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關於我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調查

關於我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調查

農業是安天下的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三農”的問題是關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為摸清我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現狀,找準存在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今後一段時間的政策和措施建議,我們會同縣農委、林業局、畜牧局、供銷社等多家部門組成專題調研組,就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情況開展了專題調研。在廣泛座談走訪的情況下,重點對部分鄉鎮、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種養大户和農民進行了實地摸底調查,廣泛聽取了意見和建議。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關於我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調查

一、我縣農業和農村工作現狀

近年來我縣農業農村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新農村建設為統攬,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以實施“三百工程”為載體,以推進四大主導產業為抓手,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保持了較好發展勢頭。

(一)農業與農村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較好

XX年全縣農業經濟總產值達到32.5億元,比XX年增長68%;農業增加值達到19億元,比XX年增長53.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954元,比XX年增長44.2%(農民人均純收入從XX年的3715元增長到5954元),實現了年均兩位數的增長;農業耕種收機械化率達到31.5%;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增長率達到30%;農產品基地增長率達到11%;農村土地規模經營集中度達24.5%。

主要指標完成情況表

年度農民人均純收入(元)增加百分值(%)農業總產值(億元)增加百分值(%)農業增加值(億元)增加百分值(%)

XX455322.5627.41216.089.9

XX538818.34295.817.6810.01

XX595410.5032.512.07197.47

(二)農業四大主導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1、10萬畝蔬菜基地推進有力。根據重慶市委、市政府打造“西部綠色菜都”的總體部署和要求,我縣承擔了“渝遂高速公路(銅梁段)10萬畝市級蔬菜基地建設”任務。到XX年,我縣已經完成“渝遂高速公路(銅梁段)10萬畝市級蔬菜基地建設”任務6萬畝。重點打造平灘、高樓、安居、南城4個萬畝一級重點建設基地,輻射帶動侶俸、太平、白羊等蔬菜基地的發展。今年3月25日,重慶新世紀超市與銅梁安居鎮農業服務中心簽訂了萬畝蔬菜基地營銷協議,按照雙方簽訂的協議,農民專業合作社每年的蔬菜種植面積至少要保證在1萬畝以上,新世紀超市每年在銅梁安居鎮採購蔬菜1萬噸左右,以保障市場供應。今年年初,我縣高樓鎮蔬菜基地已經市農委審核推薦,上報列入國家級露地蔬菜標準園(創建)。

2、紙料竹木基地進一步擴大。XX年實施森林工程以來,全縣完成以撐綠竹、巨尾桉為主的速豐林基地建設10萬畝。其中:撐綠竹3萬畝,巨尾桉7萬畝。截至目前,全縣用材林面積達到20萬畝。據測算,成林後撐綠竹每年每畝產量按3.5噸計算,全縣每年產量可達10萬噸;巨尾桉5年一個輪伐期,每畝產量按13噸計算,5年巨尾桉總產量可達91萬噸,平均每年每畝產量可達2.6噸。按撐綠竹每噸440元、巨尾桉每噸560元計算,種植撐綠竹每畝產值可達1540元,農户每年每畝純收益800元以上,種植巨尾桉每畝產值可達1456元,農户每年每畝純收益820元以上。

3、水禽工程順利推進。一是切實抓好生態養殖園區建設;二是着力建設6個基地鄉鎮和14個重點鄉鎮的水禽工程;三是逐步建立“水禽田間水養向工廠化旱養、大户養殖向小區養殖、小區養殖向標準化質量安全體系建設”轉變,確保水禽持續健康發展。XX年家禽出欄2300萬羽,其中水禽出欄1800萬羽,存欄980萬羽,禽蛋產量達到38000噸。

4、蠶桑工程保持平穩。目前,全縣有優質桑園7萬餘畝、桑樹7000萬餘株,建成以安居涪江流域和小安溪流域為核心的高效生態桑園萬畝示範片2個,萬擔繭鎮(安居鎮)一個,千擔村、百擔社一批,有養蠶農户4.2萬户。XX年發種29315張,產繭115萬公斤、實現蠶業收入2314萬元,行業總產值1.25億元。發種、產繭、蠶業收入無論總量還是人均佔有量均居全市前列 。

