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總結 >部門工作總結 >

市政府工作回顧

市政府工作回顧

2011年,是成都發展史上面臨重大困難和艱鉅挑戰的一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xxxx”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緊緊抓住擴大內需、災後重建和試驗區建設三大機遇,着力“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克服了特大地震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雙重不利因素影響,實現了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圓滿完成了市xx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取得了全國文明城市公共文明指數測評省會、副省級城市第三名的優良成績。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02.6億元,增長14.7%;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87.5億元,同口徑增長22.3%;固定資產投資4025.9億元,增長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0億元,增長20.3%;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5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129元,分別增長10.1%和10%。

市政府工作回顧

一、進一步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面對持續擴散蔓延的國際金融危機和嚴重衰退的世界經濟形勢,我們全面分析、迎難而上,努力化挑戰為機遇,及時實施了抓投資、促消費、保增長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全市經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

一是工業快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77.1億元,增長21.5%;完成工業投資1254.1億元,增長32.9%。京東方4.5代液晶面板線等120個重大項目投產達產,天威光伏二期、中藍晨光新材料基地等224個重大項目加快建設,一汽大眾35萬輛轎車等110個項目開工建設。完成工業集中發展區基礎設施投資160億元,聚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20户,工業集中度達70%。推進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新增規模以上企業500户和銷售收入過百億企業2户。民營工業增加值增長20%。

二是服務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增加值2233億元,增長13.4%。國際商貿城等重大商貿業項目加快建設,阿里巴巴西部基地啟動建設。引進投資過億元物流項目10個,新增中外運等知名物流企業8家,開通成都至卡拉奇、吉隆坡客運直航和至歐洲貨運直航,聯合中國商飛集團和四川航空組建成都航空,再次榮獲中國物流中心城市傑出成就獎。成都銀行獲批籌建國內首批消費金融公司,南洋商業等6家中外資金融機構落户成都,硅寶科技等5家企業成功上市,市工投集團、興蓉公司等通過發行債券、信託產品實現融資75億元。旅遊市場迅速回升,“雙百工程”紮實推進,錦裏二期開街,熊貓卡主題營銷成效明顯,接待國內外遊客55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500億元,分別增長34%和33.2%,被授予世界優秀旅遊目的地網絡成員。協辦和承辦西博會、歐洽會、網交會等會展活動320個。新增服務外包企業66家。完成全國第二次經濟普查工作

三是農業穩步發展。農業增加值267.8億元,增長3.7%。新增生豬、茶葉、獼猴桃、食用菌等優勢特色規模生產基地29個、中國地理標誌產品2件。啟動實施糧食豐產示範工程等農業項目624個,新增農民專業合作支部763個、農用地流轉面積64.9萬畝,農業產業化帶動面67%。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成標準化基層農業綜合服務站30個,彭州餮艫3個農業物流基地加快建設,大中型農業物流配送中心累計達13個。新增節水灌面24.6萬畝,改造中低產田土13萬畝,解決了41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全面啟動第二輪扶貧開發,貧困村農民人均增收806元。實現林業總產值247.8億元,增長15.9%。成功舉辦第二屆成都國際農業博覽會。雙流等7個區縣榮登全省十強縣,其中新津縣首次入圍。

四是開放合作成效明顯。實際使用外資28億美元,到位省外內資1448億元,分別增長24.6%和35.5%。新簽約富士康、馬士基等228個重大項目,新引進德國郵政、埃森哲等世界500強企業9家,落户成都世界500強企業達139家。實現進出口總額178.6億美元,其中出口105億美元,分別增長15.4%和15.5%,成都出口加工區綜合排名全國第五、中西部第一。全面啟動成資、成眉、成阿等合作工業園區建設,完成基礎設施投資7.6億元,引進項目24個,與德陽、雅安、涼山、樂山、瀘州區域合作進一步深化,成都、眉山、資陽實現區域通信併網共用長途區

號。斯里蘭卡設立駐成都總領事館,與德國波恩市締結友城關係,與澳大利亞珀斯市建立友好關係,成功加入世界城市聯盟。榮獲中國大陸最具軟實力城市稱號。

二、進一步加快和提升了災後重建

堅定不移地用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和辦法推進災後重建,按照“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災後重建各項工作進展順利。

一是城鄉住房重建基本完成。按照發展性、多樣性、相融性、共享性“四性”原則,大力開展城鄉住房重建會戰。加快推進農村住房重建,維修加固31.5萬户,達100%;重建完成13.7萬户,達98.4%,基本完成農村住房重建任務。紮實抓好城鎮住房重建,維修加固14萬餘户,達100%;重建完成3.6萬户,達84%,基本完成除高層外的城鎮住房重建。積極援助汶川、青川285户因災失地羣眾異地安置到邛崍市。此外,精神家園重建同步實施,心理撫慰工作成效明顯。

