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 >

數學課題開題報告(精選4篇)

數學課題開題報告(精選4篇)

數學課題開題報告 篇1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數學課題開題報告(精選4篇)

我校學生數學作業現狀:

我校位於市郊,近些年來,本學區的大部分優秀學生都上了民辦學校,留下來的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習慣性都非常差,給我們的常規教學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惑,而且隨着年級的升高,學習難度的加大,學生的作業情況變得日益糟糕,有近一半的學生作業有空題現象,近三分之一的學生作業純屬搪塞,有的甚至隨意寫上一些阿拉伯數字或無人認得的符號作為答案來應付老師,更有的是極少交作業或根本不交作業,一副無所謂的態度……種種現象表明,我們的數學作業對大部分學生來説只是過場戲而已,根本談不上鞏固提高與創新,作業的有效性很低,與新課程的要求“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相差甚遠……

我校七、八年級數學主要作業是課本習題和基礎訓練,其它是各任課教師自己選擇一小部分習題或由學生自己買資料來補充.但從學生的作業情況與教學實際中發現,這些作業形式不甚符合我校國中學生的實際水平,雖然編寫得比較好,但對我們學生來説難度有所偏高,基礎題量偏少.在實際使用中,不少後進生不能解決的問題實在太多,影響了數學學習的興趣與信心.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已經成為我校課改的焦點之一,而其中作為學習方式載體之一的作業也成為研究的熱點和重點之一.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課堂的教學觀念、課堂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水平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領導及老師們越來越重視課堂教學的改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追求,數學教育、教學的模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仍有教師講、學生聽,平鋪直敍的複習、新授、鞏固、佈置大量課後作業,忽視學生學習興趣及數學學習的實際,嚴重阻礙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數學作業是其中一個重要指標。鑑於此,我們的課題就是研究如何精心設計、合理佈置作業,能使學生鞏固、內化學得的知識技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目的.對教師來説,是對教學過程的一種信息反饋,它可以使教師判斷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及時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發現存在的問題,調整今後教學活動的組織或者及時採取補救措施.

數學作業的設計,是一件具有創造性的工作.作業過程是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最理想的生成過程和體現過程.在數學教學中,作業是學生進行學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方法與技能的獲得、學生智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都離不開作業這一基本活動.

針對我校實際,本學期教導處提出“以作業為抓手,採取低起點、小步子、勤反饋、多補救”的教學策略.因此,開發與利用適合校情、學情的數學作業,對深化我校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意義重大.

三、省內外此課題研究現狀

(1)在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優化數學作業設計,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實現“輕負擔、高效率”,這一相關課題越來越備受省內外教育者關注..如西安鐵一中學的“國中語文作業有效性研究” ,雖然學科不同,但有許多可借鑑的地方。

(2)“提高作業的有效性”也是本課題的研究點,它關注的是教師怎樣“設計”、如何“有效”,這也是當前教師繼續教育“命好題”的研究需要。

(3)通過有效作業的實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探索符合校情、學情的作業模式,已成為省內眾多學校教改的熱點.如:東廬中學的講學稿,洋思中學的堂堂清,側重的都是練得精到,練得有效. 我市部分學校均開發適合自己校情的導學案,其中就有作業設計。。 四、課題涵義的界定

1.數學作業:是教師佈置的用於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數學學習,檢查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反饋教師的教學情況的一種手段

2.有效的數學作業:是指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對知識掌握和運用的程度,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完成作業的效度 (質量)有效地提高。

五、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有效教學理論: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其理念主要體現在一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二是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三是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

(2)掌握學習理論: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提出“掌握學習”理論,強調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學習和理解任何教學內容、達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較好的學習條件,多數學生學習能力、速度和動機方面的個別差異將會消失,大多數學生將獲得較高的學習動機.

