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精選工作報告 >

文明教育課題開題報告(精選15篇)

文明教育課題開題報告(精選15篇)

文明教育課題開題報告 篇1

《大班幼兒文明禮儀教育研究》課題已延安由市教育教學研究中心研究審定,延安市基礎教育科研課題管理辦公室立項為延安市基礎教育教學教學研究xx年度微型課題。課題研究時間自xx年1月至xx年6月,研究週期為半年。

文明教育課題開題報告(精選15篇)

課題《大班幼兒文明禮儀教育研究》是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提出的。相信經過努力實踐一定能取得良好非常的實驗效果。本人已將各項工作準備就緒,選定本園大2班(桃子班)為實驗班,實施研究課題。

下面就本課題的研究背景、目標、意義及各項實施辦法向各位領導彙報。

一、研究背景: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往往享受到的是過多的愛與呵護。他們具有與別人和睦相處的良好願望,但是卻在交往中缺少:謙恭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舉止,禮貌的言論,對別人不能做到尊重和體諒。在幼兒園對幼兒實施禮儀教育,並思考運用何種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更好的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無疑是幼兒教育工作者應該努力實踐,積極探索的重要課題。

幼兒園的禮儀教育研究起步較晚,本園今年在大班開始增設“禮儀教育”活動,在幼兒禮儀的培養與實踐方面初步開始實施與研究,但如何讓幼兒真正的對禮儀產生興趣,從而愛上禮儀,能堅持使用禮儀,還需要進行積極的實踐探索。本課題正是在我園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注意兒童的可持續發展,要着眼於兒童未來的長遠效應,注重那些對兒童一生產生影響的品質培養,為其後續學習、生活和未來走向社會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説,培養幼兒終身受益的品質,重視對幼兒獨立、自制、專著、秩序、合作等品質的培養更為重要。特別是在我園獨生子女佔大多數的情況下,對幼兒進行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性行為養成教育,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現實需要,選取了幼兒園基本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家庭禮儀和節日禮儀為禮儀教育活動,在以上活動中,滲透文明禮貌用語和文明行為規範教育,家園逐步把幼兒培養成會與人合作共事、會講文明話、會辦文明事、能做文明小公民的文明兒童。

本課題研究擬以本園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充分利用幼兒園各種教育教學活動、園本資源,運用“智趣”化的教育方式,開展對幼兒的良好禮儀習慣的培養,包括幼兒的在園禮儀、基本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家庭禮儀的研究,在提高實驗班幼兒良好禮儀習慣的基礎上,推動本幼兒園的禮儀教育。

二、課題研究目標:

(1)整合《綱要》五大領域中有關禮儀教育的目標、內容和形式,以幼兒發展為本,初步探索大班幼兒文明禮儀教育的內容、途徑和方法,提高幼兒文明禮儀的實效性。

(2)通過實驗班的文明禮儀教育實踐活動,讓幼兒瞭解基本的禮儀常識,培養他們良好的文明禮貌行為、待人方式、生活態度,養成自信、自尊、自愛的個性品質和文明習慣。

(3)通過對幼兒的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實踐研究,提升教師和家長的文明素質,促進幼園文明禮儀教育的發展,形成良好的學風、園風;

課題研究內容:

1、研究幼兒在家庭、幼兒園、社會公共場合的文明禮儀現狀。一是基本禮儀教育,包括着裝、愛護眼睛等;二是家庭禮儀教育,包括做客待客禮儀;三是公共場所禮儀,包括在外用餐、遊園、交通規則等禮儀;四是節日禮儀,包括“五一”國際勞動節、“六一”兒童節、母親父親節等禮儀。

2、探索大班階段幼兒禮儀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3、將幼兒學禮、知禮、懂禮、用禮逐步展開,使幼兒在園內學禮、生活中實踐禮儀、展示禮儀,做禮儀小標兵。

三、研究方法、研究措施、研究步驟、研究成果

(一)研究方法:為了進一步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塑造幼兒文明的行為,陶冶幼兒積極的情感,提高幼兒社會交往的能力,形成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我們遵循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原則,從幼兒園到家庭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氛圍,從幼兒的實際出發,為促進幼兒良好品格發展奠定基礎。遵循以下原則:一是科學性原則。二是主體性原則。三是滲透性原則。四是實踐性原則。五是自律的原則。六是真誠的原則。

1、文獻法。通過文獻查詢瞭解當前幼兒園禮儀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2、問卷調查法。通過調查來明確家長對幼兒禮儀教育的教育意識以及禮儀教育在家長中進行的程度,還有幼兒是否具有文明禮儀的意識。

3、觀察訪談法。通過觀察和訪談針對目前幼兒園禮儀教育問題提出建議。

4、行為練習法。將幼兒禮儀習慣的養成與幼兒一日生活活動、遊戲活動、教學活動相結合,重在實踐練習。

(二)研究措施:

為了保證本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將落實以下措施:

(1)注重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

(2)創建環境,營造氛圍

(3)科學指導,及時檢查,促成良好習慣的養成。首先,要做好班級禮儀指導;其次,隨時檢查,及時改進;最後,注重個案分析,總結教育經驗。

(4)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開展各類評比活動、開展“行禮儀,説文明話”的活動、開展“小手牽大手”告別不文明行為簽名活動、開展“我為社區獻力量”活動、開展“探索型主題教學”活動。

(三)研究步驟:

本課題計劃從xx年1月至xx年6月(半年)分三個階段進行紮實有效地實驗研究。

第一階段:xx年01月—xx年02月準備階段:課題申報,填寫課題申報表,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xx年03月-xx年04實施階段:分析制訂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進行課題研究活動(教師禮儀教育培訓、幼兒禮儀教育講座、禮儀教育交流研討課、課題小結等)。

第三階段:xx年05—xx年06總結與結題階段:提出結題申請,整理研究成果,撰寫結題報告,接受專家組驗收。

(四)預期研究成果:

通過課題研究在教學中的實踐,預計最後形成的成果與成果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

1、文明禮儀活動文字資料。

2、圖片資料。

3、撰寫研究成果報告。《大班幼兒文明禮儀教育研究》開題報告

文明教育課題開題報告 篇2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我國素以禮儀之邦、文明古國著稱於世。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禮儀是一個人修身養性持家立業治國平天下的基礎。而幼兒是祖國的花朵,是民族的未來,是家長的希望,是社會未來人口的組成部分,幼兒素質的提高與發展關係到千萬家庭的利益,也影響社會未來人口的整體素質和社會的競爭力,因此,禮儀教育作為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受到廣大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在現代社會中,禮儀成為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重要潤滑劑,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和內涵,逐漸成為社會思想道德和職業道德建設的基礎。

(一)幼兒禮儀教育的現狀分析

近些年來,我國在對幼兒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教育方面已經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並已取得可觀的成績。但是對幼兒開展有意識地禮儀教育方面卻還存在許多的問題。很多的外國人對我國禮儀教育的現狀持否定態度,可以看出,我國禮儀教育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分析其現狀原因,主要有三:

1、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由於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政治思想建設而忽略傳統道德建設,幼兒缺乏起碼的禮儀常識,成了幼兒園教育中的薄弱環節。

2、家庭教育中對禮儀教育方面相對薄弱。現在的幼兒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的,獨生子女特有的自私、任性,以我為中心、惟我獨尊的思想,同禮儀的核心思想——尊重、關愛他人、嚴於律己是格格不入的。部分農村家長的禮儀素質不高也嚴重影響了幼兒禮儀修養的提高。

3、教育過程中對於禮儀教育重視不夠,重智輕德的現象還是存在。

(二)我園的實際情況分析

我園有幼兒400多人,其中留守子女也有不少,幼兒在家由公婆看護,多數幼兒文明禮儀的教育方面受到家庭影響,缺乏文明禮儀的修養,面臨這種情況,我園覺得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勢在必行。

二、課題界定

文明禮儀:簡單地説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範,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乘車讓座是文明禮儀,遵守排隊秩序是文明禮儀,愛護公共財產是文明禮儀。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更是城市的臉面,更是國家的臉面。作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也是我國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三、課題主要解決的問題

1、開展一系列的文明禮儀教育活動,增強幼兒的文明禮儀知識,使幼兒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

2、通過評選“文明小組”、“文明小天使”,樹立榜樣,強化幼兒的文明禮儀知識,自覺遵守幼兒文明禮儀行為規範。

3、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行為禮儀,通過對孩子的禮儀教育,影響其家人(父母、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4、通過培養幼兒禮儀、道德品格,大力提升幼兒園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課題研究目標

1、整合《綱要》五大領域中有關禮儀教育的.目標、內容和形式,以幼兒發展為本,初步探索我園幼兒文明禮儀教育的內容、途徑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形成具有本園特色的幼兒禮儀養成體系,提高幼兒文明禮儀的實效性。

2、文明禮儀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幼兒瞭解基本的禮儀常識,培養他們良好的文明禮貌行為,友好的待人方式,熱情的生活態度,養成自信、自尊、自愛的個性品質和文明習慣。

3、構建幼兒園、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共同把孩子的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做實、做好。

4、通過對幼兒的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實踐研究,一是提升教師和家長的文明素質,促進幼兒園的發展,形成良好的學風、園風;二是提升我園教師科研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五、課題研究內容

1、幼兒園圍繞《綱要》制定課題教材,開展各年齡段幼兒禮儀教育的組織和指導方法。

2、圍繞教師專業化成長,開展教師如何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環節中滲透禮儀教育的研究。

3、圍繞和諧家庭社區建設,開展如何引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幼兒禮儀教育的研究。

六、研究措施與方法

年級制定教育計劃,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文明禮儀行為常規教育,並通過多種渠道,多個層次,生動活潑的方式來訓練,在一日活動中滲透和通過專門的教育活動,幫助幼兒掌握文明用語,禮儀示範動作,使每一位幼兒都認識行為規範,文明禮儀的內容和教育意識,各成員有活動記錄,使幼兒通過豐富多彩的各類活動最終形成自覺地,比較牢固的良好行為習慣。

1、創設文明禮儀良好環境氛圍。

2、開展文明禮儀教育主題活動。

根據每月主題每週有計劃地組織一節專門的文明禮儀活動,採用豐富的教育教學形式,使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通過比一比、看一看、議一議、想一想、做一做,使幼兒的文明禮儀行為在不知不覺中達到規範化。

3、規範訓練文明禮儀評比競賽活動。

每週開展“文明小天使”評比活動,通過以幼兒主體的相互監督和自我教育保證幼兒的文明禮儀良好習慣的培養和提高。

4、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

通過家園聯繫,讓家長了解幼兒文明禮儀教育的重要性,以身作則,並積極配合幼兒園,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禮儀。

七、研究對象

招安鎮中心幼兒園所有幼兒。

八、課題研究過程

(一)理論學習階段:

搜索、梳理、相關禮節,瞭解實施現狀,學習有關的理論,明確方向。

(二)前期準備階段

1、課題立項準備:收集相關資料,進行調查與分析,初步設計課題研究方案。

2、制定課題工作計劃,確立研究的重點與難點。

3、加強學習,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育教學、教育科研能力。

(三)具體實施階段

1、撰寫開題論證報告,根據方案開展研究工作。

2、開展課題觀摩活動。

3、做好個案資料和遊戲集等課題研究資料的積累、整理工作。

(三)總結結題階段

1、撰寫課題結題論文。

2、收集整理各類資料,完成課題結題工作。

九、預期研究成果形式

1、結題報告。

2、個案、隨筆、研究論文等課題研究資料。

十、最終成果

1、結題報告。

2、成果集。

文明教育課題開題報告 篇3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鄞江中學始建於19xx年,是一所普通農村中學,地處經濟、文化相對比較薄弱的鄞西農村。為擺脱困境,學校從19xx起開始實施美術教育的改革,並於同年成立了第一個美術興趣小組,學生紛紛積極報名參加,雖然沒有在較短的時間裏很快的提高升學率,但學生畢業後都能很快找到工作,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受此鼓舞,學校堅定了走“以美興校”之路的信心——依託寧波市鄞縣的人文資源,結合本地區市場的需要,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

以此為指導思想,興趣小組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日趨正規有序,層次也不斷提升。1992年縣教委同意學校在穩步提高普通班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創辦一個美術專業班。從興趣小組到美術專業班,學校的“以美興校、形成特色”戰略目標初步得以實現。

近年來,鄞江中學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通過積極探索、持續沉澱、認真總結,逐步形成了一個“以美術教育帶動普通教育,以美術特色質量全面教學質量”的特色辦學模式,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19xx年學校被評為浙江省首批特色高中,20xx年被評為浙江省二級重點中學,20xx年更是被評為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

然而,隨着辦學層次的提高,我們發現這種“普通班和專業班並存,以專業班帶動普通班”的辦學模式只適應了當時特定歷史時期學校發展的需求。因為這種模式從本質上説,仍是一種以大學聯考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特別是普通班的學生而言,美術教育、美的教育因大學聯考的擠壓依然被擠壓到極其邊緣的地位。在這種模式下,新課程所要求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停留在“專業第一”、“升學第一”的狀態。顯然不利於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學校的發展。

在提倡人的全面發展的今天,把教育價值取向定位在升學上,定位在部分學生的身上,是很不合時宜的,也勢必造成學校新的被動和滯後。為此,我們將總結經驗,深化研究,希望探索出一條“生活化”的富有特色的美術教育之路:在保持專業教育特色的同時,能夠利用學校現有的美術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學生的興趣和需求,促進學生和諧個性和藝術素質的全面發展,力求使“美”成為所有學生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方式,進而對廣大農村地區學校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鑑和參考家價值。

二、研究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美”,是指以美術教育為原始切口和主要載體的美育結果,即學生在學校受全面教育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接受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充分享受美、感悟美、創造美,讓美成為所有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並形成素養以得到終身受益的享受。

“所有學生”,是指全校的每一個學生,而不僅僅指美術專業班的學生。作為一所具有美術教育特色的學校,她的每一學生都應享受優質的美術教學資源,因為他們有必要、也有可能接受良好的美術教育。

“精神動力”和“生活方式”,是指學生主體對學習和生活的認知態度、價值理性、核心動機、審美習慣等在一定時空、相關人際、抽象客體、物象客體中的作用性反應中所呈現的狀態。本課題重點關注學生的在校生活階段的各種狀態,也適當涉及非在校時段和將來的生活預期。為此,貼近生活實際的美術教學,將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也將使他們改善生活的邏輯結構。

“特色美術學校”,是指在以美術教育為特色的學校羣中,再以一定的內涵發展的方式區別於該羣體的學校。本課題研究所追求的正是以“全體性而非選擇性、生活化而非專業化”為特色的“美術特色學校”。

三、研究目標

全員美術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專業美術家,而是提高全體學生的人格素質,使全體受教育者掌握美術史論的初淺知識,習得形象感知、形象思維、形象想象、形象表現等多種美術能力,提高審美修養。簡言之,學校全員美術教育的終極目的應當是通過美的教育促進全體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並最終影響和改善社會的精神風貌和物質環境。

因此,我們認為建設農村特色美術學校的目標應該包含以下內容:

1.明確學校定位,確立合乎社會和地區需要、合乎學校現狀和前景的辦學理念,並以此為指導,不斷推動學校“以美興校,形成特色”戰略向前發展,由“美術特色學校”轉向“特色美術學校”,由注重部分學生轉向注重全體學生。

2.立足學生髮展,建構“以美術薰陶為經線,以生活方式為緯線”的教育框架,依託本地的人文資源,結合本地市場的需求,開發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為學生精神生活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求,使美的教育滲透到學生髮展的各個方面,以促進學生和諧個性和藝術鑑賞能力的全面發展,從而提高其將來的生活質量。

3.優化師資隊伍,完善培養機制,通過專業教師的創作機制和進修體制,充分挖掘全體教師的潛力,加速錘鍊,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引領和指導學生的校園生活。

4.嘗試建立一套具有普遍意義的農村高中特色美術教育的管理體制,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特色活動項目等提供系統的支持與保障。

