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實施方案 >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4篇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4篇

本文目錄2018課題研究實施方案課外體育活動的探究課題研究實施方案新課改下和諧師生關係課題研究活動實施方案中學教師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課題標題:民族地區國小中段口語交際教學策略研究

課題研究實施方案4篇

所屬學科:語文

研究方法: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口語交際的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但老師們往往輕視這一環節。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由於受民族方言影響,不能在交際情景中用普通話準確的表達。民族地區學生由於視野的侷限,在交際情景中無話可説,缺乏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興趣。因此,我希望利用課標要求和“教學排序”等理論,研究出適用性,操作性強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的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

二,課題界定

“民族地區”,主要指少數民族聚居區。“口語交際教學策略”是指在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中的序列計劃。師生間連續的有實在內容的交流技巧及對數學活動的調節,控制過程。

本課題以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學校三四年級口語交際教學活動的調查為基礎,針對其現狀展開研究。

三,課題支持性理論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

2,孟軻指出:“盈科而後進。”

3,美國查爾斯m拉格魯斯的“教學排序”論。

四,研究內容

1,調查民族地區國小中段口語交際教學的現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展開分析,指導研究。

2,在教學活動中探究科學的序列計劃與交流技巧。研究對教學活動的調節,控制。

五,研究過程

1,調查階段(xx年6--8月)。調查恩施州部分學校三四年級口語交際教學活動的現狀,完成課題方案的設計,向恩施州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申報課題,請求立項。

2,思辨階段(xx年9月)。深入學習孟軻及拉格魯斯的教育理論,與實際聯繫,展開分析,指導研究。

3,實施階段(xx年10月--xx年5月),在理論指導下展開學習實踐,實施研究。並請專家指導,以手記等形式展開中期研究成果。

4,總結階段(xx年6月至8月),總結,反思,撰寫結題報告,上交研究成果。

六,預期成果

1,調查報告一份

2,研究隨筆,案例,教學反思,小論文若干篇

3,結題報告一份

4,反思隨筆若干篇。

xx年10月

課外體育活動的探究課題研究實施方案2018課題研究實施方案(2) | 返回目錄

一、課題的提出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體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地組織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學生身體形態機能和素質的發育,增強體質,提高學習工作能力。從我校教學情況來看,可以説只重視了課堂體育教學,而忽視了課外體育活動,這就造成很多學生身體素質差,健康水平低的現象。然而課外活動作為體育課教學的繼續與補充,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培養學生自我組織、管理體育鍛煉意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在校中學生對課外體育鍛煉的認識不明確,對課外體育鍛煉的興趣與目的也不強,而且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及每次鍛鍊的持續時間都不夠,中學生可利用的課外體育鍛煉的場地設施也不足。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實用價值

1、學生在體育課上學習時間短,練習時間少,動作難以成型。如果沒有在課外體育活動中去反覆練習鞏固,那麼體育課學習的運動技能掌握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相反,則會有利於學生運動技能的深層掌握。

2、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多,沒有練習要求,學生在活動時淺嘗輒止,浮光掠影,沒有一定的運動技能深度。達不到較好的運動效果,僅僅是低水平的簡單重複,一段時間後,學生的練習興趣勢必減弱,造成學生活動量難以控制,練習的效果不高。如果課外體育活動適當與體育課的教學相結合,那麼這種狀況就會有所改變。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社會學依據:學業緊張、考試、升學壓力大,加之,學校、家長對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支持力度不夠等因素,嚴重影響着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中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在形式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多數學生是以自發性組織和分散性組織為主,對培養體育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相當不利,很容易形成體育鍛煉的“疲憊症”。

(二)教育學依據:符合寓教於樂,因材施教,全面發展的教育原則。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消費比重佔學生日常消費額偏低,而且,學生獲取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與技能的渠道狹小等方面都存在問題。通過制定課外活動計劃,探討如何在課外活動管理和活動內容方面來提高學生健康水平,是全體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研究課題。

三、研究目標

(一)學生們作為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者也是主導者,擁有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的權利,可以有效的的緩解一部分學生盲目追隨、對體育課缺乏興趣等現象,根據更大的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使學生們充分的認識自我,有效的發掘自己擅長的體育項目。

(二)鍛鍊學生們的大膽開拓精神和團隊意識,通過把做家務等作為課外活動的一項活動,使得學生們在身體鍛鍊的同時能夠體諒父母的辛苦。

(三)把課堂教學內容延續到課外,同時給學生更多的自主交流與選擇的機會,在監督的同時有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使大家對體育課程不再反感,也是家長參與其中有助於隨時掌控學生的身體狀況做出相應對策。

