向市場,圍繞綠色農業開展開發特色產品。三是積極探索和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户的利益銜接機制,促使一體化經營健康發展。

四、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措施

1、抓調研、宣傳,切實轉變觀念

全面摸清,理清思路,轉變觀念是農業結構調整的前提,今年以來我縣狠抓農業工作調研、宣傳。一是縣委、政府主要領導親自帶隊,組織縣直涉農部門一把手赴常州、壽光考察農業產業化建設,進一步開拓視野、更新觀念,認識到自身不足增強了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二是深入農村調研,縣級每一名領導都有聯繫鄉、村,使我們對本縣縣情有了更深刻認識。三是狠抓宣傳,我縣通過廣播、電視、報紙、標語、網絡等形式宣傳農業結構調整工作,突出其重要性,使廣大幹部羣眾意識到農業結構調整是實現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然要求,農業結構調整的共識在全社會逐步形成。

2、優化

優化區域化佈局,必須因地制宜,才能促使農業規模化生產,在這方面縣政府已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先後出台了《蠶桑產業化實施意見》、《畜牧產業化實施意見》,印發了高效農業示範帶《實施規劃》、《實施方案》,使結構調整科學合理、有序進行,促使我縣農業可持續發展。一是根據我縣情況在中高山重點發展畜牧業,在淺丘山區重點發展蠶桑,在川道重點發展優質糧、蠶桑。二是請省、市有關農業、氣象、水文等專家對我縣農業生產資源進一步合理規劃,做到宜桑則桑、宜糧宜糧、宜牧則牧、宜蔬則蔬。三是規劃突出主導產業,扶持後續產業,提升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

3、積極培育主導產業和產品,大力抓好規模化生產基地建設

主導產業產品是為龍頭企業提供充足優質的原料,是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一是根據我縣實際,確立了畜牧、蠶桑三項主導產業。在主導產業建設上我們首選項目應為畜牧業,其次是蠶桑、設施農業等。二是積極培育後續產業,後續產業既要有地方特色;即“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同時又要有市場前瞻性,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如我們現已開發出的蠶桑系列產品。三是主導產業的發展要有品牌意識,力爭使我縣的一些產業產品儘快通過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機構的認證,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名的農產品。

4、建設高效農業示範帶,突出輻射帶動功能

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選準項目、重點突破、依靠科技、示範帶動”的發展原則,以市場為導向,通過聚集全縣的人力、物力、財力傾斜投入,加快農業優良品種,先進技術的推廣普及和農業基礎條件的改善,積極開拓大中城市市場,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全力打造“綠色”品牌,促進農村經濟整體效益全面提升。按照“一年打基礎、三年上規模、五年見成效”的發展步驟,重點在池河、城關、銀龍、饒峯四鄉鎮19個村建設三大基地、兩大園區,即萬畝蠶桑基地、5萬頭畜牧基地和設施農業示範園、觀光農業示範園,使該區域內的產業經濟效益在較短時期內有一個較大幅度的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遞增300元,對全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起到示範帶動作用。

5、創新科技推廣體制,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

以全國農技推廣示XX縣項目建設為契機,我們在業已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如首問責任制,否定報備制,責任追究制、幹部職工績效考評制度,政務公開制度等制度的基礎上,結合我縣農技推廣的實際,進一步完善並制定了XX縣農技推廣責任制,農技推廣管理職責、基層農技人員績效考評制度,聘用制度,培訓制度及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機制等多項制度,通過加強與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建設,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樹立建章立制管理人,考評績效激勵人,嚴格監督約束人,樹立依靠制度管事,塑造全縣農業系統技術指導員敬崗愛業,奮發有為的良好工作形象,激勵廣大基層農技人員建功立業的積極性、創造性,建立起基層農技推廣長效運行管理機制。

6、加大農業投入,強化基礎地位

當前,我縣農村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增強農民和龍頭企業的“造血”功能。一是繼續堅持金融扶持、財政傾斜、部門幫扶、科技投入的政策,把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在實處。二是對農業生產進行補貼,把農業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的提供和農村教育培訓作為支持重點,通過改善生產條件,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實現農產品的綠色環保、無公害化,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是增強面向農户的小額貸款,通過對貸款的用途、方向限制、扶持農户擴大生產規模,引導其產業化發展,彌補其產業化經營的資金不足。四是加大對農業科技推廣的扶持,農業生產技術的先進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農業生產的質量、效率、效益,增加農業部門科技推廣經費,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力,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必然要求。

7、發展生態農業,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為了促使農業可持續發展,我縣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結合山川秀美工程推廣無公害種植、標準化種養、沼氣等生態農業技術。一是推廣無公害種植技術,結合市政府實施的月河川道萬畝無公害蔬菜計劃,在城關、池河發展無公害蔬菜4000畝,以此為重點,在全縣逐步全面推廣無公害種植,以降低農藥、化肥使用量,擴大生物技術使用和普及。二是推廣以舍飼養殖為重點標準種養技術,狠抓標準化建圈和人工種草以實現農業內部結構良性循環,降低放牧對自然資源的破壞,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三是推廣生態沼氣技術,為徹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目前我縣已建成萬餘口沼氣池,結束了建設農户煙熏火燎、蚊蠅滋生的生活環境,在村民中反響十分強烈,極大地調動了附近農户對生態家園模式建設的積極性,從另一方面來講又減少了柴薪使用,鞏固了退耕還林、山川秀美工程來之不易的成果

調研報告的結構 篇6

產業結構調整是當今各國發展經濟的重要課題,調整和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目的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為了落實袁書記的講話精神,打造我鄉“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工程,實現十二五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的目標,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萬泉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7月29日,我鄉召開關於“圍繞農民增收、調整產業結構開展大摸底、大調研、大討論”動員大會。組織30名包村幹部進村入户填寫《萬泉鄉產業結構調整調查摸底入户表》,廣泛收集羣眾意見和建議,確定我鄉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紮實推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工程建設。

