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農業調查報告4篇

農業調查報告4篇

本文目錄2017年農業調查報告關於取消農業税後鄉鎮工作現狀的調查報告關於訂單農業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縣農業產業化工作調查報告範文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進農業規模經營,促進農業農村產業化進程的主要力量。作為一個山區農業小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如何,在發展中還存在哪些問題,以及如何加快促進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近日對有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整理報告如下:

農業調查報告4篇

一、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基本特點

近年來,我縣高度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作,加大了對產業大户、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的扶持力度,全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速,呈現出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數量增長快。今年新增農民合作社20家,全縣達到157家,比上年增長14.5%,同比增4個百分點,其中省級示範社12家,今年新增7家,同比增長快1倍,全縣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203個,目前已有30個家庭農場在工商部門進行了登記註冊。

二是經營方式活。一是土地流轉形式活:今年全縣已流轉耕地面積20190畝(其中:轉包3960畝,轉讓745畝,互換1038和出租10941畝,其他3506面),佔承包面積的20%左右。二是業主資本組織形式多樣:有合夥、股份合作、股份制、獨資等;三是從事經營領域廣: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休閒農業等。目前已呈現了由傳統產業向新型產業拓展,由農業生產向農業企業轉變,由各自為陣向聯合戰線推進的可喜態勢。

三是輻射效應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代表最先進的農業生產力,在信息、技術、投入和市場開拓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其經營收益是傳統生產的二倍、三倍甚至十倍。據調查,新型農業主體經營土地一般畝用工40個左右,每個工日40-60元。農民通過給業主打工,不僅獲得了務工收入,而且學到了致富本領。

二、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經營主體參與者素質有待提高。一是業主素質參差不齊:部分業主思想素質較差,管理水平較低。有的存在“等、靠、要”思想,為項目應付檢查,為享受優惠政策成立的;二是農民對新型農業認知較低:如農民加入專業合作社的意願不強,小農意識仍很嚴重,風險意識弱,社員議事意見難以統一。據不完全調查,我縣新型農業經營者中有近八成的年齡在40歲以上,超過1/3的經營者年齡在50歲以上。一旦他們從農業產業中退出,將轉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發展。

(二)管理體制建設不規範。就全縣154家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而言,仍有少部份是鬆散形的,沒有內設組織機構,管理混亂,制度不健全,運作上很少整體參與,甚至沒有搞過運作活動,規範化運作差。由於制度的缺失,合作社資金(包括股金)管理上民主度不夠,資金運行不透明,利潤分配不合理現象依舊存在於少數合作社中,極大影響了農民對加入新型農業經營的積極性。

(三)政策落實效率不高。近些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不少強農惠農政策,對農業穩定發展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成長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支農政策之間缺乏整合性和銜接性,讓本來就少的扶持資金更難取到扶持作用。同時,不少支農政策從政府下達到農民獲得,經過的中間層次和環節過多,導致政策執行中的尋租現象,政策實施成本較高,具有明顯的時滯性,政策效率不高。

三、推進我縣新型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圍繞現代農業建設,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逐步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專業大户、家庭農場為骨幹,以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為紐帶,以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保障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為加快推進我縣新型農業體系建設,建議:

一是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高素質的農民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基礎。研究制定職業農民的認定標準,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從所從事的農業行業領域、農業勞動時間、生產經營規模、素質能力等方面進行探索認定,並作為培育和扶持的依據。拓寬培養渠道,開展多形式、經常性的職業教育培訓,完善農業職業培訓體系和綠色證書制度,健全農業技能持證上崗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擴大陽光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規模,廣泛開展種糧大户、養殖大户、家庭農場經營者和合作社帶頭人等培訓。吸引和支持高素質人才務農創業。

二是大力發展專業大户和家庭農場。按照“生產有規模、產品有標牌、經營有場地、設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探索不同生產領域專業大户、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健全家庭農場註冊登記制度。加大扶持力度,對認定的專業大户和家庭農場,新增農業補貼重點向其傾斜。實行以獎代補,對達到一定規模的專業大户、家庭農場予以獎勵。通過建立土地流轉專項資金等方式,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户、家庭農場流轉。加強對專業大户、家庭農場的指導和服務,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三是加快發展農民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鼓勵農民興辦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社,擴大農村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農技推廣等涉農項目由合作社承擔的規模。深入推進示範社建設行動,促進合作社規範化建設。建立示範社評定機制,分級發佈示範社名錄,把示範社作為政策扶持重點。完善合作社税收優惠政策,規範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創新適合合作社生產經營特點的保險產品和服務。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庫和培訓基地,着力打造合作社領軍人才隊伍和輔導員隊伍。

四是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健全利益聯結機制,促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深入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促進龍頭企業集羣發展和縣域經濟發展。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户、合作社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採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實現龍頭企業與農民及合作社共舞共進共贏。

