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 >

課題實驗開題報告

課題實驗開題報告

一、研究的背景

課題實驗開題報告

1、國際上:國際勞工組織全體大會於1983年發佈的《殘疾人職業康復和就業公約》將主題確定為“充分參與和平等”,其中強調了如下內容:一項關於殘疾人的綜合性世界行動計劃在國際和國家級別上為實現殘疾人“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目標,以及“平等”的目標而提供有效措施,並考慮到這些發展已使得宜於就此主題通過新的國際標準,這些新標準特別考慮到保障城市和農村地區各類殘疾人在就業和與社會結合方面對機會和待遇均等的需要,並經決定採納本屆會議議程第四項關於職業康復的某些提議,並經確定這些提議應採取國際公約的形式,於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日通過以下公約,引用時得稱之為一九八三年(殘疾人)職業康復和就業公約。 第七條主管當局應採取措施提供職業指導、職業培訓、安置、就業和其他有關服務項目並對之進行評估,以便使殘疾人獲得和保持職業並得以提升;現有為一般工人的服務項目,只要可能並且合適,均應經必要調整後加以利用。第八條應採取措施促進在農村和邊遠地區建立及發展殘疾人職業康復和就業服務。

第九條各會員國應致力於保證提供培訓和康復顧問以及負責殘疾人職業指導、職業培訓、安置和就業的其他適當的合格工作人員。

2、國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第十五條 政府和有關部門有計劃地在醫院設立康復醫學科(室),舉辦必要的專門康復機構,開展康復醫療與訓練、科學研究、人員培訓和技術指導工作。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組織和指導城鄉社區服務網、醫療預防保健網、殘疾人組織、殘疾人家庭和其他社會力量,開展社區康復工作。 殘疾人教育機構、福利性企業事業組織和其他為殘疾人服務的機構,應當創造條件,開展康復訓練活動。 殘疾人在專業人員的指導和有關工作人員、志願工作者及親屬的幫助下,應當努力進行功能、自理能力和勞動技能的訓練。

第二十條 殘疾人教育,實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普及為重點的方針,着重發展義務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積極開展學前教育,逐步發展高級中等以上教育。

3、北京市“xx”時期殘疾人事業發展規劃中指出:“在社區建立支持性、保護性的“手拉手”職業康復站,妥善安排智力殘疾人、精神殘疾人和中、重度殘疾人進行技能培訓和職業康復勞動。”

4、研究的基本現狀

中國教育學會特殊教育分會分別於XX年6月13日在深圳市、XX年年6月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召開了“全國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研討會”。針對殘障學生開展的就業崗位培訓和職業康復教育在全國各省的特殊教育學校不同程度地開展了起來。平谷區特教中心做為北京市18個郊區縣中的其中一所特殊教育學校,自1976年開展聾人教育到XX年接納智力障礙學生入學,成為一所集聾、弱於一體的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始終以培養學生掌握一技之長為己任,但是隨着聽力障礙學生和輕度智力障礙學生的逐年減少,曾經有過的一些優勢培訓項目如:剪紙、工藝品製作、鈎織、修理、理髮等課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衝擊,尋找新的突破點,擺在了我們特教人的面前。

