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實施方案 >

地理課題實施方案

地理課題實施方案

地理課題的立項是地理教師開展地理基礎教育研究工作的起始性環節,也是教育管理部門認可相關研究成果的初始門檻。下面是有20xx年地理課題實施方案,歡迎參閲。

地理課題實施方案
20xx年地理課題實施方案範文1

一、研究目標

1.提高教學理念的有效性

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學理念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學研究的首要任務,也是基本目標。在此基礎上,探索、研究有效教學策略、教學模式、教學方式與方法是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研究的重要目標。

2.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進一步改進學生學習方式

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以飽滿的精神狀態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實現學生的主動發展是教育教學的根本目標,也是本研究的重要目標。

3.學生學習地理興趣與地理素養不斷提高。表現為學生對地理的喜歡程度不斷提高,地理教學目標達成度不斷提高。

4.教師課堂教學水平不斷提高。針對不同的課型,構建若干具有一定的個人特色或學校特色的教學模式。

5.教師教學研究水平不斷提高,每年都有相關的研究文章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課題結束時,爭取出版一本研究成果---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研究。並通過課題帶動,讓一部分青年教師儘快成長,出現更多的優質課獲獎者、教學能手。

二、“有效教學”的基本內涵

“有效教學”源於20世紀上半葉,是西方教學科學化運動的產物。當時,其核心是以學生有無進步與發展作為衡量教學效益的唯一標準,期望以此理念指引教學,以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

在引入與研究“有效教學”的時候,我們必須明確兩點認識:一是有效教學的支持理念與理論基礎,二是我國的文化背景、教學條件、學生學習情況與國外的區別。

就國外有效教學的形成背景而言,它是教育活動科學化的產物,是工業管理理念引入教育教學的產物。半個世紀過去了,國外人們的管理理念與教育形勢發生了深刻了變化,有效教學的內涵也必然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同時,我們必然把有效教學與我們的教學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切忌簡單的模仿、照搬。

現在,理解與闡釋“有效教學”的關鍵是對“效”字的理解。與“效”相關的主要詞條有四個,一是效率,二是效益,三是效能,四是績效,成績。

效率是指某一特定系統在單位時間內的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率,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任務,它追求的最大的產出(效果)與最小的投入。

效益是指某種有益的效果,即達到合乎目的、主觀期望的滿足程度。它反映了人們的投入與所帶來的利益之間的關係。

效益是評價各種活動的基本指標,其活動效益的高低直接影響着活動的生存和發展。根據效益形成和影響的時間期限,可分為長期效益和短期效益。凡對事物長期發展甚至終生髮展有持續促進作用的,稱為長期效益;凡有助於眼前評估的則為短期效益。二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

績效又稱效績、業績,體現於完成的工作,取得的成績。這種成績既可以表現為事物變化的結果,也可表現為事物變化的過程或個體的行為。績效也可以理解為效果。

效能本意是指事物所藴藏的有利的作用,即既能有效地達成目標,又保持這種生產能力。一般來説,效能包含以下三個方面內容:第一是優秀的工作成果,包括質與量兩個方面在內的積極成果,這些成果應該基本滿足該事物所面對的社會的合理要求;第二是高質量的內部結構和人員素質;第三是通過改革創新而實現的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既能從變化的環境中努力吸收更多的資源,又能通過自身完善對環境做出更大貢獻。由此可見,效能區別於效率的另一個指標是獲取的途徑、方法不同。

效率、效益、績效與效能四個概念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效率是指投入與產出的比率,其產出有效指標是效果。績效強調工作所取得的結果,重點表現在量的大小,並且這些成果是通過勞動取得的,既包括有益的成果,又包括無益的成果。效益(成果)是有益的效果。假定某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積壓,變成廢品,那麼這些產品(效果)就沒有效益。效益是指系統有效產出(效果)與系統全部投入關係,強調的是有效性。

效益不是效能。效益目標的實現與否並不標明高的效能。效益是衡量工作好壞的重要依據,但不是唯一依據。效果的好壞體現着效益的有無,卻不一定體現效能的高低。無論是好心辦錯事,還是壞心辦好事都不是高效能的產物。

用“效能觀”取代“效率觀”、“效益觀”、“績效觀”是我們思想的一次重要的超越。“效能觀”既重視組織行為的效率,也重視組織行為的效益,同時也密切關注組織內在結構和素質的優化。在這充滿競爭的市場經濟時代裏,無視效率顯然是不理性的,因為沒有效率的效能就是不計成本地消耗資源。同時,提高效能就是要能更多地滿足社會的要求,只有在“明確方向”,在滿足了社會的要求的前提下,做得越好、越經濟,就越有效益。不僅如此,還要關注內部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內外都能達到和諧成長與建設,才是有效能的。