8月1日至8日,2名包村幹部組成調研隊伍前往橋上村駐村入户走訪,通過大力宣傳、召開户代表座談會、入户問卷調查等,瞭解該村產業結構調整。

一、基本情況

橋頭村位於萬泉鄉西南方向,孤峯山陰坡,海拔800餘米,距離縣城不到10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5個居民組,1250户,950餘口人。耕地面積3300餘畝,共有深井4眼。

二、摸底彙總情況

橋上村總户數250户,入户183户,佔73.2%,並户17户,佔6.8%,無勞動能力(常年在外)50户,佔20%,從事農業生產476人,佔63.47%,經商打工63人,佔8.4%,旱地2575.4畝,佔總耕地78.04%,其中,水果1306.6畝,佔50.74%,蔬菜724.9畝,佔28.15%,糧食474.4畝,佔18.42%。在你認為種植什麼作物效益高,見效快問答中,同意種植西紅柿133户,佔72.68%,大葱7户,佔3.83 %,蘋果40户,佔21.86 %,梨1户,佔0.55%,玉米1户,佔0.55%,桃1户,佔0.55%。通過調查,76.51%同意將蔬菜作為該村的主導產業。

在你認為制約發展農作物的主要原因問答中,認為缺水179户,佔97.81%。缺技術144户,佔78.69%,缺資金98户,佔53.55%,缺市場30户,佔16.39 %,缺組織10户,佔5.46%,缺地1户,佔0.55%。通過調查,認為缺水和缺技術是制約該村主導產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在你需要政府從哪及方面予以扶助問答中,認為需要灌溉179户,佔97.81%,技術指導144户,佔78.69%,小額貸款101户,佔55.19%,拓展市場29户,佔15.85%,勞動力32户,佔15.3%。通過調查,認為政府應從灌溉、技術、小額貸款幾方面進行扶助。

在你願意加入哪種專業合作社和協會從事生產銷售問答中,同意加入西紅柿合作社110户,佔60.11%,大葱10户,佔5.46%,蘋果51户,佔27.87%,梨1户,佔0.55%,養殖7户,佔3.83%,桃1户,佔0.55%,蔬菜1户,佔0.55%。通過調查,有户同意加入蔬菜合作社。

三、效益分析

通過為期一週的進村入户調查,橋上村主要發展蔬菜,其中以西紅柿為主。目前,我們大力推廣發展的西紅柿正常情況下畝產在2萬斤左右,以去年平均價格0.6元/斤計算,年收入1.2萬元/畝,除去投資3000元,純收入在9000元左右,如果水利能保障、技術措施能跟上,我們的發展前景會很樂觀。

四、前景規劃

利用五年的時間,我們的西紅柿發展將會產業化、規模化,如果按人均0.8畝西紅柿種植面積計算的話,人均純收入可達7000元,這樣到十二五末,人均純收入翻一番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調研報告的結構 篇7

農業大市,也是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近年來,玉林市供銷社上下主動適應新常態,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農民合作社為主體創新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村改革發展換擋升級,對開展“三農”工作,助農增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以農民合作社率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來,玉林市供銷社大力培育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着力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目前,全市供銷社系統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263個,其中,種植業類合作社128個,養殖業類合作社118個,農資農機類合作社9個,社會化綜合服務類合作社3個,其它類型合作社5個。玉林市供銷社農民合作社具備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良好基礎和比較優勢:

一是數量眾多,佔全市農民合作社總數的7.54%,佔全市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的46.5%,是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數量較多的一種主體;

二是輻射範圍廣,覆蓋了全市100%以上的基層社和2/1行政村近1/4的農户;

三是總體來看已有一定的實力,20xx年銷售總額達2 .1億元。玉林市供銷社系統發展農民合作社率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法和成效主要有四點:

(一)推動合作社開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優化經營體系結構,提升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提高生產體系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1、創新農民合作社開展土地流轉託管創效益。玉林市供銷社大力創新農民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向規模生產要效率,向合作經營要效益。20xx年以來,玉林市供銷社專業合作社與系統外其他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簡稱農合聯),為聯合社的各個成員社和入社農民提供技術、信息、農資、產品銷售等系列服務,目前全市系統已建成“農合聯”19個,通過 “農合聯”引領專業合作社向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已流轉和託管土地面積7373畝,建立了糧食、蔬菜、水果、中藥材、畜牧水產、林業等一大批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如陸川縣米場供銷社牽頭組織米場新英食用菌、米場歎可養殖、陸川縣一品養殖等專業合作社共同組建成立的合美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開展服務型土地託管和承租型土地託管,通過發展田螺養殖基地400多畝和食用菌種植基地85多畝,百香果種植基地520畝,返聘農民承包種、養,為農民提供一系列託管服務,20xx年就為農民實現增收800多萬元;同時,該“農合聯”還租用山地1200多畝,種植火龍果建設休閒農莊,發展健康養生產業,目前該項目已投資300多萬元,果園、道路等設施正在加緊建設,該項目建成投產後,預計每年將實現助農增收500萬元。

2、鼓勵合作社流轉農民承包地解決系列問題。玉林市供銷社鼓勵合作社成員通過轉包、服務、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擴大生產經營面積,解決土地碎片化和產出能力低下等問題。支持合作社通過土地託管、代耕代種等,實現統種統收、統防統治,帶動單個小農户參與規模經營。如北流市供銷社通過農民專業合社開展的無人機植保飛防服務,為農民、種植大户提供水稻、水果防治病蟲害、施肥等服務,通過在城區建立飛防服務中心,在鄉鎮建立飛防服務站,已簽訂和意向簽訂土地託管面積2、3萬畝,創出了服務“三農”向社會化、系列化、規模化的新模式,為實現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的“農民進城打工,供銷社為農民打工”目標走出了新路子,預計此項業務每年可增銷售收入20xx多萬元。興業供銷社通過農民專業合社與廣西豐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玉林客家商會已達成,開展土地託管服務合作意向,目前,已在山心鎮葵峯山託管土地7000多畝,預計將大幅增加農民的收入。

