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數學結題報告(精選3篇)

數學結題報告(精選3篇)

數學結題報告 篇1

我校組織開展的“在國小數學中情境創設的有效性研究》課題是宜昌市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批准(課題立項批覆:宜教科規計[]2號)市級課題,該課題組於x年3月正式接到批准立項書。兩年多來,課題組依照總課題方案,在做到領導到位,人員落實,經費保證的前提下,認真組織開展研究活動,重點對在國小數學中如何運用教材情境和和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進行了研究,在國小數學情境運用和創設的有效性方面探索了一點可借鑑和推廣的經驗。課題組按期完成了實驗任務,現將實驗情況作如下彙報:

數學結題報告(精選3篇)

一、課題研究背景

1、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讓同學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國小數學新課程教學的重要理念。“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戰略,它有利於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籠統性和小同學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數學課程規範》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同學的生活實際,從同學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動身,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同學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和學好數學的願望。

2、是同學自身學習與發展的需要。創設教學情境,不只可以使同學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同學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的、籠統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因此,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數學教學活動發生和維持的基本依託;是同學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的起點和原動力;是提高同學學習數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3、是改變當前數學教學現狀與教師專業生長的需要。在當前國小數學教學中,情境教學已引起普遍重視。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同學的心靈,充沛調動同學的既有經驗,使之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但遺憾的是,當前數學課堂情境創設的“行為現狀”與“理念境界”的差異頗大。如教師教學情境的設置過於華麗,“情境”成了扮美課堂的亮點,課堂缺少數學思維含量;情境的設置過於牽強,有的數學教師為尋找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而絞盡腦汁,從而出現了一些情境設計牽強和會甚至影響同學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情境圖的運用缺少方法,新教材中出現了大量的情境圖,圖中所出示的數學信息往往是比較零亂的,缺少連貫性,怎樣讓同學組織這些較為零亂的數學信息,如何有效地使用這些情境圖,老師手足無措。可見,如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促進同學主動學習,是一個亟需探究的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措施:

1、領導重視,舉措得力。該課題組領導高度重視,宜昌市教研中心的羅善彪老師親自指導該課題研究活動,並多次聽取課題研究情況彙報;西陵區數學教研員梅紅英老師負責牽頭,親自主持該課題研究;學校校長、教學副校長也親自參與該課題研究活動。學校保證了該課題的研究經費,研究時間和實驗教師的到位,還積極承辦區域性該課題研究活動,在校內還建立了一些激勵機制,如:建立科研基金,重獎實驗取得成果的實驗教師;採用了一系列傾斜實驗教師的得力措施,如減輕一些實驗教師的工作量,在外出學習、參與各級教研部門組織的教科研活動和在職務晉升、評先、加級等方面優先考慮等等。

2、加強學習,提升水平。課題成員靜心學習,品味書中的滋味,研究教育的內涵。注重擴大視野,博採眾長,延展知識,積“小流”以成“江海”,不時的厚積拓展課題成員的教育文化視野,增加了底藴。我們採取了靈活讀書形式,自學、集中輔導學、區教研員指導學相結合。學習中,課題成員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撰寫對新課程的理解和感悟,同時圍繞研究主題網上學習。學校還定期聘請學者、專家來校講座,介紹教改動態,以開闊教師視野,拓展知識面,為課題研究獲得了良好的理論支撐。建立了互動式反思沙龍對話。每一個課題成員帶着感悟、困惑和疑問,作為研究者來參與沙龍。在這裏能夠自由地進行交流與思維碰撞,在交流碰撞中發現更深刻更精彩的見解,從而建立更高層次的共識,推動課題研究。課堂實踐注重:

①課前集體備課——挖掘教材的內涵。備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備同學——考慮如何從同學的學動身,教給學習方法;備教師自身,考慮對相關知識的擁有量。

②課中和諧教學——展示天地課堂。課堂實踐中,課題成員充沛認識到:只有課堂實踐注重“把整個世界當作課程”,即關注兒童,關注兒童的經驗、興趣喜好,把課程內容和生活結合起來,就能體驗課堂的豐富多彩,體現葉瀾提出來的“煥發課堂的生命活力”。

③教學反思教學——直面課堂中的缺乏。每一次教學實踐後,我們總是組織課題成員進行反思評價,先組員交流反思評價,再請有經驗的專家和領導做總結評價。有“同課異構”案例反思、課題重點問題研究反思。反思評價時,課題成員在肯定優點的同時,指出缺乏。許多中肯的意見在反思評價中不時傳出,促進了課題實踐的良性循環。

