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結構調研報告(通用4篇)

結構調研報告(通用4篇)

結構調研報告 篇1

為了適應學校的教學計劃,本人作周莊鎮地方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報告,涉及周莊鎮的自然環境、農業產業結構及其調整。

結構調研報告(通用4篇)

一、自然環境

周莊鎮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中東部,地處紅石山南麓,並與五個鄉鎮毗鄰。周莊鎮山嶺佔55%,屬丘陵地區。有淨腸河、玉帶河、烏江河、萬泉河、燕子河5條主要河流蜿蜒流過。煤炭、石灰石等礦產資源豐富。

全鎮轄24個行政村,含61個自然村;東西長8公里,南北寬7公里,總面積約56平方公里;耕地4.7萬餘畝,人口37600,其中非農業人口占3600人。

與大多數鄉鎮相同,周莊鎮建國前交通極不方便,沒有公路。建國後,道路建設發展很快。鎮與村、村與村通過規劃,已形成交通網。貫穿全境的寶李路經多次修整並有縣鄉公路升級為升級公路,更名南石線s329。過境平臨高速長9.4公里,並設有上下口。村村通工程加強了各自然村的聯繫

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周莊全鎮以農業為主。建國前因陳舊生產關係的束縛,農業生產水平低且作物單一,複種指數較低,種子劣,生產技術落後,商品生產率低,可以説是農業衰敗,廣大農民在飢餓中掙扎。

建國後,生產關係發生了鉅變,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農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至七八十年代部分農業政策的調整,農業生產出現了了生機勃勃的好勢頭。

隨着改革的深入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面臨着諸多新矛盾、新問題。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為農業發展新階段的客觀需要。鎮政府落實中央政策,結合本鎮特點,為實現農業結構調整,在多方面付諸努力。

(一)抓實傳統產業。堅定不移地抓好糧煙生產,壯大畜牧業、林業和副業,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繁榮,穩定農民收入

糧食生產方面,積極進行農作物良種推廣和農業技術的改革。豫麥、鄭麥、周麥等多個小麥優良品種以高產、穩產、抗病旱、穗粒大的特點使畝產達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種使得畝產在700公斤左右;20xx年政府出資引進9408紅薯新品種並在全鎮推廣種植,畝產超過4000公斤。種植方法在傳統的小麥玉米兩年三熟的熟制下,進行新的作物組合,完成冬小麥、西瓜、白菜一年三種三熟的試驗並積極推廣。這些保持了糧食產量的穩定和增長。

林業方面,切實履行中央的退耕還林政策,組織進行荒山綠化工作,倡導和先行植樹造林活動,拍賣或承包宜林荒山荒灘等四荒。其中的通道綠化尤為矚目,走在鎮的主要道路上,滿眼盡是綠色,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畜牧業方面,豬牛羊雞是農户家庭飼養的主要牲畜禽。政府鼓勵羣眾發展養殖並重視品種改良,多次引進豬和雞的良種,有力地提升了羣眾的積極性並推進了畜牧的發展。各自然村出現了許多養殖專業户,並形成了十多個大型養豬廠和5000只以上養雞場11個。近年來肉兔、長毛兔的養殖也有了飛速發展。

副業上,有農副加工、高中檔傢俱製作、包工建築、運輸、收購、修理等。由於形式多樣,這一部分也難於統計。但副業項目逐漸增多,從事人員的年收入也不斷上升。漁業方面本鎮的大面積水面較少,難以天然繁殖,適合發展坑塘養殖,這個方面正在逐漸被重視起來。

(二)做大特色產業。立足資源優勢,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丘陵的周莊,最不乏石原材料。產青石故名的青石山,成為石材料加工的基地。周莊鎮自1985年籌建第一座建材廠起,先後擴建和建立多個石材加工廠,總僱用職工200餘人。

煤炭又是周莊的一大豐富的礦產資源。周莊煤礦1985年4月籌建,佔地15.4畝,當時投資28萬元,職工68人,正式投產後年產煤1.1萬噸,產值660000元。後經擴建和技術革新,產煤量有了新突破。

