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城鄉調研報告(精選10篇)

城鄉調研報告(精選10篇)

城鄉調研報告 篇1

根據區委、區政府的統一安排,最近,我室重點圍繞城鄉一體化發展開展調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鄉互補互動、統籌發展的思路和對策。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城鄉調研報告(精選10篇)

一、近五年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調查與分析

通過對改革開放20xx年來,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歷程的理性思考和認識,我們認為從1998年起,隨着國家糧食定購政策的逐步放開,經濟結構開始進入了加速調整的時期。農業產業化經營起步,主導產業、工業園區、新城開發和民營經濟相繼興起,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逐步改善,城鄉經濟社會逐步走上了良性運行的道路。

1、城鄉經濟快速增長,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20xx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了28.4億元,比1998年增加13.1億元,年均遞增13.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了7.76億元,比1998年增加2.03億元,年均遞增6.3%;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了7.45億元,比1998年增加2.94億元,年均遞增10.6%;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了13.19億元,比1998年增加8.14億元,年均遞增21.2%。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1998年的37.5:29.5:33調整到了27.4:26.2:46.4。在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的過程中,農業增加值在全區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這表明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0xx年,全區人均GDP達到了8281元(摺合1001美元),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全區GDP的比重為26.2%,農業勞動力佔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為51.4%,按照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霍利斯錢納裏的判斷指標衡量,目前我區正處於工業化的前期階段,已開始進入工業化社會;全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了72.6%,人口城市化率達到了40.5%(按常住人口計算),標誌着城市化的特徵已初步顯現。

2、城鎮開發建設步伐加快,聚集資源要素的能力顯著增強。近幾年來,隨着新城區的開發建設,城市規模迅速擴大,人口明顯增加,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到20xx年底,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與1998年相比擴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到了14.1萬人,比1998年增加4.22萬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轉移農村人口3000人左右。與此同時,重點小城鎮的開發建設逐步興起,6個建制鎮鎮區面積平均達到了1.1平方公里,集鎮人口平均達到3200人。其中建成區面積最大的總寨鎮達到了1.9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鎮達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鎮的開發建設,不僅帶動了建築建材行業和房地產業的快速增長,而且也帶動了城鎮工業園區的發展。特別是南郊工業園區,目前開發建設面積已達到7平方公里,入駐企業85户,20xx年完成工業產值4億元,佔到了區屬工業總產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業小區,目前開發建設面積已達到2.25平方公里,入駐企業14户,20xx年完成工業產值7240萬元,佔到了清水鄉鎮企業總產值的81.3%。上述情況表明,我區的城鎮開發建設與城鄉工業發展已走上了互動融合的道路,城市化與工業化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推進,具備了中級發展階段的明顯特徵。近些年來,通過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培育規模化生產基地,主攻招商引資興辦加工流通企業,使農業產業化得到了快速發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種、蔬菜、草畜、林果、糧食等六大支柱產業。20xx年底,全區奶牛存欄達到了2.64萬頭,比1998年增加2.42萬頭,年均遞增64.4%;肉牛飼養量達到了13.25萬頭,比1998年增加5.09萬頭,年均遞增10.2%;肉羊飼養量達到了66.2萬隻,比1998年增加28.6萬隻,年均遞增12%;雞飼養量達到了582.3萬隻,比1998年增加300萬隻,年均遞增15.6%。以洋葱和温室(棚)為主的蔬菜面積穩定在12萬畝左右;糧經制種面積穩定在16萬畝左右;經濟林面積穩定在10萬畝左右;糧食麪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從調查分析情況看,我區畜牧業正處於高速增長的時期,發展潛力大、後勁足,應該是今後一個時期農民增收的主要支撐點。目前依*調整種植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空間已十分有限,今後種植業發展的着力點應放在產業產品的升級換代上。全區建起各類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184户。其中,乳品加工企業4户,肉(蛋)品加工企業4户,種子加工流通企業38户,蔬菜加工流通企業28户,果品貯藏加工企業4户,糧油加工企業96户,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業10户。年加工銷售各類農產品55萬噸,佔到了全區農產品總量的65.5%。全區發展起各類合作經濟組織68個。其中在民政部門登記的22個,作用發揮比較好的有7個。總體來看,目前我區的農產品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發展都已初具規模,基本形成了“公司+中介組織+農户”的半緊密型聯合體,正處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中級階段。但中介服務組織發展相對滯後,企業與農户之間利益聯接機制不完善,仍然是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4、城鄉社會事業持續發展,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區共有中國小195所,在校學生48945人。其中農村學校176所,城市學校19所,全部實現了辦學條件標準化,“普九”各項指標均達到了部頒標準。教育資源能夠滿足社會就學需求,但資源佈局不盡合理,優質資源向城鎮集中的趨勢明顯。城鄉文化設施基本完善,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圖書館和博物館。農村建成達標文化站17個,村組文化室1461個,廣播電視站19個,有線電視入户率達到了59%,比1998年提高了33個百分點;程控電話入户率達到了58%,比1998年提高了52個百分點。全區共有醫療衞生機構156個。其中縣級醫院3個,鄉鎮衞生院20個,醫護人員1757人,醫療牀位1095張。每千人擁有醫生數2.2人,牀位4.6張,初步形成了三級預防保健網絡。但對照全面小康社會的標準衡量,上述指標中大部分都存在差距。

5 、基礎設施條件逐步改善,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在城市,重點完 成了道路交通、休閒廣場、污水處理、供水供暖、綠化亮化,以及城市電網改造、住宅小區建設和工業園區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區道路總面積達到了302.3萬平方米;開闢公共休閒廣場9處,總面積達到了18.5萬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車站3處,公交候車亭27個,開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來水廠2座,日供水能力達到了18.4萬噸;新建污水處理廠1座,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2.9萬噸;建成集中供暖站93處,供熱總面積達到了291萬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了2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了5.8平方米;開發建成標準化住宅小區40個,城市人均住宅面積達到了18.4平方米。在農村,累計投資1.5億元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投資508萬元初步完成了農村公路客貨運“村村通”工程,投資1300萬元配套完善了六個建制鎮的基礎設施,投資2.03億元完成了180項骨幹水利工程,投資4350萬元完成了33項生態治理項目。城鄉基礎設施條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總結分析近五年發展的情況,我們認為,自1998年以來,隨着我區產業化、工業化、城市化的相繼起步,城鄉各項改革逐步深化,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城鄉交流合作日益加強。特別是黨的xx屆三中全會確立“五個統籌”的發展方針以後,在這種大背景的影響和推動下,全區上下統籌發展的意識逐步增強,城鄉經濟社會開始進入了相互滲透、融合發展的萌芽時期,突出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最近五年,全區常住人口增加2萬人,增長了6.2%。城市常住人口增加2.6萬人,增長了27.7%。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長3300人,固化外來人口8700人,轉移農村人口1.4萬人。20xx年人口城市化率達到了40.5%,比1998年提高了11.3個百分點。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斷增強,農民追求城市生活的願望非常強烈。

二是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從城市工業和鄉鎮企業發展的情況看,隨着城鎮工業園區的興起,大批企業項目突破區域限制向園區集中,以往鄉鎮企業與城市工業分割運行的局面被打破,城鄉工業發展的關聯度逐步加深。從第三產業發展的情況看,在城市批發市場為農村市場供給商品的同時,大批農村勞動力湧入城市從事三產,逐步使城鄉商貿、服務融為一體,形成了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

三是城鄉發展互為依託的趨勢日益明顯。集中表現在農村主導產業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撐着城市工業的發展。一方面,農村為城市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土地、農產品、勞動力資源,逐步拉長了城鄉產業鏈條,形成了貿、工、農一體化發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為農村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技術和人才,隨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農村的逐步擴散,發達的城市文明在不斷影響着農村。由此可見,城鄉發展已緊緊交織在一起,互為依託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趨勢日益明顯。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各級政府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為5008萬元,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為550萬元,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比為9:1;20xx年投入城市基礎建設的資金為2.5億元,投入農村基礎建設的資金為1.1億元,城鄉基礎建設投入比為2.3:1。城鄉基礎建設投資的年均遞增率分別為49.5%和111%。這表明,近年來隨着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被逐步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統籌建設的趨勢比較明顯。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農村擴散的趨勢日益明顯。近幾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城鄉文化相互滲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廣泛,資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擴散和傳播,也帶動了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農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在逐步發生變化,農民的法制意識、健康意識、保障意識和追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願望都在進一步增強。

從以上分析可以判斷,我區隨着城鄉產業的逐步融合,經濟領域二元結構的矛盾趨緩,統籌理念開始向社會發展領域延伸,城鄉二元結構逐步突破的趨勢初步顯現。通過近些年的改革和發展,不僅為推進城鄉一體化創造了條件,也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城鄉發展中存在的差距和問題

1、城鄉經濟發展上的差距。由於受體制、機制的約束,城市、農村在資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別在二、三產業發展過程中,城市聚集了各類城鄉資源要素,並取得了較好的收益。而農村只是廉價提供土地、農產品和勞動力等基礎性資源,大量的收益最終落在了城市,從而導致城市和農村發展不平衡,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特徵還很明顯。近五年來,全區農業增加值增長了35.4%,年均遞增率只有6.3%;工業、建築業增加值增長了65.2%,年均遞增率達到了10.6%;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了161.2%,年均遞增率達到了21.2%。由此可以判斷,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增長明顯慢於城市。

2、城鄉居民收入上的差距。20xx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達到了758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3810元,城鄉居民收入比例由1998年的1.6:1擴大為2:1。同時,有12個鄉鎮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全區平均水平,還有9%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20xx元。城市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7.8%,農民的恩格爾係數為41.7%。雖然這些年城鄉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總體來看,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在繼續拉大,農民的生活條件遠不如城市。

3、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差距。由於資金投入上的“城市偏向”和缺乏統一規劃,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不同步,存在着明顯的二元化現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基本依*政府投資,近些年建設步伐越來越快。而農村道路、交通、通訊、水利設施建設相對落後於城市,興辦各類公益事業都需要農民出工出錢。特別在現行財政體制下,區、鄉財政支出壓力逐年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非常有限。儘管每年都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但很難滿足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4、教育、衞生事業上的差距。突出表現在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優質教育資源向城區集中,大量的農村學生湧向城市,導致城市學校班額超編嚴重。農村校點較多,但教學條件不如城市,生源出現了逐年減少的趨勢。城鄉師資水平差距拉大,素質高些的教師多數不願在農村執教。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差,整體素質有待提高。農村執業醫生相對較少,技術力量薄弱,醫療衞生條件不如城市。特別是村級醫療保健設施簡陋,農民就醫難的現象依然存在。

