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創業調查報告4篇大綱

創業調查報告4篇大綱

本文目錄2018年創業調查報告中美大學生創業對比調查報告關於設立發展農村青年創業基地的調查報告關於大中型企業職工辭職下海創業調查報告

創業”,無疑是時下最火的一個詞,而首都北京更是創業青年雲集之地。無論是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咖啡館,還是三里屯soho的寫樓隔間,乃至你可能路過的某個肉夾饃攤位,都湧動着蓬勃的創業熱情。

創業調查報告4篇大綱

或許你已經對諸如互聯網思維、90後ceo耳熟能詳,但是你是否瞭解,北京的創業青年到底有多少人?他們的創業項目集中在哪?什麼行業創業最掙錢?創業者的收入又如何?

首次完整披露的《北京市創業青年羣體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或許能夠回答這些問題。這份由團北京市委主導的調查歷時一年多,對全市工商註冊登記5年以內、年齡在18至40週歲的57.15萬創業青年(數截至XX年底)進行了系統的抽樣調查。

這份基於工商數據資料、1916份調查問卷和100人次訪談的報告,讓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一個典型北京創業青年的面貌:他應該32歲左右,畢業4到7年後開始的第一次創業;他有超過六成的可能從事的是批發零售等服務行業,超過兩成的可能從事的是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及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他的收入並不高,沒房沒車是大概率事件,他認同“奮鬥成就人生”,還在為個人生活和企業發展而努力。

7個聚集過萬創業青年的街鄉

在北京這座人口超過XX萬的超級都市裏,算得上創業青年“據點”的街鄉鎮共有7個,分別是朝陽區的建外、三里屯、望京街道,海淀區的中關村、上地街道,豐台區的新村街道和昌平的回龍觀鎮。《報告》的數據顯示,以上地區創業青年的人數都超過了1萬人。而北京各區縣中,朝陽創業青年人數達到13.92萬,海淀有9.86萬人,豐台也有7.78萬人,明顯高於其他區縣。

團市委創業青年調研團隊專家組成員、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劉平青表示,這些聚集區與全市經濟產業園區和流動人口的分佈情況一致,多受產業特性、相關政策和歷史原因的影響,“例如中關村就聚集了大量的信息產業,有聚集效應”。

劉建強就很喜歡自己位於中關村西區鼎好大廈8樓的辦公室。這是一個名為厚德創新谷的創業孵化器,3000多平方米的辦公場地裏,分佈着30多個創業公司,不定期會有投資人來考察項目。在他們的樓上,是李開復創辦的創新工場。而走出鼎好大廈,沿北四環往西走不遠,就到了去年6月剛剛更名的中關村創業大街。晚上沒那麼忙的時候,劉建強常會溜達到那兒,參加3w咖啡或者binggo咖啡舉辦的各種創業沙龍,或者跟投資人聊上兩句。

選擇辦公場地時,劉建強曾經猶豫過,公司是隨便租一個商住兩用的民居,還是到中關村找一個孵化器?可跑了幾次中關村以後,他沒再猶豫,周邊環繞着創業者、投資人,讓他“更有創業的感覺”,也“更方便”。

身處在一羣創業者中,劉建強能很強烈地感覺到創業的氛圍。入駐半年多的時間裏,同在一個辦公區的公司,有人被大公司作價千萬元收購,有人成功地拿到了b輪融資,也有人燒完了錢還是沒有找到營利模式,最終黯然離場。這讓今年32歲的劉建強時刻警醒自己要更努力地奮鬥。

某種程度上,劉建強跟報告中的典型創業者很像。報告顯示,北京創業青年的基本結構為,男女比例約3∶2,非京籍佔55%,主要集中的三個行業是批發和零售業(42.6%)、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20.96%)及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4.2%),平均年齡為32.25歲,平均初始創業年齡27.80歲,大約在大學畢業後4~7年才投身創業,畢業即創業的比例不高。

河北人劉建強目前的創業項目是一款預定運動場館的手機app“e運動”,在這一波移動互聯網催生的創業熱潮中,手機app無疑是資本市場的寵兒。在前一份工作中,劉建強對接的就是一些app的推廣業務,這也讓他更能體會到移動互聯網的魔力。去年6月,他最終決定辭職,離開年收入50多萬元的廣告公司,開了自己的公司,每個月領着公司最低的5000元工資,他的理由是,“到了這個年紀,想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情。”