5.探索符合農村實際的和高中階段美術人才培養的選拔機制、有效途徑、具體方法和評價體系,為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6.以美術特色教育的成功經驗和管理模式帶動學校音樂和體育特色的發展,從而使學校逐步走上一條立體化、綜合化的發展道路。

這幾個部分的目標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但最終還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四、課題的實施

(一)打造一個能充分感知的生活化的“美”的環境

1.不斷完善專業教學設施。20xx年,學校投資新建了3660平方米藝術館,內設12間畫室、2個展廳(教師作品展廳和學生作品展廳)、1間精品收藏室、1所400平方米的陶藝工作室,多個教師工作室等,各類美術教具一應俱全。校園內的環境佈置突出了特色美術學校的特點,學校被評為寧波市“園林式校園”,安置了八位現代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和四大發明等16座雕塑。學校還在圖書大樓內開闢了美術專用閲覽室和作品展覽廳。為更有利地開展藝術活動,又將在教學大樓1—5層大廳安置陳列櫥,並擬於20xx年對藝術館進行改造。(負責人:徐惠銀)

2.主辦《中國水彩》雜誌。由中國美協主編、鄞江中學主辦的水彩方面唯一的國家級刊物《中國水彩》20xx年落户我校,至今已出版了46期,並將繼續主辦下去;《中國水彩》成為學生接觸高雅藝術的最好載體。20xx年與寧波市聯合舉辦了第七屆全國水彩畫寫生大賽,20xx年組織了水彩藝委會成員象山採風活動,均取得了巨大反響。在此帶動下,寧波已成為中國水彩畫的活動中心。20xx年3月我校組織了《中國水彩年鑑》的編寫工作,填補了中國百年水彩歷史的空白。(負責人:徐惠銀)

3.承辦學術研討會和畫展。目前我校已經成為寧波市藝術研討中心,每年舉辦市級以上研討活動兩次。我校還協辦了第9屆全國“水彩畫、粉畫展”,組織《中國水彩年鑑》第二次聯會。我們將繼續承辦各類全國性或地區性的學術研討會和各類畫展。(負責人:徐惠銀、駱建鈞、陶育義)

4.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積極鼓勵全體學生參與其中,發揮特長,展現自我,定於每年的5月舉辦以“美”為系列主題的校園文化藝術節。(負責人:華成峯)

5.興辦民俗文化研究會。我校與鄞江鎮政府合作設立畫家寫生基地,併成立鎮級陶藝館,舉辦民俗(廟會)文化研究會,舉辦畫展。(負責人:徐惠銀、華成峯)

(二)組建一套使美成為學生生活方式的管理體系

1.行政管理系統(校長室、藝術處、教務處、政教處、教科室、總務處)

2.子課題管理系統(藝術處、教科室)

3.藝術館(所)管理系統(藝術處、總務處)

4.課程管理系統(教務處、藝術處)

5.學生管理(課程選擇後)(教務處、藝術處)

具體的指責分工和合作網絡正在配套調整中。

(三)建立一支能使美術教育得以普及的師資隊伍

任何教育改革得不到教師的支持都不能成功,特色美術學校的建設更是如此。近年來我校對專業教師成長十分重視,並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據統計至今學校在教師進修方面已花費70餘萬,進修學校包括中央美院、中央美術研究所、上海油雕院、中國美院、清華大學等,甚至到德國讀研。但是,我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如不加重視,必將對下一階段的課題研究乃至學校的長遠發展造成消極影響。為此,我們積極開展新一輪的專業教師成長計劃,以更好地促進教師隊伍向更高、更優、更專的層次發展,其主要內容包括:

1.教師課程課題任務。每位專業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提出可供學生選修的課程,並提出相應的小課題規劃(校級)。時間:20xx年10月前。聯繫結對區內的有美術教育成果的學校,如塘溪中學、鍾公廟中學、東吳國小等;瞭解本地文化特色,引入相關課題之中。(負責人:華成峯、劉紅首)

2.專業教師創作計劃。教師在上課之餘,如無特殊情況,必須在個人創作室參加創作活動;每週五和學生文化課月考、期考期間,為教師集體創作時間。每月每位教師必須上交兩件優秀習作,每一學期有一張創作作品由學校保管,學校將頒發收藏證書給予教師,但所有權歸作者,使用權歸學校。(負責人:張經倫、張韓光、金華祥)

3.專業教師進修計劃。對於創作才能突出並對學校發展具有深謀遠慮的教師,和年度大學聯考專業成績優秀的帶頭教師,個人專業潛力巨大的教師,學校均給予上名校進修的機會。對已選定進修的專業教師應與學校簽定相關協議,回報母校:進修結束後,參與進修的教師必須在一學年內舉辦一次有影響的畫展;必須帶一名徒弟,以促進專業教師專業水平的均衡發展。20xx學年度擬安排陳金芬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進修。(負責人:徐惠銀)

4.作品年鑑和淘汰制。對美術教師的作品實行“雙年展”,並引入作品淘汰機制,每兩年出版教師作品集一本,激勵教師創作。(負責人:華成峯、張韓光)

5.課堂教學比武觀摩。美術教師人人蔘加基本課、欣賞課、創作課的比武觀摩,並與説課、研課、評課相結合,全面提高美術選修課的教學質量,特別要保證全校每班每週一節美術欣賞課的高質、高效,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負責人:藝術處、教務處)

6.專家引領畫龍點睛。專人負責邀請或聘請十多位專家、教授作為學校的特聘教授,不定期來校講學或現場作畫。(負責人:徐惠銀、華成峯)

7.全部學科滲透美育。非美術的學科或課程,均按“德育滲透”的模式,結合各自學科的文化、歷史、“留白”及其社會價值、生活價值、人性價值,進行滲透式的育“美”教學,甚至實現“課程藝術化”。(負責人:藝術處、教務處)

(四)創建一系列使美成為學生生活方式的培育機制

1.自選化校本課程的構建

我們首先要形成一套培育“讓美成為學生精神動力和生活方式”的校本課程(教材),包括選修性和專業性課程(教材),並堅持與時俱進,持續發展。(負責人:教務處)

目前全校普通班學生美術課程設置的菜單(負責人 華成峯 張經倫)

課程名稱 教師

1 水彩風景寫生 張經倫

2 明信片、賀卡、海報、書籤等的設計 陳芬維

3 風景速寫(鋼筆) 應豪

4 插花藝術 鄭維丹

5 陶藝 徐蔚 李冬勇

6 簡筆畫 吳迪

7 五穀畫 李偉光

8 剪紙 謝凡

9 拼貼畫 李明濤

10 色粉畫 劉小青

11 攝影 朱賢飛

12 黑板報的設計與製作 陳少新

13 木版畫 孔春能

14 書法 張韓光

15 裝置藝術 潘鴻術

16 立體構成 程建軍 周開芬

17 刮畫 金華祥

18 漫畫 陳金芬

注:

*課程選擇:以高一年級為對象,全員參加,由學生自主選擇。(負責人:教務處、年級段)

*課程實施:每週二下午第四節課,走班選修(負責人:教務處、年級段)

*教學模式:課內實行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式和實踐,課外實行小導師制(美術專業班學生擔當小導師)。(負責人:各相關的美術教師)

*評價機制:①評學生:按學生在特色教學中美成為其生活方式所達到的基本學習要求和行為規範(標準)進行評價;②評教師:按教師在特色教學中美成為其生活方式所達到的基本教育要求和教育效果(標準)進行評價;③評課程:按教師所開發(或師生共同開發)的校本課程的科學性、可行性、可信性如學生的接納度、內化力、持續性進行評價。(負責人:華成峯、劉紅首)

2.日常化美術活動的保證

*以興趣小組為單位成立學生美術專業社團和業餘社團。(負責人:陳芬維)

*每年的五月為藝術活動月。(負責人:華成峯)

*在藝術館、教學樓設置學生作品展櫥。(負責人:張經倫)

3.多軌化培養機制的轉換

多軌培養體制,即多軌出發,轉軌有利,多軌合一。普通班的學生可以轉入美術班學習,美術班學生也可以轉入普通班學習,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多樣化的選擇。(負責人:華成峯)

五、本課題擬定子課題

1.“讓美成為所有學生生活方式”背景下的校園文化建設(負責人:徐惠銀)

2.農村學校美術類美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負責人:駱建鈞)

3.美術教育兼備專業化和生活化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負責人:陶育義、張經倫)

4.讓美成為所有學生生活方式的培養和管理機制的建構(負責人:華成峯)

5.讓美成為所有學生生活方式的校本課程建設(課程設置、課程選擇、課程內容、校本教材、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負責人:張韓光)

6.享受美,感悟美,創造美的教學模式建構(負責人:陳金芬)

7.美成為學生生活方式的評價體系建構(負責人:劉紅首)

8.特色美術學校建設的部分關係研究(因果關係、相關關係等)(負責人:華成峯)

六、預期各階段成果

1.第一階段(前期準備階段):20xx.7—20xx.9

(1)成立課題組,形成課題研究意向

(2)搜尋“特色美術學校”的文獻資料

(3)課題組成員交流學習“特色美術學校”理論及文獻資料的體會

(4)對課題組成員的進行培訓

2.第二階段(課題確立、啟動階段):20xx.9—20xx.10

(1)制定研究實施方案與具體工作計劃

(2)確立各個子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和操作方案

(3)召開本課題開題大會

3.第三階段(研究實施階段):20xx.10—20xx.2

(1)各子課題分項進行落實和操作

(2)定期交流總結,彙報子課題進展

(3)專家指導和指正

4.第四階段(結題階段):20xx.2—20xx.5

(1)各子課題形成階段性成果

(2)形成本課題的階段性成果

七、經費概算

序號 經費開支科目 金額(元) 序號 經費開支科目 金額(元)

1 資料費 10000 7 專家諮詢費 10000

2 數據採集費 3000 8 勞務費 3000

3 差旅費 5000 9 印刷費 1000

4 會議費 10000 10 管理費 5000

5 國際合作與交流 有 11 其他 無

6 設備費 300000

合計 350000

文明教育課題開題報告 篇4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留守兒童一走進我們的視野,就帶有巨大的衝擊力。

首先是數字上的龐大驚人。20xx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0.95%。抽樣數據,推算出當年十四歲及以下留守兒童的數量約2290.45萬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到1981萬人。20xx年5月23日,首屆“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援行動研討會”公佈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是近20xx萬人。

其次是極端個案的羣體亮相。監護人的缺失,導致留守兒童存在諸多安全隱患。許多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得到醫治,溺水、觸電、車禍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許多留守兒童還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目標,綁架、拐賣、誘姦案件時有發生。

再次是暴露的問題觸目驚心。大量的留守兒童與父母處在一種天各一方的極不人道的親子關係模式裏,由於缺乏來自父母的親情呵護與家庭教育和監管,許多兒童過早地承受着成人社會的各種壓力,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現嚴重問題。曾有權威媒體在公開的消息中説,全國的刑事犯罪中,有20%的青少年犯罪來自留守家庭。

可以説,無數農村留守兒童正有意無意地成為一個家庭、一個地方、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犧牲品。面對着數以千萬計孩子被忽略的人生春天,試問:我們的經濟發展是否漏算了一代農村兒童的代價?正如相關專家所説,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的狀況造成的,是社會轉型中的成本和代價,這個成本和代價需要政府、社會來共同承擔,而不是獨靠農民自己來扛。關注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長,就是關注祖國的前途未來。切實關注和解決中國農村留守孩子問題,既關係到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又關係到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更關係到我們這個社會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仙居是荊門一個偏遠山鄉。全鄉幅員面積15平方公里,轄4個社區、20個行政村,總人口3.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萬人。全鄉現有中國小5所,國小教學班28個,中學教學班15個;全鄉中國小在校學生1795人,其中國小生948名,國中生847名。全鎮2.5萬勞動力常年在外務工達1.2萬人次以上,農村留守兒童(含學齡前兒童)總數達600多人。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外出務工隊伍在不斷擴大,每年外出務工人口已超過全鄉總人口的28%,約佔1.5萬人,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鄉農村,由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朋友看管,給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長都帶來了很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已迫在眉捷。我校20xx年12月被荊門市授予“示範家長學校”稱號,20xx年5月,仙居中心國小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為了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找準他們身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為教育這些“留守兒童”尋求策略措施,我們提出了《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課題。

二、國內同類課題研究綜述

20xx年5月,教育部召開了中國農村留守學生問題研討會。在此前後,中央教科所、江蘇、河南等地的一些專家學者,對農村留守學生的一般問題進行了研究。20xx年5月,全國婦聯等單位組織召開了“中國農村留守學生的基本情況和他們面臨的嚴重困難和問題”研討會,在呼籲社會各界積極關愛農村留守學生方面產生了較大影響。我們欣喜地看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團體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活動日漸升温,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進而引起學術界、文藝界及媒體對農村留守孩子問題的高度關注。20xx年春晚農民工孩子一句“同是祖國花,同是中國娃!”唱出了多少留守孩子含淚的夢想與企盼!一部以關愛留守孩子為題材的公益影片《留守孩子》公開上映,感動了眾多觀眾,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影片中出現的“留守孩子之家”的感人場面也很快得以從影片中走下來,來到全國許多農村留守孩子的現實生活中。長篇報告文學《農村留守孩子,中國跨世紀之痛》、《傷村: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憂思錄》、《世紀之痛:直擊農村留守兒童生存難題》以及長篇小説《空巢》、《守望》、《當着落葉紛飛》等相繼出版,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新的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現象,正在向我們走來……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實驗,探索出仙居鄉區域農村中國小對留守學生教育的方法、途徑,不斷強化教師的教育管理手段,不斷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不斷深化學校的教育工作。

——通過實驗,落實以人為本的思想,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教育留守學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強。培養留守學生的創造能力、生存能力,為終生髮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實驗,切實減輕家長負擔,構建和諧的教育環境,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和諧社會的創建貢獻力量。

——通過實驗,撫平留守學生殘缺的家庭感、親情感,完善我校的德育工作。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現狀調查研究

通過調查,瞭解仙居鄉區域當前農村中國小留守學生品德、學習、生活現狀:瞭解當前農村中國小教師對留守學生教育的認識和方法;瞭解留守學生家長對留守學生當前教育現狀的評價及期待。

2、原因分析研究

(1)分析留守學生不良品德、學習、生活現象形成的原因。(2)分析留守學生良好品德、學習、生活現象形成的原因。(3)分析對留守學生品德、學習、生活教育產生影響的若干因素。(4)分析當前廣大農村中國小教師對留守學生品德學習生活教育的認識及所採用的方法。(5)分析教師自身師德及業務水平對留守學生品德、學習、生活教育產生的影響。(6)分析家長及監護人自身文化素養對留守學生品德、學習、生活教育產生的影響。(7)分析社會環境對留守學生品德、學習、生活教育產生的影響。

3、個案研究

(1)對品學都存在問題的留守學生進行個案分析研究。

(2)對品學兼優的留守學生進行個案分析研究。

(3)通過對比以上兩種留守學生進行個案分析研究。

4、對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已有的經驗,指出當前農村中國小留守學生品德、學習、生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記錄實驗中的各種情況及數據,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不斷總結,為今後的留守學生品德、學習、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參考。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及對象

(一)研究方法設計

本研究以教育理論、學生心理學理論為研究基礎,探求影響留守學生品德、學習、生活教育的種種因素和改進辦法。蒐集資料綜合採用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文獻法和個案研究法等。整理資料採用教育統計法、枚舉證明的分析方法等。

具體説來,本課題針對調查出的留守學生不良品德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問題採取以下幾點實驗方法:

1、建立留守學生個人檔案,掌握其個人情況。

2、創建“留守兒童之家”,真情關愛,活動上優先安排,學習上優先輔導,生活上優先照顧,定期對留守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3、實施教職工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

4、設立親情熱線,班主任定期與留守學生父母及監護人進行交流與溝通。

5、優化“家長學校”管理,定期對留守學生監護人進行培訓與指導。

(二)課題研究對象

這次調查共選取了我校12個教學班進行,共有在校生556人,其中留守兒童102人,留守兒童佔的比例為18.34%。留守兒童中男生人數為57人,女生為45人,

研究對象留守情況調查統計如下:父母一方在家有47人; 父母雙方都不在家有55人。 與爺(外爺)奶(外奶)生活的有68人 與姑姨等親屬生活的有34 人。

研究對象留守情況調查統計分析:

