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 >

關於家庭教育課題開題報告

關於家庭教育課題開題報告

題目:家庭教育的超教育研究

關於家庭教育課題開題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與意義

隨着中國經濟的飛躍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小康社會的到來和農村税費改革全面鋪開,家庭教育已成為我國農村最為迫切的文化需求。可是,由於諸多方面的原因,尤其是農民自身素質的侷限,農民工的大量進城,農村大量留守孩子的出現,使農村家庭教育無法找到發展的平台,甚至日益缺失,正處於或胎死腹中,或生機蓬勃的歷史關鍵時刻。在發展祖國教育崇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驅動下,立足當地實際,結合小本研究成果,我們提出本研究課題。

1、XX~XX年我們課題調查組組織調查了本縣的部分中學生家長,共發放調查問1000份,收回問卷合格率為97%。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家庭成員及基本收入情況、現代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家庭教育中的常見問題等。調查發現:

⑴農村家長對子女成人、成才的期望值正在提高。在“您對子女的期望”的調查中,選擇“好好讀書”的佔38%、“考大學當官發財”的佔9%、“成才”的佔40%、做“自食其力好公民”的佔24%。91%的農村家長對孩子的未來有美好的期求,而不希望孩子重複自己的生活軌跡。

⑵調查中,23%的家長認為“孩子不用教育、樹大自然直”,“好孩子不用教育、壞孩子打死不成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成不成才是(孩子)自己的事”,農村家庭的家長基本上沒有科學的理性的家庭教育意識,更缺少才情、心智、品德、情操等多方面的引導、薰陶和示範。“93%的家長沒有學過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也沒有讀過家庭教育的刊物”,農村的家長可以説是順水推舟的“自然”家長,有限的模糊的教育意識是從祖輩傳承下來的,是從鄰居、親友和同事那裏道聽途説的,是非科學、非規範、非理性的一代代的自然傳承。

⑶不良農村環境和社會風氣以不良的薰陶,鑄就農村孩子不良生活習慣的形成。調查得知,很多的農村孩子在很小時就坐在父母身邊,看着大人叼着煙捲打撲克和麻將,在煙霧繚繞的環境中識別賭具,部分孩子還伸着髒兮兮的小黑手兒到牌桌上“湊數頂人”;農村輟學學生的發生多數受其鄰居和周圍村屯學生的影響,有的家長和孩子“傻子過年看界比”——別人不上學了,我也不念書了,農村的環境和家風以及輟學孩子的人數均以村屯為圈子,農村近距離的環境要大於遠距離環境的影響,社會風氣、村屯環境、鄰里習俗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⑷農村家長的家庭教育帶有很強的世代傳承印記。大部分家庭教育方式不當,管教孩子不得法。家庭普遍存在着放任型、期待型、虐待型、溺愛型等不良的教育方式。放任型的家長表現為忽視孩子的正當要求,對孩子不關心、不信任,只看到孩子的缺點,對孩子否定過多;虐待型的家長表現為對孩子很不滿,經常非難、責罵,甚至對孩子進行侮辱、體罰;期待型的家長表現為無視孩子的實際能力,對孩子期望過高;溺愛型的家長表現為對孩子寵愛過多,尤其在身體上保護較多,在精神上的關愛卻不足。綜合以上四種教育方式,説明當今的家長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普遍對孩子期望過高,在管教孩子方面顯得束手無策,重視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忽視孩子精神上的需要,對孩子不夠信任,未能正確全面評價自己的孩子,對孩子不滿時往往採取簡單消極的教育方法,如責罵、非難甚至侮辱、體罰。

2、留守青少年兒童成為一代精神的孤兒。據國家統計局的有關資料顯示,中國目前有超過1.3億的農民在城市打工。這個數字每年還要新增1500萬左右,由於夫妻雙方共同進入城市打工,他們的子女被迫留守原籍,據民政部門的統計,每年我國夫妻共同外出謀業的超過3300萬對,並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由此,造成將近7500萬青少年兒童留守家鄉。剛結束的中國農村留守青少年兒童狀況的抽樣調查顯示,有近1/3的留守兒童誤以為父母拋棄了他們,性情變得孤僻,甘受寂寞,與其他孩童比較起來感到自卑;認為其他人都看不起他們,嘲笑他們,甚至一些青少年已經出現了一些心理問題。近年來,由於難於管教,或缺少有效的管教,這些留守青少年犯罪現象的不斷出現,已引起法律專家和社會學者的廣泛關注。