四、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一)本次課題的名稱為: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探究

(二)關鍵詞:課外 興趣 態度

(三)課題解讀:

1、發揮學生體育活動的主體作用。學生們作為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者也是主導者,擁有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的權利,可以有效的的緩解一部分學生盲目追隨、對體育課缺乏興趣等現象,根據更大的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使學生們充分的認識自我,有效的發掘自己擅長的體育項目。同時學校對學生課外活動沒有固定時間的限制,可以根據學生的身體情況進行,使得學生們擁有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權利。

2、豐富課外體育活動的形式和內容。課外活動形式多樣沒有限制,學生可以更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有利於學生個體的發展。同時被鼓勵嘗試新的體育活動和參加體育運動隊,可以鍛鍊學生們的大膽開拓精神和團隊意識。把做家務作為課外活動的一項使得學生們在身體鍛鍊的同時能夠體諒父母的辛苦。

3、建立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的模式。家長和學生共同記錄,不僅增強了學生自己的責任感也增加了家長對活動的參與,是家長更直接的瞭解孩子的身體狀況,在更好的監督了學生課外活動的完成情況同時加強了家長與老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有利於學生們的健康成長。

4、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在本次課程中起到了引導的作用,把課堂教學內容延續到課外,同時給學生更多的自主交流與選擇的機會,在監督的同時有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使大家對體育課程不再反感,也是家長參與其中有助於隨時掌控學生的身體狀況做出相應對策。

五、研究內容

課外活動是體育課教學的延伸,它能夠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動性。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點、興趣、愛好去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項目。因此,對學生本身來説,能夠在長期的鍛鍊中得到樂趣,而娛樂性是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必要條件。這些都是日後學生們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基礎。

(一)研究如何充分發揮學生們在體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二)如何讓課外活動內容多樣。

(三)如何有效提升學生家長在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中的參與度。

(四)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六、研究方法 :

(一)比較研究法。通過國外與國內、校內與校外、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比較低,研究出激發學生積極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有效辦法。

(二)教學實驗法。實驗法是指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一種研究方法,教學實驗法就是利用教學過程,對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進行研究和實驗。

(三)個體訪談法。通過選擇個體學生進行深入細緻的訪談,全面瞭解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形式的選擇和愛好。

(四)問卷調查法。有針對性的擬定書面調研問卷,選擇目標調研人羣,進行問卷發放,統計得出目前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趨向,有針對性的開展課外體育教學活動。

七、實施步驟

根據確立的課題,我把研究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申報階段(xx年12月):廣泛研究、結合實際,認真選題,申報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辦法及具體實施方案。

(二)實施階段(xx年1月-4月):制定研究計劃,分類設計調研問卷,進行個案研究,通過個體深度訪談、調查問卷調研、教學實驗比對、多範圍多角度比較研究,總結經驗,提煉研究彙總,着手起草研究成果論文。

(三)評估階段(xx年5月):把研究成果逐步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在實踐中評估總結提升。

(四)總結階段(xx年6月):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和評估實踐資料,進行分析、總結、撰寫研究報告,申請成果鑑定。

八、預期成果

本課題研究後,擬取得以下成果:

(一)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二)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三)圍繞課題研究形成的論文

(四)課題研究的相關資料

(五)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新課改下和諧師生關係課題研究活動實施方案2018課題研究實施方案(3) | 返回目錄

一、課題的提出

1、 課題的來源

“師生關係決定着學校的面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既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前提和條件,又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內容和任務,也是建設和諧社會,構件和諧校園,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共同發展的基本要求。

而當前教育,尚未擺脱應試教育的束縛。在教學中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課堂教學關注學科、忽視學生的情況仍然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師生往往急功近利,不僅造成了大量學生厭學,產生學習倦怠,而且造成許多教師厭教,產生職業倦怠。導致師生之間情感關係冷漠,缺乏溝通。為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2、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1)、新課改下和諧師生關係的理論價值

(!)和諧是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要求。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取決與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構建和諧校園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構建和諧師生關係,是構建和諧校園的根本所在,是實施素質教育,實現教育目標的根本保證。

(!!)和諧是新課改下的教育理念實現的基石。

新課改理論的教學觀認為,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教學應形成師生互教互學的“學習共同體”。

