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實施方案 >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方案和推廣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方案和推廣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作為一種課程領域的研究性學習,其實質是一種基於課題、項目或主題的探究性學習活動,是一種實踐性學習活動。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規定,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一個課程領域。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方案和推廣

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也必須發生轉變。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在參與指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知識,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並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如何指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在幾年的實踐中,我校對研究性學習採取了以下策略:一、“問題”與“課題”相結合的策略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源於學生的生活領域,對象和範圍可以來自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基本特點是開放性和具有可探索性。也就是説,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應該具有值得學生展開探究活動的價值。因為這對於三年級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是否能順利完成在某種意義上起着決定作用,如何幫助學生尋找到值得研究的課題,同時又確保課題來源於學生,並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我們從以下方面入手:

1、尋找問題—— 一切研究都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為此我們首先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從家庭、社區、書本中及周圍環境中尋找問題。尋找一些自己覺得不方便的地方,或者覺得有疑問的地方,及時把它記錄下來。其次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對周圍環境進行觀察,我校七年級年級有六個班,為了提高觀察的效率,我們採用合作尋找的方法,組織各班重點考察一個地方,然後將觀察結果彙總。我們充分利用校園周邊的環境資源,如校園、菜場、附近社區、公園、商場等都成了我們觀察的目標。

2、篩選課題——為了尋找到適合學生研究的課題,我們對兩次尋找的問題進行了篩選,並將篩選出的問題進行了歸類,使之轉化為研究課題,上牆公佈。

3、確定課題並組編課題組——根據篩選出的課題,讓學生自主選題,並將相同課題的同學編制到一組,組成綜合實踐活動研究組。

二、“自主”與“民主”相結合的策略

制定活動方案的過程,也是發展學生的規劃和組織能力的過程。七年級年級的國小生,正處於想象力十分豐富的年齡段,為此,他們會想出很多成人意想不到的“點子”,但是,由於學生本身的知識儲備有限,所以常常會碰到想像與現實脱節的現象,由此給學生的研究造成一定的障礙,使有的調查、實驗等不能順利完成,如果常此下去的話,很可能使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產生牴觸情緒,或養成半途而廢的習慣,這些與研究性學習的本意明顯是不符合的。為了使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順利完成探究任務,為此,我們對學生活動方案的制訂進行重點指導,首先由學生小組討論想知道些什麼,通過怎樣的途徑可以得到需要的信息,然後準備怎樣做,詳細地制訂一份小組計劃,接着老師與學生共同商討、分析活動方案的內容,看哪些是自己可以獨立完成的,哪些通過努力或相互合作可以完成,哪些在成人的幫助下能完成,哪些在現有條件下還不能完成。最後,把能完成的活動重新排序,制訂成完整的活動計劃,這樣,就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勝利保證。

三、“獲得研究的量”與“提高研究的質”相結合的策略

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研究”或“探究”為核心的一系列活動,包括調查、觀察、考察、訪問、測量、分析、綜合、歸納、實驗等,學生在這些開放的學習情景中,運用各種媒體、通過各種手段收集大量的信息、資料,在研究活動中我們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即(1)收集的資料多,並不表示學生的探究活動質量就高,因為,有的學生在收集資料時,只看題目,並不關注其內容,只追求“多”。(2)有一部分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在小組學習過程中,依賴心理嚴重,常常不把小組分配給自己的任務放在心上,總希望着分享別人的成果。為了使所有的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都能實實在在地親身經歷到研究的過程,習得基本的研究方法,獲得豐富的經驗和情感,以研究為依託,主動地獲取知識,發展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此,我們專門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把與研究活動有關的資料、信息找出來,並用筆將自己認為的重點劃出來,或摘抄到自己的記錄本上。讓小組學生共同“消化”這些資料與信息,我們認為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學會抓重點資料,為後期整理資料和寫研究報告作準備,同時也可以讓小組成員之間真正做到“資源共享”,讓每個人都真正體驗、經歷研究的過程,通過由“量”到“質”的提高,真正體現學生研究活動的價值。