從統計表的數據中,我們發現:父母雙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兒童人數居多。其中與爺(外爺)奶(外奶)生活的留守兒童佔多數,佔該類的66.6%。父母有一方在家的留守兒童人數較少。其中留母親在家看護的佔多數,佔該類的75%。留父親在家看護的較少,可以看出,父母單方在外地務工的家庭中,多以孩子的父親為主。從留守兒童的性別統計中,我們發現,父母一方在家的留守兒童,男同學居多;父母雙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兒童,女同學居多;反應出父母在外地務工的心裏:“把女孩子留給間接監護人照看父母比較放心”。但這只是相對而言的。

六、研究過程、方法及結果

1、調查仙居中心國小留守兒童基本狀況。

(1)調查仙居中心國小留守兒童各年級的分佈情況。

一年級9人; 二年級11人;三年級18人; 四年級19人; 五年級21人; 六年級24人。

仙居中心國小共有留守學生共102人,佔總學生人數的18.34%。從各年級留守兒童的人數上看,留守兒童在中高年級人數居多,佔中高年級學生總數的近40%,特別是六年級學生留守人數最多,留守率高達34.7%。從性別上調查發現102名留守兒童中,男生人數要高於女生人數。除四年級外,其他各年級男生人數都略高於女生人數,六年級男女生人數差距較大,男生比女生高出11人,近女生的50%。

(2)調查仙居國小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情況。

從調查統計的信息中我們發現:仙居國小留守兒童父母一方外出務工的共47人,少於父母雙方外出人數,父母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有55人。五六年級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的最多,其次是三四年級,一二年級的人數最少。可見,父母外出務工情況與孩子的年齡成正比。留守兒童年齡偏大的,父母外出務工的人數較多。父母在外出務工前,充分考慮了孩子是否可以不需要直接監護人監護而照顧好自己的問題。

(3)調查仙居國小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家庭對教育的認識:認為學習重要佔34%;認為讀書沒有多大的用場佔16%;認為讀書主要是父母盡義務為子女混文憑佔37.5%;認為順其自然佔12.5%。 直接監護人教育 對學習要求嚴格佔35.6%;無時間顧及佔47.8%;任其自由發展佔16.6%。 隔代監護人教育 76%認為是迫不得已;重養不重教佔73.3%;重教而力不從心佔26.7%。

(4)調查仙居國小留守兒童學習現狀。 為了更真實的瞭解仙居國小留守兒童學習狀況,掌握第一手原始材料,我們通過家訪、個別座談、課堂觀察、作業檢查、學科成績測試、問卷調查等方式,對全校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進行了調查。並將調查的具體信息統計如下:

學習優秀的有24人;良好的有12人;中等的有22人; 較差的有44 人。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仙居國小留守兒童學習狀況存在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呈現出明顯的兩級分化的趨勢。學習狀況在良好和中等檔次的人數僅佔留守兒童總人數的30%,而且這種現象在三、五、六年級的留守兒童中表現最為明顯。從各年級留守兒童學習習慣狀況的人數上做進一步分析,發現中高年級留守兒童在學習上兩級分化現象嚴重,三、六年級學習狀況較差的人數最多。

2、抽樣調查家庭教育對留守兒童學習的影響。

(1)查找課題研究典型,選取研究樣本。

我們在中國小各年級留守兒童中分性別、學習狀況(校內、校外)、家庭監護狀況等因素,選取學習狀況優秀、中等和較差的留守兒童(抽樣50名)進行深入調查。

(2)編制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調查問卷。

根據我們在調查中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參考課題的調查問卷資料和我們在調查中掌握的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分別從臨時監護人文化程度及對教育的意識、留守兒童的學習習慣和自己的期望(包括生活期望、學習期望和心理期望三方面)三個板塊來設計調查問卷的題目,以選擇和判斷題型為主,適合所有留守兒童的調查。

(3)對研究樣本(抽樣50名)進行問卷調查。

我們對臨時監護人文化程度進行分類統計,可以看出留守兒童臨時監護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半文盲人數佔總數的31%,國小文化程度的佔28%,主要是祖父母。這類監護人基本無法指導學生的家庭學習。從學習習慣看,監護人的學歷越高,優秀學生佔的比率就越高,反之則相反。因此,監護人的學歷高低直接影響到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和學習習慣養成。

父母外出情況對留守兒童習慣狀況的影響。

從統計中可以看出父母雙方都外出的留守兒童的習慣狀況明顯比父母只有一方外出的留守兒童的習慣狀況差。前者的優秀學生率僅有18%,而較差學生率卻達到46%。後者優秀學生率達46%,較差學生率為27%。在深入的調查中我們課題組成員都有同感,父母在不在孩子的身邊生活,對孩子生活、交往和情感尤其是學習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

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學習興趣與態度比較。

調查結果分析:在學習興趣方面,雙親留守兒童比“爸爸一人外出”打工兒童低,但比“媽媽一人外出”打工兒童高。相對而言,“媽媽一人外出”打工家庭的兒童學習興趣最弱。此類留守兒童教育與發展應當引起人們更多關注。

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自我意識比較。

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認為“很瞭解自己”,只有4.1%不能很好地瞭解自己,這説明兒童總體上具有清晰的自我認識。但相比之下,留守兒童自我瞭解的程度不如非留守兒童。超過一半(56.1%)的孩子“很自信”,39.7%的孩子不能確定自己是否自信,4.2%的孩子感到“不自信”。同時,近一半教師(47.6%)認為留守兒童的自信心要比非留守兒童差一些。這説明,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儘管有相當多的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但仍有接近一半(43.9)的孩子缺乏自信心。同時,19%的孩子有自責傾向,喜歡責備自己。這反映了農村兒童較嚴重的自責傾向。

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人際關係比較。

在留守兒童中,接近70%的孩子有“很多朋友”,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另外34.1%的孩子則沒有這種密切的人際關係;一半以上的孩子能在新的環境中很好地與人相處,具備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相比之下,留守兒童的人際關係比非留守兒童稍差。在“有很多朋友”方面,留守兒童少於非留守兒童;在“不信任別人”方面,留守兒童的比例更高。需要指出的是:少數兒童(包括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對社會和他人信任缺失可能與其家庭環境和社會支持有關。

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情緒情感比較。

大部分農村孩子在生活中有足夠安全感和幸福感。1/3左右的農村留守兒童缺乏足夠安全感和幸福感,其中4%左右的孩子沒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分別為4.1%和4.8%)。相對而言,留守兒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比非留守兒童要差得多。14.5%的留守兒童具有較強的孤獨感;12.0%的留守兒童經常感到恐懼;6.8%的留守兒童有抑鬱傾向,“覺得做什麼都沒有意思”;22.7%的孩子有過敏傾向,“對一點小事都很敏感”。總之,留守兒童的孤獨感、恐懼感和抑鬱感都要比非留守兒童高。

教師問卷顯示:46.4%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的牴觸情緒比非留守兒童要強一些。總體來看,部分留守兒童存在比較嚴重的消極情感。

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行為問題比較。

農村留守兒童中近1/5的孩子比較衝動,情緒不穩定,缺乏自我控制力,超過6%的孩子具有較強的敵對性,“經常想大喊、打罵人、摔東西”。相比之下,留守兒童的自我控制力較低,與“父母都在家”的孩子以及“爸爸一人外出”打工的孩子相比,雙親留守兒童在某些行為問題上更為突出。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做事不能控制自己。對監護人的問卷調查顯示:雙親留守兒童比那些“父母都在家”的孩子、“爸爸一方外出”打工的孩子更可能經常與人打架;雙親留守兒童比“父母都在家”的孩子、“媽媽一方外出”打工的孩子更可能有撒謊問題。可見,在行為問題方面,雙親留守兒童更加值得人們關注。課題組訪談發現,很多教師和校長反映父母雙方外出的留守兒童在打架鬥毆、迷戀上網、小偷小摸等方面比較明顯。這些孩子的教育是學校“老大難”問題。

3、重新建立家庭教育模式和習慣培養模式。

(1)重新確立研究對象

在抽樣的50名留守兒童中按年級、年齡、性別及調查的現實狀況。其中,男、女生各25名,(男、女生學習情況較好和欠佳兩種情況選典型)。在班級中建立完善“實驗留守兒童”幫扶制和夥伴制,並對他們進行長期結對幫扶。

(2)建立典型留守兒童檔案。

將研究典型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和習慣的原始信息製表編冊,建立留守兒童個案檔案,便於跟蹤研究。

具體做法及結果如下:

(1)對“實驗留守兒童”進行測試,取分值最高的20名留守兒童(男女各10名)作為優生個案,測量分值最低的20名(智力正常、男女各10名)作為後進生個案,並建立“實驗留守兒童”個案檔案。

(2)收集優生個案的評價材料(班主任、科任教師、家長、同學的評價)、實物材料、檔案材料。

(3)對優生個體進行訪談、觀察,整理出每個優生個案的家庭教育和習慣培養模式。

(4)對所有優生的模式進行歸納綜合,找出其共同特徵,運用抽象方法,建構理想的適合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和習慣培養模型。

(5)用同樣的方法建立典型後進生的家庭教育模式和習慣培養模式。

(6)通過理想模型與後進生的對比,提出後進生的家庭教育和習慣矯正模型假設,制定培養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良好家庭教育方式和良好習慣培養的方法。

七、調查研究結論

父母外出打工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影響是多方位的,也是持久的。留守兒童面臨諸多生活挑戰。人們比較多的關注到留守兒童在行為約束、學習輔導等方面的缺乏,認為這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從我們的調查來看,這些問題當然都存在。但是,我們發現,這些正處在成長髮育時期的兒童,在父母不在的情況下,還面臨一些更基礎性的生活問題。

(一)日常生活質量下降

我們在訪談中發現,雖然父母外出打工後家庭的收入比未外出打工前大大增強,但是很多留守兒童的生活水平卻並沒有隨着家庭經濟能力的增強而有所提高,相反,卻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伙食水平降低。父母外出打工後,農村留守兒童的伙食水平進一步下降,主要表現為吃的花樣單一,只求填飽肚子,不講營養搭配。訪談中,很多家長告訴我們,爺爺奶奶在生活上是很疼愛和關心留在家鄉的孩子的,有了好吃的東西自己捨不得吃,都留給孩子。但他們卻不懂怎樣真正的照顧孩子。這些老人一生過慣了苦日子,自經歷了吃不飽和穿不暖的年代,現在能夠讓孩子們吃飽飯,他們已經感到很滿足。他們的生活觀念很難改變,即使往家裏寄再多的錢也捨不得花在吃的方面,就希望能多儲存一點錢。一位家長告訴我們:“我們外出打工,對孩子的生活肯定有影響。我們沒有外出打工時,即便自己吃得差,也要讓孩子吃好點。可是我父母就做不到這一點了。孩子跟我們説有時飯菜餿了,爺爺奶奶也捨不得扔,蒸蒸熱熱或是跟其他的飯菜一摻和照樣吃;水果壞了,削削也讓孩子那麼吃;蔬菜壞了,擇吧擇吧也照樣炒。這樣的生活肯定對孩子的身體有影響。這也不能怪我父母,他們那一輩人是從苦日子熬過來的,過日子特別節儉”。“其實我們除了給孩子學費外,也多給我爹我媽一些錢,就是想讓父母給孩子吃好一點,但兩個老人過窮日子過慣了,捨不得花錢買菜吃。説錢留給孩子上大學用。這也不能怪老人,他們就是那種生活,省吃儉用慣了,他們只知道人有飯吃就行,不知道沒菜吃影響孩子的健康”。

2、更加節衣縮食。我們的調查顯示,隨着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經濟能力的增強,確實出現了一些農村留守兒童花錢大手大腳、不知道節約的現象。但是,這只是極個別的情況,絕大多數留守兒童並沒有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經濟情況好轉而生活鋪張浪費,相反,由於他們知道父母外出打工的艱辛和不容易而更加節衣縮食。

一位六年級留守學生告訴我們:“我的衣服都是大姨家的姐姐穿過的,送我的。我自己很少買新衣服,我要節約父母打工掙來的每一分錢。”“我從來都不會向爸爸媽媽要零花錢。如果想買些小零食,我就會從每週的伙食費中節省出一些。我不想多花爸爸媽媽的錢,因為他們賺錢太辛苦了。”對有些花錢不節約的孩子,留守兒童對他們持否定的態度。有個留守孩子説“像我們這些父母在外面打工的孩子,都知道錢來的不易,都很節省。不過也有不節省的。我們班就有一個同學因為父母在外打工而花錢大手大腳的,有時候錢不夠,還要和同學借,不知道她是怎麼想的,太不懂事了”

3、家務負擔明顯加重。父母外出打工後,不管跟老人還是親戚朋友生活在一起,用留守孩子自己的話説:“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他們認為與別人一起生活是吃得不自由,住得不自由,幹不幹家務也覺得不自由。有時候,一些留守兒童通過儘量多做家務來獲取監護人滿意,家務已經變成一些留守兒童生活中沉重的壓力和負擔。

一位與哥哥嫂嫂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在我們訪談時告訴了我們他的心裏話。他説“以前爸爸媽媽沒有出去打工的時候,我天天除了學習和玩耍之外,什麼事情都不用操心,回家有媽媽做好的現成飯菜,髒衣服只管往下脱,媽媽就會給我洗乾淨,根本不用我自己洗,至於收拾家、餵豬、做飯等家務活,更不會輪到我的頭上。可是現在爸爸媽媽出去打工了,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哥哥嫂嫂雖然對我也不錯,但還是感覺跟爸爸媽媽不一樣。他們也很忙,不僅要料理地裏的農活,還要照顧年僅3歲的小侄子。所以每當週末回家後,我都會主動承擔起收拾家、做飯、餵豬的活,有的時候除了洗自己的衣服,也會把哥哥嫂嫂還有侄兒的衣服都一起洗了。有的時候,我一個人幹着幹着活就會悄悄地流眼淚,不是因為委屈,而是總在這個時候,就特別想爸爸媽媽,好想他們回到我的身邊”。

一些留守兒童也反映,他們有時候會因為幫助監護人照顧孩子、洗衣服、做飯等等家務而延誤作業。我們認為,雖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對兒童來説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如果這些家務一旦變成他們沉重的精神負擔或者是學業受到影響,這對兒童的全面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4、衞生狀況變差。兒童良好的衞生狀況和習慣以及生理衞生知識的有效獲取和掌握,是保證其身體正常發育和成長的關鍵因素。但是,我們在訪談中發現,留守兒童在這方面的情況並不是很樂觀。由於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衞生狀況下降、衞生習慣變差及生理衞生知識指導缺失的問題。

父母外出打工後,一些留守孩子、特別是男孩子衞生狀況下降,衞生習慣變差。關於這方面的情況,父母有很多的抱怨,但又感到無可奈何和無能為力。一位家長説:“我兒子很調皮,上個樹翻個牆什麼的,衣服就特別愛髒。孩子自己不會洗,我父母又照顧不過來,孩子經常穿得髒兮兮的,不像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穿得乾乾淨淨的。現在孩子小也不知道要好,我聽我娘説,孩子有時連臉都不洗,牙也不刷,吃了飯把書包一背就上學。放學回來餓了,手也不洗,抓起東西就吃。我們擔心孩子這樣下去,養成不講衞生的習慣,吃出病來就麻煩了”

我們的個案調查顯示,由於父母雙方、特別是母親位置的缺位,使一些留守女孩子生理衞生方面關懷和指導缺失。留守女孩子,特別是高年級段的女孩子的生理和身體正處於快速發育和變化的時期,她們更需要得到學校和家庭、特別是母親在生理衞生知識方面的關懷和教導。但是,由於農村學校對該方面的課程重視程度不夠,再加上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邊,一些留守女孩子在生理變化出現時表現出極大的恐慌和不安,不知所措。

