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關於我縣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

關於我縣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

為全面瞭解我縣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情況,充分利用好我縣的人力資源,搞好勞務輸出,促進勞務經濟發展,近日,縣委辦與縣政協辦公室組成聯合調研組,深入鄉鎮和有關部門進行了調研,基本摸清了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特點及存在的問題,並對如何發展勞務經濟作了一些思考。

關於我縣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

一、我縣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和特點

我縣農村勞動力共有25.3萬人,佔農村人口的58.8%。目前,全縣農村年勞務輸出總數約10萬人(次)左右,佔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30%。外出務工人員主要分佈在北京、天津、山東、山西、新疆、江蘇、浙江等地,主要從事選鐵、建築、肉食加工和餐飲業,或在當地的紡織、機械製造、服裝企業打工,其中,從務工行業來看,從事選鐵行業的人數佔31%;從事建築業的人數佔12%。從務工時間來看,常年在外務工的佔73.8%,季節工佔26.2%。從性別、年齡結構來看,男性佔60%,女性佔40%;16—45歲者佔86.4%,46歲以上者佔13.6%。我縣外出務工農民人均年收入5000元,全年總收入約為4.25億元。

從調查情況看,我縣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發展勞務經濟已成為縣、鄉政府和農民羣眾的自覺行為。近年來,縣、鄉政府把勞務輸出工作當做幫民致富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通過“政府引導、部門聯動、市場運作、完善服務”的工作機制,形成了重視發展勞務經濟的濃厚氛圍。特別是在選鐵行業上,我縣已形成了一支有3萬多人的勞務隊伍,遍佈全國各地,具有了相當大的規模。農民羣眾也把勞務輸出作為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自發或有組織地外出務工,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加。XX年我縣外出務工人員5萬人次,XX年達到8萬人次,XX年達到10萬人次。

(二)勞務輸出逐步增量提質。隨着全國勞務大市場的逐步形成和農民思想認識的提高,我縣勞務輸出得到有序健康發展。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以青壯年為主,外出務工人員的平均年齡為28.6歲,國中文化程度的佔66%,接受過各種技能培訓或有一定專業特長的佔24%。可以看出,外出務工農民平均年齡比較年輕,也是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教育的羣體,他們也不斷由體力型逐步向技能型、智力型轉變。同時,勞務輸出也由本省內的近距離輸出,不斷向北京、廣東、江浙等地延伸。

(三)就地轉移空間增大。近年來,隨着我縣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引來了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實現了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據統計,僅濮城工業園區的玻璃製品、塑編等企業就吸納當地農村富餘勞動力過千人。

(四)回鄉創業人員不斷湧現。我縣農民外出務工獲得的收入,除用於必需的生活費支出外,大部分資金帶回了家鄉,為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還有一批“打工能人”通過外出務工,逐漸成長為懂技術、有資產、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他們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後,選擇了回鄉創業。截止到XX年6月底,全縣務工人員回鄉創辦“迴歸型”企業13個,引進各類技術40多項、資金1億元左右,有效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

二、我縣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縣在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方面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調查中我們也深刻地感到,與農民外出務工的要求相比,與市場對用工的需要相比,與我縣經濟發展的目標、任務相比,我縣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輸出機制不夠順暢,組織化程度較低。勞動保障、共青團、婦聯、職業技術教育機構等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協作機制,信息和資源不能共享,難以形成多方互動的有機結合。在這種情況下,我縣農民工絕大多數採取投親靠友和熟人幫帶的方式外出務工,而通過有關組織輸出的很少。據瞭解,全縣在外務工人員經過正當中介機構有組織輸出的僅佔1.5%。

(二)信息渠道不暢通,職業介紹機構服務不規範。絕大多數外出務工的農民沒有獲取勞務信息的正常渠道,無法瞭解外地用人單位的具體情況。有些村民盲目到外地去闖,很難找到活幹。有的外出打工,不僅沒有掙到錢,反而花了一些冤枉錢。少部分職業介紹機構既沒經勞動保障部門許可,也沒到工商部門辦理登記,他們利用中介服務提供虛假信息,騙取錢財。而勞動保障部門辦的職業介紹機構,儘管免費提供服務,介紹的企業應該説也比較可靠,但是務工的農民很少問津,其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用人單位的招工條件比較高,自認為不符合條件。此外,還有少數用人單位不負責任地隨意發佈聘用廣告,私招濫僱,欺騙外出務工者,致使一些想出去務工的人心存疑慮,影響了勞務輸出工作的開展。

(三)農民文化程度低,技術技能差,成為勞務輸出的瓶頸。據縣勞動保障部門提供的材料,在我縣農村勞務輸出的10萬人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僅佔11.2%,而國中和國小文化程度者卻佔86.8%,文盲半文盲佔2%。由於文化低,缺乏職業技術技能,農民工市場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差,找工作的難度較大。即使找到工作,也只能從事工資收入低、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的工作。另外,我縣勞務培訓工作相對滯後,教育培訓資源整合不夠,農民工接受技能培訓的積極性不高,致使我縣農民工整體素質偏低。

