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會議發言稿 >

關於灌南縣農村勞動力輸出情況調查報告——發展勞務經濟 加快富民步伐

關於灌南縣農村勞動力輸出情況調查報告——發展勞務經濟 加快富民步伐

一、灌南縣概況

關於灌南縣農村勞動力輸出情況調查報告——發展勞務經濟 加快富民步伐

灌南縣位於連雲港市的南大門,瀕臨黃海,四市交界,東與鹽城的響水相連,南與淮安的漣水接壤,西與宿遷的沭陽毗鄰。縣域總面積1041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246個村,72.9萬人,其中農村人口約55萬,農村勞動力30.9萬。農業資源比較豐富。境內河流縱橫,土壤肥沃,生態環境優良,是江蘇省生態農林業試驗示範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2003年,該縣國內生產總值30億元,人均gdp4126元,財政收入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70元。

二、灌南縣勞務輸出工作的特點

2003年,該縣農民人均勞務收入1503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3%,勞務收入在農民增收中的貢獻額越來越大。該縣始終把加快勞務輸出擺上農村工作的突出位置,2003年勞務輸出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勞務輸出總量不斷增加。縣鄉村各級對勞務輸出工作高度重視,加大勞務輸出工作力度。2003年,該縣輸出勞動力16.32萬人,較去年淨增3.99萬人,增長33.2%,勞務經濟在農民收入中比重由2002年的36.3%增加到50.3%。

(二)勞務輸出層次不斷提高。縣農辦、勞保局等單位狠抓農村勞動力致富技能培訓工作,加強組織協調。2003年,該縣由去年培訓農村勞動力2萬人增加到勞務技能培訓3.8萬人,培訓後就業率達90%。根據市場需求,該縣大力開展訂單培訓,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勞務輸出的行業品牌,在建築、電動縫紉、家政、羊毛衫針織等行業上已經形成了有較強競爭力和較高知名度的勞務品牌,湧現了一批勞務輸出特色鄉鎮和特色村。

(三)南北協作不斷加快。充分利用南北掛鈎的有利條件,主動加強與蘇南掛鈎市太倉市的聯繫和溝通,定期交流情況,在太倉市等勞務輸出集中地區派出專人成立勞務輸出辦事處,專門聯繫協調勞務輸出工作。不斷加強與省市扶貧工作隊及後方單位的聯繫,爭取他們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去年該縣在蘇南地區勞務輸出達4.88萬人,佔該縣勞務輸出總量的40%。2003年與省委工作隊和太倉市密切合作,兩次組織太倉市多家企業和勞務輸出中介機構來該縣舉行集中招工現場會,現場招聘該縣農村勞動力800餘人,南北勞務合作取得了很好效果。

(四)勞務輸出對農民增收的貢獻份額不斷加大。2003年該縣勞務收入8.35億元,農民人均勞務收入1502元,佔該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3%,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

三、灌南縣勞務輸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雖然該縣勞務輸出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也存在勞務輸出規模還不大,整體水平還不高,發展空間還未充分利用等許多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

(一)有組織勞務輸出的比例較低。該縣2002年有組織勞務輸出2萬人左右,2003年有組織勞務輸出雖然有較快的增長,但有組織勞務輸出仍然只有3.5萬人,佔該縣勞務輸出總量的22.5%。該縣勞務輸出仍然處於以自發性輸出為主的階段,自發輸出往往帶來輸出成本高、穩定性差、勞動待遇等權益得不到很好保障等問題。

(二)勞動力綜合素質比較低。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擇業觀念、技能素質諸多方面不能適應現代用工企業的需求,供需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據統計,該縣勞動力中目前勞動技能較差、沒有取得勞動力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無技能級別勞動力佔勞動力總數的84.7%。農村勞動力既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二三產業就業,又加劇了低層次產業領域就業的過度競爭。