(二)學業隱憂頗多

父母外出打工對農村留守孩子教育的負面影響是非常突出的。由於很多孩子長期見不到父母而產生的強烈思親的感覺,導致他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滑坡;孩子在學習上得不到父母的督導而失去學習的自覺性和興趣;監護人受教育水平所限對留守兒童學習監護無力以及其“讀書無用”的觀念,為一些留守兒童曠課、逃學以及輟學提供了保護傘。農村留守兒童使農村義務教育面臨着新的挑戰。

我們在與農村留守兒童討論父母外出對他們教育的影響時,很大一部分留守孩子都提到“長期見不到父母很難過,因為思念父母而不能專心聽講,學習成績下降”、“學習上得不到父母的幫助和督導,學習成績趕不上別的同學,不願意學習”、“貪玩,學習成績不好,自己管不住自己”。

1、監護主體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父母外出打工後,90%左右的農村留守兒童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他們是留守孩子監護的主體。這個羣體的監護人普遍存在着年齡偏大、沒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以及身體素質差的問題。由於他們中大多數人自身的教育水平所限和思想觀念落後,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起着巨大的制約作用。

首先是來自監護人思想觀念的影響和制約。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這個監護羣體大多數人是文盲,沒有接受過任何教育,他認識不到讀書的重要性,所以,一些老人不但對有些留守兒童不認真學習的行為不進行監督,而且為一些留守兒童遲到、曠課甚至是輟學持包容和支持的態度。

其次是來自監護人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約。我們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大多數文知識水平有限,上過國中的人只有幾個。由於他們自身的能力所限,根本無法也不可能給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任何的教育支持和幫助。在對留守兒童(抽樣50名)的問卷調查中,在留守兒童的課外學習輔導一項中,沒有任何課外學習輔導的比率佔76%,有條件參加課外輔導班的僅佔12%。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求助老師的比率佔44%;求助同學的佔28%;求助親屬的佔2%;只能靠自己解決的佔26%。在留守兒童個人期望的調查中,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幫助和輔導的佔86%;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夠在身邊幫助自己學習的佔82%。可見,孩子們這些小小的期望都得不到滿足,家庭輔導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有些家長説:“把孩子留給老人帶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他們只能給孩子做做飯和洗洗衣服,根本不可能幫助孩子學習。如果我們在家,對孩子的學習肯定有或多或少的幫助和輔導”。

(三)性格形成偏差

根據我們對學校老師、學生和打工家長的調查情況來看,大部分留守兒童的性格和行為是正常的,與沒有外出打工父母的學生沒有很大的偏差。但是,我們的個案訪談也發現,在父母雙方全部外出打工後,有一些農村留守兒童在性格和行為上在向兩個極端的方向發展。

一方面,孩子因為感到父母保護的缺失而變得膽小、懦弱、內向、缺乏與同伴和監護人積極的交流和互動、缺乏自信。農村留守兒童反映,一些不懂事的男同學還是容易欺負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在接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父母外出務工,大多數從事體力、餐飲和手工勞動,經濟上基本能夠保證其子女的學習和生活費用,但對孩子的學習和品德方面的教育則很少,與子女聯繫的方式主要是靠電話,聯繫的內容也僅限於大致瞭解一些生活、學習情況。相當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親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在對“留守兒童”(抽樣50名)的問卷調查中,留守兒童與父母一週聯繫一次的佔16%;一月一次的佔32%;不定時聯繫的佔26%;很少和父母聯繫的佔25%。一月和父母聯繫一次的比率最高,很少或不定時與父母聯繫的比率較高,一週聯繫一次的比率最低。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對孩子缺少關愛,致使大多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寂寞空虛、逆反心理嚴重,缺乏溝通,對父母產生了隔閡感。大部分家長以為給孩子買幾件新衣服、買些好吃的就是對孩子的最大關愛,沒有意識到還需要與班主任、代課教師溝通,只注意孩子的身體,不注重孩子學習習慣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這樣的學生受了氣也沒有父母撐腰。在對留守兒童(抽樣100名)的問卷調查中,當問到留守兒童在生活中最缺少什麼時,選擇“愛”佔48%,比率最高。如果可以選擇,更願意與父母一起生活的佔85%,比率最高。父母不在身邊,覺得自己不安全的佔49%,比率最高。父母不在身邊,認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是學習沒人指導監督的比率最高,佔48%。這些留守孩子受欺負後往往變的越來越膽小怕事,有些孩子常常會選擇自己玩、少招惹同學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一位留守兒童告訴我們:“我很想爸爸媽媽的時候,有時候説,有時候不説,我怕奶奶也想他們。和同學也不説,我就放在心裏,難過的時候,我就回宿舍,自己哭一場。我現在越來越覺得自己軟弱,常常掉眼淚。”一位母親説,她的兒子上學後,有一次和小夥伴吵架,小夥伴説他“你爸爸媽媽離婚了,不要你了”。孩子回家後大哭,爺爺説他現在總是呆在家裏看電視,不願意説話。另一位家長説“我家孩子出生後就不在我們身邊,孩子從小就膽小,總是獨來獨往,性格有些孤僻、古怪,不太願意跟人交往”。家長們也反映,在外打工對孩子的性格影響很大。孩子們表面上看起來都很懂事,很要強,不抱怨父母把他們留在老家,其實他們內心都很脆弱,把很多話都藏在心裏。這樣長期下去肯定對孩子不好”。

另一方面,孩子因為沒有父母的約束而性格失常和行為失範,主要表現在脾氣暴躁、任性、打架鬥毆、打罵老師和同學,甚至是長輩。訪談中我們發現,打工父母最擔心孩子除了學習不好、吃不好,生病之類的事情外,最大的擔心還包括:老人太嬌慣孩子、孩子學壞了、孩子不聽話等等。

(四)安全缺乏保障

在訪談中我們發現,很多打工父母對留守孩子最擔心的事情之一是孩子的安全問題。他們擔心孩子夏天到河裏游泳,擔心孩子打架鬥毆,擔心孩子登高爬屋,擔心孩子觸電等等一系列潛在的威脅孩子人身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的事情。父母對留守孩子安全監護的缺失,使農村留守兒童的確存在安全問題和潛在的安全隱患。這種安全問題和隱患主要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有些隔輩監護人年老體弱,造成了他們對留守孩子安全監護的真空狀態。有一位農民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悲劇故事:“我們村出去打工的人特別多,孩子就都留給老人看管,有些老人不但照顧孫子孫女,還要照顧外孫。去年夏天,正是菜地澆水的時候,一個5歲的孩子跑到河邊玩水,掉到河裏淹死。奶奶覺得對不起兒子和孫子,也跳河自殺了”。第二個原因是留守兒童大部分是6-14、15歲之間的學齡兒童,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兒童自律性比較差,他們好動、好玩、好奇心強,對一些較危險的事情缺乏理性的判斷和行動控制,也容易造成一些安全方面悲劇的發生。所以,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不容忽視。學校應該對留守兒童加強有關安全意識和安全防範知識的教育培訓。

(五)農村義務教育面臨新挑戰

根據學校的老師和校長們的反映,很多農村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的學習投入確實增強了,但是,農村義務教育卻因為農民外出面臨新的挑戰。

訪談中我們發現,從七年級開始,農村學生數量就開始流失。學生剛剛開始流失時,學校都到學生家裏做勸導工作,幫助了一大批輟學的孩子重新迴歸到學校。但是,對於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逃學或輟學的學生來説,學校的工作很難開展。家裏的老人或者説管不了孩子,或者就讓學校直接跟孩子的父母聯繫。因為絕大多數在外打工的父母根本就沒有聯繫電話,再加上學校自身財力和人力所限,學校與一些逃學或輟學的學生家長的互動和聯繫形成空檔,導致這些孩子在沒有完成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時就徹底輟學。一位兩個女孩子都留在家鄉的家長也難過地告訴我們:“孩子不在我們身邊,對她們的學習肯定有影響的。她爺爺、奶奶又不識字,也管不住她倆。要是老公在家,管理嚴一些,大女兒要好多了,不會剛唸完七年級就不念了,二女兒學習也會更好些”

一部分留守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後,由於在生活、學習等等方面得不到父母的關懷和督導,使他們學習不專心,不求上進,學習成績下降。有45.8%的學生學習優秀,自制能力好。他們認為父母在外辛苦賺錢,自己在家就要好好學習才能回報他們。這些學生熱愛學習,上課能注意聽講,無論是課堂作業還是家庭作業都能及時完成,字跡工整。他們遵守紀律,學習自覺,對自己的學習成績非常關注,還能主動幫助同學學習。18%處於良好狀況,13%是中等情況,23.2%處於較差,他們對學習持消極、被動、厭惡情緒,缺乏學習熱情,形成了懼學心理,體現在學習習慣上就是經常拖拉作業,完不成作業,尤其是家庭作業根本就是不做,書寫馬虎,上課不專心聽講,思想消極,對學習和老師佈置的工作敷衍了事,有的甚至逃學。有的學生積極要求進步,學習有主動性,但由於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過程中不注意規範,不遵守基本的學習規律,導致學習上的事倍功半。不良的學習習慣使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令人擔憂。

留守兒童問題不但給農村義務教育,也給將來農村和城市勞動力素質提出了很大的挑戰。一方面,外出打工的農民都是農村的精英,他們的教育水平一般都高於未外出打工的農民,但是,他們的子女卻因為父母監護的缺失而在教育上受到很多負面的影響。另一方面,隨着我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很多留守兒童也要繼續父母的打工之路到城市工作和就業。如果他們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基礎都打不牢固,將來很難適應工業化發展對勞動力素質的基本要求。

(六)學校教育不夠完善

一方面,學校對留守兒童有效管理相對薄弱。學校教育必須與社會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產生應有的效果,教師對學生的瞭解不可能只憑課堂的幾節課,還需要向家長和社會了解學生的表現。但是,由於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師沒法向家長了解他們的真實情況。有些調皮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裏又矇騙父母委託的監護人,這樣使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管理陷入尷尬。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温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學校課程設置與農村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和教師的關係值得深思。調查表明,94.4%的留守兒童“喜歡老師”,79.8%的留守兒童認為“有些女教師就像媽媽一樣親切”,由此可見,教師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他們在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應該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此以來給我們的啟示是:老師的有所作為會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產生很好的效果的。當然,調查結果中也有幾點值得我們深思:(1)只有14.4%的兒童人為教師經常表揚他;(2)只有9.9%的教師經常找孩子談話或者家訪。只要在學校裏成長過的人們都有同樣的體會,教師的“表揚和鼓勵”對於學生的成長意味着什麼,更何況對於這些在心理上需要給予更多關注的留守兒童。在其父母不在身邊的情況下,教師如能承擔起培養其自信心的重任,則會給他們以精神上的成長動力。因此,此調查結果也許值得學校和教師深思。

八、改善現狀的建議

農民工越來越多,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必然結果。無論是為了基本的生計,還是為了生活得更好,進城打工都是不少農民的選擇。問題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樣讓留守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顧。

我們認為,主要就是以下幾個方面:從政府角度看,應該從教育的角度加大投入,也可以動員社會力量經常舉辦一些活動,幫助留守兒童融入社會、融入生活;打工的父母也應該多和孩子們溝通,對孩子多一些關懷,這關懷應該不只是物質上的,精神上的也同樣重要;孩子自己,也應該多與父母溝通,傾訴自己學習、生活上遇到的問題。

1、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家長該如何作為?

通過問卷、訪談調查中,我們發現,只有12.5%的家長對教育有正確的看法,家庭教育意識太淡泊,家庭教育嚴峻。雖説父母的外出並非一定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然而它使得孩子在親情體驗上的缺失或淡漠是有目共睹的,加之隔代監護的不力,孩子表現在學習上就是學習習慣差。家庭教育如此大的影響是值得關注的。在此,我們倡議留守兒童的家長要提高自己素質和教育意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孩子的終身教師,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直接影響子女的學習習慣。

2、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學校將如何作為?

在留守兒童的教育過程中,學校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原來由家長應該承擔的那部分責任在一定程度上也轉嫁給了學校,因此學校要承擔雙重責任,這對學校教育而言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學校應該把着力點放在提高家長的教育意識上和如何培養留守兒童的良好習慣上。

農村孩子是未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其中“留守兒童”佔了相當大比重,關注“留守兒童”就是關注農村的未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對學習習慣的影響關係他們的未來,這已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結果是令人十分擔憂的。為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通過調查、分析、研究,我們提出幾點解決建議,供參考:

(1)加強寄宿制中國小的建設與管理,讓寄宿生能夠安心、舒心,讓家長放心;加強對貧困留守兒童的資助工作,對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給予特別的照顧,要將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按政策納入“兩免一補”計劃,確保他們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集中整治校園周邊環境,加大對校園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和查處力度。引導留守兒童防範不良行為,快樂健康成長;建立研討、交流制度,學校每學期進行一次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總結,定期召開研討會、座談會,定期舉行論壇,交流經驗,研究工作,探索新路,採取措施,加強學校建設,鞏固成果,增強實效,不斷提高留守學生教育管理的水平,發揮學校在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中的積極作用。

(2)辦好家長學校,有針對性的對家長和臨時監護人進行系列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素質,增強對教育的正確認識。各學校要認真調查研究,摸清留守兒童的底數,建立每個留守兒童的專門檔案和聯繫卡。其基本內容:學生的基本情況、家長姓名、家庭詳細地址、聯繫電話,家長務工單位詳細地址、聯繫電話,監護人或其委託監護人的職業、詳細地址、聯繫電話、身體狀況、年齡等。學校安排負責學籍檔案管理的人員對留守兒童的檔案進行管理,並根據學生變動情況,及時補充或變更聯繫卡的有關內容。通過聯繫卡制度的建立,加強學校與學生家長及其他監護人的聯繫,共同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網絡。

(3)真情關愛,三個優先。首先,學習上優先輔導。學校要從學習方面對留守兒童逐一進行分類、分組,落實到每一位任課教師。由任課教師具體分析學生的學業情況,制定學習幫扶計劃,明確幫扶時間、內容和階段性效果。每個留守兒童由老師牽頭確立一名學習幫手,教師要對結對幫扶效果進行定期檢查,建立進步檔案。其次,生活上優先照顧。學校對留守兒童要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使學生開心、家長放心。食堂要注意營養搭配均衡,有益身體發育。留守兒童患病時,要及時診治,悉心照料。要指導寄宿學生學會生活自理,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第三,活動上優先安排。學校要高度重視並認真組織留守兒童參加集體活動,或根據特點單獨開展一些活動,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養獨立生活能力。

對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留守兒童要繼續激勵他們,多為他們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對一部分不好習慣的孩子,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難,這就更需要老師付出耐心和愛心,不放棄、不歧視,最大限度的爭取家庭教育力量,督促好孩子學習,引導孩子做人,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3)學校各科老師及班主任要在生活、心理、學習各方面多關心留守兒童。尤其是在學習方面,要勤觀察,勤督促,努力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校要求每位老師,要把特殊家庭學習後進的學生做為轉化對象,在坐位上給予特殊照顧,坐在老師能多督促到的位置;因家長沒有輔導能力,放學後多給這些孩子補補課,少佈置家庭作業。在老師的關心關懷下,這些孩子在學校能與其他孩子正常交流學習,成績也一天天提高,有的孩子要隨父母流動到外地時,對老師都是依依不捨。

3、關注留守兒童,社會應如何作為?

