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發言稿 >

農業部農業工作會議講話(精選5篇)

農業部農業工作會議講話(精選5篇)

農業部農業工作會議講話 篇1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旱作農業的發展,抓好旱作農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農業部和財政部在甘肅聯合召開部分省區旱作農業工作座談會,主要是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和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關於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的指示精神,總結經驗,研究政策,安排部署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旱作農業重點工作,努力使旱作農業為全國糧食生產持續穩定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農業部農業工作會議講話(精選5篇)

這次會議在甘肅召開很有意義。近年來,甘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旱作農業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旱作農業發展之路,實現了糧食從調入到調出的歷史性跨越,在全國做出了示範和樣板,很多做法和經驗值得各地借鑑。剛才,陝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甘肅省和雲南省農業廳負責同志作了典型發言,四個省區在發展旱作農業方面都有好的經驗和做法。中國農科院梅旭榮研究員作了“科學發展旱作農業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專題報告,聽了很受啟發。靜林同志作了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旱作農業發展成績和各項關鍵技術發揮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進一步加大對旱作農業發展的扶持政策。請大家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抓好落實。下午,與會代表還要參觀廣河縣旱作農業現場。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近年旱作農業取得的成績應充分肯定,經驗值得總結

旱作農業在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在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我國有近10億畝耕地為無灌溉條件的旱地,乾旱缺水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緊緊圍繞“集水、保水、用水、節水”做好文章,是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事關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有效供給和旱區農民持續增收。長期以來,農業部始終把加快旱作農業發展作為一項戰略性措施來抓。“”以來,組織編制了《全國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工程建設規劃》,印發了《農業部關於推進節水農業發展的意見》,連續五年召開全國農田節水會議,連續多年安排節水示範項目,推動旱作農業發展。各級農業部門積極探索,增加投入,加大示範力度,推廣集成了全膜覆蓋、坐水種、膜下滴灌、機械深鬆等旱作農業技術,初步形成了分區域、分作物的旱作農業技術體系。以甘肅為代表的“三北”地區實踐證明,發展旱作農業,不僅提高了糧食產量,也積累了堅持行政推動、加大政策扶持、依靠科技進步和遵循自然規律等寶貴的經驗,特別是在以下四個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

一是技術創新與集成配套步伐明顯加快。各地緊緊圍繞重點作物和優勢產業,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經濟水平、水資源狀況等因素,順天應時,主動抗旱、科學抗旱,初步形成了一系列針對性強、實用簡便、投入少、見效快的技術模式。建設了一批不同區域、不同優勢作物、不同水資源條件下的旱作農業示範區。尤其是全膜覆蓋、膜下滴灌等技術在西北地區率先突破,帶動“三北”地區大面積推廣,走出了一條幹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發展的新路子。隨着旱作農業綜合集成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科技在抗旱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了由被動抗旱向主動避災的轉變,由單一抗旱技術向綜合集成技術的轉變,由傳統抗旱技術向現代抗旱技術的轉變,實現了大旱少減產、小旱不減產、不旱多增產,旱作區由原來的產量低而不穩變成了現在的糧食主產區。充分説明旱作區實現穩產高產大有潛力、大有希望。20xx年,甘肅省廣河縣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34.2萬畝。當年降雨量為349毫米,1—7月份降雨量比往年減少3成,屬於乾旱年份,全膜玉米平均畝產達到1446斤,比半膜玉米畝均增產457斤,增產46.2%。全膜馬鈴薯平均畝產6408斤,比露地馬鈴薯畝均增產1912斤,增產42.6%。在大旱之年全縣糧食總產創歷史最高紀錄。

二是發展旱作農業的條件明顯改善。國家加大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先後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旱作農業示範基地、東北四省區“節水增糧”行動、農田水利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項目,為進一步發展旱作農業提供了條件。各級農業、財政等部門,加強資源整合和機制創新,不斷完善設施條件建設,加大關鍵旱作技術推廣應用。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建設旱作農業示範區500多個,示範面積達到1000多萬畝;20xx年,以地膜覆蓋、膜下滴灌為主的旱作農業技術推廣應用面積達4億多畝。

三是種植結構明顯優化。各地順應天時和作物生長規律,壓夏擴秋,調整結構,力求降水和作物需水期同步,大力發展玉米、馬鈴薯等特色優勢產業,着力緩解乾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我國北方玉米主要分佈在降雨量450毫米以上、海拔1800米以下地區。通過推廣地膜覆蓋技術,玉米種植範圍已擴大到降雨量300毫米以上、海拔2350米以下的地區。如甘肅“壓夏擴秋”,夏秋作物比例由44:56調整為36:64;陝西在陝北推行壓雜擴薯,渭北推行壓小麥擴玉米;寧夏中部乾旱帶大力發展馬鈴薯、地膜玉米;山西積極調減小雜糧,擴大玉米種植面積。旱作農業技術體系不斷完善,促進了種植結構調整優化,旱作區已初步形成特色鮮明、佈局合理、優勢突出、效益顯著的農業生產佈局。

四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旱作農業重大技術的推廣應用,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為確保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做出了突出貢獻。甘肅六年累計推廣旱作農業技術3160萬畝,累計增產糧食超過64億斤。陝西五年間全省淨增糧食超過36億斤,主要作物單產增長了10%,其中旱地玉米單產提高100斤以上。山西省長治縣從1995年開始,連續十幾年堅持在玉米種植上推廣整稈半耕半覆蓋技術,單產由上世紀90年代的960斤提高到目前的1120斤,自然降水生產效率達到每畝每毫米生產糧食2.2斤。

總的看,旱作農業發展的成效顯著、思路也越來越清晰,但也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農業用水資源矛盾越來越突出。隨着人口增長,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用水矛盾進一步加大,保障農業灌溉用水的難度不斷增加。根據國家水資源發展規劃,未來20xx年農業可用水量將維持零增長,農業缺水形勢日益嚴峻。二是乾旱對農業生產的威脅越來越大。近年來,我國大範圍、大面積的乾旱頻繁發生,從乾旱類型、發生範圍和發生程度上看都呈增加趨勢。20xx年川渝大旱,20xx年東北地區夏伏旱,20xx年北方冬麥區冬春連旱和東北地區夏伏旱,20xx年西南地區冬春連旱,20xx年北方冬麥區連旱、長江中下游地區嚴重春旱,歷史罕見,應對大範圍、長時間的旱情已成為糧食和農業生產發展的常態。據統計,近20xx年來,全國平均每年旱災發生面積4億畝左右,是上世紀50年代的兩倍以上,平均每年成災面積2億多畝,因旱損失糧食平均每年600億斤以上,約佔同期糧食總產量的6%。三是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制約越來越明顯。雖然旱作農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性的改變。旱作區乾旱少雨,時空分佈不均,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貧瘠,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發展還面臨嚴重威脅。此外,旱作區大多是貧困地區,經濟條件能力較差,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素質不高,農民接受新技術的意識和物質基礎均較為薄弱。我們要認真總結旱作農業發展取得的成功經驗,清醒認識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在新的起點上推動旱作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進一步提高認識,準確把握旱作農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主要任務

5月31日,回良玉副在全國農業科技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新時期的農業科技創新,要立足我國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國情,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着力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們要深刻領會良玉副的講話精神,在旱作農業工作中切實加以貫徹落實。當前,隨着我國人口增長以及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旱作農業區土地資源豐富,光熱條件充足,糧食增產潛力巨大。據專家測算,在旱作雨養農業區,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10個百分點,具有多利用400億立方米天然降水的潛力。實踐證明,通過推廣高效旱作農業技術,可以解決光温水不配套的問題,可有效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通過努力,旱作農業區將成為我國糧食生產的重要增長極。

發展旱作農業,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為目標,以提高旱作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以堅持可持續發展為前提,以集成配套良種、農藝、農機、農環等綜合技術為突破口,以構建扶持旱作農業發展的政策體系為保障,以加強完善技術服務體系和完善合作協調機制為支撐,全面推進旱作農業發展,實現“一個促進、兩個緩解、三個提高”的總體目標,即: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緩解農業生產缺水矛盾,緩解乾旱對農業生產的威脅;提高水分利用率,提高農業抗旱減災能力,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期間,要緊緊圍繞“集水、保水、用水、節水”,力爭使自然降水生產效率提高10%以上。突出“五個更加註重”,實現“五個轉變”,即:更加註重先進適用旱作農業技術推廣,全面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實現從對抗性農業向適應性農業轉變;更加註重抗旱減災技術應用,緩解乾旱對農業生產的波動性影響,實現從被動抗旱向主動避災轉變;更加註重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從廣種薄收向高產穩產轉變;更加註重區域發展的針對性,確定不同區域的發展方向和模式,實現由分散佈局向特色旱作農業格局形成的轉變;更加註重提升旱作農業科技生產水平,不斷突破制約旱作農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實現由傳統旱作農業向現代旱作農業轉變。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各地要充分依託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和旱作農業示範工程等項目,加強旱作區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要加強田間小型集雨蓄水設施建設,提高農田蓄水保墒能力;加強田間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強坡耕地治理改造,建設水平梯田,開展坡面水系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增加雨水攔蓄能力;加大田型調整,聚土改土,增厚土層,改良土壤,建設土壤水庫。

二是構建技術支撐體系。要圍繞作物集成技術。充分發揮技術推廣和科研院校專家的作用,研發一批適合不同地區、不同作物、不同條件的旱作農業技術模式。要抓住關鍵問題集成技術。針對不同地區農業生產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明確主攻方向和技術路線,不斷完善技術模式,逐步建立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範。要着力加強農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研究探索解決地膜污染的有效途徑,防止殘膜污染。要加快旱作農業配套機具的研發,為大面積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提供支撐。要堅持把工程技術與生物技術相結合、良種與良法相結合、農機與農藝相結合、農技與農環相結合,變單一的抗旱技術為綜合的抗旱技術。技術路線、扶持政策也要根據技術集成的要求,通盤考慮,整體設計。

三是提高物質裝備水平。各地要適應旱作農業發展的迫切需求,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農業裝備建設,着力提高旱作農業發展物質裝備水平。要以提高機耕、機播、機收、機運水平為重點,加快普及各類專用農機產品;以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為重點,大力推廣膜下滴灌、微灌、噴灌、水肥一體化等節水灌溉設施;以提高抗旱能力為重點,大力建設集雨窖池和配套提灌設備;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大力推進先進技術、設備及設施的組裝配套。同時,建立健全土壤墒情監測網絡體系,及時監測發佈旱情,為農業抗旱減災提供科學依據。