而與煤炭相關的加工廠如洗煤廠、選煤廠也興建起來。位於南王村南王洗煤廠總投資3000萬,20xx年10月建成並完成機器設備的安裝繼而開工投產。

另外,木器加工,鋼模板出租業已形成很大的規模。

(三)發展非農產業

鎮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從思想上跳出農字,從非農領域尋找突破口,發展勞務輸出等非農產業,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農民收入。認識到勞動力作為商品的特殊性,把勞務輸出作為一大產業發展壯大,凸顯打工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效益。這方面,政府還組織集中對剩餘勞動力進行培訓,以提高務工人員的意識和能力,進而增加他們的收入。

同時,鎮政府依法推進農村土地合理流轉,引導土地適當集中,以滿足部分家庭舉家務工擔心土地閒置荒廢的需要。

三、農業結構調整的成效

據20xx年資料顯示,鎮政府在過去的一年裏,全面落實支農惠農政策,使農民得到了更多的實惠。全鎮共發放種糧直補125218.68元,綜合直補495885.67元,直補資金1667799.98元,農機具補貼13萬餘元。

《1》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糧食總產28762噸,同比增長10.4%,良種覆蓋率達100%,糧食品質大大提高。

《2》食用菌種植、蔬菜種植優勢明顯。食用菌種植量達到1000萬袋。蔬菜種植面積穩中有升。

《3》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新增養殖園區2個,全鎮生豬存欄45810頭,家禽存欄342994只,牛存欄12169頭,羊存欄14920只,新增出欄肉雞345734只。

《4》林業生產不斷提高,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全鎮完成綠色通道25.8公里,完善農田林網15800多畝,完成了補植補造任務路、溝、河、渠119條,植樹總量達25萬株,林業育苗100畝,林木覆蓋率達13.6%。

《5》勞務經濟蓬勃發展。加大了勞動力轉移及培訓力度,培訓勞動力5098人,勞動力轉移13314人,極大地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6》加工業凸顯特色。王子孟石材加工廠已發展到3個,年加工產值達到30萬元,產品銷往周邊各地;餘官營木器加工年加工量超過萬件,產品銷到洛陽、開封;馬起營村出租鋼模板已發展到70餘户,年收入達到150萬元。

《7》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村建設穩步推進。

四、對結果的分析

周莊鎮是一個農業大鎮。對於這樣一個面積5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佔到4.7萬畝的鄉鎮,完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勢必是艱鉅的。從歷史到現狀的對比,不難發現政府工作的成效是顯著的。而這些,得益於一個良好的有戰鬥力的幹部隊伍,他們始終對時局現狀和肩上的擔子保持清醒的認識,始終堅定不移地走在前列,做到不唱高調;不搞形式;不徒虛名。常嚴以律己;常深入實際;常調查研究;常從嚴管理得益於全體工作人員的良好的工作作風,盡職盡責,盡心盡力,不等不靠,不拖不沿也在於廣大羣眾對政府工作的配合,主動尋求自身發展增加收入之路。

當然還有一些很突出的問題:農業產業化特色還不夠鮮明,所佔比重小,缺乏一批真正的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相對狹窄。這也是由於本地區農業經濟所佔比重大,產業結構調整面臨挑戰,同時廣大羣眾有某些意識上的侷限性,而且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

五、體會

農業結構調整應該有成功的範例。調查一個成功的地方並得出經驗是一種手段,而總結一個還存在問題的地方並找出發展方向也不失為方法。畢竟,能夠順利完成調整的還在少數。如果所有的調整都是易得的,那麼這將不成為機遇。這次調整無疑會面對矛盾的層次深,調整的要求高,調整的難度大的問題。

因此就需要我們在事實就是的基礎上,尋找調整的新思路。新思路我自然是沒本事想出那麼多了。不過我認真看過別人的思路,還是很認同的:

跳出農業抓農業。農業問題已遠不是農業自身的問題,制約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收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解決這一問題也需要從更高的層面、更大的範圍予以解決。比如,制約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農民勞均耕地資源少,規模狹小,生產易趨同。若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創造條件加快我國農村城市化和農村工業化的進程。

把農業當作戰略產業來抓。首先,把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來抓。許多產品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我們一方面要適應市場經濟需求加大力度加快農業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又要採取有力的措施更切實有效地確保糧食、棉花等大宗農產品的基本自給,避免其生產的大起大落。大宗農產品的國內需求到什麼時候都必須立足國內予以解決。其次,把農業作為廣大農民致富的產業來抓。在短時期內,眾多農民的致富還只能主要依靠農業以及與農業相關的生產經營行業,這就要求我們下大力氣把農業做大抓好。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有優勢,應該予以挖掘和發揮。

