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 >

課題開題報告--新課標背景下學生高中地理地圖學習能力的研究與實

課題開題報告--新課標背景下學生高中地理地圖學習能力的研究與實

畢業論文課題開題報告--新課標背景下學生高中地理地圖學習能力的研究與實踐

課題開題報告--新課標背景下學生高中地理地圖學習能力的研究與實

課題負責人:丹陽市第5中學

地圖,是地表圖形的描繪,是地理信息的濃縮和直觀表達,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它所起到的作用,是語言、文字無法替代表達的。地理學科研究的對象,在空間上具有廣泛性,需要用地圖來表示地物和現象的分佈特點,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和空間想象力。蘇聯彼得羅夫斯基曾説:“查看地圖是1所培養再造想象的特殊學校。”地圖對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思考力,判斷力、記憶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圖文結合,以圖導學,引導學生學會讀圖,學會對地圖信息加以分析運用,提高學生地圖能力,引發學生的地理知識聯想,開拓思路,啟發思維,發展智力,是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

1、問題的提出

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以確定各種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學生獲得各種地理事物的分佈知識;它可以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和形狀等各種特徵;它有助於闡明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複雜關係,便於綜合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動態變化的規律;它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思維的能力,是基本技能訓練的主要形式;通過地圖還可以對學生進行生動直觀的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在中學地理教學中要充分地達到形成學生地理意識的程度。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能夠在科學的認識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形成文明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學習地理有助於學生科學地認識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有助於增強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而且還能使學生掌握1些利用自然、發展生產的基本技能,因此地理教學對本世紀高素質的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重點中學的學生,經過會考的篩選,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自信心受到比較大的衝擊,學習主動性、自主性不夠,地理學習能力亟待培養。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的出台給中學地理教學創設了1個教改的舞台,我們藉此良機,在學校開展“新課標背景下發展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研究,通過在實踐基礎上對學生學科能力的測定和培養,探索1條重點中學促使學生均衡發展的中學地理教學模式。

(1)、發揮地理學科特色,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培養學生具有運用地圖、圖表的基本技能,是國家地理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地理教學的基本目標之1,利用地圖進行教學也是地理教學特殊之所在。地理學所研究的對象其範圍是10分巨大的,大到全球,小到某個區域,如此廣闊的研究對象,單憑眼睛在同1時間內是不可能直接把它盡收眼底,只有通過地圖,才能1覽無餘。

培養學生的地圖意識,是中學地理教學極其重要的1項任務,同時也是當前把素質教育落實到中學地理學科具體教學過程中的1項重要內容。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中,在國家社會急需創新型、能力型人才的今天,鑑於地理教學的特殊性。教師要在地理教學中充分發揮地圖的突出地位,培養學生的地圖意識,以確保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地理能力。

中學地理課程是基礎教育中唯1傳播可持續發展知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課程,也是將自然科學知識與人文科學知識綜合、闡明人與環境關係的課程。要培養“活躍而負責任的公民”首先要對社會、對人類未來的生存環境負責。因此在地理課程與教材內容方面早已打破傳統的“地理8股”體系,重視地理知識的基礎性、綜合性、廣泛性、區域性、動態性及實用性等特點,從素質教育高度選擇地理教學內容,突出特徵、抓住要點,通過案例説明觀點。並使學生掌握學科基本知識結構和研究方法,重視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和學習能力的培養,重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2)、課程教材的變革與地理科學的發展,帶來地理教學內容的更新

新編國中地理(人教版)教科書是由文字系統、圖象系統、作業系統3部分組成的有機整體。其中,圖象形式多樣,數量大,是新教材的特點之1。據統計,新教材中有各種地理圖象800多幅。為了説明地理事物的分佈,配以各類地圖;為了反映地理事物的面目,配以素描圖;為了説明地理事物的成因,配以示意圖;為了增強直觀感受,每冊課文前配有大量彩色圖片;為了拓寬學生視野,每冊課本封面配以衞星圖片;為了增強德育功能,配以幽默漫畫。這些圖象,直觀、形象、生動,對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徵,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規律,進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起到文字內容無法替代的作用;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有重要作用。因此,對圖象教學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3)、教學評估改革的具體要求