算起來,劉建強是在畢業後的第九年才踏上自己的創業路,相比平均初始創業年紀顯得大了一些。而《報告》也指出,如今北京創業青年有年輕化的趨勢。如今,越來越多的90後ceo開始頻繁見諸媒體,劉建強説自己很羨慕當下的年輕人,“創業的環境越來越好了。”

六成創業為“自我就業式創業” 集中在批發零售和服務業

跟直接從事手機app開發的移動互聯網行業比起來,31歲的北京大興區大學生村官李彪開的那家經營國內旅遊、出境旅遊、汽車租賃等業務的“北京福地青雲旅遊有限公司”顯得有些傳統,但李彪覺得這種傳統服務業“機會多”,而且“自己喜歡”。

實際上,李彪的選擇仍是北京創業者的主流選擇之一。《報告》顯示,與傳統上認為創業大多集中於高精尖行業不同,北京青年創業有近一半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有約24.37萬人,佔全體創業青年的42.6%;而從事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創業青年則有8.13萬人,佔全體創業青年的14.2%,即接近六成的創業青年集中在傳統服務行業。

劉青平教授表示,調研反饋的結果顯示,大多數創業者實際上是屬於“自我就業”式創業,而零售批發還有服務業門檻更低也更傳統,所以有更多的創業者聚集。

李彪是土生土長的北京大興小夥,XX年畢業後又回到了大興區青雲店鎮小鋪頭村做大學生村官。他的第一次創業就很“傳統”,那是在他大三的時候,還在當學生會主席的李彪把同學借了個遍,湊足8000元買了一輛19座的紅葉客車,開始做汽車租賃。他載着客人跑遍了附近的十里八鄉,還一度跟驢友穿越過無人沙漠,因為趕上旅遊旺季,沒多久李彪就回了本,還買了新車,生意越做越大。

不過,因為缺少管理經驗,租賃生意總是出一些意外,後來李彪就停了這部分生意,轉而承包了一家旅行社。

XX年,同鎮的東辛屯村着手打造“民俗旅遊文化村”,因為有做旅行社的經驗,李彪被調了過去,協助東辛屯村的旅遊開發和管理。也是同一年,李彪覺得這是個機遇,於是開了一家旅遊公司。

那時候,李彪每天一邊要忙着跟村民溝通文化村改造,一邊要管理公司。為了新公司,李彪押上了自己的房子、車子乃至土地,每個月要還4個銀行的貸款,“感覺整個人都被掏空了”。

最初要村民開户接待遊客,沒人願意,最後只能先由6個老黨員帶頭開户。出乎意料的是,民俗村項目很快就獲得了成功,“開業後手忙腳亂,因為沒想到會來這麼多人”。如今的大興青雲店鎮東辛屯村已經成了旅遊熱點,日均接待遊客300至1000多人次,並解決了本村100多人的就業。而李彪的旅行社XX年的全年產值也做到了950萬元左右,“基本走上了正軌”。

最掙錢和最有潛力的

約30%有盈利,約40%收支平衡,約30%沒有盈利,這是這次調研給出的北京青年創業績效的基本狀況。

這其中,盈利豐厚的約佔3.8%,難以維繫的則佔7.3%。什麼行業最掙錢?答案是房地產業。《報告》數據顯示,房地產業盈利豐厚的比例高達21.05%。相比之下,排第二的住宿和餐飲行業,但比例僅有8.51%,還不到房地產業的一半。

在各個行業中尚未營利比例最高的,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這個包含了互聯網信息服務、計算機信息服務等門類的行業,未營利比例達到36.67%。不過《報告》也指出,該行業中有很多是投入期長、收益期滯後但發展潛力巨大的高新技術企業。

某種程度上,房地產和互聯網分別代表着當下和未來的行業,37歲的孫鴻飛正試圖打通兩者,而他的創業經歷也正恰巧對應着兩個行業的特點。“傳統的房地產中介業的人工成本、店鋪成本都很高,中介費也很高,講究一口吃個胖子。”孫鴻飛説,“我們現在是走線上,中介費低80%,剩下的20%也都給經紀人,我們收一筆3000元的代辦費,其實是一種互聯網思維。”