3、大力發展以合作社為主導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引導合作社為成員提供統一的產前、產中和產後社會化服務,把過去一味追求高產、過多追加要素投入、超過合理邊界的一塊投入降下來,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收益。目前陸川縣珊羅供銷社富農韭菜專業合作社為社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後一系列服務、一是產前舉辦技術培訓班,聘請農技人員免費培訓社員,傳授科學用肥用藥知識和標準化生產管理知識。二是聘請農業技術人員指導田間管理,科學防治病蟲,確保韭菜環保、安全,品質好。三是提供銷售信息,收購韭菜統一外銷玉林、南寧、廣州、深圳、貴陽等城市。四是打造品牌,韭菜經包裝後進入了玉林、南寧等城市的超市,降低了成本,實現了農超對接,增加產品附加值,既幫助會員解決了資金緊缺、技術缺乏、銷售難的問題也降低了生產和銷售的成本。20xx年,全市供銷系統農機合作社為早稻、晚稻提供機耕、機插、機收等農機服務和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等。

(二)鼓勵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改善庫存結構。玉林優勢特色農產品豐富,有着“南方藥都”“三黃雞之鄉”等稱號,也是南菜北運菜籃子基地、亞熱帶水果重要產區和廣西糧食主產區,但產業鏈、價值鏈是短板。着眼補齊這個短板,玉林市供銷社引導農民合作社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發展就地初級加工和優勢區域精深加工,促進加工轉化,加強倉儲物流,從源頭上改善庫存結構。

1、扶持合作社加工生產能力,解決“賣難”問題。推動合作社從單一種植向綜合型發展轉型,玉林市供銷社加大扶持有條件的合作社開展農產品加工和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着力提升合作社的加工生產能力,大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合作社,以加工的途徑解決初級農產品因“賣難”而引發庫存問題。目前,全市系統共有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合作社23個,涉及水果、糧食、中藥材等產業。

2、推行合作社產業化經營模式,解決庫存壓力。玉林市供銷社鼓勵在大宗農產品優勢產區的合作社建立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發展訂單生產和訂單加工,推行合作社“基地產+加”帶動農户進入產業化經營的模式,緩解單家獨户小農經營的庫存壓力。目前,全市供銷社系統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建立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183個,農產品加工基地3個,訂單帶動農户8萬户。

3、提升農產品倉儲和流通能力,解決流通問題。支持有條件的合作社建設冷庫和開展冷鏈物流,加快發展倉儲物流,全面提升農產品倉儲和流通能力。目前,全市供銷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有倉庫80個,其中冷庫7個。大力發展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鼓勵合作社直接進入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參與大宗農產品流通,玉林銀豐中藥港是全國第三大的中藥材專業市場,玉林宏進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已成為年銷售額超百億元的桂東南大宗農產品重要集散中心。

(三)引導合作社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品質品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促進生產端和需求端的有機銜接,使生產切實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的實際需求。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農產品的需求已經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升級。結合市場需求的升級和供給改革的需要,玉林市供銷社以農民合作社為重要載體,多措並舉發展品質優質、質量安全的優勢品牌農產品。

1、推動合作社大力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編制水稻、中藥材、水果等10多項地方性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推動合作社按照標準化生產技術發展生產或組織訂單農户開展種養,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率先試點示範。全市合作社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7個,標準化生產率達80%以上。

2、支持合作社積極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引導合作社重視品牌建設,積極註冊商標,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誌農產品基地及開展“三品一標”產品認證,生產更多優質、高端農產品,滿足日益增長的高端農產品市場需求。全市系統合作社註冊商標86個,建設“三品一標”基地25個,通過“三品一標”認證產品26個。陸川縣珊羅供銷社富農韭菜專業合作社在通過“三品一標”產品認證後,以“珊羅”為註冊商標註冊了該合作社種植的韭菜,並按照國家級無公害蔬菜標準,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打響了“珊羅韭菜”無公害品牌,目前產品供不應求,每公斤銷售價格比市場價格高出4元左右,經濟效益十分顯著,為農民增收提供了堅實保證。

3、鼓勵合作社創新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支持合作社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機制,通過合作經營、統一管理的生產經營模式優勢,從生產環節開始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確保田頭到餐桌的“舌尖上的安全”。20xx年,玉林全市供銷社系統例行監測合作社蔬菜、水果樣品10多個,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達100%以上。

(四)支持合作社開拓新興業態,促進產業融合。當前,工業化、信息化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工業新理念、信息新技術等湧向農村,越來越多的資源要素向農業滲透融合,現代農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迎來了多樣化的發展需求。玉林市供銷社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十分注重深度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產業間融合發展,更好滿足社會對農業的多樣化需求。

1、推行合作社“互聯網+”行動。玉林市供銷社以合作社為主力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通過“大數據”等先進理念、“農業雲”等先進技術,讓農業、農村、農產品更好地搭上電子商務“無形之網”,連上更廣闊的市場空間。目前,建設“網上供銷合作社”,玉林市供銷社系統在全市合作社中已開展電子商務的社有企業6家,註冊成立電子商務公司5家,還有2家正在申請註冊中,電子商務業務也逐步開展。20xx以來,全市已實現網上購銷金額120多萬元。

2、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玉林市供銷社引導合作社在特色種養的基礎上,整合資源特色,發揮抱團優勢,包裝打造集生產、休閒、觀光、體驗等於一體的休閒觀光農業,把農業生產與休閒旅遊融合起來發展,帶動農民更多地參與到農業價值鏈之中分享增值收益。在合作社引領帶動下,玉林市休閒觀光農業蓬勃發展,創建生態農業旅遊觀光等各類農家樂350個,休閒農業從業人員7、1萬人,總收入超12億元。

二、進一步發揮農民合作社作用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玉林從農業大市走向農業強市的關鍵時期。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玉林補齊“四化同步”短板、實現“兩個建成”目標的關鍵之舉、決勝之策、攻堅之措。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玉林市供銷社進一步發揮農民合作社作用,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一條主線”,着力“兩個重點方向”,實施“四大抓手工程”。

