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後感 >

《無聲的告白》讀後感:“與眾不同”還是“融入眾人”

《無聲的告白》讀後感:“與眾不同”還是“融入眾人”

讀書是豐富精神世界最佳的方式,告白有很多種方式,有一種事無聲的,閲讀《無聲的告白》會有很大感想,無聲的世界,是怎麼樣的世界,看看作者的感悟。

《無聲的告白》讀後感:“與眾不同”還是“融入眾人”

我似乎有兩種矛盾的心理狀態:一方面我渴望自己能夠“與眾不同”,成為人羣裏最優秀、最特殊的那一個;另一方面,我又希望自己能夠“融入眾人”,從而規避作為一個異類所要遭遇的排擠和嘲諷。

若仔細想起來,這兩種情況其實是並不矛盾的。

“與眾不同”可能有兩種方式,分別是向上的和向下的。當你處在向上的模式中的時候,這樣的“與眾不同”帶來的是別人的仰望、崇敬和羨慕。你可以享受這種相對高的位置帶來的心理上的滿足感。相反的,當處於向下的模式中的時候,帶來的則是孤立、嘲笑和挖苦。這兩種情況可能都是孤獨的,前者雖受人仰視、甚至巴結,但是那些人從來都不能真正地理解你的內心;後者的處境似乎更加艱難,根本沒有人試圖走近他們,他們像是在一個牢籠裏面,必須足夠強大才能不被打倒。

小説中的詹姆斯·李是典型的後者,所以他始終想要“融入眾人”,他不説中文,不提父母的出身和工作,假裝和那些白人們一樣。至於瑪麗琳,她確實是處於一種向上的模式中,然而似乎她並沒有受到別人的仰望,相反地,那些同班的男生們會對她惡作劇,她的母親也不希望她追尋所謂的夢想,認為她只要做好一個家庭主婦就可以了。

我可以理解那些男生們的行為,但是我暫時無法明白其背後的道理。至於瑪麗琳母親的想法,是容易解釋的。在此之前,我先講一個關於我父親的故事。父親出生於農村,從小成績也都不錯。由於上學晚,讀到高三的時候已經20歲了,兒時的玩伴都已經工作好多年,有的甚至已經成家了。祖父是個焊鐵匠,他並不希望父親繼續讀書,認為讀那些書毫無用處,不如跟他學習技術工作賺錢。兩者的矛盾逐漸加深,最後父親三次大學聯考失敗,也沒有選擇祖父為他制定的未來。父親在他的玩伴中成績出色,是一種向上的“與眾不同”,這也給他帶來了很多心理上的滿足感。而在祖父看來,二十多歲的男人不能成家立業,還在讀書,無疑是一種向下的“與眾不同”,不如“融入眾人”之中,尋求一份穩定的工作,然後在這樣的工作中出人頭地。瑪麗琳和她的母親也是一樣,她們擁有自己不同的價值體系,所以才會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在瑪麗琳看來,學業優秀,成為醫生,成為比男性更優秀的醫生是向上的“與眾不同”,是她努力追求的東西。而在其母親看來,這些不是一個女孩子應該做的事情。女孩應該相夫教子,她本人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失敗(與丈夫離異),因此她希望女兒能做得優秀。

這兩種價值體系哪種是正確的呢?我恐怕很難説成為醫生要優於相夫教子。但是在這個具體的事例中,我認為瑪麗琳的價值體系是更優的。因為她的價值體系是通過自己的學習判斷得到的。而她的母親,我可以揣測,似乎並沒有真正經過自己思考的價值體系,正因為自己思考的缺失,她只能依附於大眾的標準,認為女人應該相夫教子。

然而,似乎悲劇的事情是,即使經歷了自己的思考判斷,確立了自己的價值體系,人們還是經常不能夠踐行此道。有的人出於怯懦,害怕別人的不理解和諷刺,從而違心的選擇了眾人的道路。也有人,比如瑪麗琳,為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所迫(瑪麗琳是因為懷孕,實際上可能有更多的原因,比如生存壓力),最終也並不能夠走上自己希望的道路。

本文作者:冰原

公眾號:爺爺奶奶讀書會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爺爺奶奶讀書會”一個專注發佈原創書評與生活隨筆的讀書共創平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duhou/vlvlq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