孫鴻飛XX年底就進入了北京房地產業,那是北京房價暴漲的前夜,孫鴻飛被母親領着到了舅舅開的房地產中介公司鴻基建業入了行。最初他很牴觸房地產中介,覺得都是黑中介,在公司待了一個星期什麼都沒幹。舅舅沒辦法,只得讓孫鴻飛先去自己找個公司感受感受,孫鴻飛於是去了當時的第一大中介中大恆基。

在中大恆基,孫鴻飛很快成了片區的銷售冠軍,他説自己喜歡上了那種幫別人選房子、成家的感覺,每個月的提成也有一兩萬元。沒多久,孫鴻飛回到了鴻基建業,最初他先被派去負責新開的兩家門店。那正是房地產價格不斷上揚的時代,因為信息不對等,很多中介可以吃差價:賣方想30萬元買,中介就向買方開價35萬元,差價就進了中介的口袋。

孫鴻飛則重點開闢了另一種方向:直接吃下賣方的房子,然後自己再轉手賣出去。孫鴻飛説自己的策略很成功,“不到一年,那個區域我們一家公司的營業額就是其他十幾家公司的總和。我們坐在公司裏,就有大量的房源送上門”。

沒多久,孫鴻飛全面接手了公司的管理,也成為了股東之一。“盈利豐厚”的房地產行業讓孫鴻飛先後買了4套房,基本實現了財務自由。

XX年,北京房地產價格動盪,孫鴻飛覺得傳統的地產中介不是長久之計,於是離開鴻基建業,成立了完全屬於自己的新中介公司丁丁置業。他試圖走拼服務、口碑的中介道路,但在鏈家、我愛我家的夾擊下,大量擴張的門店沒能帶來相應的效益,過高的運營成本反而拖垮了自己。

XX年的時候,孫鴻飛賣掉了自己在北京南五環的最後一套房子,沒過多久,他關掉了所有的店面,宣佈自己在房地產業的第二次創業失敗。

這次失敗讓孫鴻飛反思了半年多的時間,最後覺得,傳統的中介模式還是有問題,“租金、人力成本都太高,一旦市場波動就很不穩定”。

他現在做的美宅網,則是希望去掉租金、人力成本,做一個房產中介的淘寶,網站只是一個平台,負責業務代辦和監管。孫鴻飛坦言,雖然還沒正式上線的美宅網也已經有了盈利,但互聯網行業肯定是要用錢來換時間,大規模推廣需要更多的錢和互聯網資源。

“3000元的代辦費當然只是一個基礎,只要站住市場,房地產金融產品也會是一個營利點。”孫鴻飛説,“互聯網的想象空間很大。”

中美大學生創業對比調查報告2018年創業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作家約翰卡雷説:從書桌上了望世界是危險的。

當太多太多創業的名人佳績出現在眼前,身處象牙塔的學子不願在一旁觀望。他們走出書本和課堂,夢想着建造一個商業帝國。而作為社會發展的生力軍,他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創新程度。

雖然成功是難以複製的,財富與經驗也不是唾手可得,但我們必須看到,如果沒有那些新鮮的思維火花,沒有在車庫裏的學生創業者,也就沒有微軟、惠普等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公司。不僅是在被視為創業夢土的美國,在發展中的中國,創業這個詞也在激勵大學校園裏許多熱切追求理想的人們。

“這已經是我的第二次創業了。”

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的馮錫平在XX年拿到博士學位後,並沒有加入熙熙攘攘的就業大潮,從博士研究生一年級開始就着手創業的他,畢業之後很自然地選擇了自主創業。“我們研製出的產品年內就可以問世,並正式投入試用階段。”他的表情裏沒有太多的興奮,只是淡淡的欣慰。

的確,失敗過一次的馮錫平深知平和的心態和創業的激情並不相悖。他甚至可以給記者梳理出中國大學生創業所經歷過的那些充滿躁動的高潮期及其後趨於務實的階段,因為他和他的夥伴們一直在其間經歷着、觀察着。“我的結論是,中國還沒有一個好的適合大學生的創業

