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關於區農業科技人員隊伍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區農業科技人員隊伍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農業作為全區的基礎產業,在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和促進其他各業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農業生產的發展關鍵之一,就是要發揮農業科技人員的作用。對此,本人就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和有效發揮科技人員作用,進行了一次深入調研,其主要情況如下:

關於區農業科技人員隊伍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一、我區農業科技隊伍的現狀

我區的農業科技隊伍在農業的發展、改革和創新,以及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均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為農服務體系上,以區農業科技、農技推廣中心為龍頭,形成了區、鎮兩級服務體系,涵蓋了農業科技推廣的各個方面。在為農服務上,參與制定和組織農業科技推廣計劃,確定推廣農業技術的試驗和示範點。分工、協調、有序深入基層農業技術服務工作,並精心指導。在農業增收上,積極服務農業結構調整,逐步調整糧經比例,發展高效農業,促進農業增效,為增加農民收入以及社會各項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這支隊伍的主流是好的。

區、鎮兩級農業科技人員隊伍現狀(見《附表一》、《附表二》)

二、當前農業科技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當前,我區農業科技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從數據上分析

一是農村專業人員比例偏低,人員分佈不協調。區、鎮兩級農業部門實有人數566人,共有各類農業科技人員412人(其中,區一級農業科技人員佔52%,鎮一級農業科技人員佔48%)。在鎮一級農業科技人員密度較低,各鎮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實有人數255人(其中,在崗不在編的有26人,佔10%;在編不在崗的有33人,佔13%)。區一級農業部門事業單位編制數372人,實有人數32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有213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有26人,佔8%;中級職稱的有66人,佔20%;初級職稱的有120人,佔37%)。

二是第一線科技人員職稱比例偏低,學歷層次不高,人員結構不合理。高級人才偏少,在鎮一級農業科技人員中,大學本科的有17人,佔6%;大專的有47人,佔18%;中專以下的有191人,佔75%;高級技術職稱的有1人,中級技術職稱的有40人,佔15%。隨着種植業結構調整,目前科技人員結構不適應現有種植技術需要,原來從事糧、棉、油、麥栽培和植保,現種植結構調整為蔬、果、瓜,使原來從事糧棉油的科技人員閒置,而蔬果瓜的技術人員較缺乏。

三是年齡普遍偏大。鎮一級50歲以上接近退休人員的有133人,佔52%;41歲至50歲的有78人,佔31%;31歲至40歲的有41人,佔16%;30歲以下只有3人,佔1%。

四是農技人員使用不夠充分。一方面,有許多大中專畢業生無法到專業對口的單位就業;另一方面,大批的非專業人員拼命地湧向一些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單位,甚至還出現了農業科技中心“在崗不在編、在編不在崗”現象,致使學非所用、無學而用的現象同時存在,造成了人才資源的隱性浪費。

(二)從原因上分析

一是用人體制不夠健全,機制不靈活。存在這一原因,主要有兩大因素,即機構設置和產業發展不適應。沒有按產業建設需要對口設置機構;還有管理體制不順。鎮農技推廣機構以鎮管理為主,上級業務部門沒有選人用人的自主權。一方面,大量非專業人員擠佔專業編制和專業崗位,造成專業技術部門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目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的人員定編都是1993年後確定的。十幾年來,機構和人員都發生了變化,年齡也隨之老化,知識陳舊,但對機構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落實,致使一些農技中心人員“在編不在崗、在崗不在編”,形成農技隊伍青黃不接,後繼乏人。

雖然,區委、區政府大力提倡重視科技人才,但少數單位領導對農業科技人員仍重視不夠,更談不上採取激勵措施,甚至出現對科技成果的評定中斷時間長達五年,嚴重挫傷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在人才的使用上,採取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忽視了科研成果產生的時間性和科技工作的艱苦性。同時,對系統內科技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培養上,缺乏緊迫感和責任感。加上近年由於放鬆了對科技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造成少數科技人員無私奉獻精神逐漸淡化。

二是科技經費嚴重不足,科研成果被閒置。近年來,農技部門由於科技和人員經費不足,影響了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科技創新。期間,還出現有限的科研經費和事業費被不斷增加的人頭費所佔用現象,農技隊伍長期處於“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的局面,致使農技人員大部分時間只能待在辦公室,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鎮、工業區由於財政壓力較大,在對農技中心工作人員工資福利上,事業單位的政策性規定部分難以落實,效益差的單位只能維持正常的工資,更談不上其他工資性補貼,影響了科技人員工作條件的改善和生活待遇的提高,影響了科技人員發揮應有的作用。據調查,10個鎮(含工業區)只有山陽、楓涇科技人員的工資、獎金由鎮財政列入預算全額撥款;3個鎮工資全額撥款,獎金及其他福利需自籌;其餘5個鎮工資財政撥款20%-80%不等。由此,使鎮農技中心重創收、輕技術推廣。