3、課題活動,豐富多彩。在三年多的課題試驗研究過程中,我們課題組5次作為市、區課題研究的現場會向全市、全區教育局領導和老師們觀摩。組織開展實驗教師有關課題優秀論文、教學設計競賽活動;組織開展了實驗教師情境運用和創設情境案例蒐集活動。組織同學開展了數學日記競賽、數學小報展示等學科活動。

三、研究效果分析: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是:通過對教材中教學情境的研究,在如何有效的應用主題圖和練習中的情境圖方面提供有實際操作價值的勝利經驗和具體做法。通過三年多的紮實研究,課題組在國小數學情境運用和創設方面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些收穫:

(一)正確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題情景圖

新教材出現的內容,形式新穎,與原來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點之一是設計了大量生動活潑的主題圖。這些主題圖色彩鮮豔,富有情趣,符合同學的年齡特點,能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吸引同學主動觀察,更為我們教師的優秀教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那麼,怎樣才幹合理的利用主題圖情境呢?有以下幾點戰略:

1.深入領會內涵,理解主題圖情境的意義,掌握教學目標

主題圖內容豐富,含義深刻,凝結了眾多編者對教育教學的認識、對數學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鑽研主題圖,切實掌握主題圖的含義是使用好主題圖的前提。“主題圖”教學要突出數學的特點,充沛挖掘“主題圖”中有利於三維目標實現的教學資源。只有在理解圖意的基礎上,才幹創設生動的主題情境,組織有效的主題活動,課堂才是有效的、精彩的。

如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規範數學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圖形的拼組”。乍一看,主題圖展示的是手工書上做風車的步驟,但結合單元教學,從數學的角度仔細推敲,不難發現,主題圖所展示的各個環節就是一個圖形變換的過程,即“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變換過程。理解了這個深意,我們的教學就這樣組織:課前讓同學在家裏做風車,並提出要求,即注意觀察自身在做風車過程中圖形有什麼變化;課堂上,同學邊描述,教師邊演示。描述時要引導同學從圖形變換的角度講解,例如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把一個角的兩條邊對摺成兩個三角形,並把多餘的長方形局部剪去,展開就變成了一個正方形。由於圓形的變化比較隱蔽,所以我們可以讓同學拿出自身課前所做的風車玩耍,引導同學觀察風車轉動的運動軌跡,進而總結各種圖形是可以互相變換的,這樣的教學才是符合主題深意的,在活動中學會觀察,學會考慮,掌握知識,才是真正達成了教學目標。我們只有深刻地理解並正確掌握了“主題圖”的意圖,才幹有效組織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充沛挖掘主題圖情境中藴含的數學問題,培養同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教材以主題圖的方式設計了與同學生活緊密相連、富有兒童情趣的主題情境,以激發同學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這些情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充沛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價值,為同學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然而,剛入學的小同學,他們的想法還很天真,他們關注的往往是他們感興趣的事物,而忽略場景中的數學信息。因此,教師在運用主題圖時一定注意掌握好圖中的數學價值。

如第二冊第18頁練習三的第11題是“老鷹捉小雞遊戲圖”,讓同學根據圖提供的條件和問題“12只小雞,我已捉住了5只,還有幾隻?”填算式進行計算。教學時我們是這樣進行的:先出示這幅圖,問“圖上的小朋友在玩什麼遊戲?”“你們玩過老鷹捉小雞的遊戲嗎?喜歡玩這樣的遊戲嗎?説説你們是怎麼玩的?”一聽到要説説自身喜歡玩的遊戲,小朋友們興趣可高了,他們爭先恐後地告訴我:“一個人當老鷹,一個人當雞媽媽,其餘的都當小雞。”“雞媽媽要維護好自身的小朋友小雞,不讓老鷹捉到。”“老鷹要想盡一切方法抓到小雞”……接着我告訴小朋友:“你們喜歡玩的這個遊戲中有好多的數學問題呢!瞧!書上的扮演老鷹的小朋友正在想一個數學問題呢,她在想什麼數學問題呢?”小朋友們積極地告訴我:“她在想‘12只小雞,我已捉住了5只,還有幾隻?’”“我們會解決她的問題,12-5=7。”然後我進一步啟發同學考慮:“假如你是扮演老鷹的小朋友,你能想到哪些數學問題?比一比誰想到的問題最多、最好!”

