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發言稿 >

農業農村工作會議講話

農業農村工作會議講話

中國農業農村發展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面臨的問題和矛盾亦複雜多變且尖鋭。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農業農村工作會議講話,僅供參考。

農業農村工作會議講話
農業農村工作會議講話(一):

今天,我們召開縣委經濟工作暨農業農村工作會議,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委經濟工作、農村工作、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及黨政主要領導幹部研討班精神,深入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和農業農村形勢,全面部署今年經濟建設、農業農村、雙聯和精準扶貧等工作任務,進一步提振幹事創業的精氣神,打好“十三五”發展的開局戰。前面,馮縣長就今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蘭書記就今年農業農村和雙聯、精準扶貧工作進行了具體安排,這些意見都是經過縣委會集中討論通過的,我完全同意,請大家認真抓好貫徹落實。下面,結合學習貫徹中央和省、市委相關會議精神,圍繞堅持正確方向、問題導向、為民取向、破題指向,我講四點意見:

一、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切實提升統籌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能力水平

春節前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xx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和近期省委舉辦的省市黨政主要領導幹部研討班,從黨和國家發展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學習討論了事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系統部署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重點任務,為我們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各項工作指明瞭努力方向,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重要遵循。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所謂新常態,是指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如何認識新常態,準確把握其內涵,強調,要注意克服三種傾向。其一,新常態不是一個事件,不要用好或壞來判斷。有人問,新常態是一個好狀態還是一個壞狀態?這種問法是不科學的。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並沒有好壞之分,我們要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其二,新常態不是一個“萬能筐”,不要什麼都往裏面裝。新常態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不要濫用新常態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態”,什麼文化新常態、旅遊新常態、城市管理新常態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現象都歸入新常態。其三,新常態不是一個“避風港”,不要把不好的或難做好的工作都歸結於新常態,似乎推給新常態就有不去解決的理由了。新常態下不是不幹事,不是不要發展,不是不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而是要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實踐。黨的xx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着力點,是我們黨抓經濟發展的一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是抓總的、根本的、核心的,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協調發展是“十三五”發展的制勝要決,要學會運用辯證法,善於“彈鋼琴”,以協同發展為重點抓好區域協調,以融合發展為重點抓好產業協調,以一體發展為重點抓好城鄉協調,以互促發展為重點抓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在統籌協調中提升經濟發展的整體質量和效益。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色發展的基本出發點就是為人民羣眾創造天藍、水清、地綠的良好生活環境,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開放是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注重內外聯動、實現合作共贏,必將為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共享是和諧發展的本質要求,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讓人民羣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這五大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繫的集合體,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着眼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創新,也是我們“十三五”要着力抓好的重大任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眼點在供給側,發力點在結構性,突破點在抓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當前經濟增速放緩,有總量的問題,但結構性的問題更為突出,供給側的問題尤為凸顯,看似有效需求不足,實則有效供給不足,結構失衡、供需錯配才是深層癥結。比如,一些行業和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同時大量關鍵裝備、核心技術、高端產品還依賴進口。再比如,農業發展形勢很好,但有些農產品卻不能很好適應需求變化,羣眾不買賬。還比如,一些有大量購買力支撐的消費需求在國內得不到有效供給,消費者將大把鈔票花費在出境購物、“海淘”購物上,購買的商品已從珠寶首飾、名包名錶、名牌服飾、化粧品等奢侈品向電飯煲、馬桶蓋、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延伸。據國家統計的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居民出境旅行及購物支出每年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目前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帶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着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新的供給創造新的需求,優配供需結構,才能實現發展“量”的持續擴大、“質”的真正提升。新常態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速要換擋、結構要轉型、動力要轉換,但絕不意味着推倒重來,也絕不意味着一蹴而就,而是要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不斷培育發展新動力、厚植髮展新優勢。

新常態下實現新發展,必須堅定貫徹落實新理念、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一個從認識層面到實踐層面的過程,認識跟得上,實踐上才能到位、才能把握正確方向。這正是中央和省市在春節前後密集開展學習研討的題中應有之義。做好我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經濟工作乃至各項工作,都必須把新發展理念貫穿於工作謀劃、政策制定、任務落實的各方面、全過程,努力做到觀念上適應、認識上到位、方法上對路、工作上得力,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動權。首要的就是要在思想上、認識上緊緊跟上時代發展的新節奏,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省市委的重大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就我縣而言,全縣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工業經濟“短腿”,傳統產業比重大、新興產業接續慢,產業發展不平衡;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不全面不完整,農產品精深加工、流通環節、品牌影響等方面的瓶頸制約還沒有得到突破,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效應和農業生產成本“地板”抬升擠壓效應日益顯現,農民增收難度不斷加大;財源基礎薄弱,收入結構不合理,財政收支壓力比較大;創新人才匱乏,創業創新活力不足,自主創新能力弱,整合資源聚集力量、激發活力組團發展的意識不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人均GDP、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節能降耗、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等小康監測指標差距較大,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不少“短板”。從另一個角度看,我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着特色優質農產品規模化生產,豐富多元的旅遊文化資源催發着旅遊產業井噴式增長,東進西出的戰略通道藴含着第三產業發展潛力,以及黑河和大沙河交匯滋養的良好生態環境,這些都是我們供給側的優勢和長項。我們要堅持補“短板”與揚“長項”並舉,圍繞調優經濟結構及產業內部結構問題,在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牽引性、關鍵性、瓶頸性問題為突破口,以項目建設為支撐,把短板補齊補全補實,把長項做大做優做強,着力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二、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全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新常態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關重要。我們要堅定貫徹“五大發展理念”,按照“堅持‘五個發展取向’,立足‘五區基本定位’,聚焦‘六個率先戰略’,實施‘六大突破行動’,着力建設幸福美好新臨澤”的總體工作思路,全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確保“十三五”發展開好局、起好步。

(一)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從國家層面來講,強調協調發展、共享發展,就是要更加註重發展機會公平,更加註重資源配置均衡,更加註重發展短板和發展潛力的統一。國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加快推進西部大開發,其主要目的就是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方面持續向西部傾斜,為我們拓展發展空間、培育增長動能提供更多機遇利好和制度紅利。作為欠發達地區,發展不足始終是我縣面臨的最大矛盾,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始終是我縣發展的制約瓶頸,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強烈的短板意識,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結合實施“六大突破行動”,着力補齊經濟發展短板,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同步推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好基礎。我們要以重點項目建設為重大支撐,組織實施甘臨城際快速通道、G30連霍高速張掖丹霞出入口、國道312線繞城段改造、流沙河下游治理和沙柳路建設、紅山灣水庫建設等工程,努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大提速,着力補齊基礎設施短板,贏得發展先機、備足發展後勁。要以綠色有機食品加工業為主攻方向,持續推進扎爾墩灘生態工業集中區和沙河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全面提高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努力推動生態工業轉型升級大突破,全力拉長工業這條“四化同步”的短腿。要以加快全產業鏈發展為基本趨勢,構建種植、養殖與農產品精深加工相配套的循環農業體系,促進糧經飼統籌、農林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努力推動現代農業質量效益大提升。要以紅色旅遊年為重要機遇,加快七彩鎮、河西民俗文化村、華夏牡丹觀光園、絲綢之路古城邦暨影視基地、紅西路軍梨園口戰役遺址公園等重點旅遊項目建設,努力推動旅遊文化體育醫養產業大融合。要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強力引擎,持續推進大沙河開發區建設,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着力補齊農村發展短板,努力推動城鄉一體化大發展。要以綠色低碳循環為基本導向,持續開展造林綠化、防沙治沙、濕地修復與治理,大力倡導並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推動城鄉生態環境大改善。

(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口,培育農業農村工作新優勢。當前,農業發展方式和產業培育進入轉型優化期,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條件改善進入城鄉統籌加快期,農民增收方式和結構進入多元調整期。我們要把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今後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不鬆勁,着力推動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一是突出三產融合助推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我縣雖然農業基礎好、農產品資源豐富,但與農業相關的精深加工始終沒有跟上,農畜產品大多停留在出售原料的低層次上。打破這一瓶頸制約,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動適應消費升級需要,大力推進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調優品質,培育品牌,使農產品供給更加有利於資源優勢的發揮,供給數量上更充足、品種質量上更契合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真正形成結構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要大力發展標準農業和訂單農業,引導龍頭企業建立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原料生產車間,做大做強做優玉米制種、高原夏菜、高中檔肉牛、特色林果和食用菌五大產業基地,為綠色食品加工企業提供充足安全的優質原料。要按照增產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選擇合適的農業技術路徑,大力提高農業機械化、良種化、水利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要加快建設沙河綠色食品加工創業創新孵化園,培育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以精深化加工促進農產品轉化升值,推動綠色有機食品加工業與現代農業聯動發展。要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擴大電子商務在農業農村的應用規模,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效益。二是突出城鄉協調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大力實施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高標準農田、土地整理開發、農村危舊房改造等項目工程,加大農村公路、水利、電力、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動義務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和公共衞生、公共文化、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逐步實現城鄉制度上並軌、標準上統一。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實施居住證制度,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體現農村特點、鄉土味道、民俗風情,科學引導農村住宅、居民點建設和改造提升,大力開展生態村鎮、“美麗鄉村”建設,打造一批公共服務便利、田園風光怡人、生活富裕和諧的美麗鄉村建設典型,為創建國家級美麗鄉村先進縣打好基礎。大力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切實解決“面源”污染等突出問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着力打造村點出彩、沿線美麗、面上整潔的良好人居環境。三是突出需求導向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現代化既需要農業技術、設備等物質要素現代化,又需要農民素質、能力現代化。要突出需求導向,以貼近生產、方便農民、鼓勵創業為目標,加快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建立健全教育培訓、規範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着力構建以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為主體、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為補充、現代農業示範區(園)和縣級以上農民合作示範社為基地的“一主多元”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持續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程和“11555”農村能人培養計劃,打造一批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主體作用明顯的新型職業農民。堅持讓農民唱主角,以農户家庭經營為基礎,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支持農村能人、種養大户、產業帶頭人等創建家庭農場,使其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骨幹力量。