(四)勞務輸出整體質量不高,沒有形成自己的勞務品牌。林縣在全國打響了建築業的品牌,長垣縣以防腐、烹飪為品牌譽滿全國,而我縣選鐵行業雖然已形成了一定規模,但還缺乏競爭力,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勞務品牌。

(五)務工人員權益保障機制不健全,管理服務不到位。我縣外出務工農民多數從事建築業、製造業,每年都有一批農民與當地用工單位發生工資、安全、工傷等方面的糾紛。農民是弱勢羣體,缺乏維權意識,多數務工人員不知道與用工單位簽訂合同個人利益時常受到損害,帶來了務工的風險,影響了收入。同時,我縣舉家外出和已婚育齡婦女外出佔務工人員總數的30%以上,計劃生育管理、衞生保健服務成為空白。另外,“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也成為縣鄉政府面臨的一個新問題。

三、幾點建議

(一)加強領導,實行目標工作責任制。一是調整充實領導組織,成立以縣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以鄉鎮政府主要領導及縣直有關單位一把手為成員的勞務輸出領導小組,成立勞動輸出公司,統一指導全縣勞務輸出工作。二是實行目標管理。將勞務輸出工作納入目標考核,將任務分解到鄉鎮及有關職能部門,層層簽訂責任書,進行專項考核,嚴格兑現獎懲。

(二)鼓勵勞務人員回鄉創業。把發展“迴歸經濟”作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來抓,在加大勞務輸出力度的同時,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積極為回鄉人員提供創業平台,真正做到“只要回來,就有創業舞台”。鼓勵引導那些已掌握了一定的技術、有了一定的資本積累的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並給予他們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物質獎勵,增強他們的政治榮譽感和建設家鄉的使命感。

(三)培育完善勞動力市場,加快信息網絡建設。由勞動局牽頭,建設一個網絡,建成一個勞動力市場。一個網絡就是以勞動局為平台,人事局、農業局、扶貧辦、工會、婦聯及各職業培訓機構共同參加的範縣勞動力就業信息網,信息網絡聯通我縣勞動力輸出重點地區的勞務市場,直達各鄉(鎮)政府。建立範縣勞動力市場,及時發佈用工信息,受理勞動就業事宜。充分發揮外出務工人員接觸面廣、信息渠道寬的優勢,擴大信息來源。工商機關要加強對勞務輸出中介機構的管理,嚴厲打擊招工中的不法行為,維護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

(四)完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努力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一是對初高中畢業生未能繼續入學的,教育部門統一組織安排其到我縣職業學校參加職業培訓,使其先培訓後就業,人人都掌握一門專業技術,成為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一代農民。二是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繼續擴大兩所職業高中和範縣樂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提高辦學質量,更多更好地向職業院校和大中型企業輸送畢業生,爭取打造特色的勞務品牌,實現外出農民由民工向“名工”的轉變。三是實行“訂單式”培訓。按照“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的原則,實行“市場+訂單+培訓+就業”四位一體的運行模式,以建築、家政、保安、機械加工、電焊工等市場需求量較大的職業技能為重點,以法律、法規、安全生產和職業道德規範等引導性培訓為基礎,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使培訓後的農民工及時得到轉移。

(五)發展縣域經濟,促進勞動力就地轉移。一是要通過大力發展工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吸納一批農村富餘勞動力。二是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擴大城鎮建設規模,活躍商貿物流、餐飲服務、交通運輸業,構建農副產品購銷、生產資料供應、農業科技服務三大農村系列化服務體系,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六)加強管理,完善服務,創建勞務品牌。一是要充分發揮勞動部門在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制定轉移輸出計劃,在鞏固和擴大山東、山西、內蒙、湖北等選鐵基地的同時,不斷聯繫和開發新的勞務基地,創有較強競爭力的勞務品牌。二是要繼續做好社會勞動力管理的基礎性工作,定期進行全縣勞動力資源的調查、預測和登記,對勞動力供需情況做好動態管理,及時準確地掌握勞動力的資源狀況。三是要強化勞務輸出全過程的服務,建立健全外出勞動力檔案,從信息收集、合同簽訂、證件辦理到培訓、輸送各個環節,提供“一條龍”服務,逐步實現勞動力轉移由分散自發、盲目流動向有組織、成規模向外輸送轉變。勞動、工會、婦聯、共青團等部門要向外出務工人員提供維權服務。教育部門要擴大鄉鎮學校寄宿規模,滿足“留守學生”在校寄宿生活的需要,解除外出務工者的後顧之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3vzk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