5、城鄉社會保障上的差距。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健全,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逐步得到落實。20xx年,城市居民參加養老保險的達到了10646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達到了14122人,參加失業保險的達到了1020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達到了13890人。農村社會保障基本不落實,目前只為“五保户”提供了低保金,為部分雙女户辦了養老保險。除此外,農民均不享受社會保障。近幾年隨着城市的開發建設,城郊土地被大量徵用,“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日益突出。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認為,歷史形成的城鄉二元化發展格局,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如果像過去那樣,單向推進農村改革或城市改革,難以有效地解決當前發展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現階段要加快城市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立足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統籌考慮城鄉關係和工農關係,着眼於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對市場取向的農村改革與城市改革進行整合和並軌,從體制上求創新、機制上求突破,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鄉一體化的核心內容在於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就是要通過統籌規劃、統籌政策、統籌產業、統籌資源等,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別,使城市與農村成為相互依託、相互促進、同步發展的統一體,實現城市與農村的共同繁榮、共同富裕。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目前還面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突出表現在: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調查情況顯示,對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問題,部分幹部羣眾思想上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這裏需要説明的是,推進城鄉一體化不是簡單的讓農民進城,而是要優化城鄉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使農村經濟發展、社會文明和農民生活向城市看齊;推進城鄉一體化不是變相的“劫富濟貧”,不能以減緩城市發展速度、降低城市發展層次為代價,關鍵在於改善城鄉關係,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個模式發展,而是要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走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子。要準確把握和認識城鄉一體化的本質內涵,必須走出上述思想認識上的誤區。

二是發展規劃不統籌。集中表現在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發展上各自為政、自成體系,尚未形成城鄉統籌發展的總體規劃和指標體系,部門之間、鄉鎮之間協調性差,缺乏必要的規劃控制手段;城市、小城鎮和康居工程缺乏統一規劃,重視單項工作的年終進度,不重視社會投資的整體效益,指導工作上缺乏依據,落實工作上缺乏連續性。由於整體規劃不健全,一些具體的發展規劃和建設規劃難配套。如小城鎮建設、康居工程、旅遊開發等都沒有總體規劃,目前還停留在探索實施的階段。

三是政策體系不完善。突出表現在支持小城建設和工業園區發展的政策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籌資渠道窄,鄉鎮拿不起,銀行貸不到,土地收益用不上,民間投資進不來;支持社會事業發展的政策不完善,特別是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項目,除國家投資以外,基本由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負擔,籌資渠道越來越窄。

四是體制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在公共財政體制、城鄉户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土地流轉機制、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不夠,一定程度上制約着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

五是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不協調。從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來看,工業化既是城市化、產業化的前奏,也是動力源。而從我區的實際看,近五年增幅最大的是第三產業。第二產業中,建築業年均遞增率為21.6%,工業年均遞增率為4.8%,工業增長速度相對較慢。相反,由於大規模的投資拉動,城市發展速度明顯加快。這説明,我區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業化的基礎之上,而主要是*第三產業推動和規模投資拉動的。城市具備了承載人口的能力,但工業不具備吸納更多勞動力就業的能力,使城市聚集資源要素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三、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目標和原則

今後一個時期,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黨的xx大精神為指針,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着眼於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統籌城鄉產業佈局,統籌城鄉政策體系,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引導工業向園區集中,科技向產業集中,土地向業主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優化城鄉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堅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以實施“五大戰略”為重點,主攻“一城四鎮、一帶雙沿”(即:中心城市、四個小城鎮、城郊、沿路、沿山經濟),做強工業增長極,培植城郊經濟帶,壯大農村產業羣,努力實現城市與農村、經濟與社會、人口與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目標是:

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到20xx年,全區GDP達到80億元,年均遞增9%,人均GDP達到16000元;工業增加值達到17億元,年均遞增13%,三次產業結構比重調整到21:38:41;全區財政收入達到5億元,年均遞增10%。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全區人口城市化率上升到7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消費結構明顯改善,城市、農村恩格爾係數分別下降到30%和35%左右;電話入户率達到90%以上,有線電視入户率達到100%,自來水入户率達到90%,人居環境和生活質量根本改善,城鄉差距明顯縮小,人民普遍過上富足的生活。

社會公益事業配套完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體系健全,農村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20xx年以上;文化設施比較完善,農村文化事業長足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善,90%以上的農村人口參加社會統籌保障;城鄉公共衞生體系基本健全,每千人擁有醫生數達到3人。

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城鄉居民思想道德素質、科技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基層組織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普遍加強,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全面落實,社會秩序良好,羣眾安居樂業。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係更加協調,社會步入經濟可持續發展,環境和諧優化,生活蒸蒸日上的良性發展之路,提前五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必須堅持以下五條原則:

1、堅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的原則。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着眼於經濟社會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充分考慮區域長遠發展與品位檔次的提升,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設計,科學制定完整的規劃體系。要明確分區功能和產業發展重點,合理佈局,凸現地方經濟特色。

2、堅持因地制宜,梯次推進的原則。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從鄉村經濟條件、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出發,分區域、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城鄉一體化,做到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分步實施。

3、堅持以人為本、生態環保的原則。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擺在第一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高度重視和認真解決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立足當前,科學合理地利用各種自然資源。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的有機統一。

4、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既要明確政府職責,注重發揮好政府在城鄉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引導推動作用,又要堅持按市場機制運作,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放開一切可以放開的領域,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的模式,運作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走經營資本、經營資源的路子。

5、堅持城鄉統籌、互補互動的原則。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着眼於城鄉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工業化、城市化、產業化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不能顧此失彼。既要不斷增強城鎮聚集資源要素的能力,引導人口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構築更高的發展平台,又要增強農村產業發展的實力,引導科技向產業集中、土地向業主集中,推動土地集約化經營,逐步形成城鄉協調發展,良性互動的局面。

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選擇

今後一個時期,要重點抓好五大戰略的實施:

1、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加快城鄉工業化進程。以園區建設為重點,以項目建設為支撐,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擴大工業總量,調整優化結構,培植工業支柱,爭創名優品牌,提高經濟效益,做強城鎮工業增長極,拉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到20xx年,全區工業增加值達到17億元,年均遞增13%;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21.3%,提高6.7個百分點。一是加強工業園區建設,構築招商引資平台。在堅持抓好南郊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的同時,加快實施西郊工業園區開發建設規劃,力爭用三年時間,完成園區道路、水電、通訊、綠化等“五通一平”工程,基本滿足企業項目入駐的要求。進一步理順工業園區管理體制,儘快形成封閉管理、獨立運行的管理服務機制,從入駐手續、項目審批、企業融資、工商税務、權益保障等方面,為入駐客商提供全程化服務,真正把工業園區建成招商引資上項目的平台。在此基礎上,逐步完善清水、總寨等鄉鎮工業小區建設規劃,多渠道籌資搞好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狠抓項目建設,擴大工業經濟總量。堅持大小並舉,內外結合,城鄉配套的原則,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的聚集效應,舉全區之力,千方百計招商引資上項目。既要搶抓機遇,爭取國家、省市和外商投資,集中精力發展大項目和重點企業,又要立足資源優勢,突出重點產業,引導和鼓勵城鄉民間投資,發展中小企業項目,培植工業發展的後續梯隊,謀求擴大工業經濟總量。力爭到20xx年,工業經濟中園區工業所佔比重達到80%以上。三是調整優化結構,培植工業發展支柱。調整的方向是向高新技術看齊,調整的目標是加快產業產品升級換代步伐,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調整的重點是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生物製藥、新型建材和名優傢俱。逐步拉長加工產業鏈,形成工業發展的四大支柱產業,培植一批知名企業和名牌產品。四是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為核心,進一步規範公司制改造。要適應市場需求,積極探索實踐,建立出資人制度。逐步完善董事會、監事會和股東大會各司其職、相互激勵、相互制衡的管理機制,切實加強企業成本資金、產品質量和生產安全管理,提高企業運行質量。

2、實施產業富民戰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繼續按照“企業+中介組織+農户”的模式,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加工企業為龍頭,機制創新為重點,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一是壯大農村優勢產業羣。在逐步改造提升糧食、林果等傳統產業的同時,沿路鄉鎮主攻奶牛、蔬菜和高效制種,沿山鄉鎮主攻肉牛、肉羊和優質牧草,推動戰略性主導產業規模化擴張,發展集約化經營,培育名品、精品,提高生產效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在此基礎上,積極開發肉雞、菌菇和特色水產養殖,培育農民增收的新亮點。二是做強加工龍頭企業。堅持“扶強、扶優、扶大”的原則,抓好現有龍頭企業發展。特別要支持那些經營機制好、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輻射面廣,與農户關係密切的龍頭企業,集中精力做大做強。在此基礎上,大力開發果蔬飲品、畜禽產品加工,向農畜產品加工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三是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要引導龍頭企業、大户能人、鄉村組織和涉農服務單位興辦各類服務實體,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與此同時,要引導一些有條件的龍頭企業,以入股或租賃的方式固化原料生產基地,把農民的土地納入企業集中經營管理,建立企業、農户之間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逐步形成緊密型利益聯合體。通過創新完善運作機制,促進土地向業主集中,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提高土地集約化經營程度。

城鄉調研報告 篇2

--關於新社區建設的調查報告

摘 要:在加快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的同時,堅持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市民與農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大力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初步形成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良好發展格局。本報告基於對湖州市八里店社區的調查,分析了湖州市新農村建設的特點。本報告提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必須完善農村各項建設規劃,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發育農村各種自治組織,健全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體系。

關鍵詞:新社區;新農村;社區建設;黨員羣眾

一、引言

對我們來説,不能到北京去現場觀看奧運盛況是一種遺憾,但是奧運在中國舉辦,我們身為中華兒女應該感到自豪與驕傲。借用暑假,我進行了一次暑期實踐社會調查,來感受在即的奧運給我們帶來的新氣象。

二、關於新社區建設的調查

1.奧運風颳進新社區

據我前期調查瞭解到我家附近有個由舊農村改造而來的新社區——x社區。瞭解了這個我開始搜索他們的網站,這才知道該社區於20xx年7月建立,它的總規劃用地為82.8公頃,總建築面積64萬平方米。安置共涉及10個行政村、61個自然村、2400多户農户。整個社區現共有住房267幢,設五個居住小區,即百合苑、玫瑰苑、桂花苑、玉蘭苑和牡丹苑,可居住17000多人,是湖州目前最大的一個社區。這麼大的規模到底用了多少時間才建完的呢?當地的羣眾現在居住得滿意不滿意呢?