確立教育(教學)“效能觀”是當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它的確立也標誌着教育發展觀樹立了新的價值尺度。為此,研究和貫徹教學效能觀既是適應時代發展與需求的新的思想,也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滿足社會對優質教育需要的一種策略。

有效教學應該是追求高的教學效能的教學,它是指教師協調教學系統因素,有效組織教學,實現教與學一體化,持續地、最大化地實現教學目標。其主要指標包括:第一,效果性。高效教學的第一要義是優質教學。第二,發展性。不斷改良的認知結構與不斷提高的認知能力。高效教學的第二要義是學生的認知能力的不斷髮展。第三,經濟性。最小的投入,最大的產出。第四,批判性。自我反思,自我調整,自我否定,不斷髮展。只有來自自我批判的力量才是最持久的、最根本的發展動力。

有效教學是指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後,教師幫助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學生獲得了預期的進步和發展,包括興趣、知識、智力、情感、創造力、思維與實踐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有效教學的基本特徵有:

(1)關注學生的發展

一是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指學生的各個方面都能達到發展的最佳效益。學生的發展首先是健康心理的發展,其次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二是全體的學生的共同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均衡發展是有效教學的基本追求。三是學生的持續性發展。認知結構更加趨於合理性,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

(2)關注教師的發展

有效教師是有效教學的基本保證。教師的發展包括敬業精神的發展、專業水平的發展、教育理論水平的提高、基本技能的提高、教學反思與自我批判的發展等綜合性發展。

(3)關注效率

從經濟學的視角上看,用最小的投入,爭取最大的產出。產出,即上面提到的學生的發展與教師的發展。

三、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

教學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根據當前教學現狀,為達到一定教育(教學)目標而制定的基本方針。教學策略不同於教學原則,更具靈活性和導向性。

就當前中學地理教學研究而言,我們一定要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觀點為基礎,吸收國內外各家教學理論(學説)之精華,逐步建立、健全具有自己風格的現代教育思想,並以此為指導,結合學科特點、學校教學實際情況,確立具有時代特徵的教學策略。

我們認為現代中學地理教學的基本策略有:

1.教學氛圍愉悦化

建立愉快、喜悦、和諧、融洽的(教育)教學氛圍(包括學校、社會和家庭氛圍),是成功實施現代中學地理教學的必要基礎。

(1)建立具有時代特徵的新型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是教學氛圍中最重要的一個要素,因而,建立具有時代特徵的新型師生關係是一切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前提。我們認為現代師生關係應包含下列基本要點:

第一,師生關係是一種民主、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教師在要求學生尊重老師的同時,也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因而,—切體罰、諷刺挖苦學生的言行都是不文明的,甚至是不道德的、違法的。

第二,師生之間是一種相互信賴的朋友關係。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

第三,師生關係是一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教師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並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

第四,教與學的關係。教師要從世界觀的形成、知識增長、能力培養、身心發展、行為養成等方面以身作則全面指導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健康發展。

20xx年地理課題實施方案範文2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中學地理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改革方案都貫穿着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以問題探究引導學生學習,素質教育也要求課堂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更要“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地理課堂教學有自己特有的學科特點和學習輔助工具,如何找好問題,解決問題,利用問題引導學生藉助地理學習工具,根據地理學科特點,掌握適當的學習方法,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培養能力,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便成為地理課題教學研究的重要問題。

長期的地理課堂教學實踐發現,學生通過預習,藉助地理學習工具,大約能知道一半左右的基礎性知識。但從當地理課堂教學來看,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的講授,重複學生已經知道的知識,缺乏對知識融會貫通的靈活運用;注重教法,輕視學法指導的現象比較普遍;對教學中學生的合作學習認識不到位,缺乏組織和應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創造性能力的培養未得到重視。因此,期望通過課題試驗研究,探求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精神的途徑和方法。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課題試驗研究的理論依據主要有合作教育理論,創新教育理論和學習的心理活動因素。主要理論要點有:

1、學生有個性差異。合作學習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助於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利於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2、現代學生可從多種渠道獲取信息。要相信學生,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主動參與、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以主體的角色積極利用各種形式獲取知識,發展能力,主動學習。