四是科學編制旱作農業發展規劃。旱作農業發展關係到國民經濟發展全局,必須科學規劃,有序推進。農業部門要發揮自身優勢,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和發展要求,科學制定旱作農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旱作農業發展思路、目標、任務、重點、主攻方向、技術路線和政策措施,突出重點區域、重點作物和關鍵技術,以縣為單位,整建制推進,逐步實現全覆蓋,形成各具特色的旱作農業發展新格局,力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加快旱作農業發展步伐。

三、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旱作農業各項工作落實

發展旱作農業,責任重大,任務艱鉅,要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扶持、創新體制機制、營造社會氛圍,不斷推進旱作農業的發展。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充分認識發展旱作農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發展旱作農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逐步建立適應旱作農業的工作機制,確保旱作農業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要成立由有關部門參加的旱作農業發展領導小組,制定發展規劃,協調各方力量,整合多種資源,解決重大問題。

二是創新體制機制。旱作農業工作涉及多部門,農業部門要加強與財政、發改、水利、國土等涉農部門溝通協調,積極爭取支持,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良好氛圍。農業系統內部要密切配合,發揮自身優勢,整合農業行政、科研、教學、推廣、協會等各方面技術力量,建立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對接的旱作農業技術研發新機制,形成科技合力。整合項目資源,充分利用高產創建、標準園創建、高標準農田建設、測土配方施肥等平台,集成技術、集中項目、集約資源,推動旱作農業取得突破性發展。

三是強化典型示範。深入開展旱作農業示範活動,積極創新示範模式,為旱作農業發展樹立典型和樣板。各地要充分利用整合現有資源和平台,針對不同地區的生產條件、資源特點和耕作制度,突出優勢農作物,強化旱作農業技術示範推廣,集成示範一批新的簡便實用旱作農業技術模式,做到縣縣有示範、村村有樣板,不斷擴大示範規模。要根據地膜使用情況,建立一批農田殘膜回收示範點,提高農民撿拾殘膜、企業回收和加工再利用的積極性;鼓勵殘膜回收機械的研製和生產,加快機械化殘膜回收步伐。

四是加強宣傳培訓。要高度重視宣傳工作,既要重視對上的宣傳,及時反映情況,報送信息,爭取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特別是財政部門的重視和支持;還要重視對外的宣傳,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大眾媒體,廣泛宣傳旱作農業在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中的作用,擴大社會影響,增進社會了解,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旱作農業的良好氛圍。要重視對農民的宣傳和培訓,通過科技下鄉、專家講座、現場觀摩、印發明白紙等各種有效形式,宣傳旱作農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具,宣傳旱作農業的典型,使旱作農業技術進入千家萬户。

同志們,我國旱地面積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在一定意義上講,糧食生產的差距在旱區,增產的潛力在旱區,糧食上新台階旱區肩負重要職責。我相信,只要我們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定信心、開拓創新、真抓實幹,就一定能夠開創現代旱作農業發展的新局面,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農業部農業工作會議講話 篇2

同志們: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黨的xx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部署要求,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結構性改革,總結今年及“”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研究“十三五”發展思路,部署20xx年工作。

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都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特別強調要繼續抓好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口糧安全,保障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為推進結構性改革創造良好環境,為改革發展穩定提供有力支撐。今天上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傳達了、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批示精神,汪洋副發表了重要講話,對20xx年和“十三五”工作作出系統部署,會後還將正式下發明年的中央1號文件。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抓好落實。

這裏,我講四點意見。

一、關於20xx年及“”農業農村經濟工作

20xx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各級農業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關於“三農”發展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決策部署,鋭意進取,紮實工作,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增效。

農業再獲豐收,糧食產量達到12429億斤,比上年增長2.4%,實現“十二連增”;棉油糖、肉蛋奶、果菜茶、水產品等重要農產品豐產豐收,供應充足。農民收入突破萬元大關,預計達到11000元,連續第6年高於GDP和城鎮居民收入增幅。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打開新局面,據測算,三大主糧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分別比20xx年提高2.2和1.6個百分點,畜禽養殖規模化率大幅提升,糧改飼、糧豆輪作試點全面啟動,農業科技對增產增收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農村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面積超過3億畝,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250萬家,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發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有序實施,農村改革試驗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水平穩步提升,《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正式印發。

農業農村經濟形勢好,為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得到中央充分肯定和社會廣泛好評。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各地方重視和各部門支持的結果,也是各級農業部門奮力拼搏的結果。一年來,全國農業系統着力抓了以下重點工作:

一是着眼於增強農業發展動力,加強政策創設和落實。完善農業補貼制度,推動種糧直補、良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整合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繼續實施草原獎補政策,啟動實施草牧業發展、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馬鈴薯主食開發、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補貼補助項目。加大金融支農力度,啟動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聯合有關部門發佈《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同行動計劃》,擴大財政促進金融支農試點範圍,推動出台農業保險覆蓋主要風險和物化成本政策。推進農產品價格改革,配合實施棉花、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積極爭取20xx年稻穀和20xx年小麥最低收購價保持穩定,繼續實施並改進玉米、油菜籽臨儲政策。

二是着眼於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優化調整農業結構。夯實糧食生產基礎,協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深入開展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實施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行動。優化區域佈局,部署調減東北等“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面積,推進草食畜牧業發展,調整南方重點水網地區生豬養殖佈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推進園藝作物標準化生產、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和水產品健康養殖,創建產業化示範基地,加大遠洋漁船更新改造力度,清理整治“絕户網”和涉漁“三無”船舶,擴大北方大中城市冬季設施蔬菜開發試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休閒農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推動農業“走出去”,謀劃推動農業優勢產能和技術對外合作。

三是着眼於推進農業創新驅動,強化科技裝備人才支撐。推進農業科技改革和條件建設,加強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加快農業科技計劃管理改革。主要糧食作物育種、重大病蟲害防治以及以基因組學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共有33項農業科技成果獲得了國家獎。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取得突破,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規劃正式出台,實施制種大縣獎勵政策,甘肅、海南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建設全面啟動。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深鬆整地作業面積超過2億畝。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開展農業生產物聯網試驗示範,實施信息進村入户試點,建成並運行村級信息服務站7000多個。加強農業農村人才培養,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創業創新人才和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力度,開展“全國十佳農民”和“十佳農技推廣標兵”遴選,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擴大到1500多個縣,培訓農民100多萬人。

四是着眼於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打響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出台國辦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並以國務院名義召開了專題現場會,實施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任務。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積極推廣節水品種和技術,引導華北地下水超採漏斗區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壓減井灌小麥面積,減少灌溉用水消耗。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試點,集成推廣減量增效技術模式,建立218個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範區。推進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廢舊農膜資源化利用,實施畜禽糞便等農業農村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啟動秸稈全量化試點,支持地方開展農田地膜污染防治回收試點示範,試驗推廣可降解地膜。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技術,加快農村沼氣轉型升級,啟動規模化生物天然氣試點,積極探索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推進湖南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河北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完善農業環境監測體系,加強草原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大水生生態環境和資源養護力度。

五是着眼於防範農業風險,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動物疫病防控。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全年蔬菜、畜禽產品和水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分別達到96.1%、99.4%和95.5%。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制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798項,開展7個專項治理行動,認定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103個、質量安全市4個。防控重大動物疫病,開展國家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推廣有效的病死豬收集、處理模式,全國未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健全屠宰監管體系,完成省一級屠宰監管職責交接,市、縣級調整到位率分別達到95%和90%。

六是着眼於完善農業發展體制機制,積極穩妥抓好農村改革任務落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係,做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試點範圍擴大到2246個縣(市、區);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促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加強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範。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扶持家庭農場健康發展,開展合作社信用合作試點,加強合作社規範化建設,各類示範社達13.5萬家,開展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組織實施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研究起草中央關於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政策文件。加強農業法治建設,參與《食品安全法》《種子法》制修訂工作,組織開展農業綜合執法規範化和示範窗口建設。

20xx年農業農村經濟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實現了“”圓滿收官。“”期間,糧食生產連跨兩個千億斤台階,連續3年穩定在120xx億斤以上,標誌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農民收入年均增長9.5%,連續6年實現“兩個高於”,城鄉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9︰1以下,農民生活顯著改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有望超過56%,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3%,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比有望超過52%,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顯著加快;農村土地制度、農業經營制度、農村產權制度、農村金融保險、農產品價格等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構建,農村改革力度顯著加大。可以説,“”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歷史最好時期,農業連年增產增收,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和“穩壓器”。這些成績的取得凝聚了全國農業系統廣大幹部職工和億萬農民羣眾的辛勤汗水。在此,我代表農業部,向奮戰在第一線的農業系統幹部職工、農業科教工作者和農民羣眾致以親切問候!向關心支持“三農”工作的各部門、各單位和社會各界表示衷心感謝!

“”農業農村形勢好,關鍵在於中央始終堅持把“三農”作為重中之重,連續20xx年下發指導農業農村工作的1號文件,持續出台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堅持不懈強化農業、建設農村、富裕農民。各級農業部門堅決貫徹落實中央部署要求,在工作中做到“四個始終堅持”。一是始終堅持從全局出發謀劃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根據中央要求和形勢需要,與時俱進確定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思路佈局,提出“兩個千方百計、兩個努力確保和兩個持續提高”的中心任務,強調“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的工作主線,既保持了工作的連續性穩定性,又符合中央決策部署和農業發展實際,起到了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引方向的作用。二是始終堅持保護和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建立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不斷鞏固完善補貼、價格、金融、保險等政策手段,保護和調動農民務農種糧、地方重農抓糧積極性。三是始終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根本動力。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完善土地根本制度,創新農業經營方式、農業公共服務供給方式、農村集體資產有效實現形式,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四是始終堅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抓落實。注重深入基層、深入生產一線,瞭解基層意願,推動政策落實,盯緊重點工作,形成了上下聯動、狠抓落實的良性工作格局,共同推動“三農”事業穩步發展。這些經驗,來之不易、彌足珍貴,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完善。

二、關於“十三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形勢與任務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黨的xx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為今後5年經濟社會發展繪製了宏偉藍圖,為農業農村經濟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我們要以此為指導,科學謀劃好“十三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一)準確把握“十三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形勢。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都在發生深刻變化。一方面,農業發展的物質技術裝備基礎更加雄厚,主要農產品供給充足,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速湧現,機遇十分難得;另一方面,各種新老矛盾相互交織疊加,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可以説,“十三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起點之高前所未有,挑戰之大前所未有,任務之重前所未有,可概括為“六期同至”。

