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 >

數學小課題開題報告(通用7篇)

數學小課題開題報告(通用7篇)

數學小課題開題報告 篇1

題目:國中數學主體方式的探究開題報告

數學小課題開題報告(通用7篇)

一、本選題的意義和價值:

理論意義:國家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學生髮展為本,關心學生需要,以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為落腳點,強調課堂教學要聯繫學生生活,強調學生要充分運用經驗潛力進行建構性學習。同時《國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見在數學學習中合作這種學習方式的確很重要。

應用價值: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主體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在新課標下已成為數學課堂教學探討的焦點問題之一。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有利於充分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於建立各教學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彼此協調、取向一致的關係;使國中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指導方式得到有效的改善,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數學教學學習快樂、快樂學習的目的。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創新的,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省內外同類研究現狀述評:我國自90年代初期起,開始探討合作學習,出現了合作學習的研究與實驗,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不少學生從中受益,教師們在實踐中也開發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實施策略。但目前國內對合作學習的研究主要是在高等學校,中學階段的合作學習剛剛起步,隨着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國中階段需要進一步開展合作學習,國小階段尚未看到數學與合作學習整合的研究課題。因此現在進行國中數學與合作學習整合的研究帶有前瞻性。國內目前的合作學習研究比較多的是提出一些原則,而對實踐的、具體層面的、可操作的方式與途徑的研究則比較少,本課題注重合作學習方式的探索,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二、研究內容、目標、思路

什麼是主體合作學習形式就是通過小組目標、小組分工、角色分配與轉換、集體獎勵等形式,激發每個學生榮辱與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道德情感,通過感染輿論,集體榮譽體驗等活動,使每個學生都感悟到只有自己努力對小組做貢獻,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學習方式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目前數學教與學形式上存在着種種弊端,要麼是學習沒有目標,或目標不能落實;要麼教師責任心不強,對學生的問題不聞不問,要麼是教師主觀臆斷,脱離學生實際,總之數學學習形式亟待改變。

主體合作學習在學習數學中的作用。

高效率地利用時間,使學生有更多主動學習的機會。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社會合作精神與人際交往能力。能使學生互相取長補短,縮小兩端學生的差距,雙方都能獲益,尤其對後進生有很大的幫助。更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教師在主體合作學習中的角色和地位。

轉變觀念是學習型社會的要求。在開放的教育環境下,教師的地位和角色也發生了改變。教師在小組中不是局外人,而是學習目標的製造者,程序的設計者,情景的創造者,討論的參與者,協調者,鼓勵者和評價者。

如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

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關鍵在於精心設計討論話題。從教師這方面看,設計話題應突出趣味性、情景性、可操作性、創造性。

小組學生合作學習評價對象和方法。

評價的對象包括評價自己、評價同學等。評價的內容主要是學習態度、合作精神、學習能力、團隊合作等幾個方面。合作學習作為系統的學習方式,必須具備相應的評價機制,建立合理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能夠把學生個體間的競爭,變為小組間的競爭,把個人計分改為小組計分,把小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依據,形成一種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格局。把整個評價的重心由孤立的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

本課題試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轉變的實踐過程,把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讓學生真實地感受、理解、掌握數學思想、知識技能的形成過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生活能力協同發展,培養學生能數學地分析、解釋、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及運籌優化的意識和創新精神。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逐步養成自主意識、合作意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的實現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相融合。

轉變觀念是學習型社會的要求。在開放的教育環境下,教師的地位和作用也發生了改變,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應該轉變為學習者學習的嚮導、參謀、設計師、管理者和參與者。通過課題的研究,培養出一支具有先進教育理念,有一定教科研水平的教師隊伍。

研究視角本課題從新課標合作學習的角度出發,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方式,建立合作研究的多元互動,注重開放的合作過程,強調合作方式的建構。

研究方法:

②。調查法:運用座談、問卷等方式,向學生了解數學學習的現狀,並對此作出科學的分析。

④。實驗法:在學習方式的實驗階段,通過實驗班與對照班比較分析的方式,研究這一學習方式的實踐操作效果。

⑤。行動研究法:在課題實施研究過程中,通過學習、實踐、反思、評價分析,尋找得失原因,不斷提高小組合作的能力。

⑥。經驗總結法: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課題研究重點,隨時積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總結得失,尋找有效的小組合作的途徑、方法和原則。通過各種方式全面蒐集反映小組合作學習中事實材料,經過分析、整理和加工到理性認識的高度,作為合作學習方式的理論依據。