(!!!)和諧的師生關係能夠實現師生間融洽的溝通,增加

師生間的瞭解和互信,使學生做到自信和他信,是教育與教學

成功的先決條件。

新課改理論首先要求教師杜絕等級歧視。基礎有差別、智力潛力需挖掘。不要憑某階段的成績做高低定位。師生應是平等的、和諧的。《教育法》規定: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平等的對待學生,應當尊重學生們的人格。教師和學生一樣,具有法律賦予的平等的人格和尊嚴。

新課改的實施要達到師生間和諧互信。不難設想,一個連自己都接納不了,連自己都不相信的人,會做什麼事情。和諧則能溝通,和諧則能自信,和諧則必然成功。正是有了和諧的師生關係,魏書生才能把考試只得八分 學生教到了及格乃至更高。

(2)、新課改下和諧師生關係的實踐價值

(!)新課改下的和諧師生關係是當前教育發展的必需。

普通高中新課改正走進我們的校園,走進我們師生的生活。新課改以提高學生科學與人文素養為宗旨、強調尊重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着力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目標體系。在新課改實施中,要實現課改目標,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構建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至關重要。

(!!)新課改下的和諧師生關係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

傳統的師生觀認為,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係,是一種認識與被認識、改造與被改造的主體與客體的關係。説起來是貓和老鼠的關係。

新課改理論的學生觀,學生是發展的人。即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規律的。學生是獨特的人,即學生是完整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個性,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着巨大的差異。即每個學生都是獨立於教師的大腦之外,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責權主體。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無論是從時代的要求,還是從學生終身發展的要求,教師與學生應當是教與學的朋友,師生關係應該是共同教學實踐主體與主體的和諧關係。

(3)、新課改下的和諧師生關係的實現,關鍵在教師,獲益在學生。

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關鍵在教師。新型的師生關係應該是一種互相促進的平等、民主的交往關係和夥伴關係。教師應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自身修養,用師愛的甘露去滋潤學生的心田,積極參與、指導學生的學習生活,發揮“導()航”作用,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迎接未來社會的挑戰。

二、概念的界定

(一)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也是學校裏最基本的人際關係,他是教師與學生在日常的正式與非正式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包括師生倫理關係和師生情感關係。

(二)和諧師生關係

“和諧”是我國古哲先賢們所追求的理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一種把社會矛盾調節到適度、適時、適量、適當的和諧狀態的哲理學説。和諧師生關係體系在兩個放面:一是體現尊重、民主和發展精神的新型師生倫理關係。學生和教師同作為“人”,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嚴。二是建立在師生個性全面交往基礎上的新型師生情感關係。師生之間心靈溝通,互相關愛;師生創造性可以充分發揮,性情和靈魂可以共同提升。

(三)影響構件和諧師生關係的因素

影響構件和諧師生關係的因素和多,既有教師、學生及師生交往認識、交往時空和方式的因素,也有學生家庭及社會等因素。這裏我們着重分析教師、學生家長、學生和社會因素四個方面。

1教師: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和學生觀,以及體現在教育教學中的角色與行為,是影響構建和諧師生關係的首要因素,也是關鍵因素。教師作為長者、師者,若不能樹立正確科學的教育教學觀和學生觀,擺正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和行為,就會成為師生交往的控制者,教育教學過程值得主宰者,師生之間只能形成“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而無法建立民主、平等、融洽、合作的和諧關係。

2學生家長:學生家長的成才觀及對學習的態度,是影響構建和諧師生關係的重要因素。學生家長作為學生的法定監護人若沒有正確科學的教育觀、質量觀和成才觀,沒有正確對待學習態度,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心態和學習態度,影響和諧師生關係的建立。

3學生;在構建和諧師生關係中,學生是隨着年齡的增長影響力逐漸增大的。學生若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對建立和諧師生關係的影響很大。

4社會因素:當前我國處於社會變革和轉型時期,各種社會文化、社會現象和社會價值觀等通過多種方式,特別是網絡等媒體直接和間接地對構建和諧師生關係產生影響。

三、課題研究的原則

在整個課題的研究實施過程中我們不是胡亂實施的,是有章可循。有理論依據的。

(1)我們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其中規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略。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又規定:教師教育教學中應當平等對待學生的人格。這樣以來學生和教師就一樣了。具有法律賦予的平等的人格和尊重。我們在實踐中也是遵循這樣的法律依據,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師生平等,師生共策。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2)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有法律依據還有社會主義和和諧社會理論。建設社會主義和和諧社會,是黨中央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充分總結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實踐得出的基本結論。社會主義和和諧社會理論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取決於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構建和諧校園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構建和諧校園的根本所在,是實施素質教育,實現教育目標的基本保證。