宏觀上科學佈局。調整農業結構要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依據地方不同的自然資源秉賦、技術水平以及品種優勢和發展基礎,通過規劃和引導,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化生產、加工、銷售基地,以形成宏觀上科學、合理、高效的農業結構佈局。

實施中突出重點。農業結構調整應重點抓好農產品的品種品質、貯運加工、生產的區域規模、銷售的市場開拓和出口創匯。同時,也要着力推進以縣城、中心鎮為重點的農村城市化和國有、集體、個體、私營各種聯合體形式並舉的農村工業化。

重視組織結構的調整。組織結構調整是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首先,要依據發展需要和市場經濟原則對傳統體制下所留下來的各類為農業服務的組織進行分類調整,優重組。其次,要重視培養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通過產業化、合作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大力培植龍頭企業,同時也要重視發揮村委會的經濟組織職能

總之,農業結構調整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唯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才能贏得新的發展;我們別無他擇。要抓好農產品專業市場規劃建設,有條件的鎮街要依託現有的產業基礎和發展重點,着力抓好市場建設,搞活產品流通,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場風險。

結構調研報告 篇2

為紮實推進人大機關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開展,按照學習實踐活動領題調研工作方案安排,縣人大常委會部分組成人員組成調研組,於4月4日至6日就我縣當前農業生產及結構調整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調研基本情況

調研組主要圍繞種植業生產及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先後深入通州鎮、卡羅鄉、甘寨鄉、平湖鎮等鄉鎮開展調研。在聽取有關鄉鎮工作情況彙報的基礎上,先後查看了通州鎮平裏河村的大棚蔬菜種植、金橋村的烤煙育苗移栽,通星村的竹笙種植、新星村的有機高梁育苗種植,卡羅鄉卡羅村曾家寨田煙示範點等。調研中還與鄉鎮幹部及羣眾座談、交流,瞭解當前我縣農業生產的現狀、困難和問題,認真收集來自基層的意見和建議。

從調研情況看,各鄉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今年的各項農業農村工作,認真貫徹縣委十屆六次全委(擴大)會和全州春耕生產等會議精神,使今年的春耕備耕工作做到“動手早、抓得實、形勢好”,主要體現在:一是目標任務明確。各鄉鎮在穩定常規農業生產的同時,大興產業結構調整,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重點。如通州今年春耕生產重點是抓好烤煙、早熟蔬菜和糧食生產,明確了今年烤煙面積4300畝,試種1000畝有機高梁,4000畝優質水稻,並將目標任務及時分解落實到各村。二是技術培訓到位,羣眾生產技術得到提高。各鄉鎮始終把提高農民種植水平作為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採取不同的培訓方式,開展各種技能培訓,力求科技備耕,農民的生產技能得到提高。三是認真惠農政策,羣眾春耕生產的積極性高漲。受惠農補貼政策及糧食價格的影響,使農業生產比較效益提高,羣眾生產積極較高。四是種子、化肥等農用物資儲備到位、量足,各鄉鎮農用物資貨源充足,農民選擇餘地大,完全能夠滿足春耕生產的需要。五是強化現代農業示範點建設,農技推廣力度加大。各鄉鎮主要開展農作物新品種展示示範,新技術示範,生態家園循環農業示範,農業產業化經營示範,產業強村示範和建立培訓基地等,使現代農業示範有新的特色。

在調研中,各鄉鎮反映了不少困難和問題,有共性的也有個性的,需引起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的重視。