二是基礎設施重建紮實推進。全市中國小校重建全面完成,災區17.5萬中小學生在9月1日前全部告別板房搬進永久性校舍。239個醫療衞生重建項目竣工203個,竣工率84.9%。公路重建累計開工1998公里、完工1940公里,國道213線、成灌快速路、虹口旅遊道路和小魚洞大橋等建成通車,22個災區縣鄉客運場站投入使用,成灌鐵路全線貫通。彭州白水河、磁峯和都江堰白沙35千伏變電站建成投運,水利基礎設施重建項目完成31個,生產設施重建任務基本完成。上海、重慶、福建等省市對口援建工作進展順利,開工援建項目188個,完工123個,完成投資74.7億元。都江堰八一聚源中學、彭州新興鎮公立衞生院等社會援建項目建成並投入使用。

三是災區產業重建全面加快。都江堰等4個重災市縣工業經濟快速回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均超過災前水平,崇州國家級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啟動建設。農業恢復發展成效明顯,優質糧油、特色水果、特色漁業、道地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都江堰10萬畝特色效益農業集聚區、彭州萬畝川芎示範園、崇州榿泉現代高新農業園等產業化基地建設初具規模。災區旅遊業加速振興,56個旅遊項目完成投資50億元,都江堰伏龍觀修復全面完成,大邑花水灣温泉度假小鎮建成開放,西嶺雪山南國冰雪勝地建設成效明顯,安仁古鎮冠名中國博物館小鎮。

三、進一步深化了城鄉綜合配套改革

按照國務院批准的成都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完善科學發展體制機制,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

一是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確權頒證基本完成,市級耕保基金籌集全部到位,254個鄉鎮發放耕保基金11.4億元,惠及109萬農户,涉及耕地384萬畝。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確權頒證工作全面完成,建立健全了集體公益林生態保護資金制度。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全面開展,實施土地整理項目72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項目84個,新增耕地面積約8萬畝。農村產權交易流轉順暢,實現流轉2.7萬宗、金額21.2億元。制定出台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辦法,市農信社改製為農村商業銀行,新增村鎮銀行2家,興辦小額貸款公司8家。新增油菜為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開展了農村小額人身保險試點。

二是城鄉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深入推進“五項改革”試點,郫縣公共服務體制改革、錦江和武侯區街道辦事處職能轉變等改革試點取得成效。全面實施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建立村民廣泛參與的民主議定、民主監督和民主評議項目決策管理機制,率先在全國將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資金納入財政預算,投入專項資金7.1億元。完善新型村級治理機制,在所有村和涉農社區成立議事會,村民自治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水平明顯提升。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被評為2011中國全面小康十大民生決策。

三是城鄉社會事業改革深入實施。積極推進教育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了城鄉教師“縣管校用”工作機制,初步建立職業教育市場配置機制。全面啟動醫藥衞生體制改革,推行管辦分離,組建醫院管理局,制定出台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統籌暫行辦法和大病醫療互助補充保險辦法,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從全市職工年平均工資的4倍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最低2.36倍均提高到6倍,財政補貼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從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180元。

四、進一步加速了城鄉現代化建設

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積極推進樞紐中心和市域城鎮體系建設,深入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強化城市精細化和信息化管理,城鄉全面現代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一是樞紐中心建設全面展開。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全面加快,雙流機場二跑道建成投運,新航站樓開工建設,第二機場規劃啟動論證。成昆貨運外繞線、成綿樂城際、成都東客站等重大鐵路項目加快建設,成蒲鐵路、成灌鐵路彭州支線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基本建成,地鐵1號線軌道全線貫通,地鐵2號線站點順利建設。人民南路改造、成彭高架橋建設完成,打通城區斷頭路21條。成都至南部高速公路開工建設,邛名、成綿複線、成自瀘、成安渝等高速公路建設進展順利。通信樞紐建設紮實推進,數據存儲災備等重點通信樞紐工程全面啟動,中西部首個國際出口直達數據通道順利開通,成都雲計算中心開機運行。金融、商貿物流和科技中心建設進展順利,天府新城金融總部商務區和金融後台服務中心等金融集聚區建設紮實推進,航空物流園區、國際集裝箱物流園區等項目加快