(三)以抓好“853”掛圖作業為重點,拓展精準扶貧新成效。建成惠及全縣人民的小康,重點要打好脱貧攻堅戰。要把脱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一號工程”,堅持把精準脱貧與產業培育緊密結合、與社會保障有效銜接、與“雙聯”行動深度融合,嚴格脱貧攻堅“853”掛圖作業要求,全面落實“1+20”精準扶貧方案和“十到户、四到村、三傾斜”精準扶貧措施,切實提高脱貧實效。要更加註重政策脱貧,積極梳理、對接爭取上級扶貧攻堅的政策,力爭更多扶貧項目納入上級“十三五”脱貧攻堅專項規劃及相關行業發展規劃,抓好政策項目資金的轉化落地工作。要更加註重基礎脱貧,精心組織實施總投資9.9億元的金融扶持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加大貧困村社道路、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切實改善貧困村社羣眾生產生活條件。要更加註重產業脱貧,把扶持發展特色富民產業作為脱貧致富的主渠道,圍繞發展玉米制種、高原夏菜、畜禽養殖、特色林果等優勢產業,組織貧困羣眾加入新型市場經營主體和專業合作社,更好地帶動貧困羣眾脱貧。要更加註重智力脱貧,實施文化知識扶貧、職業教育扶貧、勞務輸出扶貧、實用技能扶貧等扶貧項目,提高貧困農户自身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使扶貧工作從“輸血式扶貧”走向“造血式扶貧”。要更加註重幫扶脱貧,繼續實行縣委聯繫移民安置村、選派移民安置村駐村幫扶工作隊、經濟工作部門聯繫相對後進村、幫扶幹部聯繫貧困户“四個全覆蓋”,對貧困農户進行差異化、精細化、“滴灌”式幫扶,全面完成精準脱貧目標任務。要更加註重兜底脱貧,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救助範圍,降低起付線,提高報銷比例,努力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推進農村低保與扶貧政策“兩線合一”,將所有符合條件的貧困家庭納入低保範圍,對一二類低保對象全部實施社會保障兜底脱貧。

三、弘揚改革創新主旋律,充分激發經濟發展的動力活力

指出,改革是最強大的發展動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改革本身就是最大的創新,創新本身就包含着改革,兩者雖各有側重,但其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根本作用是同一的。為此,我們要堅持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根本動力,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推動經濟建設目標任務和工作部署有效落實。

(一)堅持把全面深化改革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着力突破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要堅持抓重點和帶整體相結合、治標和治本相促進、重點突破和漸進推動相銜接,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委部署的改革任務和改革試點,全面承接落實好財税金融、科技創新、土地制度、擴大開放、文化教育、司法公正、環境保護、養老就業、醫藥衞生、黨建紀檢等領域具有牽引作用的改革政策和任務。要結合臨澤實際,緊緊圍繞解決影響全縣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突出矛盾,持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農業農村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農村社區化試點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施接地氣、見實效的改革舉措,積極慎重探索開展一批自主性改革試點,着力抓好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示範樣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真正依靠改革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縣委深改辦和各專項小組要按照“突出問題導向、突出精準發力、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實”的要求,正確把握改革重點、優先順序和主攻方向,認真抓好改革的分析調研、分解落實和分步推進,列出時間表,明確責任人,堅持項目化,推進各項改革任務落細落小落實。

(二)堅持把創新驅動發展擺在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加快建立更多依靠創新驅動、先發優勢與後發優勢有機結合的引領型發展。當前,科技前沿領域不斷延伸,開放協同、跨界融合的新經濟、新業態正在加速形成,創新驅動已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旋律。臨澤縣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面推進低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轉換,是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抉擇,也是提高經濟綜合實力的必由之路。要堅持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圍繞張掖建設絲綢之路西部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戰略定位,主動融入張掖“雙創基地城市示範”總體部署,全面落實縣委、縣政府鼓勵創業創新的“1+11”政策性文件,大力實施“8663”創業創新行動計劃,圍繞產業抓眾創空間載體建設,建成綠色食品加工創業創新孵化園、丹霞大景區創業創新基地、農特產品電商創業園等平台,配套完善小微企業科技孵化器、創客咖啡等服務平台,為創業主體“拎包入住”創優條件,大力擴張創業創新市場主體。要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深化拓展院地校企合作,構建“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支持科技創新型、具有引領性和成長性的企業發展,支持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聚焦產業轉型升級,把現有的產業優勢發揮出來,把亮點特色彰顯出來,全力破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現象,着力打通科技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走出一條以成果轉化為重點的創新發展路子。要廣泛宣傳湧現出的創新創業先進典型,持續開展創業大講堂、雙輪驅動面對面創客匯、創客故事會、創業創新典型培育等活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在各產業、各層次、各領域蓬勃興起。

(三)找準改革創新的突破口和發力點,切實增強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全縣全面深化改革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工作啟動以來,改革創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市委和縣委的要求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部分單位對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認識不足、理解不透,就工作抓工作,就項目抓項目,沒有深入挖掘重點工作和重大項目中的創新元素,沒有將改革創新的思路和理念融入到具體工作當中;二是一些單位負責人對改革創新重視不夠、思考不深、部署不力,滿足於常規的工作方法和成效,沒有找準改革創新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工作僅僅停留在淺表化的層面,有的也還存在畏難情緒和等靠思想,一些方面與周邊縣區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三是相關單位對典型的聯繫培育跟進指導和幫扶培育力度不大,措施不力,典型的代表性不強、標準不高、亮點不突出,改革創新的氛圍不濃,鼓勵改革創新的政策還沒有深入人心。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全縣改革創新工作的順利推進。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一定要認清形勢、把握大勢,堅決破除束縛改革創新的思想藩籬和觀念桎梏,靜下心來潛心研究改革創新的思路舉措和工作方法,把心思集中到謀劃改革創新上來,把精力傾斜到推動改革創新上來,把工作重心轉移到落實改革創新任務上來。各級各部門要迅速行動起來,堅持把問題想在前、措施定在前、工作幹在前,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投身深化改革和創業創新的生動實踐。各專項小組近期要立即組織召開本組成員單位會議,深入研究各自領域的改革創新工作,在解決問題、理清思路、明確職責的基礎上,認真謀劃提出各專項小組今年全面深化改革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工作要點和重點打造培育的改革創新示範點,努力推動各項改革和創新工作任務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四、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着力推動各項工作落實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臨的形勢異常複雜,中央和省、市委反覆強調要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牢牢扭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切實加強集中統一領導,確保中央和省、市縣委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一)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根本在於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要強化各級黨委對全局工作的決策領導、綜合協調、組織實施和對重大部署的監督執行。經濟建設方面重大工作舉措、重要工作事項、重點建設項目和大額資金使用,都要報告黨委集體研究審定或決策,對組織實施工作要實行跟蹤督查,發揮好黨委在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深化改革、推動創新、調度資源、營造環境、監督執行等方面的領導核心作用。要切實發揮好縣委財經領導小組的職能作用,加強對經濟發展重點工作的日常組織協調,及時分析研判全縣經濟發展重要工作部署、重點產業佈局、重大項目謀劃的決策意見和建議要求。要建立完善各級各部門重大經濟工作事項向上級黨委請示報告制度,把黨委對重要工作的指導要求貫徹落實到具體工作中。

(二)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關鍵在於提高領導幹部抓經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面對新常態,經濟發展要實現“動力轉換”,各級領導幹部也要轉換謀劃工作的思維路徑,強化抓工作的辦法措施。要鍛造創新的品格,打破老思想、老辦法、老經驗,摒棄舊思維、舊模式、舊觀念,推動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工作方式的變革,用改革創新的方法有效化解各類矛盾,用改革創新的思路打破前進中的壁壘,用改革創新的理念引領事業的發展。要提升專業的素養,着眼形勢和任務要求,加強理論和知識學習,特別是對“五大發展理念”、供給側改革等新理論,對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等新措施,對“互聯網+”、“中國製造20xx”等新知識,都要認真學習研究,真正學懂弄通,爭當善用專業思維、具備專業素養、掌握專業方法的領導幹部。要錘鍊擔當的魄力,增強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能力,善於觀大勢、謀全局、抓大事,善於“彈鋼琴”,既要抓好全面從嚴治黨又要抓好經濟建設,既要加強對普通黨員幹部的教育引導,又要樹立擔當的表率和標杆,既要勇於改革,又要保持穩定,統籌兼顧推進各項工作。要形成反思的習慣,工作推進過程中既要善於總結成績,凝聚人心、鼓舞鬥志,又要善於總結不足,勇於挑刺、敢於揭疤,從特殊性中找到普遍性,從偶然性中看出必然性,從而找出經驗和教訓,形成規律性的認識。要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管是制定工作方案,還是推進工作落實,都要堅持問題導向,把解決問題作為前進的動力而不是沉重的包袱,作為創新的支點而不是退縮的藉口,找準切入點和着力點,抓住關鍵和要害,積極創造條件解決問題,推出務實管用的新舉措,在攻克一個又一個問題堡壘中不斷創造新的業績。