第一,“十三五”是全面建成農村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大的短板在農村貧困人口。農民收入依然不高且不平衡,20xx年末,全國還有7000多萬農村人口尚未脱貧,主要集中在生態脆弱、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滯後的偏遠農村地區,是脱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迫切需要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打贏脱貧攻堅戰,確保到20xx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第二,“十三五”是鞏固農業農村好形勢的關鍵期。“十二連增”“十二連快”的好形勢來之不易,實現高點強攻、高位護盤難度極大,更不容易,稍有鬆懈,高點就可能成為拐點。目前,農業基礎依然薄弱,經營規模小、科技支撐不足等問題突出,農業發展的各種支撐要素特別是資源環境要素已繃得很緊。今年玉米臨儲價格下調引發市場連鎖反應,大宗農產品價格除生豬外普遍下滑,對農民增收和生產積極性產生不利影響。由於農業連年豐收,糧食庫存增加,主要農產品國內外價差拉大,加上財政收入增速下降,社會上出現了一些放鬆農業、乃至忽視農業的聲音。迫切需要凝聚共識,迎難而上,擔當有為,決不能讓農業農村好形勢發生逆轉。

第三,“十三五”是農業發展方式的轉型期。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很大代價,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地下水超採、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等問題凸顯,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越繃越緊,農業已經到了迫切需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新階段。“十三五”時期,農業只能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必須在發展思路、技術體系、政策支持、資源配置等方面進行重大調整,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品結構、產業結構,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農業系統幹部的思想觀念和工作方法、農民的種植習慣等都要經歷重大轉型,這無疑是一場革命,必將經歷陣痛,需要決斷,需要攻堅。

第四,“十三五”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爬坡期。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產量持續增長,糧棉油、果菜魚等大宗農產品總量均居世界首位,人均佔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加劇,我國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競爭力弱的問題已經顯現。今年前10個月,糧食進口已達1億多噸,超過去年全年水平,這很大程度上是內外價差引起的。我國農業在與發達國家競爭中處於劣勢,迫切需要增強緊迫感危機感,堅持不懈提升農產品質量和效益,爬坡過坎、突破瓶頸,不斷增強農業競爭力。

第五,“十三五”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攻堅期。目前,農村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健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和農業支持保護體系任務艱鉅,尤其是承包地、宅基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集體產權制度等改革事項,涉及多方利益關係調整,容易引發農村社會矛盾和衝突。但這些都是繞不過去的坎,非改不可,迫切需要攻堅克難,一關一關地闖、一道一道地破,為農業農村發展釋放改革紅利,增添新的活力。

第六,“十三五”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深化期。當前,城鄉不協調依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不協調,農村土地、資金、高素質勞動力等優質資源過多地流向城市,農村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仍然明顯滯後,城鎮化和工業化對農業現代化反哺帶動不足。迫切需要進一步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加快破除城鄉二元結構藩籬,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這些情況集中到一點,就是我國已經進入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變的關鍵時期。成功抓住機遇,有效應對挑戰,農業就能順利轉型升級,實現“四化”同步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基固本、加力助跑;如果應對不力、無所作為,農業農村發展就可能愈加滯後,勢必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後腿。我們必須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拿出應對複雜局面的有效舉措和實際行動。

(二)科學謀劃“十三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黨的xx屆五中全會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對“十三五”農業農村改革發展作出了總體部署和系統安排。“十三五”規劃建議強調,農業現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這是一個新的重大提法,是對農業基礎地位新的戰略定位,進一步凸顯了農業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重要作用。《建議》要求,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揮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這是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建議》還提出,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加大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等等。這些新要求新舉措為做好“十三五”農業農村經濟工作指明瞭方向,為推動政策創設提供了依據,我們要全面把握,創造性地抓好落實。

貫徹落實五中全會決策部署,“十三五”農業農村經濟工作要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圍繞“一個目標”,堅持“一條主線”,突出“一箇中心”,努力實現“六個全面提升”。

“一個目標”,就是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着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力爭到20xx年,基本形成技術裝備先進、經營規模適度、一二三產業融合、數量質量效益並重、生態環境良好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大城市郊區、大型墾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一條主線”,就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這是“十三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旋律。要以新的理念引領新的發展,大力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上來、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依靠拼資源拼消耗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

“一箇中心”,就是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這是“十三五”重點難點所在,關係農民能否同步進入全面小康。要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突出抓好農民增收。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挖掘增收新潛力,拓寬增收新渠道,努力保持農民增收“兩個高於”的好勢頭,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脱貧。

“六個全面提升”:

一是全面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十三五”時期,不追求糧食連續增產,根據供需情況,年度產量可以有增減,但必須鞏固和提升產能,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戰略上要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術上要重點加強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二是全面提升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水平。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是優化資源配置的有效途徑,是把現代生產要素、經營模式、發展理念引入農業的重要載體,因而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在完善“三權分置”辦法、引導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上多下功夫,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

三是全面提升農業技術裝備水平。強化現代種業、智慧農業、農機裝備等關鍵性技術研發攻關,重點突破一批世界領先、能夠支撐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對我國農業轉型升級產生革命性影響的重大品種、共性關鍵技術和現代裝備,力爭到20xx年,完成主要農作物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8%以上。

四是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效益水平。這是調動農民積極性、增加務農種糧收入、從而穩定農業的重要保證,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必然要求。要大力推進農業節本增效,實施農業品牌戰略,發展高效優質農產品,延長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發展農業分享經濟,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

五是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這是“十三五”農業發展的一場硬仗。要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一手抓標準化生產,一手抓執法監管,加快推進監管體系和追溯體系建設,加大抽檢覆蓋率,力爭到20xx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質量安全水平穩定提升。

六是全面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抓住農業生產能力提高和農產品供給充足的歷史機遇,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環境治理,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力爭到20xx年,農業面源污染和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實現重點突破,初步形成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

三、關於20xx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

20xx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做好明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意義重大。當前,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任務十分艱鉅,農產品價格下行和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乏力“雙碰頭”,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難度加大,農業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治理壓力加大,鞏固發展農業好形勢十分不易。20xx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總的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和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扶貧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理念引領農業新發展,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為動力源泉,以“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為工作主線,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性改革,強化科技、裝備、人才、政策、法治支撐,堅持改革創新,推進綠色發展,統籌國內國際,鞏固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好形勢,為“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撐。

“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既是對過去“兩個千方百計、兩個努力確保、兩個持續提高”的堅持和延續,也是適應當前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新要求,對原有工作思路的豐富和發展。提質增效轉方式,就是要落實新的發展理念,加快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向現代化進軍,實現農業發展動力轉化、結構優化、方式變化,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既是路徑,也是抓手,是今後工作的着力點和主攻方向。穩糧增收可持續,就是要努力實現糧食生產不滑坡,確保口糧絕對安全,糧食總量基本穩定,市場和價格不發生大的波動;農民收入不徘徊,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保持“兩個高於”,保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的勢頭;資源環境有改善,把農業資源過高的利用強度緩下來、面源污染加重的趨勢降下來、質量安全風險較大的隱患控制下來,為農業長遠發展創造條件、留下空間。這既是目標,也是底線,是今後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做到“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難點在於兼顧好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一定要辯證想問題、統籌顧兩頭。在注重資源環境保護治理中,必須持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能力上去了,只要市場有需要,就可以產得出、供得上,主動權在自己手裏;在注重保障總量、改善環境中,必須始終關注優化結構、提質增效,只有質量效益上去了,才能有效破解價格“天花板”、成本“地板”以及資源環境硬約束,形成競爭優勢,真正實現農業生產發展、農民生活改善、農村生態良好。

為此,明年要着力在三個方面下功夫:一要在調整優化結構上下功夫。當前,農業經濟運行中有總量平衡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結構調整放在重要位置,樹立“大糧食”理念,下力氣推進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結構調整,適應市場需求調優、調高、調精,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重點是調減玉米種植面積,調整生豬、牛羊、漁業生產佈局,鞏固提升糧食產能,推動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要在促進節本增效上下功夫。當前,農產品價格普遍下行,節本就是增效,就是增收。要從技術、裝備、設施、服務、加工和流通等多方面着手,從節水、節肥、節藥、節電、節油等多環節入手,降低生產成本,延伸價值鏈條,大力提高農業效益。三要在推進改革創新上下功夫。農業要向改革要紅利,向創新要動力。要抓緊抓好農村各項重點改革任務落實,加快構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新體制新機制,發揮好農村改革試驗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先行先試作用,創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20xx年要在做好常規性工作的基礎上,突出抓好20項重點工作。

1.積極引導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研究提出現有土地承包關係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的具體政策建議,引導農民依法自願有償流轉土地經營權,支持合作社和社會化服務組織託管農民土地,鼓勵農民在自願前提下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龍頭企業,形成土地流轉、土地託管、土地入股等多種規模經營模式,讓農民更多參與和分享。探索農户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自願有償退出政策。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明年再培訓100萬人,抓緊建立新型經營主體生產經營直報信息系統,構建集補貼、金融、保險和設施用地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政策體系。

2.紮實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按照5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倒排時間表,積極穩妥推進。明年再選擇10個省份開展整省試點,切實抓好宣傳培訓、政策執行、督查督導等關鍵環節工作。已經開展整省試點的12個省份要及時組織“回頭看”,抓好各個環節的完善補充。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利用確權登記時機,積極引導農民自願將分散零碎的承包地通過互換或流轉等方式,集中歸併,解決地塊細碎化問題。

3.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落實中央將要出台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文件,重點抓好經營性資產量化、資源性資產確權、公共服務性資產管護等工作。繼續開展好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在確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發展股份合作以及完善股份有償退出、抵押擔保、繼承等權能方面探索形成一批成熟經驗。抓緊謀劃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相關法律法規。

4.推動農業金融保險創新。加快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明年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要全部組建完成,並開始實質運營。各地農業部門要履職盡責,積極參與組建工作,確保農業信貸擔保“姓農為農”。降低產糧大縣三大主糧作物保費補貼縣級配套比例,推動建立農業保險協同工作機制,探索建立口糧作物基本保險普惠補貼制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生豬及糖料蔗等目標價格保險試點,拓展水產養殖業保險。要進一步樹立現代農業金融意識,注重農村金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5.着力推進農墾改革發展。全面落實中央農墾改革發展文件,抓緊細化實化政策措施,研究制定農墾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改革實施方案。積極會同有關部門儘快出台相關配套實施辦法,落實支持政策;爭取在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上取得實質進展,在墾區聯合聯盟聯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農業企業集團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強化工作指導督導,鼓勵和支持各地積極開展先行試點,以點帶面推動農墾改革發展進程。