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融合。齊抓共管才能取得明顯效果,和諧的社會環境對留守學生的成才也具有重要作用。留守學生因缺乏父母的有力監管,極易被社會的不良現象所誘惑,加之他們自制力差,必然會養成許多不良習慣,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農村各級政府應把留守學生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範疇,廣泛開展文明家庭優秀家庭成員等評選活動,通過身邊鮮活的好人物、好事例樹立典型,從而以點帶面,不斷輻射,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社會組織社會團體對留守學生的教育保護也十分重要。農村婦聯組織要把留守學生的教育作為重要職責。村組社區組織應加強對轄區內留守學生的管理,併為他們學習、生活、娛樂提供方便,如建立圖書館、圖書角、文藝宣傳隊等,社會上的營利性遊戲廳、網吧不得向留守學生以及其他未成年人開放。同時,有關部門還應建立留守學生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加強對留守學生的安全保護。 然而,解決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局部的任何努力都是必要的,但都不可能是徹底的。學校、家庭、社會、政府要緊密配合、齊抓共管,各自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形成人人都來關愛留守學生的濃厚氛圍,真正為留守學生的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

文明教育課題開題報告 篇5

在新世紀,中國高校學生面對世界生產力和科學技術將發生新的革命性突破,面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高校學生道德教育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面臨嚴峻挑戰。

世界各國確立道德教育目標的共同特點是:追隨時代,適應信息社會。各國都把愛國主義教育,合格公民教育,個性品德教育作為最基本的目標。

美國道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愛國精神,能為國家承擔責任和義務的合格公民。1994年12月,為了實現《美國xx年教育目標法》中規定的8條教育目標,美國又制定了《美國聯邦教育部戰略規劃》,確定了四項實施重點,其中兩個重點之一是:幫助所有學生達到具有挑戰性的學業標準,以使他們培養成合格的公民,併為繼續學習和到生產部門就業做好準備。

日本則以培養學生的道德心為目標,培養髮展民主社會和國家,為和平的國際社會做貢獻的日本人。1996年7月16日,日本第__屆中央教育審議會公佈第一次諮詢報告《21世紀日本教育的發展方向》。《報告》把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作為21世紀日本教育的發展方向。什麼生存能力呢《報告》中説:"無論社會如何變化,孩子能夠自己發現問題,自我思考,主動做出判斷和行動,有較好的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並且能夠自律,善於和他人協調,善於為他人着想,感情豐富和充滿人性。同時,健康身體也是不可缺少的。"

法國的道德教育目標是教育學生成為有目標,有理想,有責任感的國家公民。法國學校道德教育採取以下公民道德課為主,以其他各科為輔的方式進行的。其主要內容包括五個方面:

(1)人權教育。人權教育在法國公民道德教育中佔有核心地位。如在國小階段要求使兒童懂得做個新的公民,必須尊重人身安全,尊重人類尊嚴及自由表達的權利,同時還應承認人一人之間存在差別;

(2)民主生活。通過建立民主生活,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關於民主的良好體驗,進而形成民主作風,這也是法國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3)國家政體。公民道德教育還包括在學生中系統地傳授有關國家政治制度及其合理性的知識;

(4)愛國主義教育。各年級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5)倫理道德教育。主要培養學生愛,勇敢,榮譽,正直,正義,寬容,仁慈,善良的品德。

英國學校道德教育內容主要反映在自20世紀70年代出現在道德教育教材中。這類教材與宗教有聯繫,但又與宗教有本質的不同,它以現實生活為題材,使學生掌握各種生活技能,編制新穎,生動活潑。其道德教育內容包括10個方面:

(1)有關社會意識和公民意識及個人義務責任;

(2)有關個人與他人的關係;

(3)有關就業中的工作制度,僱主關係;

(4)有關商品社會中的消費問題;

(5)有關婚姻愛情及家庭問題;

(6)有關學習名人英雄的情操;

(7)有關各行業的職業及職業道德;

(8)學習文化傳統和各國優秀文化;

(9)參與社會事務及福利事業;

(10)有關暴力,吸毒,酗酒,兇殺,死刑,性解放,核戰爭等問題。

德國學校道德教育內容主要有:

(1)個人行為的道德教育,包括禮貌,誠實,正直,紀律,勞動習慣等;

(2)人際關係的道德教育,如羣體觀念,助人為樂,尊重他人的勞動,協作精神等;

(3)社會和職業的道德教育,包括社會公德,愛護公物等。在學校教育中,這些道德教育內容主要是通過宗教教育和公民課實施的。同時,性教育也是德國學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文明教育課題開題報告 篇6

一、課題名稱:

《中國小數學開放式教學研究》

二、課題性質:

本課題是應用型研究課題

三、課題定義:

所謂開放式教學,指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中努力提供一種情境,讓學生個人或小組積極討論、研究、發現,還學生更多的民主和自由,充分尊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相信每一位學生,鼓勵他們想幹就幹,想寫就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進行具體、有效的指導和幫助,或組織引導學生互相幫助。它以發展為中心,以問題為紐帶,以訓練為主線,學生主動,教師主導,活動點撥,反饋矯正,發展思維,形成能力。

四、課題的提出:

開放對應於封閉,生成對應於預設。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的統一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學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並因此表現出相對的封閉性。傳統教學則過分強調預設和封,。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封閉導致僵化,只有開放,才能搞活,開放性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徵。而多年來農村國小數學教學大多屬於封閉式教學,機械地讓學生聽,一算一練缺少創新教育的環境。學生由此在數學的興趣培養、探究科學的能力培養及開發創造力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響 ,如何尋求一種開放式課堂教學,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就成了廣大數學教學工作者深入探索、研究的課題。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數學教學要從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環境,提供給學生充分發展的空間”。新課標這一理念是針對長期以來的封閉式教學而提出來的,其實質是要實行開放性教學,開式教學首先是教學觀念的開放,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本內容,包括教學內容的開放、學習方式的開放、教學過程的開放、教學情境的開放、教學評價的開放。

1、開放教學內容

數學教育是數學活動的教育,數學內容是數學活動的重要載體。要切實有效地進行開放性教學,就要在認真領會教材編排意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編擬出具有較高思維價值的開放性教學內容。

2、開放學習方式

傳統的學習方式是在以教師為主體的機械的聽講為主的,我們開放式的學生學習方式體現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是師生、生生間多邊互動的活動,具有指導的互教、互學、互幫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具體又分為三個小環節:

( 1 ) 試一試;

( 2 ) 議一議;

( 3 ) 辯一辯。

3、開放教學過程

開放的教學過程是動態的教學過程。動態的教學過程是指課堂教學過程是動態的發展、適時變化的,而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堂需求則成為調整教學過程的指揮棒。動態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內外互動的過程。

4、開放教學情境

在教學中要設置開放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新知背景中,積極思維,激起學生尋根問底的心理趨向,產生自發探索、思考、討論、解決問題的求知慾望。創設情境方式是多樣的,如:故事情境、操作情境、謎語情境、兒歌情境、比賽情境。總之,創設情境應有較強的指向性,應是學生較為熟悉的或能理解的生活實例或數學材料。

5、開放教學評價

我們在研究開放式教學評價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及個性的全面發展。同時評價方式應是多元的,又以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家校共評為主。在評價時,我們將考慮以下三點:

(1)注意保護學生的探索心理;

(2)重視對學生的信任;

(3)養成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和學習習慣。

本課題體現了教育以人為本,是從學生的終身發展角度出發而考慮的課題。此課題涵蓋面較大,又可以分解為五個子課題:《開放數學教學內容研究》、《開放數學學習方式研究》、《開放數學教學過程研究》、《開放數學教學情境研究》、《開放數學教學評價研究》。

由於該課題的研究範圍涉及學生學習、生活及學校、社會、家庭各個方面,既利於教師根據本校情況選擇子課題及小課題,又利於全組的合作研究。

六、國內外同課題的研究狀況:

對數學開放式教學研究,國內外各種媒體均有報道。其中遼寧、江西及我省牡丹江等地方深入較早,研究比較系統、紮實,效果顯著。其經驗及成果可操作性較強,對於我校此課題研究有一定借鑑作用。但我市範圍內對此課題研究不夠廣泛,作法不夠深入。所以對此課題研究對我校及至全市數學教學將是有益的舉措。

七、課題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本課題的研究有利於教師積極學習教育理論,並將其所學的教育理論運用於教學實踐中。通過課題研究,能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教師的教育行為方式是受思想支配,陳舊的教育理念嚴重影響教學工作。本課題的研究與實驗,有利於促進教師觀念的轉變,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它,教師看得更高,更遠,有更多時間學習現代理論,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同時對推動我校教學改革,實現素質教育跨越式發展教有着極大的影響。通過此課題的研究還將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與科研能力,幫助教師走進科研工作的陽光大道,對於提升教師羣體素質和促進各校區域間的整體和諧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總之,開放式教學研究中,每節課都要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穫,同時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課堂教學應成為對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的成全。這是開放式教學的根本目的。

八、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課題的研究以理論研討、實踐探究法為主,通過示範課、交流會等形成進行深化和推進。

九、本課題研究的可行性:

數學,是基礎工具學科,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備技能。此課題的研究將提高師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將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其效果將立竿見影。對此研究,我們要求全員參加,認真確立子課題,由小至大,由點到面,循序漸進,力求實效。研究方法以實踐探究法為主,每學期進行一次階段總結,預計五年完成本課題研究。

文明教育課題開題報告 篇7

一、開題報告的組成

開題報告的組成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前言、正文和結語;三個次要組成部分:標題、署名、引文註釋和參考文獻,如何撰寫教育科研課題的開題報告。

二、開題報告的結構

1、課題名稱。題目必須與內容一致。確切、中肯、具體、鮮明、簡練、醒目。開題報告一般不使用副標題。

2、署名。在題目的下面,必須簽署課題研究單位,一般不寫撰寫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對開題報告負責。

3、開題報告可以不寫內容摘要和關鍵詞。

4、前言。前言是開題報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應説清楚課題選題、立項、批准的過程,以及開題前的準備、開題緣由、開題意義,開題前所進行的調查情況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簡明扼要,直截了當,並實事求是,要開門見山、直入主題。不要面面俱到,不着邊際,文不對題;或一步登天,言盡意止,不留餘地。

5、正文。開題報告的正文部分佔報告的主要篇幅,它是報告的主體。正文部分必須對再次論證的內容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包括研究前的觀察、測試、調查、分析、學習,材料形成的觀點和理論。如調查的問題、現狀和實質,產生問題的原因及其發展趨勢。正文部分是開題報告的關鍵部分,它體現了課題組的水平,同時也可以看出今後課題研究的狀態和水平。撰寫開題報告的正文部分,同樣要掌握充分佔有材料,要認真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整理,經過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組織,最後得出正確的觀點。可採用圖表來集中反映數據,要注意少而精,數據必須準確無誤。正文部分要層次清楚,觀點鮮明,邏輯性強,大標題涵蓋小標題,小標題服務於到標題,標題統帥內容,內容説明標題。

三、開題報告的寫法

1.課題與問題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現實背景、歷史背景。

B、提出和研究的依據:政策依據;理論依據;實踐依據。

C、問題的研究現狀:國內的、國外的,省市縣內外的研究的,單位研究現狀及問題點評,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進行了那些研究?

D、問題研究的價值:理論價值;實踐價值;應用價值;科學價值;改革價值。對解決教育實際問題(包括對本校、本地區的教育工作實際存在的問題)或回答教育理論問題有什麼意義?對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會有什麼貢獻?

E、問題研究的意義:現實意義;歷史意義;實踐意義;方法論意義。

以上幾點要求做到:少而精;針對問題;能指導操作;表述簡明、準確,有具體貫徹要點,涵蓋子課題,能理解把握。

2.課題的界定:對課題題目的界定;對條件詞、關鍵詞的界定,包括內涵與外延。

3.基本主張與研究設計。

A、研究的指導思想。指導思想就是在宏觀上應堅持什麼方向,符合什麼要求,可以是哲學的、政治理論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發展規劃,也可以是有關研究問題的指導性意見等。

B、研究的具體目標。總目標、分目標,目標要實在,要可行。和內容。課題研究的目標也就是課題最後要達到的具體目的,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也就是本課題研究要達到的預定目標:即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定位,確定目標時要緊扣課題,用詞要準確、精練、明瞭。相對於目的和指導思想而言,研究目標是比較具體的,不能籠統地講,必須清楚地寫出來。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才能知道工作的具體方向是什麼,才知道研究的重點是什麼,思路就不會被各種因素所幹擾。

C、研究的具體內容。內容要緊扣課題的目標來分解。

D、研究的方法、原則與策略:方法、原則與策略的理論支撐;方法、原則與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則與策略的活動性。課題研究的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個案法、比較研究法、文獻資料法等。確定研究方法時要敍述清楚做些什麼和怎樣做。

E、課題研究的步驟。課題研究的步驟,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係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課題研究的主要步驟和時間安排包括:整個研究擬分為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起止時間;各階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標、任務;各階段的主要研究步驟;本學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F、預測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課題研究擬取得什麼形式的階段研究成果和終結研究成果。如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研究報告、論文、經驗總結、調查量表、測試量表、微機軟件、教學設計、錄像帶等。其中調查報告、研究報告、論文是課題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現形式。

G、有效的組織保障: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在方案中,要寫出課題組長、副組長、課題組成員以及分工。課題組組長就是本課題的負責人。一個課題組應該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權之士,二是有識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權了課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識了課題質量、水平就會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實實去幹。課題組的分工必須是要分得明確合理,爭取讓每個人瞭解自己工作和責任,不能吃大鍋飯。但是在分工的基礎上,也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討,克服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H、其他保障:如課題組活動時間;學習什麼有關理論和知識,如何學習,要進行或參加哪些培訓;如何保證研究工作的正常進行;課題經費的來源和籌集;如何爭取有關領導的支持和專家的指導;如何與校外同行交流等。

4.簡短的結語。開題報告的結語要簡潔,可以對課題管理部門提希望,給研究人員提要求,可以表示課題組的態度和決心。

5.可以寫上引文註釋和參考文獻。撰寫開題報告時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數據、論點、文章要按要求註明出處。反映出課題組嚴肅的科學態度,體現出開題報告的科學依據,同時也是尊重他人勞動的體現。可以是頁末注(腳註,在本頁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後或篇後注)、文內注(行內夾註)和書後注四種。

開題報告也可以有致謝。對於曾經指導、參加過選題、論證,或對此工作提供建議或便利條件,而又沒有在課題組的同志,可用簡短的文字表示感謝。

開題會上,有關專家必須詳細審查開題報告,向研究者提問質疑。但開題會不同於成果鑑定會,更主要的應該是完善方案。在確定研究有明顯價值的前提下,論證雙方應全力討論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修改補充方案。

文明教育課題開題報告 篇8

一、課題研究的類型目的和意義

《全日制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應該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科學的學習方法是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的前提,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分層次地指導學生建立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幫助學生構建數學思維方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學習的基礎,對培養學生數學能力及持續發展有着深遠意義。興趣是學習動力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也是學好數學的必要因素,因此,關注並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是數學教學的關鍵內容。這正是本課題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目前,國內外關於國小生數學合作性學習,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開放性學習等方面研究成果頗豐,對國小生數學學習興趣培養方面的理論也成爭鳴之勢。但是鑑於地域性差異和學生個體差異,其具體針對性尚有欠缺之處。找到一套適合我地區國小生數學學習方法指導及學習興趣培養的教學方法需要我們自行探索。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理論行動研究理論

四、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探索國小生數學學習方法的規律及可行的數學學習科學方法,同時揭示學生興趣對數學學習方法形成激發作用,是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核心方法為行動研究法,同時伴以文獻研究、調查法、個案跟蹤法和試驗法。首先在專家的指導下對現行的國小數學學習方法進行甄別和梳理工作,針對現行國小數學興趣培養手段的弱點加以分析,重建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的理論,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模式。然後由專家、高校教育工作者、一線教師共同實踐和研討,三位一體合作對實驗學校的教學實踐進行共建和交流,及時調整研究過程中的偏差,記錄成功的經驗。通過兩個學年的行動研究,及期末和期終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測評數據,進行過程性評價和定性分析,總結出研究經驗,以國小生數學學習方法及興趣狀況調查報告行式形成研究中期成果,並提出指導意見向廣大教師推廣。

六、課題研究的實施週期、步驟和預期成果

課題研究的實施週期:20xx年7月~20xx年12月1.

