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 >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精選22篇)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精選22篇)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1

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精選22篇)

目前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現狀:

(1)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設計內容拘泥於課堂知識,拘泥於教材,往往以試卷出現的形式作為課外作業的模式,完成同步練習,機械、重複的較多。作業陷入機械抄記、單調封閉的誤區不能自拔。那些限於室內,拘於書本的靜態作業使學生埋頭於繁瑣重複的書面練習而苦不堪言。作業脱離學生生活實際,圍着書本做文章的現狀,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2)我校數學教師一般都承擔兩個班的教學任務,而且每個班級人數較多,教學工作量大,多數時間和精力用於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而用於教學研究的時間很少。平時作業設計單一化,甚至僅侷限於使用課本中的習題以及與課本配套的教輔用書中的習題。沒有認真地思考設計學生的作業,更難做到針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合理的評價,這往往導致一部分學生討厭數學,怕數學,隨着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嚴重。綦春霞在《數學理論與數學課程改革》中説:單純的訓練甚至比停止訓練更容易讓人腦神經出現萎縮,對數學技能訓練來説,單純、機械、過度的訓練會阻礙學生的智力發展。因此,合理進行作業設計已成當務之急,隨着新課程標準的推廣,課堂教學的改革的深入,我們學校大多數數學老師意識到有效的作業設計的重要性,迫切的要求加入研究的隊伍。

現實社會的要求。

(1)新課程明確提出: 有效的作業設計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2)課題組為增強國小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和數學思維的發展,針對我校數學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和數學學科特點,提出本課題的研究《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課題開題報告範文《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課題開題報告範文。認為通過此課題的研究可以減少在教學時間和練習量上加班加點,促進教師反思自己的 備課、作業設計 切實轉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促進學生的人格和身心的發展。

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在基礎教育較發達的西方國家,在數學作業的設計的研究與實踐中一直比較重視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培養和數學思維的發展,英國中國小生課外作業設計形式多樣,有書面作業、口頭作業、聽力作業、表演作業、實踐作業等,這樣既提高了孩子做作業的興趣,又提高了作業的效益。從而實現學生自主性發展。借鑑國外的經驗也將有助於本課題的研究。

課題研究目標

合理有效地設計作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變被動地完成作業為學生自主樂意地接受、鞏固和內化知識的過程。

通過有效作業的訓練使學生靈活地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

作業的設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品質,要成為學生獲取新知識的重要手段。

因人、因地制宜地使作業具有開放性與層次性,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課題開題報告範文文章《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課題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2

“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設計”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一、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1、建構主義理論;2、行動學習理論;3、人本主義理論。

關於課堂有效學習的內涵

(1)課堂有效學習是相對於無效和低效學習而言的。

(2)學生的發展就其內涵,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缺少任一維度都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發展就其層次,包括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教學促進發展,就是把最近發展區不斷轉化為現有發展區;發展就其形式,有內在發展與外在發展,外在發展是一種以追求知識的記憶、掌握為標誌的發展,新課程強調着重追求以知識的鑑賞、判斷力與批判力為標誌的內在發展;發展就其機制,有預設性發展和生成性發展,新課程在注重從已知推出未知,從已有的經驗推出未來發展的預設性發展的同時,強調不可預知的生成性發展;發展就其時間,有當下發展和終身發展,新課程既注重即時的可測性和量化的當下發展,更關注面向未來、着眼於可持續和發展後勁與潛力的終身發展。

二、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課題研究將從調研課堂上無效教學現象、分析致因入手,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發掘、預設並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點,引領教師積極應用,構建以“有效學習”為主導的教學體系。

對課堂上無效教學現象進行調研,分析致因,針對無效學習現象,開展對應策略研究。

立足於科學性、可行性、靈活性和有創意性,開展有效課堂教學評價內容與方式的研究。通過對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與教學效果的研究,國小生數學學習水平和能力的科學評價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豐富、完善國小數學課程評價體系,豐富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要點與基本策略,開題報告《研究性開題報告》。

三、本課題省內、外研究現狀,預計有哪些突破

為了瞭解《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研究》這一課題在同一領域的研究現狀,把握髮展趨勢,我們查閲了大量的教育理論專箸、期刊、報紙及網絡資料。從中我們發現,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人們越來越關注學生在課堂中是否進行有效的學習,如何組織、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的研究。這些研究呈現以下特點:

(1)改變或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的,不僅僅是換套新的教材,或是説用了新的標準問題,其目的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課堂裏面的情況發生變化,從而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的重要方式。人們十分關注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是否是探索性的、自主性的、研究性的學習。

(2)越來越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人本主義心理學討論的是個體的人,是理性和感性相結合的人.當代教育研究把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和獨特個性當作優先追求的目標。通過實施一定的課堂教學策略,使學生在人格中達成理性與情感意志、科學與人文等方面素質的和諧統一。使每一個學生在各個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

(3)該領域研究發展趨勢分析

新世紀的基礎教育需要加快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步伐,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在課堂教學中,以人為本,實施有效教學,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學習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課程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雖然該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對於正確的效益觀、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有效教學和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有效教學評價的標準等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實踐,在實施推廣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因此開展“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課題研究”,對構建國小數學課程評價體系所作的理念與實踐的探索,將對課改的深入開展起到積極作用。

我們課題研究人員應該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系統的學習“建構主義”等相關理論,學習外地老師的教研教改經驗。積極提供研究課,寫好研究課設計方案、教學後記、案例分析等材料。還要認真地聽研究課,參加説課、評課、信息交流、心得體會交流等研討活動。

最後,祝願我們的課題研究工作在上級領導的關懷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圓滿成功!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3

一、課題名稱:

國小語文作業設計的創新研究

(一):研究背景

1、學生作業的設計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作業貫穿學生學習活動的始終,它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情況反饋的第一手書面材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最能凸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不應忽視的形成性評價內容。

2、作業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具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潛在功能。有效作業的佈置不僅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還能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一個導向作用。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語文作業,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極地學,靈活地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3、傳統的作業設計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它對學生今後的成長卻極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變必將使作業陷入機械重複的誤區。學生終日陷於“題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發展也必將因此受到抑制。

4、許多國小語文教師都意識到作業是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

(二)、研究現狀:

1、國內方面:近幾年,國內教育者加大了對同類課題的研究力度,致力於此研究的老師也很多。特別是自從“減負”以後,很多學校對作業做了有益的改進嘗試,諸如“開放性作業”、“主體性作業”、“發展性作業”等創新設計也層出不窮,在豐富作業形式、激發學生作業興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寶貴經驗。

2、國外方面:西方一些教育先進國家的課外作業形式改革,對我們很有啟發和借鑑的意義。如英國中國小生課外作業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實踐作業,即指有教師指導的各種實驗、獨立觀察、獨立完成美術作品及各種動手能力的測試;二是書面作業,即指客觀性測試,其形式有回答簡答題、搶答題、寫隨筆、論文、觀察報告、評論、調查報告、科研項目等;三是口頭、聽力作業;四是表演作業。再如美國教師經常設計一種貼近生活的課外作業,他們認為應當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當學生們意識到所學的知識很快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實現自己所學知識的價值時,那麼,學生就會覺得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對他們來説特別顯得有意義。又如在日本,中國小生家庭作業非常關注學生生活的實際。如教師佈置給國小生的家庭作業:“自己設計自己的郊遊”、“和三個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聽老人講發生在過去的故事”等等。

二、研究的意義和目標

(一)、課題的界定

“國小語文作業”指國小一、二、三學段的課內、課外作業,既有口頭的也有書面的;既有知識、能力,也有情感、態度、價值觀;既有單項的也有綜合的;既有教師設計的,也有學生自主創意的各種實踐形式。“發展性”即把長期以來重記憶、重技能、重傳承的傳統作業訓練轉變到自主探究、注重養成、創新實踐的軌道上來,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是本課題研究的核心,是靈魂,“發展”貫穿實驗研究全過程,在實踐中促進知識向能力的發展,促進學段之間的遞進發展,促進“三維”一體的互動發展,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起點的發展,促進每個學生的各種潛能的發展。在這一實踐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素養也將獲得相應的發展。 “評價”,語文作業評價是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體驗、語文素養養成的常規環節和重要手段之一。評價的診斷反饋功能、激勵功能、發展功能和評價的導向功能,貫串於識字與寫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的作業練習的全過程。研究的着力點是作業的輕負、高效,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語文素養的養成。

(二)、研究目標:

1、通過國小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設計出具有趣味性、層次性、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的國小語文作業。

2、通過國小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激發國小生對語文作業的興趣,培養國小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國小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樹立多元評價標準,構建符合其智能發展的學習活動,使兒童從小就享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體驗生命的魅力。

三、研究內容

1、學生作業內容、形式的創新。本方面內容的研究是學生積極並樂於完成作業的基礎。以情感認知為主線,通過自主、調查、討論、實踐體驗等途徑進行作業內容、形式的創新,使學生愛學、樂學、享受學習。

2、構築語文學科的基礎作業與開放作業相結合的新型作業設計與評價體系。本研究內容從作業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實踐性等方面為研究導向,創設出新型的作業形式,並形成適合國小生特點的作業設計與評價體系。

3、突出情感,探索作業的多元化評價方式。此內容的研究意義重大,成功的評價方法可以促進學生做作業的興趣,提高學習熱情,充分體現出作業過程中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評價方式應多元化,不僅注重知識學習成果的評價,還應注重知識學習過程、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的評價,從而形成有效的激勵手段.

四、研究步驟

1、設計申報階段( .3——-.5)成立課題組,擬定研究方案。完成《申報評審書》填寫。完成對課題的內涵與目標研究。

2、實施階段(.6-.9)開題論證,明確目標,進入

實質性研究。制定具體的研究計劃並實施。改變傳統的作業觀,作業評價由對純知識結果的關注轉向對學生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注,形成作業的多元評價體系,撰寫相關論文和調查報告。

3、中期論證階段(.9——.1)進行階段檢查和總結,調整和改進下階段研究工作,撰寫中期研究報告,接受領導專家中期評估驗收。完成中期研究報告、研究論文、課堂教學展示,形成語文作業的多元評價體系。

4、結題鑑定階段(.1-.5)撰寫課題終端研究報告,形成新課程體系下的語文作業發展性評價體系。

五、研究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蒐集和查閲有關文獻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有效作業設計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3、行動研究法:在研究中,不斷進行新的課外作業內容及樣式的嘗試,探索出既能激發和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又能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作業設計有效策略及反饋評價的有效策略。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過實踐探索與研究,不斷總結學生在活動中道德素質提高的典型案例,進行不斷的反思、驗證,形成新的道德建設措施,以利於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六、預設研究結果

1、作業內容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語文從根本上是與生活密切聯繫的,作為課堂教學的外延,也應該是生活的外延。因此,佈置作業應該把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讓作業成為連接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紐帶,讓作業生活化,社會化。

2、作業內容要積極培養學生的思維

在佈置作業時,設計一些語文個性化練習,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充分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讓作業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園地。

具體如下:

1、形成本班在“課前檢測、課中練習、課後鞏固”作業設計上的特色。

2、撰寫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以及對作業評價的報告。

3、完成課題結題報告。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4

一、課題開題報告含義與作用

開題報告,就是當課題方向確定之後,課題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報請上級批准的選題計劃。它主要説明這個課題應該進行研究,自己有條件進行研究以及準備如何開展研究等問題,也可以説是對課題的論證和設計。開題報告是提高選題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環節。

二、開題報告的結構與寫法

開題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題名稱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就是本課題有沒有人研究,研究達到什麼水平,存在什麼不足以及正在向什麼方向發展等。開題報告寫這些內容一方面可以論證本課題研究的地位和價值,另一方面也説明課題研究人員對本課題研究是否有較好的把握。我們進行任何科學研究,必須對該問題的研究現狀有清醒的瞭解,這在第一部分已經談到。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我們現在進行的課題基本上都是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這就要求我們的研究必須有一些基本的理論依據來保證研究的科學性。比如:我們要進行活動課實驗研究,我們就必須以課程理論、學習心理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為研究試驗的理論依據。我們進行教學模式創新實驗,就必須以教學理論、教育實驗理論等為理論依據。

(五)課題主要研究內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驟

(七)課題參加人員的組成和專長。主要看參加人員的整體素質與水平,尤其是課題負責人的水平怎麼樣。如果參加人員和負責人既沒有理論又沒有實踐經驗,這個課題就無法很好地完成,也就無法批准立項。

(八)現有基礎。主要是人員基礎和物質基礎。很多課題對人員和設備方面要求是比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條件都沒有,這個課題同樣不能立項。

(九)經費估算。就是課題在哪些方面要用錢,用多少錢,怎麼管理等。

開題報告的寫作

(一)開題報告的組成。三個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結語;三個次要部分:標題、署名、引文註釋和參考文獻。

(二)開題報告的結構與寫法。

1、課題名稱。題目必須與內容一致。確切、中肯、具體、鮮明、簡練、醒目。開題報告一般不使用副標題。

2、署名。在題目的下面,必須簽署課題研究單位,一般不寫撰寫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對開題報告負責。

3、開題報告可以不寫內容摘要和關鍵詞。

4、前言。前言是開題報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應説清楚課題選題、立項、批准的過程,以及開題前的準備、開題緣由、開題意義,開題前所進行的調查情況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簡明扼要,直截了當,並實事求是,要開門見山、直入主題。不要面面俱到,不着邊際,文不對題;或一步登天,言盡意止,不留餘地。

5、正文。開題報告的正文部分佔報告的主要篇幅,它是報告的主體。正文部分必須對再次論證的內容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包括研究前的觀察、測試、調查、分析、學習,材料形成的觀點和理論。如調查的問題、現狀和實質,產生問題的原因及其發展趨勢。正文部分是開題報告的關鍵部分,它體現了課題組的水平,同時也可以看出今後課題研究的狀態和水平。撰寫開題報告的正文部分,同樣要掌握充分佔有材料,要認真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整理,經過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組織,最後得出正確的觀點。可採用圖表來集中反映數據,要注意少而精,數據必須準確無誤。正文部分要層次清楚,觀點鮮明,邏輯性強,大標題涵蓋小標題,小標題服務於到標題,標題統帥內容,內容説明標題。