研究階段

⑴準備階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⑵實施過程(20xx年6月20xx年1月)

根據課題設計方案,有計劃、有步驟進行行動研究。不斷實踐,定期總結,每學期都有階段成果。

⑶總結階段(20xx年2月20xx年5月)

在以上成果總結的基礎上,對課題進行全面、科學的總結。寫出結題報告,召開成果彙報會。

數學小課題開題報告 篇2

論文題目:關於泰勒公式的應用

課題研究意義

在初等函數中,多項式是最簡單的函數。因為多項式函數的運算只有加、減、乘三種運算。如果能將有理分式函數,特別是無理函數和初等超越函數用多項式函數近似代替,而誤差又能滿足要求,顯然,這對函數性態的研究和函數值的近似計算都有重要意義。那麼一個函數只有什麼條件才能用多項式函數近似代替呢?這個多項式函數的各項係數與這個函數有什麼關係呢?用多項式函數近似代替這個函數誤差又怎麼樣呢?

通過對數學分析的學習,我感覺到泰勒公式是微積分學中的重要內容,在函數值估測及近似計算,用多項式逼近函數,求函數的極限和定積分不等式、等式的證明等方面,泰勒公式是有用的工具。

文獻綜述

主要內容

Taylor公式的應用

Taylor公式在計算極限中的應用

對於函數多項式或有理分式的極限問題的計算是十分簡單的,因此,對一些較複雜的函數可以根據泰勒公式將原來較複雜的函數極限問題轉化為類似多項式或有理分式的極限問題。滿足下列情況時可考慮用泰勒公式求極限:

(1)用洛比達法則時,次數較多,且求導及化簡過程較繁;

(2)分子或分母中有無窮小的差,且此差不容易轉化為等價無窮小替代形式;

(3)所遇到的函數展開為泰勒公式不難。

當確定了要用泰勒公式求極限時,關鍵是確定展開的階數。如果分母(或分子)是,就將分子(或分母)展開為階麥克勞林公式。如果分子,分母都需要展開,可分別展開到其同階無窮小的階數,即合併後的首個非零項的冪次的次數。

Taylor公式在證明不等式中的應用

有關一般不等式的證明

針對類型:適用於題設中函數具有二階和二階以上的導數,且最高階導數的大小或上下界可知的命題。證明思路:

(1)寫出比最高階導數低一階的Taylor公式;

(2)根據所給的最高階導數的大小或上下界對展開式進行縮放。

有關定積分不等式的證明

針對類型:已知被積函數二階和二階以上可導,且又知最高階導數的符號。

證題思路:直接寫出的`Taylor展開式,然後根據題意對展開式進行縮放。

有關定積分等式的證明

針對類型:適用於被積函數具有二階或二階以上連續導數的命題。

證明思路:作輔助函數,將在所需點處進行Taylor展開對Taylor

餘項作適當處理。

Taylor公式在近似計算中的應用

利用泰勒公式求極限時,宜將函數用帶佩亞諾餘項的泰勒公式表示;若用於近似計算,則應將餘項以拉格朗日型表達,以便於誤差的估計。

研究方法

為了寫好論文我到中國期刊網、中國知識網和中國數字化期刊羣查找相關論文的發表日期、刊名、作者,接下來要到圖書館四樓過刊室查找相關文獻,到電子閲覽室查找相關期刊文獻。從圖書館借閲相關書籍,仔細閲讀,細心分析,通過自己的耐心總結、研究,老師的指導、改正,爭取做好畢業論文工作。具體採用了數學歸納法、分析法、反證法、演繹法等方法。

進度計劃

為了有準備有計劃的做好我的論文工作,我為自己安排了一個畢業論文進度計劃,我會嚴格按照我的進度計劃,及時完成我的畢業論文工作。

《數學小課題開題報告》是篇好參考範文,涉及到學生、研究,學習、合作、能力、數學、通過、方法等範文相關內容,

數學小課題開題報告 篇3

我校《國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研究》課題,已通過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立項(立項編號是)。經領導批准,今天開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作如下彙報: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目前,由於過分追求升學率,造成課堂教學活動與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學生通過加班加點,大量的機械練習、背誦等,掌握的是死的知識,至於知識是如何產生的,怎麼運用,都不得而知。“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後全忘記”是這種現象的描述。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相脱離是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學科在會考中所佔分值不高,學生及家長在思想上都不夠重視,教學受到了一定影響。如何提高生物教學水平,是生物教師所面臨的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生活化教學也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理念之一。生物教師作為實施新課程的主體,應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課本知識與學生豐富的生活經驗有機地聯繫起來,變枯燥為生動。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釋放創新潛能。開展生物生活化教學拓寬了課堂的空間規模、教材的知識廣度,讓學生將課本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力圖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題就是針對當前的教育形勢提出來的。研究如何在新課程理念下調整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問題,為在教學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國中生物教學水平進行有益的探討。我們認為該研究課題是體現社會需求的、符合教學規律的,也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課題,它的研究必將使學生獲得最大的收益。可以説,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二、實驗的理論基礎與依據