“一條主線”: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通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供給有效性,推動農業生產提質增效,增強農業資源在市場中的配置,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兩個重點方向:即構建區域全產業鏈、發展綜合型合作社。

1、着力構建區域全產業鏈。玉林市供銷社一方面以合作社為橋樑紐帶,上接市場下聯農户,推進農業上下游產業、前後環節銜接,促進區域內產業間深度融合發展,形成區域全產業鏈,實現農業產業鏈延長和價值鏈延伸。另一方面加快探索發展系統內外合作社聯合社,整合資源,集聚要素,圍繞產業,突出優勢,推進縣域化、品牌化發展,實現同產業合作社抱團經營或區域內一二三產業合作社聯合發展,破解合作社單打獨鬥競爭力不足的難題和產業鏈價值鏈不長的困境。

2、積極發展綜合型合作社。玉林市供銷社推動農民合作社由生產合作向土地合作拓展,由資產合作向資本合作拓展,由專業合作向綜合性合作拓展,引導、支持有一定基礎和實力的合作社由單一生產功能向產前、產後功能延伸,向加工、銷售功能拓展,發展綜合型合作社。加強農業項目庫建設和招商引資力度,集中力量扶持建設一批產業梯次合理、分工精細、合作有序的重點合作社。力爭到20xx年,全市供銷社系統集產加銷於一體的綜合型合作社達50家;農民合作社整體實力明顯增強,輻射帶動農户達75%以上。

四大抓手工程:即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創建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品牌農業。

1、加快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玉林市供銷社系統立足優勢特色產業,力助全市加快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產業優勢。推動合作社進入示範區發展,以示範區為平台集聚資源要素、整合優化產業,增強合作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綜合實力。力爭到20xx年,全市系統有超7個合作社成為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的建設主體。

2、大力創建農民合作社示範社。重點扶持一批有一定基礎實力的合作社發展壯大,着力培育成為有規範的章程、良好的運行機制、嚴謹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利益分配辦法、較強的服務帶動能力的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力爭到20xx年,全國總社示範社達7家,自治區供銷社示範社達15家,市級示範社達200家。

3、着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依託廣西玉林職業農民學院,和市供銷社與廣西豐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創辦的農民技術培訓學校(已於20xx年8月份掛牌成立),對全市系統合作社示範社領辦人或帶頭人進行大輪訓,培育一批有文化、知政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業CEO。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推動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進入合作社參與經營,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生力量。力爭到20xx年,全市系統合作社管理人員中,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或新型職業農民比例達80%以上。同時計劃年將培訓農民5000餘人。

4、創新發展品牌農業。鼓勵供銷社系統合作社通過文化內涵與關聯產業的融合,藉助文化創意塑造品牌農業和進行品牌營銷,利用品牌溢價效應最大限度地提升農業的附加值;力爭到20xx年,每個產業整合推出2—3個品牌基地和知名品牌,每家自治區級及以上合作社示範社培育出1—2個知名品牌產品。推動合作社大力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提升農產品品質品牌;力爭到20xx年,全市市級及以上合作社示範社均有“三品一標”基地或產品。在合作社中率先探索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點體會

(一)要發揮好政府的引導作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認清“三農”工作在整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定位和作用。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農業穩則基礎牢。玉林市供銷社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支持作用,先後運用好《中共玉林市委員會 玉林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玉發〔20xx〕10號)、《玉林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農民合作社的實施意見》(玉政發〔20xx〕8號)、《玉林市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同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導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主力軍作用,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全市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託底支撐。

(二)要發揮好市場的導向作用。當前,農業發展普遍存在生產與需求錯位、生產與市場脱節的現象。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要發揮好市場的導向作用,用市場這隻無形的手來推動農業供給側的轉型升級。玉林市供銷社充分發揮合作社在市場經濟中的新型經營主體作用,帶動農户抱團闖市場,實現了市場需求與農業生產的有機銜接。同時,通過產業鏈、價值鏈的導向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促進產業向提質增效調整,更多的資源要素參與到農村經濟發展,更多的工商資本進入現代農業開發,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三)要發揮好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民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最大主體,同樣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直接受益者。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了市場進行導航,還須農民進行把舵。傳統的小農經濟單家獨户生產經營,經濟實力差、市場能力弱、創新能力不足、發展後勁有限,難以支撐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合作社既是一種經濟組織、市場經營主體,又是一種農民合作組織,是農民之間最為緊密的利益聯結體。玉林市供銷社把準農民合作社的這種特殊地位,在農民合作社中率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很好地發揮了農民的主體作用,贏得了羣眾的廣泛支持,凝聚了強大的改革動力。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研報告2:

“十三五”規劃首次提出,要“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這意味着未來五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必須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以穩健經營為目標,找準服務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和重要環節,改進服務方式,改善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益,促進金融業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更為強大的動力源泉。大廠農商行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金融新常態,着力開展資金支持農業供給側機構性改革。

一、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情況

考慮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長期性和複雜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當以戰略規劃為引領,以客户需求為導向,以管理變革為支撐,以組織重塑為保障,激發我行的創新能力和經營活力,實現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再平衡。

(一)改革信貸管理模式

將個人貸款營銷主體由分部改為支行,打破存貸分管考核模式,實行存貸管理一體化。將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自身發展轉型有機結合,優化發展戰略、管理機制和業務模式,增強金融服務能力。為提高審批效率,縮短審批鏈條,促進授信審批工作良性發展,我行創新推出了授信審批官制度,即根據行長授權書權限,將授信審批工作分為一人審批、審批小組審批、審批委員會審批的三級審批模式。

(二)信貸產品“微創新”

以“雙基”共建農村信用工程和支持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各支行深入各村進行前期調研,為後期開展工作做了充足的準備。為有效開展“雙基”共建農村信用工程,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省聯社寶系列產品為載體,推出了“易農貸” 、“安農貸”、“富農貸”、“新一貸”等特色信貸產品,實行“一次核定、隨用隨貸、週轉使用、餘額控制”的原則,為農民致富提供幫助,為農村發展貢獻力量。