(三)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基礎在於加強作風建設、創優發展新環境。緊緊扭住全面從嚴治黨這個最大政績,盯緊抓牢作風建設這個着力點和突破口,治“四風”頑疾,樹嚴實新風,為引領新常態、貫徹新理念創造良好環境、提供堅強保證。要落實從嚴治黨的主體責任,結合實施“3783”主體責任體系,拓展充實工作抓手,層層傳導責任壓力,嚴格落實黨委的集體責任、書記的第一責任、班子成員的分管責任,推動管黨治黨加快從“寬鬆軟”邁向“嚴緊硬”。要強化自覺看齊的政治意識,堅決維護這個核心,堅決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和步調一致,經常、主動、真正地向黨中央看齊、向看齊、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向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看齊,堅決做到貫徹中央精神不打折扣、不搞變通。要守住黨紀黨規的基本底線,堅持紀嚴於法、紀在法前,認真組織開展“兩學一做”專題教育活動,讓黨員幹部在強化教育中明底線、在遵紀守規中築底線、在執紀監督中敬底線,切實發揮黨紀黨規這個管黨治黨重器的作用。要保持清正廉潔的為政本色,按照忠誠、乾淨、擔當的要求,善養清廉之德,增益清廉之能,厲行清廉之政,做到拒腐防變警鐘長鳴,養成在公開中行使權力的習慣,得到在監督下工作生活的安寧。要營造平安和諧的發展環境,堅持不懈抓好平安臨澤建設,不斷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全面落實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案件,堅持在法治軌道上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解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依靠法治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四)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重點在於推動工作落實、開創發展新局面。確定什麼樣的戰略定位,最能展示一個地方的膽識和氣魄;拿出什麼樣的具體行動,則能顯示一方幹部羣眾的境界和追求。宏偉藍圖與現實之間,最終要靠一級一級去幹、一項一項去落實、一步一步去推進。一是抓落實要強化責任擔當。這次會議明確了今年經濟社會發展、農業農村、脱貧攻堅等重點工作任務,我們要堅持目標導向,緊盯這些目標任務,以指標定量、工作定責的形式,把各項工作任務細化、量化、具體化到部門、到單位、到人頭,明確分管領導、牽頭部門、配合單位、完成時限,使每一個幹部都有責任、有壓力、有動力,確保執行政策不走樣、完成任務不欠賬,力戒“為官不為”的不良傾向。當前“為官不為”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為”,二是動力不足而“不想為”,三是擔當不足而“不敢為”。各級黨組織要因人施策,教育引導廣大幹部勇於擔當、主動作為,努力形成層層負責抓落實、人人擔當謀發展的強大合力。今天,縣委、縣政府已經把20xx年“三重”工作任務分解下達到各鎮、各部門單位,希望大家認真制定實施計劃,按照進度要求切實抓好落實。二是抓落實要突出領導帶頭。縣級幹部作為抓落實的第一方陣,要充分發揮帶頭作用,堅持一線工作法,帶頭研究謀劃工作,協調解決困難問題,推動整體工作落實。各鎮、各部門單位負責同志作為抓落實的主力軍,要切實履行職責,對既定的工作任務、確定的工作措施、安排的硬性指標,不推不拖、不等不靠,集中精力抓緊抓好、抓出成效。同時,今年鎮、村將進行集中換屆,各級幹部要堅決克服換屆中的等靠思想,正確處理好抓發展與抓換屆的關係,既要紮紮實實地做好換屆工作,又要扭住經濟發展不放鬆,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亂、工作不斷,努力實現換屆與推進工作“兩不誤、兩促進”。三是抓落實要加強調查研究。今年是省委確定的“調查研究年”,各級幹部要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羣眾,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調查瞭解情況,真正聽到實話、察到實情、獲得真知、收到實效。要深入研究影響制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和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重點問題,切實提升執行決策部署和推進工作落實的質量和效率。四是抓落實要注重持之以恆。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從大處着眼,從小處抓起,對重大項目、重點部門和重要環節一竿子插到底,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釘釘子”精神,持續用力、一抓到底,對急需解決而又有能力解決的問題要“馬上辦”,對已經形成瓶頸制約而又急需解決的問題要“主動辦”,對存在潛在隱患而又有瓶頸制約的問題要“抓緊辦”,推動關鍵問題取得突破性進展。五是抓落實要充分凝聚合力。牢固樹立全縣“一盤棋”思想,一切以落實為最終目的,突破部門觀念和局部利益,既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又互相支持、步調一致,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切不可以請示來推諉,以調查來敷衍,以研究來拖延,讓寶貴的時間在協調中流逝,讓大好的機遇在扯皮中溜走,讓千方百計引來的項目在失職中夭折。六是抓落實要強化督查問責。按照督查同目標管理考核相結合、同組織人事部門績效考核相結合、同新聞媒體監督相結合的要求,對重大決策、重要工作、重點項目的落實情況,開展經常性督促檢查、跟蹤問效,及時掌握工作進展情況,及時發現帶有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重點督查“不落實”的環節和問題,重點追究“不落實”的部門單位和責任人。要把嚴格管理幹部和熱情關心幹部結合起來,既要求幹部自覺履行組織賦予的各項職責,嚴格按照黨的原則、紀律、規矩辦事,不濫用權力、違紀違法,又對幹部政治上激勵、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關懷,讓廣大幹部安心、安身、安業,推動廣大幹部心情舒暢、充滿信心,積極作為、敢於擔當。要把幹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和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上級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和錯誤,同上級明令禁止後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同為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保護那些作風正派又敢作敢為、鋭意進取的幹部,最大限度調動廣大幹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勵他們更好帶領羣眾幹事創業,凝聚起建設幸福美好新臨澤的強大正能量。

決勝要有決心,開局重在開頭。開好局、起好步,取決於齊心協力、團結奮鬥。各級黨政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要進一步創新思路、創新理念,抓準、抓住、抓好工作重點,做到胸中有數、落實有策、行動有力,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攻堅克難的拼搏意志、只爭朝夕的緊迫勁頭,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

農業農村工作會議講話(二):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水平提升,農業、農村、農民已發生了根本變化,“三農”工作面臨着全新的形勢。農民急劇減少並將繼續減少,農業依靠傳統方式增產增收的極限已經顯現,農村面貌和農業發展條件並沒有實現質的變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越來越令人擔憂等等,就是這種新形勢的突出表現。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除了經濟高速發展期的普遍因素以外,也與我們長期依靠行政命令抓農業的方式密不可分。在這樣的新形勢下,“三農”工作到底應該抓什麼?

鑑於中國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經濟工作對政府的依賴慣性,政府不抓是不行的,政府亂抓更是不行的,關鍵是要把該抓的事情抓住、抓準、抓好,多做有用功,少做無用功,不做瞎折騰之功。

各級黨委政府應該根據不同職責,各有側重地抓好九件事。

第一件事:基礎設施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條件不達標仍然是當前農村的主要問題之一。村級公路狹窄,農忙季節保不了暢通,建設質量差,使用壽命短;農村電網建設標準低,農業生產用電體制不順,農民生產生活用電保障係數低;剅閘泵站、大溝大渠、田間末渠建設不配套、不達標,旱能灌、澇能排仍然只是農民美好的嚮往;農村安全飲水標準低,供水數量和質量均滿足不了農民的需要。這些問題,就是主要的表現。

農村的道路,至關重要,道路一通,精氣神一振,其餘萬事皆通。當今時代,農村道路問題,既不是通不通的問題,也不是通的數量問題,而是通的質量問題。從20xx年左右開始啟動“村村通”工程以來,基本上每村都通了水泥路,這兩年又在提“組組通、户户通”的問題。但是,我們的通村公路通的等級很低,質量也差,一般的路面只有3.5米,一公里的補助資金只有10萬元。所以,雖然村村通了,但通的質量很差,多數村級公路錯不了車,很多村級公路剛剛修通,又開始損壞,修路時就是東拼西湊勉強籌到的資金,壞了就完全沒有能力維修。通村公路,我們應該按照二級公路的標準去修,捨得花20xx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做這件事,做成一勞永逸的事情。對於時下提倡的“組組通、户户通”,我們應該持反對態度,為什麼要浪費那麼多耕地和公共資源去滿足幾個住户並非很長久的通路要求?這種投資,如果不遵循規律,不尊重現狀和趨勢,必定是浪費資源式的無效投資。

農村電網建設,任務十分艱鉅。當年,政府給農民補貼資金用於買家用電器,卻沒有料到,空調、洗衣機買了,由於電網質量差,都用不了。可見,初衷再好的決策,也不一定符合實際。把電網質量建設好,是政府最重要的職責,把這個職責盡到了,農民買不買洗衣機,用不用空調,那是他自己的事。所以,政府不要總是去做自己不該做的事情,卻又總是把自己該做的事情荒廢了。農業生產用電,是另外一個問題。那些泵站的電線造成的電損,應該歸誰承擔,那些排灌設施的線路設施,應該歸誰建設,這些問題,歷史上一直是水利部門和電力部門在吵架,並將繼續吵下去。然而,這兩個部門吵歸吵,那只是面上的熱鬧,真正的經濟負擔歸誰?還是歸了農民。不論這架怎麼吵,吃虧的都是農民。農村電網,亟需提質升級,要捨得投大錢高標準建設到位,不要走過去那種翻燒餅式的反覆、低投入、不解決問題的老路。

