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精選3篇)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精選3篇)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1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精選3篇)

當前,應試教育的傾向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 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紮紮實實 的現象還普遍存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的基本權利,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 如何紮實有效地推進素質教育,真正從人的生命成長、終身發展的高度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是每一所學校面臨的重要問題。

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動中,學校及教師希望用準確的語言影響學生,用優美的環境教育學生,用豐富的活動培養學生。 影響 教育 培養 基本上都是外力的作用,我們卻忽略了教育是兒童自身內部的活動,學生自身內部會發展自己,完成學習活動。兒童是有生命的、完整的人,不像布料、牙齒那樣可以裁剪、打磨,我們所做的全部都要通過兒童自己去最後完成,這似乎有點無奈。然而,一旦我們醒悟這一過程的必然性,就會明白教育過程的主人和主力,原來是兒童自己,我們只不過是兒童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和僕人,我們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很不容易認識到我們所處的真實地位。多少年來,我們一直認為自己就是教育教學過程的主人,而今天,我們卻認識到了這種判斷並不符合實際,而且,時代進步、社會發展、教育內部問題的累積、學生生存狀態的改變,使我們遲早都要説破這樣一個事實。當然,説破的目的是改變。我們需要把為教者設計的教育轉變為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即把師本教育轉變為生本教育,這是一個重大的策略性的教育轉變,是帶有體系意義、根本意義的轉變。

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 是我校的辦學宗旨。我們學習了生本教育的有關理論,並親自參與聽課,親身感受了生本教育的無限的生命活力。發現在生本教育的課堂上學生表現出來的是全身心的投入,那種積極、歡樂、優質、高效的課堂學習,以及他們優秀的考試成績,都使我們十分振奮。無論是他們的學習狀態,還是他們良好的精神風貌,或是學生在課堂中的語文素養和數學思維水平的精彩展現,都使許多聽課者、聽報告者激動不已。

正是基於以上問題的思索,我們把生本課堂課題研究作為我校的龍頭課題進行研究,希望能探索出一條真正為學生終身幸福奠定基礎的課堂教育方式方法。必須強調的是,生本課堂改革既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同時也是教育技術的改革。

二、生本教育理念簡介

生本教育是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實踐中充分體會到教育的真諦,享受到教育的樂趣和兒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發展。生本教育是郭思樂教授創立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也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理念。

生本教育主張:教育應實現由 師本教育 向 生本教育 的轉變,即把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展。

生本教育的兒童觀:人的起點非零,人擁有其自身發展的全部憑藉,具有與生俱來的語言的、思維的、學習的、創造的本能,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潛能無限,是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習資源。藉助於學生的本能力量的調動,形成教育的新的動力方式和動力機制。

生本教育的教師觀:教師應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動學生的 縴夫 。教師在教學中要儘可能 不見自我 ,要把教學內容從一大堆知識點轉變為知識的 靈魂與線索 ,來創造最大的空間,迎接學生積極飛揚的學習。

生本教育的教學觀:教學就是學生在老師組織引導下的自主學習。生本的課堂是區別於考本、本本、師本的,是區別於短期行為的、分數的課堂,是人的發展的課堂。在教學組織上,生本教育鼓勵先做先學,以學定教,少教多學,直至不教而教。採用個人、小組和班級的多種方式的自主合作學習。

生本教育提出,比 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更為基礎的是發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認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主要標誌,學生學習的核心部分應該是發展感悟,積累的意義也在於感悟的形成。

生本教育的評價觀:生本教育提倡減少學習成長期的頻繁考試,不干擾學生成長期的成長,把考試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或課任老師,把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活動改為評研活動,削弱日常評價的比較競爭功能,鼓勵 為而不爭 。到了現實學習的成熟期,鼓勵學生用成長期的生動、活潑、主動、自然、豐富的積累和感悟,取得優異的終端考試成績。

生本教育認為,學生的美好學習生活是學校德育的基礎。勞動產生自然素樸的美德,產生素樸的德行。當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成為主人,自己去體驗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學中飽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進入學生本體,從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課堂教學成為最自在、樸素的無形的德育過程。