(1)課題、問題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現實背景、歷史背景。

b、提出和研究的依據:政策依據;理論依據;實踐依據。

c、問題的研究現狀:國內的、國外的,省市縣內外的研究的,單位研究現狀及問題點評,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進行了那些研究?

d、問題研究的價值:理論價值;實踐價值;應用價值;科學價值;改革價值。對解決教育實際問題(包括對本校、本地區的教育工作實際存在的問題)或回答教育理論問題有什麼意義?對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會有什麼貢獻?

e、問題研究的意義:現實意義;歷史意義;實踐意義;方法論意義。

以上幾點要求做到:少而精;針對問題;能指導操作;表述簡明、準確,有具體貫徹要點,涵蓋子課題,能理解把握。

(2)課題的界定:對課題題目的界定;對條件詞、關鍵詞的界定,包括內涵與外延。

(3)改革的主張、研究設計。

a、研究的指導思想。指導思想就是在宏觀上應堅持什麼方向,符合什麼要求,可以是哲學的、政治理論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發展規劃,也可以是有關研究問題的指導性意見等。

b、研究的具體目標。總目標、分目標,目標要實在,要可行。和內容。課題研究的目標也就是課題最後要達到的具體目的,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也就是本課題研究要達到的預定目標:即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定位,確定目標時要緊扣課題,用詞要準確、精練、明瞭。相對於目的和指導思想而言,研究目標是比較具體的,不能籠統地講,必須清楚地寫出來。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才能知道工作的具體方向是什麼,才知道研究的重點是什麼,思路就不會被各種因素所幹擾。

c、研究的具體內容。內容要緊扣課題的目標來分解。

d、研究的方法、原則與策略:方法、原則與策略的理論支撐;方法、原則與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則與策略的活動性。課題研究的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個案法、比較研究法、文獻資料法等。確定研究方法時要敍述清楚“做些什麼” 和“怎樣做” 。

e、課題研究的步驟。課題研究的步驟,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係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課題研究的主要步驟和時間安排包括:整個研究擬分為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起止時間;各階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標、任務;各階段的主要研究步驟;本學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f、預測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課題研究擬取得什麼形式的階段研究成果和終結研究成果。如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研究報告、論文、經驗總結、調查量表、測試量表、微機軟件、教學設計、錄像帶等。其中調查報告、研究報告、論文是課題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現形式。

g、有效的組織保障: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在方案中,要寫出課題組長、副組長、課題組成員以及分工。課題組組長就是本課題的負責人。一個課題組應該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權之士,二是有識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權了課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識了課題質量、水平就會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實實踏實實去幹。課題組的分工必須是要分得明確合理,爭取讓每個人瞭解自己工作和責任,不能吃大鍋飯。但是在分工的基礎上,也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討,克服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h、其他保障:如課題組活動時間;學習什麼有關理論和知識,如何學習,要進行或參加哪些培訓;如何保證研究工作的正常進行;課題經費的來源和籌集;如何爭取有關領導的支持和專家的指導;如何與校外同行交流等。

6、簡短的結語。開題報告的結語要簡潔,可以對課題管理部門提希望,給研究人員提要求,可以表示課題組的態度和決心。

7、可以寫上引文註釋和參考文獻。撰寫開題報告時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數據、論點、文章要按要求註明出處。反映出課題組嚴肅的科學態度,體現出開題報告的科學依據,同時也是尊重他人勞動的體現。可以是頁末注(腳註,在本頁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後或篇後注)、文內注(行內夾註)和書後注四種。

開題報告也可以有“致謝”。對於曾經指導、參加過選題、論證,或對此工作提供建議或便利條件,而又沒有在課題組的同志,可用簡短的文字表示感謝。

開題會上,有關專家必須詳細審查開題報告,向研究者提問質疑。但開題會不同於成果鑑定會,更主要的應該是完善方案。在確定研究有明顯價值的前提下,論證雙方應全力討論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修改補充方案。

專家審查的內容包括:

1、選題是否當,是否符合立項條件;

2、課題論證是否充分;

3、負責人的素質或水平是否能承擔此課題;

4、課題組力量如何或分工是否得當;

5、資料準備如何;

6、最終成果預測如何;

7、是否具備完成本課題所需的其他條件;

8、經過比較,本課題是否有更合適的承擔人;

9、其他原因(加以説明)。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5

一、課題的提出

兒童是人之一生中最富於想象力的階段,他們的心理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約束自由地想象,並且勇於探索內心世界與現實世界。所以這個階段的美術教育主要就是啟發學生創造的天賦,也就是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美術教學活動要富有趣味性,學生參加起來才有主動性和積極性。

《美術新課程標準》提出,要特別關心學生美術學習的變化與成長,強調學生個人本位,在教學中更加關注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在幾年的美術教育工作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國小生進入高段後由於多種原因,美術學習的積極性逐漸減退,報名參加美術興趣班的人少了,上課的繪畫材料和工具的準備情況也不大樂觀,作業的完成率降低了,這也驗證了各國專家學者認定的這個時期為繪畫的“危險期”。因此,在國小階段注重學生趣味的培養非常重要。

作為視覺傳達教育的美術課程,其本質是讓學生感悟美進而創造美,尤其是在國小階段的美術教育,更應把重心放在如何喚醒和激活兒童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方法上來,傳統的封閉式教學模式太過被動與壓抑,而讓學生走出教室,在陽光下游戲中感受、發現、認識和捕捉第一手的題材與內容,通過自身的感官體驗創造的美才會是燦爛,有活力的。

我將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從教學的一點一滴做起,進行教學實踐研究,從而很好地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趣味,以及學生髮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二、研究的內容與方法

(一)課堂教學具的特點:

1、教學內容具有直觀性

2、激勵的方法多樣且具有可操作性

3、能夠發展學生的能力(動手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等)。

(二)本課題研究內容:

1、在課堂教學中挖掘情趣化的美育內容,構建美術教學與學生經驗緊密結合的共同體。

2、選擇情趣化的表現材料,豐富學生創作表現的途徑。

3、美術與生活的趣味結合。

(三)本課題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國小四年級四個班全體學生

1、課堂研究調查法

在研究過程中利用調查法獲得第一手資料。包括對教師教學實踐的調查、學生學習興趣的調查、教學效果的調查,為進一步改進教學提供幫助。

2、文獻資料法:查閲與本課題有關的應用理論資料,及時分析整理促進研究的深入。

3、行動研究法

根據課前準備的預案進行教學實踐,整理資料,並結合實際教學效果(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效果)進行反思,之後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並再次實踐。

4、課題評價上可採用比較法、個案分析法、經驗總結法等。

三、研究的目標(目的、意義)

1。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美術的良好習慣

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美術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的探索、創新的慾望。

2。培養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培養學生自我發現和自我挑戰的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的發現和提出問題,自己蒐集分析有關資料、素材、通過調查研究得出結論,並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創造性地學習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覺合作的能力

通過課題研究創設有利於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他們各自的體驗、創意和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

四、研究的進程

第一階段(xx年9月—xx年12月):確定課題方案,決定研究方向,確立研究實驗對象,並論證課題,初步進行前期實驗(通過問卷、走訪等形式,瞭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實驗方案)。

第二階段(xx年12月—xx年4月):全面系統地蒐集資料進行研究。教師要利用現代化教學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要鼓勵學生積極體驗、敢於創造,在自我的不斷學習和積累中獲得創造的樂趣,深入課堂、重視課外美術教育活動的開展,探索總結提高學生美術學習趣味的途徑和方法。

第三階段(xx年4月—xx年6月):進行系統、全面的總結,撰寫出課題結題報告。

五、預期成果

1、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

2、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美術基礎知識,更好地掌握美術基本技能。

3、使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六、後期保障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6

編號

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申請評審書

課題名稱國小數學教師高效研讀教材能力的研究

學科分類國小數學

課題主持人

主持人單位

填表日期

一、數據表

課題名稱

國小數學教師高效研讀教材能力的研究

關鍵詞

國小數學、高效、研讀教材能力

主持人姓名

性別

民族

出生年月

1971.11

行政職務

專業技術職稱

研究專長

教學實踐研究

最後學歷

本科

最後學位

工作單位

電子信箱

通訊地址

河南省息縣淮河辦事處天豐路北段

郵政編碼

464300

聯繫電話

主要參加者

姓名

出生年月

專業技術職稱

研究專長

學歷學位

工作單位

預計完成

時間

一年

二、主持人和課題組主要成員近三年取得的與本課題有關的研究成果

成果名稱

著作者

成果形式

發證機關、發表刊物或出版單位

獲獎、發表、出版時間

三、主持人和課題組主要成員近三年主持的與本課題有關的課題

主持人

課題名稱

課題類別

批准時間

批准單位

完成情況

(研究課題如已結題,請提供課題結題相關證書、證明覆印件)

四、課題設計論證

1、本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國內外研究歷史與現狀述評、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2、本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假設和擬創新點;

3、本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一)問題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我國近代教育家陸費逵在《中華書局宣言書》明確提出了“教科書革命”的口號,他説:“國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實在教科書。”教材是界定與教師和學生中之間的紐帶,因此教材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核心。在此過程中必須發揮師生的主觀能動性,理解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對教材編排的理解和整體把握是老師上好一節課的前提與保證。以往老教材中有新知識的課前準備、複習或者過渡性內容。而新教材的新知識多以對話、情景展示、表格等方式呈現。這為教學探究和交流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可是有些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由於教學經驗不足、缺乏對知識的整體把握等等,給讀懂教材帶來了一定的困惑和難度。為此,我們認為,如何幫助老師讀懂教材和使用教材,對提高數學課程教材實施的質量和教學的效率己成為當務之急。因此,我們提出“提高國小數學教師高效研讀教材能力的研究”。

當下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使用教材存在三種情況,

1、“教”教材。

從字面上理解:“教”教材,即(教師)教教材(上的內容)給(學生),這樣的教師想着怎樣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以學會知識為中心的,此為教書。

2、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即(教師)用教材(上的內容)教(給學生)。這樣的教師想着怎樣讓自己的教學與學生同步,是以學習對象為中心的,此為育人。

3、“創造性使用教材”,

“創造性使用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資源之一,它極具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空間。這就要求教師樹立新的教材觀,擯棄那種教教材的生活,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既能以教材為載體,又能創造性使用教材,拓展課堂教學空間,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以上幾種理解和使用教材方式,由於我們青年教師教學經驗的缺乏,對教材認識不夠,因此,在我們國小青年教師中第一、二種情況非常常見。所以對於此項研究非常有必要。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國小數學教材是課程資源的一部分包括教課書、以及練習冊等,此外還包括老師用的教案、教學掛圖、投影儀等等,我們課題所指的教材是國小數學人教版教材及新課標。

2、本課題主要想通過對人教版國小數學教材的合理使用,開展提高國小數學教師高效研讀教材能力的研究,根據人教版教材的編寫特色,以人教版教材為研究載體,提高教師以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目標來衡量、分析教材內容,用好、用活實驗教材,使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真正成為新課程教材的成功的實踐者,執行者、開發者、成為教育教學的決策者。

三)現實意義及研究價值

(一)研究的實踐意義

(1)正確解讀和實施國小數學教材的研究,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2)正確解讀和實施國小數學教材的研究,能形成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施方法和策略。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進一步提高教師合理使用教材,整體把握教材的能力。探索出理解和合理使用教材的途徑和方法,開發出有借鑑性的案例,培養一批觀念新、業務素質高的骨幹教師。

課題組成員分別來自縣城、農村學校,涵蓋了低、中、高三個年級段,這保證了研究資料、數據及成果的廣泛性和適用性。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將通過老師系統學習教學理論知識、分析研讀教材、整體把握教材、高效合理使用教材,運用符合教學規律及學生心理水平的教學方法,使得參與實驗班級的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表現出,能夠深刻理解概念的內涵,靈活運用概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也促進了對數學規則的理解、計算能力的提高綜合數學成績顯著提高,尤其是提高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終身受益。這不僅提高了課題組成員的教學教研水平,而且通過他們的研究帶動了周圍的教師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從而提高了教育教學的質量。實現了以城帶鄉、城鄉互動、共同提高、均衡發展,提高了農村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

四)課題研究目標

1、培養一批有反思力、創造力、科研型的教師,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增強青年教師研讀教材的能力。

2、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的能力。養成學生善於質疑、敢於批判的意識和習慣。感受數學的價值,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3、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推動課程改革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分為兩個方面,

(一)、通過探索力求解決以下問題

1、研課標

1、1研讀課程目標,新舊課程標準一樣,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發展的方向應該是多方面的,但新課標明確提出了獲得必需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無疑是巨大進步。此外還明確提出了應該培養的學習習慣是: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

1、2研讀新課程六大理念

a、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b、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學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是一種文化。

c、數學學習的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d、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e、評價的目的—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改進教師的教學;目標多元,方法多樣;重過程,輕結果;關注情感態度。

f、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

1、3研新課標十大核心概念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將國小數學內容歸納為“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學習領域,特別突出地強調了10個學習內容的核心概念,分別是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1、4研新課標“四基”

將雙基拓展為四基,首先體現了對於數學課程價值的全面認識,學生通過數學學習不僅僅獲得必需的知識和技能,還要在學習過程中積累經驗、獲得數學發展和處理問題的思想。同時,新增加的雙基,特別是基本活動經驗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體驗,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基本理念。

2、研教材

2、1研讀教材所處的地位,理清知識的相互聯繫以及在國小階段所處位置與作用,做到整體把握,既做到前後知識不脱節,又做到不重複。

2、2研讀主題圖、情境圖,領會主題圖及情境圖的創設意圖。我們要仔細研究教材主題圖或情境圖所包含的信息,理解編者意圖,認清主題圖作用,根據需要選擇。只有領會情境的編排用意,才能充分挖掘它所藴含的教學資源,才有可能修改它、更換它,使我們的課堂更有效。