農田灌溉設施,大溝大渠與“最後一公里”同樣重要。沒有大溝大渠,“最後一公里”的水從哪裏來?沒有“最後一公里”,大溝大渠的水又怎麼到得了農田?我們不能講大溝大渠重要的時候,就忘了“最後一公里”,在講“最後一公里”重要的時候又忘了大溝大渠。剅閘泵站、江河湖堤、大溝大渠和田間末渠都很重要,各級政府應該合理分工,各抓要點,建一片成一片,成體系配套一片,讓每一分錢都投得有價值。中央政府要加大對大型水利設施的投入,省政府要負責中型和區域性水利設施的投入,縣鄉兩級要承擔小型和末級水利設施的投入。仍然是要有集中財力辦大事的思想,辦一件成一件,管個幾十年。

農村飲水安全,已經有了本質的改變。問題在於,農民分散居住,供水範圍太大,水質沒有保障,水壓低的問題,始終無法得到根本解決。解決飲水問題,只能將設施建設到人口相對集中的地方,不能夠哪裏有一户人家就鋪一根水管、分一個龍頭。如此廣袤的農村,無論是什麼設備,也無法保證正常的水壓和水質。只對人口相對集中的村莊供水,還可以變相引導農村人口集中居住,從而大幅度地降低電力、電視、寬帶等設施的投入。這個問題,應該予以重視。

第二件事:規模經營

過去有人説,農業的出路在於減少農民。現在,農民已經減少了,而且將繼續減少。從我調研的8個村樣本情況來看,農村基本沒有70後的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平均年齡是58歲,最高是72歲,最低是41歲,人均種田面積是10畝。從農民的年齡構成和人均種田面積的現狀,就可以看明白,為什麼冬季農村撂荒的田越來越多。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生產關係,已經遠遠不能適應農業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了,我們應該深刻地看到這個問題,更應該大膽地提出和研究解決這個問題。發展各種形式的規模經營,就是探索調整農業生產關係的有效途徑,使之與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更相適應。

農業產業化、機械化水平提高和農業科技的突飛猛進,使農業規模經營成為可能,而農民的大量轉移則使農業規模經營變成必需。我們弄清楚了誰在種田這個問題,就一定會擔憂誰來種田這個問題,也就一定會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規模經營可以解決誰來種田的問題。規模經營就必須要走機械化之路,就一定可以減少農業用工。同時規模經營,既可以繼續解決留在農村人口的就業出路,又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農民與土地之間的關係,變農民為農工,讓農民過上市民生活。規模經營可以在同樣的版土上增加耕地面積。因為規模經營了,幾十家農民的田統到一個組織去經營了,那些不必要的道路、田埂、溝渠就可以取消,恢復成耕地。這個面積佔總面積的比例一般來説是20%左右,也就是説可以通過規模經營增加20%左右的耕地。我們始終擔憂的18億畝耕地的紅線,是完全可以用規模經營盤活存量來保證的。

規模經營,不能靠行政手段來生拉硬合,但政府必須有所作為。那麼,政府幹什麼呢?應該做好四件事:一是引導農民按照規範的程序把土地流轉出去;二是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規範轉讓的服務場所,比如各種交易所;三是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比如按規模予以補貼、減税免費、建立農產品物流綠色通道等等;四是協調解決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規模經營,強調的是規模,而不是別的什麼。不要一講到規模,就延伸為要發展名特優,這兩者不是一碼事。講規模經營,指的是種植面積,是一種耕地的集約經營方式,哪怕是種糧食,也是可以創造新的增值空間的。

規模經營,要鼓勵公司化這一形式。合作社也好,家庭農場也好,均能夠實現規模經營。但是,由於農民千百年來的現實利益第一的思想禁錮,現階段合作社很難走出高水平之路。家庭農場雖然可以達到一定規模,但仍然屬於規模不夠的類型。而公司化經營,就可以克服這些缺點,讓其成為有資本、有管理水平、有市場搏擊經驗和優勢的經營模式。農村,真正缺的是資本和市場開拓能力,讓工商資本以公司化的方式進入農村,正是幾個方面優勢的完美整合。這必將開創中國農村再次飛躍的精彩局面。不要動不動就擔心工商資本剝削了農民。當年,關於姓資姓社的討論,至今猶言在耳,那些振振有詞地説資本會剝削工人的論斷,有幾條被實踐證明了?當年的擔憂,現在還是擔憂嗎?現在的擔憂,以後會是擔憂嗎?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規模經營,重在引導。我們的方法是培育典型,引導擴大。既要順其自然、不搞行政命令,又不能放任自流、不聞不問,要因勢利導地推動其健康發展。我們可以展望,什麼時候我們的農村萬畝農場林立,什麼時候就是農業現代化實現之日。

第三件事:特色產業

所謂特色,就是有自己獨特的一面。不要以為一提特色,就是名優特新的,就是出其不意的。我對此的認識,恰恰相反。在農業生產這個問題上,一方水土產一方作物,這個作物,就是自己的特色。不要以為,把別人那個地方的東西,拿過來,加上一些保護性栽培模式,就搞出特色了,那恰恰不是特色。所以,傳統產業就是特色,資源優勢就是特色,天然品質就是特色,獨樹一幟,無可替代,才是特色。如果你那個地方本身不產這種作物,你偏要從外地引進來,於是它容易生病,就施農藥,它容易生蟲,就又施農藥,它產量低,就多施化肥或者激素,它錯過季節,就蓋大棚、搞温室,結果陷入惡性循環,最後,產品的原始品質沒有了,有的基本是外形,顏色也不像了。我們試想一下,這樣的教訓還算少嗎?

你這一方水土,從來都不曾自己自由生長的東西,那不是你的東西,也不可能成為特色。比如蘋果是山東的特色,湖北就不要去搞,你硬要搞,它也不是不長,也不是不能吃,它就是產量低、風味差、壽命短、生不逢季。你硬要搞,也是可以搞起來,但是,它的成本會高,它的市場會窄,它的效益會低,結果仍然是得不償失。比如椰子是海南的特色,湖南就不要去搞,你搞也會得不償失,你徒然浪費很多資源,最終,它不可能成為你的產業。

全國各地,你在搞我的特色產品,我在搞你的特色產品,而自己具有天然優勢的東西,卻又統統丟掉了,這樣的情況很普遍。

一種農作物,只有在它最適宜的地區種植,它才不嬌貴,它才具有最強的生命力,即使是“靠天收”式的最粗放的種植水平,它也仍然有足夠的產量和優秀的品質。我們發展農業生產,就要有這個意識。這個意識,實質就是遵循自然規律。在這個問題上,不要講人定勝天,誰要是勝天,誰就會受到天的處罰。

農民自己講,吃的東西,要吃本地的、本季的、本來的。吃本地的就不會沾上因長途運輸和保鮮需要投入的添加劑,本季的就不會承受因保證市場季節而採取保護性栽培措施帶來的危害,本來的就不會受到因人為追求高產或早產而施用這激素那高效肥帶來的殘留毒害。

事實上,多年來,我們都把增產增收當做了農業生產的目的。當下農村,面源污染嚴重、農產品質量嚴重堪憂,就是這一錯誤指導思想產生的惡果。為了增產增收,就大量甚至全部施用化肥,為了增產增收,就毫無顧忌地投放激素農藥,為了增產增收,就十分愚昧地引入轉基因作物,為了增產增收,就不擇手段。這種指導思想必須叫停。

農業生產的首要目標,是產出對人民的生命健康沒有絲毫影響的合格產品,這才是第一位的,是不容踐踏的倫理標準。回到特色產業上來,發展特色產業,就是要順自身的傳統農業產業之勢,借科技和組織方式變革之力,形成獨具特色的產業。哪怕是水稻、小麥、玉米、土豆這些大宗農產品,也是有區域分佈的,也是可以做成特色產業的。之所以我們抱着個金飯碗,卻在討別人的飯吃,就是因為我們很多人,心氣浮躁,不願靜下心來耐心地培育自己經得起歲月檢驗的特色產業,卻想着通過投機取巧能一夜成名,結果把精力、物力、財力、人力都投入到本不該去着手的東西上,弄了個場面熱鬧,這一屆這樣整,那一屆又那樣整,都在想着翻新花樣,所以幾十年下來,沒有幾個地方,按照科學規律,把自己的特色產品做成了特色產業。

所以,抓特色產業,想抓出成效,就得靜下心來,耐心細緻地研究、培育,不懈怠、不冒進、不異想天開、不逆規律而動。做任何事業,都不可能一鳴驚人,它必須是幾代人幾十代人紮紮實實的積澱,最終才會修成正果。

特色產業需要形成規模。所以,擴大種植面積,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規模,是發展特色產業的首要之途。再好的東西,如果只有500噸、1000噸,那又能帶來什麼效益呢?相反,有特色的產業,規模越大,就越能夠淘汰那些本不屬於他們自身特色的同質產品,市場服務也會更好更全地配套,市場競爭優勢就會越強。這個規模要以能夠保持特色為限,如果擴張到失去特色優勢的區域,特色也就丟失了,也就談不上什麼產業和優勢了。

特色產業需要形成鏈條。除了有生產種植,還要形成其產前和產後的鏈條,鏈條越深越完整,產業就越穩固越有生命力。如果自己不研究產前和產後,你再好的特色產業,也永遠只是別人的用户和原材料提供者。產業分工,在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是必須的,但在地區之間,就另當別論。如果你這個地方的一個優勢產業,卻被別的地區給分了工,那不是悲哀是什麼?那不是失職是什麼?那不是無能是什麼?