三、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1、 以學生髮展為本 在西方教育的理念中早有提倡或研究,但將此理論用於課堂教學也尚在探索中,如杜威提出 兒童中心説 並引起了教學改革的浪潮,自19世紀以來,西方各國已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實驗,已形成一種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極為輕鬆的課堂教學,但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卻非常不夠,不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2、自素質教育提倡以來,教育理論界對傳統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批判,推動了學校教育的教學改革,如 愉快教學 情境教學 等都體現了生本教育思想。生本教育實驗在廣州率先開展以來,目前在全國各地的許多學校的實踐取得巨大成就,它倡導教育者要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學生,體現人之生命創造力的神奇和美好。學生學習積極性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產生快樂,產生素質,產生成績,使素質教育取得了可運行的良好動力機制,破解了困擾多年的難題,為教育改革與發展打開了一條成功之路。

3、素質教育呼喚創新人才的培養。21世紀教科文研究組織的專家們提出:教育必須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把沉睡在每個學生身上的潛能喚醒,並且激活起來。在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學生學科知識的傳授,而且要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其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課堂教學中尤其要注意引導激發學生對學科或某個領域的研究興趣,而不只是完成現成學科知識的傳播,進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力爭培養新時代的 好才、高才和尖才 。

4、廣東省教科所郭思樂所長也認為,提倡素質教育,就要把當前的師本教育體系轉變為生本教育體系,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地去發展、去創新,並努力使教育立足於可持續發展上,順應教育特徵,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動性,讓學生在自己的摸索中前進,從中獲取的知識才是最寶貴的。於是,他提出了一系列生本教育的新觀念,如價值觀:一切為了學生;倫理觀:高度尊重學生;行為觀:全面依靠學生。教師觀:教師應是學生生命的 牧者 ,而不是拉動學生的 縴夫 。教學觀:教學就是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自主學習。學生觀: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潛能無限,是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習資源,藉助於學生本能力量的調動,能夠形成教育的新的動力方式和動力機制。德育觀:以學生美好的學習生活作為德育教育的真正基礎,學生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建樹是通過學生的內化來實現的。

5、本項目研究將充分發揮我校信息教育技術方面的優勢,將多媒體網絡引進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能運用網絡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學習,真正實現學習的自主化、個性化、協作化和多元化,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項目研究不僅涉及到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學科,而且包括了音樂、體育、美術、科學、思品等所有學科,其改革面之廣、其研究的深入也是本項目的一大特色。

四、本課題的理論意義:

本課題以人的全面發展學説以及廣東教科所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論為依據,立足於現代知識經濟社會,着眼於為未來培養具有主動性、自主性、創造能力的人才。本課題立足生本教育理論,將生本教育理論運用到國小課堂教學中,力圖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克服其存在的問題,探索最佳的課堂教學結構,對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五、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問題

(1)對國小課堂教學中以生為本的具體理解與認識:

(2)在對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理解與解釋的基礎上構建各學科不同課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3)結合我校的課堂教學實際,對構建的新型課堂教學結構進行進一步的調整與完善。

六、研究方法

通過 小組合作、先做後學、先學後教 的教學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能適合學生自由表達、自主及自信地參與、主動學習的情境,着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以期促進學生全面、和諧、主動、持續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同時採取實例教學法、觀察及情景法、合作討論法、經驗總結等研究方法,努力實現由傳統的教學模式向現代的、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的過渡。

七、組織機構

(一)課題領導小組

組 長: 張隨鄂

副組長: 閆紅蓮 李榮華

骨幹成員:王玉芳、劉 偉、鄭如紅、黃偉鋒、韓旭輝、張俊生、張 楠、戴剛毅、劉運金、王 靜、黃慶華、左玉霞、鄒玉萍、王轉運、吳 華、閆改桃、彭 宇、朱秀梅、張繼紅、米德新、韓俊麗、李波 、鄭 輝、任玉淑、陳 萍

(二)子課題組織機構

每個教研組要在學校總課題的基礎上申報子課題,以各教研組的子課題為基礎,進行生本教育理念下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實驗與總結。

具體子課題組織機構如下:

語文學科子課題組:組長:黃偉鋒 ;副組長:韓旭輝;組員:全體語文教師

數學學科子課題組:組長:鄭如紅;副組長:張俊生;組員:全體數學教師

英語學科子課題組:組長:韓俊麗;組員:全體英語教師

綜合學科子課題組:組長:劉偉;副組長:張楠;組員:全體綜合學科教師

(備註:承擔多學科教學任務的教師,可以選擇一門學科參與課題研究)