2、3研讀提示語,特別是小精靈説出的話。比如“你發現了什麼?”“還有別的方法嗎?”他可以幫助我們正確使用教材,抓住教材重點,突破教材難點。

2、4研讀例題與習題,弄清例題與習題的關係。習題在教材中的地位僅次於例題它是例題的補充和延伸,我們要找到怎樣合理的使用例題和習題。

3、形成新教師成長的常效機制

3、1集體備課

3、2教研

3、3請專家進行新課標講座,指導。

(二)、撰寫有借鑑性的優秀案例5——7份

六)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獻法:收集、整理、歸納有關概念教學的理論、案例,為課題研究準備充分的專業知識、基礎。

2、教育調查法:教學實驗前後,通過問卷調查、個人訪談等形式,記錄原始數據,為研究的開展,結果的評估提供有效的參考和證據。

3、教育經驗總結法:通過對數學教材和課堂教學實際的研究,在每一階段結束的時候,都要利用已收集到的資料,數據,進行分析、概括歸納、總結,為下一步課題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4、案例分析法:教師及時反思課題研究工作,形成書面材料,可以是課例的分析介紹、教學案例、教學敍事,教學隨筆、教學論文,也可以是課題研究心得體會等。

七)課題研究的擬創新點

1、要樹立整體觀念。從教材的整體入手通讀教材,瞭解教材的編排意圖,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聯繫、發展的觀點,分析處理教材。而具體到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先要閲讀例題、解答習題,要注意把握教材內容實質,提煉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仔細揣摩教材中提出的問題等,要善於思考,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2、用課標理念作導向解讀教材。教材是教師教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的對象。數學教材承載着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問題解決與運用等。面對數學教材,教師需要深入其中,以課標作導向,把握實質,解讀好教材才能教好學生。

3、要學會活用教材。當教材中呈現的問題情境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較遠時,教師可以將其換成學生熟悉的事物;當教材提供的學習內容、數據信息等與本班學生實際狀況有差距時,教師可以做適當調整;當教材安排的課時對本班學生來説過快或過慢時,教師可以結合本班實際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當然,這些調整與變動是建立在對教材的研究與對學生的瞭解基礎之上的。

4、“進行學科專題培訓——引領學習《課程標準》——幫助梳理知識——科學分析學情——積極課堂實踐”能夠持續提高新教師研讀教材的能力。

5、本課題主要想通過對人教版國小數學教材的合理使用,開展提高國小數學教師高效研讀教材能力的研究,根據人教版教材的編寫特色,以人教版教材為研究載體,提高教師以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目標來衡量、分析教材內容,高效用好、用活實驗教材,使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真正成為新課程教材的成功的實踐者,執行者、開發者、成為教育教學的決策者。

八)研究步驟:分三個階段

(一)準備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課題選題,制定方案,確定研究人員,組織課題的申報及立項工作。

2、建立課題研究小組,落實人員分工,明確職責,研討制定具體方案,構建課題實驗思路,研究目標與內容,擬定課題實施操作方案。

3、邀請縣教研室專家進行指導,做講座,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培訓;同時收集相關資料,進行與課題研究方面的理論學習,為課題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二)實施階段(20xx年7月—20xx年3月)

1、按照課題方案實施研究,採取邊實驗邊反思,邊學習邊總結的方法。

2、定期開展研究分成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是研讀課標,研讀課程目標、新課程六大理念、新課標十大核心概念、新課標“四基”

第二階段是研讀教材,研讀教材所處的地位、主題圖、情境圖、提示語、例題與習題。

第三階段,通過集體備課、教研、請專家進行新課標講座,指導,形成新教師成長的常效機制。

3、注意積累、收集研究過程中的原始材料,各成員將實驗期間的數據、問卷調查表、學生作品、個人實驗小結、實驗感受、與實驗有關的論文、案例、課件

九)預期成果

1、論文

2、結項報告

3、案例

注:本欄可加頁

五、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已取得相關研究成果的社會評價(引用、轉載、獲獎及被採納情況),主要參考文獻(限填10項);

2、主要參加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驗、組成結構(如職務、專業、年齡等);

3、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如研究資料、實驗儀器設備、配套經費、研究時間及所在單位條件等)。

參加課題組的老師均為國小數學學科的骨幹教師,都長期堅持在教學第一線,有着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和教育科研能力,並善於反思、總結教學經驗,也具備一定的知識理論水平,分別來自縣城、農村學校,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本課題主持人系市級骨幹教師。參加工作以來,他刻苦鑽研業務知識,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及方法,敢於創新,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改革,並把理論知識積極應用於新課程改革的探索之中,形成了自己較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先後有多篇論文發表並獲獎。在教學研究方面,注重多媒體技術和課堂教學的整合,多次獲得省市級教育先進工作者、先進個人。

課題組成員都是中、青年骨幹教師,有着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都參與過縣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積累了進行課題研究的經驗。這些都成為本課題研究的寶貴資源和基礎保證。

(一)研究條件

1、領導高度重視教科研工作,每次認真參與課題活動,並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設想。

2、研究計劃紮實。我們把研究項目逐步分解,制定研究方案,嚴格按照方案要求實施,確保課題的順利開展,切實提高研究的針對性。

3、研究資源豐富。

(二)研究制度及時間保證

1、明確任務,加強研訓。利用教研活動、沙龍活動等繼續學習有關專業理論,探討有關認識,交流有關經驗。

2、進一步明晰研究目標,拓展研究內容,將研究點擴展到各年級各領域的學習任務中去,在廣泛的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案例研究和個案研究。

3、整個課題研究預計歷時一年左右,時間上相對充裕。參加課題組的老師均為國小數學學科的骨幹教師,都長期堅持在教學第一線,有着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和教育科研能力,並善於反思、總結教學經驗,也具備一定的知識理論水平,分別來自縣城、農村學校,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注:本欄可加頁

六、預期研究成果

主要階段性成果(限報10項)

序號

研究階段

(起止時間)

階段成果名稱

成果形式

負責人

1

7月—8月

2

8月—9月

3

9月—10月

4

10月—11月

如何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提示語

論文

張玉龍

5

11月—12月

6

12月—1月

7

8月—9月

8

9月—10月

9

10月—11月

10

11月—12月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案例分析

張玉龍

最終研究成果(限報3項)

序號

完成時間

最終成果名稱

成果形式

負責人

1

20xx年11月

2

20xx年12月

巧用主題圖提高學生思維形象性

論文

張玉龍

3

20xx年5月

《國小數學教師高效研讀教材能力的研究》課題結項報告

結項報告

王洪忠

七、推薦人意見

不具備申報資格的申請人,須由專家推薦。推薦人須如實介紹課題主持人的科研態度、專業水平、科研能力和科研條件等。

第一推薦人姓名專業技術職稱研究專長

工作單位

推薦人簽章(須本人親筆簽名或本人印章)

第二推薦人姓名專業技術職稱研究專長

工作單位

推薦人簽章(須本人親筆簽名或本人印章)

八、主持人單位意見

公章:

負責人簽章:

年月日

九、縣區教科研管理單位意見

公章:

負責人簽章:

年月日

十、專家評審意見

負責人簽章

年月日

十一、信陽市教育局審批意見

公章:

負責人簽章:

年月日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7

我校申報的實驗課題“國小高效課堂建構研究”經荊州市教育局批准,被確立為荊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課題立項編號:ZD2011016),經領導批准,今天開題。為使課題研究落到實處,達到研究目的,我謹代表課題組,將開展課題研究的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課題研究背景:

高效課堂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各地對高效課堂研究由來以久,並總結了一些好的經驗模式。如江蘇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山東杜郎口中學的“10+35”模式,山東兗州一中的“循環大課堂”模式,河北衡水中學的“三轉五讓”等。這些教學模式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高度關注學生,充分相信學生。具體表現為: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解放學生的學習力,激發學生釋放潛能,在掌握學情的基礎上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及時檢測反饋,減輕學生負擔。這些成功經驗為我們進行國小高效課堂建構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我們也發現,目前各地對高效課堂的研究還有一些值得進一步探討的空間,一是目前的研究大都直接指向課堂操作,更多的是獲得經驗層面的成果,缺乏對高效課堂本質的系統描述,因而難免在研究中出現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而且難以將研究推向深入,二是目前的研究大都在高中、國中展開,研究成果多指向高中、國中課堂,國小高效課堂構建的研究則相對薄弱,因此開展國小高效課堂建構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我校幾年前就在借鑑全國各地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開始嘗試“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當堂訓練、及時反饋”的高效課堂建構的基本策略,各教研組以課例為載體對高效課堂進行了一些探討,積累了一定的實踐性智慧,如李萍老師執教的《用連乘解決問題》,將解決問題的過程設計成有層次的學習活動,王萍老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學生認知衝突引發學生對計算公式的再探討,陳鵬老師執教的《分數的意義》,讓學生在問題交流中獲得分數本質的理解,等等。這些為進一步深入研究高效課堂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㈠生本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雖然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髮育都還很不完善,但他們身上包含着人類千萬年進化所積澱的優秀基因,具備強大的發展動力和潛能。學生學習天性的自由展現,必然帶來學生真正的學習熱情和驚人的學習效率,必然帶來學生學習熱情的高漲,求知慾望的膨脹,學習能力的提升。“充分相信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就是順應學生的學習天性。

㈡自主學習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習主體都是相對獨立的“人”,具有自我獨立的心理認知系統、具有求得自我獨立的慾望、具有“天賦”的學習潛能和一定的獨立能力。自主學習本質上就是學習主體自我選擇、自我探索、自我建構、自我創造知識的過程。因此,學習是學習主體“自己的”事,任何人都無法代替。教師所能做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願學、樂學、會學、善學。

三、課題研究內容:

㈠研究的具體內容:

本實驗立足“高效”,抓住“構建”,開發五種策略、建立三種機制,作為本實驗的具體研究內容。

1、五種策略

⑴先學後教策略:先學是一種策略,其本質是讓學生經歷一個自主探索的過程,獲得自己的經驗和感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問題。先學的方式可以是研究例題、閲讀資料、動手操作、提出疑問、當堂訓練、合作探究、小課題研究等。像語文識字教學中的讓學生聯繫生活識字,作文教學中的“先説後寫、先寫後評”,數學發現規律教學中的`“觀察—猜想—驗證”,解決問題教學中的學生嘗試等都是“先學”。在“先學”的基礎上,教師採用交流、點撥、拓展等形式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這就是“後教”。 “後教”不是由老師包辦,更不等於老師獨自講解,而是以一種符合學生學情的方式組織學生學習。

⑵問題導學策略:人總是在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中成長,學生的學習過程從一定意義上可以歸納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導學即以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採用多種途徑去解決問題,並把這種思路具體化為一定的教學環節,使之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

⑶綜合性學習策略:學習需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認知水平等為基礎,需要多種感官的參與。綜合性學習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全方位地參與活動,比如閲讀、表達、演示、操作等,既動腦,又動手,既當學生,又當老師。充分發揮已有知識和經驗的作用,強化對新知識的認識與鞏固,並在運用中進行拓展。通過綜合性的學習實踐活動提高學習效率。

⑷生生互動策略:課堂中生生之間的關係比其他任何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更強有力。學生間的互動交流能讓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生生互動的方式主要有相互傾聽、相互表述、相互質疑、相互評價等。

⑸當堂訓練策略:美國緬州國家訓練實驗室的學習金字塔表明:學習後馬上應用的效率是所有學習方式中效率最高的,達到90%。當堂訓練不是方法,而是方法論,它是對學生遺忘規律和學習規律的運用,是對學生某一階段學習狀況的檢測和評估,是新的問題的生長點,是重要的教學過程,也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所以設計訓練、指導訓練以及訓練點評是實驗進程中教師要重點探索的領域。

2、三種機制

⑴學案導學機制:高效課堂構建的一個核心理念,是一切從學生的“學”出發,那麼,教師精心設計導學案,用學案導學就成了十分關鍵的環節。本實驗將學案導學作為一個重要機制,引導教師全面瞭解學生、正確解讀教材、準確把握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學習過程、合理進行檢測評估,並開展備課組集體設計導學案、師生共同設計導學案等活動,讓導學案真正起到引導學生高效學習的作用。

⑵課內調節機制:學習活動不是盲目的,是有預設的活動。但在高效課堂背景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現實的學習活動必然對課前預設提出挑戰,甚至“顛覆”。因此,根據學生學習的現實問題對教學預案進行調整或再設計顯得十分重要。課內調節機制重在研究調節活動的產生、時機、方式、效果等問題,增強課堂教學的開放度和有效性。

⑶課後反思機制:高效課堂建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很多課例的積累,需要老師不斷的反思和感悟,因此,本實驗將着力提高教師的反思意識,幫助教師養成反思習慣,讓教師在反思中成長。

㈡課題研究的目標:

經過五年研究,達到如下實驗目標:

1、學生被動學習的現狀得到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習慣良好、學習品質得到提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基本形成。

2、課堂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結構徹底打破,形成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當堂訓練、及時反饋的課堂教學新結構。學生在課堂上有自主學習、有合作交流、有質疑探索、有當堂訓練、有實踐拓展,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3、教師的備課方式發生轉變,教學設計從方便教師教轉向利於學生學。圍繞以目標為激勵、以問題為導向、以差異為資源、以互動為途徑、以訓練為拓展的基本思路,形成各年級各學科不同課型的導學備課方式。教師的角色和作用因此發生改變。

4、探索並建構各年級各學科不同課型的高效課堂教學基本模式,如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模式,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模式,英語單詞學習教學模式等。

5、歸納整理高效課堂的本質內涵,形成對高效課堂新的認識和理解。

㈢預期研究成果形式:

1、學生課堂學習面貌發生質的變化,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善於學習,樂於表現。

2、探討實現國小各學科不同課型的高效課堂的途徑和方法,建立各學科不同課型的高效課堂模式。

3、積累各學科不同課型的高效課堂的課例和學案。

4、形成高效課堂建構研究的實驗報告、案例集、論文集。

四、本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實施步驟:

㈠研究思路:

採用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邊實踐探索、邊修改完善、邊積累整理。以年級教研組為單位成立研究小組,確定研究子課題,進行分散研究,積累研究課例。各年級骨幹教師集中整理課例,形成高效課堂的理論成果和操作模式。

㈡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本實驗研究需要學習與之相關的生本教育、嘗試教學、自主學習等教育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需要學習借鑑各地各學段高效課堂建構研究的成果和經驗。

2、行動研究法:高效課堂建構的研究主要是一種實踐性研究,甚至是將已有的模式、經驗、方法運用到教學實踐的驗證性研究。因此。需要每位教師根據不同的年段、不同的課型,圍繞高效課堂的核心價值進行嘗試實踐,積累大量的課例,撰寫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學隨筆。

3、案例分析法:根據某一課型高效課堂建構的思路進行“磨課”,打造典型課例,建構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以某一課例教學為載體,通過同課異構、高效課堂觀摩等進行個案對比,分析研究師生的課堂教學行為,提煉具有共性的特徵,形成對高效課堂新的認識。

4、敍事研究法:組織開展高效課堂研究敍事交流,講述高效課堂研究的故事,在相互交流、相互啟發中感悟高效課堂的本質內涵。

㈢實施步驟:

本實驗研究週期為五年,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實驗啟動階段

1、學習:①組織學習高效課堂建構實驗方案;

②組織學習高效課堂、生本教育、嘗試學習等相關理論;

2、組建團隊:教師根據自身優勢,選擇研究的子課題,確定子課題研究方案。

3、交流:①交流學習內容、組織形式、學習體會、學習效果等。

②交流子課題研究方案。

4、組織實驗前測。

第二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實驗實施階段

1、高效課堂基本模型建構階段

①研究各學科導學案的基本模型

②研究各學科高效課堂的基本模型

2、高效課堂模型深入研究階段

①學生與文本、學生、教師有效對話的研究。

②當堂訓練題設計研究

③不同學科不同課型的高效課堂變式研究

3、高效課堂評價研究階段:

①導學案的評價研究

②當堂訓練題的評價研究

③課堂教學的評價研究

第三階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 實驗結題階段

1、整理實驗成果,初步形成實驗研究報告。

2、進行實驗驗證。

3、全面總結實驗成果,形成結題報告。

4、成果交流、觀摩等。

5、發現問題,初步確定下一輪研究的思路。

五、已有條件和保障措施:

本課題組的核心成員均為省、市級骨幹教師,教學經驗豐富,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堅實的人力資源保證。課題組成員為課題開展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收集、調查問卷、諮詢等工作,為本課題研究做了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同時,邀請荊州市教科院專家對課題研究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指導,對階段性研究情況組織考評,保證了課題研究的計劃性、科學性、有效性。

此外,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圖書室、實驗室等各種不同的功能教室,為課題研究的發展提供了物質的保證。學校高度重視學校教改科研工作,去年下半年出台了《關於加強學校教育科研工作加速教師專業發展的意見》,對教育科研給予了全方位的支持。

我們有理由相信,本實驗一定會取得預期的成果。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下載Word文檔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編輯推薦:

下載Word文檔

上一篇:

下一篇:

[標籤: ]

相關自查報告

20xx-09-08

20xx-09-08

20xx-09-08

20xx-09-08

20xx-09-08

20xx-09-08

20xx-09-08

20xx-09-08

20xx-09-07

20xx-09-07

20xx-09-05

20xx-08-27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8

一、課題名稱:

《國小數學開放式教學研究》

二、課題性質:

課題是應用型研究課題

三、課題定義:

所謂開放式教學,指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中努力提供一種情境,讓學生個人或小組積極討論、研究、發現,還學生更多的民主和自由,充分尊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相信每一位學生,鼓勵他們想幹就幹,想寫就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進行具體、有效的指導和幫助,或組織引導學生互相幫助。它以發展為中心,以問題為紐帶,以訓練為主線,學生主動,教師主導,活動點撥,反饋矯正,發展思維,形成能力。

四、課題的提出:

開放對應於封閉,生成對應於預設。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的統一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學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並因此表現出相對的封閉性。傳統教學則過分強調預設和封,。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封閉導致僵化,只有開放,才能搞活,開放性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徵。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數學教學要從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環境,提供給學生充分發展的空間”。新課標這一理念是針對長期以來的封閉式教學而提出來的,其實質是要實行開放性教學,開式教學首先是教學觀念的開放,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本內容,包括教學內容的開放、學習方式的開放、教學過程的開放、教學情境的開放、教學評價的開放。

1、開放教學內容

數學教育是數學活動的教育,數學內容是數學活動的重要載體。要切實有效地進行開放性教學,就要在認真領會教材編排意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編擬出具有較高思維價值的開放性教學內容。

2、開放學習方式

傳統的學習方式是在以教師為主體的機械的聽講為主的,我們開放式的學生學習方式體現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是師生、生生間多邊互動的活動,具有指導的互教、互學、互幫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具體又分為三個小環節:

(1)試一試;

(2)議一議;

(3)辯一辯。

3、開放教學過程

開放的教學過程是動態的教學過程。動態的教學過程是指課堂教學過程是動態的發展、適時變化的,而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堂需求則成為調整教學過程的指揮棒。動態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內外互動的過程。

4、開放教學情境

在教學中要設置開放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新知背景中,積極思維,激起學生尋根問底的心理趨向,產生自發探索、思考、討論、解決問題的求知慾望。創設情境方式是多樣的,如:故事情境、操作情境、謎語情境、兒歌情境、比賽情境。總之,創設情境應有較強的指向性,應是學生較為熟悉的或能理解的生活實例或數學材料。

5、開放教學評價

我們在研究開放式教學評價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及個性的全面發展。同時評價方式應是多元的,又以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家校共評為主。在評價時,我們將考慮以下三點:

(1)注意保護學生的探索心理;

(2)重視對學生的信任;

(3)養成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和學習習慣。

課題體現了教育以人為本,是從學生的終身發展角度出發而考慮的課題。此課題涵蓋面較大,又可以分解為五個子課題:《開放數學教學內容研究》、《開放數學學習方式研究》、《開放數學教學過程研究》、《開放數學教學情境研究》、《開放數學教學評價研究》。

由於該課題的研究範圍涉及學生學習、生活及學校、社會、家庭各個方面,既利於教師根據本校情況選擇子課題及小課題,又利於全組的合作研究。

六、國內外同課題的研究狀況:

對數學開放式教學研究,國內外各種媒體均有報道。其中遼寧、江西及我省牡丹江等地方深入較早,研究比較系統、紮實,效果顯著。其經驗及成果可操作性較強,對於我校此課題研究有一定借鑑作用。但我市範圍內對此課題研究不夠廣泛,作法不夠深入。所以對此課題研究對我校及至全市數學教學將是有益的舉措。

七、課題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課題的研究有利於教師積極學習教育理論,並將其所學的教育理論運用於教學實踐中。通過課題研究,能提高教師綜合素質質。教師的教育行為方式是受思想支配,陳舊的教育理念嚴重影響教學工作。課題的研究與實驗,有利於促進教師觀念的轉變,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它,教師看得更高,更遠,有更多時間學習現代理論,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同時對推動我校教學改革,實現素質教育跨越式發展教有着極大的影響。通過此課題的研究還將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與科研能力,幫助教師走進科研工作的陽光大道,對於提升教師羣體素質和促進各校區域間的整體和諧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總之,開放式教學研究中,每節課都要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穫,同時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課堂教學應成為對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的成全。這是開放式教學的根本目的。

八、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課題的研究以理論研討、實踐探究法為主,通過示範課、交流會等形成進行深化和推進。

九、課題研究的可行性:

數學,是基礎工具學科,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備技能。此課題的研究將提高師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將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其效果將立竿見影。對此研究,我們要求全員參加,認真確立子課題,由小至大,由點到面,循序漸進,力求實效。研究方法以實踐探究法為主,每學期進行一次階段總結,預計五年完成課題研究。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9

較複雜的小數乘法

第四課時較複雜的小數乘法

教學內容:P6例5、做一做,P9練習一第10—12、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並能正確計算。

2、使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當乘數比l小時,積比被乘數小;當乘數比1大時,積比被乘數大。

3、理解倍數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小數,學會解答倍數是小數的實際問題。

4、養成認真計算,及時檢驗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運用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正確計算小數乘法。

教學難點:

正確點積的小數點;初步理解和掌握:當乘數比l小時,積比被乘數小;當乘數比1大時,積比被乘數大。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口算:

0.9×6 7×0.08 1.87×0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老師抽卡片,學生寫結果,集體訂正。

2、不計算,説出下面的積有幾位小數。

3、思考並回答。

(1)做小數乘法時,怎樣確定積的小數位數?

(2)如果積的小數位數不夠,你知道該怎麼辦嗎?如:0.02×0.4。

4、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小數乘法。(板書課題:較複雜的小數乘法)。

二、新授:

同學們,你們見過鴕鳥嗎?知道鴕鳥是一種跑得比較快的動物嗎?有一隻鴕鳥正在幫助2個小朋友解難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鴕鳥正馱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後面一隻兇猛的野狗緊緊追上來了!小朋友説:“哎呀,它追上來了!”鴕鳥説:“別擔心,它追不上我!”

1、教學例5:非洲野狗的速度是56千米/小時,鴕鳥的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鴕鳥的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時?

(1)想一想這隻非洲夠能追上這隻鴕鳥嗎?為什麼?(鴕鳥的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鴕鳥的速度除了有一個非洲狗那麼多,還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鴕鳥。)

(2)是這樣的嗎?我們一起來算一算?

①怎樣列式?

②為什麼這樣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學生明確:現在倍數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數。

(3)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4)算得對嗎?用什麼方法可以判斷他做正確沒有?(方法1:把因數的位置交換一下,再乘一遍;方法2:用計算器來驗算;方法3:用原式再做一遍;方法4:觀察法.因為第二個因數大於1,所以積一定大於第一個因數。可以發現答案是7.28是錯的'。)

所以每個小朋友要養成認真做題,仔細檢查的良好習慣.

(5)通過剛才同學們的計算、驗算,鴕鳥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時,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樣?能追上鴕鳥嗎?説明剛才我們的想法怎樣?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組題。

2、看乘數,比較積和被乘數的大小。

①(出示練習一第10題中積和被乘數的大小)先計算。

②引導學生觀察:這兩道例題的乘數分別與l比較,你發現什麼?

③乘數比1大或者比1小時積的大小與被乘數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因為1.20.4的乘數是0.4比1小,求的積還不足一個1.2,所以積比被乘數小;而2.4×3的乘數是3比1大,求的積是2.4的3倍(或3個2.4那麼多),所以積比被乘數大。

④你能得出結論嗎?(當乘數比1小時,積比被乘數小;當乘數比1大時,積比被乘數大。我們可以根據它們的這種關係初步判斷小數乘法的正誤。)

⑤專項練習:練習一第12題

先讓學生獨立判斷。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講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題錯在什麼地方。

三、運用

1、做一做:3.2×2.5=0.8 2.6×1.08=2.708

先判斷,把不對的改正過來。

2、P9頁第13題

四、體驗: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五、作業:P8頁8題,P9頁11、14題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10

一、立項課題的開題論證,是教育科研管理的一項要求,其實質是要求研究者對已立項的課題進行再思考、再設計。

二、開題報告應包含以下內容:

1、課題名稱。

2、課題研究的背景和價值(學術的、實踐的)。

3、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4、國內外相關研究情況的綜述和本課題預計的突破方面。

5、研究條件、研究方法、研究步驟、研究時間等。

三、課題名稱的再確定,實質上是對準備研究問題的再思考過程:

1、發現問題是研究的起點,“是什麼”,“為什麼”與“怎樣做”是三類主要問題。

2、從實踐中發現的問題並不一定需要研究,只有經過檢索、思考,證明其為沒有可信答案且有可能取得可信答案的問題時,才能列入研究範圍。

3、通過設置前提條件適當窄化問題,是提升問題可研究性的主要方法。

例:素質教育實施策略研究→學校素質教育實施策略研究→城市普通高中學校素質教育實施策略研究……

素質教育實施策略研究→提升學生學習自主性策略研究→運用現代技術提升自主性……

四、確定課題研究的背景和價值的基本原則,是從學校的實際狀況出發進行思考:

1、問題不能只來自政策規定或理論推導,而必須是研究者真實感受到的且是有決心解決的矛盾、衝突。

2、在宏觀社會背景下具體地分析學校面臨的實際困難,並準確地把握前人和他人的相關研究成果,是把問題轉化為課題的關鍵。

例: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的問題→不同背景、不同學習狀態的學生有不同的“不足”問題,又有相似的“不足”問題→不同與相似的“不足”問題又有相似或相異的原因……

3、學校的教育科研首先應該追求研究的實踐價值,要使科研成為提升學校教育質量,促成師生髮展的有力工具。

五、課題研究內容的分解應與方法設計同步進行,不同類型的課題有不同的分解與設計方法。

1、一般來説,有兩大類不同的科學研究:一類是“發現”,一類是“證實”。前者的任務是尋找答案,後者的任務是證實假設(或他人的答案)。

2、“發現”類的問題,可採用文獻研究的方法,調查的方法,行動研究的方法等等。

3、“證實”類的問題,可採用文獻研究的方法,實驗的方法。

4、分解課題可以分別採用縱向、橫向或縱橫結合的方法,前提有二:一是分解的部分可獨立開展研究,二是獨立研究部分的成果可以整合成為總課題的有機組成部分。

5、一切科研問題,都必須用可靠的數據來證明,所以,研究設計中要有確保數據採集真實性的措施(培訓、檢驗、補充調查…..)用過程和方法的科學性來保證數據的真實性。

六、文獻綜述要圍繞所研究的問題展開,做文獻研究的目的是減少重複勞動,佔據制高點:

1、基層的研究尤其應注意文獻研究,要通過學習與借鑑提升研究工作的起點。

2、文獻研究的重要方法是比較與核實,在不同文獻的比較中,在把文獻記載還原於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得出研究者的獨立判斷。

3、進行文獻綜述要恪守科研規範,儘量不用第二手資料,要在弄清原意的基礎上做歸納,要列舉相關的參考文獻……

4、科學研究突破與創新的來源有三:發現了新現象、新問題,找到了新方法,改變了對某些事物的傳統認識,“突破”是在比較中產生的。

5、文獻研究要圍繞課題研究的內容展開,力戒浮泛。

6、核心概念界定要有文獻依據並説明取捨理由。核心概念界定,在開題報告中可以放在報告的前面,但必須完成於文獻研究之後。

七、研究條件與研究步驟應具體:

1、研究者本人的前期相關調查、研究與實踐成果,是重要的研究條件。

2、依據課題研究需要,從實際出發,選擇研究夥伴。

3、研究時間安排應具體並留有餘地,要為總結留足時間。

八、開題論證是一種預研究,要努力征求不同意見,以完善研究設計,爭取最好的研究結果。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11

一、問題的提出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古人云“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古往今來,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就會事半功倍。解物理題也是這樣。而傳統的教學中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恰恰忽略瞭解題方法的指導,所以學生都沒有掌握解物理題的有效方法。因此對於理科的大多數學生都覺得物理課難懂,物理題難做。其實方法是物理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中介,強調學習方法的教育對培養學生能力和優化學生素質都有較大的幫助,所以解題方法也是學習的靈魂。

這樣看來,有效的解題方法在激烈的大學聯考競爭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有了一套完善的解題方法,學生不必再對物理“望而卻步”,也不必再對物理題海“望洋興歎”,可以從繁重的物理作業中解放出來,實現真正意義的素質教育。受此啟發,我決定進行“高中物理解題方法”這一課題的研究。

(二)研究現狀及分析

以往對於高中物理的解題方法研究的也有很多,大多數只是研究某一類習題解法,例如,運動學問題解法,動力學問題解法,熱學問題解法,電學問題解法,講的都是大而空,只能適用於這一單一類型。也有一些單純總結解題的方法,如等效法、整體法等,但是都只是一些零星的見解,不夠全面,不夠系統。

(三)本課題的創新點

我們準備研究力學、電學、運動學、動力學等都適用的解題方法,從物理方法、數學方法和哲學的思維方法三大類方法入手,每大類方法中又有幾種具體方法,將每種方法細細闡述,如等效法,還要將等效法應用的各種情況作一一總結,並配典型例題來説明各種方法。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細細看來,物理解題方法也正是各種科學研究的方法,如物理中的等效法,模型法以及假設法等等。學生通過學習物理解題方法可以培養自身的科研意識,增強科研能力,為以後走上科研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礎。

另外,物理解題方法中有好多方法就是培養創造能力的方法,如逆向思維法,極端思維法等等。有了這些方法的指導,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開發思維,開拓思路,使學生建立更廣泛、更完善的智能結構。

研究成果的推廣有利於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學方式的改變,能夠促進新課程的順利實施,從而大大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哲學中聯繫的觀點

馬克思哲學提出了物質世界是聯繫的,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積累了很多科學的方法,這些科學的方法反過來又能指導實踐,對於高中物理解題也必定有相應的方法。馬克思哲學將辯證的思維方法分為三種方法,即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抽象和具體三類方法,這三類方法是統一矛盾,解決問題和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普遍適用的方法,在解決物理問題中當然也同樣適用。

(二)皮亞傑的順化認知發展理論

同化是指個體對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的過程。也就是説,個體在感受到刺激時,把它們納入頭腦中原有的圖式之內,使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統將營養物吸收一樣。對於各種解題方法,學生可能都感到陌生,所以我們準備找出與有關各種解題方法對應的小故事,通過小故事使學生對這一方法有個初步瞭解,從而能更快地接受和理解這種方法。例如,大家都知道《曹衝稱象》的故事,其實曹衝稱象的方法就是物理中的“等效法”,這樣一講,學生肯定一下子就明白了“等效法”.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12

一、題目

要求明確、鮮明、簡練、醒目。一般不用副標題,字數不宜過長。

二、摘要。

要求準確、精練、簡樸地概括全文內容。

三、引言(或前言、問題的提出)。引言不是研究報告的主體部分,因此要簡明扼要。

內容包括:

1、提出研究的問題;

2、介紹研究的背景;

3、指出研究的目的;

4、闡明研究的假設;

5、説明研究的意義。

四、研究方法。

不同的課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這是研究報告的重要部分,以實驗研究法為例,其內容應包括:

1、研究的對象及其取樣;

2、儀器設備的應用;

3、相關因素和無關因素的控制;

4、操作程序與方法;

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

6、研究結果的統計方法。

五、研究結果及其分析。這是研究報告的主體部分:要求現實與材料要統一、科學性與通俗性相結合、分析討論要實事求是,切忌主觀臆斷。其內容:

1、用不同形式表達研究結果(如圖、表);

2、描述統計的顯著性水平差異;

3、分析結果。

六、討論(或小結)。這也是研究報告的主體部分。其內容:

1、本課題研究方法的科學性;

2、本課題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3、本研究成果的價值;

4、本課題目前研究的侷限性;

5、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七、結論。

這是研究報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簡練、措詞、慎重、嚴謹、邏輯性強。主要內容:1、研究解決了什麼問題,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2、研究結果説明了什麼問題,是否實現了原來的假設;3、指出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八、參考文獻。

九、附錄。

如調查表、測量結果表等。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13

課題名稱: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教育的研究

課題負責人所屬單位、姓名:華鎣市雙河三小遊忠燕

內容要求:1、課題產生背景2、課題研究價值3、研究內容4、研究方法5、研究進度6、成果形式7、研究能力8、參考文獻

一、課題產生背景:

國小中高年級部分學生不能按時完成家庭作業,令很多教師頭痛,常常利用上課時間教育這部分學生,且未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學生不完成家庭作業的這種不良習慣的形成,既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又導致教學效果差。學生出現不完成家庭作業現象,在學校通常是老師進行教育,在家裏通常是家長進行教育,但老師、家長都與學生的思想差距大,年齡差距大,生活習慣差距大,灌輸的教育思想學生難以接受。我深感培養學生認真完成家庭作業的習慣,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難題,於是我從多角度進行了探索,在從實踐中探索出讓完成了家庭作業的學生教育未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效果好。因此,我把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教育作為重要課題進行研究。如何搭建讓學生相互教育的平台,本課題研究旨在解決對不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進行有效教育。

二、課題研究價值

⒈素質教育的需要。某種意義上説,素質就是習慣與能力。良好習慣的養成和不良習慣的克服,意味着學生的素質的提高。因此學生按時完成家庭作業的習慣養成教育就是素質教育。《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應當體現時代要求,必須在習慣養成教育中注如時代的活水。

⒉學生髮展的需要。根據中央教育部和四川省對國小生減負的要求:國小五、六年級學生家庭作業不超過一個小時。這個要求是限制有的老師過多地佈置家庭作業,但是也不可能不佈置家庭作業。因為國小高段開設的課程相對較多,特別是新課標的課程要求,國小語文每週只有六節課,數學每週只有四節課,科學只有兩節課。家庭作業要麼需要學生預習,要麼需要學生對當天所學知識進行鞏固,要麼需要學生背誦,要麼需要學生動手實驗,要麼需要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總之,必要的家庭作業是學生髮展的需要。

3、學校發展的需要。班上不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是每位教師都感到困惑的問題。但通過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互教”的研究,幫助老師們找到教育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的新捷徑,有效地教育不按時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使學校的教學活動良好性循環:學生按時完成當天的家庭作業,消化和鞏固學生當天所學知識,第二天不影響正常的上課,學生又獲得新知識,這樣日復一日,學生健康成長。學生的個體成績提高了,學校的整體成績隨之提高,這顯然是學校發展的需要。

三、課題研究內容

為了搭建讓學生相互教育的平台,本課題研究旨在解決對不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進行有效教育。主要有以下幾種教育方法:

1、班級思想教育由班上全體學生參與對不完成作業學生的思想教育。

2、班委管理教育由班委幹部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進行管理教育。

3、接對幫助教育由專門指定的優秀學生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進行“一對一”幫助教育。

4、朋友情感教育由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的好朋友對他們進行教育。

5、典型案例教育在曾經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中,挑選幾個已經完全改變不完成作業的不良習慣的同學,作為典型對不完成作業學生進行案例教育。

四、課題研究方法

《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教育的研究》主要採取:

1、調查研究法:通過座談、問卷等形式對不同年級學生進行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的調查統計,為課題的開展與進一步深化尋找依據與支撐。

2、教育實驗法:收集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的教育方法,並進行典型案例收集。

3、個案研究法:對不完成家庭作業學生進行跟蹤調查研究,把相應的研究成果存入學生檔案袋。

五、課題研究進度

1、準備階段(20xx年1——2月)

2、理論學習階段(20xx年3——5月):收集有關資料,學習並加以論證,完成課題申報。

3、實施階段(20xx年6——12月):根據課題設計方案進行實施,並進行階段性總結,寫出階段性研究報告。做好資料收集和積累工作。

4、結題階段(20xx年元月):以研究報告的形式結題。

六、課題成果形式

成果主要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呈現,其次輔助資料是相關論文和典型案例。

七、研究能力

本人是國小一級教師,工作在教育一線,並連續擔任8年班主任,。已研究普教科研課題結題1個,有較豐富的課題研究經驗,對於這個校本課題,起源於本人,已進行了廣泛的實踐,在實踐中本人已創建了相關理論,完成此課題,本人完全有這個實力。

八、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主要是《教育學》《心理學》和相關方面的書籍,名人名言等。國中語文預習方法研究開題報告提高低段待優生學習興趣的研究開題報告國小數學兩級分化成因與對策研究開題報告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14

我校《在網絡環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課題,是重慶市電化教育現代教育技術“十五”專項科研課題(課題批准號:02-dt-10)。經領導批准,今天開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彙報如下:

一、本課題選題的依據

在現代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建設為素質教育服務的、現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學資源系統,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中學教育必須研究的課題。

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我們的教育模式產生了質的飛躍,網絡化教育將成為信息時代的重要標誌和組成部分。探索、研究並構建適宜於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決的課題,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在網絡教育時代,不僅需要有先進科學的教學手段、高效互動的教學方式,更需要有豐富實用的教學資源、完備的教學體系。在網絡化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成為網絡教育的主導力量。而目前,我們的教師對信息技術、網絡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網絡實施教育教學尚有距離,尤其是建立“在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還有待起步,基於此,我們提出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本課題研究的條件

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背景條件:國家教育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教育,虛擬學校、遠程教育等應運而生;重慶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通過評選信息技術示範校加大力度;渝中區率先建立局域網,並通過已經實施了三年的“雙創課題”研究,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極大改觀;隨着課改的進一步深入,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基礎條件:我校通過一年多的艱苦奮鬥,信息技術無論在硬件上,還是軟件上,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纖為網絡骨幹,採用千兆高速以太網,集視頻教學、監控、信息服務、學校管理於一體的校園網絡,實現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裝了數字投影機、實物展示台、100英寸電動玻珠屏幕、多功能講台、監控攝像機、29英寸電視機,上課教師人手一台筆記本電腦。

軟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教育信息資源庫”,包括《k12學科資源庫》、《數字圖書館》(近兩萬冊電子書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電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數據庫、試題庫、資料庫,涵蓋國情教育、心理諮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升學指南、教育法規等教育信息庫,能充分滿足現代教育管理和一線教學的需要。

人員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術中心,配備了專業人員,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相當造詣。信息技術中心,對全校教職員工進行了信息技術素質修養和實際操作的培訓,全校教職員工基本掌握信息技術教育,能滿足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育教學的需要。

三、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1、觀念問題:有了好的硬件環境,如果觀念不更新,只是“換湯不換藥”,那就失去了研究價值。本課題必須着力解決教師教育觀念更新的問題。

2、理論問題:目前網絡教育缺乏科學、系統的教育理論作指導,本課題應在實踐中創造性地應用現有的理論,不斷探索、總結、歸納、概括,形成適用於網絡教育的理念、原則、策略。

3、技術問題:信息技術,顧名思義,技術性是很強的。如何使教師技術精湛,使精湛技術與優質教育緊密結合,培養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才,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本課題希望在這方面能作出一點貢獻。

4、實踐問題:網絡是一個新環境,如何在這個平台上,創造出符合自己實際的教育教學模式,需要從實踐中不斷總結,不切實際地模仿別人,拷貝別人,是不可取的。本課題倡導教師努力進行實踐。

四、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創新之處

1、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基於網絡平台的符合當代教育理念、具有現代教育特色、綜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

2、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是:

(1)21世紀的教師應該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問題:

①在網絡環境中教師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教學模式實施教育教學。

②在網絡環境中,教師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終身教育以保持新鮮活力,促成教育教學可持續發展。

③適應現代教育的新趨勢——網絡教育,對教師素質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紀的學生應該思考自己的學習問題:

①在網絡環境中,如何變更傳統學習模式,建立新的學習方式。

②在網絡環境中,如何學會學習。

③在網絡環境中,如何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21世紀的學校應該思考建設新型師資隊伍,培養新型學生的關鍵途徑;

加強資源庫的建設,為網絡教育提供堅實保障等問題:

①如何進行資源庫結構的建設。

②如何強化教師和學生的網絡意識。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資源庫,實現新的教育教學目標。

3、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是:

(1)選題富有挑戰性。本選題基於信息化大發展,傳統教育與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階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大膽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課題研究中,必須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採用生動活潑的網絡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教育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實踐。