五是加快培育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從市場準入、税費減免、資金支持、人才引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運作市場化,使農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鼓勵和支持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參與良種示範、農機作業、抗旱排澇、沼氣維護、統防統治、產品營銷等服務。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示範縣創建工作,積極探索“專業化服務公司+合作社+專業大户”、“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化服務隊+農户”等多種服務模式,及時總結推廣。

關於取消農業税後鄉鎮工作現狀的調查報告2017年農業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關於取消農業税後鄉鎮工作現狀的調查報告

今年來,全國部分省市取消了農業税,使鄉鎮幹部從比較壓頭的税費任務中解脱出來,但是,取消農業税後鄉鎮幹部“幹什麼,如何幹”的問題也隨之凸現出來。針對這種情況,近段,我們組織專人對我縣20個鄉鎮工作現狀進行了認真調查,發現大多數鄉鎮能順應税費改革的形勢,積極探索鄉鎮工作運行的新模式,創造了一些好的作法,但同時也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工作思路逐步轉向,但在抓落實、見成效上有差距。取消農業税前,許多鄉鎮把税費徵繳作為第一位的工作來抓,無論是幹部力量的擺佈,還是工作經費的安排,都把税費徵繳擺在最為突出的位置。取消農業税後,大部分鄉鎮能適應形勢,果斷地把工作重心調整到發展經濟上來,提出集中主攻產業發展、招商引資、城鎮開發的工作思路。但從目前具體實施來看,一部分鄉鎮雖然提出了較好的工作思路,但在如何組織實施,如何抓落實等方面還在徘徊觀望,一下子難以適應工作思路的轉變。

二、運行機制正在轉變,但在促平衡、促發展上有差距。取消農業税前,大多數鄉鎮實行“管線聯村”的運作機制,將鄉鎮所有幹部劃分到各個村,村級各項工作都由駐村幹部去落實。每名班子成員還聯繫分管1—3線。税費改革後,特別是今年,大多數鄉鎮打破了這種傳統的運作模式。從我們調查的20個鄉鎮來看,有13個鄉鎮將幹部分成了產業發展組(抓結構調整)、招商引資組、綜合事務組(抓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安全生產、農村黨建等)3個組,有5個鄉鎮將幹部分成了城鎮開發組、招商引資組、產業發展組、綜合事務組4個組,還有2個特色產業比較明顯的鄉鎮將幹部分成了煙葉產業組、苗木花卉組、綜合事務組。運行機制經過調整之後,很明顯地突出了改革發展主題。但從運作效果來看,產業發展、綜合事業、城鎮開發3個組因以往有一定的工作基礎,運作比較好,但分到招商引資組的幹部,由於有的認為招商引資不確定因素多,勞神費力後不一定見成效,乾脆不爭不跑,因此,招商引資這塊工作顯得滯後,從而影響整個鄉鎮工作的平衡推進。

三、改革分流順勢推進,但在聚能人、優結構上有差距。隨着税費改革的推進,鄉鎮機構改革、人員分流也順勢而進。領導職數減少了,幹部人數精簡了,但仍然存在部分鄉鎮幹部年齡結構老化、能力水平不高等問題,從調查的20個鄉鎮來看,XX年底,機關幹部在冊人數530人,其中30歲以下的45人,31-45歲的275人,46-50歲的140人,50歲以上的70人。可以看出,部分鄉鎮幹部年齡確實偏大。從工作水平上講,相當一部分幹部屬於那種只會“管線聯村”的“萬金油”式的幹部,思想比較封閉,競爭意識、開拓意識不強,經濟工作能力差,服務本領缺乏,難以幫助農民解決致富本領不高、信息不靈、產品銷路不暢等問題。

四、幹部管理繼續加強,但在改作風、樹形象上有差距。隨着農村各項改革,特別是税費改革的不斷推進,各級各部門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採取加強教育培訓、嚴格責任考核、開展主題實踐活動等相應的措施,切實加強對鄉鎮幹部的管理。但從目前來看,部分鄉鎮幹部責任心、事業心不強,認為取消農業税後,最壓頭的“擔子”沒有了,可以輕鬆了,上班時看看報,象徵性地在機關轉一轉,到村組跑一跑,工作浮於表面。特別是還有少數鄉鎮幹部參與請吃請喝請玩,損壞了幹部的形象,羣眾反映差。