6.推動種植業轉型升級。明年糧食生產要保持總體穩定,可以有波動,但不能發生大的滑坡。穩固提升糧食產能,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建設高標準口糧田,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探索建立棉油糖果茶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加快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配合有關部門,完成大中城市周邊、交通沿線優質耕地永久基本農田劃定。積極推進種植結構調整,穩定水稻、小麥生產,明年力爭“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面積調減1000萬畝以上,繼續推進馬鈴薯主食產品開發和熱帶農業發展。探索在河北地下水漏斗區、南方重金屬污染區開展耕地休耕制度試點,在玉米非優勢產區進行輪作試點,實現種地養地相結合。

7.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調整生豬生產佈局,合理劃定適宜養殖區域和禁止養殖區域,引導生豬養殖向玉米主產區和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大力發展牛羊等草食畜牧業和草業,逐步將“鐮刀彎”地區和牛羊養殖優勢區納入糧改飼試點實施範圍。擴大退耕還草,加強草原保護。加強奶源建設,大力推進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切實提高國產乳品質量安全水平,推動中國奶業D20提升,振興民族奶業。加強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生產質量安全監管。

8.推進漁業轉型升級。圍繞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的目標,促進漁業發展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合理調整漁業養殖佈局結構,減少湖泊、水庫和近海網箱養殖密度,鼓勵發展大水面養殖和離岸養殖,逐步壓減近海和內陸捕撈產能,不斷提高遠洋漁業國際競爭力。拓展水產品精深加工和營銷渠道,發展增殖漁業和休閒漁業等新型業態,繼續推動漁民轉產轉業。加強海洋牧場建設,堅持休漁禁漁制度,清除“絕户網”等禁用漁具,實施江豚、中華鱘等珍稀物種拯救行動計劃。加強漁政漁港建設和漁船更新改造,提高漁業執法和設施裝備水平。

9.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市場流通。爭取出台指導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文件,大力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儲藏保鮮、分等分級、產地初加工、直接營銷、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完善農業產業化扶持政策,推動產業化示範基地建設,健全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廣土地入股和財政性支持資金折股到户,讓農民分享增值收益。繼續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積極發展“農家樂”和鄉村旅遊,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公共服務設施和美麗鄉村建設。加快國家級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健全市場體系,發展冷鏈物流,創新農產品流通業態,鼓勵農村經紀人和新農民搞活農產品流通。

10.構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啟動實施農業競爭力提升科技行動,加速構建適應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創新資源配置體系,着力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鏈,大力推進原始創新,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深化農業科研管理改革,創新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機制,完成農業領域科技計劃管理專業機構改建工作。實施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培養計劃。推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優化升級,更好適應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要求和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充分發揮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作用,圍繞重大科技問題和共性突出問題,協同推進重點攻關。發揮農業成果轉化平台作用,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加快推進現代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工程,努力提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服務能力。

11.加快發展現代種業。貫徹落實好新修訂的《種子法》,抓緊制修訂相關配套法規。深入推進種業領域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改革,建立健全種業成果權益分享、轉移轉化和科研人員分類管理政策機制。實施現代種業建設工程和種業自主創新重大工程,開展新一輪種質資源普查收集,積極推進玉米、大豆等良種科研攻關,加強南繁科研育種和國家級制種基地建設。實施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加強國家級種畜禽核心場建設,強化畜禽生產性能測定、遺傳評估、資源保護,繼續推進水產種業發展。

12.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深入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重點突破油菜、棉花、甘蔗等作業瓶頸,進一步提升水稻機插、玉米機收比例,積極發展畜牧業和漁業機械化。配合制定實施《中國製造20xx》農機裝備行動方案,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持續開展深鬆整地作業,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等新技術,積極推行訂單式、託管式、承包式等農機服務模式,切實提高農機作業、維修、培訓等社會化服務水平。

13.大力發展農業信息化。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啟動建設全球農業數據調查分析系統,加強農業全產業鏈信息分析預警。大力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服務改造搞活傳統農業,連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穩步擴大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休閒農業電子商務試點範圍。全面實施信息進村入户工程,推進農業遙感技術和物聯網在農業生產上的配套應用。

14.積極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深入研究支持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政策舉措,加快培育現代農業服務組織。擴大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積極發展良種苗繁育、水稻集中育插秧、農機承包作業、飼料散裝散運、病蟲害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養殖業糞污專業化處理等服務。鼓勵地方搭建區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平台,支持發展糧食烘乾、農機場庫棚、倉儲物流等配套設施服務。

15.加快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能力。開展產地環境污染調查與治理修復示範,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及相關法規,制修訂農獸藥殘留標準1000項,推行高毒農藥定點銷售、實名購買制度,在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家庭農場推行投入品記錄制度。積極爭取支持政策,再創建200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推動建立健全省、地、縣、鄉四級監管機構,構建網格化監管體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能力,強化責任追究,嚴打重罰非法添加、製假售假等違法犯罪行為。

16.全面提高從養殖到屠宰的全鏈條獸醫衞生風險控制能力。從養殖、動物移動、屠宰等環節入手,運用新設備新技術,打造全鏈條獸醫衞生風險管理體系。嚴把養殖業監管關,強化養殖檔案管理,加強網格化日常監管,實施禽流感、口蹄疫等優先防治病種控制計劃,防範外來動物疫病傳入風險。全面推行獸藥“二維碼”,從源頭上加強獸藥生產銷售使用管理,控制藥殘超標風險。嚴把活動物移動監管關,加強動物衞生檢疫和疫病區域化管理,嚴防動物疫情跨區域傳播。嚴把屠宰業監管關,組織開展生豬屠宰專項整治行動。建立健全養殖業保險與無害化處理聯動機制,推進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

17.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往年增收主要靠價格帶動、補貼增長和工資提高,明年這幾方面形勢都不容樂觀,繼續保持“兩個高於”面臨很大挑戰。要全面推動“三補合一”改革,探索建立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並適當提高標準,探索建立農民生態補償、輪作休耕等補貼,推進漁業柴油補貼政策調整,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繼續實施水稻、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推動玉米價補分離、價補統籌和收儲制度改革,繼續搞好大豆和棉花目標價格試點,探索實施鮮活農產品調控目錄制度;引導農民主動對接市場,調整產品結構,發展優質優價農產品,穩定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引導農民外出務工、就地就近就業和返鄉創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推動農村土地徵收、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和集體產權股份化等改革試點,維護進城落户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創造條件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18.紮實推進特色產業精準脱貧。中央明確提出,3000萬農村貧困人口要通過發展產業實現脱貧,這是農業部門的光榮責任和用武之地。要充分發揮農業行業優勢,大力實施“一村一品”強村富民工程,強化致富帶頭人培訓,發揮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大特色農產品市場開拓力度,提高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水平。抓緊研究制定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脱貧規劃,謀劃具體支持政策,探索精準扶貧、精準脱貧的帶動模式,推動扶貧政策落實到户到人、扶貧資金量化到户到人。

19.繼續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突出乾旱半乾旱重點區域,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建設高標準節水農業示範區。紮實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繼續開展化肥減量增效、農藥減量控害試點,大力推廣高效緩釋肥、有機肥、低毒低殘高效農藥和綠色防控。啟動農作物秸稈及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整縣推進試點,開展重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綜合示範,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20.深入推進農業對外合作。努力構建財税、金融、保險、外經貿等農業“走出去”支持政策框架,編制完成《農業對外合作規劃(20xx-20xx年)》。支持建設與“走出去”緊密相關的育種、倉儲、加工、物流等基礎設施,建立境外農業合作示範區。搭建農業“走出去”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建立“走出去”企業信用評價制度,打造跨國涉農企業集團。啟動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行動計劃,特別要加強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合作。落實好在南南合作圓桌會上提出的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個農業合作項目。

四、關於加強農業系統自身建設

做好20xx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完成“十三五”農業農村發展目標任務,必須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農業系統自身建設。農業部系統各單位和各地農業部門都要主動破除過時的思維定勢、路徑依賴和工作慣性,實現思想觀念上的新引領、方法路徑上的新突破、工作職能上的新轉變和作風面貌上的新氣象。

一要轉變發展理念。全面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用新的理念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樹立“創新強農”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經營方式創新和支持保護制度創新,實現農業創新驅動發展。樹立“協調惠農”理念,大力推進生產消費、一二三產、種養加協調發展,加快形成供需平衡、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發展結構。樹立“綠色興農”理念,大力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型農業,促進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打造農業發展新增長點。樹立“開放助農”理念,統籌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農業發展戰略空間,加快形成進出有序、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農業對外開放格局。樹立“共享富農”理念,用工業化的設施武裝農業、用信息化的手段改造農業、用城鎮化的進程帶動農業,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二要轉變工作職能。重點是“一簡、一規、三加強”。“一簡”,就是要繼續簡政放權。20xx年以來,農業部已經累計取消和下放了53%的行政審批事項,下一步還要加大力度。只有把該放的堅決放下去,才有精力把該管的切實管好。各地要繼續做好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的銜接落實工作,確保平穩過渡,防止“中梗阻”和“一放了之”。“一規”,就是要規範制約用權。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要探索規範制約權力運行的有效機制,積極推進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切實強化權力監督,確保公正公開、透明高效行使權力,有效預防公權運行中的廉政風險。“三加強”,就是要加強政策創設。對“十三五”規劃建議和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涉農政策舉措逐條梳理研究,加緊謀劃提出一批重大政策和工程項目。加強體系建設。推動農業部門優化職能配置,提升履職能力,進一步理順職責分工,切實發揮事業單位作用,加強地方農業系統自身建設,完善推動工作和服務基層的體系,形成工作合力。加強法治建設。核心是“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強化涉農法律法規制修訂,加快推進農業綜合執法,提高農業系統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轉變工作方式。“三農”內外部環境都在發生多年未有的深刻變化,對我們指導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優化決策方式,堅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的好傳統,加強對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新模式的調研總結,強化典型示範帶動;更加註重發揮各類智庫和專業研究機構作用,更加註重用數據説話、用數據決策,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優化管理方式,在繼續發揮好我們行政體制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優勢的同時,更多運用法治思維、市場辦法、大眾傳媒和信息化手段,指導生產、推動工作、落實政策。優化投入方式,大力加強資金優化整合,將投資重點向主產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以及新型經營主體傾斜,逐步實現差異化、精準化、滴灌式支持。更好發揮財政槓桿撬動功能,引導金融、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我們不能再停留在簡單的批項目、管資金上,要將工作重點轉向事前制定規劃、創設扶持政策、制定建設標準、強化信息引導、加強事中事後督查驗收上來。