準備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月

成立課題組,收集相應資料,開展國小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經驗交流和討論,制定課題研究的方案和計劃,對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理論進行重新建構,並着手調查研究。

2.實驗階段:20xx年3月~20xx年1月分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xx年3月~20xx年1月通過經驗交流對共建學校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進行教學實踐,選定實驗班和對照班,同年級的其他班級作外部參照。實驗班的教學主要以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教學為主,對照班用常規教學法進行第一階段的行動研究,完善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的教學理論。

第二階段:20xx年3月~20xx年1月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數學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的教學手段,實驗教師在專家、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指導下獨立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並做好研究過程的記錄。期終對第二階段進行評估,總結經驗,得出最終結論。

3、結題階段:

20xx年3月~20xx年12月整理各種資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時邀請教育領導部門和兄弟學校有關教研人員進行評測、推廣和借鑑。

預期成果:形成《國小學生數學學習方法指導及興趣培養研究報告》並結題;參與實驗者各自撰寫研究成果論文。

文明教育課題開題報告 篇9

一、開題背景:

1、《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國小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思想、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綱要》為我們創辦書法特色指明瞭方向,注入了活力。我校決定從學校的寫字教學入手,爭創特色,全面落實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學校在全面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所規定課程外,開設了寫字課,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書寫水平。我們認識到寫好漢字不僅是書法家的事,也是每個中國人的事。書寫對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磨練意志、陶冶情操、培養形成良好習慣、優秀品格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學校運用多種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從多個層面分析,説明加強寫字教學對搞好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教育及發展學生的文化素質和人格素質的重大意義。

二、課題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一)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

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素質,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是學生自身之需,是基礎教育之需,是社會發展之需。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更新寫字教育觀念,促進教師形成“學寫字即學做人”的教育意識,讓學生成為寫字主體,成為學習實踐、創造發展的主體;更新寫字教育目標,讓教學不再只是讓學生學會了寫字,而是要教會學生學會求知,使之成為發現問題的探索者,知識信息的反饋者,學習目標的實現者和成功者;更新寫字教育方法,即根據寫字教材特點,尋找有利於發展學生主體性的教學形式、方法和手段;優化寫字教育資源,力求着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實現學生寫字的自主化,課堂教學的現代化,教育教學的民主化,達到寫字教育個性化、特色化,從而為培養學生寫字素質服務,為學校寫字特色建設服務。

(二)本課題研究的實踐價值

從教育論角度看,教育不單單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國內不少專家研究表明,漢字的書寫有利於人的左右腦的協調發展。寫字教育要努力喚起學生積極的需要,創造各種既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又能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獲得多種心理上的體驗,進而提高其寫字素質。寫字的學習,是一種創造性的素質教育活動。要找到合理的寫字教育途徑,運用恰當的寫字教育手段,以漸變為指導,從傳統中捕捉精神,在創新中融進自我,急躁不得,虛偽不得。它要求學生不僅要練手、練眼,更要練心,需要學生巨量的實踐和閃光靈感,以透悟藝術規律,掌握精熟技巧,提高諸多修養,淨化心靈品格。進而才能培養學生具有漢字書寫所需的多種寫字素質(如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思想素質等)和一些最基本的理論素質(主要是經過有選擇後提取的有關技法論述),達到健身怡情的目的,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樣,既為學生在日後的書法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又使一些將要從事其他研究與工作的學生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與陶冶。同時,也能夠豐富寫字教育資源,提高寫字教育質量。讓我們在孩子們的心裏根植一顆“寫工工整整中國字,做堂堂正正中國人”的中國心吧!

三、課題所達目標和主要內容

(一)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創設良好的寫字教育環境,大力促進教師書法水平的提高。教師要結合新課程標準、教材和本班學生的年齡特徵及寫字的實際現狀進行寫字教育。培養學生把字寫得準確、工整、整潔、美觀,提高運用漢字這一交際工具的準確性和效率。在寫字教育中,要發揮生活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寫字素質、道德素質、意志毅力、智能素質、審美情操,健全學生人格,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同時,要研究非智力因素在寫字教育中的作用,由點到面地完成培養學生良好品格的任務。並且讓學生熱愛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並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悦,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做人的信心,讓他們挺起胸膛做人,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提高自己的寫字水平和審美水平。

(二)本課題的主要內容

1、開創科學教育體系,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寫字技能,提升寫字教育質量。

2、開闢多種教育渠道,激發學生寫好字的興趣,形成“提筆就是練字時”的意識,養成良好的寫字姿勢。

3、開發寫字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的書法審美情趣,提高學生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4、開展多種教育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道德情操,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

5、開辦各種培訓活動,提高教師自身的寫字水平及教育素質,形成良好的寫字教育氛圍,促進學校寫字特色的建設。

文明教育課題開題報告 篇10

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是學位論文研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開題報告質量不僅是衡量研究生學術水平的重要標準,也是確保學位論文質量的重要環節。本文就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內容及其問題,提出幾點意見,旨在為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提供實踐參考。

1.問題與分析

目前,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在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題目與撰寫內容不符,調查問卷設計的科學性、有效性把握不準,研究重點與選題的依據、意義不明確,研究框架設計不合理等方面。導致這一個狀況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學術態度不嚴謹;另一方面是目前田徑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往往在人文社科類領域確立論文選題,由於選題與所學專業脱離,且相關學科知識掌握較薄弱,致使最後諸多問題暴露。為了使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在撰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時條理更加清晰、闡述更加準確、思路更加透徹,歸納、總結了以下幾點意見,希望對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開題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文獻綜述是完成高質量開題的關鍵

根據調查得知,近幾年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在撰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時出現的普遍問題是,對文獻資料研讀不夠,對研究背景的瞭解不夠深入,對研究方向國內外的具體進展掌握的不全面、不詳細,資料引用的針對性、可比性不強,有些研究生甚至沒有完全明確撰寫開題報告與文獻綜述的區別,更多的是對前人研究工作的敍述,而對自己的研究設計介紹得甚少。

文獻綜述的基本內容應包括:國內外現狀;研究方向;進展情況;存在問題;參考依據等〔1〕。文獻綜述不僅是對學術觀點和理論方法的整理。同時,還應具有評論性,因此,作者要以批判的眼光來歸納和評論文獻,而不僅僅是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堆砌”。要想寫好開題報告,必須認真研讀文獻,對所研究的課題有深入的瞭解,明確別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為自己研究的切人點,因此,文獻研讀的深度與廣度是影響開題報告質量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內容的涵蓋是體現開題細膩程度的重要標誌

研究內容的涵蓋應力求精簡透徹、主次分明。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每個人的報告時間是有規定的,一般在10-15分鐘不等。在有效的時間裏,既要做到報告內容明確,又要控制在一定時間內完成,這就對報告人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借鑑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及專業人士的意見,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應包括:選題依據,選題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課題進行的途徑,步驟及設想,課題的創新之處和預期的創造性成果,課題進行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準備採取的應變措施等幾個方面〔2〕。選題的依據、意義應極具針對性地指向初擬題目,按其研究內容刪選代表性較強的文句作為報告的重點,體現條理化與清晰化;在撰寫國內外研究現狀時應注意,要將其內容層次化,把歸納、總結出來的文獻分列為不同的類別,一般可分為基礎理論研究、現狀性綜述及分析對比性研究等三個方面。同時,還應注意文獻羅列的規範性,所列的內容都應按相同的格式、按事物發展的一般性規律有序地排列。

課題進行的途徑、步驟及設想是開題報告的重點部分之一,主要包括研究途徑、研究方法、研究步驟、初擬的論文框架及可行性分析五個方面,在闡述研究途徑時應説明將運用哪些學科知識、以怎樣的視角作為切入點,並將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內容、研究的重點與難點闡述清楚,主要運用的研究方法、手段應詳細説明。研究的步驟一般按課題預期的研究程序,以時間劃分階段,從頭到尾進行羅列。至於論文的初擬框架,無論是在開題報告中,還是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都應視為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需要仔細的揣摩和反覆的斟酌,還應與導師進行積極的溝通與交流,以確保初擬框架設計得更加周密、更為合理。可行性分析則要抓住其內涵撰寫,明確闡述現階段已具備的研究條件與尚缺少的研究條件和擬解決的途徑等。對課題的創新之處和預期的創造性成果的闡述應重點説明,在課題的相關研究領域中,前人累積了哪些研究成果,研究了哪些方面的內容,本課題與他人研究的側重點和不同之處,並圍繞研究的目標,簡要闡述課題的創新點及其成果的形式。

(三)學術態度的嚴謹與否是制約學術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通過走訪相關領域的專家得知,目前,在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中存在着明顯的學術不嚴謹現象,主要表現在,開題報告中的錯字與漏字較多、文句表述不通順和不完整、論述條理不清晰、參考文獻的書寫格式不規範、撰寫開題的整個思路不明確、研究的重點難點把握不住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術水平的提高。因此,為了使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學術水平與寫作能力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改進,除了端正學習態度以外,還必須重視研究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基本功的訓練。

研究性思維能力由以下三個要素構成:一是思考,思考是研究的前提,假如研讀材料時感悟不出它們可以解釋的對象,瞭解某個研究領域時不知道可以深入探討的問題,專研某篇學術文章時找不出其薄弱環節,運用別人的理論觀點時不明白其精髓,收集眾多資料後卻不清楚應從哪個方面入手,高質量的開題報告就寫不出來。所以,必須善於懷疑,勤于思考;二是積累,積累是研究的基礎,學問是積累出來的,知識儲備多了,就容易駕輕就熟,得心應手。不善於積累,經常前讀後忘,就不能適應日後研究工作的進一步深入,所以要善於累積,做好讀書筆記;三是分析,分析是研究的手段之一,與思考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經常思考有利於分析能力的提高,但經常思考不等於分析能力就一定強,所以,要學會思考,並把握好思考的方向,否則,思考的結論就會出現反差,就會變成一種低水平的思考。

2.小結

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開題報告不是形式,故此,一定要研究實質。為了能使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學術水平、研究能力和開題報告撰寫能力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首先,研究生必須從思想上重視開題報告,在平時的學習中注意積累,加強思路梳理、文句表達等方面基本功的訓練,尤其要注意培養通過理論思維發現問題的研究能力。開題報告是研究工作的開始,良好的開端才能為高質量的學位論文奠定實質基礎。

文明教育課題開題報告 篇11

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與傳統的音樂課相比,新課程、新教材更能博得孩子們的喜愛。其主要魅力就在於新課程、新教材所倡導的課程文化是一種兒童文化,它是充滿“童趣”和“童樂”的。這也就要求教師以對學生高度關懷的精神,創造必要條件,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得到身體的滿足、精神的陶冶,快樂喜悦的享受音樂。

一、讓學生在表現中享受樂趣

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組織相應的活動,使兒童的身體、各種感官、各種心理因素都處於積極活動的狀態中,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教師還應該多方位創設相應的氛圍,鼓勵學生表現自我。這是對孩子學習樂趣、創造天性的最大保護。

在設計《我是草原小牧民》活動中,我首先請孩子們在熟悉的《草原就是我的家》富有動感和蒙古風格的音樂聲中律動,複習蒙古舞的簡單動作。緊接着又請學生談對蒙古的瞭解,在此基礎上請大家欣賞蒙古草原風情圖片。在基本學會歌曲演唱後,我將學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組,請大家用自己最喜愛的方式表現蒙古風情。可以引吭高歌一曲,可以創編節奏為歌曲伴奏,可伴着歌聲跳一段優美的舞蹈,可進行充滿激情的配樂詩(歌詞)朗誦,還可以用畫筆描繪壯麗的大草原……這一環節的設計培養學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發展學生的表演潛能及創造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並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享受到美的愉悦,感受到情感的薰陶。

二、讓學生享受自主合作的樂趣

在音樂教學的活動中,要確保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活動的主角而不只是觀眾,教師是策劃人和欣賞者而不是裁判員或評委。教師應為學生的參與活動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把學生從那種聽講式、沒有多少移動餘地的座位中解放出來。

比如某教師在教《火車開啦》這一課時,首先在遊戲活動中,大膽嘗試採用“搬小凳子坐在孩子們中間談話”、“用‘快樂姐姐’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等方式,將教師的角色定位於合作者、參與者、夥伴上,拉進了與學生的關係。師生又共同創造、體驗三聲部的節奏美,並進行漸強、漸弱的練習。孩子們在自己動手創造的情境中快樂地開始學唱歌曲。在體驗歌曲及歌詞教學的活動中,學生興致勃勃地排好隊,坐上火車,隨“快樂姐姐”一起聽音樂讀兒歌(歌詞),做着自己喜歡的各種動作,感受歌曲節奏、節拍,逐漸熟悉歌曲旋律。教師在教學過程既注重面向全體學生,又注重了孩子個性的張揚,全部教學的遊戲活動以學生為本,師生共同參與,共同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首位,讓學生們在寬鬆、愉悦的課堂氛圍中,學會歌曲,唱好歌曲,輕鬆完成教學任務。

三、讓學生在評價中享受樂趣

新制訂的《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音樂課程評價應充分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貫徹《標準》的基本理念,着眼於評價的教育、激勵與改善的功能,以音樂課程價值和基本目標的實現為評價的出發點,評價指標不僅要涵蓋音樂的不同教學領域,更應關注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情感反應、參與態度和程度。

對於學生的評價,我設計了以“班級音樂會”為主題的活動:找自己的好朋友組成團隊,挑選一首組內成員都喜歡、認可的歌曲,成員合作將所選歌曲進行編排,創作出一個出色的節目,參加班級音樂會的演出。在學生表演過程中,組織學生評委對音樂會中的表演進行點評。“班級音樂會”能充分體現評價的民主性,營造和諧、團結的評價氣氛,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完善學生的人格。同時,我們還可以結合體態評價,如點點頭,拍拍肩,摸摸頭,豎豎拇指等。這樣形成一種積極的評價文化,使激勵性評價成為習慣化行為,讓學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優勢與進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讓學生在爭議中享受樂趣

記得某位名人説過“沒有爭議”,就無法“別同異”、“分是非”、“治曲直”。

所以爭議也就成了現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新事物、新觀點也在不斷湧現,只有通過爭議才能涇渭分明。這就需要在教學中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師生雙方以對話、包容、平等的關係相處,積極主動配合,達到和諧、融洽一致。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到心情舒暢,求知慾旺盛,思維也就非常活躍、流暢,學生個體才能敢想、敢問、敢演,學生羣體才有“躍躍欲試”的熱烈氣氛,“羣體共生效應’才有可能產生。學生的創新慾望就被激活,創新的見解就會不斷湧現出來。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敢於爭論的精神。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爭論”的起點,有了“疑”而又能獨立思考,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才有了“敢於爭論”的思想基礎。

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中國小音樂教學不應該理性化、學術化,而應該在一定程度上音樂生活化,讓學生在參與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中,有趣地、令人開心地掌握基礎的音樂文化知識和技能,獲得審美愉悦體驗,增強進一步學習音樂的興趣和信心。由此可見,從啟迪學習、樂於學習到享受學習,必須是自我信任、自我超越的過程。所以讓學生樂學,是一種理想的教育;學生學會享受學習,是教育的理想。我們都必須為之而努力。

參考文選:

[1]《中國小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人民音樂出版社。

[2]《中國小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解讀》人民音樂出版社。

[3]《藝術教育論》郭聲健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__年4月。

[4]《試論主體性教育的基礎理論》張天寶著,出自《教育研究》,20__年8期。

文明教育課題開題報告 篇12

摘要: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是學位論文研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開題報告質量不僅是衡量研究生學術水平的重要標準,也是確保學位論文質量的重要環節。本文就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內容及其問題,提出幾點意見,旨在為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開題報告

1.問題與分析

目前,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在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題目與撰寫內容不符,調查問卷設計的科學性、有效性把握不準,研究重點與選題的依據、意義不明確,研究框架設計不合理等方面。導致這一個狀況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學術態度不嚴謹;另一方面是目前田徑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往往在人文社科類領域確立論文選題,由於選題與所學專業脱離,且相關學科知識掌握較薄弱,致使最後諸多問題暴露。為了使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在撰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時條理更加清晰、闡述更加準確、思路更加透徹,歸納、總結了以下幾點意見,希望對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開題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文獻綜述是完成高質量開題的關鍵

根據調查得知,近幾年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在撰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時出現的普遍問題是,對文獻資料研讀不夠,對研究背景的瞭解不夠深入,對研究方向國內外的具體進展掌握的不全面、不詳細,資料引用的針對性、可比性不強,有些研究生甚至沒有完全明確撰寫開題報告與文獻綜述的區別,更多的是對前人研究工作的敍述,而對自己的研究設計介紹得甚少。