五、財税徵繳壓力驟減,但在保運轉、減赤上有差距。取消農業税後,曾經是“鐵板一塊”的財税壓力驟然沒有了,在讓鄉鎮幹部鬆了一口氣的同時,內心裏又開始擔憂工作經費從哪裏來。從我們調查的情況來看,20個鄉鎮都不同程度地負債,少則幾十萬,多的上千萬元。只要鄉鎮工作在運轉,那麼就要經費投入,小到電話費、電費等辦公經費,大到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化配套體系建設等方面經費的投入,儘管各級各部門對鄉鎮也加大了投入,但因鄉鎮工作頭緒多,經費來源相對不足,以後工作運轉特別消赤減債的錢從哪裏來,90%以上的幹部都比較擔憂。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認為,必須要順應取消農業税後鄉鎮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抓住發展的新機遇,採取積極有效的新措施,乘勢而上,開創鄉鎮工作新局面。

一、對鄉鎮幹部的職責定位要有新突破。取消農業税後,鄉鎮幹部的工作職責就是要一心一意謀發展,具體落實“三抓”。一是抓產業結構調整。要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建設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的主導工程來抓,在措施落實上要注意做到“兩個轉變”,即調整產業佈局要由均衡分佈向突出重點轉變,靠農村經濟大户帶動促發展;指導農業生產要由管種管收向品牌培育、規模經營轉變,靠優化品牌和做大規模促增收。二是要抓農業服務體系建設。要以經濟大户為依託,大力培育各類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提供全程服務,包括信息、技術和銷售服務及基礎設施建設等。三是要抓招商引資。要把招商引資作為尋找發展出路、加快消赤減債的根本舉措來抓,要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地理優勢、交通優勢、人文優勢,千方百計爭項目、爭資金、爭技術、爭人才,搞活農副產品深加工,大力發展工業經濟,堅定不移地走強農興工之路。

二、對鄉鎮工作的運行機制要有新調整。農業税取消後,鄉鎮幹部要徹底從以往的“催糧要款”任務觀念中走出來,圍繞發展要務創新工作運行機制,要由包線、包片、包村逐步轉變到包產業、包行業、包項目上來,要敢於打破常規,果斷調整,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抓發展。如有些鄉鎮把工作力量分成產業發展、招商引資、城鎮開發、綜合事務幾塊,讓一些思想觀念較新、開拓意識較強、經濟工作本領較高的鄉鎮幹部從事產業發展、招商引資,就不啻為一個好的運行機制。因此,各鄉鎮要立足鄉情,根據自身特點創新工作機制。

三、對鄉鎮幹部的教育培訓要有新舉措。取消農業税後,鄉鎮幹部的主要職責就是抓發展,因此,在要求鄉鎮幹部有較強的政治理論素質的同時,必須要有較紮實的經濟工作本領。要按照分級負責、分層培訓的原則,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在摸清鄉鎮幹部文化科技水平的基礎上,採取聘用專家上輔導課、開展遠程教育、創建科技示範基地、舉辦“學用科技大比武”活動、外派學習考察、實踐鍛鍊等形式,對鄉鎮幹部加強農村實用技術、企業經營管

理、投資融資、財政金融等方面的教育培訓,增強駕馭市場經濟的本領。

四、對鄉鎮幹部的考核管理要有新辦法。要樹立以政績論英雄的考核理念,建立健全考核管理體系。鄉鎮對幹部下達考核指標時,要根據幹部個人長處,在實行“因事擇人”的基礎上,科學量化考核內容,合理地配置工作責任金,既要考慮到工作的原有基礎,又要考慮到工作的難易程度,讓幹部感到既有壓力,更有動力。同時,堅持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自我考核與上級考核、黨組織考核與羣眾評議相結合的辦法,定期不定期地對鄉鎮幹部所承擔的各項工作進行全面考核。考核結果作為鄉鎮幹部工資福利、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儘可能地拉大獎勵和處罰的差距,特別是對於連續三年處於考核最末位的,組織上要進行談話誡免,並調整崗位。

[1]

關於訂單農業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2017年農業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假期期間我們專業集體搞了一次關於訂單農業調查的實踐活動,假期間我主要針對上海市的訂單農業發展狀況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和調查,以下就是我所調查的關於上海市訂單農業的一些總體狀態。

訂單農業作為一種市場導向型的生產經營模式,對於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促進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將發揮積極作用,上海市訂單農業雖處於不發達階段,但發展較快,效果 明顯,前景看好,且已經在閔行,浦東以南,寶山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並有覆蓋全市農業地帶的趨勢。

一、上海市訂單農業的發展特點與基本形式

“訂單農業”,也稱“契約農業”或者“合同農業”,是指供需雙方農户與客户即農產品購買者根據收益測算簽訂購銷合同,農民按照合同要求進行生產,實行以銷定產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上海市訂單農業起步較早,但那時僅侷限在牛奶等少數幾個品種。近年來隨着市場農業的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突起、農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今年滬委1號文件的落實和糧食市場化改革的推行,為訂單農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加寬鬆的環境,加快了訂單農業的發展。目前,全市已有86家“龍頭企業” 31家糧食收儲公司開展訂單生產,參加的農户已達133950户,品種40多個,總金額20.66億元。上海市訂單農業發展呈現以下特點與趨勢。