環境,”馮錫平的口氣裏充滿了憂慮。

創業究竟有多熱

比爾蓋茨創造了微軟帝國,也創造了學生創業的神話。上世紀90年代末,全球性的學生創業熱潮開始登陸中國。

1998年5月,清華大學舉行首屆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1999年3月,清華大學學生科技創業者舉辦了第二屆創業大賽,這次大賽誕生了“易得方舟”、“視美樂”等學生公司。

在1998到XX年間,許多學生創業者投身到了網絡產業中,並經歷了一次泡沫破滅的洗禮。在那之後,大學生創業進入相對平穩的狀態。

XX年,前程無憂網展開了一項關於大學生創業的調查,調查報告的首題為:“你是否有創業的衝動?”最終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4%的大學生選擇了“沒有”一項。由此可見,創業的概念已在大學生的心裏普及。

在當今中國的教育體制下,自主創業的“熱”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它可以增強大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而另一方面,不論是在公共話語空間還是在高校內部,“就業難”都是不可迴避的話題,創業成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的一個比較現實的選擇。現代大學生創業,已經不僅僅是為了獲取財富,而且融入了更多的作為社會人應承擔的責任。

創業的中美差異

雖然自主創業一次次被中國大眾所關注,卻始終未成氣候。在西方發達國家,大學生自主創業非常普遍,比如美國大學生創業的比重就高達20~23%。而在我國,大學生創業的比重相對偏低,就一些分析數據來看,大學生創業的比重還不到1%。

在一些發達國家,創業計劃大賽往往是優秀學生創業者誕生的搖籃,但在中國卻出現了差異。在三年前的第四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計劃競賽中,廈門大學做了一次大型的問卷調查,有52.8%的人聲明參加競賽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工作經驗和結識工商界精英,這無疑表明,過半的人蔘加計劃競賽並不純粹是為了創業,而是為了給找工作時增加籌碼。

美國是世界上創業投資最發達的國家,有成熟的資本市場,風險投資資金充足,信息服務行業發達,各種諮詢服務機構齊全。而目前,中國的資本市場落後,創業投資處於起步階段,融資相當困難,因而許多優秀的創業計劃難以付諸實踐。

從創業模式來看,西方高校起步早,且崇尚創新和個人價值,大學生的創業計劃多數都具有可行性。而在中國,雖然各高校bbs創業論壇有大量“創業宣言”和尋求創業合作的帖子。但就記者觀察,大多數創業者僅構思了一個大概的方向,對運作模式、盈利點、投入產出、計劃書等一些創業應該考慮的基本問題,無法給出清晰解釋。

就創業領域而言,美國大學生一般選擇高科技領域創業,而中國則有相當大部分是從事家教、開小店、農業養殖等創業活動。

除了受經濟發展、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外,高等教育模式的不同也造成了差異。如美國的教育是服務型、開放型的,學生往往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意識和競爭性格。而中國的教育是管理型、封閉型的,大部分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不多,普遍缺乏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加上太過注重學習的過程與形式,而忽略了學習的目的,因而走出校園譜寫創業史的不多。

生存才是硬道理

“企業家成長機制與創業環境”課題組曾對上海某著名工科高校34名創業學生進行了一次追蹤調查。這些創業學生普遍感到創業後第一年、第三年是兩個重要的坎。其中,創業一年後能夠堅持創業的已不到10人,創業企業能夠存活超過三年的僅6家。這些數據初步顯示,大學生創業存在着“一年之痛”和“三年之癢”的情況。

不少大學生對創業抱有“一年觀察期”和“三年承受期”的心態。一旦“創業”,就意味着時間、精力、資金等的投入,甚至是放棄其他就業選擇,而當他們感覺回報太低或者不確定時,就會選擇更為穩妥的就業機會。

馮錫平告訴記者:“在創業的過程中,常常是要忍受心理煎熬的。因為你不知道努力是否有可能得到回報,究竟什麼時候能盈利。甚至在企業上了一個平台之後,你還會忍不住問自己,明天該怎麼辦,是不是會有新的危機?我的第一次創業堅持了十個月就結束了,但也不是沒有收穫的,至少在第二次的選擇過程中,我為自己降低了門檻,我想我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生存下來。”

