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牡丹江民營經濟調查報告

牡丹江民營經濟調查報告

縱觀我市的民營經濟,經過二十餘年的滾動發展,實現了長足的進步。從總量上看,截止XX年末,全市民營經濟户數發展到9。4萬户,實現增加值60.5億元(全口徑為165億元, 佔全市gdp的66. 9%),營業收入190億元、純利潤9。2億元、税金5。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4%、15%、132%和19%。實繳税金由1998年佔財政收入的8.8%上升到30.1%。從業人員達到3327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2.8%。從產業結構上看,三個產業增加值由1998年的1:4:5調整為目前的2:5:3,第二產業上升了10個百分點。XX年民營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 比全口徑增加值增長幅度高出1.2個百分點。從發展規模看,到XX年來,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134户,其中工業企業91户。納税超百萬元的企業達到41户, 佔全市民營經濟納税總額的26.2%。科技型民營企業發展到109户, 比1998年增加18%。從固定資產投資上看,XX年,全市民營企業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以上的項目71個,其中新上項目32個,技改項目14個,總投資101億元; 當年完成投資2.5億元,同比增長50%。從外向度上看,XX年擁有進出口權的企業發展到59户, 比1998年增加31户,其中工業企業26户。XX年完成對俄貿易進出口總值15.6億美元, 佔全市邊貿總額的79%。

牡丹江民營經濟調查報告

橫看我市的民營經濟,與發達地區甚至與省內的一些市(地)相比,在發展速度、發展規模、產業牽動等諸多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仍處在原始積累的創業階段。面對新一輪的發展大潮,尤其是面對我市國企改制後的新形勢、新格局,加快民營經濟擴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勢在必行、勢必先行。為此,我們建議:

一、確立起民營經濟在發展中的主體地位

考察所到之處,無論是外省還是省內的市(縣),都把抓民營經濟作為“第一要務”,都把加快經濟發展寄希望於民營,上上下下扶持民營經濟、舉全力發展民營經濟的工作氛圍非常濃厚。反觀我市,由於受國有企業比重大、包袱沉重等歷史積澱因素的羈絆,重國有、輕民營的思想傾向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民營企業不公平待遇尚在,沒有真正把民營經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去抓,自然發展的痕跡十分明顯,在重視程度、領導力度、工作機制、管理體制、公平競爭環境等方面存在差距。

目前,要改變民營經濟的這種弱勢地位,實現民營經濟陝發展、大發展,應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應從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做起。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委、市政府抓民營經濟應從提高民營經濟的地位做起,帶頭衝破一切妨礙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觀念, 改變一切束縛民營經濟發展的做法,革除一切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弊端,真正建立起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與外來企業一視同仁,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 由於我市的民營經濟尚未進入成長期,現階段應給予必要的傾斜,多研究民營發展,多傾注領導力量,多解決具體問題,以市委、政府的決心,促進全市上下思想認識到位、工作到位,形成合力,形成氣勢,確立起民營經濟在全市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其次,應從準確定位立起。應把發展民營經濟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結合起來,與實施工業立市結合起來,與解決就業問題結合起來,以工業經濟為主體,依託和釋放優勢,重點發展“四大產業”和“三型企業” (即:大力加快發展林紙、醫藥、綠色食品、特種材料四大主導產業;科技型、加工型,外向型企業),着力促進第一產業發展,帶動第三產業進步,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使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全市gdp的85%以上,税收達到財政收入的60%以上,打造 “民營牡丹江”。第三,應從營造氛圍上抓起。氛圍不濃關鍵在領導。針對市級領導包扶、服務於民營企業心有餘悸的狀況,應明確説法,特別是為民營企業跑項目、搞服務,更要撐腰當後台;對部門領導為民營經濟發展開綠燈、提供條件的,應積極支持,而不視為“尋租”行為。同時,在全社會營造出理解、關心、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濃厚氛圍,積極支持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帶頭下海經商,支持科技人員創辦企業,支持下崗職工“二次創業”,支持農民棄農轉商,把全市274億元的民間儲蓄存款充分攪動起來,激發全民創業熱情,掀起全民創業大潮。使我市的民營經濟由鋪天蓋地發展(上半年新增民營企業468户),達到頂天立地作為,形成趕超之勢。