1.從牛奶到糧食,訂單農業覆蓋的品種不斷拓展。由於牛奶產業的特殊性,長期以來都以訂單的形式組織生產,只不過由過去的國有企業獨家訂購加工,轉變為國有股份、私營企業競相訂購加工。目前全市有規模的乳品加工企業有9家,聯繫農户850户,奶牛7429頭,年牛奶收購量39425噸,產值達6508萬元。近幾年來,其它農產品的訂單也逐步發展起來,主要品種有生豬、獺兔、肉兔、、雞、鴨等多種畜禽品種,玉米、蔬菜、茶葉、柑桔、獼猴桃、藥材、蠶豆、香菇、大葱等幾十種農作物品種及部分高值水產品。今年上海市抓住糧食產銷市場化改革的機遇,率先將“合同定購”轉為“合同訂購”,推動了訂單糧食的發展。全市落實糧食訂單91118份,農户83995户,總計18506萬斤其中早稻13924萬斤,晚稻4852萬斤。

2.從傳統產品到優新品種,訂單農業的產品不斷創新。前幾年都是當地有什麼,就收購什麼,銷售什麼。訂單農業主要侷限在當地土特產。去年以來,該市龍頭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引進了一批新品種,在農業局的大力支持下發展新產品生產基地,取得了初步成效。又如當今綠色食品成為市場寵兒,龍頭企業便發展綠色食品。

3.從國有加工企業到農民合作社,訂單農業的發單主體不斷增加。過去該市訂單農業的主體侷限在國有加工企業,現在形成了政府部門、加工企業、營銷公司、購銷大户、合作社等不同成分多種主體共同參與的局面。加工企業是訂單農業的主要力量,銷售公司是訂單農業的重要成份,農副產品購銷大户是訂單農業的後起之秀。政府部門是特殊的主體,如糧食部門為了完成糧食收儲任務,委託糧食收儲公司與農户簽訂糧食生產合同。農業合作社是訂單農業的新興組織。還有一種中間主體,龍頭企業與中間主體如農產品販銷大户或經紀人簽訂購銷合同,販銷大户或經紀人再與農户簽訂生產合同,這種合同履行率非常高,這是一項值得重視的形式。

4.從當地到全國,再到國外,訂單農業涵蓋的範圍不斷擴大。為了彌補該市資源不足,訂單農業不再侷限在本市,已向全省全國甚至國外發展,並且勢頭強勁。如虹豐集團在黑龍江等建立了20萬畝優質米基地。上海兔業有限公司把長毛兔訂單發到山東及西部各省,僅遼西地區朝陽縣長毛兔已發展到10萬隻。外企保鮮蔬菜的生產加工企業已成為上海市農業出口創匯的領跑者,年出口額達11億美元,並且很好地解決了當地的失業問題,為社會安定也做出了突出貢獻。

5.從產品買賣到跟蹤服務,訂單農業的內涵不斷豐富。現在的“訂單”不是孤立的產品買賣合同,而是一種特殊的資源配置方式;訂單農業的主體之間,也不是一般的賣買關係,而是一種特殊的利益關係。龍頭企業不僅重視結果,而且非常重視過程,竭力為訂單農業提供全程服務。一是資金支持。為進行某種資源、產品、品牌、技術開發,企業給農户墊付資金,先付後還。二是物資支持。主要是低價供應或者是賒銷生產資料,這在訂單農業中比較普遍。三是技術支持。企業為了確保產量和質量,落實了基地建設負責人,並聘請了農業技術專家進行技術輔導。

訂單農業體現了以商品合同為紐帶的利益分配機制。綜合全市的情況,主要形式有四種:

(1)保證價合同。一般按“成本+一定利潤”或近幾年市場平均價格,確定合同保證價。這種形式比較穩定,農户可以獲得穩定收益,而龍頭企業則要承擔產品市場風險。

(2)保護價合同。龍頭企業與農户按一定的標準核定保護價最低基準價格,合同約定當市場價高於保護價時,按市場價收購;當市場價低於保護價時,按保護價收購。這種形式對農民利益的保護程度很強,但龍頭企業承擔的風險較大。

(3)二次分配合同。在合作經濟或聯合企業中先以合同收購價有的為成本價,與提供初級產品的農户進行第一次結算,待銷售或加工銷售後,再將所獲利潤分成,按照出售產品數量返還給簽約農户。二次分配的意義在於使農工商形成經濟利益共同體,使農民分享加工和流通環節產生的利潤。