種植業生產方面:長期以來,我縣的種植業產業化水平始終難以提升,到目前,除烤煙之外就沒有其他產品可以成規模地進入市場,而烤煙的產量質量由於受政策、投入和市場制約,要將其做大做強的空間小和難度大。近年來,全縣各級各部門都在積極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中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特別是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上進行了許多實踐,湧現出了大户承包、公司帶動、科技示範、引進外資開發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機制,推動了果蔬、苗木、中藥材、蠶桑、茶、仔豬繁殖、土雞生產等產業的發展。但是這些產業由於沒有真正突破傳統農業的束縛,在發展中出現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所選項目沒有很好地體現比較優勢,特色不突出,許多項目都是跟着別人的尾巴走;二是規模小,基地建設滯後,由於規模小,產品在市場上根本佔不了份額,沒有規模效益,基地建設也就跟不上,由於沒有規模,形不成專業市場,就更談不上物流、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三是市場開拓力度不大、信息不靈,目前發展的項目,大多數都把眼睛盯住縣內市場,大家都在談市場,但就是沒有專人去闖縣外市場,開拓市場,一些項目只要市場出現供大於求或價位走低,項目就更換門庭,而當市場需求量增加,價位回升時,又出現了無基地、無產品;四是缺乏龍頭企業帶動,運行機制仍然在封閉保守的個體經營中徘徊,在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佈局,資金籌措,市場開拓、產品開發、基地建設、產品營銷等方面的作用都十分脆弱;加之企業與農户之間的契約關係不牢固,誠信原則堅持得不好,抵抗風險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的存在,導致產業規模做不大;五是政策和服務不到位,現階段在貧困地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完全依靠市場配置各種資源難度是很大的,完全依靠龍頭企業搞好各種服務也是不現實的,因此,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務力度,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扶持政策不具體,有的政策落實難度大,政府有關部門和相關行業的服務也不到位;六是產品加工升值滯後,由於我縣交通路況很差、距中心城市較遠,農產品運輸成本較高,而大多數農產品都是原料型產品,由於加工環節薄弱,農產品的效益扣除成本後利潤空間很小,調動不了農民和企業的積極性。七是農用物資價格漲浮過大,大大超過羣眾的購買力,給春耕生產的科技推廣造成嚴重影響;八是由於縣內煤礦生產滯後,煙煤調運較困難;九是資金投入不足,致使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力度和技術跟蹤服務力度不夠,科技利用率低;十四是技術力量缺乏,鄉鎮農技中心人員多,但專業人員少。

結構調整上:一是產業結構調整缺乏一定的穩定性,經常出現“一年幹一樣”的情況;二是產業結構調整缺乏遠景規劃,發展的措施不夠具體有力;三是缺乏項目啟動資金,使規模產業難以組織實施;四是缺乏產業在全縣 的統籌發展,鄉鎮各自為戰的狀況未根本改變。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一是鄉鎮缺乏對水利工程的管護能力,水利設施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效能;二是職能部門因受資金、技術的制約,對水利設施的管護力度不夠,對病險水庫、水渠的除險加固工作跟不上,部份損壞的山塘水庫及溝渠短期內不能得到及時修復,羣眾意見較大。

畜牧產業方面:一是缺乏技術指導,羣眾養殖科技含量不高,產業成效不明顯。二是扶持畜牧業發展的各種貼息政策落實難,羣眾缺乏擴大規模的啟動資金,規模養殖難以做大。三是缺乏技術人員,防疫工作服務難以到位,疫病風險大於市場風險。

二、對策和建議

我縣的農業發展面臨着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農村合作組織作用發揮不夠、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待提升、農村土地流轉瓶頸制約亟待破解、扶持政策需要進一步強化等方面的問題。為加快推進我縣特色農業發展,切實發揮其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引領和帶動作用,調研組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立足科學發展充分發揮我縣農業資源和區位優勢,以擴張生產基地規模為基礎,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建設為載體,以龍頭企業帶動完善利益聯接機制為紐帶,以培育品牌開拓市場為手段,儘快做大做強特色農業,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注重“五抓五突出”:

(一)抓規劃佈局,明確特色農業發展的任務目標。着眼推進特色農業發展,重點圍繞山養、茶葉、蔬菜、林果、優質專用糧油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在明確全縣特色農業發展的總體思路、規劃佈局、發展目標和政策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制定特色農業生產區的規劃佈局和發展目標。

(二)抓政策配套,形成特色農業發展的支持體系。一是財政扶持政策。在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對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貸款貼息政策的基礎上,制定縣級農業產業化專項扶持政策。二是金融支持政策。搭建銀企對接平台,積極引導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涉農金融機構對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户發展特色農業的信貸投入。

(三)抓示範引導,培育特色農業發展的先進典型。為引導和促進特色農業發展,加大示範基地和園區建設力度,並將不同區域、不同產業、不同類型的特色農業先進典型,通過新聞媒介、現場會議、農業產業化簡報、新農村建設簡報等多種方式不斷進行總結和宣傳推廣。

