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政企專題 >

關於壯大發展我市農業經濟的思考與建議

關於壯大發展我市農業經濟的思考與建議

泰興市“十一五”規劃前期研究課題

關於壯大發展我市農業經濟的思考與建議

關於壯大發展我市農業經濟的思考與建議

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和要求,日前,我們組織有關人員圍繞“十一五”期間壯大發展我市農業經濟的思路、重點和對策進行了認真的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彙總報告如下。

一、我市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農業和農村工作放在首位,認真加強對農業經濟工作的領導。各級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總體目標,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放到突出位置,作為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重中之重來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目前全市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品種結構得到改良,優質高效農產品比重逐步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業效益增加明顯;區域經濟特色逐步顯現,優勢主導產業不斷壯大;林牧漁業在農業中比重、支柱產業、主導產品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均有所增加;產業化經營勢頭良好,農產品流通市場比較活躍;農產品質量建設從無到有,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

據統計:全市2003年作物總播種面積196.69萬畝,複種指數217.82,全年糧食總產量52.20萬噸,油料作物及蔬菜產量43.72萬噸;生豬飼養量154.5萬頭,家禽飼養量1754萬羽,山羊飼養量63萬隻,奶牛飼養量1062頭;養殖水面6.53萬畝,水產品產量1.64萬噸;全市有林地面積32.3萬畝,林木覆蓋率17.2%,活立木總蓄積量60萬立方米;常年白果產量4000噸,約佔全國總產量的1/3;銀杏樹佔地面積26.6萬畝。各項指標與2000年相比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2003年農民收入4093元,比2000年增760元,增加22.8%。農業的穩定發展為農民的增收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分析這幾年我市農業經濟的發展,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農業內部結構漸趨合理,增效顯著。

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是農民增收的一條主要途徑。近幾年來,全市在大農業內部着力提高多種經營及林業的比重。據統計:目前,多種經營產值佔整個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6.5%,比2000年增加9.3%;農民人均來自畜牧水產業收入450元左右,佔來自農業收入55%左右。種植業優質高效的經濟作物和油料作物面積擴大較多,低效作物種植面積有較大的壓縮。糧經比例達到59:41,種植業效益年均增長8.4%。

(二)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業科技水平有較大提高。

各級、各地積極優化種植、林、牧、漁各業的品種結構,加快了傳統產業升級步伐,提高了農業科技水平,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全市稻麥油良種覆蓋率達90%以上;三元雜交瘦肉商品豬推廣面達65%,優質率達到50%;家禽良種覆蓋率達100%;特種水產養殖面積達1.32萬畝,佔水產養殖總面積的20.2 %,特種畜禽、草食畜禽、優質果品、時鮮蔬菜也得到明顯的發展和提高。

(三)區域經濟特色明顯,優勢主導產業不斷壯大

經過前幾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幾個具有較大規模和特色的區域性主導產業。各地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種養項目,全市優質稻米、優質油菜、優質小麥、無公害及草食畜禽、銀杏經濟林發展迅速,漸成規模。其中雙低油菜、優質小麥面積比2000年擴大了近15萬畝和10萬畝,草食畜禽增長50%左右,其中奶牛飼養量是2000年的12倍,銀杏經濟林總面積達到12萬畝,擴大近8萬畝。

(四)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實質性進展。

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市場農業、規模農業、效益農業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並看好,投資創辦、經營訂單農業生產、畜禽和特種水產養殖、林果園藝種植、農產品加工銷售的人越來越多,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增加,產業範圍不斷向產前、產後延伸。全市的優質糧油開發、特種水產、經濟林果、花卉苗木、食草畜禽等主導產業的產業化經營有了較大的發展,形成了一批有較大影響的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的典型。如:市水產良種場的水產品加工;兆勝集團等銀杏系列產品的開發;市農科所的外向型蔬菜訂單生產;弱筋小麥訂單生產;“三零”麪粉、“金太陽”、“宏達”乳業、豬副產品加工;“恆鑫”腸衣等。