(一)建構主義理論

該理論對發展和完善我國的課程和教學理論、指導和促進我國的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靈魂就是認為:人的知識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地建構的,指出教學應當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而不是要求他們複製知識。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現、思考、探究、應答、質疑的需要與可能。生活化教學研究,就是將這一先進的理論在課堂教學中得到體現。

(二)國外教育理論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有些兒童在國小裏是優秀生,而到了中年級卻變成了學習差的學生。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學生不會運用概括性的知識去認識周圍現實,而學生之所以不會運用,又是因為他們的概括性的概念、結論和判斷不是通過研究事實和現象的途徑形成的,而是死記硬背得來的。”知識的形成要從現實生活中來,學生才能在現實生活中靈活地運用。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繫,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進行學習。教師的職責不在於教給學生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在於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

(三)國內教育理論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新課程提倡“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由此可見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

這些理論提醒我們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應追求的目標。“國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研究”正是想探討這個問題並付諸於實踐。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運用。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謂生物生活化教學,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將生物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強烈願望,同時將教學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中獲得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必要的社會生活技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同類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於學校的課堂教學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歷史,上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提倡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進行教育改革。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認為,教育起源於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學不能脱離生活。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導每一個學生都公平地享受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教育要培養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人,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研究假設和擬創新點

開展生物生活化教學,一方面拓寬課堂的空間規模,另一方面拓展教材的知識廣度。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以此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能力,提高素質。本課題研究的側重點與其他人的研究不同,我們研究的是如何讓生物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繫,特別是同體育教學之間密切的滲透,有其推廣價值。

六、研究目標與內容

(一)目標

1、探索生物知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2、探索生物生活化教學實踐活動的操作模式

3、提高學生認識生活、適應生活、欣賞生活、享受生活和創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二)內容

1、教學目標要體現生活化

目標是行動的嚮導,教師要真正落實“生活化”的理念,首先應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從一維轉向多維,即從傳統的過於偏重認知目標,向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目標轉變。

2、教學內容要體現生活化

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調查、實驗、探究等方式實現學生的自主建構,使他們學會從生活中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將生活與知識融會貫通,在實踐探索中體會成功的樂趣。

在生物教學中,教科書應是“活的、真的、動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靜的、讀的”。因此,教材不過是為學生提供一種“案例”,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不是獲得“案例”本身,而應是掌握“案例”之後的某些有價值的東西。據此,教學內容不應該拘泥於教材,教學內容要體現生活化。

3、教學方式要體現生活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自主活動以及在活動中的體驗和感受,即由傳統的師生授受向對話教學、體驗教學和探究教學轉變。

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不再是認識與被認識、灌輸與被灌輸的關係,而是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多向交流的關係。

七、研究對象與範圍

臨沂冊山中學七年級和八年級全體在校生

八、課題研究的思路與主要方法

前期工作:以文獻資料法為主,學習有關文獻,蒐集資料;

具體實施階段:以行動研究法為主,根據學生實際確定實驗班級將收集整理的成功經驗分別進行實驗,探索最佳途徑;輔以個案研究法,選取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個案研究。

成果總結階段:以實驗觀察分析法,案例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廣泛收集生物生活化教學的各項資料進行歸納整理。

九、課題研究的措施和步驟

(一)研究的措施

1、在課堂上讓學生説起來

(1)“課前5分鐘隨談”指在每次課前由老師指定一個學生利用三到五分鐘時間,在一種輕鬆、民主的氛圍中,通過即興演講的形式向全班同學講述與生物相關的生活小常識、趣聞、名人軼事、科學前沿等,既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演講後師生互動式的評論可以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僅僅是在課堂上聽還不夠,還要求每一個學生將所講的內容摘抄或剪貼到生物記事本上,供全班同學翻閲瀏覽。如果堅持下來,學生知道有關生物的知識會越來越多,會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會激發學生對生物的一些思考。