3、家庭教育的缺失,直接導致學校教育質量的普遍下滑。家庭教育對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潛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青少年兒童的家庭教育幾乎是空白。由於體力、素質等原因,臨時監護人大多侷限於讓孩子吃飽穿暖之類的淺層關懷,無法盡到對孩子的教育責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對孩子溺愛放縱,留守青少年兒童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自私任性、蠻橫霸道、易衝動、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處於成長階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較弱。由於長期在放任自流的環境裏,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青少年兒童出現行為偏差,在家裏不聽代養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説謊、打架等行為,有的迷戀網吧和遊戲廳,甚至沾染上不良習氣,出現違法犯罪行為。有的留守孩子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響,把自己的人生髮展方向也定位為打工掙錢,因此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成績普遍較差。學校的“雙差生”多數是留守青少年兒童。

另一方面,學校“孤島教育”自身存在着負面因素,從學校教育的現狀看,需要實現“家庭教育的超教育”。 家庭和學校是關係到孩子受教育的兩大支柱,但兩者站在不同的位置,因而家庭與學校會在教育問題上產生分歧,這必然會抵消、降低教育的效率:

⑴家庭裏的聰明孩子成了學校的“差生”:許多在班中看起來表現平平的孩子課外居然如此出色!

⑵學校無法代替家庭,家庭培養目標的失落。 家長往往會想到是不是驕傲是對自己的孩子不夠關心,因為他們意識到沒有教師的特別關注,要使孩子出類拔萃簡直是不可能的。對每個學生來講,教師對他的關照還是不充分的、足夠的。同時,再理想的教育也不可能滿足所有家長的要求,因為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出眾。家校雙方都各有看法,使教育陷入兩難境地。

⑶興趣的發展與學業進程存在矛盾。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治理觀指出:“每個人都在某些領域特別擅長。”家長就嘗試在不同的方向對孩子進行興趣的培養,並在培養過程中發現特長。……當學習與興趣相矛盾時,科任老師往往會告誡家長“先把書讀好,再去考慮別的,書讀不好,什麼也不要講了。”家長可能會有微詞,而教師身上的擔子也不輕,從而造成了這種校學生學習負擔過重而且不易被老師發現優點的現象。

⑷尤其是當學校出現了不恰當的行為,處於不同階層的家長能夠利用其網絡資源來解決這些問題時表現出的較大的差異,這為尋找更高層次的家校合作提出了新的思路。

⑸片面化的教學環境客觀上抵消了家庭的期望。近年來,儘管上至中央下至地方一再強調學校應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但學生家長卻將學校會考或大學聯考成績的“光彩奪目”作為衡量一所學校好壞的主要標準。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大潮中,處在夾縫中學校為更好地生存,當然無法漠視來自家長的要求和壓力。況且,錄取各類學校的學生的多少,遠比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改善和認識能力的提高對學校具有吸引力。所以,為了追求升學率,教師往往按照具有決定性的某種標準衡量學生,使更多的學生尤其是單親家庭的學生以失敗者或被淘汰者的心態進入社會,從而失去積極進取的激情。

⑹長期以來,教師在專業學習和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藝術,但基本上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教書”上,“育人”也只是“教書”的手段;教師直接的工作對象集中在學生上,基本忽視了家庭教育對子女教育的深刻影響,沒有把教育家長作為自己的工作任務。

綜上,我們總結“家庭教育的超教育研究”的意義如下:

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情感,塑造陽光人格,培養通力合作的精神;

⑵有利於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使少年兒童更快、更早地成才;學校與家庭相互協調,將發揮最大的教育效能;

⑶有利於寸進兒童各方面素養的形成,家校融合可以優化學習和教育環境。

⑷ 有利於強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學校作為兒童教育過程中的兩種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與配合,強化了教育的作用;

⑸利於推進學習型學校和學習型家庭的創建和發展。

總之,“家庭教育的超教育研究”不僅是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發揮學校、家庭、社會自身的優越性和避免其侷限性的理想途徑,是科學引導現代家庭教育、提高家長家庭教育素養的重要手段,也是營造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成長環境的工作平台,還是讓家庭、孩子受益,使學校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更大的成功的多贏舉措。其研究和實踐是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的必要手段,是家長充分發揮其參與權、提高文化科學素質的重要體現。

二、課題相關內容的國內外發展狀況

家校合作現已成為一個全球化教育問題,根據各國國情所採取的家校合作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 家校合作的方式

