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關於我國民營經濟的調查報告大綱

關於我國民營經濟的調查報告大綱

近年來,黨和國家非常重視調整所有制結構,培育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民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中最具生機和活力的成分,得到了長足發展,已成長為支撐和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黨的xx大報告指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將包括民營經濟在內的非公有制經濟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民營經濟迎來了在發展的春天。同時,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民營經濟發展也面臨着許多新的情況和問題,亟待加以研究和解決。

關於我國民營經濟的調查報告大綱

一、民營經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民營經濟的地位不斷得到提升

在我國民營經濟伴隨着思想的解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經歷了一個由限制到允許、到鼓勵的發展歷程。 50年代初期,個體、私營經濟在我國城鄉生產、流通領域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建國初期,私營經濟工業產值約佔全國工業總產值75%以上。1954年,城鄉個體手工業產值約為全國工業產值的20%。此外還有280萬户、330萬人從事個體商業,他們的商品零售額約佔全國商品零售額的40%。經過1956年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私營經濟已全部消失。據1978年統計,全國城鎮個體工商業者只有15萬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中有兩個重大的變化:一是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替代計劃經濟,二是以公有制為主,多種經濟共同發展替代單一公有制經濟,二者密不可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私營企業從無到有逐步發展起來,併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經濟在國家政治、法律、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地位得到不斷鞏固的加強,民營經濟的地位主要在三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1、理論地位的突破。長期以來,由於受“左”的影響,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認識不清,姓“資”還是姓“社”、姓“公”還是姓“資”的問題沒有從理論上得到解決,對包括民營經濟在內的非公有制經濟進行限制和打擊。關於允許和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存在和發展的政策是在不斷解放思想的基礎上,在理論上不斷創新的結果。民營經濟逐步由限制到允許、鼓勵,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地位。尤其是92 年鄧**同志南巡談話將思想大解放向了新的高度,打破了長期以來束縛人們思想的姓“資”還是姓“社”姓“公”還是姓“私”的桎梏,理論上取得重大突破,民營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在黨的第十五次代表大會,江**同志指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過渡時期的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進一步明確肯定了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在理論上為民營經濟定了位。

2、法律地位的突破。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一條提出“城鄉勞動者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補充。”但尚未提出允許私營經濟的存在。6年以後,1988年4月12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第十一條增加規定“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1999年3月,憲法修正案第六條修改增加內容為:“……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第十一條明確了“在法律規定範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對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實行引導和管理”。將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地位載入了憲法。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又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中國第一部體現私有制企業的法律誕生。從上述法律、法規不難看出,個體私營經濟在法律中的整體地位,已經由個私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補充”上升為“重要組成部分”。法律承認的個私經濟的存在形態,也由個體工商户、農村承包經營户發展到個體工商户、農村承包經營户、私營企業(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多種形態。私營企業中的工會組織,私營企業協會、私營企業中的黨組織等,也都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法律、法規中沒有明確規定,發展到在法律、法規中有了明確規定的過程。可見,民營經濟在我國法律地位越來越明確、越來越重要,在法律上為民營經濟定了位。

3、政治地位的突破。江**同志在慶祝建黨八十週年講話中,對民營業者的政治地位進行了精闢的闡述,提出把民營業者作為一個社會階層來對待,民營業者既不同於原來的民族工商業者,也不同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家,他們通過誠實勞動和工作、合法經營,為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和其它事業做出了貢獻,他們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根據七一講話精神,現在,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不是能不能入黨的問題,而是隻有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中那些承認黨綱黨章、符合黨員條件的才能入黨。七一講話指出,在目前經濟發展的客觀條件下,決定一個人能不能入黨,不能只看他擁有多少財產,而應看他的財產是如何獲得的。在政治上為民營經濟定了位。