(五)農產品質量標準化建設進展順利。

農產品質量建設關係到農業經濟的生死存亡,近兩年來逐步得到了全市上下的普遍重視。市農業局在強化農產品基地、農業投入品和農業市場準入等方面管理的基礎上,着力構建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檢測體系,積極開展創建、申報、認證、檢測工作。共申報無公害農產品基地38個,申報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19個;對 8個農貿市場實行了市場準入。制定省級農業地方標準 7項、泰州市農業地方標準 10項,有機農業標準7個,企業標準40多個;正在建設和申報的市級以上標準化示範區19個。

(六) 農村勞動力培訓與轉移持續正常

據瞭解,目前全市共有培訓機構35家,2004年上半年共培訓8250人次。全市勞動力總數51.3萬人,已轉移34.8萬人(女性11.9萬人),佔勞動力總數的67.9%。僅市農幹校近幾年就舉辦電子操作工、電動縫紉工、家電維修、機電、農產品加工貯藏與營銷等培訓班共三十多期1708人,均實行了轉移上崗,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七)農業行政執法打假護農初見成效。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農資市場秩序的規範和整頓,嚴打農資違法行為,市農業行政執法大隊等部門依法執法,嚴格執法,嚴肅查處各類農業違法案件,有效地維護了市場的正常經營秩序,切實維護了農民的利益。目前我市農資市場秩序進一步好轉,無證照經營農資的現象明顯減少,農資經營者守法經營意識逐步增強,假冒偽劣產品得到有效遏制,農資產品質量明顯好於以往。

二、存在的不足和主要制約因素

(一)地區間農業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較大

部分地區幹部羣眾對新階段農業經濟發展的認識上缺乏深度和廣度,還沒有從戰略的高度來看待農業發展的現狀、機遇和挑戰。思想上的差距導致行動上的滯後。一些地方的傳統農業結構並未從根本上打破,結構調整單純依靠總量擴張,面積增減,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模仿性。

(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夠強,產業化進程有待進一步加強

一是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不強,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突出。大部分農產品仍以原料或初級產品進入市場,難以參與國內外大市場、大流通的競爭,難以抗禦市場和自然風險,效益較低;二是農業市場體系建設相對滯後,農業龍頭企業偏少、偏小,還不能與農户形成穩定的購銷關係和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對產業發展帶動作用較弱;三是農產品產業化項目規模小,特色項目少,由於生產規模小,銷路不暢,農業的比較效益較低,增收增效的效果不顯著,空間不大。除近兩年發展的大田銀杏外,上千畝的高效種植項目、幾百、千萬元產值以上的高效養殖項目還不多見;其它高附加值項目也比較有限。

(三)農民和農業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不高。

一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不完善。目前,我市圍繞貿工農、產加銷諸環節創辦的各類服務組織還處於起步階段,尚不能為廣大農民提供全過程、全方位、運作靈活的社會化服務。政府部門對市場調查、市場引導、技術培訓、技術服務還不夠到位,為農民和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能力還較弱,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二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運行機制和操作體系尚未完善。如一些有合適項目的農民因缺乏啟動資金而不能實施,農户貸款因無人擔保尚難操作;與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相適應的土地流轉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市政府制定的一些優惠政策有待進一步貫徹和落實;農產品收購過程中“優質優價”難以實施等等。三是農民經紀人隊伍、農村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的中介服務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 

(四)農業科技服務與農業經濟發展的新要求不相適應

一方面,目前我市農業科技隊伍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從事糧油和大宗多種經營的技術指導,對市場農業、高效農業、特色農業所需的技術和知識相對缺乏,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結構調整的需要還不相適應。一些農技事業單位、鄉鎮農業服務部門在實業化、系列化上探索不夠。另一方面,事業單位改革以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鄉鎮農技推廣體系的領導相對弱化,指導全市農業經濟的發展缺少最直接的抓手,多數鄉鎮農技人員工資無着落或不按時發放,有的忙於經營,致使技術指導、服務到位率也有所下降。

(五)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剛剛起步,有待進一步強化。

農產品質量建設的情況與國內外市場對農產品的優質化、多樣化需求還遠遠不相適應,放心菜、放心肉工程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加強,也迫切需要全市上下引起更高的重視和關注。