在國中和高中的地理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現象:不知“撒哈拉沙漠”在何處?認為吉林是遼寧的省會;到1個陌生的環境裏,分不清東南西北;課本的內容可能熟記,而不會應用於實踐;不會讀各種地圖……。綜觀這些現象,都是學生地理意識缺乏,地理學科特點不瞭解,地理學習方法未掌握的緣故。

教育部提出的“地理大學聯考10種能力”中明確提出:學生應會熟練判讀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及地形剖面圖,並能在圖上填給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佈區;熟練使用和説明各種等值線圖、示意圖、景觀圖像、各種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的統計資料及圖表等,並能根據要求繪製簡單的地理圖表。

大學聯考新1輪改革對教學評估手段與教學方式將發揮1定程度的正導向作用。教學目標、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還需要相應的監督機制與評估手段作保證。隨着大學聯考新1輪改革的出台,人們已普遍從1999年的大學聯考試題中意識到“以能力要求立意”的命題正逐漸代替“以知識立意”的命題。自1998年開始實行的對大學聯考保送生的“綜合能力測試”,地理內容與其它學科內容的結合反映了特殊的優勢,這是由於地理內容涉及自然與人文知識的廣泛性以及人地關係與可持續發展等當前人類普遍關注的課題所決定。XX年在5省實行“3+x”的大學聯考科目,其中,綜合將成為“x”的主體形式,可能在更多的省區實行“3+x”或“3+綜合”,因而對地理知識的要求與重新認識已成為有識之士廣泛關注的話題。

地理圖表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蓋面,是考查學生觀察、判斷、分析等綜合能力的理想工具,是大學聯考題理想的切入口,因而地圖是地理大學聯考命題中不變的主題,更是綜合測試的重要內容。但在答題情況調查中,發現廣大考生的地圖能力卻不容樂觀。因此,為了保證地理教學最直接的檢驗成果——大學聯考成績,教師也應在今後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地圖意識和地圖能力。

2、課題研究的意義和目標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埃德加"富爾就曾説過:“未來社會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地理是1門實用性很強的科學,日常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及現象數不勝數、學不勝學。地理教學新課標也明確要求“地理教學的目的之1就是要讓學生掌握1定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再學習能力。國中和高中的地理課程主要是奠定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交往。高3的地理課程也是為進入高等學校做準備。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應放在1個重要的高度來認識。

什麼叫學習能力?概言之,即人們在學習實踐中運用已經習得與掌握的知識(方法、技能、技巧等),去進行深1步求知獲能的各種實際才能。地理學習能力是地理教育的核心,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它主要應包括①地理認知能力(對地理事象觀察、認知、記憶等方面的能力);②地理分析能力(主要指在掌握地理材料的基礎上,運用地理理論知識分析、解釋地理特徵及成因的能力);③地理應用能力(包括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運用學習策略的能力;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等)③地理創新能力(包括評價物象具有獨特、靈活的新觀點;對待事物,解決問題具有新的思路;問題的表達、決策和調研具有新的見解或成果)。

通過課題研究第1階段——對我校高1學生地理學習現狀的問卷調查的分析顯示:學生有比較明確的地理學習的目標和自信心,但在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自主性上存在不足,而地理的學習方法和好的學習習慣更是有待培養。鑑於此,我們此項課題研究圍繞學生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地理學習方法指導和地理創新能力的培養這3方面展開,藉以培養、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能力,做到"會學地理"。

3、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研究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地圖意識,主要有以下3個依據:

1、從現代教學理論看。

現代教學論突出思維教學,它着眼於學生的思維過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僅僅是熟知某些知識,而是要真正瞭解與此知識相關的1系列橫向與縱向的聯繫,以保證學生能真正地理解、掌握知識。地理學科有獨特的特點:知識聯繫特別緊密,如高中地理知識體系:要求學生能有地理知識的綜合彙總能力,而不是單1的掌握其中的某單個知識點,地圖是將知識彙總,明確其中聯繫的最好的工具。充分利用地圖能促使學生的橫向思維與縱向思維能力,能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能力,以及能發揮學生的逆向思維與想象思維能力。這些都符合現代教學理論。