(3)多元評價理論:學習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個學習者都有各自自優勢.學生在意義建構過程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不是單一維度的數值反映,而是對多維度、綜合能力的體現,因此對學生學習評價應該是多方面的.多元評價理論體現了主體多元化,內容多維化,方法多樣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4)因材施教原則: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獲得最佳的發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國古代教學經驗的結晶,還是現代教學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它具有非常豐富的現代價值.

(5)《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

六、課題研究的內容:

1.調查作業佈置、設計、指導、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制定相應的對策.

2.開發符合校情、學情的校本作業.

3.探索有效作業實施方案(包括作業完成形式、批改形式、評講形式等).

七、課題研究的方法

(一)問卷調查法.通過發放問卷,對學生完成作業的方法、態度以及作業中存在問題的處理方式等進行調查分析.

(二)文獻資料法.廣泛收集、查閲與本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學習、研究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先進教改經驗,以提高思想認識,借鑑他人成果.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實際,研究制定課題研究的具體策略,構建課題研究的理論框架.

(三)行動研究法.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研究制定的實施方案貫徹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工作中去,有計劃有步驟地在教學工作中開展行動研究,邊教學邊研究,不斷調整方法,完善實施方案.

(四)經驗總結法.在實驗探索過程中不斷分析總結,通過對成功經驗的理論分析和科學總結,推動本課題不斷深化研究.

(五)個案研究法: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建立個人學習檔案,進行追蹤分析,及時發現問題,調整對策.

八、課題研究成果的呈現形式

1.各年級實驗前後成績分析.

2.《馬鞍山四中國中數學校本作業》. 3.“研究論文集”、“優秀命題集”、“教學案例集”、“教學設計集”、“研究課教案集”、“學生優秀作業彙編”等.

4.馬鞍山四中學生作業方案.

5.馬鞍山四中學生作業批改方案.

6.馬鞍山四中學生問題作業矯正方案.

7.馬鞍山四中“有效作業”背景下的教學改革綜述.

九、課題研究的過程

(一)準備階段(20xx年3月)

1.提交課題立項申請書.

2.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明確課題組內人員分工,並組織課題組教師開展有關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

3.撰寫開題報告.

4.邀請專家進行課題可行性論證,進一步修正、補充、完善.

5.舉行開題論證會.

(二)研究階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1.調查作業佈置、設計、指導、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研究相應的對策.

2.針對小班化的特點,結合本校學生實際,開發校本作業.

3.開展提高作業質量的研究,探索學生完成作業的方式和教師批改作業的形式,落實高效率、輕負擔.

4.探究學生問題作業矯正方案,總結補救策略.

5.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加強交流學習,促進課題研究向縱深化發展.

(三)總結階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1.開展“國中數學有效作業設計的研究”論文、優秀命題、個案分析徵集活動,編輯“論文集”、“優秀命題集”、“教學案例集”、“學生優秀作業彙編”.

2.完善《馬鞍山四中學生作業方案》、《馬鞍山四中學生作業批改方案》、《馬鞍山四中學生問題作業矯正方案》.

3.組織座談,邀請專家進行評價和指導.

4.對實施操作過程中積累的資料進行彙總、分類,做好資料的補充、完善工作.

5.編輯《馬鞍山四中國中數學校本作業》.

6.撰寫課題結題報告,邀請有關專家、領導對課題進行鑑定.

數學課題開題報告 篇2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兩極分化又是一個比較客觀的現象,因為學生之間肯定是存在差異的,肯定是不平衡的,但是兩極分化確實不應該擴大。從心理學上來説,正常情況下的差異應該符合正態分佈。教育理論表明,在正確或正常的教育下,學生的學業成績應該呈正態分佈,即兩頭小,中間大的分佈狀態。如果出現了兩頭大,中間小的情況,那是不正常的,需要在教學和教育上找原因。