(四)抓配套服務,構築特色農業發展的保障體系。圍繞影響和制約特色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從產前、產中和產後各個環節入手,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務。一是產前信息服務。加快農村經濟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網絡終端向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村、專業户延伸,及時向農民和農業龍頭企業傳遞特色農產品市場需求和政策扶持信息。二是產中技術服務。圍繞特色農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指導,特別是圍繞種養業基地項目建設。三是產後營銷服務。充分發揮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市場開拓方面的獨特優勢,從重點產業和產品入手,大力發展合同訂單農業和產業化經營,有效解決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問題。四是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五)抓督導考核,完善特色農業發展的推進機制。圍繞推進特色農業發展,在特色農業發展的關鍵季節,加強對各地特色農業發展的督促、指導;實行特色農業發展調度制度,定期調度通報各地特色農業發展情況和進度;實行嚴格考核獎懲制度,把特色農業發展納入農村產業體系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考核內容,年終按照考核結果兑現獎懲。

在注重“五抓”的基礎上,着力從“五突出”上下功夫:

一是突出生產基地建設,提高特色農業聚集度和規模化程度。繼續深度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圍繞縣六大農業特色產業產品培植,加大政策扶持引導,加快膨脹生產基地規模,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迅速提升特色農業產業聚集度和規模化水平,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二是突出科技創新,提高特色農業附加值和檔次水平。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建設為載體,圍繞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經營,加快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普及,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特色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和質量檔次水平。

三是突出品牌培育,提高特色農業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圍繞特色農業發展,積極開展農業“三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認證和地方名優品牌申報認證,以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為載體,搞好品牌開發培育和宣傳推介,提高特色農業在市場的知名度、佔有率。

四是突出龍頭企業建設,提高特色農業發展帶動能力。圍繞特色農業發展,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以農業龍頭企業建設為載體,實行領導包保責任制,建成一批農業產業化重大項目,着力提升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五是突出政策扶持,健全特色農業發展激勵機制。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不斷強化對特色農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加大對特色農業規模基地、農業龍頭企業重點項目、農業標準化技術推廣普及、農產品品牌培育推介扶持補助和考核獎勵力度,建立健全特色農業發展的推進和激勵機制,落實政府扶優扶強政策,促進特色農業快速健康發展。

結構調研報告 篇3

近年來清城區大力實施市委、市政府“三化一園”的發展戰略,鞏固樹立“工業立區、工業強區、工業富區”的指導思想,積極推進工業化進程,以招商引資為重點,大辦工業園區。在抓好招商引資的同時,大力優化工業結構佈局,促進了工業產業化進程。據統計,20xx年以來,我區先後建設了29個工業園區,共引進項目277個,合同投資金額247.7億元,已落實項目199個,落實率達72,已動工項目45個,已投產項目154個。

一、成效與做法

我區在重點抓好招商引資工作,招商引資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時,注重工業結構的優化佈局,按照“產業化、規模化、集羣化、效益化、特色化”的要求,優化工業結構佈局,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在做法上有如下特點:

1、加強領導,成立機構。為加快區工業化的建設步伐,發展特色產業,各街、鎮切實加強領導,相繼成立領導小組,設立招商辦,源潭鎮還專門成立了工業園區管理辦公室,主要幫助投資者協調各有關部門,解決相關問題,做好項目的跟蹤服務等系列工作。

2、合理規劃,明確定位。我區根據各街、鎮的工業基礎、區位優勢和發展趨勢,合理規劃,明確工業發展定位,將源潭、龍塘和石角三鎮定位為工業重鎮,在工業發展定位上明確我區重點發展建材陶瓷、紡織製衣、汽車配件、電子電器、電線電纜、冶金製品、玩具飾物等7大支柱產業。

3、科學佈局,明確發展重點。在工業佈局方面,我區能夠做到各有側重、各有特點。根據各街、鎮的資源和發展基礎的實際情況,我區科學合理優化工業佈局。其中,龍塘鎮以發展電子電器、鋁形鋼材加工、汽車配件為主;石角鎮重點以廢舊五金、塑料拆解和再生資源深加工為主;源潭鎮以發展建材陶瓷為主;東城街辦以紡織製衣為主;鳳城街辦以重點發展電線、電纜等支柱產業為主。