如今的創業就像是寬進嚴出的大學門檻,入門容易,畢業很難。但遺憾的是,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有人在大學生中做過一個期望值調查,結果顯示,如果進行創業,有25%的人期望三年內達到年利潤300萬以上,有39%的人期望三年內達到年利潤100萬,只有5%的人期望三年內能夠存活。

對於思維迅速,接受新事物和新概念能力很強的大學生來説,創業像是個一觸即發的彈簧座椅,初速度猛烈,但減速又相當明顯。初速度越快,也許落地的毀壞程度就越大。許多大學生在創業失敗一次後,就再也沒有鬥志了。“失敗並不可怕”,這句話只有在創業者意志堅定、風險意識不斷加強的前提下,才不致淪為一句大話。

會拼才會贏

對於那些身在象牙塔而心繫創業“江湖”的大學生而言,來自親歷“江湖”的前輩們的忠告應該是最中肯、最有幫助的。

“從以往情況看,大學生走的多是it的路子,現在看來,這個行業留給學生的空間已經很小。因此應先深刻了解市場和自己,切忌眼高手低。實際上,大學生尤其是本科階段的學生,技術研發能力有限,找能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小項目更容易得到風險投資商的青睞。或者説,如果能找到好的切入口也是不錯的選擇,比如蘋果的創始人喬布斯就有很好的市場眼光,設計往往都不是他的,但他能看到新方向,他為此興奮得大喊大叫,也掙得盆滿缽滿。但中國缺少這樣的人。”曾經嘗試在互聯網行業創業的學生小馬告訴記者。

有很多學生時期創業的“過來人”紛紛表示,優勢互補的團隊是自主創業的基礎。大學生創業團隊往往從友誼開始,但在實際操作中,會出現很多利益協調以及發展理念的分歧。一旦成員之間產生嫌隙,就很容易以散夥為終局。因此,只有保證創業團隊形成最大的合力,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勝。

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創業前一定要做足準備,結合自身條件,充分考慮外在因素,做好創業策劃。而計劃必須建立在現實、有效的市場調查基礎上,不能憑空想像。要根據計劃書的分析,制定出企業目標和詳細的工作步驟。同時,要有周密的資金運作計劃,併為自己營造一個好的創業氛圍。

此外,暨南大學創業經濟研究與實驗中心主任張耀輝教授在接受《環球》雜誌採訪時指出:“客觀地説,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具備創業的素質和潛能,應該對他們進行適當的分流,引導他們去做最適合自己的事。那些在理論和學術上有天賦和造詣的學生就不適宜加入創業的洪流。”

我們需要怎樣的土壤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只有2%~3%,遠低於一般企業的創業成功率。原因何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當前中國的創業環境有待改善。

對於大學生創業,政府的幫扶作用不可小視。近年來,為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全國各地也都推出了相應的政策。頻頻舉行的全國性或地區性大學生創業大賽以及各地的青年創業實習基地等,都為大學生創業大開方便之門。但這些政策的落實情況並不理想,尤其是在經營領域、融資渠道和税收優惠等關鍵問題上,“雷聲大、雨點小”。

北京創業指導中心的車處長對記者坦言:“嚴格地説,目前的創業環境是對大學生不利的。北京現在正在醖釀這方面的政策,但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新的政策出台,而舊的政策只涉及到大學生就業的問題,對創業方面並沒有面向大學生的單獨政策。”

有調查顯示,45.5%的學生因為“缺乏啟動資金”而導致創業夢擱淺。據瞭解,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投入幾千萬給學生,然後看其中80%~90%關門,政府值得這麼冒險嗎?”實際上,不管扶持的項目成功還是失敗,給予大學生創業者支持和機會,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綜合性人才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高校在大學生創業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能提供的服務則是多方面的,其中,規範、適用、系統的創業教育是重中之重。在一些條件比較成熟的學校開設大學生創業方面的課程,教會大學生熟悉取得經營資格的程序和籌措資金的渠道,瞭解經營方面的經驗和原則,防止違規操作,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張耀輝向記者闡述了他的觀點:“近年來,創業教育逐漸鋪開,這個概念正在得到推廣。而我認為,除此以外,教師們要擔當起責任,帶頭創新,引領學生去突破。我們對創新的理解,是不是隻是創造發明?一個行業的形成,比如方便麪、礦泉水,技術含量非常低,研發投入也少,但從創新的意義上來説,它對人類的改變是非常大的。整個創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把思想向商業轉化。創新應該是經濟的概念,不是科技的概念。”