(4)市場價合同。合同只規定農民供貨的數量和質量標準,收購價執行當時市場價格。這種合同,市場風險主要由農民承擔,企業風險較小。

二.訂單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訂單農業的發展使我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了新轉變,但在實踐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訂單合同的簽訂、運作、監管尚不規範。從訂單文本看,規範性合同少,意向性協議多 ,存在着內容不全面,格式不規範,標準不具體,責權不明確等問題,可操作性不強,有的 甚至是口頭協議而無書面合同,給合同履行帶來難度。從訂單運作看,有的是企業與鄉鎮政 府簽訂協議;有的是通過政府撮合,農民與企業簽訂協議;有的是重複簽訂,“一女嫁二郎 ”。從訂單監管看,缺乏明確的監管機構和仲裁機構,違約行為得不到迅速公正的處理。主 要原因是訂單農業剛剛起步,訂單經驗和技術不足,需要一段時間摸索;企業特別是農户都 有一種包贏不輸的思想,不願意把合同條款定細,以便在違約時免去責任。

(二).是訂單雙方的法律意識不強。從農户一方看,主要在訂單合同簽訂以後,當農產品市場形 勢趨好,其價格走勢明顯高於訂單時,一些農户為追求眼前利益,常棄訂單于不顧,把農產 品私下賣給其他客商或自行銷售;從客户一方來看,約定的農產品市場滯銷,價格走低,就 一走了之,把損失加到了農民的頭上。出現違約是雙方法律意識淡薄,沒有認識履約的嚴肅 性,只看重眼前利益,缺乏長遠合作的打算。有的訂單雖然通過政府、農業部門與農户簽訂 的,但一旦一方違約,後續工作難以處理。

(三).是利益機制沒有真正形成。據調查,3/4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在發展訂單位農業過程中,還 是單純的買賣關係,保護收購和實行“二次追利”的不普遍,企業和農户還沒有形成利益共 享,風險共擔的機制,訂單顯得比較鬆散。另外大多數訂單位是短期訂單,一年一訂或一季 一訂,質量、品質價格等變動較大,使農户在生產上無所適從,容易導致農業結構的多變和 反覆,不利於形成區域化的農業生產格局。

( 四).是缺乏相應的發展環境和條件,訂單農業數量偏少。我縣訂單農業起步遲,政府、部門、 農户對訂單的認識不夠,宣傳和培育力度不夠。同時我縣農業的生產規模偏小,規模化、基 地化程度不高,制約了訂單農業的發展。

三、發展訂單農業的對策

發展訂單農業,對於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解決當前農產品“賣難”等突出問題,具有 積極的推動作用。針對上述訂單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着重要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要注重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發展符合市場需要的優質農產品是農户獲得訂單的前提 條件,質量是訂單農業發展的生命,數量是訂單農業的基礎。所以發展訂單農業始終注重提 高農產品質量和數量,要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來調整耕作制度和優化品種結構,要因 地制宜,調整農業生產區域佈局。大力發展名特優新品種。在發展訂單農業中緊緊依靠科技 提高農產品質量,通過加強種子工程建設,加快名特優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運用先進實用 技術,從各個環節保證農產品的品質;通過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不斷增強農民 的質量意識。高的科技含量和一定的規模產量,使農户多贏得訂單。

(二).要始終注重培育名牌,不斷開拓市場。牌子響,市場旺。在發展訂單農業時,政府和部門 要根據本地優勢,把實施名牌戰略作為效益農業增效的重點來抓。首先要確定品牌。目前着 重抓“兩早”。一個是烏牛早名茶。以其“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優勢,吸引着各地茶商 ,成為眾茶商的搶手貨,並多次獲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獎,市優質農產品金獎和市農業名牌產 品。其次要通過參加國家、省、市舉 辦的農產品博覽會、展示會以及優質農產品評比等活動,不斷提高其產品的知名度,促進了 市場的開拓。並要對外舉辦名優產品展示會、新聞發佈會等形式,大力宣傳當地產品,通過 網上宣傳、在大中城市設立辦事處等形式,通過名牌擴張來加快發展效益農業。

(三).要依法維護訂單的嚴肅性。訂單能否有效履行,是發展訂單農業的關鍵環節。只有訂單籤 約雙方形成了責權利統一的制約機制,訂單才能有效履行。在發展訂單農業中,一方面把訂 單農業納入法制化管理,維護訂單的嚴肅性,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建立各種互惠互利、相互 制約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相對穩定的農產品購銷關係,為訂單的有效履行創造條件。同時 還要運用政策法規規範訂單農業,搞好引導、協調和監督工作,不斷完善訂單的簽訂和管理 辦法,為當事人提供政策法規諮詢、合同糾紛處理等服務,切實保護當事人利益,防止毀約 事件的發生。