(三)加大服務創新力度

通過不斷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增強自身競爭實力。20xx年,經過我行與土地局溝通協商,對轄內國有土地的價值由本行自行評估,以此降低客户融資成本,從實質上支持特色種養殖、蔬菜水果採摘、農牧產品加工等行業,有效滿足生產大户、家庭農場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的金融需求,帶動了地方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四)加強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

我行充分發揮點多面廣、聯結城鄉的優勢,通過召開銀企座談會,入園區、入市場等拉網式營銷方式,挖掘了不少潛在優質客户。20xx年,我行共召開兩次銀企座談會,並組織客户經理對夏墊工業園區、陳府農業園區和潮白河工業園區的企業進行了走訪,進一步推動了我行信貸投放的穩步增長。

(五)強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與當地人行中小企業公共服務信息採集平台合作力度,為個人創業者和小微企業搭建集“信息諮詢、創業輔導、市場開拓”為一體的創業綜合平台。同時,我行積極助力省聯社個人徵信系統上線工作,構建完整的信用體系建設,達到真正的信息共享。在支付體系建設中,我行完成了二代支付系統順利切換上線,涉及櫃面、網銀、EPOS、支票影像等多個渠道業務。

(六)提高金融服務質量

為適應個人金融業務的高速發展,我行大力積極推進消費者金融服務創新,加快互聯網、移動支付等新技術和新服務渠道的運用。開通大廠農村商業銀行“微信公眾號”,微信號為:hbdcnsh,在線為客户提供更優質、便捷的金融服務。

四、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拓展有效營銷措施

1、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情況彙報

2、關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情況彙報

3、20xx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研報告

4、20xx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情況的調查報告

5、關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情況調研報告

6、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情況調研報告

7、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情況調研報告

8、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研情況報告

9、關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的結構 篇8

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調研組:

根據丘政辦發200811號《丘北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丘北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調研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新店鄉高度重視,組織了農、牧、林、水等相關單位和人員,對全鄉的農業產業結構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研究,結合實際,對今後的發展重點和發展方向作了認真的定位和思考。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一、近年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基本情況

近年來,按照中央“三農”政策及產業結構調整的相關工作要求,新店鄉黨委、政府始終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放在農村工作的首位,協同全鄉所有力量,結合新店實際,以畜牧養殖業、種植業為工作重點,以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及畜牧養殖貼息貸款的發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推進等相關的優惠政策為契機,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最終確定畜牧、林業兩項產業為全鄉的支柱產業,農業種植業為基礎性產業,冬季農業(冬早蔬菜)、烤煙、甘蔗、辣椒、西瓜為開發性產業。目前,畜牧、林業、農業各項工作重點和佈局已成雛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正進一步凸現。具體佈局情況是:畜牧以新店、大路邊、衝頭3個村民委為主;林業以小平地、衝頭、蚌廠3個村民委為主;冬季農業以小江口、蚌廠2個村民委低熱河谷地區一帶為主;烤煙以新店、大路邊2個村民委及衝頭村民委的部分村寨為主。各項工作重點是:畜牧以養殖山羊、生豬為主;林業以紅豆杉為主,輔之以花椒、膏桐、核桃等品種。截止20__年,共有生豬存欄14037頭,山羊存欄27209只,大牲畜存欄10908頭,家禽存欄37830只,肉牛出欄1552頭,家禽出欄38557只。實現糧食總產量796.3噸,糧經比例從20__年7.2:2.8調整為6.9:3.1。

二、今後一段時期的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和主要措施

發展思路:緊緊圍繞林業、畜牧兩大優勢產業,全力實施現有資源(水能、礦產、旅遊)優勢開發,狠抓基礎設施、烤煙、集鎮開發、扶貧四個工作重點,實現財政增長、農民增收兩大目標,努力構建和諧新店。簡稱為“2142”經濟社會發展思路。

目標任務:到20__年,爭取實現下列目標。冬季農業開發2500畝(主要以冬早玉米為主,1000畝)。甘蔗3590畝。林業以紅豆杉、核桃、花椒、膏桐為主,紅豆杉種植2萬畝;核桃5萬畝;花椒3000畝;膏桐14萬畝。烤煙2500畝。人均出欄一頭豬,户均出欄一頭牛。糧經比例達到6:4。解決所有村寨的人畜飲水困難。

採取的主要措施: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目標,堅持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發揮產業特色和資源優勢,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壯大支柱產業,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和優質農產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努力實現農村經濟快速持續發展。

三、各項產業發展情況、存在問題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林業產業。新店鄉依託兩個林場,是丘北紅豆杉發展的起源地,目前,全鄉共種植紅豆杉6000餘畝。實踐證明,紅豆杉在新店鄉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通過分析,全鄉的新店、小平地、衝頭3個村民委24個村寨適宜發展紅豆杉,面積約2萬畝。在發展紅豆杉和核桃方面,認為需要有以下政策扶持:

一是由政府制定政策,由政府或企業扶持種植户補助苗木費,等出效益後再從種植户的收益中扣除;

二是加大對種植户的技術培訓力度,提供技術支持,做好哺育管理;

三是由企業與種植户簽訂收購合同,提供市場銷售保障,減少風險。

今年初的冰凍災害,使全鄉大部分林農遭受了沉重的損失,據統計,全鄉受災面積3300畝,成災670畝,凍壞幼苗10萬餘株,毀壞林木14.2萬株,造成經濟損失100餘萬元。結合實際,為做好災後恢復工作,需要以下扶持政策:

一是希望上級林業部門提供苗木補助,幫助農户做好補栽補種工作;