生活在這裏他們的生活也是豐富多彩。錢黨員告訴我目前八里店鎮已經組建腰鼓隊、秧歌隊、柔力球隊、雙棒操隊、鼓樂隊等11個文藝團隊,這些團隊平時經常出來訓練,當社區或者哪裏有什麼活動的時候他們都第一個站出來表示願意義務表演。因此這幾個團隊也深受當地羣眾的愛戴,成為那裏文藝表演的主力軍。每逢雙休日社區裏休息在家的人就會增多。

2.新社區的新生活

在黨光輝的照耀下,全國各地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我調查的新社區來説,羣眾的生活水平明顯地提高了很多。新社區,新生活。這是我到訪時候的最大感受。我在那隨機找了20多位路人問了很多問題。

在我重點參觀的玫瑰苑前方有着外商投資的綜合市場——宏進市場。在一樓是寬敞的農貿市場,二樓設有網吧和一些小型書店。這裏也為社區勞動轉移開拓了新渠道。還有我最先看到的那個工地,原來是在為這裏的居民建造一個設備更完善的醫院,保障人民生活的有序進行。

3.黨員作用不容小視

在我結束了一天的參觀和採訪之後,我深有感觸。

三、結語

這麼一個和諧的農村新社區展現給我們的是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成效,同時也是在那裏無私奉獻的廣大黨員團結一致的成果,更重要的是那裏有着我們勤勞可愛的農民百姓,是他們對新農村建設的莫大支持換來他們自己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城鄉調研報告 篇3

為了助推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建成人民滿意的民生工程,根據區人大會20xx年工作要點,區人大會財經工委組織調研組,在吳繼業副主任的帶領下,於5月底至6月上旬,對我區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組深入到沿82省道一級供水管線,頭陀鎮、北洋鎮二級供水管線,北洋鎮村民用户三級管線等地進行了實地走訪調研,並召開了座談會,分別聽取了區府辦、住建局、自來水公司、財政局、發改局等有關單位的工作彙報。根據調研中瞭解的情況,現將我區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情況報告如下。

一、 我區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所取得的成績

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是加快公共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保障羣眾用水安全的一項重要民生實事工程,有利於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20xx年,為有效解決我區城郊接合部和農村地區居民供水問題,區委、區政府按照城鄉統一供水“同網同質同價”的原則,啟動了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在項目實施中,區政府及有關部門整合全區供水資源,努力籌措建設資金,積極穩妥推進工程建設,城鄉供水一體化取得較快進展。

(一)高度重視規劃設計,惠民政策落實到位。區政府及有關部門始終把改善民生擺在重要位置,把城鄉一體化供水和城鄉飲用水安全列入本區域的重點工作,努力使建設成果更好地體現在增進百姓福祉上。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建設既是我區重要民生工程之一,又是我區“”規劃綱要的重要內容,也是20xx年市對區考核項目。我區編制了《黃巖區城鄉一體化給排水規劃》。制訂出台了“村級供水管線經費補助政策”,明確了補助標準與界限,有序推進供水二、三級管線“進村入户”建設。截至20xx年底,我區總計投入三級管線補助資金1800萬元,累計新建通水78個村,受益人口約10萬人。

(二)積極推進供水工程,供水範圍不斷擴大。我區大力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建設,大幅度提高供水能力,為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實施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城鄉一體化工程規模為日供水能力25萬噸,總投資32035萬元。供水一級管網鋪設西至潮濟、茅畬,南至院橋、沙埠,東至江口上輦,北至火車場站,至20xx年底,一、二級供水主幹管線全部完成鋪設並順利通水,基本實現長潭水庫庫區以下平原片全部鄉鎮街道一體化供水乾管到位。各項工程均已取得較快進展,完成供水管線長度為255公里,其中一、二線管網140公里和三級管網115公里。實際完成投資21574萬元,其中一、二級管網18484萬元、三級管網2097萬元和江口水廠工藝改造993萬元,20xx年,我區計劃建設一、二級管線15公里。天元路、82省道複線、黃長複線等供水管線工程正隨道路建設紮實推進。

(三)加快改造供水管網,供水安全得到改善。自20xx年開始,黃巖區投資1300萬元,為25個小區實施了“黃水改造”,管網改造長度31250米,通過三年的努力,改造任務基本完成,讓13000餘户居民喝到安全衞生的飲用水。同時,我區認真吸取一期供水工程原水管破損事故的教訓,已啟動實施多庫聯動的多水源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為城鄉羣眾提供長時間的安全用水保障。

二、 存在的問題及困難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了在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工程建設推進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供水管網建設線長面寬,受到各方面因素影響,工程建設推進難度很大。一是資金因素制約嚴重。三級管線“進村入户”改造經費以政府補助和村集體、居民自籌相結合,一些集體經濟較為薄弱的村受資金因素制約,以及水價等因素,三級管線“進村入户”進度遲緩。二是政策處理難度較大。工程建設過程中,涉及部門、鄉鎮街道、村居協調的政策處理問題,利益交織繁雜,有效協調處置阻力較大。

(二)飲用水安全有待進一步保障。一是部分水管鏽蝕漏損,造成自來水二次污染。二是庫區水源質量有待進一步得到提高,庫區水質保護仍任重道遠。三是澄江、頭陀、北洋等鄉鎮街道仍然以各自的鄉鎮水廠供水為主,這些鄉鎮水廠制水工藝簡單,供水安全性較差。

(三)部分羣眾對供水一體化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由於一些農村羣眾傳統的飲用水觀念根深蒂固,鄉村存在“有水不接、通而不用”的現象。一是受管線倒接的影響,部分鄉鎮水費比城區高,部分消費能力弱的農民用水積極性很低,甚至水已通至村口也不願接入。二是部分羣眾出於用水成本因素考慮,接入户相對較少,用水量則更少,多數是將自來水作為備用水源,造成水資源嚴重浪費。三是存在拖欠水費現象,累計欠費1464.72萬元。

三、下階段工作建議

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羣眾對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進一步提高對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工作重要性、緊迫性和艱鉅性的認識,繼續抓好工程建設,保障供水質量,完善管理服務,讓人民羣眾喝上乾淨、安全、放心的水。

(一)抓統籌,加快工程建設。區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

要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設進度,注重支持協調,為推動工程建設營造良好氛圍。一是立足城鄉供水一體化完善規劃,堅持“點、線、面”協調發展原則,保質保量加快供排水設施建設,推進城區基礎設施向鄉鎮延伸,努力實現城鄉一體供水。二是嚴格落實政策處理“屬地管理”原則,合理調處各方利益,及時協調各職能部門和鄉鎮街道,做細做實政策處理事項,有效減少施工障礙,加快三級管網“進村入户”改造步伐。三是要籌集管理好資金,建立健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分級負責”的投融資機制,加大財政補貼力度,以確保工程的順利推進。

(二)穩保障,確保飲用水安全。一是要高度重視長潭庫區的生態環境和水源地水質安全,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監管。加快建立合理的水源地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設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專項基金,出台扶持水源保護區人民增收致富的優惠政策,支持水源保護區人民羣眾發展非污染性生產。二是着手實施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工程,消除單一水源供水的安全隱患,保障用水安全。三是切實加強水質監測和檢測。各相關部門要分工負責,加強對飲用水源地環境質量和水量、水質監測,加強對飲用水源的監督管理,進一步完善村鎮供水水質的檢測網絡,加強水質的監測工作。檢測的結果應定期向公眾公佈,接受人民羣眾的監督。

(三)強服務,節約保護水資源。自來水公司既是自主經營的企業,又是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因此要兼顧管理與服務,提升供水能力,確保用水安全,提高羣眾滿意度。一是加強宣傳教育,以飲用水安全宣傳為導向,以水質科普知識宣傳為切入點,廣泛運用新聞媒體、發放宣傳資料等多種方式,深入宣傳飲用水安全和節約用水科普知識,提高羣眾飲用水安全和節約保護水資源的意識。二是建議區政府專題研究用水户拖欠水費問題,採取措施妥善解決,推動供水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三是供水企業要嚴格執行有關法律法規,按照《生活飲用水衞生標準》、《生活飲用水水質衞生規範》等國家有關技術標準、規範,加強對制、供水過程的技術管理和供水設施的日常維護,提供優質服務,使城鄉居民真正飲上“放心水”。

城鄉調研報告 篇4

城鄉一體化建設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務,是實現城鄉經濟良性循環、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標誌和關鍵所在,也是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根據縣委的統一部署,結合近年來基層工作實踐,就大縣城、大新城、中心集鎮等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規化、構建及實施等進行了調研,現進行一些分析和探討。

一、我縣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基本現狀

通過實地調研發現,我縣城鄉一體化建設已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並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近幾年來,全縣各級黨委、政府的主要領導認識明顯提高,強化了城鄉一體化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進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落實政策措施,把握工作着力點,在全社會初步形成了齊抓共建的良好氛圍,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人居環境不斷優化,城鎮佈局和規模更趨合理,城鎮化率達到34%以上。

首先是逐步構建起了大交通格局,城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逐步向農村延伸,縣、鄉、村三級公路交通網基本形成,基本實現行政村通水泥(瀝青)路;鄉鎮新建了鄉村客運候車廳,公交班車通鄉率90%,城鄉公交一體化已經形成。

其次是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積極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業,推廣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有部分村莊已開始或正準備實施户集、村收、街道中轉、區處理,農村改廁任務基本完成。

第三是大力實施了改水工程,實現了城鎮供水網絡向農村集鎮、中心村延伸,目前,除個別丘陵山區外,基本實現了村村通自來水,同時,推進了農村電網改造,實現農村用電與城鎮用電全部同網同價,農村居民用電質量明顯提高。

第四是農村民主法制不斷健全,文化生活進一步改善。廣大幹部羣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依法治村活動廣泛開展,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實行村務公開,農村基層民主得到發展。同時,隨着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衞生事業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在文化、服務、娛樂等方面的支出持續增加,移動電話、互聯網開始進入農户家庭,農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

二、我縣城鄉一體化建設的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從對我縣農村的調研情況看,雖然我縣在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城鄉一體化工作方面有了一個良好開端,但與“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標準和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還受到下列一些因素的制約:

1、農民收入仍然偏低,增收後勁不足。近年來,雖然進一步加大了支農力度,但農村土地有限,農業生產方式落後,缺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農產品附加值不高,加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因此僅靠現有土地和種養方式很難實現農民收入的突破。與此同時,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緩慢,經濟效益普遍偏低,對農民增收的支持能力弱。特別是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個體私營企業,嚴格意義上説,是“三合一”企業,經營的規模與效益不佳,發展前景令人擔憂,而且存在極大的消防安全隱患。

2、村鎮規劃建設水平低,髒、亂、差現象普遍存在。不少村莊建設缺少規劃或者規劃編制不夠完善,執行不嚴,部分村鎮建設無序,管理水平低下。多數村沒有生產和生活垃圾、污水等處理設施,村民環保意識淡漠,農户將生活、生產垃圾堆放在院內、大街上,髒亂差現象普遍存在。村中街巷缺乏硬化,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給農村居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3、農業產業化程度低,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目前農業生產方式普遍粗放,農產品加工程度低,產業鏈條短,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力較弱。此外,農村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能力不強,農業科技推廣難度較大。由於農户缺技術、少經驗、無資金,無法形成規模效應;高效經濟作物比重小,名牌產品少,市場佔有率低;優勢農產品規模小,佈局分散,缺乏產品優勢和規模優勢。

4、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由於城市化對於高素質人的迫切需求和較高回報,吸引了有一技之長的農民紛紛流入城市,農村優質勞動力不斷流失、日益缺乏,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淡漠,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

5、農村社會事業建設相對滯後。我縣農村的醫療衞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衞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絕大多數村缺乏文化活動室和相應圖書,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農醫保報銷額度偏低,農村弱勢羣體保障體系薄弱。

6、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着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部分農村基層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工作被動、疲於應付。二是帶領羣眾致富本領不高,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羣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工作作風不紮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羣眾的感情,做“撞鐘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難以支付,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一些政策、規劃在本村因無力參與支持而無法實施。五是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發展不平衡,村務公開不及時,財務公開內容不全面,無明細帳,當地羣眾有意見。

三、我縣城鄉一體化建設的主要優化途徑與思路

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城鄉一體化,是我縣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由於我縣縣域發展不平衡,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適合本地情況的思路和模式,努力推進和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具體建議如下:

(一)、突出一個創新。從經濟中心和經濟總量看,城市是大頭,從人口分佈和地域空間看,農村是大頭,統籌考慮這兩個大頭,是解決城鄉發展問題的一個重大創新,把城市和鄉村緊密聯繫起來,綜合研究,通盤考慮,做到聯繫農村研究城市,聯繫城市研究農村。