相對於歐美比較成熟的市場環境,中國的創業者肩上的負擔更重,大環境也讓他們更感艱難。只有在全社會的支持和理解下,才可能形成社會市場的良性競爭,並讓真正的人才脱穎而出。

路還很長,充滿了艱難和挑戰,但前途不會黯淡。

關於設立發展農村青年創業基地的調查報告2018年創業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一、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及重要性

創業就業是民生之本,廣大青年是創業就業的主體力量,推動青年創業就業是青年最具體、最緊迫的現實問題,也是共青團組織團結凝聚青年、引導青年有效的載體和途徑。農村青年創業基地的建立,不僅為青年創業提供融資、培訓、項目等,更重要的還是為青年創業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發展環境。

目前,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在各級政府部門及企業界人士的關心支持下,得到了全面發展,它的積極作用毋庸置疑,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搭建創建平台,引導自主就業。農村青年創業基地的建設,最為核心的理念一是教育青年人自食其力,針對不同羣體定製不同的培訓內容,引導青年樹立自主擇業、靈活就業、自主創業;二是有利於創業人才和項目庫的建設,為創業工作搭建一個豐富的資源平台,基地能把具有創意的項目和掌握一定創業技能的人納入到這兩個資源庫中,爭取造就一批符合地方產業模式的新項目。

2、爭取財政支持,解決融資難題。創業能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這是解決就業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現階段國務院高度關注的民生問題。農村青年創業基地的建立,能為創業青年提供有效支持,這其中包括政府撥款、税收減免、siyb創業培訓。特別是青年融資難問題越來越受到政府關注,建立基地有利於金融機構全面系統的瞭解轄內青年創業情況和資信等級,針對性地做好創業貸款的發放工作。

3、實現優勢互補,獲得資源共享。農村青年創業基地以鄉鎮為單位籌建,實現轄內不同行業集中管理,使青年

創業者共同擁有一個創業致富平台。該種模式的運用,最大限度的實現資源和信息的共享,一方面有利於創業青年分享經驗、汲取教訓,實現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創業青年及時獲得市場信息,提供一個信息交流平台,從而實現轄內青年自主創業、以老帶新,做好傳、幫、帶,引領地方百姓共同致富。

二、制約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農村青年創業基地作為解決農民勞動力就業的重要成果,在其發展過程中,既存在着諸多優勢和機遇,也必須遭遇各種條件的制約。

1、管理成本較高,經營存在風險。儘管有不少部門表示,他們會響應團組織號召,積極支持農村青年創業,籌建農村青年創業基地。但是企業在重視社會效應同時,也時刻關注着成本支出。由於農村地域廣闊,有創業需求的青年較為分散,要將他們實現集中管理,必須要有一個固定的經營場所,這期間涉及水費、電費、場地租賃、辦公經費等各項費用支出,這些費用由誰來承擔,以及今後維繫基地正常運轉的資金由誰提供,這都是事先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2、融資渠道單一,授信額度偏低。金融機構出於風險考慮,發放貸款往往要求提供住房等抵押物,農村青年雖有創業熱情,但處於起步階段,沒有財富積累,加上部分青年家庭實力有限,又難以提供有效擔保。雖然在信貸支農過程中,農村信用社因地制宜推出了農村青年創業貸款這一專項金融產品,但是授信額度相對偏低,5萬元信貸資金雖能解決簡單種養業需求,倘若遇到科技創新型項目,則也只能杯水車薪。