首先,開展“農村國小數學兩極分化現象成因與對策研究”研究,是新課程改革強力推進、健康發展的總體需要。《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無疑對數學教師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課改強調變革學習方式、提倡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雖然在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但如果“探究學習”活動組織不好,就會造成能力強的學生願意去探究,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沒有真正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他們往往會成為課堂學習的旁觀者,若教師對此類現象關注不夠,長此以往,這部分學生就會成為“學困生”,並有可能在班級中產生兩極分化的現象。所以,我們開展新課程實施中國小數學兩極分化產生的原因及對策研究,對推進新課程改革、構築和諧師生關係意義重大。

其次,開展“農村國小數學兩極分化現象成因與對策研究”研究,是我們農村國小數學教學發展的整體需要。在廣大農村學校,一方面由於編制緊導致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研究時間較少,另一方面因為教師往往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等原因的影響,對新課程、新理念存在理解上的膚淺化、操作上的形式化,課堂教學看似氣氛熱烈、學生看似積極主動,但實質上並未引起學生的有效學習,極有可能造成兩極分化的現象產生。所以,如何把新課程的理念內化為教師的觀念、外化為教學行為,促進學生有效學習,也是當前農村國小數學教學整體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再次,開展“新課程實施中兩極分化產生的原因及對策”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個體需要。當前,部分教師對新課標理解的片面、膚淺,使教師在數學的認識構、教學方法、學生的活動組織等方面發生了認知上的偏差,教學過程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師控制為主、學生參與率較低、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不高、教學質量低迷等現象,教師亦深感此狀況直接影響着新課程的實施,他們渴求一個既能實實在在發展自己,又能實實在在提高教學質量的研究課題。

本課題正是從以上背景出發提出的,它以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為目標,對新課程實施中兩極分化的原因及對策展開研究,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一課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二、課題所要解決的問題。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制定本課題目標:

1、分析造成學生數學兩極分化的客觀原因,並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上處於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狀態。

2、探討教師的教學過程與方法,分析學生數學學習兩極分化的主客觀因素,並由此改進教師的教學過程與方法,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而適應新課程的教學。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

3、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關注學生的態度和情感,使每一位學生身心和學習能力都有所發展。

三、課題界定。

兩極分化中的關鍵詞為“兩極”,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可將其解釋為兩個極端,延伸合到我們教學來説,一個極端為優秀,即優生;另一個極端為學困生,即差生。其次,優生與差生是相對而言的概念。在班級中,兩極分化剛產生時,優生佔少數,差生也佔少數,而既不是優生又不是差生的人數佔絕大多數。只有當兩極分化到非常嚴重的程度時,不僅差生的數量有變化,而且,差生與優生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這就是兩極分化。

四、研究內容。

(一)關注學生,減少兩極分化

1、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

素質教育提出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爭取人人學有所成。在我們民工子女較多的學校往往存在着一個很大問題——基礎差異。因此我們要從分析學生基礎開始入手,尊重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每一個學生在基礎上找回學習的自信。

2、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學好數學的內在動力,直接影響學習效果。且興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學習中逐漸培養起來的。因此,我們要做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設計一些生活情境,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我們設計的趣味教學活動中來,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3、關注身邊的每一位孩子

我記得李烈校長講過:作為一名數學教師,首先應該想到自己是教師,其次才是數學教師。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孩子在不同層次上都會有發展,在不同方面都會有各自的才能,別讓自己的學生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二)、改進教學方法,緩減兩極分化

1、實施分層教學,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教學是一個教與學雙邊的活動過程,若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同一個要求,同一種教法,必將打擊學困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果必然是兩極分化嚴重。所以,我們教師要學會在目標的確定、新知的探求、練習設計中要分層設計、區別對待,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2、調動學生思維參與,提高課堂效率

美國教育家彼德克萊恩説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踐參與。學生要實現主動發展,參與是基本條件。那麼如何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呢?我們要學會創設情境,學會巧妙的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衝突;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説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説,並且讓儘可能多的學生説。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起來,課堂的教學效果也會跟着提高。