生1:“12只小雞,我假如捉住7只,還有幾隻?”

生2:“12只小雞,我假如捉住9只,還有幾隻?”

生3:“12只小雞,我假如捉住12只,還有幾隻?”

生4:“有12只小雞,1只雞媽媽、1只老鷹,一共有多少小朋友參與這個遊戲?”

生5:“一共有14個小朋友在玩老鷹捉小雞的遊戲,1個當雞媽媽,1個當老鷹,有幾個小朋友當小雞?

……

一幅圖中,同學提出了好幾個數學問題,列出了算式。假如沒有教材的開放性設計,假如教師不去充沛挖掘情境題中藴含的數學問題,假如沒有教師將新理念落實到每一節課,哪裏會有小朋友們如此之多的思維火花迸發?每一個小朋友都是一粒種子,給他陽光、雨露,就會發芽。

3.選擇恰當的時機出現,發明性的使用主題圖情境。

教材在主題圖的設計中,儘量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信息,為教學的多樣性,為教師發明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能。我們在教學中要仔細鑽研教材,對主題圖的出現時機需要再三斟酌,選擇最有利於教學的時機出現主題圖,使它發揮應有的效用。如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規範數學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百以內數的認識”。以“百羊圖”為例,王雅蓉老師做了如下教學:

師:(課件展示少於10的小花)這裏有幾朵花?你是怎樣數的?

生:這裏有8朵花,我是這樣數的1、2、3、……8。

師:你是1朵1朵數的。還可以怎麼數呢?

生:還可以兩朵兩朵地數。

師:課件展示幾十朵花,問現在你能很快數出一共有幾朵花嗎?怎麼數?

生:可以5朵5朵數。

生:還可以10朵10朵地數。

師:小朋友説得很好,在數量較少時我們可以一個一個,兩個兩個地數。數量較多時可以五個五個、十個十個地數,我們下面就十個十個地來數數這裏一共有幾朵花。

課件演示10個合成一堆,全班一起數出一共有76朵小花。

師:76裏面有幾個十,幾個一?

生:……

師:你們才100裏面會有幾個十呢?

生:100裏面會有10個十。

師:請大家翻開書,找到這羣羊,10只10只圈一圈,數出這裏共有幾隻羊?

生:(活動後彙報)一共有100只羊。

師:100裏面有幾個十?一起數一數。

(驗證100裏面有10個十。)

這樣的教學使主題圖不只僅是導課的“敲門磚”,而成為了既能讓同學聯繫圈十數數,又能讓同學在實際操作中直觀趕至100裏面有10個十,使主題圖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又如彭昱老師上“合理佈置時間”,由於小同學比較常見熟悉的沏茶這一生活現象作為教材入手,調整了教材內容,精心設計了先為客人沏茶再為客人吃烙餅的生活情境。當畫面上出現媽媽讓小明幫着給李阿姨沏茶這一數學信息時,沒有急於想去解決如何讓李阿姨儘快喝上茶,而是讓同學想想平時是怎麼做的?特意激活同學已有經驗,同學處於主動考慮積極動腦的最佳狀態,有效地促使同學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4.改變出現的方式,發揮主題圖情境的潛能,促進有效教學

(1)從靜態轉向動態。如一年級上冊P.72“連加連減”的主題圖展示的是一個小男孩在餵雞,原來有5只小雞在吃,來了2只,又來了1只,現在有幾隻?靜止的畫面利用多媒體變成動態的過程,同學就更能深入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習的興趣也會更濃。

(2)將主題圖分層展示。挖掘出主題圖中的隱含數學問題是數學學習的關鍵,基於同學的思維特點,假如將同學一下子置於非常複雜的情境中,會讓他們東拉一句西扯一句,無所適從。如聶道琴老師執教二年級下冊P2“解決問題”主題圖孕含了“看戲、蹺蹺板、丟沙包、買麪包”四個情景問題。教師按各個場景分批出示,引導同學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由於老師的合理佈置,主題圖依然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為同學的探索過程提供思維表象,激勵同學探究的熱情,促使同學生活經驗不時數學化。

數學結題報告 篇2

一、課題的實際背景和意義

1、是同學個性發展的需要。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每個人在後天都能得到充沛的發展。而現行教育評價體系存在的諸多弊端,已嚴重束縛了同學的個性發展,主要表示在:

①評價主體單一,我們過去對同學進行評價就是教師説了算,不允許同學説話,教師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同學假如就某些問題向教師説明會被認為是不老實,是錯上加錯。