文獻綜述的基本內容應包括:國內外現狀;研究方向;進展情況;存在問題;參考依據等〔1〕。文獻綜述不僅是對學術觀點和理論方法的整理。同時,還應具有評論性,因此,作者要以批判的眼光來歸納和評論文獻,而不僅僅是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堆砌”。要想寫好開題報告,必須認真研讀文獻,對所研究的課題有深入的瞭解,明確別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為自己研究的切人點,因此,文獻研讀的深度與廣度是影響開題報告質量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內容的涵蓋是體現開題細膩程度的重要標誌

研究內容的涵蓋應力求精簡透徹、主次分明。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每個人的報告時間是有規定的,一般在10-15分鐘不等。在有效的時間裏,既要做到報告內容明確,又要控制在一定時間內完成,這就對報告人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借鑑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及專業人士的意見,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應包括:選題依據,選題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課題進行的途徑,步驟及設想,課題的創新之處和預期的創造性成果,課題進行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準備採取的應變措施等幾個方面〔2〕。選題的依據、意義應極具針對性地指向初擬題目,按其研究內容刪選代表性較強的文句作為報告的重點,體現條理化與清晰化;在撰寫國內外研究現狀時應注意,要將其內容層次化,把歸納、總結出來的文獻分列為不同的類別,一般可分為基礎理論研究、現狀性綜述及分析對比性研究等三個方面。同時,還應注意文獻羅列的規範性,所列的內容都應按相同的格式、按事物發展的一般性規律有序地排列。

課題進行的途徑、步驟及設想是開題報告的重點部分之一,主要包括研究途徑、研究方法、研究步驟、初擬的論文框架及可行性分析五個方面,在闡述研究途徑時應説明將運用哪些學科知識、以怎樣的視角作為切入點,並將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內容、研究的重點與難點闡述清楚,主要運用的研究方法、手段應詳細説明。研究的步驟一般按課題預期的研究程序,以時間劃分階段,從頭到尾進行羅列。至於論文的初擬框架,無論是在開題報告中,還是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都應視為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需要仔細的揣摩和反覆的斟酌,還應與導師進行積極的溝通與交流,以確保初擬框架設計得更加周密、更為合理。可行性分析則要抓住其內涵撰寫,明確闡述現階段已具備的研究條件與尚缺少的研究條件和擬解決的途徑等。對課題的創新之處和預期的創造性成果的闡述應重點説明,在課題的相關研究領域中,前人累積了哪些研究成果,研究了哪些方面的內容,本課題與他人研究的側重點和不同之處,並圍繞研究的目標,簡要闡述課題的創新點及其成果的形式。

(三)學術態度的嚴謹與否是制約學術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通過走訪相關領域的專家得知,目前,在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中存在着明顯的學術不嚴謹現象,主要表現在,開題報告中的錯字與漏字較多、文句表述不通順和不完整、論述條理不清晰、參考文獻的書寫格式不規範、撰寫開題的整個思路不明確、研究的重點難點把握不住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術水平的提高。因此,為了使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學術水平與寫作能力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改進,除了端正學習態度以外,還必須重視研究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基本功的訓練。

研究性思維能力由以下三個要素構成:一是思考,思考是研究的前提,假如研讀材料時感悟不出它們可以解釋的對象,瞭解某個研究領域時不知道可以深入探討的問題,專研某篇學術文章時找不出其薄弱環節,運用別人的理論觀點時不明白其精髓,收集眾多資料後卻不清楚應從哪個方面入手,高質量的開題報告就寫不出來。所以,必須善於懷疑,勤于思考;二是積累,積累是研究的基礎,學問是積累出來的,知識儲備多了,就容易駕輕就熟,得心應手。不善於積累,經常前讀後忘,就不能適應日後研究工作的進一步深入,所以要善於累積,做好讀書筆記;三是分析,分析是研究的手段之一,與思考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經常思考有利於分析能力的提高,但經常思考不等於分析能力就一定強,所以,要學會思考,並把握好思考的方向,否則,思考的結論就會出現反差,就會變成一種低水平的思考。

2.小結

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開題報告不是形式,故此,一定要研究實質。為了能使我國田徑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學術水平、研究能力和開題報告撰寫能力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首先,研究生必須從思想上重視開題報告,在平時的學習中注意積累,加強思路梳理、文句表達等方面基本功的訓練,尤其要注意培養通過理論思維發現問題的研究能力。開題報告是研究工作的開始,良好的開端才能為高質量的學位論文奠定實質基礎。

文明教育課題開題報告 篇13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幼兒園應與家庭密切配合,共同為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現實生活中,當前入園幼兒的父母都是80年代的獨生子女,從小被祖輩寵大的一代,面對成長中的幼兒他們往往也在嘗試着教育,或者隔代教育。以致在家庭教育方面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由於不適宜的愛,孩子只知受愛,不知感恩;孩子任性,自我意識強;孩子缺乏責任心和義務感;孩子依賴性大,各種能力差……基於上述現象,家庭教育指導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那麼什麼是家庭教育呢?所謂家庭教育就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影響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與延伸。幼兒家庭教育具有極強的封閉性、隨意性和片面性,這些不利因素將會制約幼兒的健康發展。

幼兒園教育的性質決定了教育具有較強的目的性、計劃性、系統性和科學性。作為幼兒園老師必須轉變教師角色定位,明白教育好孩子的關鍵是先教會孩子的父母如何從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言談舉止中言傳身教,用科學正規而適宜的方法教育幼兒。幫助家長轉變觀念,讓家長主動參與到幼兒教育中來。幼兒園作為專門的幼教機構,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家庭教育指導的職責,與家長共同擔負起教育幼兒的任務。因此,幼兒教育中家園合作是必然的,家長參與幼兒園也是必然的,幼兒的成長需要家庭和幼兒園的同步協調,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擔負起育人的任務,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二、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的理論分析

(一)終身教育理論

終身教育一詞最早由英國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提出。在其代表作《終身教育》中指出學校教育僅僅是教育過程的開始,應該將各種教育(包括初等、中等、職業、大學教育)統一起來,將教育看成是真正貫穿於人的一生的活動。但耶克斯利只是從宗教的角度論述終身教育。

美國著名教育家、哲學家杜威的思想與終身教育思想緊密相連,其代表作《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提出了“生長論”。當代終身教育哲學思想家韋恩認為“生長論為終身教育理論和實踐提供了哲學範式”。杜威認為“常態的兒童和常態的成人都在不斷生長,他們之間的區別不是生長和不生長的區別,而是各有適合於不同情況的不同的生長方式”,“教育就是不斷生長,在他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一個人離開學校之後,教育不應停止”。

現代終身教育思想的正式形成是以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成人教育發展國際會議上法國成人教育家保爾.朗格朗所作的關於終身教育的報告及其在1970年發表的《終身教育導論》為標誌。朗格朗認為現代社會科技的日新月異和社會生活狀況的翻天覆地是終身教育形成的重要原因。朗格朗對終身教育的基本看法包括:第一,終身教育是貫穿人一生的教育,每階段的教育相互聯繫,如他在《終身教育引論》中提出“的終身教育的概念是圓周式的:只有當人們在兒童時期受到良好而合理的教育,……他們才能有名副其實的終身教育”。所以對幼兒來説,該階段是其人生的奠基階段,接受良好的教育會對幼兒未來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礎,但如果在該階段幼兒教育出現偏差,將會對其終身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第二,教育並不限於在學校中進行,應該使學校外的機構也承擔教育的功能。對家長來説,獲得家庭教育指導是其人生特定階段的特殊教育,也屬於終身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國家和社會應該為家長提供接受指導的機會,幫助家長形成科學教育觀念和行為。朗格朗的終身教育思想在國際社會引起高度關注。改革幵放之後,終身教育理念傳入我國,建立學習型社會和學習型家庭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無論是對於幼兒來説,還是對家長來説,貫穿終生的教育都是社會的要求和自身成長的必然選擇,所以終身教育理論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之一。

(二)家庭教育指導理論

我國關於家庭教育指導的理論研究尚處於初級階段,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歩澄清,在此僅做簡單介紹。

李洪曾教授提出“4421”家庭教育指導理論框架。該理論認為家庭教育指導是由四類對象(組織管理者、指導者、家長、兒童),四個過程(組織管理者對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組織管理過程、指導者對家長的指導過程、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存過程和兒童身心的發展過程),兩種環境(對四類對象和四個過程直接產生影響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等),以及對對象和過程間接發生作用,但影響更為廣泛和深遠的社會大背景組成。這11個要素、4種類別構成了“4421”家庭教育指導理論框架。樂善耀教授提出家庭教育的指導過程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即組織管理層面(由地方政府及學校領導負責),指導層面(由社區和學校教師負責),教育層面(由家長負責),每個層面都有自己的培訓和科研課題,三個層面共同推進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進歩。學校成為普及家庭教育理論和方法的主要組織;家長聯誼會、委員會等組織形式推動着指導的社區化;家庭教育指導與其他文化活動相結合,促進了精神文明的提高。因此家庭教育理論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之二。

三、課題在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及趨勢分析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在家庭教育指導的問題上我國開始重視。而對於幼兒園家庭教育有計劃、有組織、有意識的進行科學地指導,大家在近十幾年才開始重新重視。上海教科院的李洪曾先生對家庭教育指導研究比較多,他發表了許多關於家庭教育指導的文章,特別是在我國嬰幼兒家庭教育指導方面,就其目的、任務、要求以及性質和指導渠道等都進行了深入的理論分析和研究。柳華教授在《如何正確處理教師與家長的關係》一文中,曾指出教師的責任不光是教育學生,更重要的是指導家長,而且正確的處理好與家長的關係也是重中之重,並指出了與家長處理好關係的具體方法和步驟。在上海市某區曾對35週歲以下的青年人進行過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獨生子女家庭佔80%的比例,而在這些年輕人裏有三分之二已經“為人父母”,絕大部分人相當缺乏家庭教育指導方面的經驗和知識。

國外在進行家庭教育指導方面的研究也比較早。在1897年美國第一次的母親會議以來,家庭教育指導就以一個嶄新的面孔進入了社會教育的洪流當中。20 世紀末家長這個詞正式介入教育孩子的標誌是“家庭教師協會(PTA)”的誕生,同時它的誕生也是家庭教育指導再次登上教育大舞台的開端。其後,從 60年代中期起,美國廣泛開展《開端教育計劃》(The Head Start Project)。這個計劃強調了家長在孩子教育的發展上具有很重要意義,它對幼兒園的要求是必須積極地幫助家長提高他們的教育水平,努力地使家長能親自參與到兒童的教育過程之中,這樣可以使家長的作用能充分的發揮。這個計劃主要是能使家長親自參與到其中作為計劃的重中之重及成功的保證。關於“家長教育”蘇霍姆林斯基就指出:在注重學校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家庭教育,同時他還強調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學校和家長要配合的密切。

(二)趨勢分析

1.素質教育走進家庭成為跨世紀幼兒園家庭教育的主旋律。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將面向家庭所有成員,家長工程將成為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良好載體,家長教育將與親子教育並舉;“家長教育質量意識”在新一代中青年家長中顯現;“親子互動的模式”從一元變為多元。前不久,在上海召開的“全國0至3歲的嬰幼兒發展與親子教育研討會上,對0至3歲的嬰幼兒家庭親子教育問題進行交流研討,會上家庭教育專家根據國際上關於親子教育的最新發展態勢和多年研究,提出家庭教育的新理念。

2.依託社區教育是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發展方向。

社區教育在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的溝通作用,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社區生活是幼兒成長的重要依託。我國農村大多數0-3歲嬰兒甚至3-6歲幼兒並未入園,入托,處於散居狀態,對於這些兒童的家長來説,托幼機構的直接指導存在困難,而社區指導具有優勢,學前兒童家長對社區的信任、 依賴程度將發生根本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由幼兒園依託社區組織0-6歲學前兒童家庭教育指導將成為發展的方向。

3.21世紀將從傳統家庭向學習型家庭轉變。

走向學習型家庭,建設學習化社會,是21世紀人類社會的主旋律,20世紀90年代面對社會變遷過程中出現的家庭問題,依據終身學習的思想,提出創建學習型家庭。家庭的學習活動包括個人的自我學習、反省與改變,及家人共同進行的活動。創建學習型家庭的意義在於它將家庭教育從圍繞子女成長而進行的“家庭對子女的教育”向圍繞提高家庭整體質量而進行的“社會對家庭的指導”方向發展。創建學習型家庭是每個家庭開啟21世紀大門的鑰匙,是一種較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每個學前兒童都是家庭的活躍因素,他與家長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相互分享,促使家庭持續地、動態地發展。

四、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

家庭教育指導的本質是幫助家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過程。本課題的研究旨在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端正教育態度和方式,掌握一定科學教育知識正確育兒,並且要與幼兒園積極溝通聯繫,變被動為主動。要指導家長樹立全面的發展觀,既要重視智力因素對幼兒發展的積極意義,更要重視品德培養、情感培養、合作意識培養、創新意識培養等非智力因素培養的重要價值。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家庭教育指導的實踐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認識到家庭教育是孩子終生攜帶的名片,重視“家教、家風、家規”對孩子的影響,促進每個家庭成員對家庭教育達成共識。

2.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促進家長與幼兒園達成教育共識,形成教育合力,共促幼兒發展。

3.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家長觀,讓教師明白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4.實現家園相互配合,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發展。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與研究的內容

(一)研究目標:

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認識幼兒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促進家庭教育質量的提升。同時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家長觀,多渠道開展家園共育活動,密切家園聯繫,促進家園合作共育。

(二)研究內容:

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園聯繫渠道

如何發揮家委會的帶動作用

如何積極面對家長的質疑

如何實現家園合作,共促成長

六、課題研究的過程設計

本課題的實施共分三個階段:

1.前期準備階段(20__年3月—20__年7月)

設計課題研究方案,進行課題申報。成立課題組,明確個人分工。組織課題組人員學習有關理論,研究查找文獻,收集有關信息資料。

2.實驗研究階段(20__年9月—20__年9月)

集中進行實驗,我們將對家庭教育指導策略進行深入探討。形成幼兒園、家庭二位一體的教育模式。開展多種形式的家園共育活動,積累實踐經驗進行中期評估。

3.總結結題階段(20__年9月—20__年12月): 收集、歸納課題研究相關資料

撰寫課題研究的結題報告

展示課題研究成果

七、課題研究的原則及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原則

1.層次性原則:圍繞總課題,分解子課題,確定研究入口,構建一個綜合研究體系。按照“課題引路,整體推進”的原則分層次、有目標地開展課題研究。

2.合作性原則:在研究過程中,要充分開發人力資源,優化合作,加強交流,達到共同提高,整體推進的目的。

3.實效性原則:要求課題研究規範科學,理論學習、個案研究均與實驗課題相結合,實行“個人反思——集體研討——研究總結”的反饋機制,突出過程的研討,確保課題研究的實效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主要通過查閲、蒐集、積累文獻資料,瞭解與家庭教育指導相關的內容。並精心篩選、整理出合理的且適合本園課題研究方面的內容。文獻的獲取途徑主要是已有的公開出版文獻,包括期刊雜誌、書籍、電子文獻等。

2.問卷調查法:以活動為載體發放調查問卷,調查家長的育兒需求,回收後進行總結反饋。

3.培訓交流法:定期召開家長會和家委會進行交流,組織多種形式的家長培訓,健全家庭教育網絡。

4.案例分析法:通過切實的案例分析,瞭解當前的家庭

教育現狀及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採取措施解決問題。具體案例具體分析,可以把真實情況典型化,使描述更加直觀、具體,説服力更強。

5.經驗總結法:不斷驗證、不斷完善、總結課題研究成果。在實踐研究中,加強反思,用現代教育理論總結經驗,提升研究價值。

八、課題完成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我園具有較雄厚的經濟實力,領導重視、支持教育科研,研究經費和資料設備有充足的保障。我園將使用專項科研經費,提供財力支持,確保研究計劃順利完成。作為萊西市的全日制公辦幼兒園,我園得到了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教學和科研設備先進,閲覽室、圖書室、多媒體一應俱全,信息渠道暢通。此外,圖書、報刊、電子讀物等藏量豐富,為教師們查閲有關資料和學習研究提供了方便。