二是給予解決所毀林木採伐指標,使被毀林木盡其所用,降低林農經濟損失。

(二)畜牧業。

1、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是受地理條件及氣候因素的影響,生豬發展緩慢,鄉內能繁母豬較少(共有445頭),優良種公豬缺乏(只有1頭)。加之生豬飼養在高寒山區生長較慢,科學養殖水平不高,存在着與人爭糧的現象,所以精料投入較少,生豬生長和發展緩慢。

二是在山羊發展方面形不成規模,農户實行散養放養管理模式,其品質個體較小和生長緩慢。

三是在大牲畜肉牛發展方面,大部分羣眾沒有把肉牛發展作為商品化方面轉移,多數農户只飼養一至兩頭牛作為役用,而且由於我鄉羣眾散居,民族雜居,地勢路途較險較遠,肉牛雜交利用率較低,覆蓋面較少。那種以“養豬為過年,養牛為犁田,養雞為花錢”的小農經濟意識依然存在。

四是沒有較大的畜牧牲畜交易市場,牲畜市場信息閉塞,羣眾所養家畜到市場上賣,路途較遠且交通不便,導致了牲畜販賣户到家中收購,由於缺乏較大市場經濟信息,所賣畜禽都比市場價低,其次我鄉缺乏一個涉牧企業帶動發展和經營,導致羣眾散養零賣,畜牧經濟效益和回報較低。

2、養殖大户扶持情況。全鄉扶持養豬户10户,秸稈養羊户20户,養牛户10户,養禽户2户。鄉畜牧獸醫站對以上養殖示範户採取定期免費防疫注射、驅蟲、健胃、畜廄改造與消毒,及科學飼養管理等,走“以點帶面、以户帶村”的科技示範路子,充分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3、畜牧業發展思路。根據全鄉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因素,適宜養殖的品種有黑山羊、牛、生豬、家禽等。今後的發展思路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組建一個牲畜集轉育肥場,把全鄉各地瘦弱牲畜集中育肥後轉賣,並以該場為中心組織外調、銷售活動,擴大全鄉畜牧產品流通規模。同時,突出山羊、生豬發展重點,以村民委為單位,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學飼養率,努力使畜牧養殖最終實現規模化、商品化、產業化發展。

4、今後發展建議。

一是由政府牽頭引進畜牧發展企業,以企業聯動市場,擴大市場流通。

二是建議把動物防疫工作納入政府考核範圍,列入政府議事日程,每年開展兩次技術培訓會。

5、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是出台和制定有關畜牧業發展的相關政策,配套相關項目和資金,扶持農户和企業,夯實全鄉畜牧業發展基礎。

二是增加基層技術崗位編制,壯大基層畜牧技術人員力量。提高村室獸醫防疫員補助,提高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農業產業。

1、災後糧食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及下步打算。20__年小春作物遭受了嚴重的冰凍災害,受災面積14324畝,其中,小麥5635畝,蠶豆1182畝,洋芋110畝,豌豆6880畝,蔬菜527畝,小春作物大面積減產已成定局。鑑於上述情況,目前羣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小春受災嚴重,大部分顆粒無收,使得羣眾生活更加困難;

二是今年由於各種農用物資漲價,羣眾在春耕生產的備耕上存在較大困難;

三是由於20__年遭受洪澇災害,部分羣眾的土地受到洪水的衝擊,現已無法耕種,羣眾的土地面積大幅度減少,給春耕生產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在下步工作中,主要將採取以下措施:

一是帶領羣眾認真開展好災後重建工作;

二是爭取災後恢復重建項目資金,幫助災農做好春耕生產,盡最大的努力將羣眾的損失降到最低;

三是建議上級黨委、政府再加大給予受災羣眾農用物資補助力度,共同做好春耕備耕工作;

四是爭取建設資金,對水毀農田嚴重的村寨修建防洪溝和防護牆,確保糧食安全。

2、各種農用物資調供情況。20__年,共調入種子21500公斤,銷售16000公斤,儲備5500公斤;農藥調入1000公斤,銷售130公斤;農膜調入500公斤。

四、農田水利。

1、基本情況。轄區集中供水水源點47個,因受水源點分散、各寨為點的條件限制,加之大部分村寨以小水窖為主要蓄水方式,沒有統一管理,均由各村寨自行維護。其中,水費徵收的有衝頭和鄉機關駐地2個,其餘為羣眾投工投勞自行管理。20__年度,水土流失的面積為4000多畝。全鄉25度以上坡耕地面積佔全鄉土地總面積的80%以上,約為25000畝。當前,農田灌溉率為零,人畜飲水解決率72.3%。截止目前,全鄉尚有缺水人數1150户5318人。

2、農田水利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急需興建的項目。

一是機關自來水供水水源點因流量小,枯水期嚴重缺水,需建小二型水壩;

二是花園、沙溝及蚌廠溝因遭受洪水衝擊面大,且每年都受災嚴重,需修建防護牆3道,造林15000畝。

3、對水利建設與管理的意見和建議。

一是加大對小水窖建設的項目安排和資金投入力度;

二是加大對管引工程建設資金的投入,保障人畜飲水安全;

三是加大對小型水利工程的投資力度,確保農田灌溉。

五、烤煙生產。

1、基本情況。20__年新店鄉烤煙生產收購任務是3300擔,對扶持政策及獎懲辦法無意見。在今年的烤房建設中,因為補助政策不變動,從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煙農的積極性,縣下達的2羣烤房羣,只完成了1羣18座。由於全鄉坡地較多,煙農種植地塊分散,很難集中連片。儘管如此,鄉黨委政府還是下了很大決心,採取掛鈎工作責任制,實行領導分片掛鈎、幹部職工到點包乾的方法進行,努力使具備連片條件的地塊儘量集中。同時,提高連片補助標準,50—100畝的連片每畝補助50元,提高煙農的積極性。在平衡收購過程中,由於路途較遠,給羣眾增加了勞力、財力負擔,影響了羣眾的種煙、交煙的積極性。建議縣委、縣人民政府在新店增設1個煙葉臨時收購點,以方便羣眾交煙。