XX年年,我校重新調整了職業技術教育的工作思路。在校內,以低年級的“玩中學”、“美工製作”為基礎;中高年級開展獨具特色的“絹花製作”。在校外,我們根據平谷不但是北京,乃至全國的“桃鄉”這一便利條件;其獨特的水系、土壤還讓我們的蔬菜養殖業得到了發展。為此,我們尋求政府部門的支持,於2019年3月建立了我們自己的勞動康復訓練基地,讓我們的聾、弱高年級學生能夠在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前接受較為系統的勞動教育和培訓。另外,我們還於XX年年9月,與平谷區殘疾人聯合會合作,成立了平谷區第一家針對成年智力殘疾人的職業康復勞動站,這所勞動站吸收了我校曾經畢業的但一直不能找到工作崗位且無一技之長的孩子,他們的年齡均在16週歲以上。正是因為我們有了自己的勞動康復訓練實習基地,有了我們不同的來自社會、學校的研究對象,才使得我們能夠確定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我們的教育對象-智力上有殘缺的人們,他們作為社會上的一員,和我們一樣渴望着自己幸福的生活,同時他們也有平等的參與社會生活的願望和權利,他們也有和我們一樣成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的期盼。享有和正常人同樣的權利和尊嚴,唯有通過自己的勞動、付出才能得到他人的認可。進入21世紀,我們同樣面臨着緊張激烈的競爭,“優勝劣汰”這一自然法則,無情的擺在這些需要人們扶持的特殊的羣體。為他們提供可行的教育,進行鍼對性的職業康復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以使他們平等的參與社會生活,是我們這些從事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因此,本課題的意義就在於:1、豐富我國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技術教育的新思路,完善我們的特殊教育體系。2、有助於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進行鍼對性的就業前的崗位培訓。3、把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內容擴充到全社會的需要扶助的成年障礙人的培養和教育,走與社會相結合之路。4、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運用於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對轉變教師的思想觀念,提高智力障礙者的生存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三、理論依據

(1)在特殊教育學校中開展對青年智力殘疾人進行職業康復訓練的研究符合馬列主義的關於“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

在農村特殊教育學校開展有針對性的勞動技能教育和職業康復培訓教育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要途徑。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説,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馬克思的這一科學論斷,指出了勞動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重要意義。鄧小平同志在1978年4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為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在新的條件下,如何更好地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現代經濟和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求教育質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發展,要求教育質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們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內容上、方法上不斷有新的發展”。xx同志在199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勞動教育是我國教育方針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堅持社會主義教育方向的一項基本措施。”

(2)農村培智學校開展職業教育的研究是落實黨的教育法規的一項主要內容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在發佈《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指出;“實踐環節不被重視,是我國現行教育體制的一大弊端”。“教育必須克服脱離實際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進而進一步指明瞭,開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解決這一弊病的方法之一。1993年2月,黨中央和國務院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強調,“加強勞動觀點和勞動技能的教育,是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和內容,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把勞動教育列入教學計劃,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

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是“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出了“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戰略決策,提出了“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的新的奮鬥目標,強調“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在剛剛閉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xx總理在《政府報告》當中再次強調,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3)在農村培智學校中開展職業教育的研究是新形勢下特殊教育發展的新的需要。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學校生活智力豐富性,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於能不能把智力活動與體力勞動緊密結合起來。”“勞動中的創造是發展學生智力最強有力的刺激之一。”這些都説明,智力是在知識技能的掌握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勞動教育對智力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我國的教育實踐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年代就十分重視勞動教育,注重學生勞動習慣的培養,把勞動教育作為學生的必修課,他認為“唯獨貫徹在勞力上勞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勞力上勞心的人類,才能征服自然勢力,創造大同社會。”因而提出了偉大的“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由此可見,通過實踐活動,才是加強勞動教育的有效手段,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更應該有目的、有內容、有方法、有陣地。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劃》中規定勞動教育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公益勞動和簡易的生產勞動,使學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良好的勞動習慣、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感情”。由此可見,加強學生勞動教育,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4)在農村特殊教育學校開展針對性的職業康復訓練基地的開發與實踐,符合北京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發展殘疾人事業”的戰略目標,符合北京市“xx”要在2019年實現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這一目標,做到有就業需求的殘疾人普遍得到職業技能培訓。

(5)對智障青年開展職業康復勞動項目的訓練是貫徹落實北京市發改委、北京市教委、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勞動保障局、市衞生局、市殘聯七部門聯合下發的《關於推進本市殘疾人職業康復勞動項目發展的意見》的通知中關於推進勞動年齡段內(男16——59週歲、女16——49週歲)就業

標籤: 開題 課題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baogao/lvnxe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