1、美國學者按家長在家校合作中擔任的角色分為三類:

(1)家長作為支持者和學習者。家長以這種角色參與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長學校、家長會、家長小報、家庭教育諮詢、家校書面聯繫、電話聯繫和個別家長約見等。

(2)家長作為學校活動的自願參與者。這類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長報告會、課外輔導、家長幫助指導職業實習和特殊技能訓練等。

(3)家長作為學校教育決策參與者。家長參與決策的具體合作方式有:家長諮詢委員會、教師-家長會、家長出任校董事會成員等。

2、英國北愛爾蘭大學教授摩根 (v•morgan)等人按家長參與的層次分為三類:

(1)低層次的參與。這個層次的家校合作方式有:訪問學校、參加家長會、開放日、學生作業展覽等活動。另外。家長聯繫薄、家長小報、家庭通訊等也屬此類。

(2)高層次的參與。這種層次的合作方式有:經常性的家訪、家長參與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幫助製作教具、為學校募集資金等。

(3)正式的組織上的參與。合作方式有家長諮詢委員會等。

3、美國學者戴維斯 (d•davies)主張,家校合作活動的類型應該以其合作目的來劃分,可分為四類:

(1)以解決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為目的。合作方式有約見家長、成立臨時諮詢委員會等。

(2)以促使家長參與其子女的教育為目的。合作方式有:家庭教育指導、開放日等。

(3)以利用社區教育資源來豐富學校教育為目的。合作方式有:參觀博物館、開闢教育基地等。

(4)以吸收家長參與教育決策為目的。合作方式有:家長諮詢委員會、家長教師協會等。

(二) 家校合作的策略

1、直接策略:直接針對教學和學習活動。比如進行對話和思考的活動,指導家庭作業,進行語言、音樂和藝術活動,提供學習用品等。家長還可以在學校中參與指導學生學習的活動,例如協助教師教學等。

2、中介策略:與教學和學習活動並不直接有關,但是支援教學活動的。如使用各種聯絡方式向家長説明學校情況和學生的進步;家長參加學校組織的參觀、旅行活動,指導學生遊戲;家長參加學校舉辦的研討會參與學校政策的討論、與教師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等。

3、邊緣策略:與教學活動無關的教育活動。如家庭提供青少年兒童基本的生活條件,如營養、健康和安全;家長參與對學校事務的管理並提出建議;家長參加家長委員會、教師–家長協會等;學校幫助家庭聯繫社區資源,提供給家庭和學生一些服務和贊助等。

(三)家校合作的具體措施

1、前蘇聯十分重視家校合作。教育管理部門要求學校與家庭的合作必須是經常的、具體的,有家長委員會、家庭和學校協助委員會等專門的組織機構。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領導的帕夫雷什中學,就是家校合作的典範。

2、在法國,人們認為,教師、學生、家長相互通報情況,是實現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相互協調的最好手段

3、德國學校重視課外、校外活動,經常利用家長的學術專長和專業經驗,組織他們幫助學校開展課外活動。

4、在日本,市鎮村都設有社會教育主事,協調社會各界對教育的支持和關心。社會教育設施不斷充實和增加,如“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兒童文化中心”等,作為將家庭、學校、社會三者聯繫的紐帶,發揮了重要作用。

5、在美國,有許多組織,如全國家長教育協會、全國家長和教師大會、美國兒童研究協會等,從事推動家校合作和學校、家庭、社會三者教育的結合。近年來,美國的許多地方成人集體也為青少年兒童組織了“兒童辦公室”、“家庭-學校支援中心”,積極投入到家校合作的教育活動之中。

此外張達紅老師刊登在《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中的兩難問題》中指出了我國現有的方式,如學校可通過給家長的一封信、校報、便條扽更家長介紹學校的情況,還有可是適時的家訪,與家長溝通。利用電話進行訪談提高效率。學校通過“家長來校日”“家長接待日”等譯介符合當今時代特徵的開通家校合作網頁等

三、“家庭教育的超教育”課題定義的界定:

(一)與“家校合作”定義的比較:

⑴美國的霍普金斯大學“家庭—學校—社區”研究專家艾普斯坦在《從理論到實踐:家校合作促使學校的改進和學生的成功》一文中,又把家校合作的範圍擴展到社區,指出家校合作是“學校、家庭、社區合作”,三者對孩子的教育和發展負有共同的責任,同時三者對孩子的教育和發展是相互影響的。