(二)、加快兩大建設。一是必須加快城市化建設的步伐,要以大西高鐵建設為契機,全方位發展城市,擴展城市的規模,推進城市經濟的快速增長,為吸納轉移農村勞動力提供廣闊的生存空間,順利實現農民向城鎮轉移,着力加快城市化建設步伐,迅速改變目前我市城市化建設滯後的局面;二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大力加強農村生態環境、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公共設施和農村水利設施等重點建設,制訂好科學的規劃,逐步推進,分階段實施,不斷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落實三項政策。要統籌城鄉發展,縮小不斷擴大的城鄉差距,有關資金政策必須對農村實行傾斜,加大對農村的投入,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資金嚴重短缺的現狀。一是積極的財政政策應向農村傾斜,主要是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對農業科技進步的投入,對中低產田改造的投入,對農用工業發展的投入,對農村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廣播電視文化等公共事業的投入;二是金融貨幣政策應向農村傾斜。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改革與創新,努力改進對農村的金融服務,加大農業信貸的份額,積極建立區域性的風險基金、行業性的擔保基金、農產品貸款擔保基金等,以解決銀行貸款擔保難的問題;三是招商引資政策向農村傾斜,政府出台相應優惠政策,鼓勵外商在農村、小城鎮投資建設。加大對高科技農業、旅遊觀光、小水電開發、綠色農產品、現代化農副產品加工等項目的建設。

(四)、深化四項改革。城鄉統籌破解“三農”難題,要通過改革排除城鄉統籌發展中種種體制性障礙,為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民收入的增加提供強有力的體制性保障。當前應深化以下四項改革:一是農村税費改革,要通過改革達到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的預期目標。二是户籍制度改革,要建立城鄉統一的、流動的户籍制度,三是城鄉就業體制改革,要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讓農民與市民在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上進行公平、公正、公開的就業競爭。四是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要努力擴大城市社會保障覆蓋面,逐步將進城農民納入社會保障範圍。

(五)、實現五個統一。一是統一城鄉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包括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統一城鄉規劃就是要確立科學的規劃體系,正確處理近期建設與長遠發展、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現代化建設與歷史文化保護的關係,促進合理佈局、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體現特色,充分發揮城鄉規劃在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統籌協調和綜合調控作用,形成城鄉空間一體化發展格局。二是統一城鄉發展導向。城鄉發展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為理念,促進城鄉整體性發展。三是統一城鄉資源配置。要協調好城鄉資源流動和配置關係,引導城市資源要素流向農村,引導農村勞動力資源進入城鎮,在促進城鄉資源合理流動中切實解決城鄉資源配置失衡問題,為城鄉協調發展創造基礎條件。四是統一城鄉發展機制。要促進城鄉經濟繁榮,實現城鄉社會全面進步,尤其應注重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要在城鄉廣泛開展創建文明城市、衞生城市、優美鄉鎮、生態村等活動促進城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五是統一城鄉發展戰略。一要抓城鎮化,城鎮是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相互融合的載體,城鎮化是實現城鄉共同進步的樞紐工程,必須全力推進城鎮化進程。二要抓縣域經濟,縣域經濟一頭連着農村,一頭連着城市,是城鄉經濟的結合部、匯合點,可以起着承上啟下連接城鄉的作用,努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促進城鄉融合、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共榮共進。

城鄉調研報告 篇5

為了準確掌握我市貧困殘疾人生產、生活狀況,貫徹落實市委《關於進一步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的實施意見》,市殘聯於今年5月10日至31日在全市由各縣(市)、區殘聯組織,以鄉(鎮、社區)為單位對貧困殘疾人逐户、逐人進行調查摸底登記,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貧困殘疾人基本情況

1、殘疾人數量11.3萬人,佔全市人口比例4.01%

2、農村人均純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為貧困户和貧困人口;城鎮以市民政局確定低保線以下為城鎮貧困户和貧困人口。

3、低保標準人均農村25元/月、城鎮人均65元/月。

4、貧困殘疾人3.6萬人,可扶持殘疾人2.16萬人。

5、貧困殘疾人城鄉未享受低保人數17624人。

6、貧困殘疾人危房、險房和無房户5202户。

7、肢殘貧困殘疾人需要解決代步車的2670人,家中沒有彩電的18970户。

8、貧困殘疾人患病拖着看不起病比較普遍。

9、貧困殘疾人子女上學費用主要靠政府減免和社會救助助學,衣服、用具、家電多數靠親朋好友換代廢棄不用的,大部分家庭的貧困殘疾人都在國中以下學歷。

10、近年貧困殘疾人家庭絕對數在增加。

從近年低保中殘疾人在年報表中的數量比例變化可看出,如西豐縣20xx年殘疾人佔低保總數的30%,20xx年末這個比例上升到40%多,3年上升了10個百分點,經過多年的扶貧,殘疾人家庭脱貧後又返貧的比例也較大,相對貧困數在擴大,有60%貧困殘疾人家庭通過扶貧手段無法脱離困境,但享受低保又受指標限制。

二、貧困原因

1、孤寡和一户多殘佔低保户的約1/3;

2、因殘疾而喪失或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子女也困難,無能力照顧高齡化的殘疾老人;

3、家庭人口多,勞動力少,特別是殘疾而且還有疾病佔比例也較大;

4、企業轉型下崗失業、及取締殘疾人機動三輪車營運,車主未有合適就業機會,福利企業殘疾職工工資標準偏低等。

三、已採取措施和辦法

1、已初步建立了城鄉實施最低保障制度,在城鎮幾次提高低保標準,對重度殘疾人提高10%標準享受,保障了困難殘疾人的基本生活。

2、城裏職工實行醫療保險,農村一些地區開展了初級養老保險;鐵嶺縣、昌圖縣農村試行了合作醫療保險,貧困殘疾人受益較大。

3、全市實施了5年的殘疾人"十項愛心工程",以及開展的"光明行動"、"公益金資助貧困殘疾人建房",在省裏爭取了百萬元的殘疾人專項扶貧資金,市裏在棚户區改造,取暖費補貼都對殘疾人給予了關懷和照顧。

4、開展了按比例殘疾人就業;

5、省市縣各級政府撥專款為特困殘疾人口建房;

6、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扶貧幫困"一幫一"活動。

7、採取了定期救助和臨時救濟,農村"五保"供養制度趨於完善。

8、市裏今年4月份實施了《關於進一步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的實施意見》,對貧困殘疾人的生產生活救助操作性強。

四、下一步解決殘疾人貧困問題的想法

1、完善城鄉低保制度,真正做到"應保盡保"特別是扶貧救助在農村是核心,要加大資金力度開展農村養老保險。

2、省、市將享受低保的殘疾人保障標準提高一定比例。市財政每年劃出一定資金為殘疾人建房。

3、全面落實市委《關於進一步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實施意見》關於殘疾人的救助措施,儘快出台鐵嶺《關於進一步加強扶助貧困殘疾人工作的意見》,省政府辦公廳於1月24日轉發省財政廳等13個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扶助貧困殘疾人工作的意見》。《意見》對殘疾人在扶貧、就業再就業、税費減免、生活保障、養老保險、住房採暖、醫療救助、教育資助、法律維權等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

4、解決農村殘疾人醫療保障問題,像城鎮職工一樣享受;

5、擴大就業,增加殘疾人收入,落實好省市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法規,每年從殘保金中劃出一定比例經費定期培訓殘疾人就業,以重新安置為主。

6、動員社會力量,每年在全市開展資金和實物救助(經常性)。

7、落實好省政府殘疾人免費接受義務教育文件;市縣財政按人口比例籌集殘疾人專項經費,開展如"光明行動"和給肢體殘疾人購代步車和無彩電家庭購彩電,市委《關於進一步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實施意見》中有明確要求。

鐵嶺市殘疾人聯合會

20xx年十一月五日

城鄉調研報告 篇6

按照市人大會20xx年工作要點安排,市十四屆人大會第十三次會議,將聽取和審議市人民政府關於全市城鄉居民供水工作情況的的專項工作報告。依據監督法的相關規定,市人大會組成以副主任王琨為組長,部分農牧委委員、市區兩級人大代表為成員的調研組,從6月下旬至8月中旬開展了調研工作,並於7 月22日至7月24日實地察看了我市城區及土右旗、固陽縣供水企業及居民供水點情況,集中聽取了市政府和達茂旗、固陽縣、土右旗、青山區、九原區、東河區、石枴區政府的工作彙報,並與市水務局、發改委、城鄉建委、規劃局的相關負責人進行了座談。市人大會副主任烏恩孟和、白志強參加了實地調研活動,副市長任福陪同實地調研並參加了座談會。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飲水安全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多年來,市政府和水務部門始終把城鄉居民供水作為一項重大基本民生工程來抓,城市供水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健康水工程推進步伐逐年加快,農牧民安全飲水基本得到解決,城鄉居民供水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城市居民供水情況

我市城市供水系統包括城市公共(自來水)供水系統、包鋼供水系統、分散自備水源系統、健康水供水系統。居民生活用水主要來自城市公共供水系統、健康水供水系統。目前,全市共有4座淨水廠(黃河水源總廠、磴口淨水廠、阿爾丁淨水廠、黃河淨水廠),5座加壓站(昆區加壓站、青山加壓站、東河河東加壓站、井坪加壓站、九原加壓站),輸配水管線1530公里,日供水能力91萬噸。供水水源主要是黃河水佔82%、地下水佔15%、水庫水佔3%。目前,城市供水擔負着 4.72萬户企事業單位及176萬城市居民的供水任務。20xx—20xx年,城市公共供水系統平均日供水量在36—42萬噸之間,最高日供水量達 51.03萬噸。

20xx年,市政府決定在城市規劃區內實施健康水工程。截至20xx年底,覆蓋人口153.44萬人。其中:管道直飲水佔覆蓋人口總數的51.3%,健康水屋、現制現售水佔覆蓋人口總數的48.7%。我市成為國內首個基本實現分質供水的百萬人口以上城市。

(二)農村居民供水情況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全市共建成農牧區集中供水工程1524處(其中千噸萬人工程12處,其餘均為小型單村集中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達到13.17萬噸,受益人口87.06萬,農牧區自來水率達98%。

(三)重點工作開展情況

1、法規制度進一步完善

20xx年以來,先後制定出台了《包頭市供水條例》、《包頭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市政府制定下發了《包頭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方案》、《關於城市生活分質供水工程建設的若干規定》、《包頭市城市生活分質供水(管道直飲水)工程建設的若干規定》等政府規章。

2、水源地建設保護步伐加快

20xx年,實施了畫匠營子水源地二期工程,設計日供水能力40萬噸,其中工業用水20萬噸,生活用水20萬噸。工業用水系統於20xx年投入運行,生活用水系統將於20xx年形成供水能力。磴口淨水廠20xx年實施了改擴建工程,日供水能力由5萬噸增至8萬噸,目前項目正在實施中。

完善了水源地保護制度,編制了應急預案,對劃定的保護區設置了圍欄、界樁、標識。20xx年,市政府決定封停工業用地下水井,今明兩年封停200眼,目前已完成封停59眼,力爭到20xx年城市規劃區內地下水佔工業用水量的比例控制在5%以內,減少地下水年開採量1500萬噸。

