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彙報體會 >工作彙報 >

淮濱國中迎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創建工作彙報

淮濱國中迎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創建工作彙報

濱淮實驗學校位於黃海之濱,與327省道毗鄰。學校創辦於1958年,佔地面積23480.37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6894.64平方米,教學及輔助用房3135.98平方米,運動場地面積10972.60平方米,現有教學樓5幢,宿舍樓3幢,千人餐廳1幢,省級實驗室6個,學生機房2個,計算機102台,生機比10:1,教學用計算機123台,師機比1:1.2,多媒體教室30個,電子閲覽室1個,圖書室、閲覽室各1個,擁有優質圖書30368冊,校網絡管理中心,300米環形塑膠跑道及100米直道田徑場等,現有21個班級,學生1008人,在編職工101人,其中專任教師94人,縣級以上骨幹教師10人,教學設施齊全,辦學條件達到省教育現代化Ⅱ類標準。

淮濱國中迎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創建工作彙報

學校堅持“相信每一位學生,關愛每一位學,賞識每一位學生”的理念,以“對學生一生負責,對社會一代負責”的宗旨,踐行“學校與教師共發展,教師與學生共成長”的願景,成功嫁接“洋思”、“杜郎口”經驗,並結合本校實際,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努力探索教育、教學及管理新模式,初步形成國家、省、市、和縣校級課題研究體系,先後有省、市級5個課題結題,其中面向全體,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知識點達標驗收”的做法,在全縣推廣。學校積極強化校本研修和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教育教學質量一直走在濱海教育的前列,學校連續十五年獲縣綜合測評獎。在教育均衡創建過程中,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投入,完善育人環境

近年來,學校緊緊依靠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不斷改善教育設施。

1.努力改造基礎設施。近兩年,學校對教學樓外牆和教室進行了粉刷,整修了教學樓屋頂;增設了三塊電子顯示屏,改換了教室窗户,新建塑膠球場1片、水泥乒乓台20只;增添安全監控系統,升級了廣播系統。

2.優化配置教育設施。學校在縣政府和主管局的支持下,為教師購置了手提電腦80台,師機比達1:1,所有教室配置了多媒體電教設備,增加了校網絡管理中心。學校建有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共5個,並各配有1個儀器室,同時還配備了音樂室、舞蹈室,電子閲覽室2個,圖書室1個,擁有優質圖書320xx餘冊,並增添音樂、美術室設備,添置一批體育器材和實驗器材。

3.美化校園育人環境。增加校園綠化面積,整修校園綠化,校園內樹種多達幾十種,花開四季,花香瀰漫;設置校內宣傳畫廊,定期進行政策法規、安全、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科普知識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各辦公室、專用教室、實驗室、餐廳張貼管理制度、書法美術作品,教室和走廊貼上名人格言,努力為師生創設充滿自然氣息和人文特色的校園環境。

二、均衡分班,促進教育公平

1.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學校不設立“快慢班”、“重點班”,平行分班,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尊心,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個平等、和諧的學習成長環境。

2.科學合理的配備師資力量。在班級師資力量配備上力求教師年齡結構的合理化,骨幹教師和一般教師的科學搭配,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輻射作用,通過傳、幫、帶,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從而整體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3.構建公平合理的競爭平台。在平行分班的基礎上,制定長期有效的競爭機制,在教學實績的評價上,不僅注重縣內同類型學校的比較,更注重校內同軌班級、同軌學科的“一分、三率”的比較,從而大面積的提高教學質量。

三、創新改革,打造淮中模式

1.理論整合,積極探索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我們把學洋思、杜郎口的成功經驗同我校具體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形成我校“尊重主體、全員推進、自主檢測”的教學特色。切合我校實際,經過理論—實踐—總結,提出了“三學一反饋”課堂教學模式,即導學、自學、研學、反饋。

2.深入研究,不斷完善“三學一反饋”課堂模式。在模式推出後,我們積極邀請教研室的專家來我校指導,通過成立各主要學科的實驗小組,各學科選聘一至兩名學科骨幹老師參與研究,舉行理論學習、課堂實踐演練等形式積極研究,並定期召開研究成果彙報會,不斷的完善“三學一反饋”模式,逐步形成一個具有淮中特色且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模式。

3.紮實推廣,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效益。在我校的課堂模式形成後,我們在全校開展“三學一反饋”課堂模式的推廣活動,要求各位老師在平時的常態教學中必須努力踐行這一模式,每週的集體備課,必須對該課堂模式中各個環節進行深入。我們還要求老師參加校際交流、市縣賽課都需使用“三學一反饋”教學模式。經過新模式的推廣,我們的課堂效益得到的全面提升,各學科的教學成績在縣調研考試中名列前茅。

四、規範管理,提升辦學層次

1.堅持特色創建,知識點驗收成效顯著。

每個年級組利用週末對本週所學知識點進行驗收,各任課老師及時批閲反饋,並對薄弱學生進行重點輔導,確保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做到週週清、月月清,全面提升合格率、降低低分率。