二、抓大户、抓骨幹企業,為工業立市提供支撐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應關心民營企業個體的存亡,而應傾全力扶持做大產業,這是外地發展民營經濟的基本遵循。當前,我市民營經濟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工業企業少,產業化龍頭企業小,既沒有形成規模生產,也有沒形成產業羣體,支撐力、帶動力非常有限。截止到XX年末,全市規模以上的民營工業企業僅佔民營企業總數的1%,營業總收入超千萬元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僅28户,其中超五千萬元的僅9户,超億元的僅1户,28户龍頭企業加在一起還不如雙城市一個企業對本地產業的帶動。但也應看到, 目前我市民營經濟己佔全市經濟總量的66.9%,上半年實繳税金3.1億元,市區11户產品科技含量高、市場容量大、管理機制活、發展潛力大的企業,有7户是民營企業,這是我市的潛力所在、希望所在。

從以上情況看,工業立市,首立民營是可行的。立民營,應首立工業企業;抓發展,應重點抓大户、抓骨幹。一是走內源性發展之路,做大一批骨幹企業。 從全市範圍內篩選出20户產業拉動強、發展潛力大的民營企業,應在領導精力、政策、資金和服務等方面予以傾斜,如雙鶴藥業(XX年繳税570萬元)、友搏藥業(税金4647元)、黑寶集團(税金316萬元)、人合堂製藥四户企業,丹峯磨料(税金4607元)、鑫利化工(税金260萬元)、富通、三新、中奧等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市場潛力大、產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的企業,是工業經濟發展和後續財源的希望所在,應集中社會資源扶助企業發展,舉全市之力進行重點扶持,儘快做大一批優勢企業和優勢產業,發揮大户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對吉信、華宇等一批邊貿大户,鼓勵企業在保持原有產業優勢的同時,積極向其它產業和行業延伸,在全市範圍內進行資本擴張,把邊貿優勢與市區加工企業的存量優勢結合起來,搞好出口產業精深加工,實現過埠增值。應突出抓好龍頭企業,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對渤海集團、哈北飼料、響水米業、天資食品、東森集團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應下大力氣盡快扶強扶壯,強壯產業鏈,做大產業羣體。依託地緣和資源優勢,把果菜城建成全國最大的對俄果萊出口批發大市場;把渤海響水米業市場,綠色食品批發市場、綏芬河木材市場、綏陽黑木耳市場建成輻射全國的專業性交易市場。二是走轉入性壯大之路,扶強一批改制企業。要本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不能指望所有改制企業都能實現快速發展,應對產品有市場、發展有潛力的啤酒、毛毯、二磨、五化等改制企業,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做大規模、做精產品。在自我發展提高的基礎上,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和壯大,同時, 以管理創新、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重點,全面提高企業素質,激發改制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使改制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經濟主體。三是走外源性擴張之路,引進一批大企業。目前,我市招商引資存在工業項目少的問題,XX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8.8億元,其中工業項目僅佔28.1%,缺少像雙城市雀巢、旺旺集團那樣規模大、產業集聚度高、帶動作用強的大企業,大集團介入和加盟。發展外源性民營經濟,既要尋求利用外資,也要把外埠資金作為重點。應緊緊抓住發達地區資本流動擴張的有利時機,抓住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歷史性機遇,抓住與韓國大宇集團合作成功的有利條件,積極依託園區載體優勢,招引一批工業項目、醫藥企業(北藥園區如再無起色明年有可能被摘牌);依託口岸優勢,引入一批外向加工型項目和企業,帶動地產品出口,實現過埠增值;依託資源優勢,上一批權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力爭經過3—5年的努力,全市產值超千萬元的生產加工型民營企業達到400户,超五千萬元的達到40户,超億元的達到10户。 三、加快園區建設,釋放載體優勢

從外地經驗看,園區建設已經成為民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園區政策引力和發展張力得到了有效的釋放,園區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民營經濟的代名詞。 目前,我市有19個園區(國家級3個、省級11個、市級5個),普遍發展速度慢,建設水平低。一是大而空。市區內的園區多數沒有核心區,市區多大園區就有多大,並且沒有相關的政策措施支持,園區名不符實。二是弱而低。陽明國家級民營科技示範區在諸多園區中算是佼佼者,XX年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0.5億,但與哈爾濱的南崗園區相比,僅是其總量的1/5,在全國14個同類園區中排位倒數第一,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險。三是多而散。外地無論是縣還是市,園區只有一個,管理集中,政策統一。我市僅市區就有四個園區,並且分屬各區,管理分散,政策不統一,相互爭嘴,園區沒有形成聚集和帶動的作用。