四、“嚴格把關”與“任意發揮”相結合的策略

當研究接近尾聲時,這一階段,既是學生將自己或小組經過實踐、體驗所取得的收穫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的時候,也是體現學生一階段研究成果的時候,為了使各研究小組能真實地反映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們選擇了寫研究報告——製作手抄報——自由展示的模式進行。

1、研究報告

指導學生按一定要求撰寫研究報告也是研究性學習的一項目標任務,如何讓七年級年級的學生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用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來,我們採取了四步法進行:(1)交流——讓孩子將研究中自己的發現與收穫在組內交流。(2)提取——在小組成員説的基礎上,提取主要的發現與收穫。(3)組稿——請小組中能力強的學生用語言將發現與收穫串聯起來,組成研究報告初稿。(4)審閲——由教師對學生的初稿進行審閲,最後定稿,讓學生將研究報告抄寫到統一的稿紙上。

2、製作手抄報

學生通過一階段的研究,會有許多的發現、收穫與感想,光憑一份研究報告常常不能表達學生的研究成果與價值,而讓學生將所有的資料都進行展示又常常抓不住重點,為此,我們選擇了手抄報的形式,手抄報的製作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的,在製作過程中,各組學生相互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長處:畫畫好的管版面設計、文字書寫清楚端正的管抄寫、會抓重點的管編輯……這樣,不但讓學生學會了製作手抄報的基本方法,而且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使小組各成員都有展現自己才能的機會。

3、自由展示

綜合實踐活動成果表達的方式除了研究報告、手抄報以外,還可以有多種方式進行,例如:實物展示、圖片資料展示、小論文、觀察日記、實驗演示、文藝小品、辯論會、製作網頁等。在這些展示活動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實物等加以整理進行,也可以根據研究的成果進行設計、編排成有情節的劇目進行。這個過程,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創造能力、表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讓孩子們迴繞主題,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形式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不但促進了學生有始有終地完成研究性學習項目的任務,使之達到預期的目標,而且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形式進行展示,也充分體現了“快樂研究”的內涵。

五、“班級共享”與“年級共享”相結合的策略

讓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果,這也是研究性學習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在交流、研討中,不但有利於學生學會理解和寬容、讚美與分享,而且有利於學生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論地思考,敢於和善於申辯,更重要的是可以實現成果共享。研究性學習一般都是以課題組的形式進行的,各組之間研究的內容各不相同,採用的形式也不同,獲得的研究成果也不同,為了使每個學生都能共享同伴的研究成果,在交流階段,我們採取先班級交流,然後評選出成果顯著的課題組再進行年級交流,年級交流時可採取集會式,也可採取電視交流式等。

六、“集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策略

對研究性學習的輔導,可採取多種形式:1、導師團式的輔導:這種輔導一般是在學生研究過程中,當學生遇到困難時“請教式”的輔導,擔任導師的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家長、高年級的學生、社會輔導員等。2、集體輔導:這種輔導一般都是有針對性的輔導,例如“怎樣尋找課題”、“怎樣制訂研究計劃”、“怎樣獲取有用資料”、“怎樣寫研究報告”、“怎樣製作手抄報”、“怎樣進行成果展示”等。這些輔導一般都是根據實施過程相應進行。3、個別輔導:這是根據各課題組的具體情況所進行的輔導。這種輔導針對性很強,一般以解決某個疑難問題為目標,指導學生怎樣做,或幫助學生調整研究計劃等。教師對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進行輔導,首先要了解學生研究的進展情況,同時要經常與學生進行交流,這樣既有助於對不同學生、不同課題組採取不同的方法進行輔導,也有利於學生研究的順利進行。實踐證明,在學生研究過程中,教師提供的適當幫助是學生研究順利完成的基本保證。

對於研究性學習的指導,我們還只是在探索階段,我們力求讓學生喜歡研究性學習,力求讓學生在一種寬鬆的、快樂的環境中進行研究性學習,力求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自主地獲取知識,在實踐中培養探究、創新精神,在活動中培養自己的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shishi/0n9nkk.html
專題