3、存在懼貸心理,影響基地建設。銀行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信貸資金投放以風險可控為前提,但是一些基層信貸人員指出,在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建設過程中,大學生創業貸款項目的風險程度是最高的,一缺有效抵押物,二缺實踐能力,一旦產生風險,吃虧的肯定是銀行。另外,大多數信貸人員又實行的是模擬利潤考核,對小額農業貸款實行包收、包放、包管理,績效薪酬直接與資產質量掛鈎,這也使得他們存在懼貸心理,從而影響基地建設。

4、政策支持不足,制約規模擴張。農村就業問題是國務院重點關注的民生問題,如何發揮基地作用,凝聚團員青年力量,引領新時代農民致富、奔小康這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因此,扶持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建設,這不僅僅是團組織和金融部門的工作任務,它的成長更離不開政府及各級部門的關心支持。目前,基地部分產業項目雖獲不少優惠政策,但是多數以部門為單位針對

項目設定,缺少對整個創業基地的專項扶持政策。這些原因直接導致優秀青年創業項目難以落户,基地抗風險能力不足。

5、人才難以引進,缺少科技支撐。農村青年創業基地作為一種新型的創業模式,不僅需要在摸索中發展完善,更需要有專業技能的優秀人才參與。但是多數基地地處農村偏遠地區,交通不便,信息不暢,且創業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風險。如何能夠引入優秀產業項目,留住那些具有專業技能和執業經驗的人才,也是關係基地建設成敗的一項因素。

三、促進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建設成敗事關農村青年就業、創業,對於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具有積極作用。但不可忽視的是,在發展初期也同樣面臨着各種不利因素的制約,那麼如何實現在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呢?

1、統一思想認識,落實籌建資金。創業就業是民生問題,農村青年創業基地的建設對於引導青年自主就業,實現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為此,政府各級部門應從構築和諧社會,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角度出發,來正確對待基地建設。關於基地資金的籌集,筆者認為有以下三種途徑:一是企業冠名。邀請縣域優質企業出資冠名,由其承擔基地首期資金投入,配合鄉鎮團組織做好基地籌建,或能引進項目、解決銷售。二是政府出資。由地方政府部門或所在行政村在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同時,對部分資金予以留成,用於維繫基地正常運作。三是青年繳納。基地對青年創業者的作用顯而易見,作為基地創業主體的青年理應分攤一部分基地費用,確保其有序運作。

2、創新擔保模式,解決融資難題。創業難,難點更在融資。農村青年創業者由於缺少財富積累,初期階段大多缺少資金,又無有效抵押物,借貸肯定碰壁。因此,如何解決貸款擔保難問題是基地創建成敗的關鍵,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予以解決:

(1)設立農村青年創業擔保基金。基金資金來源主要由四部分組成,政府財政撥款、企業或成功人士出資冠名贊助、縣農業擔保中心劃出專項資金、農村創業青年共同籌集。擔保基金可按1∶5比例承擔風險責任,由縣農業擔保中心負責具體事項運作,但考慮農村青年經濟承受能力,建議擔保中心免費為農村青年創業提供擔保。

(2)建立農村青年創業聯保貸款。青年創業聯保貸款可由5名以內員工組成,採用集中授信、隨用隨貸原則,由鄉鎮團組織根據基地青年資信等級情況推薦,並完成初評估。由於創業項目在基地內實行集中管理,轄內創業者的生產經營情況相互瞭解,採用互保模式,大大增強了風險可控性。同時,不同行業聯合重組,允許種植户、販銷户和養殖户相互擔保,也降低了因季節性因素而導致的經營風險,增強了風險抵禦能力。

(3)推進豐收小額貸款卡業務。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主力軍,在支持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建設過程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認為,作為地方性金融機構的信用社必須創新流程、簡化手續,特別是對10萬元以下的支農項目,可以通過發行豐收小額貸款卡等形式,實行“額度一次核定,擔保、抵押一次落實,貸款分次發放使用”,真正做到隨用隨貸,週轉使用,主動為青年創業者提供資金服務。

3、實現支農傾斜,支持基地發展。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建設事關農民增收、農村長效發展,對解決農村青年就業創業具有重要意義。為此,農村信用社應從構築和諧社會,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角度出發,來認識農農村青年創業基地的重要意義。關於基地青年貸款擔保方式可以通過上述基金或聯保等方式予以解決,在客户經理的薪酬考核中要視同抵押貸款,促使客户經理轉變經營理念,加大扶持力度。同時,農村信用社還不應過份強調商業銀行利潤最大化,而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反哺農村發展,主動下調基地創業貸款利率,以吸引更多優秀青年入駐創業。