四要轉變工作作風。深入踐行“三嚴三實”,以更嚴的標準和更實的作風做好各項工作。大興敢於擔當之風。“十三五”農業農村改革發展任務急難險重,必須大力發揚農業系統“三種精神”,堅決杜絕庸懶散木推,倡導快準嚴細實,要敢於負責、樂於負責、善於負責,做到關鍵時刻能衝得出、頂得住、拿得下。大興狠抓落實之風。説一千,道一萬,還是要靠真抓實幹。要用好績效管理工具,突出重點抓落實,集中力量在明年20項重點工作上發狠力、尋突破、出成效。農業部門的各級領導幹部,都要親力親為,抓重點,抓落實。大興清正廉潔之風。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建立健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長效機制。堅持管行業必須管行風,加大惠農政策落實情況監督檢查力度,堅決防止跑冒滴漏、虛報冒領。總之,要用過硬作風和一流業績樹立農業系統幹部的良好形象。

同志們,明年及“十三五”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任務已經明確,號令已經發出,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攻堅克難、真抓實幹,鞏固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好形勢,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農業部農業工作會議講話 篇3

黨的xx屆五中全會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十三五”和明年的農業農村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韓長賦部長在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就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做好“十三五”和明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進行了部署安排。今天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和農業部黨組的工作安排,認真總結“”行業發展的成就經驗,分析面臨的新形勢,研究部署明年和“十三五”的重點工作。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肯定新成績,總結新經驗

“”時期,伴隨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依靠市場拉動、科技驅動和政策推動,農產品加工業保持了較快增長,形成了新的發展格局,成為產業關聯度高、行業覆蓋面廣、中小微企業多、帶動作用強的重要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標誌,為“三農”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總量規模快速擴大

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體量巨大的朝陽產業。20xx—20xx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從13萬億增加到20萬億元,年均增長11%,在工業中佔比從16%提高到18%,很多農產品加工大省工業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值從1.8:1提高到2.2:1。規模以上企業從6.9萬家發展到7. 6萬家,大中型企業比例達到16.15%,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企業近2萬家,超過100億元的龍頭企業達70家(其中超500億元的5家),成為經營主體融合共生的主導者、產業環節融合互動的引領者、資源要素融合滲透的推動者。

(二)發展動力持續強勁。

“”期間,社會資本加快進入農產品加工業,既不與民爭利,又帶農增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入累計達到16.8萬億元,年均增長19%,其中20xx年預計達4萬億元,同比增長9.7%,高於工業2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1.2萬億元,同比增長8%,成為經濟發展新的亮點,為新常態下穩增長髮揮了重要帶動作用。

(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特色優勢產業進一步發展,落後產能逐步消化,裝備技術升級加快,為產業發展增強了新的發展動能。目前食用類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佔農產品加工業比重達52%。主要農產品加工初步形成齊全的國產化機械設備品種,如肉類加工設備國產化88.5%以上,糧油加工設備逐步替代進口。沿海發達地區和城市周邊地區正在推進騰籠換鳥、機器換人、電商換市,一批名企、名品、名家正在培育成長。

(四)空間佈局更趨合理。

農產品加工業逐步向加工園區、物流節點、優勢主產區集聚,形成了一批特色產業集羣。20xx年農產品加工園區達到1600家,匯聚了3.5萬家企業(其中龍頭企業1.5萬家),成為優秀企業和名牌產品的聚集地;山東、河南、四川、內蒙古等10個畜禽大省的肉類加工總量佔到全國的80%;河南方便食品、湖南辣味、安徽炒貨、福建膨化、湖北冷凍、四川豆製品等形成區域特色品牌。

(五)融合發展趨勢明顯。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勢頭逐步顯現。農業經營主體接二連三融合,吸引農民直接以資金、農產品、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發展加工和流通業,全國農民合作社中已有53.3%從事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龍頭企業前延後伸融合,將農户、加工企業和經銷商等不同環節的經營主體,在空間上集聚形成利益共同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叉融合,打造了農業產業化升級版。“互聯網+”等新信息技術滲透融合,將電子商務、加工體驗和中央廚房等新業態引入,模糊產業邊界,實現網絡鏈接,大大縮短了供求距離,降低了經營成本。

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延長了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構建,實現補農建農帶農。目前農民人均收入9%以上來自農產品加工業工資性收入,加上關聯產業比重更大,每億元加工營收吸納96人就業,明顯高於工業;農業逐步從出售原字號農產品轉向加工製品,我國農產品市場供應量的1/3、“菜籃子”產品供給的2/3以上都是加工製品。可以講,“”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大發展的時期。

與此同時,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風聲水起、百花齊放、精彩紛呈,呈現出“發展加快、佈局優化、質量提升、領域拓展”的良好態勢,作為農業新的業態和農業新的增長點,其內涵日益豐富,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如果説農產品加工業是對農產品資源進行開發,將農產品“賣出去”來增加農民收入的話,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則是對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生態資源進行開發,將消費“引進來”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民脱貧致富。

正因如此,中央扶貧工作會議指出:“有一些貧困地區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環境,通過發展鄉村旅遊,農產品變成旅遊產品,農家院變成旅遊設施,綠水青山變成了羣眾脱貧致富的金山銀山”。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休閒農業經營主體180萬家,預計20xx年經營收入3500億元,接待遊客11億人次,帶動3300萬農民受益,已成為農民就業增收的新亮點,成為城鄉居民望山看水憶鄉愁的好去處。

“”時期農產品加工業及休閒農業發展成就來之不易,凝聚了各級管理部門、廣大企業和億萬農民羣眾的智慧與汗水。可以説,產業有了大發展,工作上了新台階。在實踐中大家積累了不少好經驗。

一是始終把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作為推進工作的根本出發點。這些年,我們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更加重視產業發展質量效益,指導企業以農為本,引領農業經營主體按照加工和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經營,努力為農業注入資金技術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着力破解農產品價格“天花板”與成本“地板”雙重擠壓以及資金技術等要素瓶頸問題,充分發揮產業增長帶動作用,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拓展農業產業功能,從縱橫兩個方面為農民開闢了新的就業增收渠道。

二是始終把市場決定和宏觀指導作為推動工作的重要遵循。這些年,我們緊緊圍繞產業需求,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通過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資源、資源服務產業,尊重企業主體地位,尊重基層首創精神,依託社會組織,整合資源要素,針對農產品加工薄弱環節、瓶頸制約和重點領域,發揮政府規劃引導和政策扶持作用,強化各類公共服務,引導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農户形成了發展產業的合力,有效激發了產業發展的活力。

三是始終把政策引導和項目推動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抓手。這些年,我們努力在財政、税收、投資、金融、用地等政策方面為產業發展爭取空間,用政策來推動,用規劃做引領,用標準來衡量,善於把問題變成課題,把課題變成政策,把政策變成項目,先後推動出台了糧食加工減損、加強科技創新、技術集成基地、綜合利用、主食加工、合作社發展加工流通、人才隊伍建設、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農民創業創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開展主食加工提升等系列活動,有效組織實施了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等財政項目,為產業發展發揮了積極的帶動作用。

四是始終把創新和推廣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着力點。這些年,我們努力把創新練就成看家本事,瞄準資源配置、人才培育、體制機制建設、成果轉化等關鍵問題,不斷激發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出實招、下大力,在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產地初加工技術裝備創新、傳統加工技術傳承創新、休閒農業、農業文化遺產、創意創新等方面培養了一支強有力的專家隊伍,在成果推廣應用、標準化進程、品牌培育、創新體系建設完善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機制,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創新支撐。

五是始終把職能和隊伍建設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保障。這些年,各級管理部門履職盡責,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不斷加強規劃指導、管理監督、協調服務,整合系統資源,匯聚工作合力,形成了目標一致、上下聯動、部門協作、一起發力、互相支持、攻堅克難、共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二、適應新形勢,明確新思路

黨的xx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這是我們做好產業工作的行動指南和遵循依據。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村服務業發展,拓展農民增收渠道”、“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就業,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台”等任務要求。

中央扶貧工作會議強調要支持貧困地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讓貧困户更多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值收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特別是要把供給側結構改革作為重點,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培育發展新產業,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就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民工市民化等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中央的部署要求為做好今後一個時期工作指明瞭方向,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變的關鍵期,也是我們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期。一方面,全面小康社會,居民收入倍增、人們消費結構變化、消費檔次升級,形成新的需求,加之現代裝備技術、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發展催生新產業新業態,為產業發展開闢了廣闊空間。另一方面,我國經濟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的新常態,產業發展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國是面臨着資源環境約束加大、要素供應趨緊、投入成本上升等嚴峻挑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我們要適應新形勢,明確新思路。

(一)堅持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工作目標。

這些年,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糧食和主要農產品連年增產,農民收入也連年增長,但受農業生產成本上升、農產品價格下行等因素影響,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民增收難度加大。不解決好這個問題,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就會成為空話。這就需要提升新的農業增值空間,開闢新的農民增收渠道。農產品加工業和休閒農業,一端連着田間地頭,一端伸向消費市場,搭建起了溝通城鄉的橋樑,既吸引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又拓展了農業多種功能,促進了農產品轉化增值。五中全會提出共享發展,在農村首先要發展那些農民能夠廣泛參與、共享產業鏈價值鏈增值收益的產業。因此,我們要以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為工作目標,堅持以農為本,立足農業資源特色優勢,尊重企業和農民主體地位,做大做強產業,完善企農利益聯結機制,為實現農業多重增效和農民多渠道增收做出貢獻。

(二)堅持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工作路徑。

推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從中國國情出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國際經驗也表明,農業不僅是農產品的生產,還包括與農業相關聯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農產品加工業具有天然的“接一連三”的特殊屬性,而休閒農業則更是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體。我們要按照“基在農業、利在農民、惠在農村”的要求,努力促進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引導各類經營主體以農業為基本依託,以農產品加工業、休閒農業為載體,通過產業間相互滲透、交叉重組、前後聯動、要素聚集、機制完善和跨界配置,將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整合、一體推進。通過採用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組織形式,採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形成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通過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工程,努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並進。