三是農業科技人員素質偏低。大多數農業科技人員繼續教育、知識更新跟不上,對農業高新技術不掌握,對延伸到二、三產業的相關技術更是不瞭解不熟悉,因而,在市場經濟中,不敢搏擊、不敢試、不敢闖、安於現狀,普遍存在知識陳舊、觀念老化,掌握不了新技術、新成果,不能很好地為農業生產服務。

三、加強農技隊伍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一)有關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用好現有農業科技人員。一是適應農業發展需要,建立有利於農業科技人員幹事創業的良好環境。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使科技人員能夠在建設新農村的主戰場中大顯身手,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人才建設的多贏。在實施中,關鍵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農技人員領辦、創辦、參與龍頭企業和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建設,並制訂一整套扶持、優惠、激勵的政策。二是進一步充實調整鎮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專業技術人員。進一步理順編制人員,做到在編在崗、專業對口、學以致用。要改善待遇,千方百計穩定農村各類農技人員隊伍,充分發揮像“西瓜專家”蔡金龍、“蟠桃專家”馬金林等這些不離鄉、不離土的“土專家”作用,並充分發揮其示範效應。三是對本區現有的農業科技人員逐個進行“三定”。按照專業屬性和職稱高低,實行定崗、定責、定權益“三定”制度,要確保為農服務部門必要的人員、經費、技術推廣和服務經費的到位。鼓勵農業技術和服務部門實行企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真正讓農業科技人員用其所長、盡其所能。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的要求和實際需要,重新對農業科技機構進行定員、定編,並把農業科技機構納入公益性事業單位管理,增加財政撥款,補貼農科人員,以穩定隊伍。

(二)以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為依託,大力引進區外農業科技人才。人才,特別是拔尖技術人才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須牢牢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全力營造一個有利於引進人才良好環境,才能積極參與爭奪人才的競爭。要以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為技術依託,創辦以申漕特種水產基地為主要形式的產學研一體化基地,發揮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作用,努力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應用能力。聘請有關專家教授為常年科技顧問,引進大公司、大財團到我區發展,合作創辦科研機構,共建科技開發基地。為更快地吸納外地人才,還要鼓勵區外科技人才參與我區新農村建設。在人才引進工作上實現“三個突破”:一要在完善人才市場上突破。要為人才引進搭建平台,建立系統信息網,掌握人才流向,增加高科技人才的信息貯量;二要在引進人才的優惠政策上突破。優先為外地來我區工作的科技人才解決住房和家屬子女就業、上學等問題,解除其後顧之憂;三要在科技人員獎勵上突破。對帶項目、帶資金來我區的科技人員,一旦項目取得效益後,要拿出一定的比例作為獎勵;對於高精尖人才,鼓勵其以聯合開發和技術入股形式參與區內重大項目建設。

(三)搭建科技創新平台,培養專業科技人才。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改善科技人才的學習、生活條件,提高科技人員的科技素質,增強服務意識和本領。要發揮好農業科技人員的作用,鼓勵他們以個體、聯户、承包、租賃、股份制等形式領辦、創辦企業和科技示範基地及羣眾性技術服務組織,對實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區委、區政府要給予一定的表彰獎勵,要評定相應的技術職稱和科技成果獎。鼓勵科技人員深入到農村和企業建功立業,允許科技人員到農村、企業兼職並保護其合法收入。同時,保留幹部身份、行政關係等。

(四)進一步建立繼續教育的長效機制,使農業科技人才知識得到充分更新。首先,要抓好農業科技人員的政治思想教育,不斷用鄧小平理論和現代農業科技知識武裝農業科技人員。各部門、各單位要進一步對科技人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着力培養我區科技人員實施“科技興區”的戰略,培養科技人員奮力拼搏的奉獻精神,鼓勵和引導他們為振興經濟貢獻聰明才智。其次,要切實做好科技人員繼續教育工作。通過業餘教育、專項短訓、掛鈎送學、參加學術交流,選派一定數量農業技術推廣骨幹到有關院、校、所培訓和深造等方式,讓他們經常充電,促使科技人員知識常新、成果常有。再次,要對科技人員嚴格考核。這樣,既增強科技人員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也為選拔和使用優秀科技人才提供依據。農業是一項弱質產業,投入大、週期長、風險大,政府除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外,還應採取重點扶持、扶強、扶優措施和“以獎代補”的方式,加快培養造就一批農業科技人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6o73z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