2、下步工作打算。在今後的工作,主要將採取以下工作措施:一是一是加強煙葉烘烤、分級扎把和入户預檢等工作環節的指導和督促,做好煙葉交售相關的服務協調工作,最大可能地保證煙農的切身利益。

二是建議縣委、政府加強對山區烤煙產業發展政策的傾斜和支持,加大對煙水工程和卧式烤房羣建設的補助,促進山區烤煙產業發展的規範化和科學化。

三是建議縣委、政府在我鄉設立一個煙葉收購點,以方便羣眾交煙,減輕羣眾負擔。

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在目前實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硬件建設投入資金不足,羣眾自籌能力相當有限,給整個工程建設帶來嚴重的不協調。同時,由於後續管理力度弱,項目村在產業開發促農增收等方面還存在嚴重的困難。另外,在農村勞動力轉移、易地扶貧、小額信貸扶貧等方面,建議多投入項目資金,加大力度。

調研報告的結構 篇9

一、x村的自然環境和基本情況。

x村位於金峪鎮所在地以南4公里處,地處渭北高原,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890米,轄區屬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14.6攝氏度,年日照2400小時,年降雨量500毫克,無霜期190天。交通便利,王皇公路、黃侯鐵路穿境而過,通村路基本覆蓋全村。

全村由三個自然村組成,轄5個村民小組,306户,1151口人,耕地面積3xx0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蘋果等經濟作物;養殖業以養豬、牛為主;年外出務工人員150人次。全村共有大小運輸户8户,個體工商户xx户,民營企業兩家。20xx年人均純收入5526元。

二、產業發展現狀。

x村的產業結構以典型的傳統農業為主。三次產業結構中全部為第一產業,

二、三產業基本空白;在第一產業內部,畜牧業產值佔15%,種植業佔85%;在種植業內部,傳統玉米種植業佔84%以上,經濟作物比重很小。

在20xx年以後,我村的產業結構才了有明顯的變化。至今,在果園建設方面,雜果林櫻桃、核桃栽植已初顯成效,但蘋果樹的面積逐年減少,花椒成為退耕還林又一經濟效益。其次農田和蔬菜發展方面,糧食作物主要以玉米為主,已成為副二代的經濟作物,小麥種植面積越來越少,以背河大葱輻射帶動的蔬菜也成為我村發展的一個方向。更多的還有一些沒有形成規模、效益不明顯的產業也在零星散落,同時在全村的經濟指數上外出務工人員已成為許多家庭的主要經濟

來源。

三、產業結構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佈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在近一兩年內,我村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於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忽視了培育品牌,沒有抓住從根源上栽植優質產品的意識,忽視了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一些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就農業調農業的小圈子,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仍不合理。

二是農業基礎設施和物質技術條件總體水平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比較滯後,特別是信息和技術服務還不能滿足廣大農民調整結構的需要。我村雖然已形成以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牽頭,鄉鎮相關站所、中心為載體,科技示範户為觸點的農業服務體系,但在服務過程中仍以產中指導為主,對產前的市場預測和產後的流通指導較少,無法提供給農民超前市場信息,農户難於圍繞市場需求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三是農民科技素質較低,農業科技推廣力度不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據農業普查,全村農民國中文化程度以下佔 68.5%,對新科技、新技術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礙了農業科技推廣的進程;農業科技人員少,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服務手段落後,全村現有農業專業技術人員 4名。另外自鄉鎮機構改革以後,全村農業技術推廣

體制不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流失或者被抽調到其他部門,無法開展農業專業技術推廣工作,難於適應新時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四是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亟須提高。近幾年來,我村着力實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計劃”,但農民和農產品加工企業業主認識不到位,仍以增加農產品產量為重點,忽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同時,由於人民羣眾消費觀念尚未改變,優質優價難於體現,致使農產品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

五是涉農龍頭企業數量不多,規模不大,市場開拓能力和帶動能力弱。我村雖然有兩個廠帶動村經濟,但由於規模較小,資金短缺,設備簡陋,生產技術落後,市場開拓能力較弱,還無法有效拉動農業產業的發展。

六是農業投融資體制不暢,結構調整的資金不足。農業結構調整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引進優良品種、發展名優特新產品、農產品加工業和開拓農產品市場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特別是一些種養大户資金短缺的問題比較突出。

四、從宏觀、微觀兩方面提出建議及規劃。

1.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正確的產業結構調整觀。

要在全村組織開展一次以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題的解放思想大討論。通過解放思想大討論要達到以下目的:一是使全村幹部、羣眾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認識,要樹立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一項長期艱鉅的任務這種意識,克服急躁冒進,一哄而起,盲目調整的傾向。二是使全村幹部和廣大農民深刻認識到農業產

業結構調整必須走產業化經營路子。三是提高全村幹部和廣大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明白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就是增收致富這個道理。四是營造出一種尊重科學的良好氛圍。使全區幹部羣眾真正認識到產業結構調整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從而自覺地把科學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的各個環節中。以正確的思想認識與時俱進,積極推動產業發展。

2.改革投融資體制,增加對農業的投入。

總結我村借鑑一些發達地區的經驗,可試行以下幾點:一是建立財政支農週轉金制度,取消對農業生產的直接撥款制度。二是利用匹配投資法,引導農民及社會資金進行生產投入,即以政府資金為引導,按一定比例由集體、農民和社會資金匹配投入,組成對特定建設項目投資的整體。三是實行以獎代補,鼓勵多元化投資。四是以優惠政策、優勢農業項目、優質服務吸引社會融資,即:廣開勞動力資源市場,放寬土地使用範圍,取消一切阻礙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行政手段;對優勢、龍頭、骨幹涉農項目擇重優先扶持,穩住投資者。五是要採取有力措施,構建農村良好的信用環境。要通過以上措施,形成政府、集體、農民、社會資金等多層次的投入機制。在投資方向上,既要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更要加大扶持龍頭企業和培育市場的力度;既要加強有形項目的建設,更要加強信息服務等無形項目的建設。