3、提高小組合作,發揮每位學生的作用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的一大亮點,它體現了教學理念的轉變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小組合作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但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優等生憑藉敏捷的思維在小組中充當着核心人物,而那些基礎較差,思維較慢的學困生,只能在邊上默默無語。因此,我們教師應根據學習內容,合理分工小組成員,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意識到自己在活動中的重要性,讓學困生也學有所獲。

(三)、完善教學評價,從新認識兩極分化

1、尊重每一個學生,堅持多元評價

教師衡量學生智能的標準不能太單一。多元智能理論分析:有些學生可能語言智能不突出,但運動智能非常出色,有些學生可能數理邏輯智能不突出,但音樂智能非常出色。作為教師,我們不能簡單地以語文、數學考試成績去衡量學生。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差異,承認學生的差異,從多種角度、積極的心態去認識學生。

2、評價要因人而異,給學困生創造成功的機會

我們對學生的要求不要一個標準,要根據不同的起點,不同的情況分類評價,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孩子通過評價看到自己。

(四)改善學習環境,驅除兩極分化

1、用愛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

學生到學校不僅是要學習文化知識,他們還有多種需要,包括情感交流的需要,特別是農民工子女和家庭環境較差,學習有困難的孩子,要給予他們特別的愛,要幫助和鼓勵他們自強自立。在校內,班級裏為他們營造愉快的氛圍,在學習方法上多給予指導。促使他們在班集體中建立自信,找到温暖的感覺。

2、家校互動,還孩子一個愉快的環境

學校和家庭教育是學生學習的兩個重要環境。對於農村學生來説,家庭教育環境尤為重要。農村民工家長有的長期外出打工,有的忙於工作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有的家長在家庭管理上過分的放任自流……長期以來,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我們教師也要積極的採取措施,力所能及的要家長改變一些教育觀念: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多關注孩子的成長。還給孩子一個愉快的學習生活環境。

五、研究方法。

a、調查分析法:採取問卷方法調查學生喜愛的課堂教學形式課堂教學效果反饋。

b、經驗總法:對每一階段、每一過程的實施情況作好記載,寫出相應的總材料,以點帶面。

c、行動研究法:實驗教師通過學情調查分析、教學方法、手段、練習的設計分層教學等途徑進行課題研究。

d、同時在研究中還輔之以文獻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確保本課題得以高效地實施。

六、研究步驟。

(一)、前期準備階段(20xx年3月至20xx年7月):

進行課題論證和課題的研究設計,包括查閲資料,選擇研究方法。

(二)、調研階段(20xx年8月至20xx年10月):

調查後進生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困難;調查先進生優良的學習方法和經驗;建立後進生檔案;

(三)、實施階段(20xx年11月至20xx年6月):

1、根據調查果,找出兩極分化現象的成因和導致部分學生數學成績滑坡的因素。確定如何攻克學習中出現的一些障礙,提出實施假設,設計出實驗方案,並對所指定的實驗方案進行小範圍實驗;根據實驗效果進行修改,以完善實驗計劃。

2、根據實驗方案,選擇本校部分班級進行實驗。展開先進生與後進生之間的互動,以及教師與後進生之間的互動,並在實驗過程中不斷總完善實驗。

(四)、題階段(20xx年7月至20xx年11月)

對實驗研究果進行全面的分析。研討和總撰寫題報告,形成後進生的成因及轉化過程案例集。

七、預期研究成果。

1、文本類成果:含論文、教學反思、教學設計、個案等。

2、實踐類成果:(1)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得以提高,兩極分化現象有效控制。(2)課題組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數學課題開題報告 篇3