(2)利用不同課堂“説”。新授課時,讓學生説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知識和生物學信息;探究課時,讓學生領悟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性。學會正確的表達個人與小組的探究原理、思維方法、操作過程、實驗現象、探究結論及存在的問題和困惑,以引起全班的關注。在交流過程中,還養成了傾聽他人意見的良好習慣。

(3)小結課時,放手讓學生運用各種形式總結單元的知識、能力、情感各方面的所得提供展示的平台,讓他們展示出來。

2、在課餘時間

(1)營造校園濃郁的生命科學氛圍

教師在課堂上要使用生動、鮮活的例子、多種教學方式,同時還要利用教室的黑板報、著名的生物學家肖像及名言、學校的學科專欄、學科專題報告、學科競賽、學習經驗交流等形式;營造學習生物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在其中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暗示,感受生命科學的重要性,從而樹立生命科學意識。

(2)把課堂從教室轉移到校園

可以從校園裏的各種花草樹木入手,讓學生辨別植物的種類,結合季節更迭,注意培養學生採集標本並進行製作的技能。同時,利用家養動物和常見的動物進行種類的識別。結合生物實物、掛圖、模型等較直觀地提供生物學的知識,把學生帶到一個視覺清楚的世界裏。還可以進行課外生物興趣小組活動,結合課本的知識,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設計,並進行科學實驗。

(3)充分利用當地資源。

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對身邊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污染原因及狀況調查,對綠色工廠的參觀訪問,讓學生提出環保設想和對策;通過愛鳥周、世界環境日、環境宣傳、環保知識講座等活動,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加深理解和認識,讓他們成為環境保護資源的有力宣傳者和執行者;生物教學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多選擇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生物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交給學生一些扦插、壓條、嫁接的常識,並在課外指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

(4)利用週末和假日開展實踐活動。

為了學生更好的學習和適應社會,因此要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訓練和提高自身的各種能力,包括觀察、實驗、調查、發現蒐集、選擇信息、分析歸納、設計和調整方案等,在探究中不斷積累經驗,挖掘發展潛能,增強創新和應變能力,利用週末開展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課業負擔。

(二)本研究活動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X年10月—X年12月)為資料準備、理論學習和實驗設計階段

確定課題研究的方向、內容、對象,學習相關理論,討論課題實施計劃,完成課題實驗方案的總體設計及課題組各成員的具體分工,申報與立項。

2、第二階段(X年1月—X年12月)為課題研究和實踐探索階段主要任務是按課題方案,分步驟、分階段地進行實施,運用科學方法、手段進行實施研究,從而為課題研究獲得第一手材料。

3、第三階段(X年1月—X年6月)為課題研究的總結階段。全面整理研究資料,分析實驗資料,總結經驗與研究成果,全面彙編實驗資料,撰寫實驗報告。

十、課題成果形式:

課件、論文、結題報告

十一、研究人員分工

柏玉娟:課題第一負責人,主持課題研究工作,制定課題研究方案,負責指導、調整、協調課題組成員的研究過程,案例收集、組織教學研討、階段總結會議召集,結題報告等。

組員:

x個案研究,撰寫相關論文

資料蒐集整理、過程記錄

資料整理、數據分析

資料整理、記錄

十二、課題經費預算

基本經費和課題運轉所需硬件投資共計:8000元

學習資料費用約計3000元;調查問卷印刷約計500元;電腦、簡單打印資料約計1000元;其他3500元。

數學小課題開題報告 篇4

1、國內外研究現狀:

近年來,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國小科學的課堂教學觀念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研究比比皆是,也總結出許多優秀並值得推廣借鑑的教學經驗。學生的探究能力包括了多方面:對問題的預設能力、觀察力、實驗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等,在研究學生探究能力的過程中,觀察力與實驗能力比較受重視,有很多相關的經驗與案例,分析、綜合能力的研究較少,以專題形式作研究則更少。此外,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應用得到了肯定,但在國小科學教學中使用也是剛起步。此前,我們開始研究運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手段進行國小科學教學,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運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研究還沒有先例。思維導圖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東尼博贊創造的,是目前認為幫助大腦記憶及促進思維發散的有效的思維訓練工具,在全世界的各個領域被廣泛地運用,也在語文、英語、數學、物理等科目的教學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國小科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必須逐步掌握分析、綜合的能力,而且還要學會利用這些能力獲取更多更新的科學知識。由於分析、綜合能力不是陳述性的知識,它屬於內隱的知識,發展過程與結果不容易體現,因此在國小科學研究中少有重視。但分析與綜合一直被人們認為是人類最基本的思維方法,它是邏輯思維能力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先行條件。國小科學探究要向深層次發展,探索出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學生就必須具備較好的分析、綜合能力,因此促進學生分析、綜合能力提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通過運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鍛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