八、實驗過程

(一)準備階段(20xx年4月 20xx年9月)。

1.課題的申報立項。

2.負責人制定研究方案。

3.成立課題研究組織。

4.明確課題研究規範和課題組成員各自的任務。

5.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相關理論和研究方法。

6.現代教學技術設備,電腦、信息網的設置與準備。

(二)實施階段(20xx年10月 20xx年12月)

1. 構建生本理念下的教師羣體,深入學習相關理論,以理論指導課題實踐。

2.加強實踐指導,組織課例研討,引導實驗。

3.觀測學生主體意識、個性特點與創新思維的發展,做好階段性的調查統計。

4.撰寫教學反思、階段性總結,不斷調整策略,深化提高。

(三)總結階段(20xx年1月 20xx年7月)

1.撰寫並修改課題研究報告。

2.研究成果歸類整理。

3.上報專家對研究成果進行鑑定評估。

九、預期成果

1.文本類成果:

(1)實驗結題報告;

(2)教師研究論文集、教師案例集;

(3)學生作品文集等。

2.音像製品類成果:

(1)生本課課例光盤;

(2)生本教育活動圖片;

3.學生髮展類成果:

(1)學生、家長調查問卷;

(2)學生髮展表現的物化成果。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2

一、 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在當前中國小深入推進課程改革以及小班化教學越來越盛行的背景下,積極推廣學生作業面批的做法,已經成為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全體學生和諧發展和實現中,教學優質均衡教育的重要途徑。我們是一所外國語學校,學校內有很多綜合素質很強,學習很得法的學生。但由於學校地處倉房溝,學校學區內有基礎差,學習能力差,學習習慣差的學生,這就需要我們找到一條有力的途徑去幫助他們。本為意在研究對後進生分層次面批作業對他們增強學習能力和提高學習興趣的影響。

(一).面批作業是學科教師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信息反饋的有效方法。面批可以及時有效地反饋教學情況,它不僅注重學生作業的結果,更注重學生在學科學習中的思維過程及思維品質狀況。通過現場面批,教師一方面可以瞭解學生的作業速度、正確率及其思維過程,進而給予及時的指導,另一方面可以從中發現教師教學活動組織中的成功與不足,及時發現和分析隱藏在學生作業問題背後的深層原因;通過作業面批,教師可以充分地聽取和徵求學生對優化作業內容與形式以及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組織的建議,從中篩選若干有效信息,進行符合班級學情的教學方案和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提高本學科課堂教學的質量。

(二).面批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是教師開展個性化輔導的重要輔助形式。面批是進行個別化教學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它是一個及時輔導的機會,教師可以利用面批的機會,因人而異,對症下藥。

(三).面批還能有效縮短學生學習過程中信息反饋和糾正錯誤的週期,幫助和促進學生在近距離的時間內及時發現、改正學習中的錯誤。面批作業,教師和學生一起,現場分析其作業中的錯誤點,剖析原因,在教師的引領點撥下,學有疑問或學有困難的學生迅速獲得頓悟,並以最快的速度修正作業中出現的錯誤,可以促使今日事今日畢,今天的困難今天解決,不讓學生帶着 不懂 回家。對於作業中有爭議的問題鼓勵學生充分發表個人見解,進行師生之間有效的互動研討,還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四).面批是增強師生交流、拉近師生情感距離的紐帶,課堂上師生交流是有限的,教師不可能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而面批作業能彌補這樣的不足

二、課題的界定

要分層面批作業,首先要分層次佈置作業。作業的佈置和批改是中學英語教師的一項常規工作,它對於指導學生學習,檢查教學效果,調整教學方案,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英語教學的改革不只是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的改革,還應包括作業的佈置和批改的改革,因為作業的佈置和批改也是教學環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做作業,教師批改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師生雙方獲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如何讓學生認真學習,認真做作業,提高對英語的愛好和興趣,是每位英語教師探索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是教師的責任,教師必須在課改目標的指導下,認真做好每個教學環節的改革。傳統的作業佈置和批改方法已與新課改的要求產生衝突,傳統的英語作業佈置基本上是全班做相同的題目,以便教師統一對學生的評價標準。這違反了因材施教原則,同時也不承認學生存在個性差異。其結果是好的學生吃不飽,也容易產生自滿情緒;而差的學生覺得部分題目不會做又不敢(或者根本沒機會)請教老師。