(3)我們在實施過程中還要堅持建構主義原則。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情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獲得。建構主義是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

(4)新課程理論原則。新課程理論的教學觀認為,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 ,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踐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在教學中師生要定好自己的位,只有這樣師生才能和諧共處,才能形成良好校園環境。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我們的研究學習,使廣大師生認識到,實施素質教育教師是關鍵,素質教育的關鍵之一是師生關係問題,師生關係是教育過程的核心問題,隨着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傳統的師生關係受到嚴重的考驗,在當前無論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轉變還是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或者是新課程的推進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最終都要靠師生互動與交往來達到教育目的。因此,研究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師生關係的現狀、特點、變化和發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是主導,教師只有更愛學生,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中形成新的師生關係是這次研究的主要目的。

2、通過這次課題研究,使師生切實提高認識,轉變師生關係。教師明白為什麼而教,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學生觀和質量觀。學生明白為什麼而學,樹立正確的學習觀。這次活動實現和諧共生,促進教學相長,讓師生關係得到根本改變,師生生命質量得以提升。師生相互尊重、相互關愛真誠相處,和諧合作,共同健康發展,形成優良之風,建立和諧校園,使學校成為師生共同嚮往的幸福港灣、精神家園。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方法和措施

(一)、研究內容

1、班級文化與構建和諧師生關係的研究

2、師生行為文化與構建和諧師生關係的研究

3、學生管理制度與構建和諧師生關係的研究

4、學生思想道德建設與構建和諧師生關係的研究

5、家長、學校與構建和諧師生關係的研究

6、感恩教育與構建和諧師生關係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學習材料,反思、座談、家訪、結對幫扶、班()會、報告會等教育活動。

(三)措施

1、加強師德建設。教師素質師德為本。切實加強師德規範學習,提升教師師德認知水平,轉變教師觀念,建立一支觀念新、師德好、能力強的教師隊伍。

2、加強課改探索。課堂是構建和諧師生關係的主渠道。教師要以實施新課程為契機,秉持“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加強師生課內交流、溝通、協作,讓學生放鬆心情積極思維,大膽探索合作學習,從而教學相長,共同發展。

3、加強班級建設。班級建設是學校教育相對獨立的實踐領域,是與課堂教學相併列的,讓班級充滿成長的氣息,改變大多數學生在校社會生活中受支配、被管理的生存狀態,提升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識與能力。

4、創新德育活動。活動是德育的有效載體。讓學生在德育活動中張揚個性,煥發生命的活力,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要以貫徹《中國小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為重點,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5、開放學校教育。開放的教育才會充滿活力。學校首先要向學生家長開放。加強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和聯繫,讓學生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來,他們才會更加懂得教育,更加理解教育。到學生家去家訪,提供急需的幫助和必要的服務,家長才會真實感受到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毫不保留地支持教育。

六、研究的對象和範圍

在本校選擇了高一100名學生(兩個班)和高二112名學生(兩個班)作為本次課題的研究對象。

七、實施步驟

(一)啟動階段(XX年3月——XX年6月)

1、起草“關於新課改下構建和諧師生關係的研究的通知”,並制定方案,確定實驗班,實驗人數。

2、採取集中學習與個人自學、會議交流與個人思考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集中學習,利用政治學習和日常教學時間。

3、學習內容:《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職業道德教育》

(二)研究階段(XX年7月——XX年6月)

1、根據課題研究內容,制定相關理論

2、聘請部分教育專家、優秀教育工作者做經驗報告

3、組織座談會,討論交流體會——如何構建和諧師生關係的研究

4、評選“優秀案例”促進課題研究活動的順利開展

(三)總結階段(XX年7月——XX年9月)

1、對課題研究進行全面總結,形成課題研究工作報告,彙總研究成果,對好的案例進行推廣

2、針對研究結果,對課題進行研究價值的分析。

3、對課題中出現的先進個人,個案進行表彰。

八、成果的預期形式

1、撰寫實驗課題研究報告和課題總結

2、撰寫如何建立新課改下和諧師生關()系研究與實踐論文

3、將實驗研究典型個案彙編成冊

九、課題組成員及其分工

十、保障機制

1、做到“三到位”,確保課題研究方案和課時研究計劃順利實施。

(1)、領導到位 (2)、人員到位(3)、指導到位

2、做到“四加強”,確保課題研究質量

(1)、加強組織管理 (2)、加強計劃管理(3)、加強實施管理(4)、加強資料管理

課題組成員之間及時溝通相互交流、相互借鑑、集思廣益、博採眾長,從而保證課題的順利完成。

中學教師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2018課題研究實施方案(4) | 返回目錄

為有效地落實素質教育,進一步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專業成長,走“科研興校”之路,以“校本”為依託,從解決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入手,從提高教師問題意識和能力開始,在上學年我校小課題研究的基礎上,經學校研究,決定於XX年9月開始,繼續在我校開展教師小課題研究活動。