如源潭鎮,該鎮以清佛公路和銀英公路為中心軸。規劃建設清佛路兩旁連片開發,形成工業走廊,把新馬至大連、秀溪段約20xx畝建成為建材、五金、皮革等綜合性產業為主的金沙灘工業小區;秀溪至大撻段約15000多畝建成為建陶工業小區、高橋工業小區。

4、發揮優勢,打造產業集羣。我區充分發揮各街、鎮的區位優勢,積極推動特色產業的發展,打造產業集羣。

源潭鎮充分利用瓷土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優勢,積極招商引資,通過以陶瓷產業為主導,推動其它工業項目的發展,該鎮經過三年多的努力,陶瓷工業基地已初具規模,目前已吸納11家大型建材陶瓷企業落户,簽訂合同投資金額30多億元,計劃150多條生產線。現建成投產有50多條,在建的有22條,預計今年下半年將陸續建成投產,初步形成了以建材陶瓷為主的產業集羣。

石角鎮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形成了我省最大的廢舊五金、塑料拆解和深加工基地。目前該鎮從事廢舊五金、塑料拆解的企業有1000多間,開展五金深加工企業15家,其中銅材10家、鋁材1家、鋼材4家,企業總產值佔全鎮工業總產值的52。最近該鎮又引入國家供銷總社投資建立了佔地1萬多畝的循環經濟工業園,計劃在2——3年內把全鎮五金加工回收行業納入統一經營和管理,加快五金深加工業發展,形成以廢舊五金、塑料拆解加工等再生資源產業集羣。

5、突出重點,注重引進規模大、技術高的大項目。在優化工業佈局中,區委、區政府十分強調引進規模大、技術高的大項目,尤其注重是引進“全國500強”甚至“世界500強”的大企業落户城區。

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我區成功引進了以生產鋼材、不鏽鋼製品為主的香港聖力實業有限公司;以生產精密電子、數碼相機、電子玩具為主的香港和記黃鋪集團有限公司;以生產汽車配件的馬來西亞傑雅帝有限公司;以生產陶瓷系列產品為主的廣東匯德邦陶瓷有限公司,以生產國際體育運動器材為主的香港嘉士樂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等多間在國內、國際上的知名企業。這些企業的合同投資額都超億元以上,而且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創税利大。通過對知名大企業的引進,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工業結構的優化,形成“羊羣效應”。

二、困難與問題

我區在優化工業結構上取得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經驗,但從總體上來看也存在一些困難與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引進項目規模不夠大,科技含量不夠高。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共引進的項目有277個,但10億元以上規模的較少只有5個。在引進的項目中大多數都是引進勞動密集型項目,而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的項目不多,缺少“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的企業。其主要原因是當前在珠三角產業轉移過程中由於產業成本增加,大部分效益底、高耗能、科技含量不高的企業紛紛實施產業轉移,相比之下“含金量較高的企業在當地仍存在一定的發展空間,並不急於轉移。此外我區的個別街、鎮與這些企業欠缺聯繫、溝通,致使引進工作進展緩慢。

2、產業集羣層次低,大多數產業集羣尚未發育成熟。除了陶瓷工業城和再生資源基地外,其它的工業項目尚未能真正形成產業集 羣。主要表現在:首先,集羣的競爭優勢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價格、特別是勞動成本低廉基礎上;其次,個體、私營企業小生產管理方式佔有相當的比重,不僅工藝設備普遍落後,而且技術熟練工人匱乏,技術水平不高,低質產品比重大。再次,企業外包意識差,分工及產業鏈不完善。產業集羣內的企業“外包意識”普遍薄弱,大量小而全企業在同一集羣內,儘管行業特點明顯,但行業內部卻缺少細緻分工。四是自主創新能力弱,產業易大卻難強。由於高素質人才缺乏,分工配套不完善,公司產品供給不足等原因,現有的產業集羣大多數沒有形成集羣應有的創新機制,企業缺乏自主技術創新的人才、資金、體制和環境基礎。五是地方網絡不健全,企業沒有紮根的土壤。有的產業集羣順應了國際產業轉移的趨勢,利用當地區位優勢和低成本的優勢形成了競爭力,集羣企業間的聯繫是跨國公司間聯繫的複製,而非建立在當地社會網絡的基礎上。以上這些問題,不僅影響有潛力的大企業成長,也削弱了小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發展空間,阻礙了產業鏈的延伸,危及集羣的自我發展和集羣競爭力的提升。