英語家庭作業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發展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手段。國家教育司頒佈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 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因此,英語家庭作業設計要以學生髮展為本,在確保兼顧基礎知識鞏固與能力發展的同時,要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正確處理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的關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尤其是後進生能在練習中,獲得滿足、愉悦和成功的體驗,對後續學習更有信心。通過對學生做的問卷調查的反饋信息表明,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平時的家庭作業不能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熱情;幾乎所有基礎差的學生都覺得平時有些作業都超過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大多數英語成績較好的學生認為平時的作業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反饋信息給我的觸動是:不是學生變懶了而是我的作業枯燥了難了,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近幾年來,隨着 自主、互助學習型 課堂教學改革的開展,我開始嘗試着讓學生參與批改作業,並且和課堂中的學習小組相結合,實行分層面批作業。

三、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學生作業研究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重點,分層次面批作業是教師在批改作業中為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批改作業的一種方式。國內外就面批作業的研究涉及到各個環節,如從作業佈置的合理性到面批作業的有效性和可實施性。

(一) 國外研究成果

在國外對於學生作業分層次面批的研究中,儘管學生的作業一直是關注點,但對於後進生分層次面批的研究一直沒有深思熟慮可的材料可以為我們提供有價值的材料。

(二)國內研究成果

國內的研究也基本集中在兩個點上,即作業佈置的合理性和作業批改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成兩類:1.各種教學流派或大規模教學實驗。2. 教師小規模的實驗和教學經驗總結。第一類成果大多集中在某一特定學科的作業佈置與批改。第二類則是教師以論文形式反映自己對作業批改和佈置的觀點和建議。

四、理論依據

1、新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由於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很大的差異性,而且班級人數較多。如果按着中等的學生上課,長期下來必然形成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吃不了。優等生沒有動力,冒不了尖,而後進生最基本的知識也掌握不了,給以後的學習帶來困難,不能實現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因此有必要摸索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實施分層教學,分層面批作業,以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個人的創造能力,激發創新思維。將有效的克服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愛好之間的矛盾,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減少學生心理壓力,有利於學生的心理健康,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適應學生的 差異性 。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是存在的。造成差異的原因有很多,學生的先天遺傳因素及環境、教育條件都有所不同,還有社會因素(即環境、教育條件、科學訓練),這些原因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起着決定性作用,所以學生所表現出的學習能力有明顯差異也是正常的。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特別是當前我國正推行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許多省市實施國小生就近免試入學、取消重點國中等措施,這樣各校、各班內的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就更顯著了。在這種情況下課堂教學如何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讓所有不同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了,要滿足學生對不同內容學習的需要,讓不通層次的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悦,為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實現了師生的充分互動,符合 高效課堂 的目標要求。

2、按照教育家達尼洛夫關於教學過程的動力理論之説,認為只有學生學習的可能性與對他們的要求是一致的,才可能推動教學過程的展開,從而加快學習成績的提高,而這兩者的統一關係若被破壞,就會造成學業的不良後果。學生的學習可能是由他們生理和心理的一般發展水平與對某項學習的具體準備狀態所決定的,學生學習可能性的構成因素中既有相對穩定的因素,又有易變的因素。相對穩定的因素,決定了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可能達到的學習水平的範圍,決定了學業不良學生要取得學業進步只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易變的因素,使學生能在:一定的主客觀條件下提高或降低自己的實際可能性水平,從而促進或阻礙學習可能性與教學要求之間矛盾的轉化,加快學習成績提高或降低的速度。由此可見,分層次教學是着眼於協調教學要求與學生學習可能性的關係的一種極好的手段,使它們之間能相適應,從而推動教學過程的展開。