2、選題意義:

本課題選立科學課中運用思維導圖教學促進學生分析、綜合能力提高的研究目的是:

1)提高科學探究的實效性。增強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使科學思維得到發展。

2)探索思維導圖促進學生分析、綜合能力提高的有效性。

3)讓學生掌握思維導圖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4)老師獲得一種便捷、有效的方法來促進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發展。

5)促使科學教學方法多元化。

3、學術思想及立論根據:

依據有效教學理論、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及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認知規律,我們認為:科學課堂是一個放飛夢想的天堂,科學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促進學生智能全面發展的過程。使用並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來幫助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是國小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目標。在國小科學學習中,學生經常要運用分析能力來解讀數據,作比較,運用綜合能力來找規律,下定義。分析、綜合能力是思維發展的基礎,探究的本質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與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國小科學課程標準關於科學探究的具體內容標準中也明確要求,要求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必須逐步掌握分析、綜合的能力,而且還要學會利用這些能力獲取更多更新的科學知識。可見,分析、綜合能力是幫助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和掌握科學規律的必要能力,它為深一層的科學探究做準備,促進分析、綜合能力提高對學生思維發展具有極大的意義。同時在認知心理學中也認為,兒童時期處於具體運算階段,逐漸具備分類、排序、思維“可逆性”等能力,可以開始進行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不過在操作的時候還必須藉助表象、符號等信息。因此在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過程中,借用圖形等具體事物可以幫助學生在腦海裏建立思維加工模型,對加速學生的思維過程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思維導圖是一種圖形思維工具,它運用圖文並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係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運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實踐意義。

4、特色與創新:

1)尋求促進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提高與發展的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促使國小科學教學方法的多元化;

2)讓學生掌握新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3)為國小科學教學科研提供一個新的研究範例;

4)引發國小科學對分析、綜合能力研究的重視,掀起此項研究的熱潮;

5)促使學生科學探究向深層次發展,在探究中取得創新性的成果。

5、主要參考文獻:

[1] 【英】東尼博贊著,《思維導圖大腦使用説明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高慎英、劉良華著,有效教學論.廣州:東教育出版社,20xx

[3]萊斯利P斯特弗等編,高文等譯.教育中的建構主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4]LindaCampbelll等著.王成全著.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xx.3

數學小課題開題報告 篇5

科學課中運用思維導圖教學促進學生分析、綜合能力提高的研究

1、國內外研究現狀:

近年來,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國小科學的課堂教學觀念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研究比比皆是,也總結出許多優秀並值得推廣借鑑的教學經驗。學生的探究能力包括了多方面:對問題的預設能力、觀察力、實驗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等,在研究學生探究能力的過程中,觀察力與實驗能力比較受重視,有很多相關的經驗與案例,分析、綜合能力的研究較少,以專題形式作研究則更少。此外,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應用得到了肯定,但在國小科學教學中使用也是剛起步。此前,我們開始研究運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手段進行國小科學教學,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運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研究還沒有先例。思維導圖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東尼博贊創造的,是目前認為幫助大腦記憶及促進思維發散的有效的思維訓練工具,在全世界的各個領域被廣泛地運用,也在語文、英語、數學、物理等科目的教學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國小科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必須逐步掌握分析、綜合的能力,而且還要學會利用這些能力獲取更多更新的科學知識。由於分析、綜合能力不是陳述性的知識,它屬於內隱的知識,發展過程與結果不容易體現,因此在國小科學研究中少有重視。但分析與綜合一直被人們認為是人類最基本的思維方法,它是邏輯思維能力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先行條件。國小科學探究要向深層次發展,探索出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學生就必須具備較好的分析、綜合能力,因此促進學生分析、綜合能力提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通過運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鍛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

2、選題意義:

本課題選立科學課中運用思維導圖教學促進學生分析、綜合能力提高的研究目的是:

1)提高科學探究的實效性。增強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使科學思維得到發展。

2)探索思維導圖促進學生分析、綜合能力提高的有效性。

3)讓學生掌握思維導圖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4)老師獲得一種便捷、有效的方法來促進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發展。

5)促使科學教學方法多元化。

3、學術思想及立論根據:

依據有效教學理論、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及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認知規律,我們認為:科學課堂是一個放飛夢想的天堂,科學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促進學生智能全面發展的過程。使用並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來幫助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是國小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目標。在國小科學學習中,學生經常要運用分析能力來解讀數據,作比較,運用綜合能力來找規律,下定義。分析、綜合能力是思維發展的`基礎,探究的本質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與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國小科學課程標準關於科學探究的具體內容標準中也明確要求,要求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必須逐步掌握分析、綜合的能力,而且還要學會利用這些能力獲取更多更新的科學知識。可見,分析、綜合能力是幫助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和掌握科學規律的必要能力,它為深一層的科學探究做準備,促進分析、綜合能力提高對學生思維發展具有極大的意義。同時在認知心理學中也認為,兒童時期處於具體運算階段,逐漸具備分類、排序、思維“可逆性”等能力,可以開始進行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不過在操作的時候還必須藉助表象、符號等信息。因此在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過程中,借用圖形等具體事物可以幫助學生在腦海裏建立思維加工模型,對加速學生的思維過程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思維導圖是一種圖形思維工具,它運用圖文並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係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運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實踐意義。

4、特色與創新:

1)尋求促進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提高與發展的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促使國小科學教學方法的多元化;

2)讓學生掌握新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3)為國小科學教學科研提供一個新的研究範例;

4)引發國小科學對分析、綜合能力研究的重視,掀起此項研究的熱潮;

5)促使學生科學探究向深層次發展,在探究中取得創新性的成果。

5、主要參考文獻:

[1] 【英】東尼博贊著,《思維導圖大腦使用説明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高慎英、劉良華著,有效教學論.廣州:東教育出版社,20xx

[3]萊斯利P斯特弗等編,高文等譯.教育中的建構主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4]LindaCampbelll等著.王成全著.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xx.3

數學小課題開題報告 篇6

一、研究的問題

“國中語文讀寫結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課題是屬於實踐性的研究課題。本課題結合了本校城鄉結合部寄宿學校這一特定的教育環境,以七年級、八年級部分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本課題研究的立腳點在閲讀教學,着眼點在習作訓練,是為了尋找語文教學中“讀”與“寫”有效的結合點(拓展點)和有效的結合(拓展)方式與方法,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寫”的拓展、遷移與輻射,從而形成有效的讀寫結合策略而展開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問題:

1、“閲讀”與“寫作”關係的研究

讀和寫是一個互補的過程,它們之間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繫着。在語文教學中,讀是自外而內的吸收,寫則是自內而外的表達,讀是文章作者的寫的逆想活動過程。因此,“正確把握閲讀與寫作的關係”是進行“讀寫結合”教學的首要條件,也是本課題要解決的重要理論問題。

2、“挖掘讀寫結合點(拓展點)”的研究(即解決學生作文“無米之炊”的問題)

讀寫對應原則要求讀寫要有相應的結合點(拓展點)。所謂讀寫結合點(拓展點)就是讀與寫在知識與能力上的契合點。不管是哪個版本的語文教材,所選的文本無論在佈局謀篇、遣詞造句,還是在寫作手法運用等方面都是學生模仿習作的範例。如果我們在閲讀教學中教會學生挖掘文本中的“寫”的因素進行多方位的遷移、拓展。這樣,文本中的好段、佳句、詞組都是學生寫作的素材。因此,如何挖掘“讀寫結合點”是本課題要研究的關健問題。

3、“形成有效的讀寫結合策略”的研究(即解決學生作文“有米難炊”的問題)

關於“讀寫結合”的方法與模式研究已經不少,但並不是每一種都適合自己的學生。因此,教師要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形成一種“讀寫結合”的有效策略,提升學生讀寫結合能力。這是本課題要研究的中心問題。

4、“提高教師使用教材能力”的研究

要在閲讀教學中寓寫於讀,就要求教師能挖掘出語文教材中的隱性功能,將教材“一課兩用”。因此,如何使課題組教師“形成獨立分析教材、處理教材、尋找教材中讀寫遷移點、拓展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是一個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處城鄉結合部全寄宿制的學校。本地學生大部分是城市化過程中“被居民”的農民子弟;而外地生的父母大多是無暇顧及小孩的教育而選擇將孩子送進我校,家庭文化的氛圍較差,家長缺乏對孩子智力投資的意識,沒有太多的課外讀物,沒有良好的文化信息來源,導致學生學習基礎薄弱,知識面窄,閲讀能力差,寫作水平低。大部分的學生提起作文就頭痛,因缺素材、缺方法導致沒興趣、沒信心。教師雖煞費苦心地指導作文、批改作文,但收效甚微。因此,如何解決學生作文“無米之炊”和“有米難炊”的問題,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成為我們迫切要解決的一大難題。另外,如何提高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是困擾我們的問題。