(3)手段先進。利用校園網絡和個人主頁資料,給學生一個充分自主的學習空間和積極思維的素材,強化培養學生“自我”意識的目的性。

五、本課題的前期準備工作

20xx年3月至20xx年2月,對全校教師進行了12輪培訓,從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到簡單課件製作、網絡課件製作,以及網絡環境下教學的基本方式,進行了一系列的系統培訓,組織課題組成員參加國家、市、區各級的技能競賽,多人獲獎,從而推動了教師個人素質的進一步提高。

六、本課題的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力論、現代教育學、現代心理學和科學研究方法論等。

本課題的主要研究方法為文獻索引法、行動研究法。以網絡技術、人工智能、多媒體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作為研究手段,採用觀察、文卷調查、經驗總結、實驗、對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進行多個輪迴的研究。

七、本課題研究的成果

1、論文集:本課題研究的報告、總結、論文、案例、教案精編(內部印行,爭取正式出版)。

2、專著:《扣開未來之門——在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模式研究》(正式出版)

3、電子出版物:《求精中學優秀網絡課件選》(若干輯)

八、本課題研究的進度計劃

(一)研究週期

三年,即20xx年2月至20xx年1月

(二)研究步驟分三個階段

1、20xx年2月——5月為準備階段

宣傳發動,組成課題組,醖釀課題實施方案及相關措施等。

2、20xx年6月——20xx年8月為實施階段

第一輪(20xx年6月——8月),主要工作:課題組統一認識;申報課題;確定子課題,各分課題組分別開展研究工作;積累資料;統計分析,寫出可行性研究報告。

第二輪(20xx年9月——20xx年8月),主要工作:完善方案措施;繼續開展研究;爭取有一定的成果,並寫出第二期研究報告,接受中期檢查。

第三輪(20xx年9月——20xx年8月),主要工作:繼續開展研究,並爭取在某些學科實現質的跨越;爭取每人有一篇論文;寫出第三期研究報告並接受中期檢查。

第四輪(20xx年9月——20xx年12月),主要工作:繼續開展研究;出論文集;寫出高質量的研究報告;申請結題。

為了使課題研究順利進行,我們將本課題分為四個研究小組,分別在信息技術、文科類、理科類、藝術類四個方面開展研究,逐步互相滲透、融合,最終形成一個開放的、立體的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3、20xx年12月——20xx年1月,結題驗收,主要工作:接受專家組審查鑑定;根據成果獎勵優秀參研人員。

九、本課題組成員

1、課題領導小組

顧問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2、課題研究小組

課題指導:

課題設計兼學術祕書:

課題研究人員:

第一研究組:組長:

第二研究組:組長:

第三研究組:組長:

第四研究組:組長:組員:

檔案整理: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15

撰寫開題報告是課題研究的必要條件,為研究者提供了明確的、可操作的程序,是課題研究的“藍圖”。實際上可以幫助我們清楚地瞭解自己為什麼要做這個課題究竟想做什麼能否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若分析之後覺得還存在問題,則可以馬上調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標,從而避免“大題小做”或“小題大做”。因此,開題報告的質量高低將直接影響課題研究能否順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一、開題報告的內容開題報告的內容包括:

我們為什麼會想到要研究這個課題誰是我們研究的特定對象通過研究,我們試圖實現什麼我們想弄明白的問題是什麼我們決定通過什麼方法來驗證我們的假設,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具體的時間安排和實施步驟,尤其是一開始準備實施的步驟。我們需要哪些工具和資料如何得到這些工具和資料小組成員如何分工合作你的研究會帶來什麼成果研究報告、實物、還是其他導師的建議和鑑定等,其中實施計劃是開題報告的主要部份。研究背景即提出問題,闡述為什麼要研究該課題的原因。目的意義是指通過該課題研究將解決什麼問題(或得到什麼結論),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有什麼意義。有時將研究背景和目的意義合二為一。成員分工應是指課題組成員在研究過程中所擔負的職責。實施計劃是開題報告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時間安排等。實施計劃要詳細寫出每個階段的時間安排、地點、任務和目標、由誰負責。若外出調查,要列出調查者、調查對象、訪問的專家、調查內容、交通工具、調查工具等。如果是實驗研究,要寫出實驗內容、實驗地點、圖書資料、器材。實施計劃越具體,越容易操作。可行性論證是指課題研究所需的條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資料(如上網和設計問卷等比較基礎的方法)、實驗器材、研究經費、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及教師的指導能力。另外,還應提出該課題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學校和老師幫助等等。預期成果一般是論文或調查(實驗)報告等形式,成果表達方式是通過文字、圖片、實物和多媒體形式來表現。

二、開題報告的格式

一般用表格形式呈現,也可用其它方式表達(詳見附件:研究性學習課題“貧困山區“空巢”家庭子女教育生存狀況調查與分析”的開題報告)。

三、撰寫開題報告的注意事項

撰寫開題報告一要注意可行性,二要注意科學性,三要注意過程性。開題報告要詳細、明瞭,研究方法和步驟要具備可操作性。實施計劃要寫得具體、翔實,各研究階段時間安排要合理、充裕,課內時間一般用於選題、蒐集資料、交流展示,而調查、實驗、材料處理、論文撰寫儘量安排在課外;若是實驗研究要考慮重複實驗,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擾。研究方法的選擇要根據課題內容、學生認知水平及教師的指導能力來確定。資料蒐集和實驗儘量在校內完成。開題報告要體現出立意新穎、結構嚴謹、行文流暢等特點。提出問題和目的意義要與預期結果相吻合;方案中各部分切忌張冠李戴;獲得的信息資料和提出的觀點要客觀真實,經得起推敲。整個研究過程必須在開題報告中體現出來,如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驟(選題→開題→資料蒐集→實施→結題→交流展示→研究後反思)和預期結果等等。

參考文獻

[1]蔣志萍等中學生研究性學習指導[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

[2]楊章宏教育科研過程[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

[3]周平儒研究性學習文檔的撰寫[j]中國創新教育研究,(2)。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16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當前,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全國範圍內逐步推開,與以往歷次課程改革相比,通過課程改革促使教師的教育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發生根本轉變,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為學生進一步獲取知識並獲得終身發展創造條件,使學校教學工作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然而,在當前學校體育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們積極參與新課程的教學,努力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改革學習方式,促進教學的民主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了“新傾向”和“新問題”。在各種規格的評優、公開示範課中,教師一味追求熱鬧、活躍的氣氛,出現了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的現象,體育新課程教學只是“形似”而不是 “神似”,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國中階段的體育課堂教學中,更應該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注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學生是否有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主要標準。任何一個有效教學必定要促進學生當前發展,同時促進學生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從而對學生的長遠發展產生影響。讓學生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煉。表現出來的效果是一生的長期效益而非一節體育課的快樂。

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

1)通過對課堂教學的大量觀察和分析,尋找造成無效或低效教學行為的根源,探求有效教學的理念和實施辦法;對教師課堂行為進行合理分解,分析對學生進行科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訓練的高成效教師行為有哪些特徵,在實踐層面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有效教學的策略。

2)通過重視學法指導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探究,並根據有效教學行為的特徵進行教師培訓,推動教師回到“研究”狀態,促進教師形成反思意識,實現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

二、課題的界定

“有效”主要指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教學策略”就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採用的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針對教學任務特點,在科學地教育理念支配下,形成能夠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有效教學策略。課堂教學是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在教學中應採用有利於學生進行學習的教學策略,以保證學生有效學習與鍛鍊。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渠道,是促進學生髮展得主要途徑,也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對象。

三、理論依據和本課題在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一)、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2)多元智能理論

3)動機理論

4)認知結構理論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城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1)國內:從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起,隨着國內改革發展的需要,我國課程與教學理論界引入了建構主義心理學和後現代主義課程論,提煉出了有效教學的新的標準,如“師生共同參與創造性活動”、“師生平等式的對話”、“學習背景化,把教學與學生的真實生活聯繫起來,以此創造學習的意義” 等。 隨着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許多學校已經意識到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對學法指導開展了課題實驗,並取得了成果。如瀏陽市官橋中學開展的《學法指導課題實驗》,把“通過研究,尋找學生學習的規律,教會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發展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益和質量”作為研究的基本任務;鞍山市龍潭中學把“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並獲得在具體的學習環境中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效的學習”作為研究的基本任務等。

2)國外: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如程序教學、課堂觀察系統、教師與學生的行為分析、教學效能核定的指標體系以及教學行為——結果變量等。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了“有效教學”。西方比較有影響的教學理論與模式,如杜威以兒童為中心、以經驗的重組為教學本質、以活動和練習為基本教學組織方式等實用的教學觀,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學,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和布魯姆的目標分類等,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教學有效性的探尋。赫斯特等人對有效教學又進行了深入地研究。 他認為有效的教學應該保證學生有興趣,能自我激發動機,有自主權。同時,許多專家、學者對學生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也展開了研究,如教育家贊可夫在他的“新教學體系”中把“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做為五大教學原則之一;1976年 J·Flavell在其《認知發展》提出了“元認知”理論,強調認知個體對自身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克拉夫基提出了“範例教學”,強調為遷移而教等

3)本課題與之聯繫及區別,預計有那些突破

聯繫:本課題所説的教師要“加強學法指導”與“教學有效性”與上述研究比照,它們之間在內在精神、本質涵義上有很多相通之處,都可以把它們看作是一種轉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生髮展的教學研究。

區別:從研究的範圍上看,本課題着重從我區學校實際出發,探討有效教學問題,具有校本特色。從研究內容上看,本課題側重於“教”的行為,着重探討的是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師的“教學行為”,怎樣才能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行為”服務(即“教法”要為“學法”服務),從而實現教學有效性。在研究的類別上,本課題應用研究,主要是借鑑相關理論指導實施行動研究,在行動中印證、豐富理論。合理分解教師行為、探尋教師進行學法指導有效性的途徑。

四、基本理念

有效性”主要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關鍵指標。它包括如下三重意藴:一是“有效果”;指對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的評價;二是“有效率”,即單位時間內教學效果大;三是“有效益,”指三維目標有效達成。這裏的有效性,不僅指向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還應體現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能否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體現師生個體生命的價值,以生命成長和發展為終極目標。

支撐性理論:

1)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説理論;

2)《國家課程標準》(徵求意見稿)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3)現代教育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國內外關於有效教學的理論:如施方良、崔允漷主編的《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鮑裏奇的《有效教學方法》等

五、理論假設與研究目標

如果探索出“提升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策略、途徑,不但能夠促進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提高教學質量,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1)通過調查研究,對當前課堂教學的無效、低效行為表現進行梳理,找出導致課堂教學低效、無效的致命因子,提出提升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2)通過課題研究,推進教師回到研究狀態,讓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通過深入學習《課程標準》及有關有效教學理論,能夠對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方法進行研究與不斷改善。

3)通過課題研究,學生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上將會擁有充分的從事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自主探究、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主動地構建知識,形成技能。

六、研究方法設計

本研究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觀察法、個案研究等方法。

文獻法:教師通過蒐集、查閲資料、文獻,一方面學習先進的理論及經驗,提高教師自身的理論素養,用先進的理論和經驗指導課堂教學;另一方面,通過對文獻的加工、比較、概括提取出適合自己課堂教學的策略和方法。

行動法: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將圍繞專題,開展集體備課、一課多上、案例分析、課題沙龍等活動。集體備課採取:個人構思(形成初案)——交流討論(達成共識)——個人加工(形成學案)——課堂實踐——交流反思。

七、研究內容

1)教學的目標不明確,各環節的處理目的性不強。教學的隨意性比較大

2)重視結果忽視教學的過程。教學各環節的處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難點的處理缺少層次,缺少讓學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學生主體參與不夠。影響了學生知識的構建和能力的提高。

3)教學方法盲目崇尚標新立異,課堂教學中盲目無效活動佔據了課堂太多的時間。如教師為創設一個情境佔據課堂許多時間,而情境本身又沒能給學生有價值的思考或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再如,小組合作學習什麼情況下使用。不能簡單的問題學生也合作。

4)對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差異,缺乏研究,缺少有效的方法。

5)課堂教學組織不佳。部分教師沒能做到活而不亂,活而有序,教學缺乏有效的組織,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6)教師備課不充分,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如何解決考慮不全面。

7)教師控制課堂能力差,當出現“生成性問題”時處理不當。

八、研究過程設計

1)準備階段(20xx。9――20xx。12)組建課題組。收集有關材料,組織學習,制訂課題方案。

2)研究階段(20xx。1――20xx。12)根據課題設計方案紮實開展研究工作,邊實施邊小結,不斷完善課題實施方案,撰寫階段研究報告,認真做好課題資料的收集和積累工作。

3)總結驗收(20xx。1――3月份)整理各類資料,完成實驗結題報告,迎接上級有關部門的驗收。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17

小數乘整數

教學目標:

1.在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自主探索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2.讓學生能正確地計算及描述小數乘整數的過程。

3.感受小數乘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算法。

教學具準備:課件、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師:秋天到了,人們都在廣場放風箏。有三個小同學也想去放風箏,他們想買一樣的風箏(課件展示例題圖)。大家仔細觀察,從圖中你瞭解到哪些信息?

(意圖:通過生活情境的引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滲透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思想,併為下面學生自主探究小數乘整數提供條件。)

二、自主探索

(一)瞭解小數乘整數

1.説一説如果是你,想買哪種風箏?

學生自由回答。

2.根據學生彙報情況,教師提出:_同學説想買3.5元一個的風箏,那麼買這樣的三個估計需要多少錢呢?

學生思考並彙報。

師:你們能不能準確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錢?

學生獨立計算。

指名彙報(可能可想出幾種不同的方法),教師根據學生敍述板書:

方法1:連加 。

方法2:化成元角分計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後相加。

方法3:豎式筆算35角3=105角。

方法4:豎式筆算3.5元3=10.5元 。

(意圖:在實際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自主地進行估算、筆算,在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計算能力的同時,讓學生懂得估算也是檢驗筆算的一種方法。在探究計算方法時,教師為學生搭建了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同時又瞭解了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豎式筆算。)

3.小結引出課題。

師:剛才我們在解決買三個風箏一共用多少錢時,想到了幾種不同的方法(教師指板書),可以用小數加法解決,可以化成元角分來解決,還想到了把元角分轉化成乘法豎式來計算,同學們可真棒。

(二)自主探索小數乘整數的算理、算法。

1.比較發現

師:同學們看這個乘法算式,與以前學的乘法算式有什麼不同?

