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新聞報道 >

語文課文《槓桿》評課稿

語文課文《槓桿》評課稿

篇一:《槓桿》評課稿

很榮幸能在這裏就路希望老師的《槓桿》這節課談一點我個人的不成熟的意見

語文課文《槓桿》評課稿

眾所周知,簡單機械在生產和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它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出現在複雜的機械中,簡單機械的知識是理解複雜機械的基礎。

教材通過課文的引言,引起了學生對學習槓桿的興趣,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簡單工具抽象出了槓桿的特徵,使學生對槓桿有了初步的認識;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槓桿的規律得出了槓桿的五要素;從槓桿的平衡條件出發,討論了槓桿可分為三種以及每種槓桿的特點。

“轉變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更新方法,把快樂帶給學生;運用評價,把信心傳給學生”路老師這一堂課的組織追求的就是這種境界,整堂課學生都是在一種創造的,愉悦的,不斷成功的課堂氛圍中進行的。如請值日生上台演小品等。

路老師的基本功紮實,語言清晰流暢,教學機智靈活,激勵性語言多,實驗技能突出:如老師自制了蹺蹺板,斜拉橋,垃圾夾等教具,現代教學技能應用熟練,突出教學多元化及輔助功能,多渠道角度調動教學資源,合理運用一切有利條件,注重教學過渡與轉承,教學環節自然一體。

這一堂課很好的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是真正意義的實現了教師教學方式轉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改變的一個課例。

在《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將科學探究列入內容標準,旨在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

識向主動獲取知識在轉化,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於創新的探索精神。

接下來我想就科學探究在這堂課的體現略説一二。

我們知道,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前提,而情景創設則是前提的鋪墊,在這堂課中我非常欣賞的是情景的創設。

路老師首先請值日的學生上台,用垃圾夾表演怎樣拾起垃圾,教育同學們要愛護校園環境;接着通過一段視頻展示生活中槓桿的例子,有“神奇的塔吊,埃及金字塔”等,教師出示自制的蹺蹺板,請同學觀察,説説你有什麼想法,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為進入下一個環節作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個亮點是在實驗過程中。科學實驗是檢驗科學結論的唯一標準,證據是進行科學分析的根據。通過實驗操作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動腦,動手。老師在此過程中主要是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如:提出注意事項,觀察指導,記錄數據等,保證學生實驗探索過程的順利進行,使學生在“做科學”中自覺,主動地叩開知識大門。在前面幾堂錄像課中,有好幾位老師在學生實驗室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幹些什麼,東走走,西看看。而路老師在實驗過程中始終與學生一道,參與整個實驗過程,指導學生怎樣成功的探索槓桿的平衡條件。

當然了,每一堂課都有其遺憾的地方,在路老師的這堂課中,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路老師在實驗前展示了該實驗過程,就失去了讓學生探索的意義了,不是嗎?既然是探索,就應該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你老師都全部展現了出來,那有何實驗意義呢?

二:板書沒有設計好。路老師在課前就在大黑板上出好了例題,小黑板上畫好了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這樣會使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的得出實驗結論。可否這樣做:小黑板上出例題,大黑板上做板書,如槓桿的概念、實驗數據、結論等。這樣效果應該會更好一些。

三:練習過多。時間安排不合理,沒有很好的體現探究的過程。我認為只需設計兩到三道針對性的練習,剩下的留到課後完成,這樣充分利用了課堂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

總之,這堂課的整體效果還不錯,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以上謹是我個人的一點拙見,若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教師批評指正。謝謝!

篇二:《槓桿》評課

1、 整體感覺

張老師從新課程的理念出發,採取了分階段逐漸深入的教學模式,由淺入深給學生 創設了一個開放的課堂,動態的課堂,充分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在輕鬆,平等的氛圍裏讓學生小試牛刀,落實了知識與技能目標。

2 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亮點1、開始上課時張老師請一名學生到前面黑板上畫點A到線段L的垂線,然後移動點A再畫點A到線段L的垂線(L需要延長)。這樣不但體現了學科之間的聯繫也為突破本節課畫力臂這一難點鋪墊。

亮點2、引入——通過釣魚竿和螺絲刀的受力分析讓學生概括出槓桿的概念,這樣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亮點3、“轉變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更新方法,把快樂帶給學生;運用評價,把信心傳給學生”張老師這一堂課的組織追求的就是這種境界,整堂課學生都是在一種創造的,愉悦的,不斷成功的課堂氛圍中進行的。如請學生到前面用螺絲刀起釘在木板上的釘子等。 亮點4、充分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物理,首先請學生到前面用螺絲刀起釘在木板上的釘子並畫出受力分析 ,然後尋找生活中那些工具屬於槓桿,再到獎勵一瓶汽水(必須當着所有同學用瓶起子起汽水)。整個課堂在愉悦的氣氛中進行,是學生在快樂中得到收穫。

3、建議

本節唯一不足之處是後面槓桿平衡條件講的有些匆忙,我個人認為將這部分內容放到下節課講,因為3、5分鐘根本完不成這部分教學。 可以利用這幾分鐘再讓學生畫一些力臂,從而進一步畫力臂這一難點。