(二)民營經濟具備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自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個私經濟健康發展,已經呈現五個顯著特點:一是持續穩定發展。一九七八年全國城鎮個體工商户只有十四萬人;到去年底,個體工商户及其從業人員已分別發展到三千一百多萬户和六千一百多萬人,私營企業從無到有已達一百二十多萬户和一千七百多萬從業人員。山東省民營經濟從業人員已達到490.2萬人。二是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從一九八一年到去年底,個體工商户註冊資金由四點六億元增至三千一百多億元,户均註冊資金由二百多元增至一萬元;私營企業註冊資金由八十四億多元增至一百多億元,户均註冊資金也由九萬多元增至七十多萬元。到2001年底,民營企業集團近2600家,有些公司已成為國內的知名企業。 山東省註冊資本(金)千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達到947户,億元以上11户。總產值和銷售總額千萬元以上的745户,億元以上的68户;私營企業集團148户,私營股份公司20户。私營企業户均註冊資本(金)達到65.5萬元,比上年增加17.5萬元。三是經濟效益明顯增長。據測算,一九九八年全國個體工商業的產值和營業收入分別為一九八一年的三千九百多倍和八百多倍,產值已近六千億元;私營企業一九九八的產值、營業收入已達五千八百多億元和五千三百多億元,分別是一九八九年的逾六十倍和一百三十多倍。截至2001年底,山東省民營經濟實現產值1676.1億元,營業收入26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3%和12.6%。四是待業結構趨向合理。過去,個體工商業、私營企業都以第三產業為主;近年來第一產業發展迅速,獲得大幅增長。五是從業人員素質不斷提高。近些年來,大學生、研究生、機關幹部以及社會知名人士不斷加入個私經濟隊伍,使個私經濟從業人員結構發生了變化。六是開闢了新的發展領域。伴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中國加入wto,民營經濟進入了一個空前活躍的狀態。民企在投資辦學、市政建設、民營科技、民用航空、金融證券等領域開始打破國有企業一統天下的局面。

(三)民營經濟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民營經濟伴隨着改革開放大潮成長和壯大起來。據國家統計局測算,1999年民營經濟創造國內生產總值14975億元,佔全國gdp總量的18.3%。民營經濟已從當初的“拾遺補缺”,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經濟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支持了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5%,民營經濟年增長速度超過20%,對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做出了積極貢獻。二是拓寬了就業渠道,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近幾年來,民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全國登記註冊的個體工商户和私營企業為三千三百多萬户,從業人員超過一億,並且每年淨增近600萬個工作崗位,在99年裏,全國平均每一天就有四千多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進入個體私營企業再就業,非公有經濟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就業渠道。山東省民營經濟全年安置下崗職工3.4萬人,其中安置國有企業下崗職工1.2萬人。各地把發展個體私營經濟與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和促進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結合起來,積極引導個體私營經濟參與國有中小型企業的改制工作,並積極支持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申辦個體工商户和私營企業。有效地緩解了就業壓力,促進了社會穩定,為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減員增效、下崗分流提供了較大回旋餘地。三是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需求。民營經濟大多分佈在

二、三產業,點多面廣,經營靈活,求新求快,不僅豐富了商品市場,也提供了多樣化的社會服務,極大地方便了城鄉居民的生活。四是富裕了羣眾,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數千萬羣眾通過從事民營經濟,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同時也為國家拓展了税源。1999年個體户和私營企業共納税830多億元,佔全國工商税收的9.35%,山東省則達到了13.7%,民營企業在回報社會,從事社會公益事業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近些年來,民營企業投資光彩事業、到中西部扶貧的資金達200多億元,幫助290萬貧困人口解決了温飽問題。五是推動了經濟結構調整。近些年來,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生產、流通和服務的專業化、社會化分工,加快了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尤其要看到,發展民營經濟,使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有了出路,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小城鎮建設和城鄉協調發展。六是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對民營經濟來説,市場機制一直是配置資源的基本方式。民營企業在發展中逐步形成了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經營機制、靈活的用工形式和分配方式,培養了一大批經營管理人才,促進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市場的發育。