第四件事:培育品牌

農業產業之所以利潤低,特別是農民受益的利潤低,沒有品牌是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水稻,農民賣1.35元一斤,就以為是好價錢了,經過一般的加工廠加工之後,大米能賣到2.5元一斤,就又算好價錢了。然而,通過具有中國馳名商標的加工企業加工成大米,還會只有2.5元一斤嗎?米還是那個米,為什麼價錢大不一樣?又比如説野生鯽魚,漁民撈上來,拿到市場上去賣,一定是和別人池塘里人工養殖的賣個同等價錢,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品牌,誰都不知道你這個產品的與眾不同之處在哪裏。這兩個事例,都説明了品牌的重要性。

品牌,它不是虛張聲勢的自我叫好,而是質量、信譽、影響力、認可度的代名詞。品牌,在中國,最高的是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現在還有個地理標識產品,但講影響力,講一下就把別人鎮住,還是非中國馳名商標莫屬。

品牌意識,農民應該有,農業企業應該有,地方政府領導更應該有。有的人一開口就喊,自己那個地方有什麼什麼,一口氣可以數出七八上十個,這隻能忽悠外行人。因為你有那個產品,不一定變成了商品,你即使變成了商品,也不一定賣出了它應該賣的好價錢。一個地方有若干個中國馳名商標,才是真正有實力的表現。當今時代抓農業,如果沒有培育出幾個中國馳名商標的產品來,就相當於沒有抓。

相比之下,農民的品牌意識最弱。不僅是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品牌對於自身利益的重要性,還因為我國的品牌申領體制,實際上,是把普通農民關在門外的,作為一個單獨生產者個體,農民無法去申領自己的品牌。

眼下正在大力提倡的家庭農場,其品牌意識應該更強。如果一個家庭農場自己生產出來的產品,仍然不能直接入市,還是交給市場中間商去完成產品的商品化過程,那麼,這個家庭農場對於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意義就沒有體現出來,他充其量是個種田能手,不是一個合格的農業產業經營者。家庭農場的品牌建設,我們要向日本學習。日本的酸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每袋酸梅,上面都有家庭農場的名稱、聯繫電話、品牌、質量檢測標識。如果説學日本的基礎工業比較難,那麼學這個東西就容易得多。只要政府把申請品牌的門檻降低放開,把質量監管的工作做深做細,學起來是不費吹灰之力的。

農民和家庭農場,其實可以把自己的很多產品品牌化,讓自己的農產品帶着品牌和包裝入市。比如,玉米棒子,有了品牌,就會論只賣;土雞,有了品牌,價格就可以翻幾倍;傳統飼養的豬肉,有了品牌,價格也會有天壤之別。我們應該鼓勵農民和家庭農場,都用最傳統的方法去種植和養殖,都靠質量和品牌去提升單位產品的價值,這樣一來,產量雖然降低了,但由於單價的大幅上升,農民和農場主仍然有高於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和激素的生產方法追求高產而帶來的利潤。我們應該有這方面的鼓勵措施,可以説,靠增加產量來增加農民收入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如果還想繼續提高農民收入,倡導品牌化和無害化無疑是最有希望的出路。

而作為農業產業發展龍頭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則更是要有品牌意識。很多企業老闆,對於自己的品牌建設問題不屑一顧,他們認為,產品能銷出去就是硬道理,有沒有品牌,是不是馳名商標又有什麼要緊。這是目光短淺的表現,也是小富即安的心態,他們缺乏對自己的企業長遠的謀劃和構思,只管當下賺不賺錢,沒有想今後何去何從。很難想象,一個百年企業沒有品牌,也很難想象,這個企業能衝破區域,走向全國,滲透全世界。我以為,一個真正的企業家,首要的是研究自己的品牌。沒有品牌,產品在哪裏生根?如果沒有品牌,產品打入一個新區域的時候,是以何種面目出現?所以,農業企業家們,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政府,則要採取有效的措施,去引導和喚醒他們的重視。

品牌建設,歸根結底,是商品生產者的責任,但是,政府的作為,也是必不可少的。

採取有效的方式,比如學習、培訓、展覽、展示等,引導全社會重視品牌建設,讓所有商品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都牢固樹立起品牌意識,是政府的職責。幫助企業研究品牌、創建品牌,政企共同努力,實現人力、智力等資源共享,創建出一個又一個的知名品牌,是政府的職責。

出台鼓勵政策,刺激和引導人們去設計、構思、創建、培育知名品牌,也是政府的責任。

從制度上研究解決人們在品牌創建上遇到的困難和障礙,給社會鬆綁,讓社會成員自由馳騁,更是政府的職責。

講現代農業,一定不能少了品牌,如果一個地方,農產品品牌扎堆,聲名鵲起,你能説他的農業沒有走向現代化嗎?

第五件事:提升流通

農產品流通,是被絕大多數人忽略的問題。流通,不僅僅是解決買難賣難的問題,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延伸農業產業的價值鏈條,大幅度增加農民農產品之外的收益。

農業產業的更高價值,在產品生產之外的環節,這是我們首先應當認識的問題。沒有這個認識,抓流通就沒有立足點和應當性。在通過產量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空間觸頂之後,流通環節就是其新的增長空間。

舉個簡單的例子。養豬和販豬、賣豬肉這三個環節相比較,養一頭豬好的年景賺80元左右,差的年景20至30元甚至虧本,販一頭豬,無論怎樣也有三四十元利潤,而賣一頭豬肉則可以賺到200至300元左右。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越是在高端的流通環節,利潤率越高。農民有些口頭禪:養豬的不如販豬的,種菜的不如賣菜的,搞生產的不如搞生產資料的,等等,表達的就是這個認識。

提升流通,重點是要研究如何降低生產成本、如何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這兩個關鍵環節。

降低生產成本,要在生產資料的流通環節上下工夫。種子、農藥、肥料,是主要的生產資料,這些物品,農民是從零售渠道購入,還是從批發渠道購入,是從一級批發商手中購入,還是從末級批發商手中購入,是獨自一家購買還是多家聯合購買,等等,均會產生各不相同的成本。如果是從零售商手中購入或者是末級批發商手中購入,單價就比較高;如果是單獨一户購買,運費就比較高。這就是成本,而且常常為很多人看不見或者是不在乎。也許一畝田的成本並無多大差異,但如果是1000畝、1萬畝呢,這個成本節約就十分可觀。所以越是規模化經營,就越是可以降低農業生產資料的直接成本。對於公司化經營模式來講,想辦法實現這個成本節約就很容易,如果是單家獨户、家庭農場或者是協會合作社,就要增強這方面的意識,大家抱團購買,以降低成本。很遺憾的是,我們很多經濟組織沒有想到這一點,包括傳統優勢十分明顯的供銷社也沒有抓住這一條財路。農民則是各自為政,沒想到抱團,或者是想到了但做不到。農業生產者要組織起來,努力直接統一從廠家購買各種生產資料,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購買的直接成本和物流成本,從而間接地提高農業的效益。

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要在農產品商品化環節上做文章。所謂商品化,就是從產品變成商品、從生產者手中到達消費者手中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農產品附加值增長幅度最大的環節。

在這個環節,我們要做的功課是:對農產品進行質量檢測,並將一些核心指標的檢測結果明顯標識於產品包裝之上,使農產品經檢測入市;給即將入市的農產品貼上創建的商標標識,讓消費者從商標中瞭解該產品的質量、品牌、影響力、認可度等潛在信息,使農產品貼商標入市;對農產品進行適當的包裝,改變以斤、以噸、以車賣的傳統習慣,一袋一袋賣,一個一個賣,一兩一兩賣,使農產品有包裝入市。

提升流通,還要在尋找農產品從生產基地直達消費者手中的直通銷售渠道上實現突破,使農產品增值環節的利潤能夠為農產品生產者或者組織獲得,實現農產品成規模入市。比如,引導支持發展農村電商,就是非常好的模式。銷售渠道與商品化過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商品化過程,直銷入市的可能性就變成了零。這是農業生產者實現農產品增值的又一重要領域。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有銷售優勢的企業,從農民手中以很低價格收購農產品,經他們稍一打理,其實就是商品化過程,就立馬增了值,原本是一元兩元一斤的,就變成了十元二十元一斤了。怎樣讓農民、家庭農場、農業產業組織等農產品生產者也有這種意識和能力,把農產品價值鏈的增值關鍵環節全部掌握在農業產業內部,這對於增加農民收入來講,對於提升農業發展空間來講,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市場經濟很成熟的國家,這些本不是政府的職責,但在我國,還處於市場培育這個初級階段,需要甚至是離不開政府對這個層面的引導、扶持和支持。縣鄉兩級政府尤其要捨得花功夫來培養他們的意識和能力,大力地扶持那些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如果一個地區,其農產品產前和產後的效益有80%至90%能夠掌握在農業生產者內部,那麼,那個地區的農業產業質量就已經實現了質的飛躍。