(三)農業產業化效果明顯

近年來,我縣在着重抓好農業四大主導產業的基礎上,同時統籌抓了優質生豬、優質草食牲畜、名優水產和優質中藥材、花卉苗木等農業產業化百萬工程生產基地建設,有力地促進了我縣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

1、以“重慶市100萬頭出口瘦肉型生豬項目”為依託,做大做強生豬產業。一是建立滿足全縣生產所需的生豬良種繁育體系,重點支持建設父母代種豬場和雜交制種場,逐步實現養殖自給和就近調運,從而降低養殖成本和疫病風險。XX年全縣引進優質良種種豬1.8萬餘頭。二是大力發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積極推廣養豬業與種植業結合的立體生態養殖示範。全縣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有510場(户),全縣現有年出欄500頭以上生豬規模養殖場23個,可新增年出欄生豬近3萬頭,成立舊縣旺源生豬養殖合作社1個。並對所有規模養殖户建立養殖檔案,做好跟蹤服務和產品質量監控;三是積極抓好能繁母豬保險工作,有1.7萬餘頭能繁母豬參加了養殖保險。XX年生豬飼養量為97.5萬頭,比去年的80.3萬頭增長21.4%。其中:能繁母豬達到3.9萬頭,比去年的2.1萬頭增長86%;生豬出欄為62萬頭,比去年的58.1萬頭增長6.7%,佔年初任務61萬頭的102%;存欄為36萬頭,比去年增長1.7%。

2、以“兩社兩化”為支撐,抓好鵪鶉產業發展。

銅梁縣富源鵪鶉養殖專業合作社於XX年2月成立並註冊,現有入社社員113户,投資金額約800萬元,有養殖場約1XX平方米,並有專門的孵化場所和設備,整個專業合作社覆蓋了舊縣鎮、水口鎮、土橋鎮以及合川、大足等地,共養殖鵪鶉200多萬隻,每天產蛋約100多萬枚。該社實行合作經營、分户飼養、獨立核算,統一提供種苗、統一購進飼料、統一組織銷售鵪鶉蛋、統一飼養技術。如今,該專業合作社產品,佔重慶鵪鶉市場75%的份額,成為了重慶地區最大的鵪鶉基地,取得了重慶市場鵪鶉蛋的定價權。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客商也紛紛前往洽談供貨協議。目前,該社正在申請註冊商標和訂製包裝。

3、水產養殖和中藥材種植發展態勢良好。目前,全縣水產養殖水面已超過12萬畝,預計全年產量在15000噸以上,其中優質品種在30%以上,現價產值在1.5億元以上,全縣農民人均收入近250元。XX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已近10000畝,其中規模種植面積已有5000多畝。

4、農業產業化經營蓬勃發展。一是加大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培育。特別是加大了銅龍食品、益星食品、沙星生態食品、天廚天雁食品、百樂維克動物藥業、安居絲綢、益農禽業等八家市級龍頭企業的培育;同時發展壯大了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延伸了產業鏈條,這對我縣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起到了強勁的拉動作用。XX年,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收入近20億元,其中市級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達到9.5億元。目前,全縣有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8家,其中市級8家,縣級70家;全縣有各類農村專業大户近8500户,其中新發展500户。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行業可以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5萬餘人。

二是農業產業化發展亮點呈現。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引進業主投資。水口、南城、慶隆等鄉鎮、街道都有較大規模的業主前來投資種植蔬菜、水果和承包水庫等項目。休閒觀光農業發展勢頭好。土橋鎮和雙山鄉都圍繞觀光農業做文章,帶動發展農家樂等農業旅遊項目。如土橋鎮決定建設萬畝生態蓮藕基地,引入蓮藕深加工企業及發展鄉村旅遊等方式統籌城鄉,把土橋蓮藕打造出一個品牌。“龍鄉蓮藕”的商標正在申請註冊之中,並着手申報qs綠色環保食品質量認證。新橋蓮藕產業發展將在種植、銷售蓮藕的基礎上,推動農家旅遊、實現蓮藕深加工,生產出荷粉、蓮子、荷葉茶等系列產品,並通過qs標誌認證,向蓮藕產業化發展。