今年7月1日,國家明令規定各地不得再搞園區建設,也不再批覆園區。我市已獲批覆的園區是寶貴財富,應倍加珍惜,發展和管理好。首先,應明確園區建設的發展思路。基於我市園區建設是空白的現狀,應高起點規劃,準確定位,走由初級的建設企業集羣,進而形成產業集羣之路,結合我市城市建設“南拓北控”的總體規劃,愛民、陽明區建設企業集羣,並通過制定相關的產業集羣政策,促進愛民區北藥產業、陽明民營科技產業、對俄經貿工業園區對外加工產業集羣的發展。這樣做將有利於釋放“集聚經濟效益”,形成產業規模;有利於集羣企業合作意識的形成,提高合作企業的技術、生產和市場競爭能力;有利於政策、制度效能的釋放,達到培育與提升產業競爭優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加快城區建設,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目的。其次,應整合現有園區,釋放載體優勢。應重點抓好市區內的園區建設,建議成立市經濟技術開發園區管理委員會, 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管委會主任,市委主管經濟工作的副書記和主抓園區工作的副市長分別任管委會副主任。代表市委、市政府對北藥、陽明科技、對俄經貿三個園區進行管理,負責政策制定、組織協調、重大事項決策等工作。陽明民營科技園區、北藥園區、對俄經貿園區管委會具體負責各園區的建設工作。第三,應集中精力抓好核心區建設。把佔地7.2千方公里,現已規劃2.9平方公里的對俄貿易加工園區(原裕民經濟技術發開區)作為核心區,集中財力、物力和人力抓緊建設,力爭年底完成徵地工作,明春開始基礎設施建設。核心園區實行封閉管理,統一優惠政策,統一招商引資分税辦法,任何單位、任何人未經管委會同意,不得進入園區進行檢查、辦公、收費,干擾企業生產經營。北藥園區對駐區醫藥企業在税收體制不變的情況下,代表市園區建設管委會行使指導、服務、統計職能,同時對計劃開發的57萬平方米核心區建設抓緊論證。陽明科技園區不宜再設新的核心區。傳統加工型企業原則上都應進入核心園區,充分釋放企業聚集效應,放大園區功能。

四、下大力氣優化經濟發展環境。

在調研中,環境問題是企業反映最為強烈的,認為環境建設“上面很好,下面好狠”。一是規費負擔重。職能部門收費、罰沒標準彈性大,幾十萬元的收費、罰沒能“打折”到幾萬甚至幾千元,一些部門為達罰款的目的,蓄意尋找企業過失。二是審批程序多。相比之下,雙城市引進“旺旺集團”辦手續只用一週,企業在——個月內施工建設,當年投產,反差相當大。三是服務意識差。個別行政執法人員方法簡單,行為野蠻,經常是既動文又動武,對企業百般刁難,甚至實施“全面制裁”。環境不優既嚴重影響了民營企業的生產經營,又增加了域內外企業的投資成本,成為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大制約。 環境問題的核心是部門利益至上,“錢”字當頭:癥結在優化環境茬子不狠,力度不大;責任在部門領導班子,令行禁止的組織觀念和大局意識沒有樹立起來。因此,優化環境要突出以人為本,標本兼治,痛下決心改善和優化環境。一是用制度建設保證環境優化到位。把環境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來抓,改進“雙評”辦法,建立企業、投資者環境建設監督首問負責制,把部門環境建設置於市委、市政府與企業的監督之下,實行 “雙向”監督。對那些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經營活動的典型個案,特別是對那些野蠻執法、機械執法的人員,要公開曝光一批,嚴肅查處一批,堅決懲治一批,解決“一把贏把把輸”的問題。同時,建議由市監察局起草《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行政過錯追究暫行辦法》,建立行政過錯連帶追究責任制,加大對行政審批、行政收費、行政處罰、行政複議等行政行為的監察力度。二是破除一切障礙,解決好收費多、審批多的問題。對行政審批項目要進一步進行精簡,堅決取締一切不合理收費項目。對上級有明文規定的收費和罰沒項目,建議執行下限標準,或是減半徵收,並實行首次違規不罰制。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制度,把所有市管的收費項目全部納入到市級財政監督之下,全面清理部門“小金庫”。不合理收費的根本問題在於供養人員過多,建議由市人事局、市編委負責,對在全市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超編及臨時人員多的問題進行清理整頓。三是切實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把提高效率與工作創新結合起來,擴大“一站式審批”、 “一條龍服務”的服務範圍和服務內容,拿出應對人員進大廳工作內容不進大廳、搞“體外循環”的具體辦法,屬於本地營的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迅速把人員和職能落實到位,屬於省直管理的要通過各種辦法協調解決好。同時,要把“六項制度”落到實處,切實改善機關作風。對有行政執法職能的部門,建議由紀檢、監察部門牽頭,指導各部門制定工作人員行為規範和制度,並監督其執行。

