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教學感悟:老師,你是教材的“傳聲筒”和“複印機”嗎

教學感悟:老師,你是教材的“傳聲筒”和“複印機”嗎

我們先來看一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

教學感悟:老師,你是教材的“傳聲筒”和“複印機”嗎

某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對語文教材的《完全解讀》,比教參內容更豐富、更全面,自然成了教師授課的法寶。可是很多聰明的學生找到了“竅門”,自己也從書店買來一本,放在案頭,教師所教的內容都在裏面一目瞭然,上課輕鬆多了。這讓許多老師苦悶不堪,自己所要講的學生都知道,課還怎麼上?於是,在一次嚴肅的語文組會議之後,大家統一口徑,毫不客氣地下了“封殺令”:誰擅自購買《完全解讀》,就是違反學習規定,要嚴肅處理……

記得剛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無奈地笑了。我甚至想,如果離開課本和教材,我們的老師憑什麼站上講台呢?

無疑,教材是教師們手頭最重要的資料,長期以來,它成了教師走路的“枴杖”,離開教材,教師就會一片茫然,手足無措。於是,許多教師滿足於做教材的“傳聲筒”——備課就是把教材中涉獵的東西原封不動地搬過來,而上課就是將這些東西原封不動地搬給學生,不去注意研究學生,不去深入探討教材的體系與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造成思維僵化,模式僵化,內容僵化。於是,語文老師做出集體“封殺”的決定,無非就是給自己“留條活路”!

難道,課堂中的教師僅僅承擔着教授知識的責任嗎?顯然不是,除此之外,教師還擔負着開發學生智力、塑造學生靈魂的重任,教學中應當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目標,創造性地運用教材。

新課程改革中有個説法,叫“用教材教”,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看起來像是文字遊戲,但仔細琢磨,意味大不相同。教材的編排水平再高,其承載的信息也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課程標準》中對教材編寫意圖説明的同時,真正消化教材,既讓教材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約束和限制,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教師也是教材的開發者,要參與到教材的再編寫中,大膽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根據學生的實際增刪、調整教學內容,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對教材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對教學內容作綜合化地拓展滲透。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再生無限,於“滯後”的教材中開掘鮮活,在“片面”的教材中構架完整,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從而激發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和意識。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比教科書的編者看得遠多了。如果僅滿足於照本宣科,遲早會遭到學生的摒棄。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依據學生情況而定。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教材上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教育富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我們面對的學生,各有各的特色。就是在同一個班,學生與學生之間也不一樣。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差距那麼大,不可能編排出適應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學生的教材。哪一種教材最適用於學生?就算是選到了最適用的教材,教學質量還要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創造、實施的質量和效果。瞭解是教育的前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須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心理特徵、學習規律而定。有的教師認為新的教材比原來好教了,因為教材內容相對舊教材簡單了許多。其實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認識。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並沒有降低,之所以給教材留下更多的“空間”,目的在於給教師和學生提供創造性使用教材的機會。教師要在教材的基礎上,根據需要,適當補充和拓展內容,這樣才是正確使用教材的方法。由此可見,新教材不是簡單了,反倒是“複雜”了,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還要考慮實際的教學資源。多數教師教學中往往更關注的是硬件。諸如教學場所、實驗器材、多媒體教學手段、網絡技術、圖書、教具、學具等等。凡是提到教學效果、教學質量,總是先比硬件:人家學校有什麼,我們學校沒有什麼,所以……他們常常忽視軟件的重要性:如學校領導忽視管理、忽視師資培訓、教師忽視對理論的學習等。殊不知優越的硬件設備只有在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下,通過教師努力,才會發揮出更大的效能。所以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一定要依據所在學校的教學資源而定。在新一輪課改理論指導下,要力求用最樸實的教學資源及手段去上最好的課,才是依據教學資源靈活創造教材的最好做法。一味追求教學硬件“上檔次”,或因學校硬件設備滯後而苦惱於教材的“難教”,都不是正確的態度。傳統的掛圖、教具、學具等依舊應充分而合理地使用。

教師自身的教學特長也可以決定對教材的創造使用。再好的教科書,不好的教師也難以教好。不好的教科書,有好老師一樣能教好。搞好教學工作的關鍵取決於教師素質。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特長。有的擅長美術,有的擅長音樂,有的擅長朗讀,有的擅長板書,有的擅長運用多媒體手段。充分發揮教師的特長,更有利於教師用自身形象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更便於挖掘教材的內涵,為學生學習活動提供有效的服務。課改的變動性、多樣性,要求教師是一個決策者,而不是一個執行者。而決策者的直接表現就是創造性地教學。有的語文老師上課,帶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生活,記錄生活;有英語老師打破教材侷限,把學生感興趣的一些內容,如體育明星、影視明星等編排成英語文章讓學生來學習。這些都是一個教師創造性的體現,也是一個教師個性特長的體現。單純地“執行”教材僵化的內容,也會使教師的個性被抹殺。

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包括變更教材體系,調整教材順序,摒棄和添加某些內容,甚至自編教材。創新的最終着眼點是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其創新能力。畢竟教材並非盡善盡美,許多內容及教材要求完全可以根據實際進行再創造。在實際教學中,應體現三個字:

探——教材內容的編排往往是循環上升的,有的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實,不要小看學生的能力,在很多的地方,順其自然地向深處走一點,常常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擴——教材的內容更新遠遠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教師要善於對教材進行及時地彌補和更新,增添最新的資訊,作為對教材內容的擴展,既讓學生感興趣,又擴大學生的視野,可謂一舉兩得。

引——新課程強調開放,教師不能拘泥於死板的教材本身,要善於引導學生走出教材,到廣闊的社會空間中實踐和認證教材傳遞的信息,多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諸如蒐集、整理、專題研究等開放度較高的活動,也是對教材創造性使用的重要手段。

教學中的創新,哪怕是一點變革,都會在學生中引起更大範圍的變革。作為“對話者”的教材不是一個“確定的權威”的守護者,而是一個可能性的創造者。它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開發和創造的一個“藍本”,只有跳出它的狹隘,不斷批判,不斷豐富,才能真正實現新課程的要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69rlr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