⑵我國研究家校合作的專家馬忠虎認為,家校合作就是指對學生最具影響的兩個社會機構——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得到更多地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也能得到更多地來自學校方面的指導。這一概念把家校合作所涉及的範圍界定在學校和家庭兩個領域。

(二)“家庭教育的超教育研究”的定義:

⑴內涵:“家庭教育的超教育研究”是指學校教師利用現有的學校教育資源和家庭教育資源,並由學校和家庭共同開發社會教育資源,形成家庭、學校與社會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合力,這種合力體現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在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途徑和教育方法等的一致性與和諧性。追求和諧即保持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是現代家校合作的目標與歸宿。所謂“超教育”有三層意思,一是指家校合作的各方所處的時代及其背景;二是指與傳統的家校合作相對應的特徵;三是藴含了對家校合作中的各方素質與個體特質的特殊要求。其突出特點是教師運用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學知識經驗,立足學校領域研究家庭教育,汲取家庭教育的長處,運用到學校教育中,實現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雙方的力量和成果相互交流和彙集。一方面部分甚至全部地擔當起家庭教育的義務,另一方面通過家長綜合性輔導,使之具有部分甚至全部代替教師的作用,是對傳統“教育”的跨越性研究。

⑵外延:包括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兩個範疇,尋找二者的契合。

四、“家庭教育的超教育研究”課題研究的目的、任務:

眾所周知,社會參與教育與成為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開展本課題,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發揮家庭和學校的優勢,用家庭教育的優勢利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讓學校教育指導家庭教育,最後總是家庭教育再來支持和強化學校教育,即雙方優勢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補充,試圖實現家長與教師角色的轉換與合一。

其具體任務包括:

⑴提高家長的素質,使之具備教育子女的能力。包括:使家長具有現代育人觀念,教育方式、方法;具有教育子女的文化科學知識;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具備參與學校教育的意識,形成促進學校教育的合力。

⑵使教師具有家長對子女的愛心、責任感,汲取家庭教育長處,運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學實際,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五、“家庭教育的超教育”課題的理論依據

1、從管理學的角度分析,學校管理中由家長參與制定的決策,能夠增強家長在學校管理中的責任感,提高教育質量。

管理理論中,責權統一的原則表明,在管理活動中責任與權力是相互制約、不可分割的。責任由擔當的職務決定,權力是履行責任的保證。因此,責任、權力必須堅持相統一的原則。學校管理過程中有關各項決策、措施的制定有家長的參與,就會增強家長在學校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同時,由於家長又是最瞭解學生的成長經歷,瞭解學生各方面的需要、興趣、愛好,由家長參與制定的決策,才更具有針對性。

2、從父母教育權的演變歷程來看,“家庭教育的超教育” 使兒童權利更大限度的得以維護。

古代社會裏,父母對子女具有絕對的教育支配權。隨着社會的發展,工業革命的到來,帶來了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的基本要素,社會化的大生產,使得家庭功能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生產的社會化、工業化使家庭不得不放棄原有的教育權利,即家庭中對勞動者的培養,而學校尤其是公共教育取代了父母相當部分的教育權利。於是,開始出現了教育權利由家庭向國家公共教育的轉移,也就是“家庭教育的超教育”的雛形。“家庭教育的超教育” 通過實現家校合一行使監督權,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兒童的權利。

3、從系統科學的新分支——協同學角度分析,“家庭教育的超教育”家正是教育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協同效應的表現。

協同學是系統科學的新分支,創立者是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著名物理學家哈肯。他認為,客觀世界存在着各種各樣的系統:社會或自然界的,有生命的或無生命、宏觀的或微觀的。這些看起來完全不同的系統內部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那就是各系統內部的各子系統之間受相同原理支配,這個相同原理是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形成的協同效應並自組織成為協同系統。教育這一社會現象在實現其社會功能和個體功能過程之中,需要其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協調。“家庭教育的超教育”就是實現其功能的手段之一,它使學校、家庭、社會各系統之間形成協同效應,學校教育居於系統的主導地位,指導家庭教育,協調社會教育,使教育系統不斷向着平衡、和諧、有序狀態發展。