(三)勞務輸出程度還不高。該縣現有農村勞動力30萬人,可供輸出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達20萬人以上。目前該縣還有6萬左右的農村勞動力有待輸出。在已輸出人員中,季節性勞務輸出佔30%左右,因此,該縣農村還有10萬左右勞動力有待穩定輸出,勞務輸出的發展空間還比較大。

(四)境外勞務輸出數量比較少。2003年境外勞務輸出600人,和東海等縣相比,境外勞務輸出數量差距較大。

(五)勞務輸出缺乏有效的組織領導。該縣的一些部門和鄉鎮對加快農村勞務輸出的思路還比較模糊,辦法也不夠多,缺乏有效的組織領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該縣勞務輸出的快速健康發展。

四、灌南縣勞務輸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強化宣傳發動,提高各級領導重視程度。該縣始終把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作為促進農村勞務輸出的重要前提。加大農村宣傳教育力度,破除農民固守土地、小富即安的狹隘思想和陳舊觀念,為加快農村勞務輸出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先後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勞務輸出工作的意見》、《關於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通知》等文件,並召開了一系列的重要會議,把勞務輸出工作作為事關該縣農村改革發展大局來抓,要求各鄉鎮書記、鄉鎮長真正把勞務輸出當作農村工作的頭等大事,擺上重要位置,明確一名領導專抓勞務輸出,村支部書記及其村幹部用絕大部分精力抓勞務輸出,成為勞務輸出信息員、指揮員。縣勞務輸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抽調精幹力量,加強對各鄉鎮勞務輸出情況的督查,定期公佈工作開展情況、存在問題和好的經驗做法,切實推動勞務輸出工作的有序快速開展。

(二)強化勞動力致富技能培訓,提高勞務輸出層次和水平。針對該縣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的現實狀況,該縣始終把提高勞動者素質作為搶佔勞動力市場的突破口來抓,在該縣形成了以培訓促進輸出、以輸出帶動培訓的良好局面。一是加大勞動力致富技能培訓的投入。積極爭取省市財政專項培訓資金、省扶貧辦、省市扶貧工作隊等單位培訓資金的投入,縣鄉財政拿出一定的勞動技能培訓資金,對培訓資金納入專户管理、專款專用。對貧困户、特困户參加縣集中技能培訓,免收培訓費用。培訓資金使用實行“誰培訓、誰轉移、就獎勵誰”的辦法,確保有限的資金髮揮應有的效益。積極鼓勵引導現有社會各類培訓機構加大投入,不斷提高辦學檔次,形成政府積極引導、社會多方投入的多元化培訓投入機制。二是開展多元化培訓,不斷擴大培訓規模。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大力開展職業教育,充分發揮現有各級各類職業學校和成人學校的作用,形成多元化培訓的格局。依託該縣教育中心成立的灌南縣富民勞務技能培訓基地、縣勞動局培訓中心等勞動力培訓機構和宏大職業介紹服務中心等勞務中介機構多渠道進行農村勞動力致富技能培訓。積極調整農村教育方向,在搞好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對該縣農村初、高中畢業年級學生增設專業技能培訓,確保不能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該部接受一次技能培訓。三是開展訂單培訓,不斷提高培訓質量。鼓勵引導培訓機構和中介機構聯合辦學,培訓機構和輸入單位聯合辦學,實行技能培訓和介紹就業相結合,提高培訓人員的就業率。通過短期培訓與長期培訓相結合,縣內培訓與縣外培訓相結合,加大對境外勞務輸出的培訓力度,積極開展對外勞務,拓展國外勞務市場,迅速擴大境外勞務輸出規模。2003年,該縣境外勞務人員有由2002年的200人提高到600人。全力打造電動縫紉、羊毛衫針織、保安、電焊等該縣勞務輸出的行業品牌。同時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技能培訓的行業項目,不斷拓展新的領域,對勞動力進行勞動紀律、吃苦耐勞、文明行為等職業道德教育和培訓,提高了該縣勞動力的綜合競爭力,樹立了灌南勞務輸出的良好形象和縣域品牌。