第六件事:深化加工

農產品加工是延伸農業產業價值鏈,提升農業產業發展質量的又一條有效途徑。

農產品加工,要立足於本區域的主導農產品來開展。因為農產品都是輜重貨,只有在合理的運輸半徑以內,才能保證適當的利潤。如果經濟發展到自由競爭的時候,這一條就會更加明顯。所以,我不主張此地的企業去加工彼地的農產品,那是短暫的,不可持續的。

農產品加工,要走全產業鏈之路。就是説,圍繞一個主導產業,通過若干家企業,把整個鏈條的各種資源吃幹榨盡。雖然這有點理想化,但畢竟也是可以探尋的,這正是循環經濟的思路。如果走出了這一條路,那一個地方的農產品加工就真正形成了產業,而且其競爭力一定會超羣、悠久。比如水稻加工,傳統辦法就是實現了從稻穀到大米的轉變,附加值並沒有增加多少,而穀殼、米糠等成了廢棄物,沒有什麼價值可言。但有的企業走的就是吃幹榨盡的路子,企業的效益和質量就截然不同,優質大米加工出來以後,穀殼就作為燃料,米糠就用於加工提煉米糠油,碎米就用於釀酒,一個工廠,若干條生產線,下一個環節以上一個環節的廢棄物為原料,不斷延伸產生出新的產品。從本質上看,這樣的企業就是運用免費的原材料,生產出了更高附加值的產品,其產業質量可想而知。當然,並非任何一個企業都可以走出這樣的路子,這需要科研的支撐、創新的支撐、資金的支撐、人才的支撐。這從另一個方面又説明,農產品加工並非是低科技含量的代名詞,恰恰相反,現今時代,更需要培育高技術水平的企業來從事農產品加工,才不至於因為裝備和技術水平的低下而變寶為廢,形成農產品資源的極大浪費。

農產品加工,要限制粗加工,支持深加工和精深加工。粗加工,規模越大,浪費越大,對整個產業的損害越大。因為粗加工不能從本質上提升產品附加值,無法提振生產者的信心,時間久了,一個主導產業可能因為效益過低而被淘汰。限制粗加工,要各種措施並舉,最主要的是兩手,一手是嚴控土地供應,越是粗加工,越不能供應土地,每個地方原則上都不能為粗加工提供新增建設用地;一手是從嚴徵税,越是粗加工,越是不能減税免費,否則就是保護落後,保護落後就會扼殺創新。通過這樣的政策槓桿,來迫使粗加工轉型升級,尋找新的出路。對於深加工和精深加工,則要大力扶持。如何判斷是否是深加工或精深加工呢?通俗地講,只要看產品就可以了,看產品是不是與原材料發生了質的變化,比如,稻穀變成大米就不是質的變化,稻穀變成了夾心餅乾就是質的變化,是不是生產出了一系列各不相同的產品。另外,從剩餘物的多少也可以判斷,如果產品加剩餘物就基本等於原材料的數量,那麼就不用多想,一定是粗加工,相反,如果最終沒有什麼廢棄物,而是全方位地吃幹榨盡了,那也不用多想,一定是層次比較高的加工了。

比如,水產品中的魚加工,如果魚經過加工環節後,主要產品就是魚糜,外加剩下了一大堆的魚鱗、魚翅、魚骨等等,那麼,這個加工只能算個粗加工。如果加工之後,產品有魚片、魚糜,有魚丸、魚肚,有風味魚、即食魚,有膠原蛋白的飲品、護膚品,那麼,這個魚加工就算是做到家了,其產業的質量絕不是隻產出魚糜的企業可以比肩的。

在加工這個問題上,要有這樣一種理念,即優勢資源一定要交給優質企業來經營,一定要交給有實力的企業來經營。如果我們把優勢資源交給一些“土八路”去經營,其結果只能是暴殄天物,浪費資源,形不成優勢產業。

從產品質量安全這個角度講,農產品不經過加工是最好的。因為,每一次加工,都免不了要添加這種劑那種劑的,添加了東西,總是比沒有添加要差。但是,由於運輸、儲存、消費愛好等等各種原因,農產品加工有其必然性和剛性需求。我們的主要任務是,要合理控制那些添加品的數量和質量,在需要與質量兩者之間尋求平衡點,確保經過加工的農產品符合質量安全要求,不給人的健康帶來不良影響。事實上,越是粗加工產生的生鮮產品,其添加保鮮防腐劑的需要就越強,其量的投放就越多,對人體的健康可能影響就越大。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們也要主張深加工和精深加工。

農產品加工,我們追求的核心應該是質而不是量。如果單純去看量,看加工產值佔到農業總產值的多少,其意義並不大,既容易導致粗加工氾濫,也容易產生水數字。而質,才更具有實質性意義。而且,重視了質,絕大多數加工企業都是走的精深加工之路,其價值的大幅度提升自然可以起到擴張量的作用。所以,在政府的引導問題上,要注重在質上做文章,這才是對一個地方的長遠發展有利的方向。

農產品加工,其排放物常常比較多,因此,要趨向於建設統一的農產品加工園區,將污水處理等設施高水平配套好,避免加工產生環境污染。

農業工業化,核心的環節是加工,農業產業增效,關鍵的環節也在加工,所以,政府要重視,要下功夫去抓。

第七件事:環境治理

農村,在我們兒時的記憶之中,是一塵不染之地: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綠油油的稻田,金燦燦的菜花。而今,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均已面目全非,取而代之的是垃圾遍地、污水橫流,農業面源污染十分嚴重。此種情形,在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帶,尤為突出。

看到農村環境如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揪心和擔憂。別以為與我們自己沒有關係,恰恰相反,農村環境好壞與每個中國人都息息相關,然而遺憾的是,高層、中層都沒有對這個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農村環境污染,有工業污染,但更多的不是來源於工業污染,其主要來源於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生活垃圾,二是生活污水,三是種養殖污染。

關於生活垃圾問題,不是清掃清運的問題,而是如何實現無害化處理的問題。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經過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由於垃圾量小,農民種田肥料來源少,各家各户在堆燒農家肥時自行消化了。第二個時期,農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種一次性用品大量湧入,而農民既沒有精力也不願意再把垃圾用作肥料了,同時也無法處置那些無法消化的垃圾,所以家家都往野外倒,形成了農村垃圾遍地的局面,是分散的污染。第三階段,近年來,各地採取了一些措施,在農村建立了垃圾清掃清運系統,但由於多數村鎮沒有垃圾無害化處置設施,到縣城處置運距又太遠,所以很多地方只採取了簡單的填埋和堆放,農村垃圾污染從分散污染變成了集中污染。

關於生活污水問題,主要是農户家中的生活污水絕大多數都是直排到溝渠河湖裏面,連最起碼最簡單的處置都沒有,久而久之,形成了如今污水橫流的局面。尤其是農户居住密集的區域,河水深黑,河面污物彙集,村子裏臭氣熏天,目不忍睹。

關於種養殖污染問題,也是十分嚴重。由於追求產量和縮短週期,以實現單位面積最大限度增收,農民使用化肥、農藥、激素等完全沒有節制。生豬家禽養殖上,既使用催重催大的藥品,又不對排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水產養殖中,普遍大量投肥養魚、投糞養魚,湖水質量也是惡劣之至。農民現在種養殖都搞了“雙軌制”,種的東西分兩塊,一塊是賣的,一塊是自己吃的,賣的就施化肥打農藥,吃的就施農家肥不打農藥。養殖的東西也分兩塊,一塊是賣的,一塊是自己吃的,賣的就用激素,就投飼料投肥投糞,吃的就用傳統辦法慢慢飼養。看到這裏,我們是不是每個人都應該感到悲哀,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呼吸着污染的空氣,喝着不乾淨的水,吃着不安全不健康的食品。如果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被污染浸蝕着,那麼,我們又怎麼可能依靠別的方法求得一片淨土?如果我們連吃喝呼吸的安全都保障不了,那麼,人活着是為了什麼?我們抓發展又是為了什麼?