2.該課題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從建園之初,我們就非常重視與家長之間的聯繫和合作,我們先後通過家長園地、家園聯繫手冊、家長半日開放、家長進課堂、QQ、微信羣等方式建立起個別指導和集體指導相結合的多種方式。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通過教師組織的各項活動,可以更自然,更直觀地將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展示在家長面前,使家長理解和學習幼兒早期教育應持有的觀點和適宜的方式。這些工作得到了家長的認可,也獲取了家長的信任,這不僅有助於我園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運轉,而且有利於對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

3.具有開展教育科研的隊伍基礎。本課題組的主要研究成員由園長掛帥,副園長、教導處主任、級部主任參與,他們都具有多年豐富的教育科研經驗,指導科研活動有效開展。此外,也有理論知識豐富的年輕成員,她們業務理論紮實,樂於接受新鮮事物,能讓研究緊跟時代變換。課題組成員有較高的教科研工作熱情,對該課題的研究具有濃厚的興趣,對實施該課題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已進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並潛心鑽研教育學、心理學、統計學等理論知識,這些都為該課題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技術保證。

4.加強科研管理,提供製度保障。學校制定了課題管理、學習、研討和激勵制度,定期組織現場觀摩交流活動,開展論文、課例評比,展示優秀成果和先進經驗,以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並完成預期的階段性成果。

九、課題組成員

組長:

組員:

文明教育課題開題報告 篇14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主要闡述課題提出的背景、國內外研究的現狀、課題研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二、課題研究的設計與過程

(一)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1、課題的界定。對課題中的主要概念做出界定,對術語做出解釋。

2、理論假設。簡述課題研究的預期效果,即由於A達成了B。

3、研究依據。根據選擇的課題不同,可從理論依據、政策依據、實踐依據、現實需要等方面進行闡述。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課題研究要達到的具體目的,要研究解決哪些具體問題。包括育人目標和科研目標。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選擇從哪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研究。

(四)課題研究的對象。説明選擇哪個年齡段的學生來進行研究。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要根據課題特點選用恰當的研究方法。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主要包括課題研究的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總結階段。

(七)課題研究的措施。主要説明為了做好課題研究要採取的具體措施。

三、課題研究的成果

(一)理論性成果。通過該課題研究,研究者獲得了哪些對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和具有推廣價值的新的理論認識。

(二)操作性成果。在課題實施過程中總結提煉出的操作原則、操作方法和操作流程等。

(三)技術性成果。成果的呈現形式,如論文、專著、案例集等。

四、課題研究的效果

效果要和研究的目標相對應。以學生為研究對象的,首先應寫學生方面的效果;其次是科研方面的效果,包括幹部和教師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教育觀念的轉變情況及能力和素質方面的提高情況;還有,如果在教育理論上有什麼新探索,在實踐操作上有什麼創新的模式,也應該寫在效果當中,要突出特色。

五、課題研究的結論與討論

(一)研究結論。這是對整個研究的總結,通常是理論假設驗證結果的表述。注意:文字要簡練概括;下結論要謹慎,避免結論概括化程度過大,小樣本或特殊樣本得到的結論不能推論到總體上;切忌主觀臆測,只交代結果,而不包括原因分析、探討與推測。

(二)課題討論。説明:應研究而由於其他原因未進行研究的問題;已進行研究但由於條件限制而未取得結果的問題;值得與同行商榷的問題;與本課題有關且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文明教育課題開題報告 篇15

一所生機勃勃的學校,其治校的基本原則就是鼓勵一切個體向一切可能發展的方向上探索。每個個體都是鮮活的,每個生命都是有意義的。因而教育也體現出了更多的個性化的特徵。學校要為同學個性發展而創新教育行為,讓學校成為同學學習的樂園,成為課程改革的實踐園,教育科研必需先行。課題研究已成為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的主要手段。

當前,我們學校正積極開展《小同學責任教育研究》課題研究,此課題是20xx年承當的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項目《中國小校本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子課題《小同學責任教育研究》,旨在通過各種方式對同學進行責任教育,努力營造“責任教育”學校文化,在理論、實踐和教育文化上尋找一條切合學校實際的有效提升德育效果的途徑。我們以此課題為載體,堅持“讓每一個同學學會負責,讓每一個同學得到發展”的辦學理念,紮紮實實進行課題研究。

“讓每一個同學學會負責”,就是以同學的“責任心”為突破口,將同學培養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責任心”是一個人對其所屬羣體的一起活動、行為規範以和他所承當任務的自覺態度,它主要由責任認識、責任情感、責任意志、責任行為四個局部構成。讓同學從國小會“對自身、家庭、他人、集體、社會、國家、人類、自然負責。”讓同學在認知、思想品德、情感以和實踐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發展。“讓每一個同學都得到發展”,即是每一個同學不求一樣的發展,但都要發展;每一個同學不是同步提高,但都要得到提高;每一個同學不必相同的規格,但都要合格。將同學培養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從選題至今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下面我就此課題的研究情況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1、研究課題的選擇

開展教育科研是推進課程改革,加快教育教學創新的客觀要求;是學校創立教育特色,提高辦學水平,提升學校品位的重要舉措;是提高教師素質,發展自我,成績自我的重要途徑。

課題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目標,並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通過對研究對象的主客觀條件進行分析而確立的研究的一個或一組問題。考慮到長期以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應試教育這根指揮棒的指導下走入了誤區,不少“恨鐵不成鋼”的教師和“望子成龍”的家長心目中“好同學”、“好小朋友”的衡量規範就是學習成果,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視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質的教育。許多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只注重了道德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對同學情感、意志、行為的培養,忽視了對同學內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能力的培養。再加上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對同學的影響,獨生子女教育畸形發展,導致在局部中小同學中存在着種種不良的表示:自我意識強,自私自利,很少考慮到他人和集體;對家長長輩沒有禮貌、對同學沒有熱情、對班集體漠不關心。沒有遠大的理想或目標,易滿足,不求上進,只求得過且過;攻擊性強,抗挫折差,一味追求享受、時髦,卻不肯付出,做事缺乏恆心和毅力。遇事推脱責任,責任感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嚴於律人,寬於待己……這種種狀況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考慮。當今,無論誰,要想在他將來的本職工作和學習中作出成果,在他所處的環境中獲得勝利,他都必需要有高度的責任感。我們很難想象,這樣自私、沒有責任感、沒有愛心的下一代,將來如何擔負起民族振興的大業。

責任意識是一個人道德素質的核心,是人類基礎道德最實質的東西。要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就要從道德中最實質、最核心的要素點切入。而抓責任教育就是這個切入點。所以,學校決定以“小同學責任教育研究”作為科研課題,以培養同學“責任心”為突破口,全面促進學校內涵的發展。

2、課題研究的措施

2.1、建章立制,完善規範訓練體系。

建立一套完整的責任教育工作制度和成立相應的監督機構是鍥而不捨抓好責任意識形成的重要保證。為此,我校除了將《小同學守則》和《小同學日常行為規範》作為同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行動準繩,在學校最醒目的地方用瓷磚貼上永久性條文,努力營造學習規範的濃厚氛圍外,還根據《小同學守則》和《日常行為規範》的基本精神,從學校的實際動身,制訂並實施了責任教育方面的一系列合理、可行的規章制度,如《小同學責任教育一日行為規範》、《小同學責任心基本要求20條》等,並把它們作為同學責任教育的具體要求,以行為規範的訓練為抓手,塑造“責任意識較強、人文素養較厚、身體素質較高”的同學人格特徵,讓同學從小樹立“對自身、家庭、他人、集體、社會、國家、人類、自然負責”的意識,做誠信、文明、負責的現代人。

值周值日製度:值周值日人員由領導、教師、同學幹部組成,負責檢查每天同學在校的表示,發現問題,和時教育、矯正,並將情況和時記錄。把同學表示與期末“六好文明班級”的評比結合起來,讓同學平時的行為表示時時處於集體的輿論監督之下,使同學能懂得對自身行為負責從而比較自覺地遵守規範。該制度的實施,從細小處入手,把責任教育真正落到了實處。

紅領巾責任崗“千分賽”檢查考核制度:由紅領巾監督崗執勤對幹從紀律、文明、鍛鍊、衞生、平安等方面對所有班級進行全方位考核,各項考核總分1000分,按15‰計入班主任月考核常規管理,大、中隊幹值崗表示也與班級考核掛鈎,考核結果每週一公佈,每月一小結。

學校環境衞生管理制度:由執勤教師與紅領巾監督崗執勤對幹負責檢查考核,考評結果與班主任月考核掛鈎,每兩週評選一次“衞生紅旗班級(辦公室)”,並在班主任月考核中嘉獎10分。

“學會負責我能行”班級檢查考核制度:以責任教育為突破口,“從對自身負責”、“ 從對他人負責”、“從對集體負責”三方面根據考核細則,結合班務日誌由各班組織班幹部進行考核,同學責任行為的考核與班主任月考核掛鈎,考核情況佔千分賽的10%,考核結果每週一公佈,每月一小結。

“責任之星”評比制度:根據“學會負責我能行”班級檢查考核結果,通過自評、小組評、班主任推薦、學校確定等方式,每個月每班評選出一名“責任之星”,由學校大隊部進行表彰,同時,照片與先進事蹟和時通過櫥窗展示出來,為其他同學樹立生活中的典範。同學在評價過程中進行自我教育,即由“他律”逐步轉向“自律”。

研究實踐證明,制度的健全,使自律與他律有機結合,是實現同學責任意識養成的最有效手段。

2.2、注重細節,紮實抓好科研的過程。

2.2.1、組成三個機構,培養三支隊伍,建立三大體系。

通過校內組織機構、校外教育基地的建設、社區實踐活動的開展着力組成三個機構,培養三支隊伍,建立三大體系,構築起了校內外結合的立體德育工作網絡,形成了全方位育人的生動格局。把規範養成教育的觸角延伸到同學生活的各個方面,打破了保守德育封閉的侷限,建立起了同學自立、自治、自理的機制。

三個機構:

1、以黨組織和行政組成的德育管理的決策機構——領導小組,負責德育工作的決策和指揮。其具體任務是:①明確目標,制訂計劃,使德育的內容生活化。②組織隊伍,統一思想,使德育途徑整體化。③完善各項制度,形成優良校風,重視德育質量考證的科學化。

2、由政教處、大隊部一起組成的中層執行機構——德育工作檢查小組。其任務是負責安排並檢查每項德育工作的落實情況。

3、由年級組、教研組、班集體、家長代表等組成的德育工作落實小組,他們是德育工作管理系統中的重要組成局部,雖然他們不是一級行政機構,但他們擔負着德育管理的具體任務實施,是德育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基層組織。

三支隊伍:

1、主管德育工作的校長、黨支部、政教處、大隊部。

2、全體教職員工。

3、同學幹部和全體同學。

三大體系:

1、學校教育體系。學校黨、政、工、團、隊、年級組、教研組、全體教職員工齊抓共管,全員育人,構成學校德育工作教育系統。

2、家庭教育體系。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全體同學家長,全面關心同學,構建與學校教育和諧協調的家庭教育系統。

3、社會教育體系。由政府部門、教育職能部門以和社區居委會等聯合構成,努力為同學的健康生長營造一個校內外一體化的“空氣清新”的大環境。

以上三個機構、三支隊伍和三大體系一起構成了一個合作育人的網絡,它們既能發揮各自的獨特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2.2.2、做到“四定”、“四抓”和“四查”。

“四定”:就是“定人員”——根據教師的志願和個人申報,確定科研人員;“定課題”——在學校總課題的基礎上,自身選擇子課題;“定時間”——科研人員在學校教科處的總佈置下,自身確定科研時間;“定目標”——根據自身的課題制定完成目標。

“四抓”:就是“抓骨幹”——抓好骨幹,以點帶面,逐步推進,全面開花;“抓過程”——抓過程實施、抓過程管理、抓過程調控、走好每一步;“抓效果”——積極發明條件,抓教師科研效果的形成,要求每學期有科研效果一至兩項;“抓量化”——以學校教師素質評價為考核依據,對教師的科研進行量化考核。

“四查”:就是“查實施”——每學期對教師實施科研情況檢查2次,看實施情況是否正常;“查小結”——每學期中進行中期小結一次,每學期末對科研情況總結一次;“查進展”——不定期的對教師的科研進行督導、抽查,看進展是否順利,是否有困難需要解決;“查記載”——看科研記載是否詳實,是否在積極開展。

2.3、多措並舉,形成全員育人格局。

為了確保育人的效果,在校內,我們將責任教育校本課程納入課表,由教導處根據教科室提供的任課教師名單統一排課。教科室對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具體過程如教學內容、教學常規、教學評價、課程評價等進行全程指導和監控,以促進校本課程體系的逐步完善。同時,我們對廣大教師提出“貼近同學,開展對象研究”。利用網站、櫥窗、紅領巾廣播站、板報、國旗下講話、班隊會、家長會、家長委員會等平台對同學進行全方位宣傳教育,並把瞭解教育對象的所思、所感、所需作為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動身點,將德育與同學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從兒童的日常生活中選取一些真實且能震動他們心靈的小事對同學進行教育,以引起他們道德的共鳴,從而使養成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收到實效。此外,我們還要求全校教師都要以同學為對象進行個案跟蹤和現狀分析,並在此基礎上,設計學校德育工作的方案,力求使德育最大限度的走近同學。

在校外,我們轉變家長一切代替代替的觀念。發明適宜的家庭環境是對同學進行責任教育的基礎。因此,我們努力開發家庭教育資源:一是利用家長會,對家出息行家庭責任教育講座;二是利用家長學校對家長培訓;三是積極實施家長開放日製度,讓家長走進學校參與小朋友在校活動,讓家長走進教室,瞭解教學;走近小朋友,關注教育;走進學校,參與管理。

2.4、實踐活動,展示同學自主教育潛能。

學校本着一切從同學發展的需求動身,讓同學深入社會、瞭解社會,在社會實踐中體驗鍛鍊自身的意志,激發自身的情感,提高自身的素質。

我們每學期都要組織同學到國防教育基地、社會實踐活動基地開展責任教育專題實踐活動。多年來,我們無論是跟社區合作組織開展的“社區環保小衞士”社區實踐活動,還是到勞動實踐基地開展“摘棉花”等勞動實踐活動,都為同學提供了自主教育、自我能力提高的廣闊平台。我校同學在團城山公園開展實踐活動時,用實際行動維持了廣場的環境衞生同學們在體會勞動的辛苦與光榮的同時,也樹立了“維護環境我有責”的責任意識。

此外,我們還以各種節日為契機,培養對他人負責的意識。如每年三八節讓同學為母親做一件事(洗頭、洗腳)讓母親開心;九十教師節給老師一聲祝福;十一國慶節向祖國母親道一聲祝福;元旦節向親人表示新年祝福。開展“手拉手”互助活動。一是開展對本校貧困同學的協助活動。二是為良山國小同學獻愛心開展了“千本圖書捐贈活動”。

我們積極協商家長圍繞責任教育活動開展家庭責任教育活動。如我們組織開展了“我當‘雞媽媽’”實踐活動,活動之後,組織同學寫心得,參與由大隊部舉辦的責任教育專題徵文、演講活動,同學參與面廣,興趣濃。此次活動既增強了同學的責任觀念,同時對同學進行孝親敬長等教育,讓他們在此活動中體驗當家長的不易,從國小會關心家長。

積極引導同學參與學校環境建設,每班在班主任的帶領下自身認領校內衞生區,要負責衞生區的整潔。指導同學親手安排學校的校報、櫥窗,變原來的被動接受宣傳為主動投入宣傳,使學校處處洋溢着濃郁的文化氛圍……

以上這些實踐活動的開展,既有效地增強了同學們的愛心、孝心、誠心、自信心和責任心,培養了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提高了同學自我教育的能力。

2.5、責任教育課程化,提高德育針對性、實效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jingxuan/p9k7d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