(四)糧食生產穩定發展。根據縣統計局和農情調查數據分析,我縣XX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完成90.388萬畝,總產達到35.52萬噸。油菜種植面積為59250畝,總產8295噸。

二、農業農村工作存在的問題和麪臨的挑戰

農村改革已走過20多年光輝歷程,它為我縣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隨着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我縣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

(一)發展現代農業資金投入不足,投入方式和投入環節不夠科學合理

1、從資金投入結構來看:

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農林水利、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農村社會事業三方面的投入嚴重不均衡。由圖1可知, XX-XX年縣級以上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着重體現在農、林、水利方面,其投入比重佔到66.1%,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投入資金最少,不足總投入資金的3%。XX-XX年縣級財政支農資金在農林水利、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及農村社會事業投入比重分別為36.1%、38.0%、25.9%,三者投入相對平衡,但稍偏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這對縣級以上資金在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上的不足有一定彌補,但只是杯水車薪。並且,這種不均衡出現了逐漸加大的趨勢(見圖2),XX年至XX年,支農資金在農、林、水利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但對本就薄弱的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卻逐年減小。

農技推廣、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業科學投入偏低,行政事業費偏高。農技推廣、農業綜合開發XX年至XX年,支農資金投入比重偏低,分別是1.7%、5.3%、3.5%和4.1%、2.9%、2.1%。農業科學總投入更加匱乏,雖然縣級XX年大幅度加大了這方面的投入,但其三年總投入資金為103萬元,僅佔支農總投入資金的0.1%,遠不足耗費性的農林水利等部門一年的行政事業費。農技推廣和農業科學投入的邊際產出效益遠遠大於基礎性建設及支農支出,但目前出現的嚴重偏低狀況,使得我縣農業科學技術發展難以突破。

2、從資金投入的總量上看:XX年到XX年投入到農口部門(農業、水利、林業、農綜、扶貧、供銷、鄉企和氣象等)的資金為76181萬元,其中縣級投入15065萬元,縣級以上為61116萬元,縣級投入僅佔近20%;農村社會事業投入(教育,科學,文化,體育、計生、新聞、社會保障和農村消費等)40205萬元,其中縣級投入佔10749萬元,縣級以上投入為29456萬元,縣級投入佔27%。各部門資金投入各自為政,項目獨立建設,項目區域自行規劃。

綜上所述,我縣在農業的投入上遠遠不能滿足發展現代農業、壯大農村經濟的需要;在投入環節上,撒胡椒麪,零星分散,沒能集中成拳,集中投放,發揮更大的效益。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規模經營不大,土地流轉率低,機械化率不高

一是缺乏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長期性和艱鉅性的正確認識,抓抓停停,左右搖擺,抓不到底,產業熱點轉換快。二是投入不夠,產業發展原始、粗放、落後。三是對農產品的深加工不力,產業鏈條短,沒有深入、有效地挖掘資源潛力和經濟效益。四是產業未整合,品牌未打造,沒有形成有力的龍頭帶動;沒有主動對接市場,走市場化道路。五是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不平衡,土地流轉率低,機械化率低,一些農民傳統意識依然很濃,把土地當“命根子”,即使在外打工或者已有其他固定收入,無力經營土地,寧可土地撂荒也不願意流轉。這些問題直接表現為我縣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一家一户自行耕作的傳統農業,部分土地撂荒閒置,造成資源浪費。

(三)農民勞動技能低,綜合素質不高

據不完全統計,我縣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國中水平。流出就業非農行業的基本是年富力強、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精英”,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含量和勞動技能較低的兒童、婦女和老人,進一步從總體上降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留守農民素質,導致農民的科技意識、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不強,仍然沿續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習慣,思想觀念保守,在尋求項目和資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給以扶助,“等、靠、要”思想相當嚴重。相當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農為本的生存觀念和温飽型目標,小富即安,脱貧致富的心理預期不高。如高樓鎮蓮花村,全村2946人,在家不足900人;全村黨員95人,外出打工56人,在家黨員40人中60歲以上就35人,佔87.5%。在家這部分黨員和村民文化程度偏低,普遍是初小文化程度,勞動技能低,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四)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貧富懸殊較大,農民持續增收的機制尚未建立