(三)強化勞動力南北合作,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該縣充分利用南北掛鈎合作的良好機遇和有利條件,主動出擊,加強聯繫,不斷擴大該縣勞動力在蘇南有組織成建制輸出的規模。一是積極加強南北掛鈎的協調配合。縣農辦、勞動局、總工會、婦聯、團縣委等縣直單位和各鄉鎮紛紛主動與太倉市等有關單位的溝通聯繫,蒐集勞動力供需信息,邀請蘇南發達地區的勞動部門、企業和勞務輸出中介機構多次來該縣舉行用工招聘會,認真聽取他們對該縣勞務輸出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促進該縣勞動力要素與蘇南技術資本要素的有效配置。二是組織一批鄉村幹部主動到蘇南等經濟發達地區帶領勞務輸出。專門選派一批鄉村幹部帶領農村勞動力到蘇南等地區外出勞務,享受幹部離崗創業待遇,村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逐年實行輪崗制度,對成績突出的給予表彰獎勵並提拔重用。通過學習借鑑李集鄉和興村臨時黨支部在杭州發展勞務輸出的做法,各鄉村幹部積極組織引導和帶領勞動力輸出,迅速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提高了農民收入水平。三是在蘇南等勞務輸出集中地區增設勞務輸出辦事處。在蘇南等勞務輸出集中地區建立長期辦事處,充分發揮勞務輸出辦事處的作用,及時掌握勞務輸出情況,協調外出務工人員和用工單位的關係,加強勞務輸出基地建設,主動為外出務工者提供各種服務。

(四)強化勞動力市場建設,提高勞務輸出市場化運作水平。一是大力發展勞務中介機構。整合勞務輸出資源,充分發揮該縣富民勞務輸出有限責任公司的作用,加快勞務輸出的市場化運作步伐。支持鼓勵涉農服務部門、各類經濟實體、社會服務組織和能人大户領辦創辦勞務中介機構,促進國有、民辦等多種所有制職介機構的成長髮育和有序競爭,充分發揮勞務中介機構在提供務工信息和就業服務等方面的機制活、網絡廣、競爭力強的作用培育了一批勞務輸出市場主體。二是大力發展勞務輸出經紀人隊伍。支持鼓勵該縣長期在外地的建築工頭、營銷大户、種養大户牽頭帶領農村勞動力外出勞務,逐步發展成為勞務輸出經紀人,利用其長期在外門路廣、關係多的優勢,組織和介紹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賺錢。鼓勵勞務輸出經紀人通過有效服務獲得合理報酬,實現外出勞務者和中介者的“雙贏”。三是加強勞動力市場的規範化管理。縣農辦、勞保局等單位堅持一手抓勞動力市場建設,一手抓監督管理。進一步完善和規範了勞務市場行為,整頓勞務市場秩序,規範勞務市場運行,堅決杜絕少數勞務中介機構的欺詐行為,切實保護外出務工者的合法權益,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五)強化勞動力就地轉移,提高勞動力多渠道輸出水平。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拓展本地農村勞動力就業空間,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一是通過招商引資興辦工業吸納一批。該縣充分利用農副產品資源、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優勢和臨海的區位優勢,主動接受蘇南、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吸引企業家和各種投資主體來該縣投資建設木材、棉花、蔬菜等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投資化工產業,通過該縣工業的大發展,帶動該縣農民的大轉移。二是通過城鎮建設帶動轉移一批。該縣利用縣城新老城區和中心鎮建設,完善城鎮吸引投資和擴大消費的功能,提高集聚要素能力。積極創造條件,吸引農村勞動力到城鎮定居就業。三是通過全民創業消化轉移一批。在該縣開展“離崗建業、在崗兼業、全民創業”活動。鼓勵支持更多的黨員幹部帶頭創辦實業。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鼓勵廣大羣眾自主創業。該縣積極鼓勵發動已積累了一定資金,掌握了先進技術,市場意識顯著增強的長期外出務工人員帶資金、技術和新的理念回鄉創業。