3、供水設施及管網改造建設加強

20xx年以來,投資近5億元,鋪設輸配水管道138.5公里,完成了36個老舊小區和11條道路供水管線的改造,完成了畫匠營子二水廠到神華煤制烯烴項目的管網建設。年內計劃投資4億元,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線100公里,完成20條道路供水管線改造和北樑棚改工程供水建設任務。從20xx年開始建設的青山裝備園區、職教園區等北部區城鄉供水工程,計劃投資6.38億元,供水人口30萬,設計日供水能力10萬噸,年底可建成運行。

4、水質監管基礎工作進一步加強

城市公共供水,按照規範要求設置了77個水質採樣點,14個水質在線實時監測點。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開展水質監測工作;據統計,20xx年以來,城市供水管網水質綜合合格率為95.84%,健康水合格率達到96%以上,均達到了《城市供水水質標準》規定的95%的要求。

為了進一步提升水質監測的水平,20xx年市政府決定組建包頭市水質檢測中心,投資3000萬元建設了標準化實驗室,將承擔起全市城鄉供水水質監測監管的職能,工程將於年底投入運行。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水質污染事件和地下水超採,對安全供水形成風險

以黃河水為水源的供水系統,近年來上游水質污染事件頻發,僅去年以來先後發生了來自寧夏、巴彥淖爾市三次大的水源污染事件。雖然及時採取了應對措施,保障了正常供水,但長期以來形成的工業佈局不合理,工廠過分靠近取水口造成的歷史欠賬成為黃河水源污染的隱患,對安全供水形成風險。

以地下水為水源的供水系統,山北地區由於工農業用水的長期超採,自70年代末地下水以每年0.5—1.5米的速度下降,近年來,城鎮供水、部分村莊供水在用水高峯季節出現取水困難,特別是一些人口較少的供水點,多為老幼羣體,人畜飲水困難成為十分突出的社會矛盾。多數工礦企業污水排放不達標,造成單元水系污染,對周邊居民安全供水構成威脅。

(二)老舊供水管網改造嚴重滯後

城區內35%左右的管網已超期運行,統計為需要進行管網改造的老舊小區有500多個。近年來各級政府作了一定的努力,先後改造完成了36個小區,但改造的進度嚴重滯後於現實需要。由於管網老化,部分小區水壓不足,住宅樓五六層居民供水沒有保障;跑冒滴漏損失浪費嚴重,供水產差率達到近20%;管網的滲漏,造成了一些小區的地面沉陷,也對住宅安全構成影響;管網維護壓力大,供水部門疲於應對。

農牧區安全飲水工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陸續開始建設,20xx年之前的工程項目,已達到和超出了20xx年的設計使用年限。近年來,國家補助建設的飲水工程項目,主要解決未覆蓋人口的安全飲水問題,城鎮和農村牧區的老舊管網改造基本處於停滯狀態,農牧區新一輪的安全飲水困難開始顯現。

(三)供水價格倒掛,供水企業經營困難

20xx年,城市供水實施了“廠網分離、制配分離”的體制改革,申銀水務承擔着制水(水廠部分)環節的經營業務,市供水總公司承擔着供配(管網到用户)環節的經營業務。體制改革七年來,居民供水終端水價一直執行每噸2.65元的水價,截至20xx年,據測算供水成本與20xx年相比每噸上漲了0.97元,致使供水價格與成本長時間倒掛,供水企業經營困難。截至20xx年,市供水總公司累計虧損1.32億元。

土右、固陽、達茂三個旗縣的城鎮供水公司和萬人以上的鄉村供水企業,多數處於虧損經營狀態,員工工資在800—1200元之間。小型單村集中供水點,經營的模式多樣,普遍只收取電費和管護人員工資,日常維護和設備更新等費用沒有積累。

(四)水質監管有待進一步規範和加強

城市供水系統的每個生產環節都有較為規範的監測規程和技術標準,但在執行中缺乏有效的監督手段,監測過程公開透明程度不夠,檢測結果在服務人口中的知曉率不高,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有待進一步強化。

鄉村供水系統,由於點多面廣,生產條件較為落後,多數不具備水質檢測條件,政府委託給當地衞生部門檢測,但監管工作不到位,普遍存在用户憑視覺、嗅覺、味覺判斷水質的問題,一些地區用户對水質安全反響比較大。

(五)二次供水有待依法加強管理和完善配套政策

隨着我市高層建築的大量湧現,與之相配套的二次供水成為城市供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部分供水設施安裝達不到國家技術規範要求,造成供水管網壓力不足,影響周邊居民正常供水;部分二次供水點供水設施長期不進行清洗、消毒,衞生條件達不到國家相關標準。經營主體多元,管理人員多數沒有進行上崗培訓,有待加大執法力度,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

(六)磴口淨水廠升級改造有待加強快進度

20xx年,國家頒佈的《生活飲用水標準》,對未達標的水廠升級改造給予5年的寬限期,我市申銀水務磴口淨水廠升級改造應在20xx年7月1日前達到新的供水標準,但目前尚未投入運行,有待加快進度。

三、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供水安全系統建設,嚴格執行水資源保護的“三條紅線”

完善黃河水源地應急預案,建立與自治區和上游地區水務、環保等部門的聯席會商制度,及時處置和應對各種水污染事件。加快健康水工程的普及步伐,在實現“分質供水、優水優用”目標的同時,把健康水工程提升到應對水危機的戰略高度加以推進。新建樓宇要實現管道分質供水;已建居民小區加快普及進程;城鎮和農牧區要把分質供水提到重要日程,開展調查研究。

沿山富水地區,每年農業灌溉採用大量優質地下水,要開展用黃河水置換灌溉用地下水的可行性研究。

山北地區,要更加嚴格地執行水資源保護的“三條紅線”,以控制地下水水位下降和防治水污染為目標,工業逐步實現禁采地下水,農業控制用水總量,污水實現達標排放。在保障山北地區居民安全用水的同時,逐步把山北地區建設成為全市的戰略儲備水源地。

各級政府要將城鄉供水安全保障工作納入社會發展計劃,統籌規劃,同步推進,將城鄉建設與規劃工作同水務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對水源的安全與保護。

(二)加快老舊管網改造進度

開展全市供水管網普查工作,進一步摸清老舊管網運行的現狀。按照改造進度服從於保障安全供水需要的原則,制定全市分年度改造計劃。在關注城區、重點地區改造的同時,要更加關注農牧區和貧困地區等弱勢羣體的供水安全。管網改造工作,要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合理安排各級財政資金預算。要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全力做好供水、排水、供熱、供氣、道路改造等多部門的協調配合工作,盡力減少“拉鎖”工程。

(三)建立供水價格調整機制,加強對供水企業的指導服務

根據我市城鄉供水的實際情況,借鑑先進地區經驗,加快建立我市供水價格調整機制,適時對供水成本變化作出水價調整反應。一是城市供水價格調整,在已做一定準備工作的基礎上,要加快工作進度。健康水、城鎮供水和鄉村供水點的水價調整,要提到各級政府和水務部門的重要日程,積極開展前期調研準備工作。二是開展對全市供水企業和供水點經營管理情況的調查研究,進一步規範經營管理,幫助存在虧損的企業化解債務,合理提高企業員工的工資待遇。三是總結鄉村先進供水點的管理經驗,加大推廣可複製的成功模式,加強對鄉村供水工作的指導服務。

(四)提高居民水龍頭水質檢測的覆蓋面和居民對水質檢測結果的知情權

在進一步完善現有水質監測制度和強化執行力的基礎上,按照供水單元、供水小區,擴大對終端水龍頭水質監測的覆蓋面,合理增加監測頻次,對水質檢測結果,約請專家評估分析,並將評估分析報告及時向社會公告。通過終端水質監測結果的公示,推動各級政府解決供水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倒逼供水企業提高服務質量。定期組織人大代表、居民代表視察供水企業,進一步提升社會對供水企業和政府監管的信任度。要全面加強對鄉村居民供水水質的監管,完善管理制度,明確責任主體,水質監測要實現全覆蓋。

(五)加大執法力度,完善二次供水管理的配套政策

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依法規範二次供水工作。借鑑先進地區的管理經驗,結合我市實際,加快完善相關配套政策。

(六)加快磴口淨水廠升級改造步伐

按照國家頒佈的《生活飲用水標準》,加快磴口淨水廠的升級改造進度。

城鄉調研報告 篇7

摘 要:隨着私家車數量的劇增,小區停車難問題令眾多有車族,尤其是沒有車位的車主苦不堪言,甚至引發鄰里之間、業主與物業間關係的緊張。在以前家用汽車很少的年代,汽車多停放在相對寬敞的院子裏或者放在車庫中,停車並不是一個被關注的問題。現在則不同了......我走訪了杭州部分小區,對私家車大量的私車無“家”可歸。

關鍵詞:

一、車場和地下車庫,小區的車輛也從最初的12輛(含公家車)發展到瞭如今的350輛。......不少業主為了解決停車難的問題,只好採取換房的方法。

二、造成小區停車難問題的原因

(一)舊小區規劃車位“真空”

以前大家都沒有私家車,社區裏沒有停車位的概念。最近幾年,小區裏的住

户私車突然多了很多,回家晚了就要跟人搶車位。小區在建設時根本沒有規劃正規的停車場,連正規的車位都少的可憐,車只能往樓下的小區通道上停。在幾年前的經濟條件下,有車的人很少,因此早期規劃的小區,很少考慮到停車位的問題,有車的業主只需將車停在地上畫出的停車位上即可。但隨着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車的數量近幾年驟增,停車位就無法滿足業主的需求,因此才出現了爭搶的現象。

......