3.積極推廣良種良法,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

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目標。農產品質量的競爭核心是良種的競爭,誰擁有良種和先

進技術,誰就能掌握質量競爭的主動權。當前許多農產品出現“賣難”,但一些名特優產品價格在超出同類產品價格幾倍乃至十幾倍以上仍然暢銷。因此,要加大動植物良種繁育體系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力度,把良種良法作為關鍵環節來抓。

4.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

我村地理位置優越,調整農業結構必須堅持因地制宜,通過優化佈局和區域分工,形成具有區域競爭優勢、有規模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從產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這是農業新階段區別於過去的一個重要標誌。據專家測算,在同樣的生產技術條件下,如果投入決策目標從產量最大化轉變為效益最大化,單位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可以降低 ~ 30%。

5.運用和推廣科技,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

抓好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促使廣大羣眾的思想觀念由傳統的計劃經濟意識向市場經濟意識轉變,變“要我種”為“我要種”,積極性不斷得到發揮。推廣適用科技,促進農業生產。

通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我區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調研報告的結構 篇10

科學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當前我縣"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最近,我委圍繞這一課題開展了調研。

一、全縣農業產業結構現狀

近年來,縣把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為整體推進農村經濟的重要手段來抓,認真貫徹落實各級農業農村政策,加快特色產業發展,培育形成了畜牧養殖、茶葉、蠶桑、食用菌、高山蔬菜、乾鮮果、筍竹兩用林、中藥材等八個農業主導產業。

到20xx年底,全縣共有各類農產品基地20多萬畝,其中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基地4個,面積2.8萬畝;培育省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市級17家。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4533元,比上年增長10.9%;其中農民從第一產業人均現金收入1903元,比上年增收568元,增幅達42.5%。

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雖然取得了明顯進展,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主導產業散亂。

第一,八大主導產業規模都比較小。各個產業20xx年的產值基本在1億-2億之間,其中蠶桑產業年產值是0.81億元,食用菌產業年產值是1.62億元,茶葉產業的產值是1.41億元,最大的畜牧產業,20xx年產值也只有2.26億元。

第二,市場影響力不夠。一方面是中藥材等多個產業沒有自己的品牌,即使有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也不高,最有名的是禽業的"均得利",也僅僅是省著名商標。

另一方面像茶葉產業品牌太多,共有十幾個品牌,但沒有一個品牌在全國,甚至在全省有影響力。

第三,主導產業太多,有的起不到主導作用。比如中藥材產業,筍竹兩用林等產業,一直缺少管理和扶持,基本處於自生自滅狀態。

2、農產品深加工滯後。

一方面,本縣農業產業缺乏深加工,向市場出售的都是農民生產的初級產品,產品附加值低,價格波動大,容易挫傷農民種養積極性。

另一方面,農產品深加工規模都比較小,起不到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如全縣12家茶廠絕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最大的企業日產量也只有幾百公斤。

3、產業發展資金缺乏。

一是財政性資金投入不足,20xx年全縣的農業產業化資金僅有300萬元,與產業結構調整所需求的資金投入差距很大。

二是貸款困難,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許多產業發展都存在資金緊張問題,但由於抵押擔保和信貸規模等問題,缺乏金融部門的支持。

4、農業技術力量薄弱。

目前農業部門與鄉鎮在管理技術人員上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存在管人與管事脱節現象;農業部門、鄉鎮政府缺乏技術人員,有的產業根本就沒有專業技術人員,直接影響對產業的技術指導和農民的收益,從而影響產業的提升。

5、產業用地制約多。

第一是缺少規劃,目前農業產業用地管理無序,出現"農民想批,土地部門不敢批;發生亂搭建,土地部門不好管"的現象;第二是土地指標制約,目前整個用地指標對農業企業支持力度不足,很多企業和產業發展的瓶頸項目得不到擴大,影響了整個產業的發展。

三、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意見建議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系統工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當務之急,須着力做好幾下幾項工作:

(一)科學規劃主導產業。

農業主導產業,必須具有一定的規模,一定的市場競爭力和一定的區域影響力,要通盤考慮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提倡發展生產成本低,適宜全縣普通農户種養的產業。繼續擴大蠶桑規模,解決集中連片問題;整合茶葉品牌,打響"仙都筍峯"牌子;培育畜禽龍頭企業,增強帶動力;穩定菌業生產,着力開發多菌種,尤其是草腐菌;挖掘筍竹潛力,增加產業效益;提升蔬果檔次,解決深加工問題;弘揚傳統特色產業,如黃花菜、土索麪、蕃蒔片等一些傳統農產品,代表着一種文化和一段歷史,一定要注意保護。

(二)儘快出台農村土地流轉指導意見。

農業產業只有規模發展,才具有最大的市場效應和效益,必須改變我縣 "零星、分散"的現狀。因此,建議縣政府儘快出台農村土地流轉的指導意見,切實破解農村土地流轉制約農業產業規模發展的問題。

(三)儘快出台農業產業標準化生產標準。

產業發展要緊緊依靠標準化,提高產業競爭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要儘快出台農業主導產業標準化生產標準,提高全縣的農業主導產業的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

(四)重視扶持農業龍頭企業。

要重視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解決他們的生產要素制約問題,尤其要優先解決他們項目發展用地。比如繭絲綢的中心繭庫用地。

(五)建立農產品加工功能區。

農產品加工對空氣和水等環境因素要求較高,需要一個相對獨立的集中加工區,以優化農產品加工環境,引導農產品加工業集約集聚發展。同時要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引導社會資金向農產品加工領域轉移,增強農產品加工能力,延伸農業發展產業鏈。

(六)加大對低收入農户的政策扶持。

要重視低收入農户的增收問題,尤其是低收入農户集中村農户增收問題,增加農業產業發展的資金投入,要對他們發展效益農業進行政策性扶持,鼓勵農民創業創新,增加收入。

(七)加強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

除香菇和茶葉產業有規模市場外,其它主導產業沒有專業市場。必須重視農產品銷售問題,加大投入,加快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民的經營環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ye8vq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