(六)強化各種配套服務,提高勞務輸出的服務質量。一是抓好信息服務。建立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網絡、農村勞動力可供資源和外地勞動力市場需求信息庫。縣勞務中介機構密切配合,在用工較為集中的蘇南、上海、浙江等地,廣泛聯繫,主動蒐集勞務用工信息,及時加工整理,通過縣鄉勞務信息供求網絡和電視、報紙等多種渠道向社會發布,為農民提供準確、及時的勞務需求信息,引導農民有目的、有組織地外出務工,切實有效的減少勞務輸出的盲目性。二是抓好政策服務。結合該縣實際全面落實省市關於加快農村勞務輸出的一系列扶持優惠政策。農村小額貸款要優先用於農村勞務輸出,切實解決外出務工者缺少前期費用的困難。新辦勞務中介機構免除工商註冊登記費以外的所有行政性收費。對農村勞動力外出勞務需要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外出務工證、計劃生育證等有關證件降低收費標準,只收工本費。實行和完善勞務輸出獎勵政策,對已出台的獎勵政策堅決兑現,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重獎。三是抓好輸後服務。對外出勞務人員加強輸後服務,切實幫助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鼓勵外出務工人員依法、自願、有償地進行土地流轉,保護他們在土地流轉中的合法收益。在農忙期間,各鄉鎮、村組織義務幫工隊,幫助舉家外出或主要勞力在外輸出的家庭及時搞好收種。縣農辦、勞保局、司法局等縣有關單位和各鄉鎮要經常到勞務輸出集中地區跟蹤服務,切實維護勞務輸出人員的工資待遇、職業病防護、安全保障等各種合法權益。

(六)強化責任落實,嚴格考核獎懲。該縣將勞務輸出工作作為“五個一”富民工程的重要內容列入縣有關部門和各鄉鎮的目標考核內容,建立了勞務輸出組織網絡和工作網絡,在該縣形成了縣鄉村一體化、全方位多層次推進勞務輸出的工作格局。在該縣建立縣鄉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縣督查辦、農工辦等對勞務輸出工作的目標進行督查考核,及時將督查考核情況按實績排出名次通報該縣。根據督查考核情況嚴格獎懲兑現,對該年勞務輸出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評比,對勞務輸出工作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獎勵。對在勞務輸出工作中工作不力、實績較差的單位和個人,進行通報批評、限期整改,有效的推動了該縣勞務輸出工作的快速健康發展。

五、灌南縣勞務輸出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一)勞務輸出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致富的主要渠道。一方面,外出務工為農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提高了生活質量。2003年,該縣勞務收入在農民收入增長中的貢獻額已超過50%。另一方面,外出務工使廣大農民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觀念,積累了資金,許多外出務工者帶資金、技術和項目回鄉創業,為農民增收拓展了空間。

(二)堅持市場主導是加快勞務經濟發展的必要途徑。在市場經濟前提下,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與其他要素一樣,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使勞動力在市場的引導下有序流動,合理配置。一方面,要強化勞動力市場建設,打破政策限制和城鄉壁壘,着力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體系;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的主導作用,一切按市場規律辦事,按市場需求輸出,確保經濟效益最大化和最優化。

(三)強化政府引導是加快勞務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強化引導是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由自由無序轉移向有組織、成建制、規模化有序轉移的重要抓手。要運用政府“有形之手”找準工作的切入點,把有序組織勞務輸出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作為最大的“富民工程”來實施。

(四)全面提升素質是加快勞務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農村勞動力能否實現充分轉移就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勞動力本身的素質和就業能力。從總體上看,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不高,從事非農產業的職業技能非常缺乏,特別是隨着經濟的發展,沒有技術的農村勞動力就業競爭力越來越弱,就業空間也越來越小。因此,全面提升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是發展勞務經濟的關鍵舉措,是加快富民工程的重要內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huiyi/3o4we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