此外,信息不靈、流通不暢、市場秩序不夠規範、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業投入不足等都直接影響了農業經濟的健康和快速發展。

三、“十一五”期間推進我市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和發展重點

當前農業經濟的發展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時期,必須從戰略高度着眼,與農業現代化的目標緊密聯繫起來。我市農業經濟的發展應根據對各類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供需趨勢的預測,對本地優勢潛力作綜合分析,確定主體發展項目,逐步形成區域規模,發展產業化經營,實施龍頭帶動、名優品牌和科技興農戰略,不斷佔領和開拓市場,取得長遠的市場優勢和較高的經濟效益。

(一)基本思路:

按照中央、省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在保持糧食生產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我市農業經濟升級換代步伐。充分發揮我市自然資源和經濟、技術、區位優勢,積極主動與國際、國內市場接軌,把準市場需求與發揮優勢的結合點,因地制宜,加快主導產業、優勢產品、特色經濟的培育。以綠色產業起步,依託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流通和加工型經濟,實行區域化佈局、基地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開發、社會化服務。以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業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發展重點

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名、特、優、新品種。着重是集中力量圍繞本地區的主導產業、優勢產品、特色經濟制定規劃,落實扶持政策,強化協調服務。目前,我市已經初步形成了幾大優勢主導產業如優質稻米、優質小麥、優質油菜、生豬、銀杏,有的優勢和特色還相當明顯,但是發展重點不突出,未形成明顯的支柱產業,特別是名優主導產品不多,而且往往是有生產優勢,無商品優勢或經濟優勢不明顯。針對這種情況,今後的工作重點是:

1、培大培強優勢主導產業。

產品的市場競爭實質上是一種優勢的競爭。今後應突出重點,大力培育我市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瘦肉型豬、蔬菜、花卉、特禽、淡水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的特色種養業。按照“產業特色化、佈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營銷品牌化”的要求,加快農產品基地建設,形成較大規模集中連片的特色農業產業區、帶。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食品,努力提高優勢農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力。

2、提高農產品的轉化能力,推進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

圍繞主導產品的培育和壯大,大力發展與主導產業相配套的農產品加工業和科技、信息、流通、服務業,延長產業鏈。着重抓好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加快形成產業優勢。

第一,要培育造就市場主體,全面建設市場體系,搞活農產品流通。一家一户的小生產格局不可能使農民真正成為市場主體,難以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更難以實現農業經濟的最大效益。要統籌規劃,合理佈局,建設專業批發市場,拓展窗口市場,加大產銷地批發市場的開拓力度,探索各種現代營銷方式,完善農產品市場的配套服務功能和輻射能力。

第二、抓好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把市場信息、技術服務、銷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帶給農民。實踐表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是搞好龍頭企業,要重點解決我市龍頭企業偏少偏小和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的問題,搞好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增效。

第三、大力發展農民自己的“產加銷”一體化組織。着力形成“一個小組一個運銷大户、一個村一支運銷隊伍、一個鄉鎮一個運銷公司、一級政府一套市場專班、一個產業一個專業市場”的格局。

第四、鼓勵、吸引科研院所和技術服務部門以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與專業基地合作,或採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户的形式,提倡工農、工商聯手,處理好企業與農户的關係,直接發展“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化體系。

3、創新機制,努力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一是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在發展訂單農業的過程中,既要搞好規範、引導、服務、監督等工作,又要運用政策法規來規範訂單農業,使之健康發展。各職能部門應緊密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及時為羣眾做好政策諮詢、處理合同糾紛等服務,為訂單農業開闢一條快捷的行政通道。

二是建立功能齊全、覆蓋面廣的農產品供求信息網絡。建設重點是市、鎮兩級。要形成覆蓋全國、上接農業部信息中心,下聯各批發市場和優質農產品基地,外通國際農產品市場的信息大網絡。通過建立起高效的農產品供求信息網絡,促進我市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三是全市上下采取市場行為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對結和市場促銷活動,把本地的農產品及加工品如銀杏、生豬、稻米、優質弱筋小麥等打出去,提高市場覆蓋率和佔有率。