3、個別職能部門辦事效率低,土地使用證辦理滯後。一是因為國家嚴格用地審批,使大部分客商的土地使用證至今仍未能辦好手續,阻礙了客商在本地的投資力度。二是個別職能部門服務意識不夠強、服務不到位未能真正為客商解決問題,部分地區客商對此反映較大。

4、園區建設進度緩慢,基礎設施未真正完善。供電、供水、通訊、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未能完全到位。其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由於資金籌集困難,園區建設進度放慢,同時部分在建項目貸款難以到位,企業建設困難加大,影響了園區的整體進度。二是市個別部門通力合作辦園區的氛圍還不夠濃,直接影響園區的開發建設進程。三是園區徵地難,部分農民要價太高,導致街鎮未能按時交地給投資者,如龍塘的富源、盈富工業小區,就是出現這樣的情況。此外,個別街鎮工作不到位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思路與建議

1、明確招商重點,提高項目質量。一是要把項目的質量和效益作為是否引進該項目的一個重要標準,把眼光放到一些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創税多的大型項目上。同時,要注重引進項目的社會效益以及成本效益;二是多與國內外知名的企業、大專院校“攀親結對”,廣泛接觸,爭取更多高新尖科技、知名品牌企業落户城區。

2、加強指導協調,推動產業集羣。產業集羣對我區優化工業結構起了重要作用,我們要通過加強與市的協調溝通,借鑑佛山、東莞、中山等地的優秀經驗,制定相關政策,大力推動產業集羣發展。一是要以大企業為龍頭,以大項目建設為載體,以重點產品產業鏈帶動中小配套企業的產業羣的發展。二是通過招商引資,吸引跨國公司和國內外的配套企業,納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分工協作體系和供應鏈,以外包產業鏈帶動中小配套企業的發展,確保引進一個大項目,形成一個大產業,實現由項目招商向產業招商轉變。三是加快傳統園區向產業集羣方向轉變。園區是實施產業集羣的載體和平台,新發展的園區主要以產業集羣為導向和目標,已有的園區要進行整合,搞好分工協作。四是在政策上鼓勵產業集羣的發展。大企業在區域內配套給予一定獎勵,中小企業為大企業配套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3、強化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目前我區項目的落實進度普遍不快,已簽約(含0

3、04年)未動工的項目還比較多。這要求我們要增強服務意識,加大項目跟蹤服務工作的力度,切實為企業排憂解難,積極協調市有關部門解決項目審批和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提高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促使企業儘早動工建設、儘早產生效益。

4、加大資金籌集,完善園區建設。建議多向市反映,加快城區道路交通的規劃建設,不斷完善城區交通網絡,同時對工業園區的建設要多給予支持,使園區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不斷完善,以促進優化工業結構佈局,推動城區工業經濟跨越發展。

結構調研報告 篇4

巴川鎮是我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巴川的教育舉足輕重。它既是銅梁教育的窗口,也是全縣教育的主導;它既可推動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也是牽動經濟發展,擴大內需的重要因素之一。辦好巴川教育,應當是我縣教育重要工作之一。為此,今年3月教體文衞專委會就巴川城區教育結構佈局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通過走訪學校,實地察看,查考數據,多次召開座談會、研討會,形成了此報告。

一、巴川城區教育的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㈠教育發展嚴重滯後於城市發展,致使學校超負荷運轉。

自1992年成立第一個城建指揮部,巴川城區已由3平方公里發展至9平方公里,人口從3萬增長到5萬。各類學校學生數從5468人增加到10776人(不含師範)。然而,學校數沒有增加,學生數卻增加了一倍,全憑挖掘學校潛力和超負荷來承受的。目前城區國小班均已達69.1人,國中班73.4人,普高69.4人。按國家規定標準,城區國小班額40-45人,國中45人(一類)高中50人,足見嚴重超額。據教師反映,由於超員,教室缺氧,特別是復天,室內高温不下,濁氣難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無法保證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無法保證教師教學和管理的質量。