建設,新都物流中心和成都保税物流中心起步區建成投運。22個西部科技中心重點項目、47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重點項目進展順利,成為創建中國軟件名城五個試點城市之一。成都高新區創世界一流園區成效明顯,綜合排名僅次於北京、上海和深圳,位居全國第四。

二是城鄉規劃建設繼續加強。編制完善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郊區(市)縣域總體規劃、歷史文化名鎮和街區規劃,編制實施了中心城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公交場站等專項規劃,基本實現市域各類專業規劃滿覆蓋。制定完善了小城鎮和新農村規劃建設技術導則,與國家開發銀行合作完成首批33個統籌城鄉發展綜合示範試點鎮規劃。中心城區“兩軸四片”累計完成投資82.4億元,城中村改造完成拆遷184.2萬平米。加快四大新城道路管網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建成區面積增加21平方公里。重點鎮建設完成投資123億元,舊場鎮改造實施項目200個,完成投資8.2億元。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區累計竣工582萬平米。新投放公交車1165輛、出租車800輛。

三是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深入開展了中小河流域治理,實施城郊結合部雨污分流工程,嚴格工業企業污水達標排放,建成鄉鎮污水廠和農民集中居住區微型污水處理設施138座,中心城區、縣城實現污水處理設施滿覆蓋,全市新增日污水處理能力22.9萬噸,成都自來水六廠c廠開工建設。大力開展了揚塵和機動車污染整治,完成三環路內燃煤用户清潔能源改造3萬餘户,財政補貼5.2億元關閉市域煤礦,徹底退出煤炭採掘行業,成都首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成投運,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15天。強化了市容市貌綜合治理,積極開展中心城區主要出入城通道風貌整治,環衞管理向農村延伸覆蓋,近郊數字城管系統建成投運,完成菜市場達標整治157個。實施了三環路、繞城高速、城區鐵路環線、機場高速路生態帶建設,全面啟動龍泉山脈生態植被恢復工程,完成首期造林6萬畝,永陵、蘇坡等9個城市公園建成開放。榮獲中國和諧管理城市稱號。

五、進一步發展了城鄉社會事業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關鍵,更加註重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大力實施“八項民生工程”,着力解決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一是就業社保切實加強。全面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積極推進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建設,成都市技師學院正式招生,大學生、農民工、城鎮失業人員等重點人羣就業培訓和創業指導工作成效明顯,發放就業券15萬人,培訓後上崗11.6萬人,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3.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低於3%,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新增轉移就業12.8萬人。率先在全國實現徵地農民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並軌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一體化,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面推廣,醫療保險費用實現全域結算,進一步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徵地農民養老金標準。完善了社會救助體系,城鎮低保、農村低保標準分別提高22.5%和28%以上,農村五保對象最低供養標準提高53%,有意願入住敬老院的五保對象集中供養100%,覆蓋面居全國前列。全市無一例低保家庭學生因貧失學,7012名困難羣眾得到法律援助,市兒童福利院、市二福利院、市殯儀館、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建設順利推進。擴大了經濟適用住房保障範圍,保障對象收入線准入水平由家庭年收入4萬元調整為5萬元。提高了廉租住房租金補貼發放標準,開工建設廉租房1.15萬套,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1.5萬户,東郊惠民工程惠及家庭16516户。獲得新中國成立60年最具幸福感城市大獎。

二是教育衞生提升發展。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課本費和作業本費,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制度。全面完成城鄉薄弱學校改造和47所農村標準化中心幼兒園建設任務,組建中國小、幼兒園名校教育集團115個,建成農村教師住房6293套,基本解決了農村教師住房困難問題,被評為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地區。全面實行中等職業教育補償券,8.9萬名中職學生每人每年享受1200元學費資助,在全國率先實現政府資助中職學生城鄉滿覆蓋。樂盟、愛思瑟國際學校建成開學,成都社區大學成立。城鄉社區衞生服務規範化建設全面推進,藥品供應配送“兩網”建設從農村擴至城市社區,新市民健康倍增計劃深入實施,已婚待孕婦女葉酸片發放率達97.3%,3.14萬名農村產婦享受住院分娩補助政策,160萬名農村已婚育齡婦女享受免費生殖健康檢查。成都醫學城完成一期規劃併成功引進八一康復中心、北京阜外醫院等項目,市婦女兒童醫學中心基本建成,成都公共衞生醫療救治中心主體完工,紅十字會和慈善總會辦公條件明顯改善。成功處置全國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全面加強了殘疾人、婦女兒童、老齡、雙擁、地方誌、哲學社會科學等工作。

