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實施方案 >

構建理想課堂實施方案

構建理想課堂實施方案

構建理想課堂實施方案

構建理想課堂實施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

課堂應該成為學生享受成長快樂的理想樂園,成為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理想舞台,成為學校提升教育品質的理想平台,成為學生、教師、學校共同發展的理想空間。我們期望以課堂教學改革為平台,以集體備課和校本研訓為突破口,不斷地實踐和延伸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實現為學生的一生髮展奠基的教育核心價值。

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人的認知是一種以主體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在知識意義建構過程中,主體已有的知識、經驗(包括社會文化)有着特別重要的作用,即所有知識意義是隨着學習環境的變化而處於不斷髮展之中。

(二)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新課程改革強調,要以人為本,要互動,要創造性的挖掘、發揮師生、生生、人機之間的互動、交流、對話,教師要作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參與者等。

(三)“構築理想課堂”的基本內涵和特徵

理想的課堂應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安全、和諧、愉悦的課堂氣氛;由知識本位、學科本位轉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真正對知識、能力、態度進行有機整合,因材施教,充分體現課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發展性。理想課堂提出了“三層六度”的基本評價體系,即教師層面(親合度、整合度);學生層面(參與度、練習度);師生互動的層面(自由度、延展度)。理想課堂還應具有三個基本性質:真實性;興奮性;有效性。

三、研究的目標

最終的目標是努力使每個教師能合理地組織教學,學生能有效地學習,生生間、師生間有效地互動,最終實現理想的課堂。

(一)構建體現理想課堂的教學操作模式。

(二)形成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實踐策略。

(三)通過研究,激發教師課堂教學智慧,使教師掌握理想課堂的內涵,享受專業成長的快樂。

(四)通過對理想課堂的研究和構建,打造學校的教育特色,使學校成為全體師生的“精神家園”。

四、研究的內容與措施

(一)研究的對象

1—5年級學科課程的課堂教學組織,全體學生與全體教師以及能促進理想課堂構建的外部教學環境。

(二)研究的內容

1、理想課堂的課堂觀、教學觀、學生觀、價值觀的理論研討。

理想的課堂首先要創設良好的師生自由、平等的氛圍,始終要充滿歡樂,學生樂學,並始終保持積極參與的熱情,課堂氣氛和諧。在教學中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在實際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做到在課堂上關愛每一個學生,鼓勵每一個學生。把學生從標準中解放出來,允許他們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收穫。

2、與構建理想課堂相適應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研究。

理想的課堂中教師要能將學生的層次、能力融於心中,並分層歸類,因層施教,激活學生的自信,挖掘他們的潛力。教師不僅要知識傳授準確,而且要以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讓每一節課都同中有異,給學生常聽不厭,堂堂有新意,給學生視覺、聽覺、感覺等外部感官新鮮刺激,有效激發課堂教學的雙邊活動。

3、在教學實踐中探索與之相適應的學生學習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理想的課堂中教師不僅要方法得當,而且應該激情燃燒,獨闢蹊徑,能引領學生探索、學會、掌握學習的最佳方法與途徑,並且能夠激起學生大膽質疑,熱烈爭論,動手參與的熱情。理想的課堂要能促使學生思維活躍,目光明澈,激發起他們對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濃厚的興趣,要能促使學生創造性地學習、發現問題,有自己的見解,有自覺主動學習人類文化的強烈求知慾望。

4、理想課堂的案例教學研究。

(三)研究的措施

1、學習理論,正確理解“理想課堂”。

主動查找、收集資料並集中精力認真學習、思考理想課堂的內涵,從而更全面地熟知這方面的理論,這是我們進行研究實踐的關鍵,沒有一定的理論做準備,我們的實驗一定是不能深入的。在實驗之前,教師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意識:一是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自由度研究結合起來;二是每節課的教學設計要力圖體現這些精神;三是在教育教學中用隨筆加強這方面的課堂反思;四是在不斷反思中再實踐、再反思,螺旋式前進,最終達到一定的理想狀態。

2、給理想課堂準確定位,制定方案。

我們將根據學科特點,學生實際,教師特長,科學地制定研究方案並實施。不能把對理想課堂的理解泛化、窄化,並由此根據學科特點制訂子課題研究方案。

3、加強校本培訓,樹立正確地的課堂觀、教學觀、學生觀、評價觀、價值觀。

重視加強對新經驗的學習,幫助廣大教師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形成與正確的課堂觀、教學觀、學生觀、評價觀、價值觀。校本培訓形式做到多樣化,堅持學習理論與提高實踐能力相結合、堅持個人自學與集中輔導相補充,堅持開設講座與組織討論、觀摩、交流相促進,堅持參與式培訓與研討式培訓相統一,要充分依靠廣大教師和教育教學研究人員,密切配合,齊心協力,大膽實踐,開拓創新,努力提高教師開展理想課堂實驗的水平。