(四).要大力培育發展中介服務組織和經紀人隊伍。中介服務組織和經紀人是訂單農業的直接參 與者 和推動者,在農產品流通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各級政府和部門要根據本地的資源優勢和農業 發展特點,積極引導農户通過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創辦經濟實體,連接生產、加工和銷售 。按照“自主經營、自願聯合”的原則,組織互助合作的聯合組織,成立行業協會、經濟 專 業合作社,發揮他們在發展訂單農業、促進農產品銷售、提供生產服務中的作用,為農户提 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圍繞當地的主導產品,組織農户在搞好生 產的同時,經過加工、自行銷售,減少農業內部利益的流失,增加農民收入。要進一步壯大 農產品經紀人隊伍,鼓勵、組織更多的農民進入流通領域,專門參與產品的販銷,緩解農產 品賣難的問題,推動訂單農業的發展,同時加強對經紀人素質的培養,採取多種形式培訓, 提高營銷水平,增強文明經商,守法經營的意識,帶動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經營水 平和經濟效益。

(五).要建立保障機制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1.是建立各種風險基金,如生豬生產調節基金和實 行農業保險,確保農業生產穩定,緩解自然與市場兩大風險。2.是繼續加強對農業龍頭的支 持和培育,尤其要大力發展加工企業和培育購銷大户。在資金、信息、技術、服務等方面組 予支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為發展效益農業多做實事。3.是組建農業貸款擔保公司,縣財 政注入一定的啟動資金,有關農業企業認購一定比例的股份,按股份制運作,解決農業龍頭 企業貸款難問題。4.是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引導作用,為訂單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條 件。如協調農户與企業之間的關係,規範雙方的經濟行為;建立健全信息服務網絡,利用農 業信息網、招商引資等,積極幫助農户瞭解市場,開拓市場;與廠商、客户建立廣泛的聯繫 ,為農户獲得訂單牽線搭橋等,促進了訂單農業健康快速發展。

隨着上海市市場經濟的完善與發展與市委政策資金的支持,上海市的農業將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模範,帶領中國農業走出低谷,走向世界。

縣農業產業化工作調查報告範文2017年農業調查報告(4) | 返回目錄

縣委、政府: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在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在經濟利益上依據平均利潤率的產業化組織原則實施產加銷一體化,形成生產和流通利益共同體,把農户和市場聯繫在一起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為了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增收提供參考依據,產業化辦公室對全縣第一季度農業產業化發展、經營情況及其它基本情況進行了一次專項調查,以進一步探索我縣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措施和途徑。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根據全縣23個鄉(鎮)摸底調查,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呈上升趨勢,已實現總產值4711.15萬元。其中:

1、種植業產業化情況:

(1)優質茶園建設:完成xx畝優質茶園建設項目,已通過驗收,目前正在設計今年1000畝優質茶園建設項目的實施方案。

(2)栽桑養蠶:完成了5000畝老桑園管護工作、1160畝新桑園的嫁接工作,已備齊了1500張養殖春蠶所需的物質和蠶種。

(3)訂單農業:全縣訂單農業發展勢頭良好,目前全縣已實施訂單種植面積6800畝。主要訂單品種有食用玉米、魔芋、芋頭、辣椒等,涉及全縣5個鄉9個村866户農户。

(4)無公害產品:①山藥:全縣已完成800餘畝山藥的育苗和整地,主要集中在老場鄉。②茶葉:全縣已完成15000畝茶葉的春季管護,並採春茶15000公斤,產值約60萬元。③西瓜:已完成3000畝西瓜的種植技術培訓和生產資料及種子的準備工作。④油菜:全縣45000畝油菜長勢良好,防病治蟲工作已落實完畢。

2、畜牧業產業情況:

(1)畜牧業龍頭企業1---3月份情況:

①二郎山牧業:發展養羊聯產户25户,每户5只;羊場產純種波爾羊102只,產值102萬元。②四川隆生(天全)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發展二郎山山地雞1.5萬隻;發展養雞大户8户(平均每户一次飼養1000只以上)。③帝豪羊業:已向全縣農户簽定養羊1000只的合同,現已發放170只。

(2)養豬情況:①全縣豬存欄77829頭,銷售33091頭,產值3102.3萬元。②仁義鄉成立了生豬專業合作社,始陽鎮成立了養豬協會,運作都比較規範、正常。全縣新發展養豬大户100户,有效帶動全縣養豬業發展。

(3)養羊情況:全縣羊存欄116437只,銷售34717只,產值79.85萬元。

(4)禽類:全縣禽類存欄75.4萬餘隻,出欄30萬隻,產值860萬元;禽蛋產量280噸,產值240萬元。

(5)新發展人工種草面積5000畝,使全縣人工草場達6.38萬畝。

3、林竹業產業情況:

(1)1---3月份,天全縣林業局對全縣竹資源作了詳細調查,並組織編寫了《天全縣竹資源現狀及開發利用前景》,為我縣竹產業開發提供了可行的依據。天全縣現有竹資源總面積36.8萬畝,成竹面積9.7萬畝,天然竹林面積2萬畝。從1996年以來新發展竹子面積28.3萬畝。

(2)今年1---3月份全縣竹材產量3000多噸,產值近100萬元;森林蔬菜800噸,產值40萬元。

(3)大渡河造林局天全分公司今年1---3月份對20多萬畝楠竹基地進行檢查補栽、管護等工作,正在組建股份制聯合林場,已經擬出了竹資源管理辦法。

4、加工營銷產業情況:

(1)龍頭企業:

①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有限公司:完成了綜合樓、機修車間、庫房、門衞挖基和主體工作,完成了兩個綠色食品申報材料編寫,完成了今年原料收購、生產品種、生產量的計劃,銷售紅油鮮筍5噸、清水筍2噸、墨西哥泡椒2噸,實現銷售收入10萬元,收購野生蕨菜20噸。

②天全縣天蜀森林蔬菜食品廠:已收購蕨菜50噸、青菜20噸、山蘆20噸;銷售山蘆30噸、紅油鮮筍20噸、蕨菜和薇菜20噸,實現銷售收入30萬元。

③天全蜜園蜂業有限責任公司:銷售蜂蜜4.5噸,銷售額15萬元,帶動養蜂大户12户。

④茶葉加工企業5個,其中1---3月份邊茶葉產量6000擔,銷售xx擔、銷售額23萬元;全縣春茶產量15噸,外銷鮮葉9噸、產值36萬元,縣內加工6噸鮮葉、成品1.5噸,已銷售0.5噸、銷售額13萬元。

5、今年一季度綠色食品產業開發情況:

(1)加強與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食品責任有限公司的聯繫和服務,完成了兩個綠色食品商標的年檢和技術整改工作,新廠已完成了綜合樓、機修車間、庫房、門衞等工程。

(2)完成了1000畝辣椒基地的建立、育種、技術培訓。

(3)兩家森林蔬菜加工企業擬出了今年的收購和產品加工計劃。

(4)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結合我縣實際編寫出了天全縣綠色食品發展規劃初稿,提出了我縣綠色食品開發的思路和目標任務。

(5)完成了兩個綠色食品申報材料的編寫和填報。

6、協會和基地:

隨着產業的形成、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的迅猛發展,截止目前,有各類協會33個(種植業協會16個、畜牧業協會16個、加工協會1個),多數運作正常;產業基地52個(優質瓜果蔬菜基地7個、蠶桑基地7個、茶葉基地6個、畜禽基地11個、林竹基地21個)。

(二)全縣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農業大户調查情況:

全縣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農業大户有251户,人口1138人(男606、女532人)。按收入情況分:年收入在5萬元—10萬元的有221户,年收入在10萬元--20萬元以上的有24户,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的有6户。按主要收入來源分:種植業7户,養殖業25户,加工營銷業38户,開採業23户,運輸業99户,其它59户。

(三)全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構成情況:

年:全縣農村居民123881人,純收入30289.58萬元,人均純收入2445.05元。其中:種植業收入佔24%,養殖業收入佔25%,林竹業收入佔3%,勞務開發收入佔10%,加工營銷業收入佔5%,礦山開採業收入佔16%,運輸業收入佔10%,其它收入佔7%。

年1季度:全縣農村居民119775人,純收入6385.24萬元,人均純收入50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佔12%,養殖業收入佔38%,林竹業收入佔3%,勞務開發收入佔16%,加工營銷業收入佔5%,礦山開採業收入佔12%,運輸業收入佔7%,其它收入佔7%。

(四)全縣土地和草資源情況:

據調查,全縣有耕地102357.3畝,其中:耕田55276.6畝,旱地32357.5畝,自留地13235.2畝,開荒地1488畝;撂荒地102畝。草資源:天然草場14726.5畝,人工草場13986畝,青貯2955噸。

二、存在的問題:

1.整體上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認識不夠,未能深入理解其含意。農民素質相對較低,市場經濟意識淡薄,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風險意識。

2.工作發展不平衡,個別鄉鎮對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目標不明確,措施不力,對於農業產業化工作似乎只是應付了事。

3.產業佈局不夠合理,沒有完全做到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產業基地建設分散,除林竹產業外,其它產業規模不大,形不成商品優勢,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4.中介組織和行業協會帶農户、連市場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運作不夠規範。

5.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孝帶動農户和基地的作用還不明顯,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