3、布魯姆的 掌握學習理論 。布魯姆認為。教學中應克服學生成績呈正態分佈曲線的偏見,即認為優中差學生各佔班級學生人數的三分之一,甚至認為優等生只能是少數,多數是中等生和差等生。他認為這種固定化的預想,是最浪費、最有破壞性的觀念。它不僅遏制了教師為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努力與創造精神,而且也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容易導致老師將主要精力放在尖子學生身上而不去注意後進生的現象。布魯姆還認為:學生在學習能力和學習速度上有一定差異,但是,我們如果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特別是能為中等生和後進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條件,90%以上學生的學習效果會變得十分相似。布魯姆的理論使我們認識到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沒有學得會與學不會的區別,只有學得比較快和比較慢的區別。只要有充足的學習條件和學習時間,加上科學的指導,90%以上的學生都能對應學會的知識理解和掌握。

4、巴班斯基的分組教學理論。巴班斯基認為,在一個班集體內,一般都有一些需要專門地特別對待的學生,既包括由於某些原因暫時不及格的學生,又包括掌握某些學科表現很高能力的學生。在一個班內,個性的差異是各式各樣的,教師應充分了解不及格學生和學習最好的學生,對他們應該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巴班斯基要求我們必須對學生進行具體分析,瞭解全班學生個性差異和學習基礎,從而確立分組的依據。

5、我國古代的教育教學理論為進行分層推進提供了傳統經驗。孔子教學各因其材。孔子之後的墨子也主張教學要照顧學生的實際水平,做到 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 。這些寶貴的傳統經驗提示我們在教學中要做到因能歸類、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目標

要分層面批作業,首先要分層次佈置作業。作業的佈置和批改是中學英語教師的一項常規工作,它對於指導學生學習,檢查教學效果,調整教學方案,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英語教學的改革不只是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的改革,還應包括作業的佈置和批改的(20xx在職研究生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改革,因為作業的佈置和批改也是教學環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做作業,教師批改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師生雙方獲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如何讓學生認真學習,認真做作業,提高對英語的愛好和興趣,是每位英語教師探索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是教師的責任,教師必須在課改目標的指導下,認真做好每個教學環節的改革。傳統的作業佈置和批改方法已與新課改的要求產生衝突,傳統的英語作業佈置基本上是全班做相同的題目,以便教師統一對學生的評價標準。這違反了因材施教原則,同時也不承認學生存在個性差異。其結果是好的學生吃不飽,也容易產生自滿情緒;而差的學生覺得部分題目不會做又不敢(或者根本沒機會)請教老師。

英語家庭作業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發展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手段。國家教育司頒佈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 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因此,英語家庭作業設計要以學生髮展為本,在確保兼顧基礎知識鞏固與能力發展的同時,要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正確處理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的關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尤其是後進生能在練習中,獲得滿足、愉悦和成功的體驗,對後續學習更有信心。通過對學生做的問卷調查的反饋信息表明,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平時的家庭作業不能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熱情;幾乎所有基礎差的學生都覺得平時有些作業都超過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大多數英語成績較好的學生認為平時的作業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反饋信息給我的觸動是:不是學生變懶了而是我的作業枯燥了難了,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分層建組,互幫互學:

首先給同學們講清道理,説明分層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並對個別學生作好單獨的思想工作,然後根據我掌握的情況,把全班學生分為三個組:A組是智力因素較好,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較好的優秀學生;B組是屬中游的大多數學生;C組是基礎知識相對較差的學生。並向學生説明,分組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按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和單元過關檢測成績定期調整,引入競爭機制,使每個學生都能舒心樂意地到相應的層次裏。層次劃定後,按4人一小組結成互幫互學的小組,每個互幫小組都是由A,B,C三個層次的學生組成,由A組的同學幫助B組和C組的同學,並採取一定的獎勵制度,激勵全體同學團結互助,共同提高。

(二)把握好課堂教學的層次和課堂教學的環節。

分層次教學,對課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經常共同學習,共同研究,互相交流,集體備課。

(三)研究課後作業批改和輔導

作業批改可採取多種形式,如:由A組學生批改C組學生作業,B組學生對改;教師講評,學生自改;同桌討論後互改等,但我們首先仍以教師批改為主,及時瞭解全體學生的學習情況,並對部分學生給予及時的課後面批(主要是C組學生),同時對後進生多給鼓勵,使他們能按要求完成任務,並能逐步提高。

(四)研究作業評價的層次.