題目:新課程環境下高中數學優化策略的研究

一、課題的背景與意義

“二期課改”高中數學新教材已經在全市全面實施,高中數學教學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課堂上得到了全面的落實。數學作業是數學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之一,為了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們必須在關注課堂上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的同時,關注教師對學生的數學課外作業的設計、佈置、批改和輔導,關注數學課外作業對學生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建構,數學學習過程的體驗,數學能力的形成,學習方式的完善等方面的促進作用。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於深化中國小課程改革,加強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市教委(基)[20xx]46號文件)指出,要精心設計和選擇作業。要嚴格控制作業量,以精選提高實效,減輕學生負擔。將提高作業設計能力,加強作業批改與分析作為當前改進作業環節的兩個重要抓手。在基礎性作業的基礎上,可實行分層選擇性作業。作業形式要多樣化,書面作業與口頭作業、操作作業、實踐作業相結合,學生獨立作業與教師指導作業、團隊合作作業相結合。

學生作業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作業的設計與處理的優化與否,對學生的學習效益與學習負擔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高中學生所面臨的大學聯考升學壓力很大,市面上也充斥着各種各樣的教輔材料。尤其是數學教學,如果不能對學生的作業從設計佈置,到批改輔導進行必要而恰當的優化,就有可能使師生都陷入“題海”之中,從而加重了教師與學生的雙重負擔,使數學的教與學都變得花時多而效率低。

為此,我們提出《新課程環境下高中數學作業優化策略的實踐研究》這一研究課題,期望對師生都倍感頭疼而又必須每天面對的數學作業進行優化,以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我們認為本課題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是:數學作業是數學課堂教學的延續,也是師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數學教學論認為,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而數學作業都是由數學問題所構成的,學生完成作業不僅僅是為了複習、鞏固、深化所學知識,更是為了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運用知識,形成技能和能力,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培養了能力。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如何對數學作業進行優化是困擾着廣大數學教師的一個難題,不少老師在實踐中進行過一些探索和嘗試,如作業的精選,作業的批改處理等,本課題就是在此基礎上,對新課程環境下高中數學作業的優化策略進行系統的研究,課題研究得到的成果對教師的作業處理有較好的實踐指導意義。

本課題的創新之處在於,隨着“二期課改”的逐漸深化,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方式的改革日益受到重視。數學作業作為檢查與評價學生數學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理應受到關注。如何最大程度地發揮數學作業對學生數學學習的促進作用,必須在數學作業的優化上做文章,做到既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本課題的研究是在“二期課改”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新嘗試,能更加充分地發揮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以多種學習方式進行自主學習。

二、關鍵概念的界定

數學作業是指在數學課堂教學完成時,為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鞏固所學知識,進一步形成技能,體驗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教師指定學生在課外完成的習題。本課題所指作業不包括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當場完成的課堂練習。

作業的處理是指教師對學生作業所進行的設計、佈置、批改、輔導和講評。

優化從字面上解釋是採取一定措施使之變得優秀。是本課題中,優化的意思是指教師採取一定的措施,使得設計的作業更有針對性,對學生的知識學習和技能形成及能力的培養更有效。

三、研究現狀分析

國內外對這數學作業的研究,一般是從作業設計、作業佈置、作業處理、作業評價等方面進行的,研究論文散見於各種數學教學研究雜誌報刊和網絡。新課程實施後,必須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積極探索作業的優化策略。這方面的研究在國內還不多見,因而我們選擇這一課題進行研究。我們的研究為了使新課程的新理念“以學生髮展為本”在學生作業這一教學環節中得到更好的落實,與以往研究的最大不同就是把作業與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整合在一起(並不僅僅是為了減輕學生做作業和教師批改作業的負擔)。

四、研究目標,內容和方法

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對高中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習題精選,作業形成的多樣化,作業的批改與評講,通過實踐研究,形成初步的作業優化策略及作業模式,並在全區加以推廣。

研究內容

作業是學生學習和建構知識的重要環節,是反饋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因而作業的設計與處理對數學教師來説是一項重要的基本教學技能。本課題的研究內容是:

(1)在新課程的環境下,高中數學作業有哪些新的特點,數學作業對完善學生數學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數學能力形成和提高有哪些作用。本課題研究試圖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層面上對以上問題進行探索,通過調查研究得出初步的結論。