2、從中學生的特點看。

中學生的年齡在13~18歲左右,現代社會的物質條件和文化條件促成了他們智力的早熟。中學生的智力發展突出表現在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發展。他們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觀形象作支柱特徵的概念,但要對此作全面的分析還有1定的困難。同時,隨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發展,他們從各種媒體獲取的信息和知識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新,自發的探索求知慾已經相當強烈。

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發展以直觀形象作支柱特徵進行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在地理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地圖的形象誘惑力,創設問題情景,滿足其探索求知慾,激發和保持學習興趣,形成自學能力和探究精神。逐步加強學生的地圖意識,提高地圖的認知能力。

3、 地理學科特點看。

地理教學大綱規定:地理的基本技能包括:(1)閲讀地圖的能力:地圖被稱為是地理的“第2語言”,學會閲讀地圖是學習地理的最基本的能力。新教材讓學生試做天氣預報員,激發學生讀圖興趣。(第2。5課活動);通過讀圖,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概念和地理分析能力(第1。4課活動、第4。6課活動、第4。2課活動);通過不同內容地圖的對比,説明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第3。3課活動、第4。8課活動)。(2)繪畫能力:新教材在這方面安排了較多活動,學生通過對課文的理解,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從而達到化解難點、鍛鍊繪圖技能的目的。例如:繪簡圖説明地球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的關係,(第1。4課活動)、繪製地殼物質循環圖(第1。6課活動)、畫水循環的過程及其主要環節的示意圖(第4。3課活動)。(3)計算能力:通過地理計算,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第1。5課計算時差活動)。由此可以明確看出,地理教學中對學生地圖意識的培養,是地理學科本身的必然的要求。

4、實施過程

(1)、前期準備工作

在進行課題正式研究之前,組織課題組的老師學習相關的理論,加強教師在這1課題中的主觀重視的意識,並設定課題計劃,調查分析班級的學生的學習情況,確定實驗班級,研究教材,照準研究的突破口。教師分工明確:譚延平、侯建成負責理論的原則把握;侯建成負責具體實施計劃的制定;張琳霞、陳春蕾負責課題各種材料及成果的整理;朱秋娥、王洪玲、宋彩萍負責地圖的收集和整理;湯國華、王文華、侯建成負責多媒體課件的製作和整理;所有成員各負1職,並協調工作。

(2)、實施過程:

1、把握地圖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a、認識規律原則:

地圖中的內容,多是學生沒有接觸的遠域的地理事物及其有關的理性知識,地圖教學須從形象的、感性的具體事物入手,以學生已有知識作鋪墊,採用啟發式,通過教師講解地圖,學生讀圖、分析、歸納、判斷等思維活動,完成從直觀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這1認識過程,獲取新的知識。例如,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佈及特徵,如果學生只讀課文,或只憑教師講述,是很難形成各自然帶的景觀特徵和空間分佈概念的。只有閲讀了世界自然帶的分佈圖以及各帶的自然景觀彩色圖(尤其是典型植被和代表性的動物圖)後,學生對自然帶的景觀和分佈特徵便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b、實際性原則:

地圖教學要結合學生生活、社會和知識水平的實際,注意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過高,否則會適得其反。例如講地圖投影,鑑於學生的數學知識,只能深入淺出地用切開桔子皮,把它攤平、變形的例子,來説明球面地圖畫成平面圖的變形,而不能按照地圖學的要求去講地圖投影。

c、。思想性原則:

新教材有豐富的思想教育內涵,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國情和國策教育的好材料。這1特點從地圖上得以充分顯示。教學中要強化地圖的德育功能,幫助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建設現代化祖國的雄心壯志。例如,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種種社會問題,教材中選用漫畫《苦難的母親》來加以説明。漫畫中把人類生活的地球比作母親。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地球母親拖兒帶女,疲憊不堪,無力承受子女過多的壓力,呼喚人類要控制自己,實行計劃生育。這幅漫畫主題明確,寓意深刻,只要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就能受到生動的思想教育。