(三)要堅持以農產品加工業、休閒農業、農民創新創業三大任務為工作佈局。

經過幾年的探索,我們已形成了農產品加工業、休閒農業、農民創新創業三大任務。這是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有效抓手,適應新的形勢,符合職責要求,應當成為今後一個時期的主體任務和工作佈局。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在努力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的同時,大力推動規模擴張向轉型升級、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分散佈局向產業集羣轉變,更加註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註重促進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更加註重資源環境和集約發展,構建政策扶持、科技創新、人才支撐、公共服務、組織管理體系。到20xx年,農產品加工業總量明顯增長,結構明顯優化,競爭力明顯增強,爭取年均增長7%左右,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達到2.5:1左右。

發展休閒農業,要與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美麗鄉村、生態文明、文化創意產業建設、農民創業創新融為一體,注重規範管理、內涵提升、公共服務、文化發掘和氛圍營造。要依託農村綠水青山、鄉土文化等資源,發展休閒度假、旅遊觀光、農耕體驗等,培育繁榮農村、富餘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力爭到20xx年,產業規模年均增長8%以上,佈局優化、類型豐富、功能完善、特色明顯的格局基本形成,從事休閒農業的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發展質量明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

引導農民創業創新,要以營造良好農民創業創新生態環境、激發農民創業創新活力為主線,以返鄉農民工等人員在農村創業創新為主體,持續推進農民創業創新行動計劃、農村青年創業富民行動、開發農業農村資源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行動計劃,引導農民在農村興辦家庭農場、領辦農民合作社和小微企業,發展設施農業、規模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民俗民族工藝產業、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產品流通、電子商務、養老、家教、生產資料供應、生活生產服務業。力爭到20xx年,形成較為完善的農民創業扶持政策體系、教育培訓體系、孵化助推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使農民創業創新蔚然成風。

三、採取新舉措,開拓新局面

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今後一個時期,要聚焦重點,集中力量,組織實施好“三大工程”。

第一,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工程

在工程實施上,要重點抓好四件事:

一是加快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完善農產品初加工補助政策並高效廉潔規範實施,充分發揮補助政策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推動補助項目向優勢產區、特色產區特別是貧困地區傾斜。加強初加工設施和裝備建設,突破初加工關鍵環節,整體提升初加工水平。積極推進糧食加工減損增效,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烘儲設施。加強菜籃子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產後商品化處理,改造升級貯藏、保鮮、烘乾、分類分級、包裝和運銷等設施裝備。

二是推進精深加工。積極採用生物工程技術、超高温滅菌、冷凍保鮮、分子蒸餾等精深加工技術,在提取蛋白質、脂肪、纖維、新營養成分、藥用成分及活性物質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動發展優秀國產農產品加工設備裝備,逐步實現進口替代。

三是提升主食加工水平。培育一批產權清晰化、生產標準化、技術集成化、管理科學化、經營品牌化的主食加工示範企業,推動主食加工技術、產品研發推廣,加大品牌培育,推介成熟的發展經驗和模式。

四是推動綜合利用。重點針對秸稈、稻殼米糠、等外果及皮渣、畜禽骨血、水產品皮骨內臟等副產物,主攻循環利用、全值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加強綜合利用試點,一定要試點出樣板和成效來。

在推進方式上,

一要抓好政策指導扶持。集中精力研究制定大力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意見,抓緊發佈實施《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結合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規劃,合理、科學、有序地對主要農產品加工業進行優化結構佈局。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產營養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實惠的食品和質優、價廉、物美、實用的加工製品,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促進主產區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拓展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空間。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深加工,形成一批優勢產業集羣。推動解決好農產品加工的税收、用地、用電等問題。

二要抓好科技創新。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裝備,支持農產品加工設備改造提升,建設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推進重大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切實解決一批影響產業發展的共性重大技術裝備難題。推廣成熟適用技術,發佈行業重大科技成果,加快推進互聯網與科技成果轉化結合。培育一批科技創新人才、企業家人才、技術骨幹和生產能手。推進標準化進程和品牌培育,發揮生態、安全標作用,集中力量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業質量品牌提升計劃,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優勝劣汰,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領軍企業和國內外知名品牌。

三要抓好園區建設。着力強化現有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平台建設,完善園區功能,促進園區前延後伸,創建一批集標準化原料基地、集約化加工園區、體系化物流配送營銷網絡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

四要抓好公共服務。搭建政府服務公共平台,促進投資、貿易、銀企、科企對接,搭建主銷區向主產區產業梯度轉移的各類平台。不斷壯大農產品加工業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隊伍,廣泛開展諮詢、信息、人才、融資、技術等公共服務及專業服務。建立以農產品加工信息網為主體的公共信息服務平台,搭建“中央+地方”聯動的公共信息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加工信息資源數據庫,提高農產品加工信息資源共享水平;創新“互聯網+農產品加工業”形式,大力提升農產品加工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

第二,大力實施休閒農業提升工程

在工程實施上,要重點抓好三件事:

一是培育休閒農業品牌。做好頂層設計,用好的規劃塑造出一個好的產業來。落實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通過盤活農村閒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產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政策。制定好的標準和程序,以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示範點創建、農業與鄉村旅遊星級企業創建活動為重點,打造一批最美休閒鄉村、田園,形成一批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知名品牌,逐步形成休閒農業的品牌體系。鼓勵各地結合工作實際開展休閒農業特色村、星級户、精品線路等創建與推介活動,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

二是持續發掘農業文化遺產。弘揚中華農耕文化,提升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內涵。要按照“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的思路,以帶動遺產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開展農村文化遺產普查,加大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的力度,強化政策創設,完善工作機制,帶動遺產地農民增收。

三是推進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精準扶貧。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是精準扶貧的有效形式。對在資源稟賦、人文歷史、交通區位等方面有發展休閒農業優勢的貧困地區,優先扶持發展農家樂、小型採摘園、休閒農業專業村等項目,探索社會資本參與貧困地區發展休閒農業的利益分享機制,積極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帶動傳統種養產業轉型升級,助推農民脱貧致富。

在推進方式上,

一要創新組織經營形式。積極扶持農民發展休閒旅遊合作社。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開發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休閒旅遊項目。

二要加大標準制修訂。要在總結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創建經驗的基礎上,研究修訂創建標準,強化後續監管,確保發揮示範的引領帶動作用。圍繞農家樂、休閒農莊、休閒農園和民俗村四大類型,分門別類研究制定餐飲住宿、景觀環境、食品衞生、安全消防和服務禮儀等方面的標準,推動產業的規範化發展、標準化服務、特色化運營。

三要強化基礎設施改造。要結合村莊整潔和美麗鄉村建設,積極爭取基本建設項目,在城市周邊、景區周邊、傳統特色農區、扶貧攻堅地區,扶持建設一批功能完備、特色突出、服務優良的休閒農業專業村和休閒農業園,實現特色農業加速發展、村容環境淨化美化和休閒服務能力同步提升,引領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健康發展。採取以獎代補、先建後補、財政貼息、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着力改善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重點村基礎服務設施。積極爭取落實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項目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合理安排。

四要加大宣傳推介。農產品加工業是工業帶動農業,休閒農業就是城市帶動農村,做好向市民推介宣傳很重要。要站在助推農民增收、方便市民休閒的角度,結合時間節點、產業特點和消費人羣的個人化需求,通過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和微信、移動互聯網等新興媒體,有組織、有計劃地向社會推介一批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精品景點和線路,擴大產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做到春賞花、夏消暑、秋採摘、冬年慶,四季不斷,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第三,大力實施農民創業創新服務工程

在工程實施上,要重點抓好三件事:

一是落實和創設農民創業創新政策。打通創業創新扶持政策落實的“最後一公里”,確保各項優惠政策能落地生根。推動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和農業農村補助項目等向農民創業創新傾斜。支持各地根據本地實際創設更加優惠的政策措施。

二是培育農民創業創新帶頭人。以返鄉農民工、中高等學校畢業生、退役士兵、大學生村官為主體,培育一批農民創業創新帶頭人。以成功企業家、職業經理人、電商輔導員、天使投資人、創業帶頭人和科研院校專家為主體,培育一批農民創業創新輔導師。利用現有培訓資源網絡、遠程傳輸、遠程教育服務平台和培訓機構,結合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實用人才、職業技能等培訓計劃,廣泛開展農民創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創業創新能力。

三是搭建農民創業創新平台。利用現有工業園區和農業園區,建設一批農民創業創新園,真正讓農民創業創新園成為好的抓手;利用名村、企業、園區和農貿市場,建設一批農民創業創新見習基地。

在推進方式上,

一要建立工作機制。在部級聯席會議制度框架下,圍繞農民創業創新,加強部門間工作協調,形成工作合力。指導各地建立健全農民創業創新職能,加強上下間工作聯動,形成高效運行的長效機制。

二要開展試點示範。持續推進農民創業創新行動計劃、農村青年創業富民行動、開發農業農村資源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行動計劃,創建一批農民創業創新試點縣、試點鄉和村。

三要推介典型代表。總結推廣一批農民創業創新模式,引導廣大農民在創業創新中學習借鑑。開展農民創業創新大賽等活動,宣傳推介一批農民創業創新帶頭人。

四要提供公共服務。努力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大力促進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創業,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積極配合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開展農村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動。鼓勵各類協會、中介組織和社會機構開展農民創業創新綜合性服務和專業類服務,開展各種促進創業創新的公益活動,為農民創業創新創造良好條件。

同志們,面對“十三五”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緊圍繞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的目標,以改革創新精神繼續加強系統自身建設,為事業發展提供堅強保障。這裏,我提四點要求。

一要加強作風建設。深入踐行“三嚴三實”,以更嚴的標準和更實的作風做好各項工作,努力做到重實際、講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主動破除一些過時的思維定勢、路徑依賴和工作慣性,實現思想觀念上的新轉變、方法路徑上的新突破、作風面貌上的新氣象,進一步樹立全行業講紀律守規矩、真抓實幹的清風正氣。

二要加強學習和調查研究。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努力建設一支勤於學習、善於思考、樂於實踐的幹部隊伍。要注重調查研究,深入行業第一線,深入基層,深入實際,瞭解農民羣眾和企業的意願需求,總結基層的實踐創造,研究關係行業發展的全局性重大問題。

三要創新抓手載體。深入挖掘現有各類典型示範的好經驗好做法,抓住那些一舉多得和牽動全局的好措施好政策一抓到底。要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和大數據技術,加強對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新模式的研究總結。