(2)對高中數學作業進行優化處理,是所有數學教師都關心的問題。本課題研究試圖從作業問題的設計與選擇,作業的批改,作業的輔導與講評等方面展開實踐層面上的研究,在實踐研究中形成策略,建構優化作業模式。

研究方法與途徑

(1)實驗研究法:以“二期課改”高中數學教材為基點,對教材中的習題進行精選。並對情境問題、應用問題、開放問題和研究性學習問題等創新問題加以較多的關注,通過對比實踐,得到研究結論。

(2)調查研究法:通過對教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瞭解現行作業處理方式對學生學習的作用;瞭解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為課題研究提供數據,為課題研究的調整提供依據。

五、研究計劃

主要研究階段

(1)起始準備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1月。學習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中學生學習訓練的相關理論,查閲文獻資料,收集和整理與課題有關的各類材料,為課題研究做好理論與實踐的準備。

(2)實踐研究階段:20xx年12月至20xx年6月。結合教學實踐,對高中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策略進行實驗研究,通過對教師與學生的問卷調查與訪談,積累課題研究的有關數據、資料和案例。

研究中期(20xx年9月)進行課題階段小結,研究組成員交流研究情況和階段成果,對研究實踐進行小結反思,並在此基礎上調整課題研究手段。

(3)總結成果階段:20xx年7月至20xx年9月。整理課題研究資料,做好數據處理工作,對課題研究的結果進行總結,撰寫有關研究報告和研究論文。

(4)預計課題完成時間:20xx年9月。為期二年。

(5)預計成果形式:結題報告、論文、案例。

六、研究條件分析

(1)本課題組研究人員結構合理,既有教學研究人員,也有一線教師,對高中數學新教材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和研究,為本課題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2)本課題組成員都有着較為豐富的教育科研經歷,多次參與各類級別的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教育科研的能力較強。

(3)素質教育的實施,高中數學新教材的全面推廣和我區打造公信教育的行動為課題研究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研究人員來自全區不同的高中學校,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實踐基礎。

(4)本課題是在教學理論指導下,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項行動研究,課題的選題符合教育發展的趨勢。而且在以往的實踐中,我們都對學生數學作業的優化進行過一些初步的探索與研究,只是由於條件所限,沒有進行系統化的研究。本課題在以往實踐的基礎上,以“二期課改”的理念作為指導,對數學作業的評價功能和教育功能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探索。

七、主要參考文獻

[1]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中國小數學課程標準(試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10

[2]管廷祿等.中學數學教育教學論.科學出版社.20xx.7

[3]鄭君文,張恩華.數學學習論.廣西教育出版社.20xx.1

[4]馬雲鵬,張春莉等.數學教育評價.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7

[5]戴再平.高中數學開放題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12

數學課題開題報告 篇4

一、課題提出

1、研究背景

(1)地理因素

本課題組所在學校――樂善學校是武勝縣最大的九年一貫制學校,雖然地理位置相對優越,但地處鄉鎮,屬農村學校,在農村學校系列中,教學質量位居全縣前列,但與縣城學校相比,教學質量仍有一定差距。因身處農村,見聞、資訊相對閉塞,學生的學習方法單一、學習效率低下,老師的教學理念更新慢,課堂教學仍屬“教師中心式”模式,學生參與度低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未充分調動起來,課堂教學效果差。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2)教學因素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在城市數學課堂教學中,已被廣泛採用,師生由此而受益的報道、案例層出不窮。但在農村國中數學課堂中,這種“學生中心式”的教學模式,少之又少,課堂沉悶,缺乏生機與活力,效率低下。對於農村的數學教師,應儘快更新相對滯後的教育理念,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讓數學課堂成為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從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3)科研因素