②評價功能單一,過去我們對評價功能的理解僅限於甄別與選拔,較少從同學學習數學的實際情況動身。

③評價途徑單一,過去的評價是一張試卷定終身,把書面紙筆考試作為評價同學的惟一途徑。

④評價內容單一,過去的評價主要是書面考試,而書面考試的內容又是單一的知識與技能,缺乏對同學情感的關注,缺乏對同學數學知識形成過程的關注。

⑤評價方式單一,過去注重紙筆考試,過於注重定量評定.而忽視定性評定,久而久之,同學成了考試的機器,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被淹沒在浩瀚的題悔中,課程評價改革刻不容緩。

2、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新的《數學課程規範》對數學學習評價和時地提出了新的理念。

該理念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同學的學習歷程,激勵同學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同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示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協助同學認識自我,建立信心。”這種評價強調發展性評價,強調關注同學的學習過程,關注同學發展的獨特性和差別性,基於以上認識,我們在“以人為本,以促進同學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對國小數學學習評價的實施進行了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和預期目標

(一)改革原來的對“雙基”的評價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評價,保守的教學和考試中都很重視。但是保守考試的命題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考試內容程式化,(不外乎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計算題和應用題)脱離同學生活實際;考試形式單一,多為“筆試”,缺少口試、操作性、課題性等測試方式;考試時只重視結果,對考慮過程比較忽視;在考試時同學只能被動地接受檢查,機械地再現所學知識……;根據新《課程規範》的要求,對同學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同學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同學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而對技能的評價也不只是考察同學技能的熟練程度,還要考察同學對相關概念的理解與掌握,以和不同的解題戰略的運用。通過對“雙基”評價的改革,做到變“重結果,輕過程”為“結果、過程的統一”;變“單一過高要求”為“多重適度要求”;變“重知識,輕能力”為“知識、能力、情感的統一”。

(二)改革評價主體和方式教師在評價同學的學習時,並不只僅侷限於教師對同學的評價,還可以讓同學開展自評和互評,也可以讓家長等有關人員參與評價過程。評價的手段和形式也應多樣化,既可以採用口試、筆試相結合,開卷、閉卷相結合,課堂觀察、課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也可以以小課題、活動報告、數學日記、生長記錄袋等多種手段進行全面考查。通過對同學全方位的評價,評價結果將會更客觀、更豐富、更真實,使教師、同學、家長能更好地瞭解同學數學的學習歷程,同時也有助於激勵同學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

三、課題研究所遵循的原則

1、導向性原則。國小數學學習的評價應體現新《課程規範》的精神,體現出“基礎性、普和性和發展性”的正確導向,使同學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2、主體性原則。同學是學習的主體,所有的新知識只有通過同學自身的“再發明”活動,才幹納入其認知結構中,才可能成為有效的知識。因此,在評價時要尊重同學,以同學的基礎和年齡特徵動身,投其所好,使他們主動地得到發展。

3、可行性原則。教學評價的目標要多元性,評價方法要多樣性。但它們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評價要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在保證科學性、針對性、發展性的前提下,儘可能做到簡便易行。

4、差別性原則。學習心理學的研究標明,同學在發展上是存在差別的,要求沒有差別就意味着不要求發展。我們要尊重這個差別,應該讓評價為同學自由發展發明足夠的空間,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

5、激勵性原則。評價首先要對同學的作業或學習做出正面評定,肯定他們的學習成果或進步,使同學的自尊和需要得到滿足,從而喚起他們自我實現的需要。古人云“數子之短,不如贊子一長”。

6、趣味性原則。有效的數學學習來自於同學對數學活動的參與,而參與的程度卻與同學學習時發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關。同學對該知識或作業感興趣,他就學得認真,做得用心;因此,在設計作業時,要符合同學特點,要有趣、要貼近同學的生活實際。

四、課題研究的措施和方法

(一)轉變教師舊觀念,樹立課程新理念要對評價體系進行改革,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理念:“一切為了同學,為了一切同學,為了同學的一切”。從發展的眼光去看到教育的未來,消除多年來以考試為核心的心理,認真學習新《課程規範》和相關理論,放開手腳,投身到改革的浪潮中去。

(二)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用新的理念武裝了自身的頭腦後,就應該把它與實際相結合。不要一邊學習新理念,一邊還是依照老的教學方法去教,走一步、看一步,前怕狼、後怕虎。對保守的評價方式應堅持“揚棄”的科學、理性的態度。“揚”能使我們腳踏更為堅實的大地;“棄”使我們擁有更加廣闊的天空。