篇三:槓桿評課

5月27日,我們培訓班一行人來到美麗的鳳凰初級中學,潘益虎、張志榮和肖浩峯三位老師在這裏開設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槓桿》。下面是我對這三節課一些個人的不成熟的意見。

一、整體感覺

潘老師從新課程的理念出發,採取了分階段逐漸深入的教學模式,由淺入深給學生 創設了一個開放的課堂,動態的課堂,充分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

張老師老師的基本功紮實,語言清晰流暢,,多渠道多角度調動教學資源,合理運用一切有利條件,注重教學過渡與轉承,教學環節自然一體。

肖老師從生活中引入槓桿,語言邏輯性強,注重對現象和知識點的深入挖掘和理解,現代教學技能應用熟練,突出教學多元化及輔助功能。

二、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眾所周知,簡單機械在生產和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它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出現在複雜的機械中,簡單機械的知識是理解複雜機械的基礎這節課也很能體現教師的基本功和課堂掌控能力。

1.潘益虎老師

(1)能將“轉變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更新方法,把快樂帶給學生;運用評價,把信心傳給學生”滲透到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整堂課學生都是在一種創造的,愉悦的,不斷成功的課堂氛圍中進行的。如請學生到前面用螺絲刀起釘在木板上的釘子等。

(2)在實驗過程中潘老師能始終與學生一道,參與整個實驗過程,指導學生怎樣成功的探索槓桿的平衡條件如:提出注意事項,觀察指導,記錄數據等,保證學生實驗探索過程的順利進行,而不是在學生實驗室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幹些什麼,東走走,西看看。

2.張志榮老師

(1)引入——通過釣機器人視頻,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出發,提出複雜的機械都是由簡單的機械組成的,進而引入槓桿這種最簡單的機械,激發學生興趣,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2)開始上課時張老師請一名學生到前面黑板上畫點A到線段L的垂線,然後移動點A再畫點A到線段L的垂線(L需要延長)。這樣不但體現了學科之間的聯繫也為突破本節課畫力臂這一難點鋪墊。

2.肖浩峯老師

(1)實驗器材和設計簡單有效。在拔釘子實驗中肖老師只給學生螺絲刀、小木塊、訂了圖釘的木板,讓學生思考可以採用哪些方法,除了書本上有的那種方法以外,還引導學生想到向上撬的方法,啟發了學生的思維。

(2)ppt使用靈活恰當。在請學生測量槓桿平衡條件實驗後,對實驗實驗數據的處理是

請學生直接在ppt的表格中填寫,不用再黑板上畫,也不需要退出ppt,處理數據也非常流暢。

三、建議

本節的內容較多,三位老師後面槓桿平衡條件講的或多或少有些匆忙,我個人認為如果剩 的時間不多,可以將這部分內容放到下節課講也可以,因為3、5分鐘根本完不成這部分教學,利用這幾分鐘再讓學生畫一些力臂,從而進一步突破畫力臂這一難點。

總之,這三堂課的整體效果還不錯,有許多值得我學習借鑑的地方。

篇四:《槓桿》評課稿

眾所周知,簡單機械在生產和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它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出現在複雜的機械中,簡單機械的知識是理解複雜機械的基礎。

本節課張雯老師通過情境創設,引起了學生對學習槓桿的興趣,再通過分析生活中常見的簡單工具——撬棍,抽象出了槓桿的特徵:支點、用力點、阻力點三要素缺一不可,使學生對槓桿有了初步的認識;最後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槓桿的規律,找到了槓桿的祕密:從槓桿的平衡條件出發,討論了槓桿可分為三種以及每種槓桿的特點。

整節課,張老師的基本功紮實,語言清晰流暢,教學機智靈活,激勵性語言多,實驗技能突出,現代教學技能應用熟練,突出教學多元化及輔助功能,多渠道多角度調動教學資源,合理運用一切有利條件,注重教學過渡與轉承,教學環節自然一體。

在《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將科學探究列入內容標準,旨在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在轉化,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於創新的探索精神。

我們知道,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前提,而情景創設則是前提的鋪墊,在這堂課中情景的創設很到位。

第二個亮點是在實驗過程。科學實驗是檢驗科學結論的唯一標準,證據是進行科學分析的根據。通過實驗操作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動腦,動手。老師在此過程中主要是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如:提出注

意事項,觀察指導,記錄數據等,保證學生實驗探索過程的順利進行,使學生在“做科學”中自覺,主動地叩開知識大門。張老師在實驗過程中始終與學生一道,參與整個實驗過程,指導學生怎樣成功的探索槓桿的平衡條件。

當然了,每一堂課都有其遺憾的地方,在張老師的這堂課中,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地方需進一步推敲。

一、張老師在實驗前展示了該實驗過程,就失去了讓學生探索的意義了,不是嗎?既然是探索,如果能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就更具有科學意義了。

二、板書沒有設計好。通常板書具有幫助孩子理清思路、歸納知識的作用,用好了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三、最後環節關於“費力槓桿省距離”的概念,因為涉及更多複雜的分析,而在這節課上無法進行,所以張老師只是提了一下,卻無法進一步展開教學,但是站在聽者的角度上,卻非常難理解,相反搞得雲裏霧裏的,甚至形成錯誤的理解,所以我認為,這個環節,有,不如沒有!