一、 指導思想

以《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綱要》為指針,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培養教師的問題意識和科研能力為基點,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為目標,堅持面向實際,重在實效,重在通過小課題研究,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使教師不斷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二、 研究意義

通過小課題研究,幫助教師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問題意識和能力,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所從事教育工作和學科教學的質量。通過小課題研究,培養每個教師的課題意識,培養教師的課題研究方法、流程,為今後承擔大型課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 小課題領導小組

領導組長:鞏向剛

副組長:李 慧 牟維和

組員:陳麗豔 于慧靜 牛曉斌 劉麗萍 田桂芳

田繼紅

指導小組:

組長:牟維和

組員:鞏象樹 牛鳳玲 王傳玲

四、工作目標

1.營造濃厚的教育科研氛圍,保證教研活動課題化,提高科研成效,創建合作、共享、創新的學校文化,創建教師發展型學校。

2.研究和解決學校教育教學中的真實的問題。以課堂為現場,以教學為中心,以教育教學中的問題為切入點,教師根據自身實際,個人興趣,對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立項研究,切實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學有效性。

3.引導教師在實踐中學會研究,成為學習者、研究者,提高自我發展意識,提高教師將教育科研與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有機整合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4.提高教育質量。紮實、高效地研究教育教學中的現實問題大力促進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推廣,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五、小課題研究的途徑

小課題研究常常以課堂為現場、以教學為中心,以教師個人為主體、從實際出發開展教學研究。在小課題研究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各自的不同興趣、不同特長、不同需要和教學實踐中發現的不同的問題進行個性化的研究,甚至得出個性化的結論。

六、 小課題研究計劃安排及實施流程

學校小課題研究的週期為一學年。

(一)準備階段(XX年9月)

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開展教師交流,主要交流在“課堂與教學”中遇得到的問題與困惑,以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教師或學科組申報課題。學校科研處進行審定並批准。

實施階段(XX年9月——XX年2月30日)

教師開展實踐研究:分析問題、尋找對策、實踐應用、解決問題、總結反思(包括:查找相關的理論文獻與資料、收集他人成功的經驗與案例、記錄自己的教學體驗與反思)。

學科教研組進行問題跟蹤,組織教學觀摩和主題研討。科研處組織中期檢查與交流。開展優秀青年教師沙龍活動,讓青年教師進行交流,通過思想碰撞,點燃他們的求知慾望,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

教師繼續進行實踐研究。組織青年教師輪聽課及賽課活動,結合學校的教學月檢及公開課等活動,配合教務處抓好青年教師的研討課。

(三)總結階段(XX年6月)

教師總結研究的成果,撰寫結題報告。學校開展結題鑑定。組織開展學校小課題研究評選,結合評選優秀青年教師活動,總結好的做法,樹立典型。

七、教師小課題研究的管理

實行個人、教研組、學校“三級管理”機制。以學科組或個人自主管理為主。即學科組或個人負責自主選題、課題申報、實踐研究、中期報告、結題答辯等。學科教研組負責組織交流與分享、包括“選題”階段的教師沙龍和“研究”階段的教學觀摩和主題研討,課題推薦、開題把關、過程管理、中期檢查和全程評價。學校成立“教師小課題研究領導小組”,由校級領導、科研處、教研室主任、骨幹教師以及有課題研究經驗的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實行專業引領,具體工作由科研校長牽頭,科研處、教務處負責計劃推進安排,各教研室、教研組分頭開展行動研究。

八、研究成果評價及獎勵辦法

教師小課題研究實行“全程評價”與“重點評價”相結合、“能力評價”與“態度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

1、在小課題研究中,要求每個學科組或老師個人要有研究方案,科研處制定《小課題研究跟蹤調查表》,加強對課題研究的檢查、指導,及時發現問題,調整研究思路,讓課題研究真正落到實處。

2.加強對參加小課題研究課題組或青年教師的考核,學年末,將對課題等進行全面考核,將考核與評優等掛鈎,並制定青年教師成長檔案,記錄青年教師的成長軌跡。

標籤: 實施方案 課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shishi/mrvwz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