3、創新的基礎是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主動學習中能正確的認識自我,激發學習動機,勇於探索,大膽質疑,形成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進行自主創新型地理課堂教學的試驗研究,力求探索出一條即能發展學生個性,又能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讓學生“動”起來的課堂教學模式。同時,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性人才是教育面向21世紀的需要。課堂教學是培養創新性人才的主要途徑,只有對課堂教學進行不斷改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學生活潑、積極、合作、主動學習,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造,為培養跨世紀的創造性人才奠定基礎。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根據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和教學實踐具體情況,研究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能力、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和操作模式。主要有:

1、學生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操作模式和應用效果,使學生學會合作;

2、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形式,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的方法、策略,學生創新意識的引導和培養,使學生張揚個性,讓地理課堂充滿活力;

3、學生學科學習方法的形成和應用研究,使學生學會方法,提高運用方法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

四、課題研究的原則和方法

課題試驗和研究遵循以下原則和方法。

1、操作性原則

課題的研究源於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但在實際運用過程和研究結果上要有可操作性,能為學科教學提供基本教學模式。

2、針對性原則

課題研究要不斷髮現、適應教學實際,研究要有針對性,根據研究的具體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切忌空泛和盲目。

3、主體主動性原則

課題研究中要時時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落腳到學生的主動發展上。

4、基本方法

主要採用觀察法、文獻研究、比較試驗研究法、交流研討法。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課題的試驗研究擬有三個步驟。

第一、理論學習和提高階段。計劃由本學期初始,用3周的時間學習有關現代教育理論,提高理論水平,熟悉試驗班級,蒐集原始數據,擬定小組合作,進行前期準備工作。

第二、整合和成型階段。這是研究的重點工作,計劃自第4周始,用2個月的時間,對試驗班級進行教學實踐的試驗研究,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不斷整合課堂教學,做好試驗數據的對比分析,研究、改進教學形式,並逐漸形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第三、總結和應用階段。在取得成功的課堂教學模式之後,要進行比較系統的理論總結,以研究論文和公開課的形式彙報研究成果,併力爭在第二學年進行大面積應用。

六、課題的組織和實施

課題主要由教導處,政史地教研組組織,由曹務春負責課題的具體試驗和研究。

20xx年地理課題實施方案範文3

一、本課題的研究現狀述評及選題的意義:

1、就目前的國中地理教學現狀而言,雖然一再強調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但事實上勿用諱言,仍然停留在升學應試考試的教學層面上,教師的努力,學生的任務仍然是圍繞着高的升學率及考入更好的學校。但是就目前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卻是:一小部分學生奮力擠入了重點高中,一部分進入普通高中,仍有一部分直接進入社會,服務社會。而進入高中的這一部分學生仍然是肩負着考試機器的重任,仍為考分奮鬥。而進入社會的這部分學生在接觸生活、生產實踐的過程中,所學知識卻不能應用,遇有問題不能分析解決。即缺乏科學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維,缺乏科學素養。這樣的結果實際上是與學校教育的初衷相悖的。但儘管如此,教師在會考的重壓下,嚴重缺乏這樣的改革精神與改革精力,更缺乏這方面的專題研究。

2、隨着新課改的實施,新的教育理念和社會對教育的更新要求,教師們必須在這方面有新的考慮,新的思維。要從培養對社會直接有用人才,教給學生科學思維方法,即“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選擇這一話題的意義在於:①以新課程的理念,對教育提出更高的教學能力要求,不能僅僅充當“教書匠”,而要當好導師、導演和演員和不斷學習的學員,以課本為素材,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歸納演繹的方法;②力求在地理教學的“課堂導入”這一環節中,有所突破,有所創新,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得地理課的教學在一節課的開始就對學生充滿吸引力,盡而使地理課堂教學高效進行。③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培養出具有科學思維能力,直接服務於高中教學,服務於社會的新型國中學生。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觀念。

1、一個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所學的東西是極有限的,尤其在國中階段。國中地理教師不能評書本、講書本,更重要的要教學習化學的方法,學習地理的思維,重過程、輕結果,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2、國中地理教師不能僅有國中教學的本領,僅有國中的地理知識能力。要在新課改精神指導下,徹底轉變觀念。即強調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活動,是以理解為基礎的體驗生活和構建生活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交往活動。”通過研究,要提高教師在這方面的能力。

3、國中地理課教學雖然僅擔任了整個地理教育中的啟蒙教育任務,但是本學科屬於學生感興趣的自然學科,有着十分優越的學科特點。通過實驗操作、現象分析、理論推理、演繹結論、舉一反三、多學科滲透等,對國中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

三、課題研究方法及側重點

1、在研究的準備階段,採用文獻研究的方法與系統的方法,構建詳細的課題研究操作的實施方案,分工協作,分部實施。

2、在研究的實施階段,根據國中地理教學特點及國中生的知識結構,擬採用熱點討論、活動表演、聽寫自查、多媒體導入等方式方法開展研究,積累資料。並側重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校本課程進行實驗,加強個案研究與階段成果總結。