分層次教學是使所有學生通過教學都有所學、有所得,逐步向各自的最近發展區遞進,提高後進生學習態度及能力,從而提高班級整體水平,但整體水平提高後,並非有存在低層次的學生,只不過此時的低層次比原來提高了。分層次教學就是在這種螺旋式遞進中不斷提高和發展學生水平的。但一個班內學生的層次始終是存在的。為了更好地發揮分層互促作用,在作業評價中,我們也採取了分層次。使低層次的學生也能享受得 高分 的快樂,同時也可避免優秀生的驕傲情緒。

六、 課題研究的對象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八年級8 12班的學生

七、 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法。在實驗前期、中期、後期採用問卷、談話、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依據。

2、經驗總結法。廣泛總結實驗教師以及學生先進的教學經驗和學習經驗。

3、選擇個案,跟蹤調查分析,瞭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八、課題研究成員組成

方案撰寫的評價與實施:耿楊 馬燕

方案調查與實施、資料收集:馬玥 耿楊 馬燕

方案調控、實施、撰寫報告:馬玥

七、成果表達

結題報告 論文 問卷調查 學生成果展示 個案分析

教學心得體會 視頻資料 照片資料。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篇3

1.本課題目前國內外研究概況和文獻綜述:

雖然"i have a dream"是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 路德 金的著名演説,而且西方文體學也早已在二十年代初發展起來,但是到目前為止國外還沒有人對這篇演説進行過文體分析.而在國內,倒有一些人對此演説進行過文體分析.在國內的一些分析裏,主要是對這篇演説的修辭技巧進行分析.也有進行比較全面的文體特徵敍述的文章.但是嚴格來説這些文章並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體分析.因為它們都只是僅僅羅列了該演説的問題特徵,並沒有對這些特徵作出必要的解釋和説明,更沒有把演説的主題和文體特徵結合起來.因此,讀者只知道其文體特徵而不明白其中的作用.這並不能幫助讀者理解演説更深層的含義.目前國內對"i have a dream"的文體研究也是寥寥可數.主要有以下幾篇:《〈我有一個夢想〉文體分析》從文體學的角度對這篇演講詞從語音,措辭,修辭幾方面作些探討,《政壇傑作 文壇珍稀——剖析〈我有一個夢想〉的文學修辭》略談應如何學習這篇演講詞的文學修辭,《解讀一個夢想——析馬丁 路德 金"i have a dream"》一方面説明了金深刻的思想理念,另一方面分析了此演説詞高超的藝術手法,主要是修辭手法.

2.研究課題的科學依據及意義(教育科學/語言文化/文學的理論和實際意義,研究水平和發展方向,研究特色及創新等):

(1)科學依據:本文所依據的理論主要包括文體學的理論,語言學的理論以及和演説有關的理論.在文體學裏面,主要應用文體學的有關定義和研究方法;在語言學裏主要運用語音學,詞彙學,句法學和語義學的有關定義和方法.另外也瞭解了一下演講詞的特徵等.

(2)研究意義:首先讓讀者明白比較正宗的文體分析是怎樣進行的.其次,通過深入淺出的文體分析來讓讀者體會該演講詞的豐富的含義和深遠的影響.再次,讓讀者更深刻地瞭解演説這門藝術及其普遍的文體特徵,並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利用它

(3)研究特色:本文着重對文體特徵的分析和説明,並把文體分析和演説詞的主題結合起來説明兩者之間的聯繫

3.論文的機構框架以及要突破的難點:

(1)論文提綱

1,引言(介紹馬丁 路德 金本人,介紹演講詞"i have a dream",介紹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以及馬丁 路德 金在其間的作用)

2,理論綜述

3,本課題目前國內外研究概況回顧和本文的研究特色.

4,演講詞和主題介紹

5,對"i have a dream"進行文體分析

5.1 語音

5.1.1 sound patterning

full form

alliteration

5.1.2 stress patterning

5.2 詞彙

5.2.1 formal words

5.2.2 informal words

5.3 句法

短句的作用

5.4 語義—修辭

5.4.1 simile

5.4.2 metaphor

5.4.3 parallelism and repetition

5.4.4 quotation

5.4.5 antithesis

5.4.6 pun

5.4.7 several rhetoric in a sentence

6. 總結(總結以上各項文體分析對錶達主題和達到演説效果的作用,説明該演説詞如何實現語言的三大功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lyenl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