學生會發現,算式中有小數或小數乘整數。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板書:小數乘整數。

2.嘗試解決

教師出示0.72 5。

師:同學們看0.72不是錢數了,沒有元角分這樣的單位了,能不能計算出結果呢?

① 學生獨立思考。

② 小組交流計算方法。

③ 彙報演示。學生彙報的同時展示學生計算過程。可能有兩種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認識到乘法比較簡便。

教師板演乘法豎式計算過程。

④ 理解算理算法。

師:仔細觀察乘法算式,誰能給大家解釋一下,你是怎樣計算的。

(教師重點引導學生理解3點:怎樣把乘數轉化乘整數;乘積如何處理;積末尾的0如何處理。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⑤ 互動交流,總結概括。

師:同學們在計算小數乘整數時,想到了用轉化的方法把小數乘法轉化乘整數乘法計算。誰能舉個例子和大家説説具體的方法,計算時應注意什麼呢?

學生舉例子説明算理,並板書。

(意圖:通過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學生的知識潛能及合作能力,並自主獲取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師作為一名點撥者、合作者在重點處啟發引導,幫助學生較好的'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舉例説明計算方法,給不同的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實踐應用

師:(出示主題圖)我們通過解決買風箏的問題,認識並學會了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我們看圖中還有幾種不同的風箏,如果買3個其它形狀的,需要多少錢呢?能不能很快的算出來?

學生獨立計算,彙報交流。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把風箏放飛(出課件)。

1.放飛第一個風箏。(點擊第一個風箏)出示:

(1)算一算,比一比。

學生計算後,引導學生説一説是怎樣算的?比較小數乘整數與整數乘整數有什麼不同?

(2)想一想,做一做。

14.5 6 3.078

學生獨立筆算。教師巡視指導點撥。

2.放飛第二個風箏。(點擊第二個風箏)出示:

(1)看誰觀察得最仔細,你發現了什麼?

(2)解決問題:小紅家距奶奶家2.8千米,她每天往返一次共是多少千米?

3.放飛第三個風箏。(點擊第三個風箏)出示:試試你的智力。

用1到5五個數字及小數點,任意組成小數乘一位整數的算式,並算出來。(能寫幾道寫幾道)

(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既加強了學生對小數乘整數的理解,又使學生能夠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四、小節

通過本課學習,你想對我們大家説點什麼?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18

一、課題的提出及其界定

詞彙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是語言的奠基石。人類的思想交流也是通過由詞構成的句子來實現的。沒有足夠的詞彙累積,語言根本沒有辦法輸出。著名語言學家威爾金斯(D、A、Wilkins)也曾經説過:“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可見,詞彙是多麼的重要。要讓孩子掌握好一門外來語言,就必須使他們掌握足夠的詞彙量。這是一項多麼艱鉅的工作。當然,作為我們英語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工作中,我們一直在探索一種最有效的教學模式,但事實總是並不十分盡如人意。尤其在單詞的拼背方面,我們發現我們的學生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問題。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對於聽寫單詞猶為恐懼。而每次聽寫,學生的錯誤率很高。每次測試,寫單詞板塊的失分比例總是最大的。《國小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六年級結束時能聽、説、讀、寫大約431個單詞和短語;55組句子和38個單句。學生能否有效記憶單詞,將直接影響到四會單詞的掌握,對學生今後的英語學習也有着直接的影響。

二、課題提出的背景

詞彙是語言的基本材料,離開詞彙語言就成為無源之水。自然教學法的創導人特雷西認為:詞彙學習對於理解語言和言語輸出都至關重要。詞彙教學在國小階段是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當前,大多數國小生對於英語單詞的記憶不感興趣,不能擺脱“死記硬背”的模式,沒有形成自己記憶英語單詞的方法策略。現行牛津國小英語,詞彙量較大,從三年級起,要求學生掌握的“四會”單詞越來越多,大多數學生靠機械地背字母順序來記憶單詞,費時多,效果差。教材中雖然每個單元都設有Listen and repeat這個欄目,但直到六年級才基本把國際音標和字母及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則介紹完畢,且對音標教學只要求滲透。音標教學的相對滯後,使得國小生掌握單詞比較困難。

國小生學英語,由於年齡較小,學習目的、動機往往不是很明確,部分學生憑自己的興趣去學,只對課堂上有趣的教學內容和遊戲感興趣,而對單詞和短語的讀寫規則、發音要領及用法未能充分認識,不善於學習和總結單詞的拼讀和拼寫規律。單詞的掌握成為學生學英語的一個薄弱環節。

三、研究目標

1、通過教學理論學習與英語教學實際相結合,通過分析研究詞彙的特點,優化詞彙教學方法。通過課題的研究,教師在實踐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學生英語單詞記憶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單詞教學水平。

2、研究學生的記憶特點,教授學生英語單詞的記憶的方法,學生根據自身記憶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語單詞記憶方法。通過多元化的詞彙教學提高學生對英語單詞的學習興趣。

3、通過課題研究,提高課題組成員的教育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師開發和拓展英語語教學資源的能力,鍛鍊培養一支具有現代教育意識,有探索、創新精神,教學形式多樣、教學方法靈活的英語教師隊伍,活躍我校活動教學的研究並且形成特色。為同類學校開展英語教學研討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四、研究內容:

1、改變創新詞彙教學模式,提高國小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2、探究多種詞彙教學方法,提高國小生詞彙學習的主動性與興趣;

3、加強學法指導,注重學生詞彙學習策略的培養;

4、課外鞏固記憶的系統化指導方法。

五、研究重點:

1、提高國小英語課堂詞彙教學的有效性。

2、培養學生詞彙學習的策略。

六、研究方法

本課題擬採用調下列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調查、實地統計、座談等方式,全面瞭解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英語詞彙掌握現狀,並且探尋形成這些現存問題的因素,為後續研究奠定基礎。

2、文獻研究法:通過對相關理論的查找和研究,為本課題建立有效的理論支撐,並且在各實驗階段指導實驗工作

3、行動研究法:強調對課題研究工作的反思與研究,發現、分析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採取改進措施,擬定改進計劃。

4、經驗總結法:運用經驗總結法來構建“國小英語詞彙教學的有效性研究”的實施策略,並且推出一批有推廣價值的實施方案和經驗。

5、案例分析法: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尋找具有本學科特色的,能有效提高單詞教學效率的方法和策略,並且探索出有價值的研究經驗。

七、實驗步驟及任務

第一階段:調研準備階段: (時間:20xx年10月~20xx年1月)

1、查閲文獻資料、學習相關理論。

2、通過聽課、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對詞彙教學現狀、學生詞彙掌握情況進行調查,做出分析並且完成調查研究報告。

第二階段:實驗探索階段: (時間:20xx年2月~20xx年1月)

1、制定學期研究計劃。

2、在課堂教學中探索詞彙教學的有效模式。

3、積累實踐經驗,整理實驗素材,堅持寫教學隨筆、反思及典型課例。

第三階段:深化總結階段: (時間:20xx年2月~20xx年12月)

1、研究典型課例,通過上研究課、觀摩課等形式研討如何提高國小英語詞彙教學效率。

2、推廣經驗模式,逐步完善實驗假設。

3、分類整理實驗材料、形成研究成果。

4、撰寫結題報告。

八、預期實驗階段成果與最終成果形式

1、階段成果形式:典型課例、教學論文及教學隨筆等。

2、最終成果形式:結題報告、典型課例、論文等。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19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於減輕學生負擔。”《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對課程改革的目標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要改變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風,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課程實驗中作業的設計應是開放的,應努力實現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讓作業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能力的一座橋樑,從而優化語文學習環境。

然而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看到中學語文作業設計仍存在着很多問題,學生的作業狀況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改觀。“應試教育”背景下所產生的語文作業問題依然根深蒂固,語文作業內容大多是機械抄記、重複套用,沒有思考的餘地,抄作業和不做作業的現象尤為嚴重學生每天的作業。每天除了抄、背、默,就是各種各樣的教輔資料,學生疲於應付,苦不堪言。作業存在着忽視對人發展的教育激勵功能;忽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創造性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忽視人的主觀作用的弊端,嚴重地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和語文素養的提高,缺少學生、教師與作業的情感態度的真實的互動;更重要的是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在反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申請了此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習是解決其他問題的基礎,除了知識的累積外,更多地有提高人的辨識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的作用,對學生而言,通過新型作業,可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發展,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和效益。

2、搭建教研平台,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在課題研究中,教師設計和整合學生作業的同時,需要學習鑽研、需要交流共進,在學習交流中,教師的團隊意識會加強,同時可以有效地整合校內資源,增強教研組團體作戰能力,其自身的專業素養也將會迅速提高。

三、課題的研究現狀

國外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設計有不同的探索,西方一些教育先進國家的作業形式改革,對我們很有啟發意義。學生的課程作業主要有四種類型:(1)實踐作業。即指有教師指導的各種實驗、獨立觀察、獨立完成美術作品及各種動手能力的測試;(2)書面作業。即指客觀性測試,其形式有回答簡答題、搶答題、寫隨筆、觀察報告、評論、調查報告等;(3)口頭、聽力作業;(4)表演作業。

國內,特別是自從“減負”以後,有不少的教師進行過有關作業的設計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有針對性地、系統地設計作業的質和量,讓學生一方面有選擇地開展個性化的學習,另一方面逐漸學會自主探究,培養創新實踐能力,從而達到多樣化、個性化發展的研究和成果還不多見。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作業設計要體現針對性,突出開放性和探究性,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要按照教材的知識結構和智能體系,分類設計,如分析型作業、觀看型作業、口述型作業、研究型作業等,培養觀察、分析、動手、創造、綜合等能力。教師要努力改變作業的老面孔,拋棄枯燥乏味的抄寫,拋棄茫茫題海的戰術,創新地佈置作業、科學地評價作業,使作業真正取得理想的質量和效果。樹立適應新課程理念的作業觀,構建實現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作業設計體系。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書本走向生活,在完成不同類型的作業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收穫,並在作業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學以致用,學會在實踐活動中檢驗知識,獲得全面、主動的發展,最終為自己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讓作業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素養的一座橋樑。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1、研究優化作業設計的功能。

2、研究優化作業設計的內容。

3、研究優化作業設計的形式。

4、研究優化作業設計的容量。

5、研究優化作業設計多種學科的整合。

六、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新課標關於作業的新理念。新課程的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更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輕鬆、幸福、快樂地成長。積極倡導小組互評互改的形式,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作業的批改,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解放教師。

七、課題的研究方法、步驟

(一)課題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輔之以經驗總結法、文獻資料法和調查法。

圍繞課題問題,在課題組內組織公開教學,集體備課、評課活動等。根據研究目標,對研究過程中涉及的各種問題作出分析和小結。對本學科學生作跟蹤研究,並寫出研究報告。

重視資料積累,按研究內容寫出總結。邊實踐邊思考,及時總結,及時推廣。研究過程中要對研究成果進行一定數量論文的撰寫等。

(二)課題研究步驟:

本課題擬用一年時間完成,即完成時間為XX年7月至XX年10月,共分為三個階段:

本課題計劃分三個階段進行研究——

1、準備階段:(.6.10-.8.31)

(1)確定課題。(2)組織調查、問卷檢測、分析,制定實驗研究方案。

(3)學習各種現代教學理論、學習領悟新課標的精髓。

2、實驗階段:(.09-.07)

(1)根據研究方案開展實驗工作,開展課題實驗研討活動,探究其方法和途徑,及時進行經驗總結。

(2)收集與本課題實驗有關的各種資料。

第一步(.09—.10):問卷調查,摸清我校作業現狀。

1.製作“西安市第47中學學生學習情況”學生問卷調查。

2.對學生作業問卷情況進行分析

3.製作“西安市第47中學作業情況”教師問卷調查

4.對學生教師問卷情況進行分析

5.舉辦西安市第47中學作業展

第二步(.10—.11):立足校情,制定我校作業方案。

1.研討語文學科作業方案

2.制訂語文學科作業方案

第三步(.11—.12):充分調研,瞭解作業方案執行情況。

1.製作“西安市第47中學學生作業現狀的問卷調查”

2.對問卷進行分析

3.對現行作業方案進行研討

4.撰寫語文學科作業現狀的調查分析

第四步(.01—.03):反覆論證,修訂作業方案。

1.召集各班學習委員座談,瞭解教師作業佈置和學生完成情況。

2.召集各班優等生5名座談,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

3.召集各班中等生5名座談,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

4.召集各班後進生5名座談,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

5.召集老師座談,聽取老師的意見和建議

6.分析現行作業方案存在的不足和修改的方向

第五步(.03—.04)修改完善,形成富有特色的作業方案。

第六步(.05—.06)實驗總結,形成最終的作業方案

3、總結階段:(.06-.07)

整理實驗資料,對階段性成果及實驗效果進行彙總,撰寫實驗報告和論文。並填寫上傳《西安市-XX年度小課題結題申請表》《西安市-XX年度小課題結題報告》和相關的研究成果,及時聯繫指導專家獲取指導意見,保證課題研究符合結題要求,爭取課題研究獲得良好評價。

八、預期成果

1.預期難點:

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設計

2.創新點:

通過研究形成一些在學生情感、審美、需求上能接受的提高教學效率的作業設計方法。

3.成果:

語文教師樹立了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確立以學生為本、新穎有趣、面向全體、學以致用的語文作業觀,能不斷地關注,不斷地探索,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在這裏得到張揚,使學生的人格在這裏得到尊重,使學生的情感在這裏得到體驗,使學生的生命在這裏得到發展。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20