三、對小區停車難問題的建議

(一)控制私家汽車的數量

當前,居民購買汽車的勢頭迅猛,如果不加以控制,未來幾年“停車難”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城鄉調研報告 篇8

本月中旬,根據縣人大會20xx年工作要點安排,縣人大會成立調研組,先後深入到縣水務局、縣環保局、柏梓鎮、塘壩鎮、上和鎮、縣疾控中心、自來水廠等單位,採取實地查看、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對我縣城鎮供水工作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城鎮供水現狀

近年來,縣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城鎮供水工作,精心組織,加大投入, 不斷完善城鎮供水基礎設施,增強保供能力,提高服務水平,切實保障我縣城鎮飲用水需求,為促進城鎮化建設、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目前,我縣城區供水以三塊石人工運河為自來水取水源,供水能力達到6萬m3/日,服務人口約20萬人,用水户總數6.8萬户,供水覆蓋率98%。其中,梓潼水廠供水能力2萬m3/日,負責老城區供水;江北水廠供水能力4萬m3/日,負責新城和涼風埡片區供水,年供水總量1000萬m3,供水質量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衞生標準。

(一)城區供水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近年來,先後投入8500萬元,建成了江北水廠一、二期工程,新建供水主管道86 km,改造老城供水主管道5.5 km,對取水泵站、加壓站、淨水設施和變配電設備等進行升級改造,確保了正常供水。於今年6月建成日加壓供水2萬m3的供水加壓站,有效緩解了涼風埡片區水壓水量不足的問題,已完成城區供水專項規劃編制。

(二)場鎮供水設施建設不斷加快。自20xx年以來,全縣爭取項目資金9800餘萬元,新建成米心、玉溪、花巖、新勝、柏梓、塘壩、卧佛、五桂、寶龍、崇龕等10座鎮級自來水廠並投入使用,同時完成雙江水廠升級改造項目,安裝供水管道13.5 km,新增淨化設施和消毒設備24台,新增供水能力2.8萬m3/日。古溪、上和、壽橋、別口、龍形、羣力、小渡等7座鎮級水廠正在加緊建設,別口水廠年內實現投運,其它水廠計劃20xx年內投運。目前,全縣有20座鎮級水廠,屬國有企業鎮級代管水廠6座(米心、玉溪、花巖、新勝、田家、羣力);民營股份制水廠4座(柏梓、上和、雙江、小渡);個人私營水廠10座(塘壩、崇龕、卧佛、五桂、古溪、太安、壽橋、寶龍、別口、龍形)。

(三)水質監測體系不斷完善。為確保城鎮飲用水質量,建立了疾控中心、環保部門、自來水廠三位一體水質監測機構,目前能夠完成42項指標檢測。供水主管部門正在擴建水質檢測中心實驗室,更新配套相關檢測設備,充實專職檢測人員,不斷完善水質監測體系,提高水質檢測能力。

(四)服務質量不斷優化。一是成立了客服中心,專門處理用户來電來訪、投訴諮詢等相關事宜,對用户反映的問題實行一對一的專人服務,對處理結果進行回訪登記;二是升級收費系統,正在調試銀行代收水費系統,年內將投入運行,屆時將為用户繳費提供更加方便的服務;三是嚴格執行停水管理規定,做到計劃停水實行申報,並提前採取多種方式發佈信息,告之用户做好蓄水準備,儘可能減少了停水對用户生活的影響。

二、存在的問題

(一)供水能力與需求矛盾凸顯。隨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區和場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人口和企業不斷增加,用水量日益增大,尤其在夏季高峯供水時段,現有供水設施超負荷運行,現有的供水能力與城鎮發展用水供需矛盾凸顯,是制約城鎮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

(二)飲用水水源污染嚴重。一是瓊江枯水期,上游來水較少,河水流動緩慢,温氏、榮達等生豬養殖企業的污染,加之上游的安嶽縣城以及場鎮無污水處理廠而直接排放,導致瓊江河流污染,水質下降;二是庫塘、溪溝由於源水不能循環,水質難以保證;三是城區航電樞紐工程,攔河大壩建成後,將提升縣城涪江水位7.5米,導致人工運河水流減緩,也可能造成江水迴流,自淨能力降低,源水質量將難以保證。

(三)水質監測能力有待提高。一是監測設備嚴重不足,特別是現場監測儀器。據調查,500 m3/日以上的場鎮自來水廠沒有按照要求,每天對出廠水進行檢測,以保證出廠水水質,更沒有配備水質化驗室,達到水質常規9項指標檢測能力。水質監測按照新的要求106項指標,作為擔負監測責任的縣疾控中心因財政投入不足,設備設施不全,制約了監測能力,目前僅能檢測出35項指標。二是監測覆蓋面、監測頻率不夠。水質監測屬行政事業有償服務工作,場鎮自來水廠普遍效益不佳,收費難度大,上級下達的監測任務補助經費少,要求地方財政配套補貼未落實,負責全縣飲用水水質監測的縣疾控中心無力承擔監測費用,導致監測覆蓋面、監測頻率不夠;三是場鎮水廠技術力量薄弱。多數場鎮水廠從業人員制水技術不強,衞生、法律意識淡薄,部分水廠制水人員基本制水常識都不清楚。

(四)人為損壞供水設施情況較為嚴重。近年來,一些施工單位缺乏安全意識,在施工過程中,不按程序,不聽告誡,忽視對地下管線的保護,損壞供水管道的情況時有發生;安裝在人行道上的公共消防栓也經常被車輛撞斷。供水管道及設施損壞後停水搶修期間,給羣眾生活帶來影響,同進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五)場鎮供水體制不順。因國有企業改制,我縣14座場鎮自來水廠產權變賣給民營企業和個人經營,自來水廠產權不明晰,現有民營企業和個人為了自身的利益,與新建自來水廠的營運產生矛盾,致使有的場鎮新建自來水廠多年無法投入運營,原老水廠因設施設備老化,水質處理工藝滯後,供水能力無法滿足場鎮飲用水需求,沒有建立完善的場鎮供水體制。

(六)供水企業負債嚴重。一是水價與成本倒掛導致經營虧損。目前,自來水成本為2.82元/ m3,供水均價為2.29元/ m3,民豐化工生產供水,用水價格僅為0.7922元/ m3(目前月用水量5萬m3左右),因涉水材料、藥料、原料、電力等漲價,供水設施建設和維護費用大幅提高,導致生產成本不斷增大;二是供水設施建設投入致使企業負債。因建設江北水廠一、二期工程,實施舊城管網改造和江北新城、工業園區以及城市拓展區供水管網安裝工程,縣自來水公司累計負債近7000萬元。

三、建議

(一)加強水源保護,注重取水點的科學選址。一是強化宣傳,增強社會各界水源保護意識;二是加強監管,督促飲用水源區內現有畜禽養殖企業完善污水處理設施,依法嚴懲違法違規行為,取締重污染企業,禁止飲用水源區內發展新的畜禽養殖等污染企業;三是與轄區外河流上游的地區積極溝通協調,做好水源保護工作;四是加強對涪、瓊兩江及塘庫水污染治理,保證飲用水源安全;五是加快建設大石橋水庫,為城區提供後備水源;六是注重城鎮飲用水源取水點的科學選址,以保證源水質量。

(二)加快水廠建設,進一步提高供水能力。一是結合城區發展實際情況,前瞻性地搞好規劃,加快雙水源、雙電源的新水廠建設,淘汰工藝及設備相對落後、地理位置不佳、安全生產壓力大、雙水源雙電源建設困難、擴展餘地不足的老水廠;二是加大項目投入,逐步升級改造場鎮水廠供水能力和供水管網的改(擴)建,增加水質消毒淨化設施設備,配備水質自檢設備等措施。

(三)科學運用水質監測成果,有力保障飲用水安全。一是政府財政加大投入,逐步裝配疾控中心水質監測設施設備,將水質檢測費用納入財政公共衞生一併預算,由財政負擔;二是水質監測機構整合資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適時向政府報告水質監測情況,為政府決策提出科學依據;三是加強統籌協調,注重水質監測成果的科學運用,加大指導監管力度,為飲用水質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四)形成監管合力,建立完善的供水機制。一是政府儘快研究出台城鎮供水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城鎮供水監管制度,進一步理順場鎮供水體制,明確場鎮水廠產權歸屬,落實管理主體,建立責權利相統一的機制;二是政府加強領導,統籌協調各相關職能部門形成合力,強化城鎮供水監管,積極協調解決城鎮供水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統一規劃建設高層建築供水二次加壓的設施設備;三是積極規劃有序推行城區周邊場鎮供水一體化,逐步實現由縣城自來水廠統一為城區周邊村鎮居民供水。

(五)加大供水管網管理力度。對老化的供水管網,要加強管理、巡查,及時修復損毀管網;對人為損壞供水管網的,要依照國務院《城市供水條例》進行處罰,以保證供水管網安全。

(六)指導企業科學經營管理,有效化解現有債務。一是進一步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提升場鎮自來水廠制水工藝水平和服務質量;二是指導企業科學合理節能降耗,挖潛增收,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三是適時合理調整水價,協調解決民豐化工供水水費問題,逐步化解企業債務,扭轉虧損局面;三是積極做好對上爭取工作,力爭獲得上級政策、資金的最大支持。

城鄉調研報告 篇9

為加快推進全市城鄉一體化科學發展,根據中共和xx屆三中全會精神、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部署和《市政協20xx年協商工作計劃》,市政協從4月份開始,對全市城鄉一體化發展情況進行專題調研。調研組由市政協主席會議成員帶隊,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牽頭協調,經濟科技委員會、研究室等有關人員參加,聯合區縣政協,組織有關界別政協委員,深入區縣、深入農村、深入社區,召開座談會,聽取情況通報,徵求羣眾意見。5月上旬,市政協召開推進全市城鄉一體化發展專題協商座談會,與市發改委、經信委、住建局、農業局等相關部門就以工促農、以城帶鄉、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等涉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問題進行了對口協商。在全面瞭解情況、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經過多次討論修改,形成了《關於推進全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調研報告》。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淄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鄉統籌發展工作,作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重大舉措,先後制定了《關於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意見》、《關於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意見》、《關於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意見》、《關於加快重大項目建設的九條意見》、《關於扶持“雙500強”企業加快發展的意見》、《關於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等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市統籌城鄉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一)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規劃體系基本形成。按照“全域淄博”、“城鄉一體”的要求,堅持“城鄉規劃一張圖”,努力構建多規銜接、城鄉統籌的規劃體系,充分發揮了規劃的引控作用。一是宏觀規劃框架基本形成。先後完成了淄博市“”規劃、淄博市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淄博市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xx-20xx年)等一批綜合性規劃,啟動新一輪《淄博市城市總體規劃(20xx-20xx)》編制,研究制定了《淄博市優化功能區劃和產業佈局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各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積極引導產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人口向城鎮和社區集中,優化了空間佈局。二是“四個層級”城鎮規劃建設體系不斷完善。編制完成了《淄博市城鎮化發展規劃(20xx-20xx年)》,確定了“四個層級”的城鎮規劃建設體系,形成了1箇中心城區、7個次中心城區、30箇中心鎮、300箇中心村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文昌湖區規劃建設紮實推進。20xx年,全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到305.49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65.3%。三是示範鎮規劃編制工作順利推進。按照園區社區同步規劃、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要求,加快推進省、市級示範鎮的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目前,省、市17個示範鎮總體規劃編制完成,14個示範鎮控規編制完成。

(二)示範鎮發展步伐加快。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示範鎮建設,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示範鎮規劃建設順利推進,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一是財政收入實現快速增長。1-6月份,17個省、市級示範鎮財政收入136090萬元,同比增長22.7%。其中11個省級示範鎮實現公共財政收入98539萬元,同比增長19.4%;6個市級示範鎮實現公共財政收入37551萬元,同比增長32.1%。二是農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全市平均水平。1-6月份,17個省、市級示範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966.1元,同比增長14.6%。其中11個省級示範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793.6元,同比增長15.8%;6個市級示範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457.3元,同比增長11.9%,均高於我市農民純收入增長水平。三是税收收入實現穩步增長。1-6月份,17個省、市級示範鎮共完成税收287841萬元,同比增長3.4%。其中11個省級示範鎮完成税收198249萬元,6個市級示範鎮完成税收89592萬元。四是項目建設進度加快。1-6月份,17個省、市級示範鎮共開工351個項目、完成投資1246413萬元。其中,基礎設施項目92個,完成投資46742.5萬元;公共服務項目39個,完成投資58229萬元;產業項目159個,完成投資1003946萬元,農村住房項目36個,完成投資40398萬元;其他項目25個,完成投資97098萬元。