(四)民營經濟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民營經濟頑強的生命力源自於人們對自身利益追求所產生的強大驅動力。民營經濟的頑強生命力主要是指民營經濟的整體特質,當然在個體身上也會時有表現。民營經濟從整體上表現出來的理更為頑強的生命力,與個體身上表現出來的羸弱、衰敗和萎蔽並不矛盾。“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或許正是個體的生生滅滅維繫着整個經濟的盎然生機。民營經濟最核心的優勢在於自然地解決了政企分開和市場導向的問題。一是有充分的自主權。民營經濟是自主經濟,資金自籌,門路自找,自我經營,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負盈虧,相對公有制經濟來講產權清晰、權責明確、利益直接、機制靈活、風險自擔;企業的人財物、產供俏以及人員使用、機構設置、生產經營形式、產品去向、利益分配、規章制度等等,都由企業自主決定,不受傳統政企關係的束縛。決策機制靈活,不用搞請示彙報,隨時根據市場情況調整經營策略;用人機制靈活,職工能進能出,幹部能上能下,工資能高能低。國 營企業中間是有幾級的工資規定,調整很難,但民營企業責權利分明,有利調動員工積極性;經營機制靈活,民營企業不像國有企業那樣存在過多的制度上的制約,被束縛住手腳,只要有利於企業獲得最大利潤,可以更多的採取靈活的經營手段。二是最直接的利益趨使。民營經濟是由私人投資的,民間投資者的資金是自己的血汗錢,項目自己上,銷路自己找,風險自己擔,因此,對投資高度負責,慎之又慎,經歷千辛萬苦好不容易積累下了一定資金,但如果一招不慎,搞不好就要傾家蕩產,老闆就要抹脖子。它在發展動力、規避風險意識等方面有着明顯的優勢,他們普遍採取滾動發展、小步快跑的投資方式,通過小規模試產,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後,再大規模擴產。民間投資具有追逐高利潤的本能,具有強大的自我創新機制,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正是在利益的驅使下,民營經濟不斷創新,不斷超越自我,逐步成長為最具活力的增長點和最具遠大前途的經濟成份。因而它常能在人們不經意的地方悄然而生,並能在政策的夾縫中默默成長。三是徹底面向市場。民營經濟降生於市場,生長於市場,與市場經濟天生相融,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做大,對市場具有與生俱來的知識性。它不帶有任何計劃經濟的桎梏,也沒有國有經濟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養成的各種弊病,是市場經濟最富活力的細胞。民營經濟作為天然的市場經濟形式,具有緊貼市場、機制靈活、適應性強、生命力旺盛的最大特點,極易接受世貿組織規則,具有其它經濟形式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因而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拼搏滾打,經受優勝劣汰的考驗,勝者發展壯大,敗者另尋出路,無“大鍋飯”可吃。 這就意味着速度和效率,意味着能在競爭中爭得主動和先機。

(五)民營經濟正面臨着新的發展機遇

一是入世機遇。可以預見,隨着wto國民待遇原則和非歧視原則的落實,國內市場環境將逐步規範起來,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將逐步消除,非公有制經濟在參與經濟結構調整和市場準入方面、在擴大進出口貿易的渠道方面、在利用外資的渠道方面、在國際企業界和科技界的交流等方面,將發生一系列根本變化。二是潛在的發展空間巨大。農村小城鎮建設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國企、外資企業相比,私企在資金、經營、人才、技術上均不佔優勢,尤其在規模顯著和技術要求高的行業缺乏競爭力,但在加速農村現代化、城市化,把小城鎮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城市化道路被提出來後,小城鎮建設成為私營企業的發展的新空間和機遇(在小城鎮勞動力資源豐富,因農村收入水平低將對技術低產品保持長期需求,如果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就會拓展了發展領域);國有企業佈局調整和結構升級為私企提供了成長空間,對國有小企業的兼併、收購、租賃、承包、聯合、股份制合作,為私企擴大經營規模創造了條件;國企改革後優化人員結構,出現了大量富餘人員,也有許多優秀人才,進入私企,提高了私企人員的素質;隨着改革的深入,國企還將退出一些競爭性領域,為具備一定實力和規模的私企提供了發展的新機遇。三是西部大開發帶來的機遇。廣闊的西部大市場,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市場空間大、層次多,更適宜民營經濟去拾遺補缺。四是中國正在實施“十五”計劃和第三步戰略目標,為非公有制經濟廣泛投入基礎領域以及利用自身靈活機動、創新能力強的優勢進入技術領域提供了廣闊的前景。五是政策環境正在形成。 國家出台的《個人獨資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公司法》和正在審議中的《中小企業促進法》,以及中國政府為中小企業發展正在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法律和政策環境。目前國際上發達國家每8-10人中就有一箇中小企業,而中國每28人才有一箇中小企業,如果按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中國至少需要有一億個中小企業,因此,中國民營企業的空間很大。他們將涉足大企業未進入的新興領域,他們將在品種多、批量小的加工、配套、維修領域和零售、服務等本小利薄領域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們將在需求分散、個性化要求的領域一顯身手。六是中國民間投資潛力巨大。民營企業的資金來源於民間投資。據統計,勞動積累與合夥投資是民營企業資金來源的65%,銀行中有兩萬多億元的存差。通過發展中小商業銀行,建立多層次的、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資本市場體系,豐富資本市場的交易品種,降低中小企業成立門檻和行業進入壁壘,啟動民間投資。從發展前景看,中國民營經濟還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國企按產值佔30%多。世界各市場經濟國家最高的也就12%~13%。中國民營企業至少可以從70%發展到90%,這中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非公有制經濟的前景應該説是相當樂觀的。隨着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新世紀中國經濟和社會將發生更加深刻的變化,中國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中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不可逆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將不可逆轉,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也不可逆轉。非公有制經濟將會與公有制經濟長期共存,互相依存。中國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人們生活的改善離不開非公有制經濟和公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中國共產黨的富民政策深得民心,中國西部開發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中國加入wto,為民營企業進入國際市場,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鋪開了道路。企業家將是中國經濟舞台的主角,民營企業家有着光榮的歷史使命。中國的民營企業家需要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出更多的力,需要在西部大開發中大顯身手,需要在世界經濟體系中佔據一席之地。