㈡教學設施不達標,有礙素質教育的推進。

根據重慶市普九驗收細則,抽出幾個數據分析就可見一斑。縣、鎮學校佔地面積:國小生均16平方米,國中24平方米;運動場地:國小生均2平方米,國中生均2.5平方米;實驗室24個班以上五間。而實際情況是:實驗一國小生佔地才9.6平方米,運動場才1.平方米,實驗室差5間以上。巴川中學生均佔地才11.9平方米,運動場3.6平方,實驗室差4間以上。其它方面,其它學校也仍然存在差距,主要原因是人數增加所致。

㈢巴川城區將長期面臨入學難的問題。

從靜態數據分析。一是在校生人數嚴重超額,國小60個班,有學生4198人,超額1498人,足夠另開33個班;巴川中學30個班,有學生223 人,超額887人,足夠另開24個班;銅中、銅郭中學54個班,有學生3770人,超額1070人,足夠另開21個班。二是全市科學興渝戰略規劃要求,10年內國中升入高中的比例應達到80%以上。我縣連續12年國中畢業生數均處於高峯期,年均高達11000餘人,而我縣現有各類高中階段入學數是3000餘人,按10年增長到80%入高中計,將達到8800人,淨增5800人,年均將遞增580人,足夠開辦12個班。從動態數據分析。一是國小目前各年入學基數比較,年遞增25%,增加數顯然是中途轉入。二是按城市發展預測,每年增加4000人入城,按20%為就學人員計,即有80人,可開16個班,由此推算,5年就將增加80個班,10年即160個班。

綜上兩方面數據,即使只考慮擴大高中招生和城區人口增加兩個因素,巴川城區現有學校無論如何也容納不下的。學生入學難已是當務之急。涉及千家萬户,已成為城市發展的“瓶頸”。

二、幾點建議。

㈠儘快建好一所國小,規劃一所國小。

目前,巴川鎮已選定校址,建一所36班規模的國小,其中東郭中學轉入12個班,實際淨增24個班。可以解決3-5年新增入學數,3-5年以後,又將面臨國小入學難問題。因此,現在還需要及時規劃一所36個班規模的國小。保持與城市同步發展,不能因其它建設而打亂規劃。

㈡兩年內增設一個國中部,五年內建好一所高起點的高完中。

巴川城郊的三所國中,主要承擔原四郭的國中教育,可適量吸納城區學生。城區國中入學問題,建議在新建的學校投一個國中部,來暫緩解巴川中學的壓力。這也是符合國家“打破各類學校彼此隔絕”精神的。一個地區的高層教育宜設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高中學校集中於巴川城區為宜。鑑於目前高中的發展勢態,只宜逐步恢復2-3所原單設中學高中部,不宜全面開花。主要緩解銅梁中學、銅郭中學的壓力,起暫時過渡的作用。建議在五年內建成一所高起點的高完中,校址宜定在個私園區,並及早作好前期規劃。加上銅中、銅郭中學,10年內高中達到120個班規模。

㈢抓好多渠道,多層次辦學

1、目前巴川城區24個幼兒園點,只有一所公辦園。這是一個好勢頭,應於鼓勵和扶持。近年社會力量辦的中等職業學校,雖然實力單薄,但大浪淘沙,必有生機,應給予優惠政策,大力扶持和指導。

2、現有的公辦各類學校,可以有選擇的推行股份制,或租賃,或出售。可以置換部分資金出來投入新的發展。

3、新建的黨校,可以辦成一所綜合型學校。既辦成人教育,也辦普通教育、職業教育。

㈣集各方之財,辦教育為人民。

鄧小平同志曾強調“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於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

對巴川城區教育事業的發展不應有誤區。它不只是巴川鎮的“責任田”,也是全銅梁的“責任田”。應當舉各方之財投入它。建議:

1、新規劃學校的土地或無償劃撥,或實行優惠,優惠部分由幾個指揮部分攤解決。

2、在企業改制中和其它國有資產中置換出來的資金,可以安排一定比例投入教育發展。

3、可以推行股份制辦學模式,引入社會資金。

4、西部大開發項目,爭取國家投入或融資。

5、走羣眾路線,調動全社會辦學的積極性,在廣泛宣傳、動員的基礎上搞適量的捐集資。

6、爭取政策,調整學校收費,挖掘學校自身的潛力投入發展。學校政策性收費已是多年未調整。如高中每生每期學費80元、住宿費20元,改善辦學條件費50元,明顯偏低,可以爭取調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78nrv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