(三)城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以示範鎮建設為工作重點,突出示範帶動作用,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一是城鄉交通路網不斷完善。組織實施了村村通工程、中心城區大外環工程,開通了大十字公交路線,基本形成了順暢便捷的城鄉交通路網。截至20xx年底,全市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達9719公里。二是農村各項公用事業明顯改善。通過實施“同源同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7.6%,城鄉供水一體化率達到60%。紮實推進城鄉供氣管網建設,目前我市天然氣管網已經輻射到“五區三縣”,全市天然氣管網總長度4007公里,管道燃氣居民入户58萬户。進一步完善城鎮供熱採暖系統,城區近郊鎮及具備條件的村(居)已基本實現集中供熱。三是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成果顯著。實施了城市污水管網改造、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等重點工程,目前我市對城鎮生活污水實施集中處理的鎮有35個,佔全部建制鎮的59%,59個建制鎮全部納入城市垃圾一體化管理範圍。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穩步推進,湧現出臨淄區敬仲鎮、淄川區西河鎮等一批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

(四)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我市工業經濟總量連續三年突破萬億元關口,工業自身積累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為以工促農、以工補農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一是轉調創步伐加快。20xx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113.9億元,同比增長7.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3%。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367.5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9.6%。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276.9億元,比上年增長11.7%,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29.9%。二是民營經濟穩步發展。截至20xx年底,全市民營經濟主體達18.75萬户,同比增長9.16%,實繳税金86.86億元,同比增長15.20%,實現增加值佔全市GDP的63%,實現利税佔60%以上,出口總額佔60%以上。20xx年末,全市79個涉農鎮(辦)範圍內共有工業企業16012家,從業人員96.75萬人。三是縣域經濟發展步伐加快。認真落實關於促進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兑現經濟管理權限、財税扶持、融資支撐、用地保障等各項扶持政策。以工業園區、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為載體,一批工業基礎較好的中心鎮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示範鎮,如桓台縣馬橋鎮工業園區聚集了10多家年產值過億元的企業,成為我市工業園區與城鎮化協調發展的典型。四是市場主體發展較快。截至6月底,我市共有各類市場主體20.8萬户,比上年增長14.2%,註冊資本2074億元,增長21.2%。其中各類企業5.06萬户,增長14.79%,註冊資本1959.8億元,增長20%;私營企業4.4萬户,增長13.87%,註冊資本1371億元,增長26.3%;個體工商户15.4萬户,比上年增長17.13%,註冊資本45.83億元,增長26.6%。

(五)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以來,各級財政逐步增加用於農村公共服務項目的支出,不斷推進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一是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實施農村中國小“兩熱一暖一改”工程,新建改建農村幼兒園171所,農村學前教育和中國小辦學條件得到較好改善。二是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20xx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38.6萬人,比上年增加2.5萬人。農民最低生活年保障標準由2300元提高至2500元,保障人數8.2萬人。完成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整合工作。在城鄉村居普及了有線電視、寬帶網絡、圖書室、文化活動室等服務設施。三是城鄉就業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全市88個鎮(街道)安裝全省統一的基層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實現市、區(縣)、鎮(街道)三級聯網。20xx年,全市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84萬人,新增農村轉移就業10.25萬人。

(六)農村各項改革不斷深化。按照中央、省的部署,積極推進農村各項改革,促進了農村經濟穩步發展。一是紮實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全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順利開展,截至6月底,已完成外業測繪的村(居)2727個,佔開展村(居)總數的97.1%;已完成農户確權簽字的村1898個,佔開展村(居)總數的67.6%。開展了農村產權交易和抵押融資平台建設試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達到52.62萬畝,佔總面積的20.8%。博山區南域城社區率先進行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成立全市首家農村股份合作社。二是繼續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全面推行基本藥物制度,目前,全市2848所村衞生室全部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切實減輕了羣眾就醫負擔。在全省率先完成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整合工作,全市統一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初步建立。三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有序發展。截至6月底,全市已註冊家庭農場254家,經營面積3.8萬畝,登記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553家,出資總額62.2億元,入社成員15.1萬户,帶動農户25萬户,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74家,帶動農户47萬户、基地178萬畝。

(七)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穩步提升。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持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穩步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示範園區建設。按照農業發展總體佈局,大力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突出抓好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2處、糧棉油高產示範區34處,國家級蔬菜標準園10處,國家級、省級“一村一品”示範村5個。二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在全市實施“科技興農十大工程”,有效推廣農產品加工、儲存保鮮、秸稈轉化利用等先進實用技術。20xx年,開展各類科研項目36項,舉辦培訓班45個,培育農業科技示範户5500個,建成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20個。三是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開展了十萬農户脱貧奔康工程和太河水庫水源地生態保護治理措施,取得明顯成效。不斷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先後實施了南水北調地方配套工程、新城水庫擴容等重點水利工程。組織實施了森林圍城、荒山綠化、中心村鎮綠化美化等生態綠化工程,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推進過程中仍然面臨着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產業支撐能力不強。20xx年,我市三次產業的比例為3.6:57.1:39.3,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二產業比重較大,服務業佔比較低,比全省、全國分別低1.9%、6.8%。20xx年我市城鎮化率為65.3%,服務業發展與城鎮化水平不協調。工業內部結構不合理,重化工業比重較高,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產品比重較低,資源、能源消耗較高,污染排放量大,經濟轉型發展的任務十分艱鉅。以工補農、以工促農還要持續推動,工農互惠、共同發展還要深化。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不夠,產業集羣優勢不明顯,產業聚集度低。小城鎮建設的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產業園區規劃建設發展滯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數量還不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輻射帶動能力不強。

二是城鎮承載能力不足。總體來看,我市20xx年城市建成區面積為305.49平方公里,在全省位列第4。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99.5平方公里,在全省位列第6。從城市建成區看,我市城市建設從規劃水平、規模質量、輻射帶動能力等方面與先進城市還有較大差距。我市7個次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最大的為43平方公里,面積最小的為15.88平方公里,現有次中心城區規模偏小,發展不夠平衡。30箇中心鎮規劃建設正在穩步推進,基礎設施有待完善,服務體系有待健全,承載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是農民工進城落户的需求動力不足。由於長期受城鄉二元體制的制約,進城農民在土地、户籍、收入、教育、就業、醫療等方面還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和社會保障,使進城農民淪為城市的打工者和臨時人員。住房難、上學難等因素制約農民進城,根據市公安局調查分析,我市進城務工農民工總數23.5萬人,有意願落户城鎮的農民工為11.3萬人,佔農民工總數的48%。就業不穩定,收入不穩定,進不來、住不下、留不住,生活成本高等因素致使農民進城的動力不足,許多羣眾更願意“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

四是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不均衡。與城市相比,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農村教育、衞生、科技、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健全。農村生態環境依然薄弱,農村社會治理和服務水平與城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實現均衡化發展依然任重道遠。目前,我市農村的資源、資金、人才明顯存在向城市轉移趨勢,農村人才匱乏,財政、信貸資金對農村投入仍然不足。由於受農業園區規劃、土地流轉等因素制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育不完善,城市的資金、人才、技術、信息難以有效地流向城鎮和農村,市場對城鄉生產要素配置有待優化,農業生產規模小,成本高,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三、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科學發展的意見建議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推進全市城鄉一體化科學發展,要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服務職能作用,全面深化改革,不斷釋放改革的動力和活力,增強產業支撐能力,增強城鎮承載能力,增強農民參與城鄉一體化的內在動力,增強政府服務保障能力,不斷提升我市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

(一)增強產業支撐能力,夯實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經濟基礎。通過產業發展來支撐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產城融合發展、互動發展。一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和着力點。根據區縣域經濟發展特點,明確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積極培育壯大骨幹龍頭企業,增強產業帶動能力,提升縣域經濟產業規模和發展水平,把區縣經濟產業園區做大做強,增強拉動能力和支撐能力。加快發展鎮域經濟,深入研究各鎮村的地域特點、資源優勢,實行分類指導,培育各具特色的產業重鎮、商貿強鎮、旅遊名鎮,着力打造“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以工促農、以工補農和城鄉互動發展。二是着力優化產業發展佈局。重點依託現有12個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和其他20個工業園區,加大政策激勵和扶持力度,提高產業集中度,打造一批綜合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羣。30箇中心鎮要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調整優化現有的產業園區,在有條件的地方,規劃建設一批新的產業園區。完善園區規劃,提升發展水平,嚴格准入門檻,提高入園項目質量。充分發揮各類園區資源和產業優勢,引導生產要素有序向產業園區集中,實現優勢產業的集聚發展。三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於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用足用活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財税金融政策。優良的發展環境是民營經濟成長的土壤,要進一步減少審批事項,規範各類涉企收費項目,放寬市場準入條件,規範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項目,改進和完善中介服務,形成重商、安商、扶商的良好環境。積極創造條件,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職業經理人制度,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鼓勵我市民營企業到創業板、三板市場、齊魯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上市,推動民營經濟科學發展。四是加快工業轉型發展步伐。着力做好“加減乘”促轉調三篇文章,促進產業向高端高質高效發展。推進我市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加大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協調推動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實現有序轉移,着力淘汰一批落後產能。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組織實施好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強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合作,整合提升產業鏈條的質量效益,通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工業轉型升級,促進我市優勢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五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有利於增強城市服務功能,更好地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加快發展現代物流、設計研發、信息諮詢、電子商務、售後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金融、保險、房地產、會展、養老等具有發展優勢的服務業,積極發展文化、體育健身、旅遊、教育培訓、社區服務、物業管理等具有增長潛力的服務業。突出抓好競爭力較強的大型服務企業發展,促進服務業的集團化、網絡化、品牌化經營。

(二)增強城鎮帶動能力,加快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意見》,加大對城鎮化基礎設施投入,構建我市新型城鎮體系,不斷增強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一是加快中心城區與次中心城區建設。中心城區要立足半島城市羣和濟南都市圈的規劃發展,立足於建設區域中心城市,加快淄博新區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增強示範引領、輻射帶動能力。要加快中心城區南部城區轉型升級,高標準規劃建設產業園區,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提升中心城區南部城區現代化發展水平。各次中心城區要按照中等城市建設標準,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立足自身發展優勢和城市特色,加快推進城市建設,擴大城市規模,完善基礎設施和城鎮配套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增強人口與產業集聚能力。二是科學規劃建設城鎮配套設施。要進一步完善城鎮發展規劃,結合城鎮發展實際,優化佈局學校、醫院、養老、公共綠地和商業設施,做到公共服務配套完善,功能齊全,增強城鎮承載能力。新建住宅小區,要配套建設幼兒園、社區醫院、公共活動場地等便民服務設施,提高社區公共服務水平。三是加快構建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充分考慮現代城鎮體系的構建特點,統一規劃建設城鄉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環保等基礎設施,積極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城鄉一體化建設,逐步將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心由城市向城鎮、中心村延伸。按照“三網合一”的原則,以建設智慧型城市為目標,加快新型城鎮化信息網絡建設,提升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四是堅持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鄉一體化全過程。城鄉一體化發展要統籌協調好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關係,做到開發與保護並重,尊重自然環境、歷史底藴、文化背景、產業特色,注重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加大城鎮綠量,提高綠化美化水平,實施生態水系和清水潤城等工程。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着重抓好環境髒亂差治理,實施綠化、美化、淨化、亮化、硬化五化工程,開展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美麗鄉鎮”、宜居村莊、生態文明鄉村創建活動。加大治理大氣、污水、固體廢棄物等污染問題的力度,建設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構建城鄉一體的生態文明體系。五是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按照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加快推進户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建立城鄉統一的户口登記制度,建立居住證制度,切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逐步消除城鄉二元體制的障礙。