2、培養用圖習慣,詳解讀圖方法,培養學生多種思維能力

在具體的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採取各中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有策略、有計劃地對學生的地圖教學進行指導和強化,並同時形成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

首先,要學生掌握讀圖基本程序,培養學生讀圖技能。讀圖要注意地圖的名稱、圖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線,以此確定圖的類型、地域範圍等。對地理圖像要有目的、有重點地觀察,善於多角度地對圖像進行有效分析,對觀察到的地理現象進行積極的思維,提煉出地理特徵、地理規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間聯繫的來龍去脈,達到準確理解圖像的內涵,從而得出正確結論的目的。使學生養成用圖習慣,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讀圖1般採取以下幾個步驟:(1)識別圖象類型,明確讀圖目的;(2)認別圖例,瞭解方向和比例;(3)認真讀圖,弄清問題;(4)自我檢查,相互交流讀圖結果;(5)師生討論得出結論。例如,講我國降水分佈特徵,應以地圖為骨架,通過讀圖-分析-歸納的教學過程,找到答案。首先,讀“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根據教材提出的讀圖要求,找出1600mm、800mm、400mm、200mm幾條等降水量線,用藍色筆描出後3條等降水量線。仔細觀察上述每1條線所在的地理位置、範圍大小,對它們的特徵及相互關係進行分析、歸納,從而明確我國年降水量空間分佈狀況及總趨勢: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通過讀圖活動,學生不僅對我國降水量的分佈規律會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會形成1定的空間概念,這樣的效果是文字敍述所不能比擬的。

其次,要利用“1圖多思、多圖並用”,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和歸納思維的能力。因為地理事物及多種地理要素常常結合在1起,相互之間有緊密的聯繫,這些聯繫可以通過地圖準確地反映出來,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對地理知識進行歸納、綜合,使學生學會1圖多思、1圖多用。每1幅圖都提出“是什麼?”、“在哪裏?”,直至解決“為什麼?”,這樣由淺入深、由表及裏,使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化,思維程度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培養;對同1幅圖要從多個角度進行觀察和思考,培養其發散思維能力。例如:“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示意圖”,若從生態系統組成角度來看,圖中4個方框分別表示哪1部分;若是從地殼物質循環的角度分析,圖中4個方框分別表示巖漿、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中的哪1個;若從水循環角度分析則又是表示海水、降水、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中的哪1個方面。這樣,經常性進行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訓練,對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將大有好處。多圖並用,就是重視圖與圖之間的聯繫,同時用幾幅圖來綜合説明、比較某些地理事物和現象,這在教學中可以更廣泛地加以運用。總之,地理教學中應注意多渠道地進行地圖教學,注意圖的變式,1圖多用,多圖並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地圖意識及思維能力。

第3,要注意整體性,注意化整為0,注意規律性,注意特殊性,培養辨證思維能力。地圖反映的是眾多地理事物、地理現象的空間分佈、相對位置、空間結構等。有時需要將其中某些組成部分分割開來,以突出某1空間或某1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空間,在讀圖時要求學生不能只瞭解1幅圖的概貌,還必須對圖中局部地區、個別事物有所認識、分析和了解。如在世界氣候類型分佈圖中,馬達加斯加島東部、中美地峽東北部、巴西東南部有熱帶雨林氣候分佈的特殊現象。

第4,訓練學生繪圖製表、缺圖補圖的技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繪製圖表、缺圖補圖”要求學生能模仿、記憶、想象,做到眼、手、腦並用,有利於加深對地理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也是讀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學生的動手繪畫過程,能加強對地圖的認識,從而達到強化學生地圖意識的目的。

第5,要學生掌握圖文變換的方法,着重提高讀圖分析能力。圖文變換主要是指數據表格與圖形之間的變換,通過變換培養讀圖能力,如針對人口、資源、氣象、工農業發展等方面的問題,通過圖文變換將餅狀圖變成柱狀圖或曲線圖,或疊加圖形或改變設問角度等方式提高讀圖分析能力。要善於通過讀圖、識圖獲得與某些熱點問題有關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資源、經濟活動等地理信息,並善於用這些信息聯繫已學過的地理知識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baogao/el3n9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