3、在研究的總結階段,採用邏輯的方法與經驗篩選的方法進行總結,撰寫研究報告。

四、課題的理論意義,應用價值

1、樹立新型教學觀的需要。根據新課改的的要求與精神,通過實踐、研究、徹底破除“以教為基礎,先教後學,學生只能教師學,學生只能複製教師講授的內容”的局面。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的境界。

2、樹立新型學生觀的需要。我們面臨的學生都是發展中的,尚未成熟的生命個體,具有巨大的潛能與極強的可塑性。他們也是獨特的人,存在個體間的差異。但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件事情上獲得成功。這就要求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而不應用一套陳舊的、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去教他們,讓他們只學會一點可憐的書本知識。

3、適應新課改的需要。

4、新形勢下教師自身成長髮展的需要。

五、課題借鑑的主要理論:

新課程標準、科學教育理論、現代教學論、系統論、認知心理學、主體教育理論

六、預期效益

教師論文集、教學課件集、優秀教案集、教學展示課等。

七、課題的研究步驟(20xx年11月――20xx年7月)

為了保障課題研究有條不紊地進行,我們結合學科特點制定研究方案,確定研究進度,基本情況如下:

(一)20xx.11——20xx.3準備階段;

(二)20xx.3——20xx.3實踐階段

(三)20xx.3——20xx.7總結階段

(一)研究的準備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3月)

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確定研究課題,設計研究方案,確定課題組成員分工,做好實施的充分準備。

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將建立課題組,確定課題組的研究成員,並召集全體課題組成員召開課題組會議,確定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擬定具體的研究方案。

在具體的研究工作中,我們將做到:

1、每學期單週週五下午定為我們的集體活動時間(與其它活動時間安排有衝突時,為雙週週一進行),加深對課題研究內容的認識、理解,共同探討研究方法。在對上一週研究內容進行總結歸納的同時確定下一步的研究具體活動,及時交流感想體會。

2、進行理論學習,集體研究《走進新課程》、《科學素養的基準》《探究教學論》《研究型課程》等先進理論,提高自身修養和素質,為課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並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認識進行交流,共同探討,共同提高。

3、對學生現有情況進行摸底,分析目前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以便研究工作能夠有的放矢地進行。

4、討論研究具體的實施方案,並今後的研究工作明確方向和方法。

5、明確研究人員分工。

(二)研究的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

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開展研究與實踐,總結階段成果。加強理論方面的研究,定期組織交流。具體實施中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20xx年11月――20xx年1月:安排聽課,交流討論活動,進行教學反思。力求做到:

1、每人寫一篇關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體會和感想。

2、每人設計一節教學方案,並進行教學設計交流,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形成優秀的教學設計。

3、每位教師公開展示一節課,全體課題組成員進行觀摩,聽課、評課,總結經驗體會。

4、進行反思,集體交流,總結經驗,以指導下一步實踐。

第二部分:20xx年1月――20xx年7月:研究教學媒體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影響,組織製作適合課程的探究式教學課件。具體的工作安排如下:

1、研究新課程,對課程改革的實質做到準確把握,認真落實。

2、深入體會探究教學模式對科學素養培養的作用,設計體現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課件及教學方案,並進行教學設計評選,交流設計體會。

3、選出優秀的課件及教學方案,進行公開展示,全體課題組成員進行觀摩,聽課、評課,總結經驗體會。

4、集體交流,適合農場中學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方法,在今後的研究中推廣實施。

在完成以上基本的研究工作後,課題組成員再次進行集體交流,完成本階段的研究總結。

第三部分:20xx年7月――20xx年3月:實施校本研究課,集體編寫研究課教案,互聽互評,寫相關經驗總結。擬開展如下研究工作:

1、課題組成員集體編寫研究課教案,教師互聽互評,對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實施的新情況及時修改補充,形成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課例。

2、力爭在校本教研活動或其它教學研究活動中展示與課題研究相關的研究課,徵求多方意見。

3、整理學生反饋意見。

4、總結經驗體會。

(三)研究的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總結完成課題研究的分析報告。彙編教學論文、優秀課件、研究課教案。在這一階段中,具體工作包括:

1、理論學習,對學習的理論進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提高自身修養。

2、課題組成員總結歸納研究心得,積極撰寫經驗論文。

3、對課題研究工作進行分類整理,歸納資料,整理文件,總結成果,彙編結集。

4、撰寫研究分析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shishi/oel60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