四是積極推進農技服務產業化。要通過創新服務產業機制,使現有農技服務無論在服務領域、內容、方式和水平上進一步充實、完善和提高,加快實行全程服務。通過發揮農技服務部門自身專長,與農户實行聯營制、股份制,建立和完善農業發展的技術體系,提高農業科技服務的社會化、產業化水平,從而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4、實施綠色農業戰略,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

目前,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實際上就是品種、質量的競爭,是科技含量的競爭。要在競爭中取勝,必須切實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只有通過加大農業標準化建設和農產品檢測、動植物檢疫工作的力度,建立起嚴格的科學合理的質量標準,才能真正實現農產品的優質優價,適應市場需求多樣化、產品用途專門化的要求,同時這也是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要確立優勢專業品種,實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生產加工水平。通過開發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提高品質和檔次,爭創名牌,擴大影響,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5、增強科技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促進和帶動作用

農業經濟的發展必須走科技興農的道路,要把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放在重要位置,這是增加產量、改善品質、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的必然要求。當前,一是加快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充分發揮園區人才、技術優勢和示範、帶動、輻射作用,加快農業品種、技術、知識更新的速度。二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治理,走可持續發展路子。三是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普及成熟適用農業技術等示範技術。四是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要進一步提高科技人員的生活待遇,改善科研條件,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開發和推廣優質新品種新技術的積極性,提高農業科技競爭能力。五是加強農業科技教育培訓。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農業技術培訓班,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使農民能掌握和熟練使用新技術、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科學素質。 

四、主要措施和工作目標

(一)繼續抓好糧食生產,優化和調整種植業結構

根據國家和省今後農業工作的總體規劃與要求,首要的是確保糧食穩定增產。江蘇省既是產糧大省,也是糧食消費大省,而且隨着人口增長和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多的糧食用作畜牧業和副食品工業的原料,糧食轉化量大,當前糧食過剩只是階段性和結構性的,必須保持糧食穩健發展。當然,糧食增長主要不是靠擴大播種面積,而是注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近年來,我市糧食種植比例下降,經濟作物種植比例上升,農產品優質品率不斷提高。但是,種植業及其品種結構調整的潛力仍很大,目前價低滯銷主要是種次質劣和大路貨品種,而質量高、品種優的一般還供不應求,所以要儘快提高檔次和品質,增加科技含量。今後要本着穩定稻、麥、蔬菜面積,抓好水稻、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的生產,優化調整現有作物的品種結構,積極發展名、優、特、雜糧生產,盡力擴大優質油菜、優質稻麥、優質蔬菜的種植面積,做大做強優質水稻、優質小麥、優質油菜及地下農產品產業。與此同時,積極推進糧油豆肥蔬菜化生產,培植和發展本地名優經濟作物,以此提高種植業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十一五”期間作物佈局上總體建議是:三麥面積穩定在50萬畝左右;水稻面積穩定在60萬畝左右;蔬菜面積穩定在20——25萬畝,設施蔬菜面積擴大到2——3萬畝;優質小麥擴大到30——40萬畝;油菜擴大到25萬畝左右;花生面積10萬畝;鮮食玉米2——3萬畝。但是,根據我市各地的具體情況,既要認識到糧食生產的重要,又要防止片面強調抓糧食生產的傾向,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

(二 )大力發展畜牧業,優化畜牧業品種結構

畜牧業發展程度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目前農業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一般超過60%,有的甚至達到70~80%。雖然我市畜牧業發展有較好的基礎,但總的發展水平仍滯後於發達地區,發展層次也較低,還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與空間。建議採取以下措施:(1)繼續鼓勵和支持農民積極發展畜牧業。畜牧業和畜牧加工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生產經營方面的靈活性,可以分散到農民各家各户進行,也可集中形成規模經營,我市部分畜牧產品價格低於國際市場價格,具有比較優勢,可以增加畜牧產品出口創匯能力。(2)深入調整優化畜牧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牛、羊、兔等食草動物,搞好農作物秸稈過腹利用,可以充分發揮植物秸稈資源的效能。禽類生產具有飼料報酬率高的特點,應積極發展禽類養殖,為市場提供種類多樣的蛋、肉食品。(3)加快畜禽品種改良,調整畜禽結構,改革飼養方式,全面推進畜牧業品種更新和技術更新。(4)要堅持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的發展方向,積極扶持和大力發展規模養殖經營。(5)加強畜禽防疫治病工作,開展重大畜禽傳染病的監測、預防,建立健全科學的防疫體系,有效控制畜禽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降低養殖户的生產風險。