據統計年報顯示,我縣近三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到城鎮居民的40%,城鄉居民貧富懸殊較大。(見城鄉收入明細表)

銅梁縣XX年——XX年城鄉收入明細表

單位:元

年份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農民人均收入占城鎮比率%

XX年455312306775336.7

XX年538814122873438.2

XX年595415503954938.4

在我縣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後,卻存在着不斷擴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本應把優先發展工業戰略和城鄉差別戰略,調整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進而轉向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戰略上來,但在城市利益集團的壓力下,在市場取向體制下,當市場追求效率時,政府在宏觀政策上仍向效率傾斜,繼續用計劃方式把資源從農村投向城市,導致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分配原則的偏向,實踐中造成社會成員享有憲法意義上的生存與發展權在事實上不平等,突出表現就是公民受教育機會不公平和就業機會不平等,而這正是分配起點不公平的根本原因,繼續存在“城市傾向”。而另一方面,農副產品價格持續低,農民增收難,農民收入低,多元增收的局面還未形成,阻礙了農村建設的步伐,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加劇了城鎮與農村的矛盾。

三、對我縣今後一段時期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考及建議

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目前,我縣農村正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過渡階段,面臨着消除絕對貧困、推進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的歷史重任。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推進我縣現代農業,促進我縣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

(一)進一步增強做好“三農”工作重要性認識,切實加強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

黨的xx大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自XX年以來,中央連續發了7個一號文件,凸現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政權鞏固中的戰略地位和極端重要性。當前,經濟社會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三農”工作面臨許多新機遇新挑戰。必須把握當前發展階段的新特徵,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順應農民羣眾的新期盼,抓住用好當前重要戰略機遇期,切實做好新形勢下農業農村工作。中央反覆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因此,對待“三農”問題,不能只算經濟賬,更要算政治賬、社會賬、生態賬、歷史賬。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積極順應廣大農民羣眾求發展、謀幸福的強烈意願,從建設現代化銅梁農業的戰略高度來認識“三農”工作的重要性,要站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來謀劃和推進“三農”工作,使“三農”工作更好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那是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做好農業農村工作是加快城鄉統籌發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現階段我縣面臨的重大課題。

縣委、縣政府要進一步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始終堅持黨管農村工作的原則,切實加強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堅持將農業農村工作納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科學規劃,強化責任,加大投入,嚴格考評。真正把主要精力用在謀劃“三農”工作上,形成黨政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部門協作配合抓,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整合投入資源,發揮支農惠農政策的導向和激勵作用

增加農業投入,是建設現代農業、強化農業基礎的迫切需要,也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重要舉措。縣委、縣政府要切實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要建立“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實施“工業返哺農業”,堅決貫徹執行中央一號文關於“三個高於”(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建設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落實到位,建立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實實在在為農民辦一些實事。

在投放部門和投入環節上,堅持將項目開發與產業開發、區域政策與行業政策、基礎設施建設與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有機結合起來,統籌安排農業投入資金,農委、水務、畜牧、林業等農業資金投入要全盤策劃,全縣規劃,打政策組合拳,統一規劃建設,實現效益最大化。發揮支農惠農政策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建立持續穩定的農業政策,不斷鞏固、完善和加強,逐步形成目標清晰、受益直接、類型多樣、操作簡便的農業補貼項目,優化支農結構,着力改善農業設施,擴大農業補貼規模,對轉移效率相對較高的農業補貼項目,在經費和設施設備上給予了一定的傾斜。

(三)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

長期以來,我縣新的農業科技得不到廣泛推廣使用,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高,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不高,對新技術難以掌握,一些農民不敢冒險使用自己不瞭解的技術和成果。因此,加快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素質、讓眾多的人都享受到科學務農的實惠。要通過培養科技明白人,舉辦農業科技示範點、示範園等手段,提高農民接受新科技、使用新科技的積極性。

一是積極實施“陽光工程”培訓。農民創業培訓是實施“陽光工程”培訓項目的重要內容。以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培訓質量為目的,推動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在“陽光工程”農民創業培訓中的應用,大大地激發農村學員學習興趣,帶動課堂教學的生機和活力,促進教學手段的生動化、形象化、多樣化、可視化,推進全縣“陽光工程”農民創業培訓教學課件的系統化、標準化和模塊化,紮紮實實讓培訓取得明顯效果。一方面勞務輸出,壯大打工經濟,實現勞務增收;另一方面提高在家務農人員文化素質,提高接受和使用新技術、新方式能力。