所以,我們要大聲疾呼:拯救農村環境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我們能不能下決心,集中五年的時間,解決農村環境的問題。雖然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比較多,但是問題得有輕重緩急,問題也只能一個一個地徹底予以解決,才會達到目的。

要通過大力的扶持,保證每個鄉鎮都建立起垃圾無害化處理和污水處理系統,以達到全域垃圾無害化處理和鎮以上污水全處理達標排放的目標。

要採取以獎代補等方式,促使農村居民生活污水實現無害化處理,最大限度地減少生活污水的污染。

要採取鐵腕措施監管農業投入品,高殘毒高殘留危害人體健康的投入品應該禁止生產、禁止流通、禁止使用。對於投肥投糞投激素開展養殖的行為必須全面禁止,並依法嚴厲追究責任。對於農業生產中化學肥料的使用進行限制,以有效政策措施鼓勵大量施用農家肥和推動秸稈還田。對於那些低水平規模化養殖,必須採取有效的技術和措施對排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做不到這一條的,要下決心關閉。凡是對環境帶來破壞的發展都不足取,這個認識要成為全民共識。要逐步開展土壤休耕、湖泊休養試點,以全面恢復地力和保護水環境。

關於農村的工業污染,也要下狠心治理。嚴格地説,農村不應該辦工廠,因為那裏的基礎設施配套不了,實現不了污染物的有效處理。對於辦在農村的工廠,粗放低水平的,要下狠心關閉,恢復農業生產;有發展前景的,應該進入設施配套的園區,並以搬遷為契機實現轉型升級。

總之,農村就應該是一片淨土,是一片與污染沾不上邊的淨土。

第八件事:農旅一體

所謂農旅一體,是指樹立農業旅遊化思維,實現農業和旅遊一體化發展,進一步增加農業的附加值。中央提出,要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旅一體化是其題中應有之義。

傳統抓農業的思維,暗含着這樣一種認識:農業就是靠農產品自身產生價值。比如,種水稻,一年忙到頭,只要把稻穀賣出去了,就算是價值實現了。比如,種葡萄,也是一年忙到頭,只要把葡萄賣成了錢,也算是價值實現了。然而,這種思維是遠遠不夠的。農業生產過程中,除了產出產品本身的價值外,還附着着可供人們欣賞、參與、消遣、娛樂等諸多價值。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城市人口開始眷戀鄉村氣息,農業的這些附加值將會加快顯現。

也就是説,我們要樹立這樣一種全新的思維:在抓農產品生產的同時,我們要想辦法把農村的景觀、空氣、陽光、勞動、科普等賣成錢,而且還要賣個好價錢。

歸根結底,就是要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發展鄉村旅遊,通過牽引人們到鄉村來休閒、觀光、體驗、認知、懷舊、創作等,促使城市人口的第三產業消費向農村覆蓋,給農民和農村帶來農業生產外收入,實現農業和旅遊同步發展。對於地處城市近郊的農村,這是一條十分重要的通往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路子。

實現農旅一體化發展,首要的條件是建設農村景觀。在規劃佈局農業基礎設施、產業板塊、民居風格、生態維護等功能時,按照全域景觀化的思路,開展景觀建設,使農村的各項建設項目,建成後都是可供欣賞和玩味的景觀,把農村打造成一個集農業生產、農村景觀、農業科普、農耕文明於一體的生態景觀新農村,成為人們傾心和嚮往的旅遊勝地。

建設生態景觀新農村,我們需要做的功課是很多的。首先是要把農村的環境治理好,實現垃圾和污水全處理,讓農村清潔起來,成為清潔農村。其次是構造景觀,主要是花海、林海,在種植各種植物時需要精心策劃,既要有大規模的主打品種,又要能四季各有不同,形成精巧的色塊和季節搭配,產生令人震撼的視覺衝擊,讓人們今年來了明年還想來,最終年年都要來。有的產業,其生產環節中的某一個季節,本身就是景觀。比如,桃、李、梨、杏、櫻桃、油菜等,它們的花期都是景觀,關鍵是要有賣景觀的意識。第三是構思各種特色園區,供人們從事採摘、勞動、科普等參與式、體驗式活動,把農耕生活、親子教育、家庭享受融為一體,收穫激情和幸福。第四是打造特色民居,做好保護舊居和建設新居兩篇文章。那些具有特定時代烙印的舊居,可以説是農村的無價之寶,當下廢棄的多,應該想辦法把這些資源盤活,採用修舊如舊的思路,使之成為特色鄉村旅館,吸引人們前來短期居住。農民建設新房,也應當嚴格管控,必須做到在規劃的地方建房子,建經過設計的房子,並且要緊密傳承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築風格,讓它們一建起來就是景觀,就能夠勾起人們兒時的記憶和感傷,從而產生先天性的親和力,吸引人們主動前來。

光有景觀,顯然是不夠的。鄉村旅遊,終歸不是名山大川的旅遊,必須與之區別對待、形成差異化供給。人們對鄉村旅遊的迷戀,主要不是來源於景觀,而是來源於鄉土文化。因此,一定要把文化的文章做足。文化常常是隱含在某種事物之中,處於潛伏狀態,沒有外力的呼喚,它可能會沉睡千年。但它又是一顆生命力極強的種子,一旦遇到合適條件,就會破土而出,形成燎原之勢。這個合適條件就要靠我們主動創造,就是要策劃既符合鄉土優勢、又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的活動。比如,藉助鄉村的優美環境,每年在某一個季節固定開展體育活動,如田園馬拉松、田園籃球或其他趣味運動;比如,種田能手比賽、特色小吃烹飪比賽或其他懷舊性比賽活動;比如,攝影採風、文學採風等藝術創作活動;比如,開展各類創意碰撞、與鄉村發展相關聯的論壇講壇等等。用固定活動吸引特定羣體前往,長年累月之後形成品牌和口碑,文化的影響力與凝聚力就充分發揮出來了,到了這個境界,鄉村旅遊就形成了氣候。

景觀建設也好,活動策劃也好,並不是每個鄉鎮、村都要去把文章做滿做足,做成個大而全、小而全,而是要立足自身的優勢和條件,做出哪怕只有一項但卻具有別人無可替代競爭力的品牌,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不僅如此,在一個縣域內,最好是各個鄉鎮或村,要統一進行規劃和構思,形成季節相錯的旅遊景區,保證全年都有火爆的鄉村旅遊市場。

推動農旅一體化、發展鄉村旅遊,農民能從中得到什麼?這可能是絕大多數人最關心的問題。從理論上分析,農民的所得,除了農產品因為休閒、觀光、體驗等活動而增值外,還可以獲得提供服務而帶來的收益。如果農村的景觀足夠吸引人,那麼農民的房子就可以成為家庭旅館,農民通過賣農家小吃和家居房間,就完全可以養活一家人。服務業與農業的區別在於,前者的利潤率比後者高出好幾倍,但其勞動強度卻又大大小於後者。正是因為農旅一體化發展,可以給羣眾帶來服務業收入,才更顯其推動農村振興、農民致富強大動能,也更顯其緊迫性和必然性。因此,抓緊行動乃第一要務。

第九件事:政策支持

當前“三農”工作,需要什麼樣的政策支持,需要認真研究。

當前針對“三農”的政策是不少的,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需要研究的是,這些政策與“三農”需求之間的契合度到底有多高。須知,好政策,不一定是正確的政策。只有能夠有針對性解決突出問題,能夠體現正面引導作用,能夠推動產業持續發展進步,能夠簡便操作的政策,才能堪稱正確的政策。

我們需要反思針對“三農”的系列補貼政策。這些政策無疑是好政策,但要想被承認為正確的政策,我想需要過程。這些政策最大的缺陷就是隻照顧了農民個人的利益,而忽視了農村的公共利益。這些政策實施了這麼多年,錢花費了不少,但是,農村面貌卻沒有什麼根本性改變。這實際上是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

當前的各項惠農補貼,琳琅滿目,令人眼花繚亂。以縣為單位統計,一般小縣有1億元左右,大縣有2億元以上的。這些錢,分散到千家萬户,便成了每家幾百元。農民高不高興呢?的確高興。但是農民滿不滿意呢?不一定滿意。因為與他們生產生活更直接相關的運輸、灌溉、排澇等大問題沒有人去解決,幾百元的補助抵不了因為基礎設施條件差而增加的生產成本。

有的補貼沒有達到引導農業發展的效果。比如糧食直補,也許真的種糧食的人並沒有享受到這個補貼,而沒有種田的人卻在享受這個待遇,因為我們的補貼方式並沒有把補貼與糧食直接掛起鈎來。在一些地區,這個補貼成了土地規模流轉的絆腳石。有的補貼帶來了農村新的不平等。比如家電補貼,買空調買洗衣機的給予補貼,而能夠買空調買洗衣機的,本來就是條件好的家庭,那些條件差的根本想都不敢想這個事情。有的補貼成了部門和不法商人謀利的工具,農民卻並沒有從中得到多少實惠。比如農機補貼,本是好事,但在操作中,要上了目錄的品種才能補貼,在經銷商處購買時通過扣除的方式兑現補貼款,結果導致了歪風邪氣。有可能部門通過控制目錄謀利,商人通過漲價謀利,而農民則只是背了個空名。一台農機具,在未進入補助目錄時,可能賣價5000多元,在進入補助目錄之後,賣價就成了6000多元,就是最直接的表現。如果不搞什麼目錄,只要農民購買了多大功率的農機具就可以憑票到財政領取補貼,這個事情就會大不一樣。有的補貼實質上是損害農民利益的。比如説曾經風靡一時的能繁母豬補貼,一度成為笑談。這個補助的實施,因為政策的刺激,破壞了市場的正常調節機能,導致了豬肉週期性的供大於求,嚴重損害了養殖户的利益。

支持“三農”,政策要對路。“三農”最重要的支持政策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快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這是最迫切的,如交通、水利、土地等條件改善,要通過持續不斷地加大投入,讓農民因為生產條件配套問題的投入成本接近於零。二是加快改善農村環境,要下決心給予政策支持,抓緊改變農村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的局面。三是要加強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我國農業發展的階段,決定了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必須是公益性的、全天候的,過早地將這一職能推向市場,是對“三農”工作的削弱。四是加大村級轉移支付力度。大力提高村幹部待遇,讓有能力的人能夠安心於村幹部崗位為民服務;大力提高村級組織解決村內小問題的能力,讓村級組織在羣眾心目中有地位、有威信。那些惠及困難羣眾的所有資金都應該由村幹部去落實到户,讓羣眾對黨和政府的感恩具體化為對村級組織的感恩。如果村級組織沒有什麼治力可言,如果對羣眾的好處都由上級或上幾級越過村級直達農户,久而久之,我們的基層工作基礎是十分令人堪憂的。