4、加強政策引導,做好典型推進。農村青年創業是一項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只有將金融保障和多方綜合服務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有效地解決農村青年創業中遇到的各項困難和問題。因此,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建設應當受到政府部門關注,農口等政府職能部門應為基地引進專家、學者做好技術指導、技能培訓等;人行、信用社應在提供資金支持同時,通過基地全程瞭解農村青年的生產經營情況,根據資信評估數據建立對農村青年的信用檔案;各級團組織應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建立基地專項扶持政策,包括税收減免、財政支持、工商登記等,引導農村青年落户創業。

5、加強自身建設,做好對外宣傳。各級團組織應利用各種媒體和平台向公眾宣傳設立農村青年創業基地的意義和目的,介紹基地開展的相關業務,正面引導公眾充分了解並認可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在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以現代化手段和優質服務吸引優秀人才加盟,以帶動青年創業致富。

關於大中型企業職工辭職下海創業調查報告2018年創業調查報告(4) | 返回目錄

為了解和掌握轄區大中型企業職工近年來辭職下海創業的情況,找出當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中存在的問題,xx年6月20日、6月27日,我深入到株洲冶煉集團公司、株洲選礦藥劑廠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了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現狀

株洲冶煉集團公司共有在職職工8000多人,是國家大型企業,經濟效益較好。據該公司組織部介紹,近幾年來,該公司共有29人辭職下海創業,佔職工總人數的0.36%。其中1人與別人合夥創辦了湘銀房地產公司,註冊資金800萬元,年產值8700萬元,實現年繳利税390萬元,安排就業人員2400多人。株洲選礦藥劑廠共有在職職工1200多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30多人,20多名高級工程師,30多名經濟師,該廠是特團企業。據該廠工會介紹,近幾年來,先後有100多人下海創業,有的從事餐飲業,有的到河西金德工業園或沿海地區打工。

二、問題

上述兩個企業中一個經濟實力強、效益好,另一個經濟基礎薄弱、運轉困難。通過對此分析可以發現一個事實:經濟效益好的企業職工下海創業的不多,加之國有企業對工廠的技術骨幹力量想方設法加以挽留,阻止了人才的外流。職工下海創業大多是迫不得已,只要有適當的待遇,大多數職工還是願意留在國有企業。這一方面反映了少數職工觀念未轉變,認為國有企業有社會地位,到非公有制企業從業是低人一等;另一方面也説明獨立創業確實不容易。通過調查,當前,辭職下海人員反映最強烈的幾個問題是:

(一)創業環境不夠優。少數職能部門對非公有制企業“另眼相看”,搞“索、拿、卡、要”,政府優化環境的力度需加大,從而減少非公有制企業與政府打交道的成本。

(二)保護力度需加大。在日常生活中,非公有制企業的財產和正當利益受損現象時有發生,迫切需要政府依法加以保護。

(三)優惠政策待落實。儘管國家、盛市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但還未真正落實到下崗職工身上。如下崗職工再就業優惠證的發放還不盡如人意。

(四)非公有制企業融資困難。非公有制企業資金週轉困難,制約了其進一步做大做強。

三、對策

當前,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生力軍。要按照黨的xx大提出的“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要求,從以下幾方面加大力度,真正使非公有制經濟政治上有榮譽,社會上有地位,經濟有實惠。

(一)大力優化發展環境。動真格、下猛藥、出狠招,嚴肅查處破壞環境的人和事,要設立舉報電話,認真開展行風評議,讓胡作非為者無立足之地。

(二)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經濟糾紛、合同糾紛,以及侵害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行為要重點關注,為其生存發展保駕護航。

(三)落實優惠政策。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將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

(四)籌建非公有制企業擔保機構。按市場運作的方式,以行會、商會、銀行、保險、財務公司為主體,籌建信用擔保機構,解決非公有制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標籤: 調查報告 創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08ooy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