二是加大科技宣傳力度。採用電視、廣播、科技趕場、院壩會、發放宣傳資料、接受科技諮詢等方式,廣泛宣傳農民適用的,先進的,易於掌握的農業“哈巴”技術,讓廣大農民一看就會,一聽就懂,一用就靈,提高單產,節約成本,省時省力,大大提高農村科技推廣普及率。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對農村推廣新型適用農機、農具以及基礎設施設備建設,給予補貼和支持,普及農民使用新技術勞動成果,大大提高科技應用效果,取得較好經濟效益。

(四)科學規劃,合理佈局,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

以統籌城鄉發展、夯實農業農村基礎為主題,以10萬畝蔬菜基地建設、10萬畝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20萬畝林漿紙一體化建設為支撐,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把我縣早日建成以一圈(以縣城為中心的休閒體念農業,含巴川辦事處、南城辦事處、東城辦事處、太平、侶俸、土橋、平灘和水口)、一帶(安居、高樓的蔬菜觀光農業)、一長廊(以舊縣、蒲呂、慶隆、虎峯、大廟、華興、安溪、永嘉為中心的休閒觀光長廊)為基本架構的城郊都市型農業示範區。

着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羣示範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户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緊緊圍繞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圍繞富民強縣目標,優勝劣汰,用主要精力和必要財力支持重點產業的發展,讓產業發展的措施和方法更加科學。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項目組合、市場引導的機制,在一些優勢產業上形成公司+基地+農户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同時一些產業形成併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作用,在銅梁發展出“叫的響,效果好,能帶動,上規模”的幾個特色優勢產業,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以產業發展帶動土地流轉,注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規範管理,對全縣農村土地流轉合同採用統一合同範本,減少合同糾紛隱患;對土地流轉達到一定規模,用於主導產業發展,由縣裏完善基礎設施,並給予一定的產業發展補貼。通過產業發展,土地流轉,提高土地的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五)建立農民持續增收機制,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

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建立農民持續增收機制,關鍵是要貫徹落實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着力培育新的增長點,加快改革步伐,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一要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這是增加農民收入的現實途徑。二要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這是保持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的根本之計。要準確把握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特徵、農民羣體在城鄉之間加速流動的新趨勢和農民收入增長的新變化,積極適應市場需求、產業結構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的要求,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把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流通、加工和服務業領域,向第二、第三產業要收入。三要認真落實中央強農惠農政策,為促進農民增收創造寬鬆的政策環境。國家逐年提高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同時,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業和農村的比例穩步提高,對農村道路、農村水電、農村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加。

從城鄉社會保障看,農村醫保、低保、養老保障制度要進一步完善,依附在城鄉户籍制度上的各種政策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成為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重要制約因素。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牢牢把握加強“三農”工作這個根本立足點,推進“户籍制度改革”,推動資源向農村配置,使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加快推動城鄉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努力實現由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的新格局轉變。

統籌城鄉發展是破解“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堅持規劃引領,沒有一個科學的規劃,就會出現折騰和反覆,造成巨大損失和浪費,甚至錯失發展良機。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創新規劃理念,緊緊圍繞全縣總體佈局,把城鄉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抓緊編制統籌城鄉發展全域規劃。規劃要突出銅梁的的特點,在空間上,按照發展性、相融性、共享性的要求,科學規劃佈局三個辦事處、若干重點鎮、骨幹鎮和農村大社區,形成分工明確、梯度有序、開放互通的城鄉空間結構體系;在時間上,按照循序漸進、重點突破、分步實施的要求,把近期目標、中期目標、遠景目標結合起來,為未來幾十年的發展留足資源和空間;在內容上,按照城鄉統籌、協調推進、共建共享的要求,把城鎮產業特色、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配套等納入總體規劃,形成規劃佈局合理、產業特色鮮明、公共服務配套、責任分工明確的城鄉一體化規劃格局,為統籌城鄉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標籤: 我縣 農村 農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49jo0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