我國民營企業正處於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國有經濟實行戰略性改組,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這些都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廣闊的空間。相信在今後若干年內,民營企業在數量上將有一個更大的發展,在質量上將有一個新的飛躍。我們要在鄧**理論指導下,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堅定不移地走富民強國的路子,儘快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二、民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主要內容的民營經濟發展到今天,已取得了輝煌的業績,作出了不俗的貢獻。然而它們要進一步發展,卻又面臨着許多困境和障礙。這些困境和障礙,有的來自外部環境和制度安排的束縛,有的則源自自身的種種不足。“ 九五”以來,非國有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放慢,增速大幅下降,年均增長11.2%,平均增幅比“八五”降低31.7個百分點。分年看,增幅從1995年的22.8%回落至1997年的8.6%,1999年回落至6.8%,其中私營經濟則由1996年以前25%以上的增長速度回落到9.2%以下。與之相應,非國有經濟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在“九五”初期達歷史最高水平之後,呈逐年下降趨勢,1999年非國有經濟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3928億元,佔全社會投資的46.6%,比重依然比1996年低1個百分點(國家經貿委經濟信息中心:《近年非國有經濟固定資產投資狀況及xx年趨勢簡析》)。

(一)外部制約因素

主要是存在所有制歧視,民營經濟和民營業者仍沒有獲得同公有制經濟和其他從業者同樣的法律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還被視為“另類”,發展的空間仍然比較狹窄。

1、產權保護乏力。民營業者等新的社會階層,“他們都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但現行《憲法》只強調公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對於合法的私人財產的保護卻不完善,沒有明確“私人合法財產不容侵犯”一項。因此使這些人心存懷疑,怕政策變,結果出現了企業短期行為及轉移資本的現象。現實生活中,這些新的社會階層財產受到侵犯卻得不到保護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現行《憲法》第13條規定,國家保護公民的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的所有權,但這些列舉均屬生活資料,並沒有提到生產資料。對財產保護的不周,《憲法》只區分了公共財產和公民個人財產,沒有囊託企業,社會團體法人等這些組織的財產,因而留下很大的漏洞。《憲法》第12條規定,“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國家的和集體的財產”。但第13條在對公民私有財產上,卻沒有類似禁止性條款,這顯然對公民私有財產保護是不利的。一是從體制上來看,投資產權保護還缺乏制度安排。在資產受到侵害時,民營經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求助於法律的保護,但法律保護的是私營企業,而侵權的是政府,法律常常是站在政府的角度來處理糾紛,導致民營投資的產權權益的流失;二是從社會觀念來看,投資經營的地位還不平等。如果是國有企業欠民營企業的錢,那就是債務關係;而民營企業欠國有企業的錢,卻可能被戴上“侵佔國有資產”的帽子,甚至是“盜竊國有資產”。在金融方面,國有企業欠銀行的錢到期未還,會找出各種原因和理由;而民營企業欠銀行的錢,就可能被定成“詐騙罪”。三是從有關政策來看,投資經營風險得不到保護。儘管政府規定了民營企業合法使用的土地和經營場所,“因建設需要徵用、拆遷的,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妥善安置和合理補償”,但什麼是“合理”的標準,安置和補償的具體程序又是什麼卻沒有明確,最終導致現有保護制度往往有名無實;四是 從司法實踐來看,對於侵害國家財產和民營企業財產的處罰存在很大的不同。侵佔國家財產達到一定數額的,可按貪污罪處以極刑,而侵佔民營企業的財產達到相同的數額,只能以職務侵佔罪處罰,相對較輕,對於經理人和企業工作人員侵佔投資人利益的行為缺乏嚴厲的法律制裁。以至於對經理人對投資人更多的還是在良心和感情上去負責。由於以上原因,造成民營業者沒有安全感,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便停止投資,一些人開始大肆揮霍或將大量資本轉移到國外,造成鉅額資本外流,影響了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