三、擬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 主要採取以下步驟與措施:

(一)準備階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成立課題組,確定研究對象

1)課題組成員由我校三名長期在教學第一線、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語文教師組成。包括:

課題主持人:

課題成員:

2)研究對象包括三位老師所教班的學生及人教版七、八年級的語文教材。

2、分析我校語文教學的基本情況,收集國內外閲讀教學和作文教學,尤其是讀寫結合的成功經驗和先進理論,分析歸納“閲讀”與“寫作”關係,為下階段的實操打下理論基礎。

3、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此階段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

(二)實施階段: 10月—9月

1、開題。

2、調查研究:設計相關調查表格,針對實驗對象進行調查研究並進行分析。

3、開展實驗:實驗老師根據結合調查研究得出的結果,以所教文本為憑藉設計並實施各單元課文的讀寫結合訓練方案,使每一節閲讀課都成為説話、寫話、習作訓練課。在實踐中,形成一個操作性強的讀寫結合策略。這樣,在解決學生習作文“無米之炊”與“有米難炊”難題的同時,又在寫作構思中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同時也促進了教師使用教材的水平。

讀寫結合策略初步構建如下:解讀目標,明確單元讀寫訓練重點——精讀課文,挖掘文本讀寫結合點——指導方法,掌握讀寫結合技巧——遷移拓展,運用讀寫結合方法——小結回饋,提升讀寫結合能力。

以人教版七上第三單元為例,説説我們是怎樣實踐讀寫結合策略:

第一步,我們先明確這個單元的讀寫訓練重點是“景物描寫”;

第二步,我們精讀這個單元的4篇文本,各自挖掘出與單元訓練重點相關的讀寫結合點:如《春》一文中,在教春花圖與春雨圖時分別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虛實結合法、多感官描寫法;《濟南的冬天》一文中,教“薄雪覆蓋下的山”時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移步換景法;《夏感》一文中,教“夏天的色彩”一段時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繪色法;《秋天》一文中,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動靜結合法;在總結4篇文本時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情景交融法。注意,有些課文寫結合點比較多,如果我們都跟學生練習的話,就會增加學生的負擔。所以我們還要精選出最適合的結合點。

第三步,授之以漁,教會學生掌握相關的寫作技巧。

第四步,通過對學生進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訓練和“舉一反三”的拓展訓練,從句子、片斷過渡到長文訓練,讓學生從讀到寫,遷移拓展。

第五步,對學生習作及時的回饋,在反覆訓練中提升其讀寫結合能力。

4、實驗分析:分析實驗作文的內容,分析實驗過程所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及時收集過程性材料,及時總結實驗工作經驗,及時矯正實驗行為。

本階段主要採用調查研究法、觀察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

(三)總結階段:20x年10月—20xx年12月

1、整理實驗過程性資料,歸納總結成功作法和經驗,撰寫課題實驗報告。

2、收集整理實驗當中所產生的課題研究論文、教學設計、案例、課堂實錄等,形成相應的文集和光盤,在全校推廣研究成果。

本階段主要採用經驗總結法。

四、預期成果形式

1、實驗研究報告(開題報告、中期報告、結題報告);

2、課題研究論文若干篇;

3、課題相關教學設計、案例、實錄、片斷等;

4、學生相關習作若干篇;

5、形成適合學校學情的讀寫結合的有效策略。

五、參考文獻

[1] 《丁有寬與讀寫結合法》 丁有寬 國際文化出版社 20xx年8月

[2] 《中國語文讀寫結合研究》 汪潮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xx年

[3] 《教育科學研究》 裴娣娜 李春山 孫鵬 科學出版社 1997年9月

[4] 《朗讀手冊》吉姆.崔利斯天津教育出版社 20xx年8月

[5]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

[6] 《閲讀學新論》曾祥芹語文出版社 20xx年

[7] 《當代美國教育》中國文獻出版社 20xx年

[8] 《語文教育研究方法學》董菊初語文出版社 1995年9月

[9] 《中文廣泛閲讀》香港教育署 1997年第1期

[10]《大語文教學法》姚竹青社會科學出版社 20xx年4月

數學小課題開題報告 篇7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學生這一教育目標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教師和學生都在追求高分數,在數學教學中,一直偏重於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而完全是依賴於模仿、記憶,這樣學生的思維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小課題開題報告。久而久之,學生感到數學、是抽象、枯燥和乏味的,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近幾年隨着新課程在全國的實施,教師的教學方式較之以前有了一定的轉變,但是大多數仍然僅僅限於教師帶着問題去傳授知識,而不是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就習慣了教師設計問題,時刻準備迎接教師提問題的模式,這樣的結果仍然是學生在教學中處於被動局面,缺少主動學習、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然而要讓學生喜歡數學、輕輕鬆鬆的學好數學,就必須要讓學生參與到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來,參與到知識的建構過程中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自主探究、自我評價、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會顯得輕鬆而愉悦,學生的學習才會顯得快樂而高效。基於以上的認識,我選擇了此課題準備進行研究。