三是科技文化蓬勃發展。全面實施統籌城鄉科技推進行動,獲得國家16個重大科技專項資金30億元,順利實施264項市級科技計劃項目,成為國家“十城萬盞”節能應用工程示範城市。積極創建首個全國版權示範城市,獲批成為國家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城市,全市專利申請量26135件、授權量16349 件,分別增長36.4%和58.1%,增幅居全國城市前列。深入推進品牌發展戰略,新增中國馳名商標9件,全市註冊商標6.86萬個,居中西部第一位。全面完成基層文化“兩館一站一室”和農家書屋建設,基本建成“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全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經驗交流會在我市召開,成功舉辦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併成為永久舉辦城市。成都文藝之家建成開放,成都博物館新館開工建設,全民讀書活動獲得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表彰。完成3015個自然“盲村”7.8萬農户地面衞星接收設施配置安裝工作,新建的農民集中居住區全部通達光纖。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成功舉辦wcg2011世界電子競技總決賽和承辦第一屆全國智力運動會等高水平賽事。此外,防震減災、移民安置、統計、審計、保密、僑台、參事、檔案、人防、兵役等工作取得新成績。榮獲全國國防教育先進單位稱號。

四是平安成都紮實推進。深入開展治安整治專項鬥爭,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持續開展“掃黃打非”工作,嚴厲查處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成功偵破並妥善處置“65”公交車放火等案件,國慶60週年和西博會等重大節慶活動安保工作成績突出,火車北站等重點區域社會治安環境持續改善。深化全域成都户籍管理,創新流動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建成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信息平台,實現了從“以證管人”向“人房關聯”管理轉變。持續強化安全生產工作,深入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建立健全食品市場準入制度和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成誠信計量市場214個,財政投入1億元完成15個消防(隊)站建設。大力開展道路交通秩序專項治理,酒後駕駛等違法交通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大維穩、大綜治、大調解工作體系得到進一步加強,信訪逐級負責制深化落實,應急管理工作成效明顯。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

六、進一步強化了政府自身建設

結合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深化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創新服務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努力建設人民滿意政府。

一是依法行政全面推進。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堅持聯繫市人大、市政協工作制度和重大決策與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協商制度,認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議、批評、意見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共辦結建議、提案1252件,辦復率100%,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滿意率99.7%。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3件,制定、修訂政府規章和重要規範性文件20件。全面推進全國法治城市創建工作,深入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五五普法”不斷深化。

二是行政效能不斷提高。全面推行並聯審批和建設項目分段式並聯審批,全面完成市區兩級“兩集中、兩到位”,窗口授權率從83.1%提高到99.1%、現場辦結率達94.2%。精簡規範行政審批事項,取消年檢30項和行政許可收費24項,廢止規範性文件237件。建立健全重大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通過電視媒體發佈重大政府信息290條,市政府門户網站榮獲全國綜合創新獎。加強行政效能問責,完善受理投訴工作制度,電子監察系統與行政審批通用軟件、網上政務大廳實現無縫銜接。

三是廉政勤政深入開展。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集中開展了整治教育醫療亂收費、擴內需促增長、加快災後重建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紮實開展了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商業賄賂和小金庫等專項治理工作。積極推進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實施部門權力統一編碼管理,編制公佈49個市級部門和單位7437項行政權力清單。堅持勤儉節約,嚴格機關公務車輛購置,嚴格因公出國(境)審批,嚴格規範公務接待,繼續壓縮日常公用經費支出10%。深入開展領導掛點、部門幫村、幹部包户、結對幫扶等活動,切實幫助基層和羣眾解決具體問題。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們不僅積極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保持了全市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而且全面加快和提升了災後重建,取得了災後重建重大階段性成效,全市呈現出災後重建成效喜人、經濟止滑回升、事業全面進步、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取得這樣的成績確實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親切關懷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支持監督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個領域和崗位上辛勤勞動、作出貢獻的全市人民,向給予我們支持與監督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向大力支持我們工作的中央和省駐蓉單位、解放軍和武警駐蓉部隊,向給予我們無私援助的上海、重慶、福建等對口援建省市,向所有關心支持成都建設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感謝並致以崇高敬意!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一些矛盾和不足。全面實現災後重建的目標還有不少困難和大量工作要做;投資拉動為主的局面還未改變,特別是社會投資情況還不理想;市域現代產業體系的培育遠未完成,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還任重道遠;資源、環境制約和影響日益突出,轉變發展方式必須有新的突破性進展;部分羣眾生活還較困難,就業和社保壓力較大,保民生和維護穩定的工作必須進一步加強。對此,我們將採取針對性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標籤: 回顧 市政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ongjie/bumen/4mmq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