4、加強校本教研,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實踐能力。

繼續推進以問題為起點,以課例為載體,以行動研究為途徑的校本研究體制。

基本程序:發現問題——確立主題——學習理論——研討課例——行為改進——發現新問題,又進行新一輪的研究。具體而言是“兩階段五個環節”。兩階段是試教——初研階段、再教——深研階段,五個環節是第一階段的“學習——備課、試教——聽課、研討——改進”三個環節和第二階段的“再上課——再聽課、研討——反思”兩個環節。通過校本教研,提高教師教學實踐與反思能力,為構建理想課堂創造前提條件。

備課組在校本教研活動中開展集體備課。通過集體備課,完成凸現理想課堂的教學設計,並認真聽課,參加關於“理想課堂評價表”的研討活動,一方面根據實踐情況修改“理想課堂評價表”,另一方面從操作層面解讀親合度,為接下來的課堂實踐打下基礎。在學科課堂中探索、實踐理想課堂有效度範圍下的教學研究,注意整理相關課例,並完成有關理想課堂教學與有效性結合的課後反思及小結。

5、及時進行階段反思,總結成果。

五、研究的原則

(一)理論聯繫實際原則。

以現代教育理論、協同理論和傳播理論的基本觀點以及學習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為實驗的理論基礎,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二)主體性原則。

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體,也是發展的主體,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有效的課堂中獲得自主發展,形成自我鮮明的個性。

(三)針對性原則。

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求得解決的辦法,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素質。

(四)靈活性原則

根據學生的能力、興趣等選擇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

(五)過程性原則。

要改變過去把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的簡單做法,通過自由課堂多樣化的互動生成,把課堂教學的重心由注重結論轉到引導學生去探索實踐的過程中去。

六、研究的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獻研究法。

2、行動研究法。

3、個案分析法。

4、經驗總結法

(二)研究的步驟

1、準備和啟動階段(XX.10——XX.11)

1)成立課題組,制訂課題研究方案,建立課題研究的組織領導機構,明確分工,制定活動制度。

2)進行開題論證,進一步修改課題實施方案。

3)組織教師學習相關理論,為課題研究的展開做準備。

4)確定子課題研究人員,制訂子課題研究方案

2、實踐探索階段:(XX.12——XX.12)

1)全面實施課題方案。

2)創設有助於理想課堂構建的外部物化環境。

3)不定期召開教學論壇,定期召開課堂教學研討會,對理想課堂自由度的構建進行專題討論。及時反思總結研究過程,及時調整實施計劃。

4)對課堂教學評價進行收集整理,以供教師反思,從而完善課堂教學評價。

5)收集課堂教學案例,對案例進行剖析,以案例研究促進教師提高。

6)針對反饋情況不斷調整“理想課堂”構建的途徑、措施、方法。

7)收集、整理研究數據與信息,及時進行階段性總結。

3、總結提煉階段(XX.1——XX.6)

1)全面回顧課題研究情況,查漏補缺,整理研究資料和研究成果進行分類整理和彙總。

2)撰寫研究報告、總結性論文。

3)整理教育敍事、隨筆、案例、優秀課堂實錄,收集優秀的學生課堂學習日記等。

七、研究的成員及分工

課題組組長:李洪濤(全面負責)

課題組副組長:羅進(負責課題組的理論和課堂教學實踐指導等工作)

課題指導組組長:王翠玲(負責籌劃,聯絡協調,資料收集、總結等工作)

課題指導組成員:畢鳳雲(負責總課題研究方案的制訂,資料整理和分析、總結等工作)

課題組核心成員:各學科備課組長(負責子課題研究方案的制訂及管理和操作)

課題組外圍成員:全體學科教師(負責課題具體實施操作)

八、研究的預期成果

(一) 理想課堂評價表(教師、學生)。

(二)理想課堂具體操作策略。

(三)彙編學生個性發展資料,教師研究過程中的隨筆。

(四)主題網絡信息(博客等)。

(五)彙編以理想課堂為主題的課堂教學個案集。

(六)優秀實驗課的光盤資料。

(七)研究報告與相關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shishi/z9xoe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