6.缺乏科學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利益機制不健全,農業產業化一體化的經營層次不高,企業與農户就會經受雙重風險。在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企業與農户與基地的利益連接,大多數還停留在鬆散的結合上,企業與農户之間沒有法律約束力,企業按市場價收購農户的產品,不與農户承擔風險,農户也沒有參與意願和合作要求,在賣方市場條件下一旦市場風吹草動,企業與農户將會雙雙受損。

三、建議和對策: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項牽涉面廣、政策性強、浩繁複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只是一般的市場行為和企業行為,必須要有黨和政府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針對目前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突出問題,我們提出如下建議供領導參考:

1.正確認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本質和含義,確定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思路。農業產業化的含義就是以市場為導向,在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在經濟利益上依據平均利潤率的產業化組織原則實施產加銷一體化,形成生產和流通利益共同體,把農户和市場聯繫在一起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思路: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規模開發和基地建設為重點,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龍頭,以“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農村專合組織、協會)+農户”為基本組織形式,優化配置各種生產要素,實行科學地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系列化加工、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使農業和農村經濟最終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產業化經營軌道,推進農業和農村產業化進程,最終實現全縣經濟快速發展。

2.建立健全以黨、政一把手直接負責的農業產業化目標管理責任制。圍繞全縣農業產業化的總體目標,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實際,調整和完善農業產業化的實施方案,將目標任務落實到各個鄉鎮。縣、鄉鎮黨、政領導每年必須親自抓一個產業或一片基地的建設,真抓實幹,連續抓幾年,抓出成效。這一條可以作為鄉鎮年終考核指標的一項內容。

3.採取多種方式培訓農民,努力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根據縣上提出的“八個一”工作要求,每個鄉都必須至少落實其中的“一鄉一校”,建立起培訓農民的教育基地,提高農民的科學種植、養殖技術和市場風險意識以及市場誠信意識。

4.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培育主導產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讓市場需求説了算,我們要到市場上去選產品,要總結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堅持在推進農業產業化中,首先搞好市場調查、選好產品。具體講,茶葉產業化、林竹產業化、畜禽產業化等怎麼搞,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結合市場需求決定。商品的價格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要充分估計市場供求的變化。總之,不能用今天的價格去論證項目投產後的經濟效益,要動態觀察市場走向。

5.大力發展規範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在不觸動農民的土地承包權、財產所有權的前提下,按“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建立起來的新型合作經濟形式。它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重要鏈條。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有利於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降低和化解市場風險;有利於推廣和應用科學技術,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用利於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保護和增加農民的利益。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專業協會)是連接龍頭企業和農户的重要紐帶,是形成“公司(龍頭企業)+基地+專合組織+農户”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的關鍵環節(公司+農户的模式弊端很多)。

6.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市場經濟的核心就是“利益”,沒有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市嘗企業與農户難以形成利益共同體,他們之間就會出現鬆散關係。處於產業化中間環節的企業與下聯農户之間難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關係,是一種自由的意向性的非緊密關係,是一種隨市場變化而變化的被動的關係,或者是一種非理性的契約關係,這樣經常使企業與農户的根本利益一致性與現實利益對立性發生矛盾,因為他們各自都有利益最大化的要求。當市場價格高於雙方預約價格時,農户就會想方設法把產品銷售給市場,企業收不到加工原材料,有可能不顧一切提高收購價格,市場出現產品供不應求的走勢,給政府造成一種假象,這時政府在引導農户發展生產上可能出現誤導。當市場價格低於雙方預約價格時,企業會找很多借口違約、毀約,不遺餘力地從市場收購,在農民向當地政府投訴時,也有可能採取象徵性、苛刻刁難手法,以最低保護價收購很少一點,來應付農民,敷衍政府,少數農户也會把產品挑到當地政府,要求政府收購。這些現象,導致政府要麼號召農民大力發展某種產業,要麼政府與農户之間矛盾激化,使企業、農户都受損失,導致產業失敗。

7.搞好基地建設,強化“規模效益”觀。基地建設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物質基礎,如何加強基地建設,可以用16個概括:“政府引導、利益驅動、品質優先、規模效益”。過去政府總是要求農民做什麼,不做什麼,這些都是市場的功能。政府只要提供良好的產業政策和優質服務以及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企業和農户會自發地有機結合。政府通過“以點帶面”的示範引導作用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使廣大農户看到可獲得的實際利益。通過優勢資源的轉移和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創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使大量的勞動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就沒有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8.對外加大宣傳力度。我縣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污染小,氣候條件也比較適宜生態農產品生產。現在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各種各樣的產品浩瀚如海,數也數不清,“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經過去,不作宣傳,就沒有人知道我們這樣一個山區小縣的兩個綠色食品、九個無公害產品。我們要千方百計利用各種宣傳煤體(包括網絡)推出“二郎山下的生態天全”這個品牌,依託這個品牌發展產業。

標籤: 調查報告 農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xz8m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