(三)深化農村各項改革,進一步激發城鄉一體化發展活力。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加快推進農村各項改革,不斷釋放改革的活力和動力。一是深化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按照我市推進土地制度改革的總體部署,穩步推進“五權改革”(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處置權、收益權)、搭建“兩個平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交易和抵押融資平台),建議加大承包土地、宅基地、林地、水面等確權登記工作力度,抓好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和抵押融資平台建設,創新土地流轉服務機制,促進以承包土地為重點的農村產權要素公開交易和有序流動。二是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產業體系。根據城鎮資源條件,因地制宜,在總結現有農業產業化園區的基礎上,有條件的區縣規劃建設一批新型現代化農業園區,以園招商,引進工商資本,促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經營。制定完善扶持獎勵政策,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大户、專業合作社,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三是加強對新型農民的就業和技能培訓。整合我市職業教育資源,開設涉農培訓專業和課程,採取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農民的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提升農民專業技能和就業能力,消除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的體制性障礙,着力解決許多事沒人做、許多人沒事做的問題,推動城鄉充分就業。四是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繼續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建立健全提升農村教學質量的政策措施,實行校長、優秀教師城鄉交流制度,引導優質教育人才到農村任教。健全完善鎮、村文化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鎮村文化中心、文化大院,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推動城市文化服務向農村延伸。繼續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不斷鞏固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綜合改革成果,深入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健全完善縣、鄉、村三級衞生服務網絡;加大緊密型醫療聯合體建設,增強基層特別是中心鎮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創新服務方式和內容,為廣大農村居民提供優質高效醫療服務,不斷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五是穩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當前正在開展的“兩區三村”改造建設結合起來,堅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在總結桓台馬橋鎮新型社區、臨淄齊魯化工區辛店新型社區建設經驗基礎上,加快舊村改造步伐,同步實施城鎮道路、供排水、照明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社區配套服務,提高社區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打造功能完善、環境優美、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鎮社區。六是加強城鎮化人才隊伍建設。城鎮人才隊伍建設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薄弱環節,要組織實施好城鎮各類人才培養計劃,大力培育農業科技人才、專業人才、經營人才和城鎮管理人才,着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制定鼓勵政策和激勵機制,鼓勵大學生到基層鍛鍊和創業,實行機關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到示範鎮任職、掛職和交流鍛鍊。讓懂建設、善管理、勇於創新的各類人才得到施展才智的舞台,對在城鎮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給予表彰獎勵,為加快城鎮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增強政府的服務保障能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目標明確,任務艱鉅,各級政府和政府各部門要強化服務意識,創新工作機制,為城鄉一體化建設提供優質服務和政策保障。一是發揮市場對城鄉要素資源優化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要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各級政府、政府各部門要着力打造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環境,讓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健全完善我市城鄉一體的市場體系,在產業支撐、城鎮化建設、農業新型經營體系等都要由市場對勞動力、土地資源、環境、資金、人才等優化配置,提高城鄉要素資源的配置效率。二是發揮好規劃的引領作用。加強頂層設計,打破傳統城鄉二元結構的束縛,將城鄉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統一納入政府的決策之中。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目標要求,在高標準制定各項發展規劃的同時,把城鄉佈局規劃、城鎮建設規劃、城鄉土地利用規劃、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等有效銜接起來,完善規劃批准程序,保持規劃法律效力,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作用,加強規劃監督,確保“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三是建立配套完善的扶持政策。要充分用足用活中央、省有關土地、金融、税收、環境治理等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各項激勵政策,用足用好國家和省市關於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政策措施,結合我市統籌城鄉發展的實際情況,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重點在融資借貸、建設用地、項目融資等方面制定扶持促進示範鎮科學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的推進機制,進一步完善市領導掛包示範鎮制度,切實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協調服務和指導幫助。四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充滿活力、適應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求的行政管理體制和社會治理體制。積極探索實現政府職能的有效方式,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推進政務公開,進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清理和減少行政審批事項,逐步建立服務優良、效率優先、科學決策的服務型政府。加強社會治理創新,發展和培育社會中介組織,更好地發揮社會中介組織服務功能。五是轉變工作理念和工作作風。明確工作責任,推進市委市政府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相關政策文件的落實。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歷史進程,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城鎮化建設發展規律,尊重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的意願,統籌規劃,積極引導,協調推進,科學發展,繼續做好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不斷推進城鄉一體化科學發展。

城鄉調研報告 篇10

為了助推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建成人民滿意的民生工程,根據區人大會20__年工作要點,區人大會財經工委組織調研組,在吳繼業副主任的帶領下,於5月底至6月上旬,對我區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組深入到沿82省道一級供水管線,頭陀鎮、北洋鎮二級供水管線,北洋鎮村民用户三級管線等地進行了實地走訪調研,並召開了座談會,分別聽取了區府辦、住建局、自來水公司、財政局、發改局等有關單位的工作彙報。根據調研中瞭解的情況,現將我區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情況報告如下。

一、 我區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所取得的成績

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是加快公共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保障羣眾用水安全的一項重要民生實事工程,有利於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20__年,為有效解決我區城郊接合部和農村地區居民供水問題,區委、區政府按照城鄉統一供水“同網同質同價”的原則,啟動了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在項目實施中,區政府及有關部門整合全區供水資源,努力籌措建設資金,積極穩妥推進工程建設,城鄉供水一體化取得較快進展。

(一)高度重視規劃設計,惠民政策落實到位。區政府及有關部門始終把改善民生擺在重要位置,把城鄉一體化供水和城鄉飲用水安全列入本區域的重點工作,努力使建設成果更好地體現在增進百姓福祉上。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建設既是我區重要民生工程之一,又是我區“十二五”規劃綱要的重要內容,也是20__年市對區考核項目。我區編制了《黃巖區城鄉一體化給排水規劃》。制訂出台了“村級供水管線經費補助政策”,明確了補助標準與界限,有序推進供水二、三級管線“進村入户”建設。截至20__年底,我區總計投入三級管線補助資金1800萬元,累計新建通水78個村,受益人口約10萬人。

(二)積極推進供水工程,供水範圍不斷擴大。我區大力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建設,大幅度提高供水能力,為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實施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城鄉一體化工程規模為日供水能力25萬噸,總投資32035萬元。供水一級管網鋪設西至潮濟、茅畬,南至院橋、沙埠,東至江口上輦,北至火車場站,至20__年底,一、二級供水主幹管線全部完成鋪設並順利通水,基本實現長潭水庫庫區以下平原片全部鄉鎮街道一體化供水乾管到位。各項工程均已取得較快進展,完成供水管線長度為255公里,其中一、二線管網140公里和三級管網115公里。實際完成投資21574萬元,其中一、二級管網18484萬元、三級管網2097萬元和江口水廠工藝改造993萬元,20__年,我區計劃建設一、二級管線15公里。天元路、82省道複線、黃長複線等供水管線工程正隨道路建設紮實推進。

(三)加快改造供水管網,供水安全得到改善。自20__年開始,黃巖區投資1300萬元,為25個小區實施了“黃水改造”,管網改造長度31250米,通過三年的努力,改造任務基本完成,讓13000餘户居民喝到安全衞生的飲用水。同時,我區認真吸取一期供水工程原水管破損事故的教訓,已啟動實施多庫聯動的多水源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為城鄉羣眾提供長時間的安全用水保障。

二、 存在的問題及困難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了在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工程建設推進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供水管網建設線長面寬,受到各方面因素影響,工程建設推進難度很大。一是資金因素制約嚴重。三級管線“進村入户”改造經費以政府補助和村集體、居民自籌相結合,一些集體經濟較為薄弱的村受資金因素制約,以及水價等因素,三級管線“進村入户”進度遲緩。二是政策處理難度較大。工程建設過程中,涉及部門、鄉鎮街道、村居協調的政策處理問題,利益交織繁雜,有效協調處置阻力較大。

(二)飲用水安全有待進一步保障。一是部分水管鏽蝕漏損,造成自來水二次污染。二是庫區水源質量有待進一步得到提高,庫區水質保護仍任重道遠。三是澄江、頭陀、北洋等鄉鎮街道仍然以各自的鄉鎮水廠供水為主,這些鄉鎮水廠制水工藝簡單,供水安全性較差。

(三)部分羣眾對供水一體化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由於一些農村羣眾傳統的飲用水觀念根深蒂固,鄉村存在“有水不接、通而不用”的現象。一是受管線倒接的影響,部分鄉鎮水費比城區高,部分消費能力弱的農民用水積極性很低,甚至水已通至村口也不願接入。二是部分羣眾出於用水成本因素考慮,接入户相對較少,用水量則更少,多數是將自來水作為備用水源,造成水資源嚴重浪費。三是存在拖欠水費現象,累計欠費1464.72萬元。

三、下階段工作建議

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羣眾對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進一步提高對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工作重要性、緊迫性和艱鉅性的認識,繼續抓好工程建設,保障供水質量,完善管理服務,讓人民羣眾喝上乾淨、安全、放心的水。

(一)抓統籌,加快工程建設。區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

要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設進度,注重支持協調,為推動工程建設營造良好氛圍。一是立足城鄉供水一體化完善規劃,堅持“點、線、面”協調發展原則,保質保量加快供排水設施建設,推進城區基礎設施向鄉鎮延伸,努力實現城鄉一體供水。二是嚴格落實政策處理“屬地管理”原則,合理調處各方利益,及時協調各職能部門和鄉鎮街道,做細做實政策處理事項,有效減少施工障礙,加快三級管網“進村入户”改造步伐。三是要籌集管理好資金,建立健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分級負責”的投融資機制,加大財政補貼力度,以確保工程的順利推進。

(二)穩保障,確保飲用水安全。一是要高度重視長潭庫區的生態環境和水源地水質安全,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監管。加快建立合理的水源地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設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專項基金,出台扶持水源保護區人民增收致富的優惠政策,支持水源保護區人民羣眾發展非污染性生產。二是着手實施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工程,消除單一水源供水的安全隱患,保障用水安全。三是切實加強水質監測和檢測。各相關部門要分工負責,加強對飲用水源地環境質量和水量、水質監測,加強對飲用水源的監督管理,進一步完善村鎮供水水質的檢測網絡,加強水質的監測工作。檢測的結果應定期向公眾公佈,接受人民羣眾的監督。

(三)強服務,節約保護水資源。自來水公司既是自主經營的企業,又是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因此要兼顧管理與服務,提升供水能力,確保用水安全,提高羣眾滿意度。一是加強宣傳教育,以飲用水安全宣傳為導向,以水質科普知識宣傳為切入點,廣泛運用新聞媒體、發放宣傳資料等多種方式,深入宣傳飲用水安全和節約用水科普知識,提高羣眾飲用水安全和節約保護水資源的意識。二是建議區政府專題研究用水户拖欠水費問題,採取措施妥善解決,推動供水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三是供水企業要嚴格執行有關法律法規,按照《生活飲用水衞生標準》、《生活飲用水水質衞生規範》等國家有關技術標準、規範,加強對制、供水過程的技術管理和供水設施的日常維護,提供優質服務,使城鄉居民真正飲上“放心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6rnx7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