(三)挖掘水產養殖業潛力,搞好漁業生產經營。

重點是立足現有基礎,不斷加大水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發展名、特、優、新品種的養殖;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水產品質量和產量;抓好水產品包裝、冷藏、運輸、保鮮和銷售工作,延長水體產業鏈;大力發展水產品精加工、深加工產業,提高水產業的綜合開發利用能力,提高經濟效益。着重圍繞江水養殖、稻田養殖、魚池混養特水、水產品加工等方面開展工作,在以下四個方面尋求突破。即:以江水暫養鰱、鱅魚為突破口,探索一套成熟的暫養技術;以南美白對蝦養殖為突破口,形成南美白對蝦養殖的規模化和產業化;以池塘設置網箱養殖斑點叉尾鮰為突破口,做大做強斑點叉尾鮰產業化經營;以池塘混養特水為突破口,提高常規養殖效益。着力建好沿江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

通過努力,力爭十一五期間畜牧水產業年均增長6%以上,到十一五期末全市畜牧水產業產值達15億元,全市畜牧水產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55%,上市無公害畜牧水產品佔總量50%,三元商品瘦肉豬推廣率達90%,佔生豬總量的60%,規模生產比重達60%以上。全市建立10個二元母豬擴繁場,以蘇太母豬為主的二元母豬佔欄存母豬60%以上;建立2個良種山羊繁殖場,全市波爾山羊種公羊100頭以上,山羊改良率達90%;建立5個地方優質家禽種禽場,優質家禽佔家禽總數90%。全市建立30個畜牧園區即5個萬頭豬場、10個20萬羽禽場、5個300頭羊場、5個300頭奶牛場、5個100畝漁塘養殖場。申報25個無公害畜水生產基地及產品。

(四)大力發展林業,搞好林業結構調整

長期以來,我市的林業生產發展相對比較緩慢,不適應農業結構調整和維護生態平衡的需要。雖然近幾年發展勢頭較猛,林業佔農林牧漁業的比重僅為4.2%,低於全國4.5%的平均水平,與建設林業大市的要求也不相適應,特別是作為我市優勢主導品種和特色產業銀杏的經濟優勢並不明顯,開發利用還任重道遠。部分果樹存在着品種老化、單產低、果品質量差等問題,所以要儘快實現經濟林建設上檔次、上水平的目標,提高林果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提高林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根據各地林業生產特點,在全市區分高沙土地區、沿靖地區、沿江地區和城郊四大區域,實施分區突破戰略。高沙土地區以銀杏生產為抓手,在挖掘宜林地資源,千方百計擴大林地面積的同時,不斷提高林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古銀杏資源發展生態旅遊。沿靖地區重點抓好銀杏幼林撫育和銀果間套種工作,加快建設名、優、特、稀果樹生產基地。沿江地區的重點是抓好生態防護林建設,並做好江堤綠化、美化工作,發展江堤旅遊。城郊地區以城市林業和花卉業為突破口,鞏固提高現有林業建設成果,擴大花卉生產面積,提高生產水平,做好主城區的後花園。在搞好林業綠化的同時突破林業加工和產業化發展。通過努力,力爭 “十一五” 期末有林地面積:37.6萬畝;森林覆蓋率:20%;活立木總蓄積量:93萬立方米;森林採伐量:年均952立方米。主要產品產量:銀杏:年均 10萬株;楊樹:年均 100萬株;白果:年均4000噸;蠶繭:年均287張。加工白果2000噸,銀杏葉1000噸,產值2億元;林產品加工產值達3億元以上;林業總產值佔農業總產值達到8%。

泰興市農業局 王亞國

2004年10月18日

標籤: 壯大 我市 農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zhengqi/9dl39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