(三)注重平時經驗的積累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分階段進行組內交流、彙報,發揮小組的作用,克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對勝利的評價方法進行總結、推廣。對同學也進行分階段的調查,瞭解新實施的評價方法的可行性。

數學結題報告 篇3

一、課題的提出和意義

數學活動課是國小數學課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局部,它以數學學科課一樣以社會發展需要為依據,以提高同學的數學素質為核心。它以同學發展為基點,考慮到數學學科知識基礎的要求,充沛發揮同學個性特長,強調同學的個性發展。通過數學活動,手腦並用,獲得直接經驗,擴大視野,增加才幹,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和特長,培養同學的思維品質,提高同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長期以來,國小數學課程基本上是學科本位主義課程,以致於給人一種錯覺,認為唯有數學學科課程才是最科學的趨向,不少教師對數學活動課感到茫然,存在着認識上的“盲區”,實踐中感到棘手的問題很多。為此,我們選擇了“國小數學活動課的實施”這一課題,試圖通過不時地實踐、探索,上好數學活動課,提高同學素質。

二、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課題組把國小數學活動課的內容劃分五個方面:

⑴生活中的數學;

⑵生產中的數學;

⑶科學技術中的數學;

⑷與各學科相關的數學;

⑸智力活動中的數學。

課題組在確定國小數學活動課內容時,除了圍繞目標考慮知識性、科學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還着重注意以下三個“性”:

1、趣味性。

小同學好奇、好動、好問,求知慾強,根據小同學的心理特點,儘可能使活動題材新、奇、趣,為同學所喜聞樂見。

在活動過程中做到“五個化”:

⑴活動形式遊戲化;

⑵列舉範例生活化;

⑶化解疑難故事化;

⑷數的演算奇妙化;

⑸介紹人物傳奇化。

例如,根據街頭現象設計的“轉轉糖遊戲”和“一元錢摸球中大獎”為題材的數學活動課,就是取材於生活,以模擬的轉糖,摸球開始,引導同學用數學知識去揭密,明白了這些都是騙局,使同學不只學習和運用了數學知識,還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考慮性。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數學活動的開展,必需讓同學通過活動,明白一個道理,悟出一種思想,掌握一種方法,以而發展同學的思維能力。例如,在五年級“丈量的學問”一節數學活動課上,教師啟發同學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較準確、簡單地量出一張紙的厚度,一個呼啦圈的周長和一捆亂鐵絲的長度等。通過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同學總結出“聚少為多,化曲為直,變長度為重量”的方法。一下課,同學們高興地説:“我們一下子聰明瞭許多!”

3、實踐性。

在學科課程的知識教學中,小同學往往感到數學知識籠統,學起來很枯燥。數學活動課則測重於指導同學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同學理論聯繫實際的積極性。這種活動應儘可能反映實際的需要,使其成為日常生活中具體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的一種嘗試或模擬。例如,在數學活動課上,教師帶領同學走出校門,組織“小交警”活動,不只在繁華地段協商交通,同時還進行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流量統計,回校製成統計圖,小朋友們的聰明才智和綜合能力得到發揮,同時對學習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學習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效果

1、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同學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初步形成了開展數學活動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設置活動課程的第一手資料,為學校全面推行活動課程和進行規範化管理提供了經驗。

通過研究,課題組總結了開展數學活動的基本做法,可以歸納為兩個點:設計活動內容和形式時要根據小同學的年齡“特點”以和同學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作為對活動內容的“支撐點”;“圍繞三個字”活動的組織和展開時要突出一個“動”字,貫穿於一個“趣”字,體現一個“能”字。做到同學寓學於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學,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識趣味化,書本知識實踐化,從而加深和拓寬同學的知識面。

3、數學活動課程教學流程的探索,為學科課程課堂教學改革打開了思路。通過幾年的實踐,已基本形成了比較幼稚的教師為主導,以同學為主體的活動課程的教學“流程”。這一在教師主導下同學自主學習的“流程”,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符合終身學習理論,是在培養適應未來知識經濟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4、使教師的教育觀念逐步更新,教學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學效果亦有明顯的提高。四、問題研討國小數學活動課程存在着許多問題,如:

1、缺乏完整、科學的教學內容序列;

2、缺乏對活動課程的有效評價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60xr0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