2、市場準入限制。公平的競爭環境首先應是在大多數領域一視同仁地“進入”產業的待遇。但目前對個私經濟的發展行業、經營的商品仍有種種限制,民間資本的投資領域還沒有完全放開,不能完全體現與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三資”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一方面國內個體、私營企業並未獲得同國有、集體企業同等的競爭權利,在市場準入方面依然門檻頗多。許多喪失活力、效率低下、服務劣質的行業,如電信、鐵路、郵電、銀行依然由國家壟斷,不準民間資本進入。在國有資本匱乏、國企體制僵化的情況下,許多資金富足的個體、私營企業面對這些行業唯有望“利”興歎。這實質上是計劃經濟下對產權“排他而不可交易”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在許多領域,國內個體、私營企業享受的待遇甚至還不如三資企業。例如,在中美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中規定,美國在銀行、保險、電信等高度壟斷領域可以佔有一定的分額和股份,但這些領域至今仍未對個體、私營等民營經濟開禁。據調查,國有投資和經營涉及的領域多達80多個,幾乎遍佈各行各業。國家允許外資進入的領域也有60多個,而允許民間資本進入的領域只有40多個。在改革開放程度較高的廣東東莞的80個行業中,允許外資企業進入的有62個,而允許民營企業進入的只有42個。有些項目雖然允許民間資本介入,但存在明顯的不公平競爭。有的領域則審批程序複雜,市場準入的門檻過高,在許多領域,民營企業進入的審批比國有企業和外商投資要複雜和困難得多。儘管國家法律法規中,除必須壟斷的少數行業(武器製造等)明顯禁止民間資本進入,並對一部分行業有多項管制審批限制規定外,沒有對民間資本有特殊歧視性的規定。但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由於存在着行業壟斷、部門與地方保護主義,對民間投資的市場準入設置了許多限制。所以,在企業待遇上,是國企高於外企,而外企又好於民營,這是不正常的市場秩序。我國的民營經濟儘管有了長足進展,但目前依然集中在勞動力密集、技術門檻和產品附加值低、競爭激烈的產業領域,如普通日用品加工業、食品加工業、商貿流通、建築、餐飲服務業以及其它國家准許進入的一般競爭性行業,這些產業領域都屬於產品供過於求、競爭激烈、已基本無利可圖的夕陽產業,利潤率接近資本成本,國有經濟已經推出或正準備退出的行業。相關政策法規不健全和不配套,導致促進民營投資的制度環境不寬鬆。例如,目前國家還沒有出台《固定資產投資法》,對投資審批制改革尚不到位,過多過嚴的前置審批體制嚴重影響了民營投資的啟動和促進發展。對國有企業的壟斷行為,也沒有一部《反壟斷法》的出台,致使民營投資的產業進入被“排擠”而告門無望。目前國家有關部門正在制定中小企業促進法》,但在相關的投資、金融、財税、產業進入等政策上卻沒有相應的協調措施和配套政策,造成在實際各部門的執行中仍然是“兩張皮”,制度保障不力。

3、融資體制制約。資金匱乏是民營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瓶頸問題。民營企業往往很難通過正規金融渠道融通資金,只能依靠個人家庭儲蓄或者以高出國家法定利率許多的成本從黑市拆借,結果不僅融資數量小、成本高、糾紛多,還擾亂了國家金融秩序。與非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相比,信貸對非國有經濟的支持偏低,實際情況是非國有企業籌資困難,融資成本高,企業預期收益低。國有銀行給民營企業貸款過去就很少,隨着幾大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惜貸”現象日益嚴重。在直接融資方面,企業內部職工集資和社會集資,曾是民營企業籌資的一條重要

渠道,經過近年來的金融整頓,原有的融資渠道關閉了,與中小企業發展相配套的融資體系又沒有相應地建立起來。在資本市場上融資也很困難。儘管目前股票發行實行核准制,企業上市不再由政府推薦,預示着將有更多的民營背景的公司能夠上市融資。但對於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n4gr6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