總之,這堂課的整體效果還不錯,有許多值得學習借鑑的地方。也為我們提供了了很好的研討腳本

篇五:槓桿一課評課稿

今天我很榮幸觀摩、評析—這位最優秀的物理教師的課《槓桿》。首先我談談自己對這節課的總體感覺。

總的來説,在聽完王老師的課後,自己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首先我覺得這是一節成功的新授課,這節課有科學的學習方式,王老師應用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同步發展,而且在探究的過程中參與到學生中間,適時地進行點撥;其次王老師有十分高超的教學藝術,組織、引導、合作、激勵都很到位;更為重要的是我認為這節課有真實的學習過程,王老師面對的不是自己的學生,課前學生並沒有做很多的準備,但是課堂上王老師憑藉個人的高素質、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把學生調動得非常好,學生在整節課中學得輕鬆,但收穫頗豐,所以這節課因為真實而美麗!

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這節課進行點評:

一 教學設計的評價

教學設計理念依據課標中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探究學習,掌握本節課的知識。

二 教學過程的評價

1.首先是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由生活中用到的彈簧測力計,老師提出用它測出大象重這一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學習的慾望,開始就讓學生處在濃厚的的學習興趣中。

2. 教學各環節的銜接自然、緊湊。

整節課圍繞着用彈簧測力計測大象重的問題展開,老師留下懸念,用小小測力計可以測出大象重。在認識了槓桿之後,老師設疑: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時,為什麼用槓桿可以搬動巨大的石塊?從而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探究,老師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深入到各個小組,參與其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學習探究的方法,槓桿平衡條件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面向全體,給學生充分的展示時間,最後應用槓桿平衡條件解決了用測力計測大象重的問題以及小白兔分蘿蔔的問題,實現從物理走向社會,也完成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讓學生學會了:認識了槓桿,知道槓桿平衡條件及其應用;讓學生會學了:用科學探究方法得出槓桿平衡條件;讓學生愛學了:小小測力計,居然能測出大象重,物理真有用!

3.大膽創新,從生活中獲取教學資源。

在大屏幕上展示出的各種器具比如撬棒、蹺蹺板、釣魚竿、抽水機的手柄等等,還自備了羊角錘、剪貼的剪子、瓶起子等,都是生活中常見的,而且讓學生現場撬釘子、起瓶蓋,通過這些設計,讓學生覺得物理就在我們身邊,離我們並不遙遠,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課程理念。

4.作業設計新穎。

王老師擺脱了傳統的書面作業形式,讓學生自己去觀察自行車上有哪些槓桿,學生會覺得作業有趣,而且讓學生經歷觀察自行車的過程,再次認識槓桿,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同時這樣的作業也符合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

三 教師素質評價

教師的學科基本功紮實,教授知識有深度、有廣度、有技巧。教師的形體語言親切、自然(在找釣魚竿的支點時,親自演示;在介紹槓桿平衡時拿着鐵棍演示轉動和運動的區別,學生看一眼就都理解了),口語流暢、幽默生動,教態大方親切,情感豐富,多媒體手段熟練(遇到突發狀況不慌張,冷靜處理)。

總的來説,王老師應用嫻熟的教學技巧和全新的教學理念為大家詮釋了一節生動的物理課,但我還是有點兒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與大家交流,説的不足之處希望老師多多批評指正。

1.板書設計稍加改動,就更完美了。

這節課的難點應該是對力臂的概念的理解,它也是應用槓桿平衡條件解決問題的關鍵。我個人認為可以在黑板上畫出一個生活中的槓桿,然後老師用彩色粉筆標出槓桿中的五要素,既起到示範作用,又能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力的作用線及力臂的畫法,更好地認識槓桿及五要素。

2. 在某些細節還可以再改進。

(1)大屏幕打出一些知識點時,王老

(2)學生畫完力臂時,老師問畫對的舉手,有些學生沒舉手,説明有錯誤,如果此時教師用實物投影展示該同學的答案,大家一起糾錯,學生對力臂的畫法會掌握得更好。

3. 小組交流可以再多些,能更好地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地位

整節課,教師用時大約25分鐘。在總結槓桿的定義時,由老師提問,學生回答,老師再提示,學生總結,用時2分鐘,如果老師給學生1分半左右的的時間小組交流總結,可能效果會更好。在找槓桿的五要素時用時4分鐘,如果教師明確目的,放手讓學生來完成,相信他們也能完成得很好。

總之,儘管這節課有些小的瑕疵,但瑕不掩瑜,這是一節成功的示範課,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學習。

標籤: 評課 語文課 槓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xinwen/kr7e6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