長期以來,我們農村的老師習慣於教學,習慣於教書育人,卻很少思考,很少研究,只滿足於學習現有的理論,很少理論聯繫實際,很少進行理性思考,更不要説進行教學研究,這種狀況長此已往,我們農村學校的數學教學不落後才怪。提高教學質量,就得在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課堂上下手,還課堂於學生,學生活動、讓學生思考、讓學生做主人,對於數學,讓他們攜手合作,去觀察、去發現、去歸納、去探究、去應用,從而認識數學、感悟數學、學習數學,進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展數學。

2、教育現狀

教育發展到現在,教育專家和教育部門提出了許多課改意見、方案。然而多年的教育傳統使學生、教師都習慣於傳統教育方式:“老師習慣於教,學生習慣於學”,不斷出現“學而不思”、“高分低能”的現象。

國家教育部20xx年6月頒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於研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探究學習是學習方式的三個重要方式之一。《數學課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見,數學學習只有引導學生開展“做”、“議”、“探”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過程,才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與情感態度的協調發展。

二、課題的目的意義

1、對於學生

在數學課堂中,廣泛採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科學家的研究過程類似,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在小組合作中探究數學知識、學習數學技能,培養數學能力,提升數學學習的有效性,真正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有良好學習習慣、有科學學習方法、有理性思維、有豐富情感、善於溝通、長於交際的社會人,而不是擁有滿腦子數學知識的書呆子。

2、對於老師

理論及理念要求,要加強理論學習,不僅要學習教育理論,更要學習學習理論,更新觀念,堅持還課堂於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學實踐要求,徹底轉變“以教師教授為主”的課堂教學觀,為適應“學生中心式”的課堂模式,老師要提升課程開發改編能力、課堂的隨機反饋能力、集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的能力,形成全新的教學思路和教學風格。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1、理論價值

(1)研究“國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效學習”課題,有助於我們理解新舊教學觀對“學生的數學課堂學習”的不同看法,通過比較,便於對兩種教育觀做出取捨。

傳統的教學觀認為,“學生的數學課堂學習”是精通數學知識的老師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的行為。學生的數學學習的有效性取決於老師的數學知識、教學技能和學生的數學能力。時至今日,這種觀念依然根深蒂固。

因事物具有普遍聯繫性,新的教學觀主張,學生的數學課堂學習不只是師生的單一聯繫,更應是師生、生生、小組內、小組間等學習組織鏈接成的網際關係。即數學課堂學習並不是教師機械地向學生進行“單向的信息傳遞”,還要受同學、學習小組等的交互影響,受自身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充分認識數學課堂學習的廣泛影響性、充分利用積極影響要素,諸如小組合作學習,充分發揮羣體的積極影響力,克服消極干擾,數學課堂學習必將高效。

上述兩種教學觀,反映了兩種教學認識論――“知識傳遞型”教學認識論與“知識建構型”教學認識論――的區別。“知識建構型”教學認識論基於新的知識觀和新的學習觀,主張“知識”並不是靠教師傳遞的,而是學習者自身建構的。因此,新教育觀應得到倡導。

(2)研究“國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效學習”課題,有助於我們放棄傳統的“傳遞中心數學課堂”,建立“對話中心數學課堂”,放棄“教的課堂”,建立“學的課堂”,有利於數學老師角色的轉變。

數學學習,是由已知通向未知的路,在這求知的路上,我們要與新知相遇、與他人相遇、與自我內心相遇,既然相遇,就要對話、交流、溝通、思考。因此,數學學習的實踐就是數學對話的實踐。要想數學課堂學習高效進行,就要放棄傳統的傳授型課堂,建立新型的對話型課堂。

與新課堂相適應,教師角色也得轉換。由“傳遞”向“創造”的轉變;由“學科”向“課程”的轉變;由“控制”向“引領”的轉變。

2、實踐價值

(1)在國中數學課堂上,採用“對話中心數學課堂”,充分發揮各種教學資源,最大限度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性。

(2)提升課題組成員的科研能力,讓更多的成員成為新型課堂的專家型教師。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構建主義學習理論