四要加強機構職能和隊伍建設。爭取地方黨委政府的支持,優化內部職能配置,理順職責分工,完善組織管理體系,發揮事業單位作用,加強系統自身建設,完善推動工作和服務基層的體系。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創新意識,保持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的精神狀態,構建協同機制,加強上下聯動,加強對外溝通協作,建立領導支持、部門配合、社會參與、行業服務、協調一致的管理服務機制。

明年及“十三五”農產品加工業、休閒農業和農民創業創新的任務已經明確,重點工作已經部署。我們要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緊密圍繞農業部黨組的中心工作,鼓足幹勁、拼搏進取、求實創新、攻堅克難,努力推動各項產業發展不斷登上新台階,為促進農業現代化取得顯著進展、確保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做出更大的貢獻。

農業部農業工作會議講話 篇4

同志們:

我到神農架林區來的時間很短,很多情況還不清楚,還在進一步熟悉中。剛才王林同志做的主題報告和沈區長的講話,很具體,很全面,很實際,我都很贊同。結合現實統計工作的需要,我談幾點心得,供大家交流。

一、 充分肯定去年的統計工作取得的成績

統計數據是社會一個時期現狀經濟發展的顯示器、晴雨表,最直觀的反應現實情況,對制定方針政策、服務決策意義巨大,因此該項工作十分重要。我們近幾年的統計工作可圈可點的很多,主要表現為:

(一)常規工作緊抓不懈

積極嘗試,開展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方法改革試點工作,確保了已經開工億元項目的網上直報率達到100%。

主動作為,加大對源頭數據質量的檢查力度。建立統計數據質量評估制度,有效防控了數據質量風險。

夯實基礎,全面啟動村級統計工作規範化和誠信企業建設。實現“五有五化”建設目標,紮實推進誠信企業創建,評定出第一批誠信統計企業優勝單位,做得很好。

提升素質,強化統計隊伍自身建設。加強制度管理,嚴格考核落實。加大培訓,提升統計工作整體水平,提高人員素質,提高工作效率,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二)重點工作有條不紊

高度重視,圓滿完成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工作。林區山大人希,調查難度大,宣傳發動、兩員培訓、入户登記等每一個階段的工作都不容易。紅坪鎮的老百姓怕露富,都需要做耐心的解釋工作啊。

強化服務,做好經濟形勢分析監測工作。加強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要指標的調查研究和統計監測預警預報,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更有針對性、基於統計視角的統計服務,是我們統計人員的重要責任。寫的分析能經常得到領導籤批,是我們統計人員的自豪。

(三)特色工作亮點紛呈

精心組織,開展各類監測評價和專項調查。充分發揮統計工作職能作用,積極搞好統計服務,才能贏得了領導和部門的認可和肯定。

克服困難,籌建社情民意調查中心。開通4條電訪線,為區委、政府瞭解民情民意動向、績效評價、關注民生、制定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建立起了統計調查在黨委政府和百姓之間的“橋樑”和“紐帶”作用。

二、充分認識新常態、新形勢、新要求下統計工作的特殊主要性

統計數據準確的重要性。有效益有質量的實現增長,問題是我們發現要實現的增長要靠統計工作的監測,是不是有效益?是不是有質量?是不是可持續?要靠統計工作統計之後才知,前些年,農業時代就不同了。但是工業這塊,要根據全國的形勢,來決定市場生產的方向,如果説我們產品有出路,更需要準確,現在精準扶貧,何為精準,精準就是基於情況的精確掌握,形式的準確判斷,對策精準提出。那麼對於我們統計人員來説,我們現在能精準麼?很有可能就是按地方劃分,再就是盲人騎瞎馬。所以在新常態、新形勢、新要求下,我們在座的各位是統計的關鍵少數,責任是非常重要的。有一點需要大家摒棄和改進,舉例:在全國全區全村小企業數據多與少的衡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國台灣高正中校長説“天下興亡我的責任”,也就是説數據準確是我的責任,特別是統計工作者,從現在起更應該有義務有責任把數據搞準確,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應該是這樣,共同把統計工作做好,希望大家注重數據的準確性,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發自內心的做得更好。

自然資源方面。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編制,自然資源離任審計,這個既是對我們前些年自然資源的摸清底數,再就是明確方向,把握重點,找出發展空間是很重要的,這份工作希望大家主動參與,積極配合,把工作做好,把過去多年來自然資源保護的誠信樹立起來,把林區好的資源生態更好的宣傳出去。知名教授説:未來中國經濟最大的企業,不是中石化,不是中石油,而是中水集團。未來經濟形勢不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如果污染繼續發展,如果企業在過程中為了逃避監管而不顧社會責任,如果統計工作者對統計工作無所謂,那麼可能未來最後的一汪清泉,也會在神農架消失。通過自然資源負債表也是對林區一個更好地宣傳機會。

旅遊方面。旅遊方面也需要對統計工作重視。隨着“一園一地一區”的發展,旅遊方面的數據也決定了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就能夠更加清楚的知道遊客的滿意度在哪裏,遊客的需求在哪裏。比如:森林公園淨增長相比去年同期百分之一百多,神農壇遊客數下降百分之四十多,從這些數據印證了旅遊的發展遊客的需求,從觀光型到企業型的轉變,所以統計各方面的數據服務於旅遊業的發展,更好的知道提高遊客的滿意度,為了有序有效高效的開發旅遊資源。

三、充分認識新形勢下統計面臨的難題和問題

1. 統計隊伍人員少,適應新要求還有差距。神農架人口少,機構多,很多時候一個人做幾個人的事,區直部門統計人員、鄉鎮統計站長承擔的責任更重、工作更重。

2.有關的宣傳不夠,統計的對象有些顧慮。比如:線上線下覺得多報數據之後,税收方面會吃虧。紅坪鎮農民在國情普查時不露富,不説真話,對統計工作帶來困難。

3.統計服務決策,服務新常態信息諮詢監督的作用還有較大的空間,習提出:經濟新常態。新經濟轉變方式,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再新的條件下轉變工作方式,適應新的工作要求。

四、做好下一步統計工作的建議

1、更加註重提高統計的能力,人事決定性的因素。

加強統計隊伍的培訓。深入瞭解不僅僅是把數據填入表格,更重要是知道數據有什麼樣的需求,我們的經濟形勢是什麼樣,我們的數據起什麼作用,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讓統計工作效果更好。統計人員之間相互交流統計工作中的困惑,經驗互補,共同提高。部門規範化,如果生產線不規範,最後的產品也不會成為合格產品。誠信企業的創建。誠信是社會和諧的基石。

2、更加註重依法制。加強領導。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更加註重數據的真實可靠準確。加大宣傳力度。讓大家意識到依法的重要性。加大執法力度並運用好。吸取外面不依法辦事的例子教訓。

3、 更加註重提高數據質量。數據質量是統計工作的生命,真正關乎科學實測。提高主業意識和擔當意識。強化正確導向。強化強化源頭治理,嚴把數據人口關、嚴把數據審核關和質量評估關,為數據準確提供良好氛圍

4、更加註重全面小康監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如果離開統計部門就會存在問題。主動關心,真正關心小康建設,真正關心精準扶貧精準脱貧;積極思考;及時建議,每個統計人員都成為精準政策的建議者。更加註重全面小康監測。

5、全力抓好農業普查,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是20xx年統計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按要求抓落實,涉及到的機構、人員、經費、宣傳,區級財政、鄉鎮、有關部門都要按要求及時保障工作的正常進行。

6、全力抓好自然資源負債表的編制是統計系統非常重要的工作,是省委書記鴻忠同志、區委書記周書記的重點改革項目,要當做自己的事,當做影響林區發展重要的一件事,抓好抓落實。

農業部農業工作會議講話 篇5

這次農業農村工作會是春節過後縣委、縣政府決定召開的第一個專業會。為了開好這次會議,春節收假之後德偉縣長帶領各鄉鎮黨委書記和部分農口部門單位的負責同志,外出考察學習了志丹、安塞、寶塔區、富平、涇陽和三原農業產業開發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剛才,吳宗凱同志就林業工作做了專題發言,養殖、棚栽、林果三位產業示範户代表對自己發展產業做了經驗交流,並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德偉縣長就去年全縣農業農村工作進行了回顧總結,並對今年工作做了安排部署,講得很全面、很具體、很到位,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結合工作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下面,我再講三個方面的意見。

第一,認清形勢,搶抓機遇,從強縣富民的戰略高度把握“三農”工作

“三農”工作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局,事關國家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央對農村工作高度重視,從20xx年開始,已連續下發12個一號文件推進“三農”工作。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把發展主題落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上,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習年前在陝西視察時也強調過,任何時候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我們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必須始終地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堅定不移地牢牢抓在手上,切實抓緊抓好,抓出成效。具體到吳起的工作實際來講,抓好農業農村工作,是事關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是事關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性工作。

(一)抓好“三農”工作,事關轉型發展重大戰略實施。

隨着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縣也將進入一個非常困難的發展時期。面對新的形勢,目前縣委、縣政府最大考驗就是加快結構調整,實現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縣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把轉型的目標定位了四個層面,一是經濟強,二是百姓富,三是環境美,四是社會文明程度高。當前從我縣經濟轉型的實際來看,只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堅持把農村主導產業培育上去,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為新型農業化、信息化、城鎮化提供有力支撐,才能從根本上推動發展轉型,促進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抓好“三農”工作,事關全面小康全局目標實現。

習講過,“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縣作為典型的資源型經濟縣份,一直以來產業基礎薄弱,農民增收緩慢,是制約經濟協調發展的一條短腿。儘管去年我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358元,但是貧困面還很寬、貧富差距較大,如果和南部洛川、富縣這幾個縣區相比差距更大,我們的財政收入是人家的10多倍,但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及人家的一半,而且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去年我縣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3198元,二者的比例為1:3.1,今年隨着公車補貼、社會化養老等幹部工資改革調整,差距還將進一步拉大。如果不採取有力措施扭轉,解決好這一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將是一句空話。

(三)抓好“三農”工作,事關百姓福祉和吳起長遠發展。

我縣是一個農業大縣,立地條件差,耕地面積少,自然災害頻繁,發展農業的自身條件比較差。特別是近年來受石油產業的衝擊,羣眾在發展農業產業上的積極性不是很高,“三農”工作的整體成效不是很明顯,大多數羣眾的生活過得還不是很富裕,有的甚至還十分貧窮。在當前財力較好的條件下,如果我們不能抓住這一有利機遇,教育引導和幫助扶持農民把產業培育上去,不僅無法向上級組織交待,更無法向吳起的老百姓交待。因此,全縣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從事農業農村工作的同志,對此必須要有深刻的認識,一定要立足當前我縣“三農”工作的實際,特別是產業發展的實情,切實堅定抓好“三農”的信心和決心,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到抓“三農”工作上來,進一步理清思路,加強領導,鼓足幹勁,真抓實幹,力爭在3—5年內取得實質性突破。