二、國內、國外相關研究調查

對於本課題的研究,據我查閲在國內外已經有所開展,在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布魯納倡導的"發現法教學"體現了通過教師提出要求、解決或研究的問題,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面臨矛盾,產生疑惑,明確探索的目標或中心,教師帶領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索和發現的過程。我國陝西大學教授張熊飛創設的"誘思探究"模式,啟迪了學生的思考意識和問題意識,使學生對於知識的內涵深入研究、歸納、分析與整理,形成知識結構。洋思中學通過先學後教的方法,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形成問題意識,帶着問題進課堂,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教學理念下的教育思想。

由此可見,教育專家對於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也是非常重視的,同時,有了前人和專家的引領也為我的研究提供了諸多的理論依據,更堅定了我通過研究來改變傳統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的信心。

三、該課題研究的意義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教學理念,古往今來,許多名人、學者也都對此作了深刻的闡述,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説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説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創新。"以上這些理論無疑是告訴我們一線教師這樣一個道理: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極其重要的,讓學生敢於提問題、善於提問題、學會提問題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性都有益處。同時,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助於更新教師教育觀念,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提高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改善教師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助於促進課堂教學改革,從而有效地改變課堂教學現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教師和學生共同得到發展。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問題意識":古語云:行成於思、思成於惑。困惑與好奇恰恰是學生特有的財富。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讓學生在質疑、爭辯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問題意識培養是學生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感到疑惑的實際問題,併產生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學生通過觀察、體驗發現問題,形成問題意識,並形成探索的理念,在教師引導、幫助、促進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學會學習的一種習慣,並通過對已有知識進行整理、分析、歸納,最終形成新知。

"實踐研究":即行動研究,就是在實踐中進行研究,在實踐中進行反思,在反思中矯正行為,增強實踐的有效性,即在課堂教學的活動中研究問題意識的培養。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一、研究對象、方法

1、研究對象:我校六年級四班的學生。

2、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通過全班範圍的調查,歸納出目前學生在課堂中不積極提問、不善於提問的內在原因,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2)、行動研究法。邊行動邊研究,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強調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堅持邊實踐、邊探索、邊研究、邊總結,做到總結成果和推廣運用相結合。

二、具體措施

⑴通過理論學習,提高進行該課題研究的理論水平,確保在後續的研究中能以較高的理論認識為起點,更好地進行教學實驗研究工作。

⑵根據課題的研究項目對實驗班實施操作,構建新理念下的問題意識教學模式。

⑶利用多種形式,如調查問卷、公開課研討、學生專訪、主題實踐等方式來提高教師教學藝術,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三、研究步驟

在該課題的研究中,通過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強化培養,以期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他們敢於個發表自己的見解,敢於質疑問難,敢於標新立異,敢於追根問底,使他們從小由願學、樂學、學會到會學,思維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同時完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轉變為通過認真觀察發現問題、大膽積極提出問題、師生探討解決問題的主動學習軌道上來。

為了達成以上目標,對本課題的研究,我準備分為以下三個階段逐步進行:

〈一〉、準備階段:整理課題申報相關材料,完成課題申報,擬訂課題研究的實驗方案,明確實驗的目的和任務,確定實驗的步驟和方法,充分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撰寫開題報告。

〈二〉、實施階段:

1、加強理論學習,尋求理論指導。

2、運用理論進行課堂實驗探索研究,從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習慣入手,逐步指導學生如何發現問題,有步驟分階段的解決學生不愛提問、不敢提問、不會提問的現狀。

3、師生交流,瞭解實驗效果,改進研究方法。

4、對實驗工作進行分析、評價、總結。

〈三〉、總結階段:分析研究的過程及效果,總結課題研究的得失以及成果。完成課題研究的結題報告,同時整理研究過程中產生的一些過程性資料。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為了讓課題的研究成果更廣泛地體現它的價值,我準備從以下幾方面總結和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

1、形成研究報告和結題報告。

2、整理研究該課題過程中的調查問卷。

3、整理該課題研究過程中研討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課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baogao/93xo9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