五、在政策措施應進一步大膽突破

目前,在政策方面存在“三難”問題。一是政策出台難。凡優惠政策的出台,在徵求職能部門意見後,有用的、管用的所剩無幾。如愛民北藥園區優惠政策至今尚未出台。二走政策執行難。市委出台的《關於進一步加陝非國有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 (22條),80%的職能部門不瞭解、不知道,80%的政策沒得到落實,三是政策統一難。目前,我市的優惠政策出自多門,且大多攀比讓利多少,犧牲的是地方利益,造成互挖牆角,企業“搬家”。僅上半年,就有4户民營企業簽訂了從市區搬遷到海林工業園區的合同。企業流動是正常的,特別是在區域內流動更無可厚非,但卻反映出我市在政策上特別是在落實上,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好,工作還沒有做到位。

建議市委、市政府本着“放水養漁”的原則,大膽學習借鑑浙江勇於不斷突破政策“禁區”的精神,實實在在地做好政策突破文章。一是認真研究制定激勵民營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儘快出台《關於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只要有利於加陝民營經濟發展,就應大膽放開,積極鼓勵,把我市的政莆資源放到最大,在政策上營造“窪地效應”。即使地方政策與條條框框發生碰撞,也應善於靈活變通。在土地使用上,可借鑑吉林市將“徵地”改為“土地”八股,土地出讓金按投資規模大小分期交納等辦法,化解“徵地”難題;在市場準入上,借鑑軟化市新辦企業可先生產後辦照等辦法,降低門檻,減少環節,推行備案制,切實突破土地使用、市場準入、企業規費三大制約。同時,在即將出台的政策中,應把“一事一議”、“特事特辦”作為一項原則加以明確,使這項只能做、不能説的原則成為化解條條框框制約的有效手段。二是加大政策落實力度。優惠政策一經出台,應把所涉及職能部門的一把手列為落實政策的第一責任人,部門為責任主體,實行連帶追究制,對在政策出台時表示同意,但在執行中視而不見,用條條政策、上級政策對抗地方政策的,權屬地方的部門要嚴肅處理,權屬中省直的部門可列為“不受歡迎的人”,向其上級部門建議“調整換人”。同時要注意保護幹部,凡中省直部門領導因執行地方政策,受到主管部門責難的,市委、市政府應勇於承擔責任,予以保護。三是整合現有政策。制定全市統一的招商引資政策,打破市與縣(市)、區和縣(市)、區與鄉(鎮)之間的界限,不論新上項目設在何地,不論投資規模大小,都應不折不扣地落實“誰招商、誰受益”的政策;對盤活國有閒置資產的,招商主體與市直按一定比例税收分成,充分調動各刀面招商引資的積極性,儘快走出相互之間挖牆角的…隆圈”,切實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全市一盤棋的招商引資新格局。