支持“三農”的政策,落實的方式也要對路。嚴格説來,中央、省兩級政府,只需要把支持“三農”的資金按照一定的係數以轉移支付的方式安排到縣,指明用途,加強監管和審計,即可。至於具體到哪一個項目,如何規劃設計搞建設,交給縣級政府去統籌安排。如果一個項目的規劃、設計、評估、招標、建設、驗收均由廳局直接操作,則必然既不能保證所實施項目的正確性,也不能保證管理這方面的領導和幹部自身的安全性。有些項目,其前期費用就佔去了項目總投資的40%至50%,有些項目,允許實施的內容是實際不需要的,而實際需要的內容又不允許實施,從而造成大量的資金浪費和設施閒置,需要解決的問題卻仍然沒有解決,十分令人痛心。導致這一惡果的罪魁禍首,就是上級一竿子插到底,管了自己管不了、管不好的微觀事務。這種局面,如果不從頂層設計上去改變,更加痛心的後果還將繼續出現。所以,我們必須下大決心整合項目和資金,辦成農村真正需要的大事。

以上觀點,供大家參考,目的是要把“三農”工作抓得更好。

農業農村工作會議講話(三):

今天開調研座談會,主要是想了解一下“三農”板塊的基本情況,對20xx年和“十三五”的工作做一些謀劃。從大家交流的情況來看,各部門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剛才,春華、興德同志提的意見都有很強的針對性,林光同志對今年農業農村工作做了很詳細的安排,各個部門要按照各位領導講的意見和要求抓好落實。我想強調幾個方面。

一、“三農”始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是山區、是農村,不管其他條件怎麼變,山區這一條件是變不了的,所以在最近一段時期,甚至在未來二、三十年時間,農業的基礎地位改變不了。特別是我們在新的國家主體功能區和全市五大功能區域發展下的情況更是如此,大家對農業是基礎這一定位一定要清楚,定位準了才知道農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什麼。“三農”工作是全區發展的基礎,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三農”工作的核心,我們要緊緊圍繞這個基本定位和核心要求抓好“三農”工作,進一步提高“三農”工作水平,鞏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二、**必須發展特色、效益農業

在市委四屆六次全委會上,政才書記的報告對“三農”方面強調了“現代、特色、高效”這幾個字,而且他特別強調這幾個字是他一個字一個字修改確定的。雖然**有特殊情況,但“現代、特色、高效”同樣也是**農業發展基本遵循的思路。由於**山高坡陡,耕地碎片化,發展現代農業目前還不是很現實,現在主要還是抓特色和效益。

第一,特色。如果不體現特色,像**這樣的地方的農業是發展不過別人的,因為農業的基礎條件差。比如種玉米、土豆,人家是幾十萬畝的種植,我們全區也就80萬畝土地,根本沒法跟別人比,所以還得在特色上下功夫,但是現在恰恰是特色沒發揮出來。年產100萬頭生豬,是我們最規模化的東西了,但那也只是進入一般常規市場的白毛豬;如果**養殖黑毛豬就有特色了,再把黑毛豬培育成生態豬,創一個**品牌,就更有市場了。如果我們不養飼料雞,而是養生態雞,把規模做大,那麼我們也能像秀山的“武陵山生態雞”那樣到處營銷,也能打響品牌,也能做電子商務。所以,要解決量和品質的問題,把電子商務這些東西做起來,就得發展產業化、特色化。

第二,效益。就像剛才林光同志講的,發展產業沒效益,雖然表面上搞得熱熱鬧鬧,但那不管用,最終還是要拿產出效益和農民增收來考核。那麼要出效益該怎麼辦呢?第一個是得發展有點現代的產業,老在土裏面刨,刨不出效益來,再刨畝產也就是1000多塊錢,而且土地是不可能增加的,只能是越來越少,那麼就得想方設法在單位產量上提高效益。剛才林光同志説了那麼多措施,發展什麼樣的產業,有什麼樣的科技含量,有什麼樣的高水平的東西,包括機械化之類的,大家下來都要認真消化落實,努力提高產出效益。

三、抓好幾個關鍵環節

要解決好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三個“三農”的核心問題,必須圍繞品牌、產業化、市場化、改革這幾個環節入手。

(一)抓品牌。生態產品是**的一個優勢,要抓住生態這一概念,大力發展品牌農業。現在我們的市場要由自給自足轉向瞄到全國甚至國外,這樣才能出效益。要把市場瞄到全國和國外,就要有品牌。比如以前**發展供港高山生態蔬菜產業,在重慶有一定知名度,現在武隆也做,這對**來説,要想把品牌保住,就必須實打實地把供港高山生態蔬菜產業做好,讓產品真正賣出去,否則,很快會被人取代。以前我們有創品牌、創原產地的獎勵資金,由於缺乏統籌指導,結果致使各個鄉鎮各個部門各自為陣。比如“金溪獼猴桃”就是一個典型,為了區域的利益搞了個“金溪獼猴桃”,為什麼不搞“**獼猴桃”,或者我們全區都叫“金溪獼猴桃”呢?只叫一個品牌,並把品牌叫響。因為有品牌,才有市場。有品牌的基礎是要有規模,有規模就要產業化,農業就是這麼一個關係。

(二)抓產業化。發展現代農業,要走產業化道路。我們的三大骨幹產業,通過國家的政策扶持,目前已具備一定規模,都還發展得不錯,但是在市場化競爭裏面它們是沒有任何優勢的。所以,要鞏固發展三大骨幹產業,做強產業化,不能把這三個扔掉去搞新的東西,尤其是“兩煙”不能丟,這是我們的支柱;同時,也要認識到,搞新的並不都意味着否定過去。比如説畜牧業,去年搞環境整治,要關一些畜牧場,並不是説面上就不要畜牧產業了,離水源地遠、不污染的,甚至增加一些防污設施可以解決問題的,都可以發展。我們已經有了年產100萬頭生豬這麼一個產業化的基礎,如果再增加它抗市場風險之類的能力,就是一個很好的產業。現在農村勞動力缺乏的情況下,要把有效的勞動力組織起來,充分發揮大户和合作社的作用,做好農業產業化經營。至於發展新的產業,做成產業化,我很贊成剛才林光同志説的,重點抓高端水果,獼猴桃和脆紅李這兩種水果有基礎,有基礎的東西就要抓實,要在**有限的範圍內把它做到最大規模。

(三)抓市場化。我們在農業上,原來考慮最多的是生產,實際上農業最關鍵的是銷售,就是產業轉化率和市場的問題。現在,**農業缺乏市場化,主要有兩點原因:一個是我們**缺乏市場化的條件;第二是農民傳統意識,沒覺得他要市場,他覺得屋前房後刨一點就夠了,養點豬就夠了,不需要擴大規模,不需要市場化。所以農業口的各個部門,要更加重視市場化,包括我們供銷社,要利用各方面的優勢,跟商業部門聯合起來,做大農業規模,提高產量;要用龍頭企業、專業大户、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市場化。要出台實實在在的支持政策,誰能幹我支持誰,誰真幹我支持誰,通過典型示範帶動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新時期,電子商務是推動農業市場化的有效渠道。秀山縣全縣上下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提出了打造“農村淘寶縣”,“買武陵、賣全國,買全國、賣武陵”等口號,農業產業在電子商務帶動下得到了較快發展,農民也因此增收。秀山縣能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更應該發展好農村電子商務。

(四)抓改革。要改變農村經營體制,這是在20xx年全國農村工作會上確定的今年工作重點。目前,**農村的現實是勞動力外出務工過多,留守的基本是老弱病殘,這些人羣種不了地,造成大量土地撂荒、資源浪費。只有通過改革農村經營體制,把土地流轉到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家庭農場、大户手頭,培養職業農民,才能發展農業,繁榮農村,讓農民增收致富。

四、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支持力度

農業在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處於基礎地位,必須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向上爭取扶持的力度。剛才大家都感到我們區裏面的財政困難,所以必須加大向上爭取扶持的力度。事實上,農業板塊是國家擴大支持的板塊,向上爭取支持,關鍵是我們要有概念。比如,我區作為生態保護髮展區,要着力在生態上做好文章。生態不僅僅是保護,關鍵還要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生產優勢,轉化為生態產業,把它變成錢、變成效益,這才叫生態保護髮展區。孫書記講話裏面關於生態產業講了兩點,一個是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第二個是要把生態的優勢轉化為產業的優勢。這些對我們的指導性很強,所以農業相關部門,要在這些地方下工夫,看能不能在生態農業方面解放思想、創造概念,加強與市上的彙報、對接,爭取更多扶持政策、更大扶持力度。

二是發揮資金效益。農口的資金,應該來説總數不少,關鍵是要發揮好效益。水務局去年做小南海乾渠防滲整治工程資金效益就發揮得較好,幾千萬的投入,實現了幾個億的效益。農業領域的投資,要以此為標準,把資金的效益充分發揮出來。農業絕對是國家政策、地方政策都要支持的,但是要支持引導它健康發展,不能變成補貼式的,那個是不可持續的。下一步,請林光同志重點研究一下農業政策和資金的使用,哪幾個是該重點發展的產業,應該補償,要儘可能朝健康發展方式上引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fayan/oel9v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