2.培養閲讀習慣,“雙語”閲讀工作卓有成效。

倡導師生與圖書為友,每天至少保證學生有1小時以上的閲讀時間,每週至少讀一本書,每學期讀書不少於30本。每學期開展一次讀書知識搶答賽、讀書徵文比賽、“讀書成果展”等活動,鼓勵學生將自己在讀書過程中印象深刻、對自己產生震撼、教育、影響、啟迪的詞句摘錄下來,並用簡潔的語言把心靈的感悟寫出來,在活動中交流。我校在縣雙語閲讀競賽中取得了良好成績。

3.突出細化管理,努力打造學校品牌。

繼承和發揚學校教育教學“嚴”、“細”、“實”的光榮傳統,以科學發展的理念,與時俱進,打造有淮中特色的教學品牌,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學校管理精細化,必須有精心的責任分工,校長必須授權於中層管理者,放手讓他們管理好自己分管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校整體工作的效率穩步推進教育教學工作。我們在學校的管理中,把“小事做細,細事做精”,從大事着眼小處入手。一是從目標抓起,細化目標,層層簽定目標管理責任書,形成一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合作型團隊。二是從制度上抓起,規章制度是學校管理的基礎,通過健全組織,實行崗位責任制,做到分工明確,使各項工作和活動之間和諧同步,讓學校目標變為行動。三是從問題上抓起,哪兒有問題就研究到哪兒,就解決到哪兒。四是從質量上抓起,在實際工作中形成一種質量觀念,把質量觀貫穿於整個工作的始終。

五、嚴格控流,關注每個學生

1.強化控輟保學機制。

為了更好地促進控輟保學工作,學校制定了獎懲制度,讓這一工作同評優考核聯繫起來。這一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師對控輟保學工作的重視程度,降低了輟學率。

2.開展結對幫扶活動。

在班級裏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把薄弱學生融合於各個小組之中,學生和學生、老師和學生結對互助,教育學困生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持之以恆。這樣使薄弱學生能感受到關愛和尊重,從而進一步樹立起自主學習的信心。

3.打造儒雅校園特色。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校立足“儒”,突出“雅”,從環境建設入手,創設一個無處不“孔”、無“儒”不入的校園氛圍。讓學生一抬頭就可以接觸文化,一轉身就可以學到知識。當師生時時呼吸着文化的空氣,在清新大氣的校園裏徜徉,他們感受到的一定是書香陣陣,墨香縷縷,儒雅繚繞。“未成曲調先有情”,讀聖賢書、做文明事、成儒雅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開展營造書香校園和誦讀經典詩文活動,同構“儒雅之風”系列活動,為學生提供表現美、體會美的平台,培養審美能力。促使學生外表優雅、內涵博雅、談吐文雅、舉止典雅、氣質高雅。在繼承中發揚,在實踐中創新,大力推行“儒雅教育”,構建一整套具有儒雅特色的育人體系,使學校的師生都受到感染,從而自律自己的行為,使每一個人都“胸藴儒雅,心存天下”。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困生積極的參與進來,培養他們的儒雅氣質,感恩情懷,讓他們感受到作為學生的快樂和幸福,從而留住他們的心。

六、科研先導,提升辦學內涵

1.教研活動對外開放,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

教研活動實行對外開放,加強了校際教學交流,藉助外力拓寬教研渠道,提升教研質量,比如市教科院席加宏老師、省特級老師王中榮老師等專家多次來我校講學,我們與縣教研部門及外校教研骨幹聯盟,加強互動交流,使教師在互動中達成共識,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2.領導深入一線,堅持聽、評、議課制度。

把好課堂教學質量關,學校組織行政幹部和教研組長以推門聽課的方式,不定期地到各年級聽課、評課並給予有效的教學指導。各教研組、備課組每週開設公開課,以“聽課—説課—評課—議課”為活動主線和流程。平等地交流,充分地研討,有自主的反思,有同伴的碰撞,有專家的點撥,促進了各學科教師間的教學交流,增強了教研組教研工作的實效性。

3.加強課題研究,指導教學行為。

課題研究是學校教科研的支撐點,搞好課題研究,並把課題研究內化為自我提升的需要,外化為提高教學質量的動力,可以説,教科研是立校之本,立教之本,也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的立身之術。學校在“xx”期間先後有國家級重點課題“科學認讀子課題”——《農村國中語文個性化閲讀教學研究》、省科研課題《對農村“留守生”教育與管理的研究》、華東七省市規劃課題《新課程背景下“學困生”成因及其轉化的研究》、市“xx”課題《國中化學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策略研究》、縣xx課題《國中數學自主探究學習研究》、《國中英語自主合作學習的研究》、《國中語文的有效積累》、《國中物理學法指導》、《農村國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學模式探究》、《返璞歸真——有效推進語文教學》等課題先後結題或正在結題之中。現“xx”期間有中國教育學會“xx”規劃課題《實施“少教多讀”與學生語文學習自主性、主動性研究》、鹽城市教育學會“xx”教育規劃課題《有效控制農村國中學生輟學的研究》、濱海縣教育學會“xx”教研規劃課題《化學教學中探究活動的有效性研究》等課題已獲批覆立項,正在起步研究中。

教育均衡發展創建工作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我校將以此為新契機,以實現一流教育為目標,進一步深化學校各項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豐富學校內涵,繼續凸顯學校特色,團結拼搏,鋭意進取,以更優質的教育、更優秀的成績服務學生、服務家長、服務社會,向品牌學校不斷邁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huibao/gongzuofanwen/7l644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