六、千方百計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

“資金不足,融資困難”是當前民營企業反映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 目前,我市90%的民營企業缺少流動資金,30%的企業缺少技改和研發資金。 “貸不到、貸得少、貸得慢”的主要原因:一是金融政策制約。金融部門注重“抓大放小、扶優扶強”,多數中小民營企業滿足不了貸款條件。 同時,全市80%的民營企業沒有足夠的財產可供抵押,且銀行對民營企業貸款實施“抵十貸三”政策,使貸款難上加難。XX年,民營企業貸款只有1.8億元,僅佔全市貸款餘額的1%,貸款難可見一斑-二是部分民營企業誠信度較低。一些民營企業財務管理比較混亂,甚至做假賬,銀行無法真實考核評估企業狀況,由此產生了“恐貸”心理,不敢放貸。 目前,全市民營企業能達到貸款信用等級的只有31户。三是融資渠道單一。股票、公司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門檻過高,而且擔保機構太少。 目前全市無一家民營擔保公司,由政府出資組建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公司擔保的1l筆業務中,只有一筆貸給了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只能從銀行一個渠道融資。 解決民營企業貸款難、融資難問題刻不容緩。首先,融洽銀企合作關係。銀行目前仍是民營企業貸款的主要陣地,民營企業發展必頻尋求現有銀行的支持。政府應積極推進銀企合作,定期組織民營企業與銀行召開對接會,溝通情況,研究司題,並向銀行推薦誠信民營企業,督促銀行進一步降低門檻,為民營企業融資搭建平台。同時,應抓緊組建民營企業信用評估機構和諮詢服務中介機構,為民營企業信用貸款創造條件。其次,擴大融費渠道。成立專門機構,研究支持華宇、廣匯、北龍、黑寶、渤海集團等符合條件的規模民營企業上市融資問題,力爭在短期內實現突破。按照即將修改出台的《企業債券管理條例》有關精神,積極探索民營企業發行債券的可行性辦潔,抓住機遇,搶先登陸。借鑑南方等地區的經驗,千方百計激活民間資金,發展民間融資和民間擔保。積極做好爭取工作,支持城市信用社組建股份制商業銀行,擴大城市信用社對民營企業的放貸能力。同時,抓緊成立民營銀行,擴大民營企業貸款渠道,本着市場化運作原則,儘快設立市、縣兩級民營企業信用擔保機構,並積極爭取光大、民生、招商等股份制銀行在我市設立辦事機構。第三,向上爭取資金。積極向上爭取科技、鄉企、項目、技改等專項資金,支持民營發展和科技創新。

七、切實加強對民營經濟的領導

目前,體制不順、領導力度不夠等主觀因素,已經越來越阻礙民營經濟的發展, 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民營經濟幾個領導抓、幾個部門抓,誰管誰都不管,力量大分散。市非國有經濟局設在鄉企局,各縣(市)區民營經濟管理機構五花八門,有的設在工商局,有的設在計委或經濟局,個別縣(市)區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只在內設機構中指定2—3個工作人員抓民營經濟,機構層次低,人員素質低,難以協調解決民營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管理體制極不適應民營經濟現實發展的形勢需要。

建議:①借鑑浙江、吉林等省市的做法,將市非國有經濟領導小組更名為市民營經濟管理委員會,由議事機構轉為工作機構,負責全市民營經濟的領導、管理、服務及協調解決重大疑難問題,代市委、市政府行使“一事一議”, “特事特辦”的職能。縣(市)區也要成立民營經濟管理委員會, 由副書記任主任, 民營經濟工作由主管工業的副市長(區長)主抓。按照省裏統一部署(黑政發[XX)36號文件明確提出“各地市要參照省裏做法建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在鄉企局基礎上成立中小企業局,同時,掛鄉企局、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力、公室牌子。各縣(市、區)中小企業局牌子可掛在鄉企局或經濟計劃局,統一管理中小企業、鄉鎮企業、民營經濟。”目前,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七台河、伊春等市地已經成立了中小企業局),市、縣兩級應儘快在現鄉企局、非國有局的基礎上組建中小企業管理局,並掛市民營經濟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牌子。②調整完善區級管理職能。從目前情況看,上項目、招商引資的主體仍是市(縣)區,企業的主體作用還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尤其是民營企業。在這種情況下,應在利益分配、管理職能等方面向區級給利、放權,調動各區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加快建立民營企業行業協會,發展人才市場等中介機構,健全要素市場。③完善民營經濟推進落實機制,實行“雙包”責任制, 即市紋領導幫扶民營大户責任制和中省直、市直部門包民營企業責任制。④增加民營企業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數量,讓民營企業廣泛參政議政。⑤開展評選“民營經濟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和“十佳民營工業企業”活動。同時,建議每年從市財政中拿出一部分資金,設立民營企業發展專項基金,主要用於對納税大户進行獎勵。同時,切實加強民營企業黨的建設和羣團組織建設。建議十月中旬召開全市加陝民營經濟發展動員大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qzvk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