一、課題背景

隨着幼教界對早期閲讀的關注。早期閲讀已成為世界性的潮流,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把兒童智力發展的重點轉移到閲讀能力的培養上。當前,幼兒潛能開發與早期教育已成為世界性的熱點,它主要是圍繞着21世紀的可持續發展而進行的人才競爭而展開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要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閲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閲讀和前書寫的技能。綱要主張把幼兒語言作為一種終身技能來培養,開發幼兒閲讀智力潛能,要求幼兒園應加強早期閲讀的培養,否則將延誤幼兒語言的學習。研究表明,3—8歲是人的閲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兒童需要養成閲讀的習慣、形成閲讀的能力,在閲讀學習過程中能夠獨立思考,儘管他們不識字,但他們能夠自己與書對話,成為自主的閲讀者。因此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孩子,認真培養孩子的早期閲讀習慣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問題的提出

我們知道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抓好這個時期幼兒早期閲讀的培養對提高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和順利地完成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的過渡,對進入國小學習書面語言有着重要的作用。為了提高幼兒早期閲讀水平,探討研究有效的教學方法,特提出本課題的研究。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早期閲讀:是指學前兒童從低幼讀物(圖畫書或圖夾文圖畫書)中獲取信息,理解讀物內容的過程,是學前兒童學習接觸書面語言的行為表現與行為能力,是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的前期讀寫準備。

幼兒早期閲讀教育:是指學前兒童通過圖畫書(或圖夾文圖畫書)的閲讀或成人生動形象的朗讀,學習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並獲得前閲讀、前書寫和前識字的經驗,達到語言、思維和想象個性等協同發展的過程。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及內容

(一)研究的目標

1.理論目標

通過本課題研究,試圖從教育理論與實踐上探索幼兒園閲讀教學,使幼兒在閲讀過程中找到合適的途徑,積累閲讀經驗,建立良好的自主閲讀能力和習慣,豐富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

2.培養目標

(1)提高幼兒學習書面語言的興趣,積極主動接近書面語言的願望,幫助幼兒獲得熱愛書籍,養成自覺閲讀的良好習慣,樂意觀察圖書中的各種符號,對文字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慾望。

(2)幼兒初步知道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關係,並有所瞭解書面語言的重要性。

(3)幫助幼兒掌握早期閲讀的技能,提高他們的書面語言的敏捷水平。

(二)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如何選擇早期閲讀活動內容(前閲讀、前識字、前書寫)

2.促進早期閲讀的有效途徑

3.採用哪些方法進行早期閲讀活動

五、研究對象及範圍

以本園小、中、大三個年齡段的幼兒作為實驗對象,探索通過早期閲讀提高幼兒語言發展水平的有效指導策略。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1.採用文獻法和小組研討法:在大量閲讀文獻資料和共同探討的基礎上,理解幼兒早期閲讀的意涵和結構因素,並對這一概念作出界定。採用理論學習與實際行動相交融的情景觀察的調查方法,瞭解幼兒心理髮展的一般趨勢、發展的特點。

2.理性思辨和經驗總結相結合的方法構建3—6歲幼兒早期閲讀的培養策略。

3.採用行動反思法進行培養策略的實證性研究。

4.為了保證早期閲讀活動的順利進行,我們遵循從幼兒的身心特點出發這個總原則,依照閲讀的識別、分析、聯想、推理、預測五大層次的過程原理,總結和歸納瞭如下過程性閲讀方法:

(一)自我感受法

指幼兒自主閲讀、自己觀察、自我感受,獲得圖書信息的方法,重在培養幼兒自主閲讀的意識和能力,讓幼兒獲得有序閲讀的經驗。此方法經常在集體閲讀教學活動中廣泛運用和師幼共讀時配合使用。

(二)師幼共讀法

指教師和幼兒一起翻閲圖書,通過教師有序地講讀幫助幼兒理解圖書內容和主題的方法。此方法重在教師良好示範閲讀的演示,生動活潑的講解和開放互動的提問的運用,促使幼兒理解圖文對應,明白符號與文字關係轉換的重要方法。

(三)懸念提示法

即教師在指導幼兒閲讀時,在圖書故事情節發展的精彩處(或關鍵點),突然打住,促使幼兒去想象和猜想,引發幼兒的閲讀期待的方法。此法重在培養幼兒的閲讀預期能力,更有助於幼兒閲讀興趣的形成。可運用在每天半小時的親子共讀和幼兒閲讀角活動中,也可以在集體閲讀過程中使用。

(四)問題設疑法

指在開展閲讀活動之前或閲讀過程中,教師或幼兒提出一個難題情境,促使幼兒去閲讀和思考的方法。如,帶幼兒外出散步後,幼兒提問:“為什麼有的樹到冬天要掉葉子,有的樹卻不掉葉子呢?”教師可先不回答,提議幼兒到書中去尋找答案。這樣做,讓幼兒帶着問題有意識地去閲讀並理解圖書信息。

(五)體驗表現法

即指在閲讀活動的結束階段或延伸活動之中,教師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表情等外顯行為來理解圖書內容和主題的表達方法,重在幼兒生活經驗與閲讀內容的充分結合,有助於幼兒對圖書內容的理解和閲讀經驗的遷移和積累,更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如,閲讀《貓醫生過河》一書後,讓幼兒扮演書中的角色進行對話和表演。

(六)講讀法

指幼兒在自主閲讀後,向教師和同伴講述自己的閲讀感受的方法,重在幫助幼兒把視覺的視圖活動和聽覺的讀圖活動結合起來,其特點是把觀察、理解和表達充分相結合,在指指認認、説説講講中達到閲讀的目的。此方法尤其適合在圖書角閲讀中使用。開始運用時,以單幅圖片為主。熟練閲讀後,可進行多幅圖書的講讀。

以上方法不是孤立的,可互相結合、相互滲透、交叉運用,以達到早期閲讀活動生動、有益、愉快、高效的目的,促進幼兒在閲讀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七、研究計劃及步驟

(一)研究計劃

(1)逐漸形成較好的閲讀常規;

(2)逐漸有主動的閲讀意識,並能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知識需求選擇圖書進行認真閲讀;

(3)聽故事時,知道講故事的人説的是書上的印刷文字。

(4)聽故事和閲讀圖畫書時注意把握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

(5)聆聽故事時經常會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故事中的人和事聯繫起來。要求成人反覆講同一個故事,直至記得全部的情節和用語。

(6)有較強的閲讀和講述能力;

(7)可進行簡單的看圖講述和讀編故事。

(8)初步學着自己編制簡單的故事。

(9)能夠辨認周圍環境中的一些印刷文字。

(10)能夠辨認一些漢字,特別是自己名字。

(11)在中班後期欣賞一些詩歌等作品後並能簡單談一下感受

(12)對塗塗寫寫的活動感興趣。

(二)課題實施的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查閲資料、收集信息、設計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2.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制定階段性計劃、調整實驗方案、收集資料、總結經驗。

3.總結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歸納、整理資料、撰寫工作報告、實驗報告。

八、課題預期研究成果

20xx年7月以實驗報告、論文、案例、光盤、自制圖書、童話劇、故事會、個案跟蹤等形式呈現。通過早期閲讀的實驗研究,提高了幼兒對閲讀的興趣,使孩子們自己能從閲讀中感受到快樂的趣味。培養了幼兒良好的閲讀習慣,提高幼兒的閲讀技能。豐富了幼兒掌握的詞彙量,提高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了幼兒理解思考的能力,並對幼兒在記憶、思維力方面都有幫助。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認識到幼兒園的一日活動都是教育,在生活活動、遊戲區活動中藴含着豐富的早期閲讀教育資源,早期閲讀教育的途徑絕不僅限於語言活動,還有日常的禮貌問語。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21

我校《在網絡環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課題,是重慶市電化教育現代教育技術“十五”專項科研課題(課題批准號:02—dt—10)。經領導批准,今天開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彙報如下:

一、本課題選題的依據

在現代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建設為素質教育服務的、現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學資源系統,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中學教育必須研究的課題。

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我們的教育模式產生了質的飛躍,網絡化教育將成為信息時代的重要標誌和組成部分。探索、研究並構建適宜於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決的課題,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在網絡教育時代,不僅需要有先進科學的教學手段、高效互動的教學方式,更需要有豐富實用的教學資源、完備的教學體系。在網絡化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成為網絡教育的主導力量。而目前,我們的教師對信息技術、網絡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網絡實施教育教學尚有距離,尤其是建立“在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還有待起步,基於此,我們提出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本課題研究的條件

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背景條件:國家教育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教育,虛擬學校、遠程教育等應運而生;重慶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通過評選信息技術示範校加大力度;渝中區率先建立局域網,並通過已經實施了三年的“雙創課題”研究,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極大改觀;隨着課改的進一步深入,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基礎條件:我校通過一年多的艱苦奮鬥,信息技術無論在硬件上,還是軟件上,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纖為網絡骨幹,採用千兆高速以太網,集視頻教學、監控、信息服務、學校管理於一體的校園網絡,實現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裝了數字投影機、實物展示台、100英寸電動玻珠屏幕、多功能講台、監控攝像機、29英寸電視機,上課教師人手一台筆記本電腦。軟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教育信息資源庫”,包括《k12學科資源庫》、《數字圖書館》(近兩萬冊電子書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電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數據庫、試題庫、資料庫,涵蓋國情教育、心理諮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升學指南、教育法規等教育信息庫,能充分滿足現代教育管理和一線教學的需要。

人員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術中心,配備了專業人員,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相當造詣。信息技術中心,對全校教職員工進行了信息技術素質修養和實際操作的培訓,全校教職員工基本掌握信息技術教育,能滿足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育教學的需要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課題開題報告範文模板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課題開題報告範文模板。

三、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1、觀念問題:有了好的硬件環境,如果觀念不更新,只是“換湯不換藥”,那就失去了研究價值。本課題必須着力解決教師教育觀念更新的問題。

2、理論問題:目前網絡教育缺乏科學、系統的教育理論作指導,本課題應在實踐中創造性地應用現有的理論,不斷探索、總結、歸納、概括,形成適用於網絡教育的理念、原則、策略。

3、技術問題:信息技術,顧名思義,技術性是很強的。如何使教師技術精湛,使精湛技術與優質教育緊密結合,培養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才,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本課題希望在這方面能作出一點貢獻。

4、實踐問題:網絡是一個新環境,如何在這個平台上,創造出符合自己實際的教育教學模式,需要從實踐中不斷總結,不切實際地模仿別人,拷貝別人,是不可取的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課題開題報告範文模板文章現代信息技術。本課題倡導教師努力進行實踐。

四、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創新之處

1、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基於網絡平台的符合當代教育理念、具有現代教育特色、綜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

2、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是:

(1)21世紀的教師應該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問題:

①在網絡環境中教師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教學模式實施教育教學。

②在網絡環境中,教師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終身教育以保持新鮮活力,促成教育教學可持續發展。

③適應現代教育的新趨勢——網絡教育,對教師素質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紀的學生應該思考自己的學習問題:

①在網絡環境中,如何變更傳統學習模式,建立新的學習方式。

②在網絡環境中,如何學會學習。

③在網絡環境中,如何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21世紀的學校應該思考建設新型師資隊伍,培養新型學生的關鍵途徑;加強資源庫的建設,為網絡教育提供堅實保障等問題:

①如何進行資源庫結構的建設。

②如何強化教師和學生的網絡意識。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資源庫,實現新的教育教學目標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課題開題報告範文模板默認。

3、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是:

(1)選題富有挑戰性

本選題基於信息化大發展,傳統教育與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階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大膽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課題研究中,必須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採用生動活潑的網絡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教育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實踐。

(3)手段先進。利用校園網絡和個人主頁資料,給學生一個充分自主的學習空間和積極思維的素材,強化培養學生“自我”意識的目的性。

五、本課題的前期準備工作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22

課題研究的名稱:《國小低段數學課堂評價策略的研究》

課題研究的負責人:

課題研究的組成人員:

課題研究人所在單位:

課題研究的背景。

新課程標準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進行國小低段數學課堂評價策略的研究首先要立足於低段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國小一二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注意力不夠集中,多數學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時刻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採用全面有效地評價來激勵他們,才能使課堂學習高效,學生才能好學樂學。其次,針對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評價現狀,我們也存在許多問題,與新課程標準所倡導新的教學理念和要求,有一定的距離。

如:評價方式單一,教師的霸權主義嚴重,學生之間缺乏自我評價與互相評價,不能體現學生在評價體系中的主體地位;評價不夠全面,注重對知識和學習結果的評價,忽視對情感與態度的評價;評價的激勵程度不高;不能很好地抓住課堂預設之外,隨機出現 教學資源 做出有效的評價,更好地促進教學等等。

因此,作為一名低段的國小數學教師,更應該積極投身於國小低段數學課堂評價策略的.研究,加強理論學習,善於總結自己在數學課堂上有效的評價策略,以便有效地改進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對國小低段數學課堂評價策略的界定

課題的研究以《(20xx版)數學新課程標準》中的 評價理念 為指導思想。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 立足過程,促進發展 的課程評價,這不是僅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轉變。新課程強調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不斷提升的評價技藝,在關注學生整體發展的基礎上,更關注學生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通過課題的研究,希望能建立合理、有效的數學課堂評價策略,一方面能促進數學課堂中教學目標地高效達成,另一方面能解決一部分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困惑或困難。

因此,基於課程標準對課堂評價提出的要求、低段學生的特點和我們教師自身的特點,本課題緊緊扣牢新課程的相關理念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策略的研究。在教師原有知識結構及個人業務素質的基礎上,以國小數學課堂為主陣地,以課例為載體,通過課堂觀察、案例分析、實踐研究和總結經驗形成論文、教學反思等方面的教師自身的行動研究,來探究低段數學課堂有效的教學評價策略,從而提升國小低段數學教學的質量,建立起適合低段數學課堂教學的評價策略。

理論原則

科學性原則。

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突出學生的年齡特點,遵循教育教學的規律。

實效性原則。

從本校低段數學課堂出發,追求落實課程標準的有效性與可行性。

可行性原則。

選擇的評價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便於教學實踐的思考與把握。

發展性原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baogao/pz4p3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