第二,突出重點,強化措施,努力開創我縣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

關於今年的農業農村工作,德偉同志剛才做了詳細的安排部署,這裏,我強調一下產業建設、基礎設施、技術培訓、扶貧開發幾項重點工作。

(一)圍繞農民增收,推進農業產業建設。吳起是一個典型的傳統農業縣區,多業並舉,產業扶持力度大,園區建設充分帶動,但是近年來發展產業基本都是靠政策補助推動,致使農民對產業發展的積極性不高,缺乏主動性和進取精神。今後在產業發展方面,走“縣上給政策、鄉上抓引導、村上樹特色、黨員搞示範、農民自行幹”的路子,今年將繼續加大扶持力度,不再搞行政命令,鼓勵農民“跳起來摘桃子”,對凡是搞產業的農户要及時足額兑付獎補資金,不受發展數量限制,實行上不封頂。同時,今年年初經過廣泛徵求意見和充分調研論證,進一步修訂了政策扶持辦法,確立了“穩糧、興果、強畜、擴菜”的發展思路,希望各鄉鎮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唱好拿手戲、打好優勢仗。在種植業上,我縣目前耕地面積少,每家農户平均種幾畝地,很難形成產業,留不住農民,大多外出務工,土地撂荒現象嚴重。要鼓勵通過流轉方式把土地租給家庭農場、專業大户或合作社,推進規模化種植。五穀城、周灣、長城等北部鄉鎮要積極引導,推進地膜玉米、馬鈴薯、小雜糧基地化種植,示範帶動全縣種植業發展。在林果業上,首先要鞏固好退耕還林成果,繼續抓好造林綠化。要通過建立苗木銷售網頁推進網上銷售,組建隊伍外出叩門銷售,以及項目推銷等方式,幫助羣眾解決苗木銷售難的問題。加大封禁管護力度,嚴厲打擊偷牧、夜牧行為,確保林草資源安全。其次要積極學習借鑑志丹、寶塔區先進經驗,抓住“省級蘋果基地縣”建設機遇,將山地蘋果和水楸子作為主打樹種,採取“部門指導、鄉鎮組織、村組實施、農户自建、年終驗收、兑現政策”的方式,在北部鄉鎮試點推廣、南部鄉鎮片帶推進,果業中心要儘快出台《果業發展實施方案》,做好規劃、苗木聯繫工作,監察、採購中心等有關部門要配合做好苗木考察,吳起鎮、白豹、長官廟等鄉鎮要及早做好地塊落實工作,確保既定3萬畝建園指標按期完成。在棚栽業上,今年縣上不再定任務、下指標,搞新棚建設,重點抓好建成棚的管理利用,積極引導農户自主經營,大棚設施優先向土地流出的農户承包,鼓勵農户與大户聯合經營,由大户統一經營管理,農户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蔬菜中心要按照“承包到户、建檔到棚”的要求,建立專門的大棚生產管理檔案,實行“一棚一卡”動態式登記管理,對每一棚的生產計劃、種植進度、經營農户等情況記錄在案,及時提供技術支持和幫助,避免因經營不善出現虧損空棚現象,挫傷農户生產經營的積極性。今後,新建日光温室和大棚,儘量向園區和庭院靠近,共享基礎設施,減少投資成本,承接輻射帶動,形成聯片效應。在草畜業上,繼續走“小羣體、大規模、廣覆蓋”的路子,鼓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養殖小户。各鄉鎮要結合實際,制定出台一些引導性的措施,對自願從事養殖的羣眾,只要聯户養殖的規模達到300只以上,都可以享受縣上的扶持政策。羣眾養殖積極性高的村組,只要達到千隻以上規模的小區,縣上將配套路、水、電、圈、飼草加工設備等設施,積極扶持產業發展。

(二)完善配套設施,夯實農業發展基礎。今年由於縣上財力有限,除爭取上級投資外,縣財政列支1億元農業發展專項資金,其中用於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也就是4000萬元左右的樣子,各部門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確保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一是圍繞園區抓配套。農業、蔬菜部門要圍繞農業示範園區搞好水電路、倉儲、冷庫等配套設施建設,該維修的維修、該加固的加固、該新建的新建,切實增強園區功能,提高承載能力。特別是對申報的周灣、廟溝兩個園區,要優先配套完善,年內順利通過驗收。二是圍繞水利抓建設。水務部門要高起點建設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水利項目,重點抓好城鄉居民安全飲水、大吉溝流域治理、15座壩系工程建設、2萬畝農田水利建設,國土部門要抓好5000畝治溝造地項目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三是圍繞生態抓項目。林業部門要在積極爭取沙化土地封禁治理項目的同時,嚴格按照《綠化造林方案》,認真實施好公路沿線、村莊等重點部位綠化工程,夯實生態文明建設基礎。

(三)加強技術培訓,提升農民職業技能。現代農業要發展,科學技術是關鍵。近年來,通過建設示範基地、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等有效措施,全縣農業科技化水平得到顯著提高,但由於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農業科技人才短缺,農業現代化總體水平依然不高。因此,今年將採取外引與內培的方式,成立農業技術服務隊伍,開展送技術下鄉活動,着力解決這一短板。外引,就是從上面專業機構或外地聘請專家、能人與我縣技術人員結對,實行技術聯姻,深入鄉鎮村組、基層一線包村聯户指導。內培,就是加大新型農民教育培訓力度,對於在家從事產業經營的農民,要積極依託農民文化技術學校,鼓勵專業大户、農民合作社骨幹人才等“土專家”,採取現身説教、現場指導、現場示範等形式,廣泛開展新型農民培訓引導,增強產業技能和管理能力,努力使農户在產業上實現與外出務工相當甚至更高的收入,真正讓農村能夠留住農民、農業能夠致富農民、農民能夠安心務農。

(四)搞好扶貧開發,加快脱貧致富步伐。去年省委專門下發文件,提出了全省脱貧的任務和時限,明確我縣20xx年要率先實現整體脱貧,但根據目前情況看,全縣仍然還有9000多人處在脱貧線上,要實現整體脱貧目標,任務異常艱鉅。因此,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在陝甘寧革命老區脱貧致富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得想真辦法、出硬措施,紮實推進精準扶貧,確保取得實質性突破。一是做好扶貧項目爭取工作。今年國家將在革命老區扶貧建設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扶貧、農口部門和各鄉鎮要搶抓機遇,積極對接,主動作為,及早行動,認真做好扶貧項目策劃、包裝和爭取工作。二是抓好避災移民搬遷工程。扶貧部門要儘快做好涉及3853户13500人避災移民搬遷工程的選址、規劃和前期手續辦理,確保按計劃推進,決不能影響年終綜合考核。三是搞好低收入村包扶工作。要紮實推進百名領導幹部包扶低收入村扶貧和駐村聯户扶貧,各包村領導幹部最近要抽出時間,儘快深入包扶村組,沉下身子,融入羣眾,採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方式,認真幫助包扶村修訂產業規劃、制定扶貧計劃,一步一步推進實施,決不能像過去派個副職到村上轉幾圈,給村上協調點資金,就算了事。四是抓好世行項目建設。今年是實施世行項目的最後一年,扶貧部門要對照標準要求做好自查工作,各鄉鎮要高度重視,積極配合,認真實施好項目尾留工程,做好拾遺補缺和檔案資料完善工作,確保順利通過驗收。五是嚴格措施,確保規範操作。第一,要推進涉農項目捆綁實施,堅持“用途不變、渠道不亂、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由德偉縣長負責,各農口部門實施,對避災移民搬遷、保障房建設和棚户區改造,治溝造地和農田水利建設等關聯度高的項目實行捆綁推進。其次,強化組織驗收,今年要成立由分管領導任組長,財政、監察、農業等相關部門和鄉鎮負責同志為成員的產業驗收領導小組,推行“運動員”和“裁判員”分離,年終嚴格按照政策標準進行驗收。第三,嚴格政策兑付,強化事中檢查,實行動態考核,特別是在養殖業上,實行分階段督查考核,定期組織驗收,嚴防少數人投機鑽空、弄虛作假,套取產業補助資金。

第三,轉變作風,強化督查,確保 “三農”各項工作任務得到全面落實

一年之計在於春,今年農業農村工作各項目標已明確,任務已下達,能否取得實效,關鍵是靠在座大家抓好落實。

一是要在加強領導中推動落實。農業生產的節令性很強,誤了農時,就影響大局。今年節氣來的較早,春節前已立春,驚蟄也過去了兩三天,農動馬上就能開始。各鄉鎮、農口部門要加強對“三農”工作的組織領導,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相關領導配合抓,確保抓“三農”工作精力不轉移、勁頭不減弱、工作不鬆懈。縣直各部門要把支持、服務“三農”工作作為踐行羣眾路線的具體體現,用心研究,用心謀劃,用心推動,着力解決農業農村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確保各項決策部署有效貫徹落實。

二要在夯實責任中推動落實。各鄉鎮、各部門要按照全縣農業農村工作部署,細化量化目標,逐層分解任務,做到責任落實到領導、任務落實到人頭、計劃落實到地塊。要加強對農村基層幹部的教育,提高基層幹部的素質,增強基層組織推動發展、管理社會、化解矛盾和維護穩定的能力。宣傳、廣電部門要加大“三農”工作宣傳力度,着力營造人人關心、人人支持“三農”工作的濃厚氛圍。

三要在督查問效中推動落實。任何工作,抓而不實等於不抓,抓而不緊等於沒抓,抓抓停停等於白抓。各鄉鎮、各部門要繼續發揚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真正把會議上説的、文件上寫的、方案上定的變成實實在在的行動,讓農民羣眾得到最大實惠。縣委督查室、縣政府督查室、考核辦要加強對農業農村工作的督查考核,定期不定期進行督促檢查,及時通報進展情況。同時,堅持把考核結果作為各鄉鎮、各部門和領導幹部執政能力、工作水平、政績優劣的一條重要標準,嚴格兑現獎懲。

同志們,做好今年的“三農”工作任務艱鉅、意義重大。我們一定要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鋭意進取,紮實工作,努力開創“三農”工作的新局面,為推動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fayan/87pnm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