皮亞傑認為人的認識是一種以主體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主動構建過程。

首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是建構內在心理表徵的過程,學習者並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ighan,1991)。因此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單純向學生傳遞知識,也不是學生被動地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學生憑藉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與外界的互動,主動地生成信息的意義的過程。

其次,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學生所學的知識也提出了新的理解,即知識不再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課本、文字、圖片以及教師的板書和演示等對現實的準確表徵,而只是一種理解和假設。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並不存在唯一標準,而是依據自己的經驗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知識的理解,對於世界的認知和賦予意義由每個人自己決定。

2、現代認知學習理論

認知學習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從事物和現象的變化中去發現原理,這是構成學生學習的重要條件。布魯納認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是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中,通過自己的探索從而獲得問題的答案和形成觀念的一種學習:即發現學習,發現學習並不只限於那種尋找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行為,還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所以,這種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發展學生探索新情況的態度。

其一,布魯納強調指出學習過程是一種積極的認知過程。他認為學習的實質在於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學習任何一間學科,都有一連串的新知識,每個知識的學習都要經過獲得、轉化和評價這3個認知學習過程。布魯納曾經指出:“學習一間學科,看來包含着3個差不多同時發生的過程。”同時他又強調説:“不論我們選教什麼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

其二,他非常重視人的主動性和己有經驗的作用,重視學習的內在動機與發展學生的思維,提倡知識的發現學習。他説:“發現不限於那種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之行為,正確地説,發現包括着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或方法。”他認為發現學習具有以下一些優點:

①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潛力;

②有利於加強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

③有助於學生學會學習;

④有利於知識的保持與提取。

3、實用主義教育理論

實同主義教育理論代表人物杜威,從不同角度,多方面論述了教育本質問題。他提出三個重要論點:“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地繼續不斷的改造”。他主張教育重心轉移到兒童方面來,使兒童成為教育主宰。

杜威在“做中學”理論中特別提出,應該在活動中設計問題,讓兒童探究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問題,使兒童的思維達到新的境界,要按照暗示、問題、假設、推理、經驗這五步來設計活動課和指導兒童,只有這樣,兒童的探究能力才能獲得發展。

杜威以其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全面闡述了他的實用主義的教育觀。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關於教育本質。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論中從各種不同角度,多方面且反覆地論述了教育本質問題。他關於教育本質的觀點,基本可以用他提出的三個重要論點來加以概括,這就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繼續不斷的改造”。

②關於教育目的。杜威從多方面論述過教育目的問題,而最重要的是他關於“教育無目的”的論述。

③關於教學的基本原則。杜威教育理論體系的核心部分是他的教學理論,而“從做中學”又是他全部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任務

1、通過對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團隊合作精神。

2、通過課題的研究,加強理論學習,實現觀念的更新,初步形成課程開發改編能力,課堂的隨機反饋和輔導學生的能力,徹底轉變“以教師教授為主”的教育觀,形成全新的教學思路和教學風格。

六、課題研究的對象

武勝縣樂善學校國中部全體學生

七、課題研究的內容:

1、學生認知起點的分析與定位。

2、自主學習。

3、小組合作學習。

4、探究性學習。

八、課題研究的途徑和方法

根據本課題設定的研究內容和目標,在成功經驗和先進理論指導下,以有效教學的行動策略研究為內容,走理論學習到實踐總結再到理論提升最後實踐論證的研究路線,認真探索有效教學的課堂模式,切實提高有效教學課堂策略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本課題研究,以對比實驗為主,通過對比實驗研究,積極探索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行動研究法:在實驗過程中,不斷探索操作策略,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2、文獻法:借鑑前人研究的成果以指導課題研究,夯實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3、調查法:通過調查目前我校課堂現狀,找準實驗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徑。

4、檢測法:通過檢測,瞭解學生在實驗研究前後的發展狀況,從中歸納出通過實驗取得的優勢,從而擴大實驗的力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baogao/jl3j0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