4、從教師的新職業精神角度分析,“家庭教育的超教育”是現代教師職業的要求。

使教師把與教育對象的成長密切關聯的各方面因素聯合起來,達成一致,形成合力,共同實現學生的和諧發展。在“家庭教育的超教育”系統中,學校與教師理所當然起到主導作用。一方面,社會擔負起對家長的教育責任;另一方面,教師有責任面對不同的學生家長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方法指導,並與家長在教育學生上達成一致。

5、從家庭教育的特點和功能來看,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的配合。

家庭教育具有以下特點:家庭成員的接觸方式是面對面進行的,成員之間互動的頻率很高,而且主要是通過非正式的形式相互控制和影響,同時家庭成員彼此利益相關、目標一致,聯繫十分密切,另外家庭羣體關係在時間上最為持久,父母通過情感方式對子女的影響在其效果上就顯得異常有力。家庭教育所具有的這些特點與優勢是學校教育無法比擬的。學校要提高教育質量,就應該考慮如何調動家庭的力量與學校教育密切配合,從而最終實現將青少年培養成為符合國家教育目標的人才。

6、從家庭教育的現狀來看,家庭教育需要學校教育的指導和配合

由於大部分家長不是教育方面的專家,缺乏教育理論的指導,缺乏對青少年生理、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徵的研究,面對着自己唯一的孩子又缺乏相關的教育經驗,僅僅憑着對孩子的愛進行教育,往往會出現許多偏差。突出表現在:教育觀念落後,教育方法不科學,教育內容偏差等等,這些都嚴重影響着家庭和學校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因此,學校教育必須加強與家庭教育的結合,增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提高家長的教育素養和家庭教育的水平,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六、“家庭教育的超教育”研究可行性分析:

有利點:教師具有教師和家長雙重身份,既有教育學生的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又具有教育子女的切身經歷,他們本身就是“家長、教師合一”的典範。

困難預計:⑴教師任務繁重,在時間、精力上難以做許多學生的家長;教師本身在家庭、學校教育方面有許多需要提高的地方,需要加強自身發展。⑵家長集中學習的時間少,參與教育的時間少;許多迫切需要提高的家長反而拒絕接受教育。

七、“家庭教育的超教育”研究的內容及階段性進展:

主 要 階 段 性 成 果(限報10項)

序號研究階段

(起止時間)階段成果名稱成果形式承擔人

1XX.1——2調查家長現狀報告張梅香

2XX.3——4制訂家長教育內容彙編 陳文斌

3XX.6——10收集家長教育資料彙編餘盛國

4XX.11——12整理彙編家長教育內容彙編楊辛勤

5XX.2——3蒐集、研究家長教育方法彙編汪麗娟

6XX.4——5整理、彙編家長教育方法彙編 吳又紅

7XX.5——6實施家長教育的內容彙編鬍子琴

8XX.7——12實施家長教育子女的方法彙編許鬆華

9XX.6——10建設校園網 胡從陽、

桂勝文

10XX.3——4舉行不定期和專題輔導 陳丙年

最終研究成果(限報2項)

序號完成時間最終成果名稱成果形式負責人

4—8XX.12《家長應當上的12堂課》(暫定)專著 集體

八、“家庭教育的超教育”課題研究的重點和突破的難點

1、課題研究的重點:

⑴使家長協調教育目標。

⑵使家長認同學校教育方式。

⑶建立良好的家校溝通機制。

⑷教師能以家長的情感和家庭教育的長處,應用於學校教育教學中。

⑸使家長具備教育子女的能力和專業水平。

2、課題研究的難點:使家長具備正確的育人觀;獲得有利於子女發展的教育方式,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能夠輔導子女。

九、“家庭教育的超教育”研究方法、手段:

⑴調查法;

⑵個案法;

⑶不定期輔導;

⑷專題講座;

⑸自學法;

⑹反饋法;

⑺檔案追蹤研究;

⑻家長網絡學習;

⑼現代傳媒如電信、遠程教育等學習;

⑽社區、夜校學習。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天津教科院 嶽瑛《外國中國小教育》XX/2

2、馬忠虎編著:《基礎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3、《家校合作中的兩難問題》張達紅《中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XX/ 7

4、《社會分層在家校合作中的表現及其影響——美國家校合作的最新研究》王敏捷 《外國中國小教育》XX /1

5、《論新時期家校合作的策略取向》顧志剛《班主任》XX.4

6、《家校合作推進學習型家庭的創建》徐錦俊《教育發展研究》XX/7

7、《家校合作及其理論依據》劉翠蘭《現代中國小教育》XX/10

8、《國小科學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意義和途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baogao/rjkpz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